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理清小說情節結構,概括孔乙己的六個生活片斷(人物+事件)
(1)眾人取笑孔乙己偷東西;
(2)眾人譏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教小伙計識字;
(4)孔乙已給小孩子分茴香豆
(5)側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斷腿。
(6)孔乙己最後一次來酒店喝酒
② 才子佳人小說的介紹
才子佳人小說是明末清初涌現的一大批小說,是人情小說的一個分支和流派。在這類小說中「男女以詩為媒介,由愛才而產生了思慕與追求,私訂終身結良緣,中經豪門權貴為惡構隙而離散多經波折終因男中三元而團圓。」(《煙粉新詁》)可見從題材上說,是寫才子佳人的戀愛故事,其情節構成,大多是郊遊偶遇,題詩傳情,梅香撮合,私訂終身。其結局或因命運乖違,或因小人撥弄,或出政事牽連,於是佳人逼嫁,才子遭難,但雖經波折,卻堅貞如一。後來或由於才子金榜題名,或由於聖君賢吏主持正義,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12從形式上說,一是相當部分作品書名模仿《金瓶梅》,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作品。如《玉嬌梨》、《平山冷燕》、《金雲翹傳》、《春柳鶯》、《雪月梅》等。二是一般在十六回至二十回之間,均十萬字左右,相當於現代一部中篇小說的篇幅。
③ 什麼是才子佳人小說
才子佳人小說是明末清初涌現的一大批描寫才子佳人的戀愛故事的小說,是人情小說的一個分支和流派。在這類小說中「男女以詩為媒介,由愛才而產生了思慕與追求,私訂終身結良緣,中經豪門權貴為惡構隙而離散多經波折終因男中三元而團圓。」(《煙粉新詁》)其情節構成,大多是郊遊偶遇,題詩傳情,梅香撮合,私訂終身。其結局或因命運乖違,或因小人撥弄,或出政事牽連,於是佳人逼嫁,才子遭難,但雖經波折,卻堅貞如一。後來或由於才子金榜題名,或由於聖君賢吏主持正義,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才子佳人小說從單篇作品看大多成就不高,但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從總體上來說,是人情小說的一個分支,是聯結《金瓶梅》與《紅樓夢》之間的鏈環。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的產生,原因頗為復雜,概括而言,主要是三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第一,與作家的生活遭際和創作心態有密切關系。生活於明清鼎革之際的文人,有的可以飛黃騰達,有的則時命不偶,功名無望,心灰意冷,於是借小說寄託感慨,求得精神安慰。第二,明末文化思潮對作家的影響。才子佳人小說作家多為下層文人,他們受明末湯顯祖「真情」觀、馮夢龍「情教」說影響,對「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思想有幾分反感,其婚姻愛情觀中有某些尊重個性、要求自由的進步成分。這種思想和審美情感,迎合了廣大市民的感情需求,這是才子佳人小說崛起的思想原因。第三,章回小說經過明代的發展,清初時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文學體裁, 擁有廣大的讀者群,此外,《金瓶梅》作為文人的獨立創作,以現實生活中的市井人情為題材,對才子佳人小說具有強大的啟示作用。
才子佳人小說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明末至清初順治、康熙年間,以順、康年間為高峰。第二階段是清雍正、乾隆年間。這時的才子佳人小說較之前一階段,有較大變化。主要是反映生活面有所拓寬,世情方面的描寫有所增加;出現了與神魔、俠義、講史合流的趨勢。才子佳人由才美型向膽識型發展,有的還文武雙全。不少作品把功成名就的美滿結局改成急流勇退,歸隱成仙;篇幅也逐漸加長,有的至四、五十回,二、三十萬字。乾隆以後是才子佳人小說的末流,一方面發展為狹邪小說,把佳人變為妓女、優伶,從花園閨閣移向妓院戲館;青年正當的戀愛變為婚外戀或同性戀。辛亥革命前後又演變為鴛鴦蝴蝶派。另一方面就是與俠義小說相結合,發展為兒女英雄小說。
第一階段才子佳人小說的代表作有《玉嬌梨》、《平山冷燕》、《好逑傳》、《金雲翹傳》和《定情人》。第二階段創作的才子佳人小說,即雍正、乾隆以及以後的作品,主要有《蝴蝶媒》、《五鳳吟》、《幻中游》、《女開科傳》、《二度梅全傳》、《英雲夢》、《白圭志》等,代表作為《雪月梅傳》、《駐春園小史》、《鐵花仙史》。
④ 才子佳人小說的概念簡介
初各類小說中,數量最多的是才子佳人小說。才子佳人的婚戀小說由來已久,唐代元稹的《鶯鶯傳》以後,傳奇小說、話本和擬話本小說中都不少見,旨趣是不同的。清初一時出現許多本這類小說,蔚為大宗,內容基本一致,與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說迥然不同,成為清初小說的一大類型。
⑤ 小說的情節結構什麼
小說的情節是由特定的情節單元或敘事單元構成的。不同的小說篇章,其情節單元的構成方式是不同的,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情節結構類型,不同的情節結構類型有不同的敘述特點和審美功能。從對中外小說創作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小說情節結構的基本類型有6種,即線狀結構、網狀結構、畫面結構、象徵結構、寫實結構、散文結構。下面,讓我們對這6種情節結構的敘述特點和審美特點進行分析。
線狀結構
線狀結構,就是各個情節組成部分按時間的自然順序、事件的因果關系順序連接起來,呈線狀延展,由始而終,由頭至尾,由開端到結局,一步步向前發展,雖然有時倒敘、插敘和補敘,但並不改變整個情節的線式格局。線狀結構有單線式和復線式之分。復線式結構根據情節線之間的關系又可分為三種:一是主副線式,即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索分主次,交叉共進。二是交叉式,即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索難分主次,交叉共進。三是平行式,即有兩條難分主次的情節線索,但並不交叉,而是呈平行狀態,並通過某些人物或事件造成兩條線索之間的聯系。情節的線狀結構,在西方小說中一般呈現為直線運動,其情節結局往往是毀滅性的。
但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大多呈現為一種潛隱的圓形,結局是大團圓式的,或是回歸性的。例如破鏡重圓、夫妻團圓,歷經艱險、親人團聚,受盡磨難、終成正果,金榜題名、美夢成真,或者是散而聚、聚而散,合而分、分而合,盛而衰、衰而盛。不僅如此,一些長篇小說還構成了潛隱的多層性圓形,例如《三國演義》中由東漢一分為三——魏、蜀、吳,又三合為一——西晉,在這一分為三,三合為一的敘事大圓中,又包含著魏、蜀、吳三家由創業到滅亡的相互對峙而又相互交叉的三個中等圓,以及董卓、袁紹、袁術、呂布、劉表等來去匆匆的小圓,在這種圓圓相續相套之間波瀾壯闊地展示了我國3世紀周流不殆的政治外交謀略和戰爭傳奇。可以說,中國古典小說的深層,大多運行著這個周行不殆的「圓」。這是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在對宇宙和生命的感悟和體驗中,形成了所謂圓形思維,即傾向於認為宇宙、社會、歷史、人生呈現著一種圓形的運行機制,傾向於追求天地交泰、天人合德和人與自然宇宙和諧相融,而與之相契合的敘事作品的審美理想是那種超拔而圓融的藝術境界。
3網狀結構
以人物的心靈為中心點,以人物的意識、心理活動為輻射線構成情節,其結構如蛛網般,就是網狀結構。這是西方意識流小說所採用的基本情節結構形式,我國新時期文學創作中被稱為「心理小說」的作品也採用這種形式。意識流小說和「心理小說」的網狀情節結構的基本特點是:1. 小說所敘述的對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流動過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識、回憶、聯想、想像、感覺、直覺、印象、夢境等。2 .作家打破傳統小說的時間順序和因果邏輯,憑借人物的意識流動來組接素材。3. 作者採用了心理分析、獨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覺、夢境等表現手法展開敘述。
4畫面結構
以景物、場面為主體的畫面式情節單元的組合,即為畫面結構。這種情節結構,在傳統小說和現代小說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創作旨向、畫面特點和組合的具體方式卻有很大差異。傳統畫面結構,就其創作旨向而言,作家著意於通過畫面創造而抒情寫意。就其畫面構成而言,是在如畫的自然環境和自然風景之中鑲嵌著人物故事,作家的寫作興趣不在故事,而在故事賴以發生的空間和環境;寫人物動作不求戲劇舞台表演那樣的戲劇化,而求富有靜感的神韻。例如我國現代小說史上著名的作家凌叔華的創作,正如朱光潛所評論的那樣:「以一隻善於調理丹青的手,調理她所需要的文字份量。」「作者寫小說像她寫畫一樣,著墨不多,而傳出來的意味很雋永。」①傳統畫面結構,其畫面之間的連接,是畫簿式的,正如朱光潛對廢名的小說《橋》所作的分析那樣:「《橋》里充滿的是詩境、是畫境、是禪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離開前後所寫境界而獨立。它容易使人感到『章與章之間無顯然的聯絡貫穿』。全書是一種風景畫簿,翻開一頁又是一頁②。也正如沈從文曾經對自己的小說《斷虹》所作的說明一樣:「我這個故事給人的印象,也將不免近於一種風景畫集成。」③當然,在大多數傳統畫面式小說中,仍然會有一個簡單的前後貫通的故事作為「粘合劑」把各個畫頁予以粘合,以不致零亂倒錯。現代畫面結構小說,主要指的是20世紀50、60年代誕生於法國的「新小說」派作品。
就創作旨向而言,「新小說」派認為,人不應是小說的中心,小說的中心是「物」,即事物、形態,而「人物」只是「臨時道具」。事物是不受人的意識支配的,作家不應該從主觀感情出發來描繪事物,而應該用冷靜的語言如實記錄客觀世界和現代人的活動。就畫面的構成而言,新小說只是用語言文字將景物轉化為繪畫一樣的視覺形象,以期收到觀畫一樣的視覺效果;寫到人,思想感情也被過濾了,僅剩下一些圖景。畫面之間的連接基本上採用的是電影「蒙太奇」的手法,這當然使得畫面之間實現了意義的銜接,但又使得畫面之間的關系有了多義性,敘述的整體意向有了不確定性。因此,在這類作品中,讀者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不確定」、「測不準」的事物畫面。
5象徵結構
象徵性情節結構,即全部情節單元緊緊圍繞著某個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識、觀點、思想、感覺而展開和進行,理念是情節的內核,是情節片斷之間的連接線索。加繆的《局外人》、卡夫卡的《變形記》《城堡》、美國海勒的《出了毛病》、我國新時期張抗抗的《北極光》、鄧剛的《迷人的海》、王安憶的《牆基》、高曉聲的《魚釣》等都是典型的象徵結構作品。象徵性情節結構小說的藝術特點如下:
1.象徵涵義凝聚著所有的情節單元,貫穿著整個形象體系。當然,其中大部分小說外觀上還有情節的時間線索,但是就小說的審美價值而言,如果僅僅從線式情節的角度去理解,那麼這些小說的意蘊將黯然失神,甚至盪然無存。
2. 象徵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動性。從創作過程來看,是象徵涵義凝聚和貫穿了形象和情節,但從成品看,又是形象和情節暗示和表現著象徵涵義。所以,作家在賦以小說象徵涵義時,仍然致力於形象完整性和生動性的描寫。
3. 情節過程簡明、清晰。因為作者追求的是理念的感悟,而不是情節和形象本身的感染性,所以,盡管整體形象具有完整和生動性的特徵,故事情節也可以是完整的,但情節過程卻必然是簡明、清晰的。作者避免事件過程的傳奇性、戲劇性和緊湊性,省略了事件的來龍去脈,放棄了各種人際關系的錯綜復雜,甚至於有意模糊了人物的姓名來歷和事件的時間地點,以便讓象徵涵義不被情節枝蔓所遮蔽而突現出來。
4. 象徵形象具有大幅變形的特點。象徵情節結構中的形象一般是經過了大幅度變形處理的,因為只有高度誇張極度變形的形象,其象徵性質才更為強烈,形而上的理念才更利於傳達。
6寫實結構
寫實結構是「新寫實」小說所採用的情節結構。「新寫實」小說不像傳統現實主義小說那樣去營構因果相扣的嚴密精緻的情節和創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像現代主義小說那樣徹底打碎時間情節而完全依據人的意識的流動和閃回組織敘述。它注重於展示客體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現象)的原初狀態和本來面目,通過人生中平凡、瑣碎的細節,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質和那酸甜苦辣五味具全的人生體悟,而相對淡化社會歷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義,甚至作者的主觀感情也得到抑制,即所謂「以零度感情介入」。例如池莉的《煩惱人生》,按時間順序把從凌晨4點到晚上11點這一時間內的生活如實的展示出來,就像用藝術手法把生活還原到「一絲不掛」的狀態。通過這種原生態的生活展示了如此人生是多麼煩惱,普通人的生存狀態是何等可憐和可悲。小說從人們生活中那些自發性和隨機性的平常事件中,展示了人們生存中的需求和行為方式。由於注重展示生活的原生態,故「新寫實」小說的情節結構體現為:故事情節不是精緻嚴密的、封閉自恰的因果邏輯情節,而是鬆散的、開放的生活故事,其中現實的事件和幻想的故事、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感悟、清楚的事實和模糊的印象、真善美的事物和假惡丑的現象……都會在敘述過程中浮現出來,使人就像看到了生活本身一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新寫實」小說是絕對的寫實化了。盡管梁曉聲說他的寫實小說《父親》「沒有一點虛構的成份在內」④,寫實小說《信從彼岸來》的作者王毅捷亦鄭重宣布此作是「絕無虛構之處,研究歷史的大量事實,這是我的信條」⑤。但事實上任何寫實之作都有虛構成份在內,不會是絕對的寫實,絕對的寫實是不可能的。
7散文結構
散文化情節結構的特點:一是故事情節呈現為散文的片斷,就如同散文的敘事是片段事件的連綴,而不是有頭有尾的連貫故事一樣。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過片斷事件的敘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會風情的描繪,創造出生動的意境,表達特定的主體情思。這似乎同於散文了,其實不然,散文所敘之事之人多是真實的,而「散文」結構所敘之事之人之境,卻是虛構的。「散文」結構實際上就是採用了散文的情節形式而創造了一個虛構的世界。何立偉的《小城無故事》就是很典型的「散文」結構。「散文」結構,所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效果。如汪曾祺的許多小說,大多用倒敘回憶的方式,往事片斷汨汨而來,或長或短,或濃或淡,隨思緒而定,無刻意修飾的痕跡。汪曾祺曾經說過,一篇小說未產生前,即已有此小說的天生的形式在,好像宋儒所說的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的『天理』。一篇小說是不能隨意伸長或縮短的。汪先生所強調的正是那種行雲流水、自然天成、不事斧鑿和雕飾的情節結構。
8簡易結構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⑥ 小說的情節結構一般包括四個部分,即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作品還有( )
小說情節起著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作品主題的作用,它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四部分,還有的包括序幕、尾聲。
望採納O(∩_∩)O~
⑦ 小說的情節結構是什麼
小說情節的結構主要通過情節的推進或情緒的勾連、材料的組織來構成。傳統小說通常是以時空為本位的線性結構模式。具體有三種:(1)基本模式: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目前高考選文多為這樣的結構模式。如《巴爾塔薩的一個奇特的下午》就屬於這種模式。「開端」是小說所反映的矛盾沖突的開始(往往能夠看出作者的褒貶傾向);「發展」是小說主要矛盾沖突從發生到激化的演變過程;「高潮」是決定矛盾各方面的命運或者主要矛盾即將解決的關鍵時刻,是矛盾沖突發展到頂點,人物思想斗爭最緊張、最激烈、最尖銳的階段(最能表現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結局」是矛盾得到解決,人物的發展已經完成,故事有了最後的結果,主題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節發展的必然結果(往往是議論抒情句段)。(2)搖擺式:通常所說的「一波三折」。大多數小說情節運行並不呈現為一條直線,總會在某處放慢速度甚至停下來做點什麼,然後再回到軌道,這就出現了情節的搖擺。情節的搖擺往往賦予小說更為攝人心魂的魅力。(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稱「歐亨利」式筆法。在結尾處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這個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節,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從而增加小說情節的生動性。
⑧ 給我 一些名著情節,人物分析
《三國》諸葛亮: 謹慎,勤奮,博學,機敏,忠貞,穩重,深邃。
《水滸》宋江:仗義疏財 仗義疏財,濟弱扶貧,精神練達,但有濃重的正統觀念和忠君思想。
《西遊記》孫悟空:善惡分明,聰明睿智,真誠待人,從不阿諛奉承,視死如歸,做事不半徒而費,勇猛善戰,功成身退。
《紅樓夢》賈寶玉是率性、多情、溫和、善良、富有同情心 。
林黛玉:淡泊、真實、多愁善感,,敏惑多疑,既尖刻,又寬厚,既孤傲,又謙和,既脆弱,又堅強。
主要內容:
《三國》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該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水滸傳》是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全書圍繞「官逼民反」這一線索展開情節,表現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壓的「好漢」揭桿而起,聚義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義失敗的全過程。小說對於封建統治者視為「盜賊草寇」的起義農民給予了充分肯定,並深刻揭示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
《西遊記》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西天取經的故事。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峻的批判藝術地結合起來,使不少章回妙趣橫生,完滿地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鮮明愛憎.九九八十一難所包含的四十一個小故事也都通過僧徒,神佛,妖魔間的錯綜關系表現出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這無數充滿斗爭的幻想情節中,意味深長地寄寓了廣大人民反抗惡勢力,要求戰勝自然,困難的樂觀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社會現實.
《紅樓夢》雖然是寫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戀愛、婚姻故事,但完全打破了才子佳人之作的固定模式。它不僅寫出寶黛的愛情悲劇,更以這個愛情悲劇為中心寫出了當時具有代表性的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敲響了沉沉暮鼓。
⑨ 名詞解釋:才子佳人小說
http://..com/question/18417441.html?si=1
上面有才子佳人小說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