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正確認識戲劇小說的人物和真實歷史人物的差別
戲劇是指指通過舞台演出而訴諸觀眾感官的藝術形式,其中心是演員的表演。因之,又被人稱為「舞台藝術」或「演員藝術」。圍繞著演員的表演,戲劇包含著文學因素(劇本)、音樂因素(音樂伴奏、音響效果及戲曲、歌劇中唱腔等)、美術因素(布景、燈光、舞檯布景)、舞蹈因素(演員優美的動作、姿態)等多種因素,是一種綜合藝術。在戲劇作品中,人物與人物之間,由於性格所追求的目的不同,而展開的矛盾斗爭叫戲劇沖突。戲劇作品總是由一個沖突的提出、發展和解決而得到完成的。戲劇沖突的成功與否是戲劇失敗的關鍵,所謂戲劇性正是由於戲劇沖突解決得獨特、新穎、有豐富內涵而形成的。由於受演出的時間、空間和觀眾的限制,戲劇的矛盾沖突應當更集中、更簡練、更尖銳的反應現實生活中的矛盾的沖突。
本特徵:人物語言具有個性化、口語化、動作性和文學性的特徵,並富於潛台詞。
個性化,即既能夠鮮明地表現出人物特定的年齡、經歷、教養、情趣等等,又能揭示出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心理狀態。
口語化,即與人們生活的語言接近,易說,易懂富於生活色彩。
動作性,亦稱行動性,即指能夠同演出時人物的行動相配合,能夠暗示和引起角色和動作反應,能夠推動戲劇情節的發展。
文學性,即指戲劇文學中的人物語言雖然是口語化的,但決不蕪雜鄙陋,而是經得起欣賞咀嚼的。
富於潛台詞,即指戲劇文學中的人物語言除了表面上的意義外,它還包含有更深一層的意義。
真實歷史人物則需要客觀冷靜的評價,是是非非都有理有據。比如秦始皇,我們說他是一個有公有過的皇帝,既偉大又殘暴。
同樣的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一位奸雄,是一位壞人,他有人性的一切缺點。但歷史上的曹操 ,通過三國志我們可以窺見曹操是一位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
由此可見,戲劇小說人物是帶有作者主觀意念以及想要表達一定意圖而進行的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的藝術創作,有脫離客觀事實的成分。比如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
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作者具有十分強烈的封建思想和局限性,並且各種封建迷信在其間。對曹操評價帶有嚴重偏見,部分內容子虛烏有。
所以戲劇人物只是一種藝術中的人物,作者通過抑曹來達到尊劉的目的,體現他對政權皇權的主觀想法。
而真實歷史人物則是復雜的,他有缺點就必然有優點,有兩面,並且隨著自己身份的變化,主動或被動的去執行一些願意又或是無奈之舉。而後人的評價也會不同。是對是錯並沒有戲劇人物那麼分明,並且不同時期受到的評價也不同。而戲劇人物一般都被塑造成一個典型的有特色的形象,這也是戲劇小說的生命所在。
因而,我認為戲劇人物與歷史人物是有很大差別的。我們不應該固執的去區分誰對誰錯,而是應該用全面客觀的眼光去看看 哪些可取哪些是糟粕的,並且去剔除糟粕。
用唯物辯證的觀點一分為二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㈡ 用一些語言去描述小說人物(名著)
《紅樓夢》
作者簡介:曹雪芹, 清代小說家。名霑,字夢阮,雪芹是其號。
內容簡介:《紅樓夢》一書,以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愛情悲劇為主線,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榮衰的描寫,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視野,森羅萬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們稱《紅樓夢》內蘊著一個時代的歷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網路全書。
1. 現在人們說起《紅樓夢》,往往指的就是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鶚的後四十
續書的總稱。這120回的本子,總字數達1075000字左右。
2.
曹雪芹在寫這部書時,用了「諧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賈家四姐妹命名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這是諧「原應嘆息」的音;在賈寶玉神遊太虛幻境時,警幻仙姑讓他飲的茶「千紅一窟」,是「千紅一哭」的諧音,又讓他飲「萬艷同杯」的酒,這酒名是「萬艷同悲」的諧音,這樣的手法幾乎貫穿了全書.
事件:1、王鳳姐弄權鐵檻寺
2、林黛玉焚稿斷痴情
3、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蘆僧亂判葫蘆案
3、劉姥姥初進大觀園
人物性格:
1、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視功名權貴,與寶玉同為封建的叛逆者
2、王熙鳳:精明強干,賈府的實際大管家,極盡權術機變,殘忍陰毒之能事,
3、賈寶玉:封建叛逆者。他厭惡封建社會的仕宦道路,反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觀念
4、薛寶釵:容貌美麗,肌骨瑩潤,舉止嫻雅。她熱衷於「仕途經濟」,勸寶玉去會會做官的
。她恪守封建婦德,而且城府頗深,能籠絡人心,得到賈府上下的誇贊。
《西遊記》
作者簡介:吳承恩,明代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懷安山陽(江蘇淮安)人。
內容簡介:孫悟空與豬八戒、沙僧一起保護唐僧取經。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戰勝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功成圓滿,終成正果
人物形象:
唐僧:身材高大,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他西行取經遇到九九八十一難,始終痴心不改,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最後被封為「旃檀功德佛」。
孫悟空:他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忍不拔,英勇無畏,取經後被封為斗戰勝佛。
豬八戒:性格溫和,憨厚單純,力氣大,但又好吃懶做,愛佔小便宜,他對師兄的話言聽計從,對師父忠心耿耿,為唐僧西天取經立下汗馬功勞,最後被封為「凈壇使者」。是個被人們喜愛同情的喜劇人物。
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路上,任勞任怨,忠心不二,取經後被封為「金身羅漢」。
事件:1.孫悟空打鬧天宮 2.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3. 八戒大戰流沙河 4.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5.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三國演義》
作者簡介: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名本,字貫中。杭州人,祖籍太原。
內容簡介:《三國演義》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斗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盪和黑暗,譴責了封建統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表達了人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願望。
人物簡介:
曹操:自幼放任盪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當年,汝南有個善於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諸葛亮:智者和智慧的象徵,清忠耿直,用人唯賢,謙虛、謹慎、認真又盡職 鞠躬盡瘁。
劉備:一代梟雄,寬厚仁愛,求賢若渴。俗話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
關公:忠義,智勇雙全
事件:1.桃園三結義 2. 火燒赤壁 3.草船借劍 4.孔明借東風 5.關公五關斬六將 6.諸葛亮智用空城計
《水滸》
作者簡介: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
內容簡介:
宋朝統治者腐朽兇殘,宋江、魯智深等眾多好漢最終都因為種種不同原因而被迫在梁山落草為寇,揭桿起義。他們舉起義旗,打著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的口號,殺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擊了反動統治者的囂張氣焰,張揚了人民群眾的神勇鬥志,干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人物簡介:宋江:豪爽,義氣,仗義疏財
李逵:魯莽,孝順,勇猛
武松:有勇又謀,打抱不平,是一位英雄好漢
事件: 1.桃園三結義 2.曹操煮酒論英雄 3.劉玄德三顧茅廬 4.諸葛亮舌戰群儒 5.關雲長刮骨療毒
㈢ 小說戲曲最猛的人物都不是最出名的
最猛的人物不一定給人美好的感覺。
讀者記住的永遠是鮮活美好的人物。
㈣ 兩宋時期的話本小說和戲曲的受眾是誰
兩宋時期的話本小說、說唱諸宮調和戲曲,繼承唐代通俗文學的發展,取得了更重要的成就。由於這些作品的對象是占市民階層中最大多數的手工業工人和小商人,這些作品的作者也大都生活在市民階層之中,熟悉許多小市民的生活和思想面貌,這就在他們的作品中較多地反映市民階層的生活和他們反對封建壓迫的斗爭。決定於作品內容的要求,作品的故事情節愈見曲折,對人物聲音笑貌的描繪更其細致,語言也愈來愈接近口語。這是從《碾玉觀音》、《錯斬崔寧》等話本小說,以及《宣和遺事》里有關晁蓋、吳加亮等英雄人物的描繪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的。
㈤ 怎樣正確認識戲劇小說中出現的人物與真實的歷史人物的差別
戲曲小說中的人物大多是根據真實歷史人物編造而成,戲曲小說中的人物帶有文學性,是作者根據情節需要設計的,帶有主觀成分,對歷史人物的優缺點有放大或者縮小的的痕跡。
如果想真正了解歷史人物可以採取對比的方法,比如想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可以比較《三國志》《資治通鑒》《後漢書》等,不能只看一部《三國演義》就認為其中人物為歷史真實人物。因為歷史記載會有出入,比較就更顯得重要,要客觀地看待歷史人物。
㈥ 求一本與戲曲有關的小說
《當年拼卻醉顏紅》作者:歸不得,是寫京劇藝人的言情小說.
還有葉廣芩的一些小說都是京劇劇目的名字,如:豆汁記、狀元媒...但內容跟京劇沒關系.
㈦ 好的加分~!~高中語文中小說\戲曲的人物形象
祝福 :1、祥林嫂
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善良,朴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曾不斷地掙扎與反抗,最後還是被社會壓垮了。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⒉、魯四老爺
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頑固,堅決捍衛封建思想,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讓她生存信心徹底毀滅,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主要人物。
3、柳媽
柳媽是個吃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視為不貞的人加以奚落。出於善意,她想給祥林嫂尋求解脫的葯方,結果反而給祥林嫂造成難以支持的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慘的深淵之中。柳媽自身的被害與她不經意的害人,從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
4、「我」
「我」並不是魯迅,而是魯迅虛構的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但又軟弱無能,無力給祥林嫂以幫助。在結構上,「我」起著線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劇的見證人。
5、四嬸
四嬸只是看祥林嫂能幹,把她當工具一樣使用,並沒有把她當人看。
裝在套子里的人 :別利科夫
性格孤僻,膽小怕事,恐懼變革,想做一個純粹的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別里科夫。別里科夫的世界觀就是害怕出亂子,害怕改變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為,在客觀上卻起著為沙皇專制助紂為虐的作用。他轄制著大家,並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給眾人精神上的壓抑,讓大家「透不出氣」。可以說是專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靈,使他懼怕一切變革,頑固僵化,他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維護者,但更是受害者。
㈧ 有哪些古代小說、戲曲中出現過秦少游的形象
北宋詩人秦少游,有詩雲,韶華不為少年留,然而,水過留痕,雁過留聲。在已逝的韶華中,總有一種東西,鐫刻在我們的記憶深處,抹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