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評價東漢故事中的人物的作文
歷史上的曹操,是一個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興屯田、抑兼並、統一北方,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
魯迅先生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
《三國演義》主要強調他的壞處,在許多讀者中造成了對這個歷史人物的錯覺.正如魯迅先生指出:「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志演義》,更而想起戲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出處同上)魯迅先生要讀者把小說人物與歷史人物區別開,因為小說中的曹操形象,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早已脫離開歷史上真人真事的限制,而被創造成了一個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藝術典型.
由於《三國演義》的作者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擁劉反曹,因此對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虛構的.
還有一些地方,作者認為是要害問題,極力加以渲染,其實並非要害,如曹操對漢室不忠,挾天子以令諸侯,殺後逼宮等等,盡管作者認為大逆不道,深惡痛絕,大肆渲染,但並不能作為判定曹操功罪的依據.
閱讀《三國演義》,不應當按照作者的愛憎傾向和是非標准來評價曹操.文學史上常有這樣的現象,作家的創作意圖和藝術典型的客觀意義並非完全相同的.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既有應該肯定的東西,也有必須否定的東西.
歷史上一切曾經起過某種進步作用的剝削階級政治家都是如此.曹操比較全面地體現了他們這種共同的本質特徵,所以說他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典型.
Ⅱ 評價西遊記中的人物作文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吳承恩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為了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遊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剋星,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於天命.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於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於和強大勢力做斗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理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
Ⅲ 我看古代文章或其中的一個人物 作文 600字左右 急求
——遙思李白當年
李白是一個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舉起詩歌的火炬來照亮輝煌壯麗的唐代文明;李白是一個詩人,也只有詩歌的國度能締造李白的不凡來灌溉茫茫無邊的詩歌之土。時勢造「英雄」,也只有唐代,這個空氣中也彌漫著詩香,土地里也耕耘著自由的時代。締造了超然的李白;締造了狂放的李白,更吸引著我走近李白。
唐代是中國詩壇的珠穆朗瑪峰,李白則是峰頂的一塊堅石,偉岸而不可動搖。唐代是中國詩壇的長江與黃河,李白則是浪尖的一股勁流,兇猛而不可阻撓。失去了巨峰基墊的堅石,擁有不了自身的偉岸;失去了巨浪烘托的勁流,擁有不了自身的兇猛。於是我們瞭然失去了時勢後盾的「英雄」擁有不了自身的不凡。
唐代的歷史環境締造了超然的李白。「昔乘匹馬去,今驅萬乘來」,自認為是老子李茸後裔的李世民來了,騎著那昭陵六駿,如一陣風,興盛了「站在九天絕頂看人間」的老莊道家,興盛了自魏晉至南北朝便勃興的佛教。沒有過往的思想芥蒂,沒有過往的言論束縛。於是,李白也插上了夢想的羽翼在自由的天空飛翔。他是「其翼若垂天之雲」的大鵬,不屑於做儒家的信徒;他是「雙晴曜宿,六翮垂雲」的大鶚,昂首觀宇宙把視野擴大到最大限度。他是雲,必須飛到天頂去探測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須奔何大海去揚起海上的狂濤。於是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用超然物外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中的一切哀苦。生活的超然使他耐得住身為百姓的凡,受得住皇帝召見的喜,挺得住無情流放的悲。詩格的超然使他寫得出岑參、高適大氣磅礴的邊塞詩「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使他寫得出王維恬靜優美的山水詩「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成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使他寫得出孟浩然寫意田園的田園詩「跪進雕胡飯,月光明專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更使他寫得出獨絕古今,無人匹敵的《將進酒》等等。宋代詩歌評論家嚴羽,說別人寫詩是用筆一句句寫下來,李白則只要把心裡那股氣一張口噴出來就行了。我想這就是我看到的時代造出的超然李白吧!
遠遠的,我看見一身素衣的青蓮居士。
漫步於河畔,我注視他悵望江天的姿勢。「恰似飛燕倚新妝」,一句流傳千古的詩句和楊玉環的一句嗔語,把一個極度輝煌的人生滑落到社會的底層。
「香車寶馬」,「誓取樓蘭」,「殺敵報國」,他苦笑,淚水在無聲中滑落。低頭輕撫生銹的寶劍,奔騰的壯志又如未滅的火把熊熊燃燒起來。呵!自己有多麼無知,四次出蜀,揮金巨萬,萬里山河,游履迨遍。本以為金殿之上讓高力士脫靴,楊玉環磨墨,已註定了自己的一生在富貴榮華之中。可是,「太白星精」又怎樣?滿腹錦綉又怎樣?抵得了楊貴妃又一句對李隆基的悄悄話嗎?好恨!好恨!
我的心裡忽然有一根弦被這愁苦折磨的一代詩仙撥動了。
我走上前去。他愕然注視著我。
「詩仙,您的那句『可憐飛燕倚新妝』,究竟有無褻瀆楊玉環之意呢?」
「我是被冤枉的。真是愚哉斯言。本以為千年之後,我的冤屈已被滌清,沒想到蒙於我身的恥辱尚未被冗長的歲月消逝。我本是以飛燕之輕比楊玉環,她實在是我眼中的仙子,我何敢有辱她之語?」說完,他的眼光久久停駐在空曠的河面上,深深的,似一把利劍,將要窮透時間與空間,把李隆基的心剖開來,看一看,他為何不相信他的話呢?
「太白,李隆基相信了楊玉環的話,而以為你只是狡辯之辭,你恨他嗎?」
「如果一個人從榮華的峰巔一下跌到了谷地,而且永遠過著潦倒的生活,你難道不恨嗎?可畢竟李隆基與楊玉環是夫婦,夫婦之親有如天地,一個人的判斷有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感情上的親疏,他信了楊玉環,而認為我不忠,這是一個悲哀,我的悲哀,也是李隆基的悲哀,乃至整個國家的悲哀。」
青蓮居士踏著夕陽的余暉走了。一個孤獨的身影從我的視野中漸漸消失。
我靜靜地佇立在河邊。我想起了屈原,想起了比干,想起了屈死於諂言中的每個忠臣。感情的親疏使昏君們相信近臣的花言,愛妃的巧語,而每一個如此的君王無不蹈覆國的命運。而對於我們,難道沒有一些可以借鑒之處嗎?
我低了頭,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淚水。
點評:本文是一篇情理兼備、文質兼美的好文章。作者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以李白的一句詩「恰似飛燕倚新妝」為切入點,與李白進行了一次跨越時空的面對面的對話,巧妙不失自然,虛幻而又可信。一句「恰似飛燕倚新妝」,由於李隆基與愛妃的親近和與李白的疏遠,而聽信愛妃,誤解李白,從而形象地告訴我們,李白的悲劇就是由感情的親疏造成的,更可貴的是,作者由李白而屈原,由屈原而比干,敏銳看出並深刻指出這種悲劇不是某個人的悲劇,而是一個歷史悲劇、社會悲劇。作者以點帶面,由點到面,拓寬了文章的主題,提升了文章的品位,並且發人深省,催人猛醒。
本文不僅句句入理,而且字字關情,作者深沉的感嘆和惋惜充盈字里行間。題目「李白的淚水」委婉含蓄,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有幾分懸念,幾多無奈,幾絲嘆惋,而且本身就蘊含著作者自己的一把辛酸淚。文章末句「我低了頭,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淚水」,從結構上說,這一句巧妙點題,使文章有開有合,有放有收。從內容上說,雖則十幾個字,卻沉甸甸的,一個「低」字表達了作者沉重的心情,深廣的憂郁,而「哪一滴」又形象地告訴我們,流下辛酸淚的何止李白一人!
杜甫
我想握住你的手
在夢中,不知多少次,那雙手,蒼老的,皮膚已經打皺了,似乎在訴說主人一生的飽經風霜。但那雙手依然有力,青綠色的血管依稀可見,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張力。無數次,我多麼想握住這雙手,可那都是在夢中。
又是一個細雨朦朦的深秋,腳下色濕的梧桐發出了響聲,低低的聲音。細雨有點模糊我的視線,可隱約中我看到了那幾個蒼勁挺拔的大字「杜甫草堂。」我一陣狂喜,加緊了步伐。夢中的手在我腦海中清晰地浮現,那雙手的主人就像一塊磁鐵,深深地、強烈地吸引著我。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讓我感受一下這神奇的手。這手寫下了多少千古鴻文!多少名詩在這手下誕生!筆底波瀾,民間疾苦;世上瘡痍,詩中聖哲。這不正是你的寫照嗎?那句話我已爛熟於胸。「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具倶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無數人感動、折服。這是一個怎樣寬廣的胸懷啊?這是一顆怎樣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讓我握住你的手吧,讓我摸摸那青綠色的血管。
是的,我是如此渴望握住你的手,讓我撫平那皺紋,讓我給那雙冰涼的手帶去一絲絲的溫度。人們都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這樣的嗎?你就是個反例。一生坎坷,仕途多舛,窮困潦倒,可你的心中一直裝著老百姓啊。在你受凍的時候,你想著用鐵枕蓋天下蒼生;在你受餓的時候,你想著用米飯喂黎民百姓。當你的兒子因飢寒交迫而死時,我看到你的那雙受在顫抖著,當目睹民間疾苦時,我看到你的內心在震顫。讓我握住你的手吧。那雙受凍的手是否寒冷依舊?那雙操勞的手是否皺紋密布?
你知道嗎?我生活的年代在21世紀,時一個高度發展的社會。我快十八了,早已過了及笄之年,可是我有些迷茫。在如今多元文化的時代,在走向成人的道路上,我有些彷徨。我知道你的那雙手能帶給我力量,給我指明一條道路。因而,我更迫切地想要親近你、撫摸它。
懷揣著激動、興奮、緊張,我跨過門檻,我看見了,那雙大手,那炯炯有神的雙眼。可是頃刻,一切如泡沫般,幻化消失,只留下匾上的大字「文章留後人,草堂著千秋。」
當我再次睜開眼,窗上已結成了密密的一張網,我的臉頰已布滿淚水
Ⅳ 評價三國人物(一個人)的作文,800字
我最喜歡的三國人物——諸葛亮
諸葛亮足智多謀,是劉備的軍師,曹軍把蜀軍擊敗後,有準備攻打吳國,所以蜀國和吳國聯盟。
吳國有一個非常傑出的青年都督周瑜,他有勇有謀,但他心胸狹窄,有嫉妒心。
一天,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以公事為借口,委託諸葛亮十天造好十萬只箭。諸葛亮不但答應了,還立下軍令狀,如若三天造不好,敢受軍法處置,並請周瑜三天後到江邊取箭。諸葛亮走後,周瑜吩咐魯肅,不給諸葛亮備齊造箭的材料,想為難他,同時還讓魯肅去探聽消息。
諸葛亮見了魯肅,問他借了20條草船和數百名軍士,並請他保密,魯肅答應了。回去後,魯肅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周瑜很疑惑。
魯肅幫諸葛亮准備好了船和士兵,等候他的調度。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秘密把魯肅請上船,趁大霧漫天之際,命令士兵將20條船連接起來,駛近曹營。並一字排開,擂鼓吶喊。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後,不敢輕舉妄動,只叫弓弩手朝江中放箭。很快船的一面插滿了箭,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另一面受箭。( 萬景文學 www.wan-jing.com )
天漸漸亮了,諸葛亮讓插滿箭的船順風順水駛回南岸。曹操得知上當後,要追也來不及了。
20條船靠岸時,周瑜按諸葛亮的要求派人來取箭。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聽了借箭的經過,自嘆不如。
Ⅳ 對一個古代文學人物的評價作文諸葛亮
漢末三國名人對諸葛亮的評價(素材拿走):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孫權: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②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復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咸共聞知。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楊洪: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楊戲: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習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劉禪: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張悌: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
Ⅵ 我喜歡的中國古典文學人物 作文450字
我看林黛玉
林妹妹,憑著她那「質本潔來還潔去」的一生贏得許多文人墨客的好評。就連她死時,也是死得那麼詩情畫意。她就象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她雖然也有很多缺點,但是她在我的心目中是那麼的完美。(畢竟人無完人嘛。)
她不僅貌若天仙,而且,她的文采也很好。論長像,是寶釵所不及的,論詩詞歌賦,她也能同寶釵相媲美。有人認為她太愛哭了,殊不知她是為了愛而流淚。殊不知她是來人世還淚的降株女。有人說,她拋出的是尖銳得可以刺傷人的話語。可她是在保衛自己的愛情。敢愛敢恨又有什麼錯?
可是她的結局卻那麼慘。她至死也不明白,寶玉為什麼還不來娶她。不明白寶玉為什麼那麼無情。每每看到她焚稿的情節,每每讀到她那句未說完的話:「寶玉,你好……」我的心就會撕心裂肺般的痛,我的淚就會不由自主的往下流。
她小小年紀就失去雙親,跟著外祖母一起生活。一種寄人籬下的憂愁籠罩著她。加上她本來身子就弱,寶玉還常常和她吵。她這個可人兒被折磨得不像樣了。是寶玉讓她有活下去的勇氣。而後來,當她知道寶玉娶的是寶釵時,她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在寶玉結婚那天去世了。可想而知,那是一個怎樣催人淚下的場面呢?是一個怎樣凄美的情景呢?
她的最後一滴淚,也是為寶玉而流。可是她的結局為什麼就那麼慘呢?我不解。
雖然寶釵也很好,但是我還是喜歡黛玉。她是我心目中永遠的第一!
Ⅶ 小議一個古代文學人物形象作文
在廣袤的中華大地,我們的祖先以偉大創造力,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歷盡磨難,從遠古到現代,從蒙昧走向文明。五千年來,中華民族走過了不尋常的文化道路,鑄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中國,一個屹立在世界東方的多民族國家。它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說到中國的古典文學,不得不讓人想到四大名著。有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有施耐庵的《水滸傳》,曹雪芹的《紅樓夢》還有吳承恩的《西遊記》。讀了它們,眼前似乎就閃現過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的畫卷。
讀了《三國演義》,眼前似乎展現諸葛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絕世才華;讀了《水滸傳》腦中似乎描繪出梁山108好漢的英雄壯舉;讀《西遊記》,眼前就會出現一個西天取經,戰妖降魔的頑猴身影;讀《紅樓夢》,眼前閃現出賈寶玉與林黛玉的凄美愛情。
讀了名著它們給我的震撼太多太多了,但曾有位同學這樣說:「你還讀這些書這類書早過時了!」聽到這句話我沉思很久,這些陶冶人們情操,提高人素養的詩歌詞賦又怎麼會落後呢?
讀詩,就會想到作者,那不受世俗禮制的詩仙李白,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謙,那情感多折疊的李清照,那發出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屈原。。。。。。李白《月下獨醉》飲得是盛唐佳釀;杜甫《望岳》望的是後唐山河;蘇軾《水調歌頭》照的是宋代明月;陸游《示兒》含的是山河破碎的心酸。。。。。。一首詩,一幅畫,一段情,每首詩的含義豈止這些。
中華文明淵遠流長,一脈相承,從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到文明繁榮的明清社會,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無數輝煌成就,也經歷了無數苦難折磨,數不清的英雄豪傑,文人墨客在歷史的進程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現在的社會在發展,在變化,但無論怎樣發展都離不開我們的古代文明。從火葯到打火機,從指南針到gps,從印刷術到復印機,不都是受古代發明的影響嗎?馬克思說過:「歷史就是我們一切,它反映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不斷推進文明進步的歷程。今天的世界是過去的世界的繼續和發展,如果割斷歷史,就不能全面的,正確的理解現實和展望未來。」歷史是我們的過去,我們沿著一代一代人的足跡,才發展到今天高度文明的社會。我們的血液流淌的傳統文明的精華,凝結著華夏兒女改造世界的不朽功業,更蘊含著博大恢宏的民族精神。一位古希臘哲學家說過:「一個遠離歷史文明,頭腦中失去這方面知識的人是貧窮的。」所以我們不僅要秉承現代文化氣息,也要繼承古代文化的悠久繁華,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進步,不斷改進,這樣才能走向輝煌!
Ⅷ 最佩服的古代小說人物作文四百字。
誰都有自己佩服的人,我也不例外!而我最佩服的人是我的媽媽.
我的媽媽是一位經理,中等身材,和藹的面孔,充滿著慈愛,一頭短短的烏黑的秀發,炯炯有神的眼睛深藏著智慧.
平時媽媽上班那麼忙,已經很累了,但她卻沒有時間多休息,還要為我的事操心。有一次考試卷發下來了,我才考了70分。我心裡很緊張,怕媽媽打我,回到家我膽戰心驚把分數告訴了媽媽,媽媽聽了以後,沒有大發脾氣,平靜地說:「這次沒有考試好,責任不全在你,也怪我們平時沒好好的監督你,咱們現在一起努力爭取下次考個好成績。」但媽媽又宣布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媽媽晚上在家陪我學習兩個月。媽媽平時工作非常認真,是個典型的「工作狂」,因為我學習下降媽媽竟然幫助我提高成績,我被媽媽感動了!這一個月我們一起努力,把所有科目都過了一遍,從前迷糊不明白的題一道一道來,天天晚上不學到8點不罷休。期末後我激動的跑回家,我的三門成績都比以前進步了很多!
還有一件事讓我至今難忘。有一次,天氣漸漸變冷了,班裡的同學都買了今年剛剛出的最流行的球鞋,我也想要。於是,我回家跟媽媽說了,沒想到,媽媽竟然生氣地說:「你的鞋子才剛剛買,並且又沒有壞,怎麼又要買,『流行,流行』你就懂得流行,去學校是去學習,而不是去攀比穿著。買這雙鞋子的錢不是媽媽沒有。而是這些錢不值得這樣花。」我聽後,慚愧極了,再也不鬧著買新鞋了。不料想,兩天過後,我放學回家後,看見我卧室里的地上正放著今年最流行的球鞋,還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兒子,那天媽媽教育你過後,你能及時改正錯誤,非常好,這雙鞋子是媽媽獎勵給你的。「我看後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Ⅸ 以評價《儒林外史》中的一個人物為題的作文
#
.i
梁志剛律師"
\警惕 鼻炎過敏性鼻炎的6大危害
論《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重新評價胡老爹、匡超人
閱讀:25982010-01-26 22:35
標簽:文化網路谷歌有道文學論文
論《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
——重新評價胡老爹、匡超人
文/梁志剛
[內容提要] :《儒林外史》客觀公正地分析了社會眾生相,精簡典型地描繪了人生百態。其中的人物不僅是那個時代的人物,而且是人類世世代代都有的人物,只是不同地時代他們的游戲規則有所變化而已。本文將從胡老爹和匡超人這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性格定型的世俗老人,一個是成長中的儒林青少)出發,去論證要客觀對待小說中的人物的所作所為。
[關鍵詞]:《儒林外史》;胡老爹;匡超人;客觀評價
在《儒林外史》中,吳敬梓的筆觸是不限於儒林的,「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於紙上,聲態並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①《儒林外史》是中國明清時期的一部《人間喜劇》。巴爾扎克說:「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盡管由於《儒林外史》風格的活潑與幽默,使它的文學價值不僅僅停留在寫實主義上,但是如果我們將《儒林外史》當史書來讀的話,或許更能客觀地把握處在那種社會生活中的人物是怎樣的一個狀態,更能客觀地評價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然而需要強調的,《儒林外史》中雖有「春秋」筆法,我們雖然可以把它當史書來讀,但因為書中對崇高理想前景的暗淡描述,使作者自己的立場不能像孔子當年編《春秋》時那樣堅定扎實、盛氣凌人了。吳敬梓內心是一團難解之謎,他不寫通俗小說中的英雄或惡霸,而取代以不明確的曖昧。中外文學史上少有作品在反諷上是如此曖昧不清,在作者用意上是如此難以琢磨。在中國文學里,沒有一本書像《儒林外史》,在詮釋上提出這么多問題。這些問題甚至不僅僅是一些時代性的問題,而往往在任何時代都會換著面目出現,所以就成了人類世世代代也擺脫不了的問題了。
「百代興亡朝復暮,江風吹倒前朝樹」,人生富貴功名,雖是身外之物,但自古及今,沒有一個是看得透的!小說楔子里的王冕形象雖則是一個欽崎磊落之人,但沒有一個讀者不會認為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的確只是一種理想而已!而全書寫得最熱鬧的大祭泰伯祠,最終也只是昨日淮河,成為追憶。賢人已去,其業無繼,「這些古事,提起來令人傷感」。人怎樣活著才是個標准呢?作者在懷疑困惑的同時也在尋找出路。作為作者代言人的杜少卿的形象,也只是作者反抗的一種形式,他也並非說杜少卿那樣才是絕對的好。吳敬梓的「千秋快士」也不是指那種是非不分的糊塗蟲:「但凡說是見過他家太老爺的,就是一條狗也是敬重的。」他只是以此種荒唐的寫法否定現有的體制與世俗,把人們從這事實中警醒過來罷了。
我們來看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虞博士的一段話:三山門賢人餞別之際,虞博士對杜少卿說:「我本赤貧之士,在南京來做了六七年博士,每年積幾兩俸金,只掙三十擔米的一塊田。我此番去,或是部郎,或是州縣,我多則做三年,少則做兩年,再積些俸銀,添得兩擔米,每年養著我們夫妻兩個不得餓死就罷了。子孫們的事,我也不去管他。現今小兒讀書之餘,我教他學個醫,可以糊口,我要做這官怎的?」此臨別一番見肺見腑的話,很值得玩味。首先,他對於以主祭泰伯祠為象徵的禮樂兵農理想隻字未提,表明他對它深深失望;其次,一仍「真儒」本色,不故作清高之語,出仕乃迫於生計,從中亦可窺見苜蓿生涯之清苦;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重新規劃子女們今後的人生道路——學醫,而不是沿襲父祖輩走過的學而優則仕的老路。主祭泰伯祠的虞育德時至此際卻置禮樂於不顧,只提教子孫學醫,這種取捨,不正表明虞育德這樣的「真儒」在生活實踐中的感受么?連虞育德這樣的「名賢」也要揚棄充滿濃郁的封建氣息的「禮樂」而另尋生計,這對當時的廣大士子不是大有啟迪意義嗎?
所以對於科舉考試,他更是以一種「看穿了」的目光,淡然地看待其形式方法上的缺陷和士子們的種種作弊現象,與其管制之,不如聽之任之,這種漠視、超脫的態度站得比平常人要高,當他以一種「開玩笑」「不當真」的態度對待的時候,自然產生一種幽默,這是一種豁達樂觀的氣度,而他以德化人的寬厚仁愛之心,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他豁達樂觀背後的無奈。在六堂合考中,盡管嚴查禁絕,但仍有考生作弊應試,「帶了一篇刻的經文進去」。這個考生十分糊塗,居然將「這經義夾在卷子里,送上堂去」,被虞育德發現,連忙將它取出「藏在靴筒里」,又抽便悄悄還給這個考生。事後該生來謝,他卻「推不認得」。武書問其何以要否認,他說:「讀書人全要養其廉恥,他沒奈何來謝我,我若再認這話,他就無容身之地了。」嗚呼!如此寬厚的處事態度實在是虞博士「沒奈何了」才這樣做的!
作者對所謂偏正面人物的理想的懷疑,正是對他回歸傳統的道路的一種懷疑。他對自己的立場的不明確,是他面對所謂偏反面人物的時候,態度曖昧,使他內心的矛盾與疑問不能明確解答。什麼是
Ⅹ 中國古典名著中選一個敬佩的人物介紹作文
我最喜歡的名著人物
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名著後,受益匪淺.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就拿《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來說吧!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以公事三天造十萬支箭為借口,暗害諸葛亮.好在諸葛亮神機妙算,知道周瑜要暗害他,魯肅憨厚老實,曹操生性多疑,長江水向東流,以及第三天有大霧.利用這種種條件,諸葛亮在三天內從曹操那「借」了十萬支箭,完成了公事,這使周瑜心服口服、贊嘆不已.
我敬佩諸葛亮,敬佩他的聰明才幹、胸有成竹、顧全大局.諸葛亮知天時,懂地理,識人心.就是因為這樣,諸葛亮才能順利在三天內完成公事,沒有讓周瑜的陰謀得逞.相反,周瑜心胸狹窄,以公報私,來暗害諸葛亮,這是極為可恥的.
我敬佩諸葛亮,敬佩那神機妙算,胸有成竹,顧全大局的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