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果要拿堂吉訶德和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人物進行比較,您想到誰為什麼
《駱駝祥子》主人公祥子
❷ 堂吉訶德讀書筆記 人物剖析(主要人物)
一、堂吉訶德是一個脫離現實、耽於幻想、行動盲目的這樣一個人。他因讀騎士小說入了迷而想入非非,喪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騎士小說的描寫當成現實生活,無視已經發生了變化的時代
二、堂吉訶德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他痛恨專制殘暴,同情被壓迫的勞苦大眾,嚮往自由,把保護人的正當權利與尊嚴,鋤強扶弱,清除人世間的不平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許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騎士道,但他對此是如此的迷戀和執著,如此的不可思議,已完全變成偏執
三、堂吉訶德是一個永不妥協的鬥士,他為實現理想而奮不顧身的精神令我們折服。堂吉訶德敢於為主持正義、清除罪惡而忘我斗爭,不管碰到什麼樣的敵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縮。他把磨坊的風車當作巨人,毫不猶豫地挺槍拍馬沖過去
總結以上幾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性格復雜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點,又有嚴肅認真的思考; 既荒謬絕倫,又崇高偉大; 既有喜劇性,又有悲劇性,是一個可笑又可悲、可樂又可敬的具有雙重性格組合的人物形象。 堂吉訶德敢用自己的行動、甚至生命來捍衛道德、正義和信仰,即使大多數情況下都以失敗而告終,但他這種不屈不撓、勇於自我犧牲的精神,實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果滿意的話,望採納,謝謝
❸ 堂吉訶德這個人物跟《水滸傳》裡面的哪個人物可進行對比
堂吉訶德沉迷騎士小說,一意闖盪江湖行俠仗義,結果處處碰壁,淪為笑話。這一過程,與《水滸傳》里的史進頗有相似之處,史進衣食無憂,只愛武術,後來行走江湖,散盡錢財,淪落在路邊剪徑,一個少年的武俠夢,被現實碾碎。所以,堂吉訶德可以與九紋龍史進進行比較。
❹ 哈姆雷特和堂吉訶德的人物形象比較
你看看先
《堂吉河德》是一部諷刺騎士小說的小說。主人公堂吉訶德因沉迷於騎士小說,決定外出歷險,做一名行俠仗義的騎士。他找來同村的農民桑丘·潘沙作他的侍從,把鄰村的一位農家女兒杜爾希尼亞作為他的意中人。他三次外出歷險,作了許多可笑之事。最後他被化裝成白月騎士的朋友打敗,放棄行俠游歷,回家不久後病倒。臨死前,他醒悟到自己迷信騎士小說之過。塞萬提斯通過堂吉訶德的故事嘲諷了流行一時的騎士小說,指出它們既違背現實的真實又缺乏藝術的真實。從此以後,騎士小說在西班牙和歐洲一蹶不振。《堂吉訶德》的意義還在於作者以喜劇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們自身存在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堂吉訶德和桑丘是一組既互相關聯又相互襯托的人物,前者體現了人對理想的追求,後者體現了人對實際生活的關注。二者相互影響,到後來,堂吉訶德漸漸看到理想的夢幻性質,桑丘則看到他的主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好。二人一路上風趣幽默的對話,以及小說對西班牙現實生活的生動描寫,使得讀者從他們身上看見自身存在的對立矛盾,從堂吉訶德的喜劇性形象中看到悲劇的色彩。
哈姆雷特》(1601)是莎士比亞最重要的作品,這部悲劇就其表現的社會內容和哲學內涵來說都是最豐富的。它以精湛的藝術形式,博大的思想內容表現出主人公人文主義理想的幻滅,反映了作者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探索。早在12世紀就流傳著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英法兩國的劇作家都據其情節寫過中世紀的血親復仇為中心的劇本。1601年,莎士比亞將其改編成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面貌、具有激烈矛盾沖突的傑出悲劇,使這一復仇故事有了廣泛的社會意義。
年輕的主人公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是一個有理想、有魄力、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是個誠實、坦率、正派、道德高尚的人。他結束求學生涯回國時發現,他的祖國已變成成了黑暗的牢獄,父親已被叔父克勞狄斯害死,克勞狄斯還娶了哈姆雷特的寡母,篡奪了王位。父親的亡魂出現,要求他復仇。哈姆雷特決心殺死奸王但又顧慮重重,他報仇的願望逐漸轉變成為一種社會責任心:應當改變這個充滿犯罪、不仁不義、謊話和虛偽的世界。而要完成這一重整乾坤的神聖使命,哈姆雷特深感自己無法勝任,反之,要同惡勢力妥協, 他又深惡痛絕。 這一切使哈姆雷特陷入猶豫、憂郁、和痛苦的自我分析之中。在他下決心動手除去奸王時,不幸誤殺了戀人娥菲麗婭的父親、媚上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傷心的娥菲麗婭因此喪失了理智,溺死河中。娥菲麗婭的哥哥雷歐提斯要為父親和妹妹報仇,在奸王陰謀安排的決斗中用塗了毒葯的劍刺中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母親也誤飲奸王為哈姆雷特准備的毒酒斃命。哈姆雷特在臨死前奮力刺死了奸王,但他改變現實的宏偉理想卻沒以能實現。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精心塑造的人文主義者的形象,他對人自身、對人類的明天滿懷熱愛和信心,在他看來人是「了不得的傑作」,具有「高貴的理性」、「偉大的力量」,有著無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人文主義教育使他胸懷遠大抱負,但突破其來的巨變,使他遭受了那樣多的不增,他無憂無慮、明朗爽快的性格發生了變化。父死母嫁,姦邪當道,國內一片烏煙瘴氣。他渴望用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改造社會,卻又覺重任難當,難以施為。躊躇難決之下,他苦思焦慮,性格一變而為憂慮沉悶,更因復仇的證據不足,一時也找不復仇的時機,無法貿然行動,這使得他優柔寡斷,拖延遲疑, 戲中大段沉痛的、強烈自責的獨白, 反映了他痛苦、矛盾的心境。表面上看,他令人惋惜地放過了一次次行動的機會,實際上這正是敵我力量懸殊,人文主義理想難以實現的悲劇性反映。從第三幕起,他憂郁的心情開始得到克服,崇高的理想與責任感,使他意識到必須以行動來抗爭不合理的命運,於是他雷厲風行地採取了一系列復仇措施,從採取演戲的方法從實奸王的罪行到改寫密信,破壞了奸王把他放逐到英國,然後借刀殺人的陰謀,最終刺殺奸王,把國事托給他志同道合的密友,這無不表現了他的機智勇敢、鎮定縝密以及超人的智慧。莎士比亞恰如其分地描寫了哈姆雷特性格的變化與發展。
❺ 堂吉訶德各種人物關系
主角是堂吉訶德(自稱是騎士),桑丘是他的侍從。
堂吉訶德家裡有一個女管家,一個外甥女。
堂吉訶德村裡有兩個朋友,一個是神甫,一個是理發師。
堂吉訶德還有一匹馬,叫羅西南多。
❻ 《堂吉訶德》人物形象很急。謝謝
一、堂吉訶德是一個脫離現實、耽於幻想、行動盲目的這樣一個人。他因讀騎士小說入了迷而想入非非,喪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騎士小說的描寫當成現實生活,無視已經發生了變化的時代
二、堂吉訶德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他痛恨專制殘暴,同情被壓迫的勞苦大眾,嚮往自由,把保護人的正當權利與尊嚴,鋤強扶弱,清除人世間的不平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許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騎士道,但他對此是如此的迷戀和執著,如此的不可思議,已完全變成偏執
三、堂吉訶德是一個永不妥協的鬥士,他為實現理想而奮不顧身的精神令我們折服。堂吉訶德敢於為主持正義、清除罪惡而忘我斗爭,不管碰到什麼樣的敵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縮。他把磨坊的風車當作巨人,毫不猶豫地挺槍拍馬沖過去
總結以上幾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性格復雜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點,又有嚴肅認真的思考; 既荒謬絕倫,又崇高偉大; 既有喜劇性,又有悲劇性,是一個可笑又可悲、可樂又可敬的具有雙重性格組合的人物形象。 堂吉訶德敢用自己的行動、甚至生命來捍衛道德、正義和信仰,即使大多數情況下都以失敗而告終,但他這種不屈不撓、勇於自我犧牲的精神,實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❼ 權利的游戲人物和堂吉訶德對比
堂·吉訶德:曼查的落魄鄉紳,書中的主人公。喜好讀騎士小說,整日耽於幻想,立志恢復古代的騎士道。一番荒誕的「證險」後,他返回故里,臨終時幡然醒悟。 桑喬·潘薩:堂吉訶德的侍從。朴實善良、目光短淺、自私狹隘、膽小怕事。
❽ 詳細敘述《堂吉訶德》小說中除堂吉訶德和桑丘外的一個人物形象分析,急!
堂吉訶德的形象是復雜而矛盾的,他一會是荒誕不經的夢想家,一會又成了真理與正義的捍衛者,有時候他既可笑又可憐,有時候卻既偉大又崇高。堂吉訶德的性格是崇高性格與滑稽性格的二重組合。在非騎士的時代,堂吉訶德卻以一個騎士的身份出現,註定了他性格中的滑稽因素。堂吉訶德雖然想維護正義,保護被壓迫者,但他做出來的卻是非正義的行為,反而使他所拯救的人受害。 但是,堂吉訶德還有豐富的崇高性格因素。他身上存在著一種偉大的信仰一種超越常人的意願而獻身於他人的偉大精神,體現了崇高道德原則、正義感和無畏的精神,是一個熱情的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者。 藝術手法: 在塑造堂吉訶德的形象時,用喜劇性的手法寫一個帶有悲劇性的人物。首先,它把人物放在一個個不同的情景之中,用諷刺的筆調和誇張的手法,一再描寫人物的荒唐行動,造成喜劇性的效果。其次,小說又著重描寫人物主觀動機與它的客觀後果的矛盾(或適得其反,或迂腐反常,或自討苦吃),在喜劇性的情節中揭示其悲劇性的內涵。再次,小說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在作品中,桑丘與堂吉訶德無論在外形上,還是在形象的內涵上,都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高瘦一個矮胖,一個騎高馬,一個騎矮驢;一個重理想一個講實際,一個沉溺主觀,耽於幻想,一個頭腦清醒,冷靜理智,一個講究獻身,一個看重實利;一個行動魯莽,奮不顧身,一個謹慎小心,膽小怕事……兩兩對比,相得益彰。這一構思也是塞萬提斯的創造,它不僅有利於塑造人物,而且增添了小說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意味。 人物在不同場景中,用誇張、諷刺手法,在重復中加強喜劇效果;著重寫主觀動機與客觀後果的矛盾,在喜劇性情節中展現悲劇內涵; 3、他的作品貫穿著人文主義思想和現實主義精神。二、2.對騎士小說的諷刺打擊。小說意義上看是「嘲笑騎士」。3.風車大戰1個人打,桑丘看熱鬧。堂吉訶德看騎士小說看多了,中毒。堂吉訶德和桑丘眼睛不同,堂吉訶德是模糊的,桑丘態度是非常清醒的。5.堂吉訶德形象可笑又可悲,可樂又可敬。在塑造堂吉訶德的形象時,用喜劇性的手法寫一個帶有悲劇性的人物。 貫穿著人文主義與現實主義者精神。 3、作品反映的16-17世紀西班牙現實:涉及政權、經濟、宗教、道德、風俗等方面,寫出了封建政權、天主教會的黑暗和廣大人民備受剝削壓迫的現實,揭露了西放牙王國表面強大的背後,已開趨於衰落的本質。貫穿了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美好理想遭到嘲弄和踐踏的悲劇。 5、潘沙形象:普通農民,他的窮困反映了西班牙農民的現狀。具有農民的智慧和求實的優點,也有目光短淺、狹隘的弱點。後期其懂得了堂吉訶德,逐漸接受了他無私無畏的品格。 這個舉世聞名的名著講述了一個沒落貴族想要鋤強扶弱、伸張正義,卻滿腦子空想處處自討苦吃的故事。這個故事應該是個帶有悲劇意味的喜劇,裡面的堂吉訶德看似狂妄,脫離實際的可笑,可是他卻願意為了自己的夢想和信念行動。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有時候你會覺得他有點不切實際,可是當他真的行動起來,為他的夢想負責的時候,你又不得不感嘆他們的智慧於勇氣。 楊絳先生談《堂吉訶德》(轉)2004年是西班牙文學名著《堂吉訶德》問世400周年,4月23日又是其作者塞萬提斯的忌日。 2002年5月,在諾貝爾文學院等機構舉辦的一次評選活動中,《堂吉訶德》被來自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名作家推選為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虛構作品。《堂吉訶德》何以成為世界最佳,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有人說,是因為它提出了一個人生中永遠解決不了的難題: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有人說,是因為它永遠給人以不同的感受,給人以新的啟迪。但楊絳先生對此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楊絳先生說,堂吉訶德的性格非常復雜,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讀者對他都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堂吉訶德》剛出版時,人們只把它看作一個逗人發笑的滑稽故事,一個小販叫賣的通俗讀物。它最早受到重視是在17世紀的英國,英國小說家菲爾丁強調了堂吉訶德的正面品質,他指出,這個人物雖然可笑,但同時又叫人同情和尊敬;到了18世紀,法國人則把這個西班牙騎士改裝成一位有理性、講道德的法國紳士。到了19世紀,在浪漫主義的影響下,堂吉訶德又變成一個悲劇性的角色,既可笑又可悲。一些文學大師對《堂吉訶德》的評價也不盡相同。英國的拜倫慨嘆堂吉訶德成了笑柄;法國的夏多布里昂看到的是堂吉訶德的傷感;德國的希雷格爾把堂吉訶德精神稱為"悲劇性的荒謬"或"悲劇性的傻氣";而海涅對堂吉訶德精神則"傷心落淚"和"震驚傾倒"。但楊認為,不論《堂吉訶德》的題材(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多麼永恆,堂吉訶德的性格如何復雜,這部作品之所以成為世界最佳,其根本原因在於作者塑造了堂吉訶德和桑丘這樣兩個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古今中外小說創作的第一要務就是塑造人物形象,即由人物帶出故事,以故事成就人物。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般都是主角搭配角,兩個形象互相對照或陪襯。如《紅樓夢》中黛玉和寶釵是對照,而那些女孩子們對於寶玉則是陪襯。 楊絳特別強調,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必須是高格調、大氣勢的,像《金瓶梅》中幾個小女人那樣嘰嘰喳喳、爭風吃醋,雖然寫得活靈活現,卻不能給人以美感。談到堂吉訶德和桑丘這兩個人物形象時,她說,這兩個人物既陪襯也對照,堂吉訶德的理想主義和桑丘的務實精神相映成趣。好的對照或陪襯關系,猶如兩面鏡子相對照,能夠映示出無窮無盡的景深。 瘋癲有時候也是偉大的,這意味著不受控制的癲狂。我們在其中可以看到這些東西:自由與反叛,夢想和被夢想背叛,愛情與犧牲……其實永遠不止這些。我想我在其中分不出悲喜。原本塞萬提斯只是討厭當時流行的騎士幻想小說,而寫出了這個有點瘋癲的瘦弱騎士。超出以外的他在這個騎士之外,發現了人生其實可以閃光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僅僅是讓人幸福的,也許會是很痛苦的。但是,痛苦中能夠出現的閃亮遠比愉悅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