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汪曾祺的資料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於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畢業考入江陰縣南菁中學讀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1961年冬,用毛筆寫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發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異秉》在《雨花》發表。1996年12月,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顧問。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點30分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7歲。
詳情參考:http://ke..com/link?url=V0unAAVuVzYBy6Ka
❷ 汪曾祺自選集每章概括,謝謝
商務印書館精裝新版的《汪曾祺自選集》系沿用1987年10月灕江出版社的舊版本,以短篇小說為主,收錄了少量的詩和不多的散文,汪老為舊版寫就的「自序」也一並收錄其間。坦白地說,雖然汪曾祺是中國當代作家名錄中不可或缺的名字,我卻是第一次讀汪老的作品,但只是這一篇自序已足以讓人肅然起敬,平實質朴的文字毫無嬌柔造作,那種如敘家常的隨和,那種自我剖析的坦誠都是之前的名家作品中少有讀到的,讀完全書,這種感覺尤甚。
因為詩的數量很少,略過不談。從散文部分開始,《昆明的雨》把雨季的昆明寫得鮮活靈動,「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仙人掌,菌子,楊梅,緬桂花,這些點滴讓目前長居雲南的我感同身受,《天山行色》也是如此,去沒去過新疆都有身臨其境之感,其餘篇目也都印證著作者的創作脈絡:「我的散文大都是記敘文。間發議論,也是夾敘夾議」。這樣的散文沒有宏大的主題,沒有煽情的表白,娓娓道來卻讓人意猶未盡,輕描淡寫卻能直擊入心,與當下無病呻吟的情感文、華麗詞藻堆砌的雞湯文相比,讓人頓覺滿目清新。而全書最重的篇幅正如汪老所言,「主要的還是短篇小說」,且「我只寫短篇小說,因為我只會寫短篇小說」。讀這些長不過萬余字短則不足千字的小說,常常會有一種錯覺,太真實了,那些人和事似乎就是栩栩如生從記憶中剝離出來的,與之前那些散文部分的作品並無二致,從汪老的自序中其實很容易就能找到個中緣由,其小說的背景是高郵、昆明、上海、北京、張家口,「因為我在這幾個地方住過」,「我寫的人物大都有原型」,「完全從理念出發,虛構出一個或幾個人物來,我還沒有這樣干過」。來源於真實生活的短篇小說,再加上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難怪會引人入勝不忍釋卷,尤其認同汪老在《橋邊小說三篇》的後記中所言,「這三篇也是短小說。《詹大胖子》和《茶干》有人物無故事,《幽冥鍾》則幾乎連人物也沒有,只有一點感情。這樣的小說打破了小說和散文的界限,簡直近似隨筆。結構尤其隨便,想到什麼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我這樣做是有意的(也是經過苦心經營的)。我要對「小說」這個概念進行一次沖決:小說是談生活,不是編故事;小說要真誠,不能耍花招。小說當然要講技巧,但是:修辭立其誠」。
第一次讀汪曾祺,見識了淺顯直白中的出神入化,更深深地被其中的真誠所打動,作文如此,做人也當如此。很幸運因為梁由之先生近年主編汪老的系列作品,蒙其饋贈的《後十年集》、《汪曾祺書信集》都有待一一細讀,我想,還有很多次,很多年,繼續讀汪曾祺。
❸ 汪曾祺作品中有哪些人物具有悲劇性
汪曾祺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壇獨具特色的作家。他一生致力於短篇小說的創作,著有《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等多篇小說。我們綜觀汪曾祺的全部小說,對故鄉及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生活的描繪,是其創作的主要部分也是其成就最大的部分。在這些作品中,有很多是通過對故鄉的小人物的描寫,來展現故鄉民俗風情的融洽和美麗的,但是也有很多小人物的命運是很悲哀的,充滿了悲劇色彩。汪曾祺自己也曾說過:「我自己覺得:我的一部分作品的情感是憂傷的,比如《職業》、《幽冥鍾》;一部分作品則有一種內在的快樂,比如《受戒》、《大淖記事》;一部分作品由於對命運的無可奈何化出一種帶有苦味的嘲謔,比如《雲致秋行狀》、《異秉》。在有些作品裡這三者是混合在一起的,比較復雜」[1]。如《歲寒三友》中的王瘦吾和陶虎臣,《徙》中的高北溟,《八千歲》中的米店老闆「八千歲」,以及《陳小手》中的婦科醫生陳小手等人。他們都是勤勞於本、無取於他人的小人物。他們的願望也十分平常、無一絲非分之想。王瘦吾雖然想發財,其動機只不過是想讓女兒穿上雨鞋、兒子穿上球鞋,以讓他們跟上學校里的大眾水準;高北溟只不過是想保住一個教職,以求積累點來實現自己的兩個願望;「八千歲」 似乎想拒絕各種人際關系,通過自己一家人勤勤儉儉、本本份份,來發家致富,但是當「八舅太爺」一出現,「八千歲」勤儉致富的的美夢也隨之破滅;陳小手是一位醫術精湛、救人於危險之中的男性婦科醫生,他救活了團長的妻兒,卻命喪觀念封建落後的團長槍下,讓人一陣痛心。
一
汪曾祺筆下的小人物善良、謹慎、與世無爭、自足自樂,但是他們也有悲哀,這些悲哀來自於理想與命運、現實的沖突,使理想在現實和命運中破損。但是這些悲哀和悲傷是我們作為讀者所感受到的,而那些小人物卻是很平靜坦然的接受了這一切。在這些小人物的一生中我們沒有看到轟轟烈烈的奮斗,也沒有看到悲壯的反抗和斗爭,有的只是沉默、平凡和與世無爭。這些小人物的遭遇,並沒有給讀者的心靈上以強烈的情感震動和深刻的思考,其悲慘的遭遇只是讓人感到很悲哀和傷感。為什麼汪曾祺小說中的小人物大多能從其筆下得到了「超脫」呢?文學博士胡河清通過分析高郵作為中國古代文化中心區域之一的地利形勢、歷史、人物,結合汪曾祺具體作品指出:汪曾祺是一個典型的漢文化中心地域中產生出來的知識分子,其作品折射出傳統文化對中國知識分子強大的心理規范力量[2]。因此我認為汪曾祺小說的悲劇內涵為什麼沒有「爆發」而是走向了「沉默」,是因為汪曾祺對其小說中的「小人物」的成功描寫而體現出來的。
汪曾祺筆下的小人物對生存的要求是很低的,但是他們往往卻處於矛盾的最前沿,深受著生存環境加給他們的種種限制和催迫,甚至是凌辱。作者有很多小說其實並不像其所說的那樣「除凈火氣,特別是除凈感傷主義」[3]。小說中很多小人物並沒有過著幸福美滿,和諧融洽的田園生活,而是處在一個到處充滿了欺壓、鄙視的生存環境,活得很凄苦和悲涼。下文主要以汪曾祺《自選集》中的小說來感受其小人物的悲哀。
《歲寒三友》中的王瘦吾和陶虎臣,都是身懷高超技藝的小市民,他們想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來實現發家致富。但是他們最終都失敗了,王瘦吾把自己苦心經營的草帽廠廉價的賣給了競爭對手,陶虎臣卻是把自己的女兒賣給了喪心的軍人。最後他們僅能靠朋友把惜之如命的田黃賣掉的錢來維持生活。《八千歲》中的「八千歲」是開米店的,他以兩塊七角錢起家,想靠自己的勤儉節約發家致富,但是當一方惡霸「八舅太爺」一出現在他的生活中,他以勤儉致富的美夢也就破滅了。《珠子燈》中的孫家大小姐孫淑芸是一個熟習中外文化的才女,但是卻逃不脫封建思想的枷鎖,她一個人默默的守節十年,最後憂悶而亡。《陳小手》故事中提及的李花臉是一個傳其父業的女醫生,由於地方封建觀念的籠罩,她一直沒有婚嫁,成了一個老姑娘。這些小人物的命運都很悲哀和凄涼的,其中我認為《陳小手》中陳小手的命運是最有代表性的。
陳小手是一位有名的婦產科醫生。他很出名並不是因為他的醫術精湛,而是因為他又是一名極少見的男性產科醫生。
陳小手的得名是因為他的手特別小,比女人的手還小,比一般女人的手還更柔軟細膩。他專能治難產。橫生、倒生,都能接下來(他當然也要藉助於葯物和器械)。據說因為他的手小,動作細膩,可以減少產婦很多痛苦。大戶人家,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請他的。中小戶人家,忌諱較少,遇到產婦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會建議:「去請陳小手吧。」①
但是陳小手這樣一位優秀的婦產科醫生卻得不到同行的認可並且看不起他,看內科的,外科的,都認為他不是醫生,只是一個男性的老娘。陳小手去為團長夫人接生,團長在陳小手讓他的夫人「母子平安」後,卻認為他侵犯了自己的夫人,一槍把他打死於馬下。
陳小手這樣一位有責任心、醫術精湛的婦科醫生,卻被團長這樣輕易的殺掉了。難道團長可以這樣隨意的殺人嗎?而且陳小手是他的大恩人,救活了他的夫人和兒子。救人於危難之中是中華傳統思想中的大恩大德,況且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救人之子,這本是一種中國傳統思想中認可的大恩大德,涉及到了血緣的維系,涉及到了人性中的至深至愛的親情[4]。團長為什麼還要殺他呢?其實這里的真正元兇是中華傳統的封建思想,團長只不過是一個殺人的傀儡。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更深一層理解這個問題。
首先,江南水鄉是深受中華傳統思想和習俗影響的地區。陳小手從一開始就沒有擺脫這種傳統封建思想的籠罩。
我們那地方,過去很少有產科醫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請老娘,什麼人家請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有固定的。一家宅門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爺、小姐,差不多都是一個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戶,生人怎麼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況,哪個手長的女傭人可以當她的助手,當「抱腰的」,不須臨時現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個老娘「吉祥」,接生順當。——老娘家都共著送子娘娘,天天燒香,誰家會請一個男性的醫生來接生呢?……男人學醫,誰會去學產科呢?……
……大戶人家,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請他的,中小戶人家,忌諱少,遇到產婦胎位不正,老娘束手時,老娘就會建議「去請陳小手吧」。……②
其次,團長說的「我的女人,怎麼能讓他摸來摸去!她的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許碰!這小子,太欺負人!日他奶奶!」這里已經指明了謀害陳小手的真正元兇是——我國傳統的封建思想。
最後,陳小手是一個徹底的處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沒有任何的社會背景,在社會上沒有絲毫的威望。他留給人們的印象——就是一個騎著白馬到處去治病救人的男性「老娘」。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社會背景,團長才會沒有絲毫的顧慮就把他殺掉了。
高北溟、孫淑芸以及「八千歲」,他們在生存的道路上,都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和困難,有的甚至還失去了生命,但是他們都是很平靜的對待這樣的結局。雖然這些小人物的失敗和死都沒有呈現出真正的悲劇色彩,但是他們的結局,卻提示我們應該去細細品讀汪曾祺的小說,去發現他小說中小人物的悲劇內涵及表現方式。
二
汪曾祺曾強調自己「對現實生活有很深的沉痛感」,有感於人們對他的片面理解,他申辯說:「一些寫我的文章每每愛寫我如何恬淡、瀟灑、飄逸,我簡直成了半仙!你們如果跟我接觸的較多,便知道我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5]。汪曾祺的這個自我辯解,已經說明他其實對生活有很深的感觸和深刻的思考。他的這個辯解也指明我們應該換個角度去細讀他的小說。因為汪曾祺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他的小說都是「除凈火氣,特別是除凈感傷主義」。[6]他把自己對生活的感觸以及深刻的思考留給了自己,而不是把這些感觸和思考原原本本的傾瀉在小說中。汪曾祺在對待他小說中的小人物時,始終如一個旁觀者一樣,在旁邊默默地注視著小說中的一切,很少把自己的情感和感觸,傾瀉出來,就如《皮鳳三楦房子》中的「高大頭」一樣,在街邊不露聲色地機警地觀察著每一個過路人。
……但詳考高大頭的一生,似乎沒有和外賓干過一次杯。他只是整天坐在門前的馬扎子上,用一把木銼銼著一隻膠鞋的磨歪了的後跟,用毛筆飽蘸了白色的粘膠塗在上面,選一塊大小厚薄合適的膠皮貼上去,用他的厚厚實實的手掌按緊,連頭也不大抬。只當有什麼值得注意的人從他面前二三尺遠的地方走過,他才從眼鏡框上面看一眼。……一天就是這樣,動作從容不迫,神色安靜平和。他戴著一副黑框窄片的花鏡,有點像個教授,不像個修鞋的手藝人。但是這個小縣城裡來了什麼生人,他是立刻就會發現的,不會放過。而且只要那樣看一眼,大體上就能判斷這是省里來的,還是地區來的,是糧食部門的,還是水產部門的,是作家,還是來作專題報告的新聞記者。他那從眼鏡框上面流露出來的眼神是彬彬有禮的,含蓄的,不露聲色的,但又是機警的,而且相當的鋒利。③
作者的這種機警說明他是很會捕捉生活中的細節的,對社會生活有著很深的感觸和見解的,但是他不想把對生活的沉痛感傾瀉進自己的小說中。汪曾祺說:「我有一個樸素、古典的說法,就是寫一個作品要有益於世道人心的」[7]。所以作者很機警的,不露聲色的,就把自己對生活的沉痛感從自己的小說中過濾去了,呈現給我們的似乎只有生活的表面。因此他的小說常常給人以平淡恬靜、和諧溫馨的閱讀感覺。
《受戒》寫的是明海和小英子的純情愛情。小說中的和尚們是可以殺豬的,吃肉的,他們還打牌、搓麻將,給人呈現了仙境一般的生活。《大淖記事》了寫了巧雲與十一子的戀愛故事。巧雲被劉號長破了身子,但她「並沒淌眼淚,更沒想到跳到淖里淹死」,而是一心想和十一子好,並悉心照顧受傷的十一子。《八千歲》就像是作者坐在其米店對面的茶館對八千歲的生活進行觀察一樣。八千歲被八舅太爺敲了一杠子,打破了他想靠勤勞發家致富的美夢。但是他並沒有失去對生活的信心,而是給自己和兒子做了一身陰丹士林的長袍,長短與常人等,把老藍布二馬裾換下,在晚飯時候也大聲要了一碗自己從前從不問津的「三鮮面」。 《異秉》中的王二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靠一個熏燒攤子而發家致富的。汪曾祺力圖給讀者塑造曠達超脫、適性隨意的小人物形象,也力圖通過描寫健康、自然的人性美,給人呈現出平淡恬靜、和諧溫馨的田園生活。但是作者在創作時,難免有激動的時候,沒有把文中的「感傷之氣」完全除凈。因此小說中也有很多小人物的命運是很凄涼的。
《徙》寫的是高、談兩家的敗落。高北溟是一代宗師談甓漁高徒,他一直想如北海之鵬展翅高飛。他發憤勤學,准備考取功名,但是突然間時代發生了巨變,已經廢科舉,興學校了。心存大志的他忽然一下沒了前進的方向,生活的壓力也壓的他踹不過氣來。正當他囊空咄咄,百無聊賴的時候,他的世家朋友沈石君給他指了條「明路」——讀師范,去教書。這看似一條平坦的路,實則是充滿了各種欺壓,排擠傾軋,勾心鬥角。面對這樣的環境,高北溟試圖以斷絕各種社會關系來逃避——不宴請客人,不參加同事的聚會,不和同事聊天,全身心的投入了教學工作中。當教學有成之時,他又以為自己可以展翅高飛了。這時他的靠山被排擠走了,理想的工作也隨之旁落。隨著女兒、女婿的死,高北溟終於承受不住打擊,郁悶的死去。當然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願望也無法實現了。一是,把老師談甓漁的詩文刻印出來;二是,送女兒高雪上大學。小說的結尾:「墓草萋萋,照落昏黃,歌聲猶在,斯人邈矣」,恰如一首輓歌來描述高北溟的一生,讓人感到悲哀不已。《關老爺》中的岑瑾因為在新婚之夜沒有驗證到那點女兒紅,跪在床前被丈夫沒頭沒臉地鞭打、怒罵。《鬱症》中的裴雲錦因為嫁過來三年沒有懷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思想和家庭的經濟重擔終於壓垮了她,她得了嚴重的憂鬱症,上弔死了。
這些小人物的命運很悲慘,但是他們並不是悲劇人物。悲劇人物往往都是為著他們的理想和目標去奮斗,去與阻礙他們實現理想的黑暗勢力去抗爭,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會不可避免地遭受很多挫折和磨難,但是其合理的意願、動機、理想和激情卻預示著勝利和成功的到來。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就是悲劇。」汪曾祺筆下的這些小人物的願望就是能夠好好的活下去,他們奮斗的目標就是生活, 因此他們身上有價值的東西就只是一種生命的本能。所以說這些小人物說不上是悲劇人物。而且當他們的生存道路受到黑暗勢力阻礙時,他們並沒有站起來與黑暗勢力進行抗爭,而是默默的忍受著黑暗勢力給他們的壓迫和阻礙,放棄他們的理想和願望。
三
汪曾祺本來對生活有很深的「沉痛感」,但是他在小說里卻很少流露出對社會的感觸和深刻的思考。他始終如一個旁觀者給讀者在講述一個個平淡的小故事,刻畫一個個小人物。汪曾祺一生都致力於短篇小說的創作,在長期的創作實踐的基礎上,他對小說的創作有了自己的思想。我認為正是汪曾祺的創作思想影響了他的小說人物描寫的重點和寫法。
其一、汪曾祺說:「我年輕時曾想打破小說、散文和詩的界限」。他認為好的小說應該像散文詩:「如《釣人的孩子》、《職業》、《求雨》,就還有點散文詩的味道。散文詩和小說的分界處只有一道籬笆,並無牆壁(阿左林和廢名的某些小說實際上是散文詩)。我一直以為短篇小說應該有點散文詩的成分」[8]。正是他對短篇小說 「散文化」的追求,使得他的小說淡化了情節,減少了對人物心理的描寫,過濾了小說中的嚴肅性,讓小說呈現出平靜清新的味道。這一點也正如他自己所說,「散文化的小說不大能容納過於嚴肅的、嚴峻的思考。這類作者大都是性情溫和的人,不想對這世界做拷問和懷疑。許多嚴酷的現實經過『散文化』的處理就會失去原來的硬度」[9]。這樣,他筆下的小人物就不是敘述的重點了,人物命運前因後果的追問就被文體創新所省略了。所以陳小手這樣的人生悲劇竟然也沒有了悲的感覺。
其二、汪曾祺是一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有著相當深厚的認同感,是一個主張弘揚民族性中的互尊互愛,相濡以沫傳統美德的人,是一個崇尚精神自由和美好人情人性的人。他說過,「我受影響較深的還是儒家……我覺得儒家是愛人的。因此我自詡為中國式的人道主義者」[10]。這種人道主義思想體現在汪曾祺對小人物的描寫中,悲劇不直接寫,不擴展寫,不加重悲劇的成份。
《虐貓》寫的是幾個小孩子在文革期間虐貓的故事。李小斌、顧小勤、張小涌、徐小進都是上小學三年級的小孩子。文革期間,大人們都忙於武鬥和遊街,沒有人來管他們,他們就只有一起虐貓。
他們捉住一隻貓,玩死了拉到。
李小斌起初不同意他們把貓弄死。他說:一隻貓,七條命,姥姥告訴他的。
「去你一邊去!什麼『一隻貓七條命』!一個人才一條命!」
後來李小斌也不反對了,跟他們一塊到處逮貓,一塊玩。
他們把貓的鬍子剪了。貓就不停地打噴嚏。
他們給貓尾巴上拴一掛鞭炮,點著了。貓就沒命地亂跑。
他們想出了一種很新鮮的玩法:找了四個葯瓶子的蓋,用乳膠把貓爪子粘在瓶蓋子里。貓一走,一滑;一走,一滑。貓難受,他們高興極了。
後來他們出了一種很簡單的玩法:把貓從六樓的陽台上扔下來。貓在空中慘叫。他們拍手,大笑。貓摔到地下,死了。
他們又抓住一隻大花貓,用繩子拴著往家裡拖。他們又要從六樓扔貓了。
出什麼事了?九樓七門前面圍了一圈人:李小斌的爸爸從六樓上跳下來了。
來了一輛救護車,把李小斌的爸爸拉走了。
李小斌、顧小勤、張小涌、徐小進沒有把大花貓從六樓上往下扔。他們把貓放了。④
文中一開始指明他們本來是一群活潑可愛,頑皮淘氣,尊重生命的小孩子。「李小斌的爸爸是走資派。顧小勤、張小涌、徐小進家裡大人都是造反派。顧小勤、張小涌、徐小進不管這些,還是跟李小斌一塊玩。沒有人管他們了,他們就瞎玩。撈蛤蟆骨朵,粘知了。砸學校的窗戶玻璃,用彈弓打老師的後腦勺。」他們為什麼會「虐貓」,去做這種殘酷的事呢?這與他們小小年紀是極其不相符的。 「看大辯論,看武鬥,看斗走資派,看走資派戴高帽子遊街。李小斌的爸爸遊街,他們也跟著看了好長一段街。」很明顯,他們是受了大人們的影響。大人們的行為給他們幼小純潔的心靈帶來了深深的傷害,因此他們小小年紀就做出了這樣殘酷的事情。
《虐貓》中蘊藏了幾條悲劇內線。一是李小斌失去了爸爸;二是李小斌的爸爸跳樓身亡;三是李小斌、顧小勤、張小涌、徐小進他們在文革中失去了美好的童年。但是這篇小說卻沒有給人以悲的感覺。因為作者並沒有去發掘這些悲劇內涵。他把悲劇內涵都隱藏在小孩虐貓的事件中, 只用幾句平淡的話提了出來。正是汪曾祺對悲劇的這種處理手段,沒有讓人物直接面對殘酷的悲劇結果。所以李小斌悲慘的命運就不能讓讀者直接體會出來。
其三、一個作家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他的創作思想會受到許多作家的影響。當然汪曾祺在創作生涯中也會吸收其他作家的創作方法以及創作思想。董瑾認為汪曾祺小說繼承了以沈從文為代表的京派對自然健康人性的謳歌和呼喚[11]。我們可以從《受戒》與《邊城》的對比看出,他受其老師沈從文的影響是很大的。
《邊城》沈先生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寫的是湘西邊城小鎮茶峒一個古樸的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朴的邊遠小城茶峒,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朴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船總順順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此時,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自知唱歌不是弟弟的對手,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因為哥哥的死悲痛不已,他無心留念兒女之情也駕船出走了。外公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終於在一個風雨之夜去世了,留下了孤獨的翠翠。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小說描繪了湘西山水圖畫和民情風俗,講述了一個古樸的愛情故事,表現了湘西的自然、民俗和人性美,給人呈現出一幅詩情濃郁的湘西風情畫。其實小說也隱藏了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
翠翠、儺送、天保三人之間的愛情糾葛,導致天保外出闖灘身亡,儺送駕船出走而失蹤,翠翠爺爺經受不住打擊而歸天,順順家人及親戚整天憂心忡忡,翠翠獨自一人等待儺送的歸來。這個愛情故事讓兩個人喪身,一個人失蹤和兩個家庭破裂,這應該是一個很悲慘的結局了。但是沈從文無意去開掘這個愛情故事的悲劇內涵,刻畫悲劇性格,而是意在創造出一支理想的人性美的田園牧歌[12]。
為了繼承老師對自然健康人性美的追求,汪曾祺在《受戒》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村姑小英子的戀愛故事。小說除了寫了明海和小英子的愛情故事,還寫了和尚們殺豬、吃肉、打牌、搓麻將以及他們偷情世俗生活,描述了江南水鄉和諧溫馨、幸福美滿的田園生活。和尚們的生活可謂沖破了人與宗教之間的隔膜,真摯感人,充分地顯現了作者對於自然健康人性美的追求[13]。
在很多文稿中,汪曾祺也曾多次談到過契訶夫對他的影響。「外國作家中,我受影響較大的是契訶夫……」,「非常喜歡契訶夫……我喜歡他的鬆散自由、隨便、起止自在的文體;喜歡他對生活的痛苦的思索和一片溫情」[14]。對契訶夫的喜歡,讓汪曾祺喜歡寫說不上是悲劇形象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
結語
總之,在汪曾祺的作品中,雖然讀者常常看到很悲傷的結局,但是這些結局並不能給讀者以悲劇感。這是因為作者以獨特的藝術手段,對小說的審美內容進行了處理,過濾掉了沉重的悲劇色彩和成份。這樣小說中余留下來的悲傷結局,就不能讓讀者感到悲劇的氛圍。這就是汪曾祺小說悲劇不悲的原因了。
望採納
❹ 汪曾祺的簡介
汪曾抄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4)汪曾祺自選集小說人物簡介擴展閱讀:
1950年,北京市文聯成立。汪曾祺從武漢回到北京,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4]
1954年,汪曾祺創作出京劇劇本《范進中舉》,後獲北京市戲劇調演一等獎。秋,調離北京市文聯,到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任《民間文學》編輯。
1957年,「反右斗爭」開始後,他因這篇短文受到批評,但並未劃定為右派。
1958年夏,被補劃為右派,下放張家口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
1960年,汪曾祺被摘掉右派帽子,結束勞動,暫留農科所協助工作。
1961年春,農科所讓汪曾祺到設在沽源的馬鈴薯研究站畫一套馬鈴薯圖譜,可惜畫稿毀於「文革」中。
1961年冬,用毛筆寫出了《羊舍一夕》。年底,汪曾祺調北京京劇團任編劇。
1963年,《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這是汪曾祺的第二個作品集。
❺ 誰知道汪曾祺的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縣人。從小受傳統文化精神熏陶。1930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等名家學習寫作。他是跨越幾個時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說、散文、戲劇文學與藝術研究上都有建樹的作家。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詩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個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個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發表小說《騎兵列傳》,1980年發表小說《受戒》,受到普遍贊譽,隨後一發不可收。現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汪曾祺自選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幾個作品集。他的小說被視為詩化小說,其中《大淖記事》獲全國短篇小說獎。他還寫散文、評論和劇本。他與人合作改編、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觀眾的喜愛。
汪曾祺的小說充溢著「中國味兒」。他說:「我是一個中國人」,「中國人必然會接受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影響」。儒、道、佛三家,「比較起來,我還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過,「我不是從道理上,而是從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為他對傳統文化的摯愛,因而在創作上追求回到現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中去。在語言上則強調著力運用中國味兒的語言。這是他藝術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說的靈魂。
❻ 汪曾祺介紹下!!
汪曾祺(qí)(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編輯本段基本資料
姓名:汪曾祺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20—1997 籍貫:中國江蘇高郵 汪曾祺從小受傳統文化精神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等名家學習寫作。他是跨越幾個時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說、散文、戲劇文學與藝術研究上都有建樹的作家。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詩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個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個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發表小說《騎兵列傳》,1980年發表小說《受戒》,受到普遍贊譽,隨後一發不可收。現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汪曾祺自選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幾個作品集。他的小說被視為詩化小說,其中《大淖記事》獲全國短篇小說獎。他還寫散文、評論和劇本。他與人合作改編、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觀眾的喜愛。他的短篇散文《端午的鴨蛋》入選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課本。編輯本段汪曾祺格言式名詩
1989年在上海從《新民晚報》上讀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知趣,特引用如下,供朋友們一讀: 我自寫作,原因無它:從小到大,數學不佳。 鑽研文學,讀書很雜。偶寫詩文,幸蒙刊載。 百無一用,乃成作家。弄筆半紀,今已華發。 成就甚少,無可矜誇。有何思想?實近儒家。 人道其里,抒情其華。有何風格?兼容並納。 不今不古,文俗則雅。 與世無爭,性情通達。 如此而已,實在無啥。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1940年開始寫小說,受到當時為中文系教授的沈從文的指導。1943年畢業後在昆明、上海執教於中學,出版了小說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職歷史博物館,不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行至武漢被留下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回北京,在文藝團體、文藝刊物工作。 他是跨越幾個時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說、散文、戲劇文學與藝術研究上都有建樹的作家。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詩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個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個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發表小說《騎兵列傳》,1980年發表小說《受戒》,受到普遍贊譽,隨後一發不可收。現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汪曾祺自選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幾個作品集。他的小說被視為詩化小說,其中《大淖記事》獲全國短篇小說獎。他還寫散文、評論和劇本。他與人合作改編、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觀眾的喜愛。 1956年發表京劇劇本《范進中舉》。 1958年被劃成右派,下放張家口的農業研究所。 1962年調北京市京劇團任編劇。1963年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參與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 80年代以後寫了許多描寫民國時代風俗人情的小說,受到很高的贊譽。出版了小說集《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論文集《晚翠文談》等。所作《大淖記事》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受戒》《異秉》等。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寫記憶里的人和事,在渾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干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
汪曾祺同別人不一樣之處,在於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於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美學價值。他長於江南,定居於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❼ 汪曾祺的簡介(100字以內)謝謝!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縣人。從小受傳統文化精神熏陶。1930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等名家學習寫作。他是跨越幾個時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說、散文、戲劇文學與藝術研究上都有建樹的作家。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詩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個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個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發表小說《騎兵列傳》,1980年發表小說《受戒》,受到普遍贊譽,隨後一發不可收。現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汪曾祺自選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幾個作品集。他的小說被視為詩化小說,其中《大淖記事》獲全國短篇小說獎。他還寫散文、評論和劇本。他與人合作改編、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觀眾的喜愛。
❽ 汪曾祺、龍應台、王小波、季羨林、劉亮程個人及作品簡介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朴,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因此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朴,不事雕琢,緣於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裡,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於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
短篇小說《受戒》 《大淖記事》 《雞鴨名家》 《異秉》 小說集《邂逅集》 《晚飯花集》 《茱萸集》 散文集《逝水》 《蒲橋集》 《孤蒲深處》 《人間草木》 《旅食小品》 《矮紙集》 《汪曾祺小品》 藝術小品集手稿《羊舍一夕》《汪曾祺:文與畫》 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劇本京劇《沙家浜》(主要作者) 京劇《范進中舉》 文集《汪曾祺自選集》(1987年) 《汪曾祺文集》(共四卷,1993年) 《汪曾祺全集》(共八卷,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