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沈從文小說代表作
1.《虎雛》
豆瓣評分:9.5
作品簡介:作為20世紀中國最優秀文學家之一,沈內從文一生創作了大量經典容文學作品。本書選錄了其中短篇小說經典共18篇。其中《虎雛》是最具現實諷刺意味的名篇,故事講述了「我」作為讀書人,一心想把做軍官的六弟身邊的小兵培養成讀書人,為這個年輕人付出了物質和精神上的代價,而最終這個小兵還是夥同一個兵殺了人,逃往異地。從充滿希望到令人揪心,出乎意料的結果不僅給「我」帶來願望落空的悲痛,同時也使「我」流露出一種知識分子渴望改造國民卻徹底失敗的茫然與困惑,頗具反諷意味。
書友點評:虎雛,大小阮,若墨醫生三篇最為深刻。
2.《邊城》
豆瓣評分:9.4
作品簡介: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門羅作品《公開的秘密》收錄八個相互關聯的短篇故事。《公開的秘密》中有失蹤的女學生,簽約的拓荒者新娘,在晚餐會上離奇嫁給澳大利亞求婚者的女隱士,一個逃離巴爾乾的女人——她又啟發了一位逃離丈夫和情人的加拿大女人。《公開的秘密》收錄的這八個故事中,艾麗絲門羅喚起了舊愛重來的毀滅性力量。
書友點評:淡淡的情節,潮濕氤氳的精緻,沒有發生的愛情?
② 沈從文蕭蕭的人物形象
沈從文小說人物蕭蕭形象小析
沈從文的小說多表現湘西下層民眾特異的生命形式;對故鄉的農民、兵士、水手、吊腳樓下的娼妓,以及童養媳、小店伙計等等,都一律懷有不可言說的同情與關注。正像作者在《甲辰閑話•一》中所說的「我的文章,是羨慕這些平凡,為人生百事所動搖,為小到這類職業(指刻字工,小銅匠)也非常傾心才寫出的。」因而作者在處理這類題材時,不把人的情感引向極度悲傷或極度喜悅,不大肆渲染,只讓讀者在尋常人事中琢磨人生的滋味。
20世紀20、30年代,作為舊時中國的一種婚姻陋俗,童養媳常常成為文學作品題材被作家所關注。中國鄉土作家對童養媳血跡斑斑的苦難史、對童養媳陋習的殘酷及其對人性、對生命的摧殘進行了揭露和批判。沈從文同樣關注此類題材,但作家所揭示的不僅只是童養媳境遇及其不幸自身,其筆觸更多的是對准這些卑微人物「卑微里放光的靈魂」。
蕭紅在《呼蘭河傳》里也描寫小團圓媳婦12歲時就開始的非人童養媳人生。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惟獨打這小團圓媳婦是一點毛病都沒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丟了。她又不會下蛋.反正也不是豬,打掉一些斤兩也不要緊,反正也不過秤」,說的是婆婆可以對小團圓媳婦任意地鞭打,揭示的是野蠻婚俗對個體生命的蔑視。可見,作者對這種扭曲人性的批判是明顯的。然而沈從文《蕭蕭》所表現的童養媳,卻是另一種人生樣式。
魯迅揭示病苦的目的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因而側重於揭露人性丑惡的一面,沈從文則側重於建構自己理想中的自然健康的人性。因此,作者《蕭蕭》中一方面同情主人公蕭蕭的生存境遇,否定她的愚昧無知,另一方面,則通過對主人公純真樸素的心靈的揭示,以及對主人公身處逆境然而生命力尤為旺盛這一情境的描述,肯定了主人公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識,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及其「放光的靈魂」。
蕭蕭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識,主要表現為她對自己的童養媳身份自然而然的認同。蕭蕭從小沒有母親,寄養在伯父家,缺少母親的教養,比起其他的女孩子,自然少了對母親、對家的眷戀,所以嫁到夫家時沒有哭,「那一天這小女人還只是笑」,「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麼都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婦」。蕭蕭嫁了一個不到三歲的小丈夫,她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快樂,她每天帶「弟弟」玩,對她來說嫁人只不過是從這家搬到了那家。蕭蕭的快樂是一種簡單的快樂,簡單到什麼都不想,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子過日月。蕭蕭嫁人做童養媳的全過程,作者一筆輕輕帶過,一方面表明這類事件的常見,不值得渲染(這是作者的態度);一方面表明主人公本人的態度。
蕭蕭的態度是對嫁人做童養媳自然地接受,對自己身份的轉變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關於這一點,從兩個方面可看得出來:一是她做了童養媳後依然能夠健康地成長,一是似乎沒有什麼憂心事,還做著充滿樂趣的夢。
總之,蕭蕭好像在蓬勃地生長著,對此,小說作這樣的描寫:
蕭蕭嫁過了門,做了拳頭大丈夫的小媳婦,一切並不比先前受苦,這只看她半年來身體發育就可明白。風里雨里過日子,像一株長在園角落不為人注意的蓖麻,大葉大枝,日增茂盛。這小女人簡直是全不為丈夫設想那麼似的.一天比一天長大起來。
幾次降霜落雷.幾次清明穀雨,一家人都說蕭蕭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礪飯,四季無疾病,倒發育得這樣快。婆婆雖生來像—把剪子,把凡是給蕭蕭暴長的機會都剪去了,但鄉下的日頭同空氣都幫助人長大.卻不是折磨可以阻攔得住。
由蕭蕭的健康成長,可看出她生命意識里自然自在的本性與隨遇而安的心境,亦證實她對自己生活環境與身份的轉變,沒有清晰和明確的認識。
其實,蕭蕭每日里的生活並不太平,也避免不了受苦,除了哄「弟弟」,還有繁重的家務勞動,甚至皮肉之苦也未可知,她的遭遇或許並不比小團圓媳婦的少,然而她的成長卻不是那種「風里雨里」的環境和人為的「折磨可以阻攔得住」的。應該說蕭蕭和小團圓媳婦的處境是相似的,兩人起初的個性也是相似的,小團圓媳婦剛嫁人時也愛笑,「她的臉長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也大方,不害羞。然而兩人的不同也是明顯的,小團圓媳婦在折磨中日益的消瘦,直到最後的慘死;蕭蕭卻頑強的生活著,還保持孩童的快樂心情,和對美好事物的本能嚮往。探究其中的原因不難發現,蕭紅的《呼蘭河傳》側重寫的是外在環境對主人公的窒息,所以小團圓媳婦的悲劇主要是外部環境造成的;沈從文的《蕭蕭》主要表現人性,表現自然人性的強大生命力,表現人的自然本性即使在惡劣環境中也會放出生命的光彩。
沈從文的小說還常常寫到夢。作者認為,寫小說「必須把『現實』和『夢』兩種成分相混合」,通過記夢更能表現理想的人生形式,夢中的景象更符合人的自然本性。蕭蕭夢到自己得「大把大把銅錢,吃好東西」、「爬樹」夢到「自己變成魚在水中個處溜」、夢到自己「飛到天上眾星中」,這些充滿孩子氣的自由夢想,是蕭蕭白日里快樂游戲的繼續。作者如此落筆,目的在於對主人公自然本性和「光彩」人生進行隱喻性描述。
蕭蕭由於對「女學生」充滿好奇與嚮往,還做了關於「女學生」的夢:
蕭蕭從此以後心中有個「女學生」。做夢也便常常夢到女學生,且夢到同這些人並排走路。彷彿也坐過那種自己會走路的匣子,她又覺得這匣子並不比自己跑路更快。在夢中那匣子的形體同谷倉差不多,裡面有小小灰色老鼠,眼珠子紅紅的,各處亂跑,有時鑽到門縫里去,把個小尾巴露在外邊。
這種充滿情趣、活潑的描寫,使一個天真爛漫的鄉下小姑娘的情態躍然紙上;這段文字全然淡化了蕭蕭的童養媳身份,且從一個側面突出蕭蕭完全是一個自然自在的生命個體,復調式地表明生活的殘酷並不影響蕭蕭健康地成長和快樂天然的本性。
這里,試著把快樂的蕭蕭與《邊城》中的翠翠作比較。翠翠有著淡淡的憂愁,憂愁來自她意識到的少女心事,對愛情的明確選擇。蕭蕭有著簡單的快樂,快樂來自她對自身生存狀態的無意識。從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無意識的生命狀態,正是人的自然本性在異樣環境中的表現形式。
這種無意識的生命情態,還表現在蕭蕭失身這件事上。在蕭蕭的經歷中,做童養媳本已不幸,失身於別的男子更是不幸中的不幸。若說做童養媳,在蕭蕭看來,只不過是從一家搬到另一家,生活並沒有改變多少,她依然是一個不乏小兒女情態的活潑的生命個體,因此她自然而然接受了童養媳身份。那麼,她對失身事件又是如何應對呢?
「蕭蕭十五歲時高如成人,心卻還是一顆糊糊塗塗的心。」身體上的暴長,與心理上的不協調發展,使蕭蕭對愛情懵懂無知,更不會有明確的選擇。因此,對愛情的需求只能深藏於心,要等外界的激發才能顯露出來。花狗的歌就是一個外界的刺激,喚起了蕭蕭對男女情事的朦朧意識,再加上情感上本能的需求,可以說這是蕭蕭自然本性的一次釋放。然而,蕭蕭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對她意味著什麼,等待她的將會是什麼,只是朦朧的感覺到她做了一件「糊塗的錯事」。小說中寫蕭蕭讓花狗賭咒,「賭了咒,一切好像有了保障,她就一切盡他了。」蕭蕭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把一個無關痛癢的賭咒作為一個自己也不清楚的保障。當一個人不知道要把握什麼,也無可把握什麼時,寄希望於佛、神、上帝,這些好像遠在蕭蕭的思想意識之外,所以她只有寄希望於一個賭咒。這說明蕭蕭感受到了命運的無可把握。
對未來的命運不能把握時,在等待未知厄運的過程中,「懸梁,投水,喝毒葯,被囚禁的蕭蕭,諸事漫無邊際的全想到了,究竟年紀太小,捨不得死,卻不曾做。」 在這過程中除了感到恐懼,蕭蕭也想到解決的辦法:逃去城裡。這是她主動為自己的未來打算,然而也僅是想到而已,並沒有付諸行動。
但蕭蕭終於沒有被沉潭或被發賣,一切都不過是短暫的插曲而已。蕭蕭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活,與「弟弟」又能有說有笑了,生下個兒子,受到夫家老小的喜歡與精心的照顧。就蕭蕭而言,這個偶然的結局,是她所期望的,但並不是蕭蕭所能奮力求得的。這樣最終的皆大歡喜便包含了無奈的成分,只不過蕭蕭沒有意識到罷了。命運在蕭蕭的頭頂上風雲變幻,一會兒陰雲堆積,一會兒陽光燦爛,可怕而不可把握,蕭蕭沒有行動的行動,蕭蕭的無助,卻都沒有導致出什麼悲劇。這種頗具僥幸色彩的結局,極具反差效果,從一個側面彰顯了主人公無意識的生命狀態。
最後,小說結尾預示了蕭蕭的未來,甚至是未來的未來。蕭蕭抱著小兒子,看著為十二歲的大兒子新娶的一個年長六歲的新娘,此時的情景是這樣的: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卻在屋前榆蠟樹籬笆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
蕭蕭真正恢復了以前的生活,可以想像蕭蕭十來年中,也應該是快樂的。生活似乎還很長,也似乎還不錯,蕭蕭的思想裡面,生活就是這樣子的,自然而然的無限延長下去,在這種簡單的快樂中無限延長下去。而蕭蕭的未來,也在她的兒媳婦身上延續下去,這又是一個「蕭蕭」,又是一篇故事。
蕭蕭的人生的確是個悲劇,她的悲劇在於她對自己的註定了的悲劇命運沒有清醒的認識。換句話說,她幾乎是個自然自在的生命存在。對童養媳身份自然而然的認同,沒有覺悟到自己所處環境的不合理,更想不到要改變這種環境;對自己失身後受罰命運的不覺悟,也並不知道自己躲過的厄運僅僅是一個偶然,命運遠在自己的掌握之外。但就蕭蕭而言,既然意識不到自己的悲劇,那她的人生就不算是悲劇的。然而,蕭蕭這種無意識的、自然自在的生命形式,並不是作家筆下批評的對象;沈從文也並沒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我們不能因此說沈從文在「規避」什麼;應該說,這是一種美學意義上(不是意識形態意義上)的「真實」。由此,我們在《蕭蕭》中看到了人的一種本真、淳樸而又略顯美麗的人性。這是沈從文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東西。
③ 沈從文小說形象特點
1、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 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沈從文以鄉村為題材的小說是典型的鄉村文化小說,它不僅在整體上與都市「現代文明」相對照,而且始終注目於湘西世界朝現代轉型過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規定的鄉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跡及歷史命運。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2、沈從文(1902-1988),中國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祖母劉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因此,沈從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個民族的任何一個,但沈從文本人卻更熱愛苗族,他的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對於苗族風情的描述。
沈從文是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④ 試分析沈從文小說邊城中翠翠這一人物形象
美學上極有見地的沈從文筆下,對「翠翠」這一藝術形象,寄託了他的審美理想。清純可愛的翠翠。她濃縮了人性最純美的形態以及對於自由的追求,彰顯了沈從文對於生命徹悟的大智慧和深沉之愛。沈從文所刻畫的翠翠,以人性的善良與純朴閃爍著耀眼的光輝。
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天真善良、善解人意、溫婉多情。翠翠身上凝聚著這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生命形式的特定內涵:保守著人的勤勞、樸素、善良、熱情,在愛情關繫上,表現為自然與純真。沈從文特別強調了這種生命形式賴以存在的社會環境的原始封閉性。這里沒有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影響,甚至封建宗法關系也還沒有生根。這是一種人的自然交往,愛情、婚姻及兩性關系具有較充分的自由,青年男女愛得真摯、熱烈、活潑,躍動著原始的生命活力,洋溢著自然之趣。
她是作者「希臘神廟中最美麗的女神」,是作者傾注「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她出身於山野田間,她既是大自然的女兒,又是愛情的女兒。她身上體現著「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她吸取了山水自然的靈氣,這份清潔的綠色為女主人公清新蓬勃的生命注入了幾分靈動、幾分濃情和一絲憂傷。她從翠竹深處走來,帶著自然萬物的氣息,帶著自然的神性,純凈無邪,是湘西山水間櫛風沐雨掬霧追雲的「野丫頭」。自然即長養她且教育她,天真爛漫、健康活潑、聰明伶俐且帶點嬌憨,無拘無束,帶有原始的活力,顯出一種野性之美。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對生命有了奇妙的感悟,會想到生死,能感到孤獨,而這一切對她又非常飄渺,如夢一樣,不久便消失了,愛情也在這朦朧中降臨,一個端午節與儺送偶然相逢便「從此便有了一件屬於自己的心思」,她的愛情純潔,超越一切世俗,凈化人的心靈,給人以美的享受。翠翠的純凈與美麗,「正反襯出城市文明社會畸形的人生和病態的心理傳達出自然生命的清新。」翠翠正是作者塑造的年輕一代的代表,她身上寄託著作者對未來的希望,承載著他對新人類的希望。翠翠實際上就是沈從文的精神寄託,翠翠的美不僅體現在自然生長的外界美,而且體現在她有種頑強的生存能力,這是她內在的沖力,而旺盛執著的生命力是她的靈魂。這種女性形象,自然率真,又不乏傳統,是美的象徵。她繼承著傳統的衣缽,同時又面對現實的挑戰走向新生活。她那超越一切世俗利害的朦朧的愛情,以及恬淡自足的生活,都灌注了作者美好的懷舊、想像與企盼,也隱伏著悲劇感。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過她的愛情故事逐步表現出來的:第一階段:翠翠愛情萌生階段。她在小鎮看龍舟初遇儺送,愛情的種子就萌芽了。第二階段:翠翠愛情的覺悟階段。兩年後又進城看龍舟,她的愛情意識已完全覺醒。第三階段:翠翠對愛情執著的階段。她在愛上儺送後,沒想到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她。出於對愛情的忠貞,她明確向爺爺表示拒絕。然而,她與儺送的愛情卻忽然受到嚴重挫折,儺送遠走他鄉、爺爺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間「長成大人「。最後,她像爺爺那樣守住擺渡的崗位,苦戀並等待著儺送的歸來,這些充分表現了翠翠性格堅強的一面。在愛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展現著柔中有剛的美。
⑤ 試論沈從文小說《邊城》中翠翠的形象。
翠翠是一個「美」女!
這種「美」,有別於中國傳統審美習俗中的「膚如凝脂,腮如新荔」,翠翠的膚色是「黑黑的」,是健康的;翠翠的眼睛也有別於《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顧盼生輝,而是「清明如水晶」,是純凈的。疏朗幾筆的肖像描寫,你的眼前彷彿立著這樣一個美女:璞玉渾金、玲瓏剔透、健康明麗,你由衷地贊嘆:真美啊!然而,這種「美」還有更豐富的內涵,請看接下來的兩個比喻:「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如山頭黃麂一樣」,前一個比喻,意在突出翠翠的天真活潑,後一處比喻意在彰顯翠翠的善良純真。仔細思考,作者為什麼青睞於動物作比?讀到「小獸物」三個字,你可曾聯想起中國古語「靜若處子,動如脫兔」?當然,不僅僅如此,還因為「小獸物」「山頭黃麂」喻示著原始的,未經開化的朴質,因為這里是湘西邊境,是茶峒古城,古風猶存。當然,翠翠的純凈自然、健康明麗,最根本的成因還在於作者兩次強調的「長養」,因為自然的養護,才有了翠翠的健康成長。
翠翠生活的世界是簡單的,是純粹的,她是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呢?「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這一句和前面的「儼然如一隻小獸物」相映成趣,是一個單純自然的人在面對外部陌生的世界時本能的反應:猶疑、謹慎、提防,這是人之本初的自然屬性。翠翠的母親是湘西苗族,翠翠的父親是漢族屯戍士兵,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在此交鋒融合,「各人應有一份哀樂」,然而,「他們是正直的,誠實的」(《邊城》題記)。
總之,翠翠是作者傾力塑造的人物形象,近乎於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神形象,在她身上,折射著湘西淳樸的人性美、自然美,也凝聚著作者對鄉村世界生命形式的溫愛之情和其生存方式的深沉思考。
摘自王林對沈從文《邊城》中翠翠人物形象簡析一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到你
⑥ 試分析沈從文小說《邊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三十年代的中國,大部分地區因為戰亂變得千瘡百孔,民不聊生。但在作者的筆下,處在「湘西邊境」的「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依然是那麼安詳、和諧。青翠的山、碧綠的水,悠悠來往的船隻,還有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們,一起構成了一塊充溢著自然之美的「桃花源」。
在小說中,作者就創造了一個非常優美的、情景交融如詩的意境,訴說了一個美麗而又凄婉的愛情故事。小說開篇就把邊城茶峒的秀美圖畫和邊城人的淳樸善良相融合:湘西有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小溪流下去,繞山阻流,……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清澈見底的溪水繞著山石,繞著茶峒,在大石細沙間靜靜地流著,她以自己獨特的美,裝飾了茶峒的風光山色,也浸潤陶冶著這里的人們。
主人公翠翠就是在這自然美的孕育陶冶下成長起來的。她像溪水一樣清澈透明,像山間翠綠的山竹,又像含苞待放的花蕾,她是那麼單純、美麗、善良、聰慧。翠翠秉承了像自然一樣清新純潔的種種美好品質,又有未經世故的少女的天真聰慧所展示出的一種自然不可企及的魅力。這魅力在靈秀的湘西邊陲吸引著各種人:她是老船夫心中的希望,是船總的兩個兒子心中的光芒,還是溪邊勤勞的擺渡人。翠翠如自然的化身,和自然融為了一體,似乎很難分清楚這種清新純潔的自然美是屬於湘西的,還是屬於翠翠的。
小說中作者把自然景物與人物緊密相連,美景是他小說中不可缺少的描寫成分,自然美中烘托出人性之美。在靈秀的湘西邊陲為背景的前提下,《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真愛情、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情、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
⑦ 分析:沈從文小說《丈夫》中丈夫的人物形象!
如果說丈夫的第一次心理變化,還只是一種淡淡的迷茫。那麼,水保的粗暴插入則直接觸動丈夫第二次的心理變化,丈夫簡直是「出離憤怒」並且「轉去」的念頭愈發的強烈。
水保是水上一霸,一方面他們站在官府的角度協助管理花船,另一方面則是「名義上」的保護花船,負責清除到花船取鬧找碴的「歹人」。因而水保受花船老鴇的尊敬程度不下於官差,但又是令老鴇及女人們所厭惡的。厭惡在於水保可以任意憑借自己的職權玩弄女性,並且可以比闊少們更為瀟灑地對女人們說道「今晚上不要接客,我要來」。女主人公老七為了能夠更大程度地得到水保這個靠山,還認水保做了「乾爹」。爬出艙口的丈夫是仰視著水保的那副嘴臉:
先是望到那一對峨然巍然似乎是用柿油塗過的豬皮靴子,上去一點是一個赭色柔軟麂皮抱兜,再上去是一雙回環拴著的毛手,滿是青筋黃毛,毛上有顆其大無皆黃金戒指,再上去才是一塊正四方形象是無數桔子皮拼合成的臉膛。
這里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水保在根本上就是一個外表正義而且合法的「強盜頭子」,他靠搜刮來滿足其自身的物質慾望,靠霸道來滿足其丑惡的獸欲。水保可以當著丈夫的面要他轉告女人們陪他過夜,不管丈夫是否接受,盡管語言上看似平和,但他們的介入是強暴的,沒有絲毫可以商量的餘地。這就從外部給丈夫以極大的刺激,使得老實本分的他只能以謙卑恭敬的態度來迎合水保的駕臨。作者的細致描寫將水保的丑態展露無遺。水保那聲「我們是朋友」實際上也是一種謊言,不過是逢場作戲而已,反映出了統治階級欺騙下層人民的本性。然而,本性善良的丈夫卻把水保當做「尊貴的客人」,還和他聊起家常,因為知道「他是老七的熟客,並且老七一定得了這人許多錢」。「他忽然覺得愉快,」便飄飄然,有此得意洋洋,還唱起了山歌。然而,短暫的愉悅之後,丈夫敏感的思維讓他意識到了水保的丑惡。他覺察到這個所謂的「乾爹」同其他男人一樣,也是一直揶揄妻子的美色的,於是丈夫便開始咒罵有著一張「吃紅薯的大口」的水保。
為所欲為,粗暴的方式來打斷丈夫看妻子的美夢,促進了丈夫心理變化的再一次升潮。丈夫與老七、五多、大娘等人在船中自娛,男琴女頌,歡歌笑語。兩個醉熏熏的士兵攪了他們的歡愉。他親眼看到了「老七急中生智,拖著那醉鬼的手,安置到自己的大奶上」,「這一個在老七左邊躺下去後,另一個不說什麼,也在右邊躺了下去」情景。對於此,他的內心更加地難以平靜,外界的一切包括三元宮的戲都難以吸引他的注意力。「一切都沉默了。」他的憤恨已經在心裡不斷地積聚膨脹。
半夜的查船,最終毀滅了丈夫的迷夢。丈夫要求與老七獨處本無可厚非,而老鴇的暗示「巡官就要來的」對其來說是巨大的打擊,這句話無疑撕碎了丈夫的想法,把丈夫的心靈變化推向最高潮。此時,與妻子在一起的權利都被無端剝奪了,丈夫還有什麼慾望繼續呆在花船上呢?於是,「乾爹家的酒席,火鍋,三元宮的戲,葷油包子,」等這此新鮮玩意兒對他來說都徹底地失去了吸引力。
小說的最末幾節猶為精彩,形象逼真,蘊涵深邃。老七出來賣身掙錢是丈夫的本意,而當老七把自己掙的錢交到他手中時,「男子搖搖頭,把票子拋到地下去,兩只大而粗的手掌捂著面孔,像小孩子那樣莫名其妙地哭了起來」。擲錢於地,說明錢對他來說已不重要,而那「莫名其妙的哭」也正是其心靈壓抑下的感情大爆發。這連日來的所見所聞讓他感到的是幾多痛苦和幾多悔恨,這是他的心酸之淚痛楚之淚,也標志著做為丈夫自然人性的覺醒與人格尊嚴的勃發。可喜的是,在最後,老七和她的漢子一齊回轉到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