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說中人物形象的作用
泛泛的說,我覺得就是支撐故事情節,並通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說主旨
Ⅱ 語文閱讀理解中某個人物形象的作用
建議您復參制閱「網路文庫」:http://wenku..com/view/44d320fff705cc1755270907.html
Ⅲ 小說中人物描寫的作用
人物是推動小說情節發展的主體
人物的描寫可以讓人了解其特性
對情節進一步潤色內
你看某個小說容也會注意或喜歡某個人物
通過情節又覺得這個人如何如何
兩者是相互作用的
人物描寫出來
後續的情節安排才會顯得合理
不能說你只把人物安了甲乙丙丁的代號
對於其外貌、行事、性格什麼的都不說
通篇會顯得雲里霧里完全沒有概念
【以上為個人想法】
Ⅳ 對話在小說中的作用,以及動作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
刻畫人物、表現小說主題
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進而理解其反映的社會情況
Ⅳ 主要人物形象在小說中的作用
主人公是一篇小說的中心,整本書都是圍繞其展開,帶動劇情的發展,是一本書的靈魂所在.
Ⅵ 人物形象在小說與影視劇中的作用,能說說他們有什麼不同嗎
在小說中只能用文字表達。在影視劇中能夠表達得更立體更完善。
Ⅶ 小說人物形象意義
回望當代文學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路程,尤其作為敘事性文學創作的小說,不斷給社會和讀者奉獻眾多的優秀而鮮活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突出的審美價值。其中,一些人物形象甚至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影響著一個時代人們的行為、思想或精神生成及其走向。
事實上,中外文學史發展中幾乎都有許多著名或經典的文學人物超越了時空、國界和民族的限制,為不同時代和國度的人們所接受、傳承,以其各自獨特的藝術魅力哺育、滋養著人們的心靈。對於中國當代文學而言,在幾十年來的人物形象畫廊中,雖然不乏名重一時的著名形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人物形象卻經常遭遇這樣的尷尬:或是由於文學人物是某一時代政治、概念的化身,或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太過於現實功利的考慮,或是人物性格的單一、浮泛、缺乏內蘊而顯蒼白,往往導致文學人物形象著名而不經典、波及一時後很快被讀者遺忘,從而也直接影響到整部作品的藝術魅力和藝術質量。因為,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與小說神奇的想像力、精彩的故事、引人入勝的情節、豐富的文化內涵、純凈的文學語言一樣,是文學創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們看到,當代文學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其影響力日益下降,漸漸失去它在社會生活中理應占據的更重要的位置。這種狀況不能不說與文學作品中缺乏有震撼人心、具有一定審美價值、高層次的文學人物形象有極大關系。
我想,在這里,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當代文學人物形象的構成缺乏一定的精神深度。也可以說,我們的文學人物大多數尚屬「平面」,而非「立體」。一方面,文學人物太過於粘著生活,作家對人物的體驗難以超越物質的力量,人物也就很難將我們帶入一個更具人文思考的空間,人物對於生活而言,常常是「解構性」的不是「建構性」的,簡言之,人物可供閱讀、闡釋的空間極其有限;另一方面,作家對人物的塑造缺乏自覺性和批判性,缺乏形而上的理性引導,通過人物所體現出的精神向度是「現實」的,而非指向未來。對人物的敘述執著於「現場敘事」,難以走向詩性敘事,因此也就難以負載廣闊的歷史內容。
具體地說,審視近年來的文學創作,我們在人物形象的創造上有許多缺憾值得注意和反思:一是對人物形象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人物是作家源自靈魂深處的感情人格化的產物,人物支撐著整個小說的敘事、故事、主題。誠然,許多在敘述藝術上有重要特色、有突出成就的敘事性文學作品會在小說結構、敘事語言、語體風貌上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但最能超越不同民族、穿越時間隧道並震撼人們心靈且留在人們記憶深處的依然是文學人物形象,正如有的學者所強調的:文學主要是靠人物形象體現其價值和效能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作家的寫作,尤其一些有著旺盛創作力的年輕作家,將創作的重心傾斜到小說的技術層面,人物形象不再是評判和衡量一部文學作品藝術優劣的重要標准了。無論是作家還是評論家,大多將作品形式感的強調置於首要的位置,小說似乎更像是「小說」了,卻一度忽略了文學人物形象的精心塑造。二是多年來,文學的「潮流化」和人物的「類型化」也是導致缺乏獨特文學人物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方面的例子,有「十七年文學」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主題,「新時期文學」的「傷痕」、「反思」、「尋根」、「新寫實」等創作潮流與傾向。由於作家多從現實社會問題的性質、根源出發,確立創作動機,以某種「觀念性結構」來表達當代社會和人生的見解,就文學創作的整體而言,「潮流化」必然導致人物塑造的「類型化」,人物也就缺乏作家獨到的感性體驗和歷史的思考深度。同時,讀者審美層次的差異,閱讀中的「文化從眾」心理,讀者間的相互影響,使一些人物形象被傳煤炒作性推崇,而受「推崇」的人物形象又未必是有精神深度的形象,很多是時尚性的「流行人物」。三是作家的寫作,很難超越特定時代具體的文化環境,以及與之相關的時代氛圍、價值取向、人文立場,人物總是深深地刻有具體時期的社會政治痕跡並以之主導人物的行為,人物在這里只是情節的產物,他們的地位是「功能性」的,並沒有進入人物的精神—心理這一本質層面,也就是說,人物從屬於故事或事件。四是始於80年代的「先鋒敘事」,雖然對中國小說而言是一場「敘事革命」,但它從某種意義上「消解」了人物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人物在敘述中不再是被作為具有獨立意義和特性的形象來表現,人物幾乎與文本中的語言、結構、敘述方式相等同,發揮著「符號功能」的作用,意義的缺失,使文學人物喪失了飽滿的性格和豐厚的內涵。五是市場化、商品化對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影響、沖擊,人們的精神理想褪化為「破碎的激情」,作家在極力擺脫「宏大敘事」的同時,卻陷入了「個人化」、「私人化」表達的困境,較少追求富於震撼力的人物心靈世界。說到底,種種外在的內在的因素,制約、限制或妨礙了作家進一步深入人的復雜層面,塑造出更深刻,更具有普泛性、超越性的人物形象。
作家如何才能挖掘人物更深層的內涵,使文學人物具有一定的精神深度?當代文學怎樣才能實現人物形象塑造的突破,創造出高質量、高水準的不朽的當代中國人形象?
我認為,首先,當代作家應自信地建立起創造經典和「不朽」的信念。創造經典的信念是文學創作的動力之源,它是作家最終的心理保障。只有這樣,作家才能依靠自己的心靈,並用心靈去體驗現實,精力彌滿,充分發揮各自的才華,調動自己的潛能去努力探索,偉大的作品和文學人物才能出現。其次,作家要重建文學創作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立場。上世紀90年代以來,當代文學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深厚歷史感和崇高價值觀的日漸缺失,取而代之的是個人化寫作、個人經驗和內心感受,甚至個人隱私也成為主要的文學內容。文學越來越卑微和瑣碎,尤其缺乏具有人格化力量、氣正道大、有道德感和正義品性的理想主義人物形象。只有真正地表現人的優秀品性,人物才能具備一定程度的審美品質,才會具有永恆的終極價值,文學的書寫才具有強大的象徵意義,才能提升一個民族的道德水準,而且在美學表現上也才會有強勁的張力。第三,在所謂的「全球化」文化語境中,我們要克服中國文化、文學形象中的自我偏見,為當代中國文學的想像力找到一個新的凝聚點,把有關民族的文化想像、文學想像全力傾注到「中國」「中國人」上,充分顯示中國文學形象的獨特個性,像魯迅那樣,不斷去發現「國民品性」的優劣,進行「民族精神和靈魂的重鑄」。一位法國學者曾說,中國文學不能以風土人情取悅讀者,也不能以政治上的反對派吸引法國讀者,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中國作家必須寫出真正的中國人,因為這個世界再也沒有比人更具有普遍的意義了。第四,近年來,許多當代作家和理論家已經意識到小說創作中「人物第一」,重新認識「創造典型」,以及進行文學創作上的哲學突破的必要。作家莫言說:「當代小說的突破早已不是形式上的突破,而是哲學上的突破」。賈平凹也痛感自己「哲學意識太差」迫切要求提高。有學者還分析,魯迅以前的作家為什麼沒有創造出阿Q這樣的典型?除了現代文學運動和魯迅這樣的文學天才尚未出現以外,主要在於,當時的中國思想界對「精神勝利法」這種人類的和中國人身上的普遍弱點還沒有哲學境界的整合認識,也沒有形成文學表現方法上的根本性突破。從一定意義上說,魯迅和托爾斯泰、加繆、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思想型作家一樣,屬於哲學小說家,可以說,沒有魯迅深邃的哲學意識,沒有哲學上的獨特發現與精闢概括,就不會有阿Q,也不會有人們對「精神勝利法」這種消極現象的警覺。既要有生活,又須通哲學;既要個性化,又須普泛性,發現人物性格的多極性與外在世界的獨特關系,塑造一個不為外部世界所累、能體現一個意味世界的人,完成「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結合部」,這樣的人物形象,才會具有巨大的精神深度,才會產生世界級的文學人物。
總之,文學人物形象的精神深度,代表著一個時代文學的發展水平。在今天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轉變劇烈的時代,作家尤其需要對生活的高度提煉和深化。文學人物在文學敘事的具體展開過程中,應充分體現文學的、美學的和藝術感性的力量,實現時代所賦予作家的充滿使命感的精神訴求。我們期待中國作家創造出更多的能體現歷史厚重感、經過深刻的思想透視、有著直面人生勇氣、藝術刻畫精湛的當代文學人物形象。
《光明日報》2003年7月15日
Ⅷ 小說中人物描寫的作用
小說中人物描寫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生動、豐滿,增強故事帶給讀版者的真實感、代入權感。
在一些小說中,人物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往往從次要人物的眼睛裡看出來;對人物的感受、評論,往往從次要人物的嘴裡說出來。通過次要人物的見聞,把故事相關的情節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動情節發展。他們的出現主要擔當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敘事功用。
很多小說會出現群眾場面,這些場面中的群眾,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正是這些次要人物的出現為主要人物的活動提供了具體環境,起到了渲染氣氛、奠定感情色彩基調的作用。
(8)某人物在小說中的作用擴展閱讀:
小說作為四大文學體裁之一,其創作中的環境描寫主要分為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不同的環境描繪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著不同的作用。很多小說中對社會環境以及自然環境的描繪都讓人印象深刻。
舉個例子來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中對於社會環境的描繪就讓人印象深刻,小說的整體環境是處於上個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主人公在不同年代的心理變化就通過這樣一個大環境來表現。
如果沒有當時的一個大環境的描繪,對大環境里的所有具體的事與物的描繪,就不能從側面很好的襯托表現出主人公的人生遭遇及其人生價值觀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