『壹』 《萬箭穿心》講了什麼如何評價
90年代的武漢,一個普通家庭里丈夫馬學武(焦剛 飾)是一家國企的廠辦主任,妻子李寶莉(顏丙燕 飾)是漢正街的一名小販,二人還有一個兒子小寶(李現 飾)。一次企業分房讓這個家庭住進了新房,豈料從搬家那天起一系列讓人始料未及的變故接踵而來:丈夫馬學武提出離婚、妻子發現丈夫出軌、無家可歸 的婆婆要入住新家,終於馬學武在一系列打擊下走向了自殺之路。寶莉的好友小景(趙倩 飾)把一切厄運歸結於新房的風水不好,稱之「萬箭穿心」,個性倔強的李寶莉不願妥協,決意撐起這個家……電影《萬箭穿心》根據武漢籍著名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說改編,入圍第25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貳』 萬箭穿心的大結局是什麼
猶萬箭攢心。形容萬分傷痛。
女主角演的出神入化,讓你恨的牙疼,又同情的要命,真實的詮釋生活的無奈與殘酷。女主角的強勢性格最終敗給了更強勢的命運。很能引起相當「弱勢男體」的共鳴。
另外,我喜歡的陳剛,雖然戲不多,但很出彩。
這樣的電影,不能票房大賣,真的可惜。
『叄』 萬箭穿心電影的結局
丈夫的離去讓李寶莉生活不能不繼續,所以李寶莉扛起了這個家,一晃十年過去,但兒子從小十分依戀他爸爸,多過對他媽媽,李寶莉實在是太過強勢。自從丈夫離開後,她的兒子從來沒有跟她親近過,對擔起整個家庭重擔的母親,他一點感恩之心都沒有。
兒子也終於長大了,還成了高考狀元,她以為她的辛苦沒有白費,她的付出都適合值得的,可是等來的卻是兒子要和她斷絕母子關系,她怎麼也不相信,她一心為了這個家,為了兒子,可是卻換來的是兒子的絕情冷漠,原來兒子知道了她的舉報;
還把父親的死歸罪於她,是她害他沒有父親,他怨恨他的母親,還要把她母親趕從房子里趕出去,影片的最後,李寶莉收拾東西走了,離開了這個萬箭穿心的房子。(劇終)
(3)萬箭穿心小說和電影結局的意義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李寶莉 演員顏丙燕
來自武漢的城市姑娘,長得漂亮。性格高傲好強的她對家中的大小事務都要一手掌控。李寶莉看不起鄉下來的馬學武,對他毫無尊重,動輒當著外人呵斥他。喪偶並下崗後的李寶莉做起了「女扁擔」,賣苦力賺錢供養兒子小寶讀書。
2、馬學武 演員焦剛
李寶莉的丈夫。馬學武出身農村,一路打拚的他在工廠當個小官。在一家人搬進新房後,性格懦弱的馬學武終於對強勢的妻子提出離婚。最後在成了工廠第一批下崗人員後,馬學武在絕望中跳江自殺。
3、馬小寶 演員李現
李寶莉的兒子,是李寶莉唯一的精神支柱。馬小寶不負眾望考上了好大學,但卻因為父親的事與李寶莉斷絕了母子關系,最終冷血地把母親轟出門。
『肆』 萬箭穿心電影解析是怎樣的
《萬箭穿心》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整個電影做的非常「扎實」,無論是技術還是內容層面。在內容上,人們常說做電影要接地氣,在《萬箭穿心》里,接地氣不是矯揉造作的俏皮話,而是它通過女主角個人的生活片段,非常自然的把二十年內造成大多數中國人痛苦的東西全部串齊了。
掙錢少、家庭矛盾、房子、出軌、下崗、高考、地位差異造成的侮辱和歧視,雖然講的只是一個人的小事,但是背後的東西,讓人分外熟悉和感同身受。這種態度和視角很難得。
《萬箭穿心》是由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北京今典影業有限公司、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由王競執導,顏丙燕、焦剛、李現、趙倩主演的劇情電影,於2012年11月16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根據方方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普通武漢女人李寶莉艱難而又坎坷的人生故事。
內容簡介:90年代的武漢,一個普通家庭里丈夫馬學武(焦剛飾)是一家國企的廠辦主任,妻子李寶莉(顏丙燕飾)是漢正街的一名小販,二人還有一個兒子小寶(李現飾)。一次企業分房讓這個家庭住進了新房。
豈料從搬家那天起一系列讓人始料未及的變故接踵而來:丈夫馬學武提出離婚、妻子發現丈夫出軌、無家可歸的婆婆要入住新家,終於馬學武在一系列打擊下走向了自殺之路。
寶莉的好友小景(趙倩飾)把一切厄運歸結於新房的風水不好,稱之「萬箭穿心」,但個性倔強的李寶莉不願妥協,決意撐起這個家。
『伍』 一部被埋藏的高評分家庭影片,《萬箭穿心》講述了多少悲歌
無論你是從農村來,還是出生在城市,最終你還是逃不過鄉下人的氣息,也許是潑婦的氣息,有一部家庭電影很多人都沒看過,你可能還不知道,他的評分還很高,這就是一直被埋藏的高評分家庭影片《萬箭穿心》,看到名字後,有沒有感到心痛呢?今天得心帶大家走進這部高評分的扎心電影!
6.很多人都說,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感覺就像片名一樣“萬箭穿心”。劇情如此飽滿,演技如此扎實,畫面如此真實,台詞如此流暢,節奏如此完整,刻畫如此細膩,這么多“如此”造就了當年評分最高的國產劇情片,而200多萬的票房也讓人心寒(得心在想:這就是被埋藏的原因嗎?)。顏丙燕的演技無可挑剔,她所塑造的正是我們生活在似曾相識的中國婦女形象:刀子嘴豆腐心,得理不饒人,事事斤斤計較卻又遭遇著眾叛親離的各種不幸。結局雖不完美但異常真實,從怨恨到同情僅有一步距離,這段距離叫“理解”。
『陸』 《萬箭穿心》這部悲劇的電影怎麼樣
一個女人發現自己的丈夫在外與人通姦。她念及孩子沒有抓姦在床,而是打電話報警說有人嫖娼。考慮到嫖娼在那個年代擺在明面上性質比較嚴重。我們可以說這個女人有點不明事理。這個「事理」是我們所默認的家庭倫理和社會規則,所謂「家醜不可外揚」。觀眾見過太多受限於此規則而隱忍著委曲求全的女性形象。偶爾看到不按此套路來的,難免有點不適應。《萬箭穿心》的重要意義,正在於它塑造了李寶莉這樣一個少見的「違規者」。我們要探討的首要問題是,李寶莉在常人眼裡的人生悲劇是否是由她的性格所造成的。都說性格決定命運,但這個決定是非具有絕對性?李寶莉的出場方式像極了一個悍妻,然而不同於「刀子嘴豆腐心」的一般悍妻形象,寶莉從內到外都是強硬的,她最柔弱的時候只會出現在夢里。這個女人沒什麼文化,准確的說是沒什麼知識。還帶有封建思想,覺得自己生來就是還債的。她很要強,不懂得女人要示弱,要給男人面子。這些特徵都極具社會學意義。 讓我們來看幾句寶莉的台詞,感受一下。「癲也癲不了幾分鍾了,麻煩你再稍微忍一忍」;「我老公正在搞別的女人,你說我有沒有事」;「他憑什麼不好好對我,還要我好好對他」。在方方的原小說中,一些在電影中隱而未露的台詞表現的更為直白。比如旁人忍不住勸寶莉「別把自己搞的那麼可憐。」寶莉的回答是「男人不曉得講責任,我們女人要講!」 這個回答很有意思,違反社會常理。在一般家庭的男女關系中,男人是負責任的,而女人是被負責和被寵愛的。換句話說,男人是供養者,女人是被供養者。作為被供養的一方,妄談自尊,有點自己抽自己嘴巴的意思。影片開頭搬家那場戲,搬家工人對寶莉的丈夫馬學武感慨:自己雖然是賣力氣干粗活,但家裡老婆還挺賢惠的。注意這里的用詞「賢惠」,其實就是「聽話」。對比天生愛「癲」的寶莉,後者不讓你唯命是從就算不錯了。 李寶莉這個家庭的復雜性在於,在最開始的時候寶莉並不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比如新房就是學武廠里分配的。「性格決定命運」不絕對,「誰提供經濟來源誰有話語權」也不絕對。在現實生活中,二者往往是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和寶莉相比,不是她太強了,而是丈夫太弱了。馬學武的無能體現在諸多方面:他性格懦弱、太書生氣、不了解女人、遇事不敢力爭。妻子的舉報確實間接導致了他的下崗。但他逃避責任,一死了之的結局並不能,至少不能完全歸咎於李寶莉。 對比馬學武,建建這個人物正好相反:他出生草莽,性格剛烈,因為打架蹲過牢。身上散發著濃厚的男性荷爾蒙,入獄前就是個頭腦簡單的大老粗。如果李寶莉作為一個強勢的女人,結果只是需要被一個更強勢(這種強勢主要體現在男性性別特徵上)的男人駕馭。那麼這個人物就沒什麼值得我欣賞的了。建建叫寶莉「別裝的很有感情一樣」,但同時自己眼眶裡卻又有淚說明何嘗沒有感情?在影片的最後,建建承認自己就是「嘴欠」。在他們之間,我才好像看到一點真正的男女平等。 李寶莉(女人)的重要缺陷和馬學武(男人)的唯一優勢,在於前者沒有而後者擁有知識。馬學武及其母親因此而受到兒子和孫子的尊敬。盡管知識並不能幫助馬學武更好的處理與他人的關系以及勇敢的面對自己的人生。寶莉因為缺乏知識,只能挑扁擔掙苦力錢。她的生活艱難並非由於她的性格,而是由於她沒有更好的生活技能來承擔家庭重任。在這一點上,編導安排建建入牢受教育,出獄後以他的見識幫助寶莉,是有其寓意的。 不比從前,當下社會的女性已經基本上能夠和男性享受同等的教育機會了(局部地區局部方面還不平衡)。但令人遺憾的是,落伍而頑固的社會觀念仍然阻礙著女性的自我發展。西方女權主義所以興盛的原因之一,是戰後大量在戰時服役的男性回歸社會,要求女性空出在戰時填補上去的工作崗位重新回歸家庭而引起女性的抗議。有論者喜歡從生理學角度剖析女性所以為「第二性」的必然性,我不否認其中存在的合理成分。但社會觀念的影響顯然被刻意忽視了。 《萬箭穿心》從小說到電影的改編非常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拔高了小說。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改編,是在電影結尾處。李寶莉不像小說里那樣,要建建來好好待她。她在電影中更加堅強,似乎要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女人要追尋幸福並不是從倚靠一個男人變為倚靠另一個更值得倚靠的男人。老公靠不住,兒子也靠不住,她跟建建走,並非是想倚靠建建。「還有半輩子要過,先搬出來再說唄!」片尾兩人離開,建建的車熄了火。寶莉下車推車,嘴裡罵著「婊子養的」,意味深長,實在絕妙。 所謂「萬箭穿心」是封建迷信還是社會偏見?李寶莉(女人)說自己命不好,讓我想起了那句話「身為一個女人多麼可悲啊,最可悲的是,她們不知道自己可悲」。又「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一半是受害者,一半是同謀」。李寶莉作為一個女人,她以其強硬的性格反抗命運,她拒絕被塑造。她也是受害者,但不像她的朋友萬曉景,她絕不做同謀。你說這叫萬箭穿心?我說這叫萬丈光芒!只是很多人,不僅僅是男人,都不敢正視這種光芒。她們/他們生怕這道光會刺傷自己的眼,於是情願選擇把眼睛閉上。這樣眼睛是不會受傷了,而是直接等同於瞎了。一雙盲目,自然無緣光亮。
『柒』 電影萬箭穿心怎麼樣 萬箭穿心影評
萬箭穿心過譽了,要栽就栽在人物塑造和敘事安排上,說白了就是導演估計沒有真正讀懂《萬箭穿心》這本小說的核心內涵。
《萬箭穿心》的核心是什麼?是風水還是一個女人的艱難奮斗史?其實都不是。如果你還沒有看過小說,那我想先問一個問題:
為什麼李寶莉在本片一個小時以後的戲段裡面幾乎沒有發過脾氣,幾乎成了個聖女樣?——誰吼她她都不接招,見誰都熱情笑嘻嘻的。
如果只是看電影的話,我想這個答案是無解的。而在小說裡面,這一點幾乎成了這本薄薄小說的核心。一個字「忍」,說再多一點,就是「還債」。
在小說中,馬學武跳江自殺以後,李寶莉的媽媽只給了李寶莉一個字:忍。自後才有李寶莉貼心貼肺照顧一家老小的故事。在開始的時候李寶莉忍的內心並不平靜,她說:「除了忍,又還有哪個字對我更有用呢?」
而屋裡一家老小一家親獨獨把她排斥在外她又發問:「要我怎麼忍?」 店鋪老闆又告訴她:「有些人生來就是還債的,慪氣想不開就會欠的更多。」才有了李寶莉後來的解脫:我不就是還債么?我還了就算了。
而在電影里,這些小的細節全都缺失了,在最後李寶莉搬家的時候還說:「我最對不起的就是小寶,他那小就沒有了爸爸,我也沒時間照顧他,我回來的時候就在想,別家的娃娃都瘋啊笑啊,他心裡就像是壓了個石頭,不像個伢。他如果能夠像別的孩子一樣高高興興,叫我做什麼都可得啊。其實他要就緊他拿去,我哪個都不欠了。」 這個「欠」用在這里就好像說氣話一樣沒有分量。小說中小寶與李寶莉吵完架她暗自神傷的時候對自己說的是「人生是有報應的。」這才有了後面李寶莉的解脫。電影彷彿把這樣一個女性角色塑造的極有母性光芒:孩子怎麼樣她都算了,只要他高興,就行了。這樣顯然是說不通的。
人都是有脾氣的,寶莉這種骨子裡面都像潑過辣椒水一樣的人更是有脾氣。所以敘事必須要講出個因果來。你不給她一個改變的信條,僅僅是讓她的行為上作出改變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電影的前一個小時李寶莉做盡了「壞事」,但後一個小時又做盡了「好事」(壞事都讓人家做了。)這種兩極分化的安排實在是讓人覺盡了假。小說起碼還知道寫些她進茶館吵得周圍人頭昏的行為,讓人微微生惡。電影里就讓這女人軟的像一隻小綿羊,童話估計都不敢這樣寫。實在是讓人揣摩不透的。
與小說差別最大的人物塑造大概就是小寶的奶奶(原作裡面還有一個爺爺),小說里的兩位老人恨李寶莉是入了骨,而電影里的奶奶卻好像還有幾些人情味兒。小寶的絕情不帶一點迷茫和疑惑的成分,這就說明顯然被「洗過腦」。我也生在單親家庭,但是只有我媽帶我。我媽脾氣跟李寶莉差不多,都是得理不饒人的主,這些年來她的歇斯底里常常讓我睡不著覺(還沒出來讀書的時候),但是母親的努力我看在眼裡。一面她精神性發作對我深深造成折磨的時候我真的沒辦法不厭惡這個女人,她的偉大也讓我知道我對她的愛是不能打折扣的。往往這種愛呀恨呀是搖擺的,被暴打的時候心裡恨死了她,但是好歹也有好了傷疤忘了疼的時候。
影評人木衛二提到的小說《家變》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家變
》主要內容也是兒子對父親從愛到恨到忘的一個過程。小說的高潮是兒子對孝道的批判:父親騙人、欺負下等人、窮的沒了骨氣、懦弱怕事、一副窮酸樣……用詞之狠使得在小說剛剛面世的時候遭受到了狼虎一般的批判。但是在孝道的批判之後又是兒子自己的反思:是不是對父親太過分了一點,他挺可憐的,我還是要對他好一點。人心是肉長的,好歹都受著社會倫理的桎梏,很難想像有誰能愛的毫無保留亦或者是恨的毫無餘地,
而小寶對母親的恨被表現得沒有餘地,這就必須是後天教育的結果。
那麼,還有人味兒,懂得體諒的奶奶貌似是沒法子教出恨媽恨到骨子裡面的小孩的。小說里兩老人帶著頭的孤立寶莉,孩子長大隻跟爺奶親也是有點道理的。然而小說也不是滴水不漏,小寶在哭訴的時候引了爺爺的話說原來覺得是爸爸對不起小寶,自己下崗不行了就跳江。如果爺爺奶奶真信這一點,定不會這樣慘薄的對待寶莉。
不過,無論電影還是小說都沒做好的一點就是對「狗改不了吃屎」這個道理的深刻領悟。無論李寶莉想的怎麼樣開,她那種市井的,令人厭惡的小家子氣都不應該缺了斷了。前面她知道跟服務員叫罵十八塊的茶水,後面也該知道做事情斤斤計較。凡事都該有個連續性,不能好的東西「源遠流長」,差的東西說沒就沒。拍接地氣的東西就要把人拍得像個人,而人最human being的地方也就是他的思維慣性和行為慣性。我想,也就是對這一點的考量使得電影最後發不動車李寶莉罵著「婊子養的」下來推車的鏡頭如此動人也如此具有生命力了吧。
在中國,母親往往被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有時候社會對母親高大全的要求把母親們也「教唆」成了只看得到自己身上「高大全」的部分,覺著自己擔了天下所有的擔子,卻全然不理自己身上爛脾性對後代和周圍人的傷害的人。這種潛在的聲音在各類電影、小說、文藝節目不斷回響,賺足了女性的眼淚。我和我媽曾一起去看過《大地震》,面對徐帆神一般的演技,編劇狗血的劇情,我媽眼淚嘩嘩的。事後我媽說我怎麼那麼冷漠一滴眼淚都不掉,我一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電影假的很,特技花了那麼多錢做的還是那麼假。」就把我媽氣的在公車站跟我大吵起來。現在回想起來也是覺得好笑啊。望以後各位電視劇導演、電影導演要接手這類女性題材的時候千萬要注意尺度,更要主要斷章取義要有度。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雖然難聽但是一點兒都不假。忙著被剛強女性打動的邏輯都不要了之前,還是用這句話打個底兒,免得自己再造餘孽。
『捌』 《萬箭穿心》,為何說是一部讓人心痛的電影
《萬箭穿心》是一部太接地氣的電影,這個寫的是妻子對家庭的付出,結果卻是無家可歸,這不是一部讓人心痛的電影?你覺得這部電影怎麼樣?
就是這樣的一個女人,傾其所有撐起的家,得到的卻是兒子的嫌棄和怨恨,以及眾叛親離,無家可歸。這個是不是讓人心痛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是不是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這樣的故事是不是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是不是就是因為這樣的接地氣的故事,將生活中赤裸裸的現實搬上了熒幕,才更加讓人心痛?這樣的故事,我們願意看嗎?
這個故事裡有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就是這個新宅是一個萬箭穿心的地方,這個是不是封建迷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