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分析小說中的人物
生問:您在10月11日的《小說閱讀要點》里提到:人物、情節和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其中人物最為重要。請問,怎樣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呢?
師答: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樣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和環境的描寫,形象而廣泛地反映現實生活。人物、情節、環境被稱做小說的三要素。在中學語文學習中,一般把小說當做記敘文,但它和一般的記敘文不同。小說可以虛構人物、情節,記敘文則是寫真人真事。小說中虛構的人物是反映生活的手段,同學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小說中的人物:
第一,可以從人物自身的語言來分析。語言描寫,指人物對話和獨白。言為心聲,人物的語言應是他身份、經歷、思想感情的反映。例如,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中,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刻畫出警官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狡詐多變、趨炎附勢的卑劣形象。
第二,可以從人物自身的行動來分析。行動描寫,指人物的行為、動作。作品中的人物是靠動作活起來的,人物的行為是受其思想意識支配的,因此,人物的行動反映著人物的思想和內心世界。例如,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中寫道:「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這個「摸」的動作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窮困潦倒的境地。
第三,可以從人物的外貌來分析。對人物外貌的描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折射出人物的經歷、命運。例如魯迅的《故鄉》中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外貌描寫,就反映了閏土性格和命運的變化,從而揭示出封建思想對人的毒害之深。
第四,可以從情節的發展來分析。所謂情節,就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人物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人物性格總是在情節的發展中逐步展現的。例如,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於勒》中,對主人公菲利普夫婦的塑造就是通過情節的展現來完成的。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前後不同變化,展現了他們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的本質,也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以及金錢至上的社會現實。
第五,可以從人物的心理活動分析。心理描寫,指對人物在一定環境中思想活動的描寫。心理描寫也是刻畫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質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泰格特的小說《窗》中有這樣的描寫:「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為什麼偏偏是挨著窗戶的那個人,有幸能觀賞到窗外的一切?為什麼自己不應得到這種機會呢?」這段心理描寫,把人物極度膨脹的私慾和強烈的佔有欲表現了出來。
以上介紹了分析小說中人物的幾種方法,這些方法都不是孤立的,要注意綜合運用。
另:http://tieba..com/f?kz=532814654
② 小說的知識點
小說要素: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 環境 ,分為短、中、長篇小說。
中國科學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 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隋唐以後,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科舉考試有著不解之緣和密切關系,從未參加過科學考試的是極少數。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傑出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外交家、軍事家等大都出自狀元、進士和舉人之中。其影響之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孫中山稱贊其為"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而其輻射一直延續至今,我國現在的幹部選拔學生考試等等制度上都可以看出科舉的影子.
隋朝以前是"九品中正制"和"查舉制",其選官也要經過推薦和考試.查舉制是漢代選拔官吏的制度。查舉,原為選拔之意。由丞相、御史、列侯、刺史、守相等推舉,經過考核,任以官職。起於漢初,至武帝時成為定製,有孝廉、賢良文學、秀才等科。是兩漢重要出仕途徑之一。《漢書.武帝紀》:「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又「元關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宋書.百官志》:「漢武帝元年封四年,令諸州歲各舉秀才一人。後漢避光武諱,改茂才。」《明史.太祖紀》:「(洪武六年)二月乙末,諭暫罷科舉,察舉賢才。」.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維護世族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東漢末,曹操當政,施行「唯才是舉」。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采吏部尚書陳群議,推選各郡有「聲望」的人,出任「中正」,將當地士人按「才能」分別評定為上上、上中、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九等),每十萬人舉一人,由吏部按等選用,授予官職,謂之「九品官人法」。三國魏齊王曹芳時,司馬懿當政,於各州設大中正,用世族豪門擔任,選取原則以「家世」為重。從此,形成「上品無寒門同,下品無世族」的門閥制度,九品中正制亦成為世族地主操縱政杈的工具。本來這種制度也是可行,但是問題在與執行的關身上。很容易變質從而產生偏差,《晉書.劉毅傳》:「毅以魏立九品,權時之制,未見得人,而有八損,乃上疏曰......今之中正,不精才實,務依黨利;不均稱尺,務隨愛憎。所欲與者,獲虛以成譽;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強弱,是非由愛憎。隨世興衰,不顧才實,衰則削下,興則扶上,一人之身,旬日異壯。或以貨賂自通,或以計協登進,附托者必達,守道者困悴......是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又「由此論之」選中正而非其人,授權勢而無賞罰,或缺中正而無禁檢,故邪黨得肆,枉濫縱橫,雖職名中正,實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損......古今之失,莫大於此。」 在這樣的情況下,改革成為必要,科舉制度出現了.
隋朝以前,士子們首先要獲得地方官員及壟斷鄉里的世族豪門的推薦,才有資格參加考試,而考試只是用來決定授予官職的高低。所以,選舉權掌握在地方官員及世族豪門的手裡。隋唐實行科舉制後,舉子們可以不經地方官員和世族豪門的推薦,自己帶著一種叫做「牒」的身份證明材料直接去報名,只要身份證明合格,即可參加考試。。《新唐書·選舉志上》有較具體的說明:「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不由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於州、縣。……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結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戶部集閱,而關於考功員外郎試之。」制度執行人的腐化和專制化是科舉興起的必然.
隋朝科舉分明經,進士兩科.唐朝分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六學.一直以來,科舉制度給我們的印象是進士高與秀才,但是在唐朝,秀才科要高與進士科,不過好象從來沒有人考上過,。《舊唐書·職官志》說:「秀才有唐以來無其人。」到高宗的時候就給廢止了.說到這里不能不說考試的人的來源,唐朝士的來源主要是從學校來的生徒和從州縣來的鄉貢.學校有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六類,又有門下省的弘文館,東宮的崇文館,雖然層次不一,收取的學生的來源不一,限制學生人數不一,但是總的來說是為了統治者階層服務的.地方上設置相應的學校,也收錄不同數量的生員入學學習,鄉貢是在家自學的士人。學業有成,自向州縣求舉,經考試及格,由州貢到尚書省,受吏部考試。這些是科舉的主要來源.亂了,回頭.明經和進士兩科乃是"士人所趨"的科目,因為唐朝大部分的官員來自與這兩科,所以非常鼎盛.此外又有"制舉"一科,乃是皇帝特試.進士及第以後要在大雁塔上留名,是為雁塔題名,當然這是閑談,我是陝西人卻沒有見過這樣的東西在.宋朝分進士,九經,五經,三禮,三傳,開元禮,三史,學究,明法九科,在這里說一下學究,因為一般稱呼老頑固的時候就是這個詞,唐代取士,明經一科有「學究一經」的科目;宋代簡稱「學究」,為禮部貢舉十科之一。應學究試者,專重記誦,未必通曉文義,故有才思之士,皆重進士科而輕學究。《新唐本.選舉志》:「而明經之別,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究一經。」《宋史.選舉志一》:「王安石謂,古之取士,俱本於學,請興建學校以復古,其明經諸科,欲行廢罷,取明經人數,增進士。」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公(王安石)改科舉,暮年乃覺其失,曰:『本欲變學究為秀才,不謂變秀才為學究。』蓋舉子專誦王氏章句(指王安石撰《三經新義》)而不解義,正如學究誦註疏爾。」和宋朝並列的遼金兩朝分別說一下,遼代科舉至988年才行貢舉.其規制「頗用唐進士法取人」,就是說,遼代的科舉制度是大致仿照了唐代的科舉制度的。最初每冬只放進士一二人,1012年後逐漸增加取士人數,每科錄取50到70人左右。取士人數最多時,達一百三十餘人。進士分甲、乙兩科,最初只設鄉貢、禮部試二級。到1036年十月,巡興宗耶律宗真在丞相張儉的建議下,以《日射三十六熊賦》、《幸燕詩》為題,試進士於廷,廷試亦成為遼之科舉制度。遼代約開貢舉56次,所取狀元可考者53人。不過沒用,遼規定,契丹人不許應試,而且進士真正做官的,幾乎沒有.。「遼起唐季,頗用唐進士法取人,然仕於其國者,考其致身之所自,進士才十之二三耳」.對遼來說,科舉是個擺設.金就和遼不一樣了,金太宗初年,十一月開科取士,第二年二月、八月又連續兩次開科考取進士,可見金是比較重視科舉的.。「金承遼後,凡事欲軼遼世,故進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損之,其及第出身,視前代特重,而法亦密焉」,這話說的中肯.金代科舉開始於太宗天會元年,剛開始不固定。自天會五年後方轉入正常,三年一試。初分南、北兩選,以詞賦、經義取士,後合並為一,設進士科和女直進士科,前者分詞賦、經義兩科目取士,後者以策論取士。金共開科約40次,分鄉試、府試、會試、殿試4級.再說元,蒙古人厲害的很,開國有近五十年的時間廢止了科舉制度,1314年,元朝重開科舉,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而且要"凡二十五歲以上,鄉里稱其孝悌,朋友服其信義,通曉經書,德行有素者,經地方官從所轄各族戶中推舉後,才能有資格參加考試。"蒙古人厲害的大大的.除隋的考試是由中央直接考以外,歷朝都是由禮部來控制的.
明清科舉制度基本相同。明清的科舉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由儒童(童生)—> 生員(秀才)—> 舉人 —> 貢士 —> 進士。童試是參加正式科舉考試前的預考,由縣里考試,中第者為生員,又叫秀才或庠生.這是大概,成績最好的是廩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學的稱為附生.鄉試由省里考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秋闈,中第者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是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又稱禮闈和春闈.中第者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結果填榜後,皇帝於太和殿舉行傳臚大典,宣布殿試結果。進士分為三甲。一甲三人,稱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傳臚大典後,新進士在保和殿參加朝考。朝考試卷分為三等,一等第一名稱朝元。進士中一甲三人,殿試後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按殿試、朝考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職。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③ 小說人物形象的組成部分有哪些
小說人物形象的組成部分:以寫人敘事為中心,通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來揭示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從而表現所要反映的主題。感受、欣賞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感受、分析人物形象特點,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把握人物形象的意義。
小說作品中描繪出來的、具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和審美意的活生生的社會生活圖畫。由於小說和其他藝術一樣是以形象反映生活的,所以小說形象是小說作品審美意蘊的主要載體,他和其他藝術形象一樣。
小說人物形象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具體性、可感性和生動性。給欣賞者以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真實感受。
2、概括性和完整性。即小說中描寫的生活畫面是在個別中包含著一般,能使人理解和感悟到不同的意義。
3、具有藝術的感染力。能激起讀者的情感反應,使之獲得審美的愉悅,並在這種美的感受中潛移默化地受到陶冶和教育。
④ 關於小說的知識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他不同於真人真事,"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可以是具體的描寫,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也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起筆,也可以側面烘托。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時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簡單地說,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小說竭力要挖掘的藝術內容,其感覺經驗愈是新鮮、細微、獨特、准確、深刻,就愈是小說化。「虛構性」與「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上述要素中最能體現小說性質的東西。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干,追求;縣令,美好的名聲。)「瑣屑之言」「淺識小道」,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桓譚在其所著《新論》中,對小說如是說:「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小說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書,而不是為政化民的「大道」。) 班固認為小說是「街談巷語、道聽塗(同「途」)說者之所造」,雖然認為小說仍然是小知、小道,但從另一角度觸及小說講求虛構,植根於生活的特點。 清末民初,維新派梁啟超等大力倡導「小說界革命」,小說理論面目一新。小說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為「國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學之最上乘」,再不是無足輕重的「街談巷語」「瑣屑之言」。
⑤ 小說七大知識點
1。記敘文的要素有(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經過)、(結果)
2。小回說的要素答是(人物)、(故事情節)和(環境),其中(故事情節)是最主要的因素
3。小說的情節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
4。記敘的順序一般有(正敘)、(倒敘)、(插敘)3種
5。表達方式有(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等幾種
6。描寫可分為(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兩類,其中人物描寫有(細節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肖像描寫);環境描寫包括(社會描寫)、(自然描寫)
7。議論文的要素包括(論點)、(論據)、(論證)
⑥ 如何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套話)
小說中的人物描寫是為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題思想服務的。閱讀時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寫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從下列幾方面入手。
1.從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寫入手。
人物直接描寫(也叫正面描寫),就是通過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質和性格特點,反映作品的主題。
肖像描寫(也叫外貌描寫)
它的作用不只在於勾畫出這個人物的外部特徵,而是為了以「形」來傳「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徵。例如《故鄉》中對閏土的描寫:「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項帶銀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這是一個活潑、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閏土卻變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戴破氈帽,身上只有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手提一個紙包和一隻長煙管,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這是一個飽經憂患,受盡勞累、飢寒交迫、麻木遲鈍而又自卑的人了。魯迅先生通過閏土的肖像描寫,生動地表現了他性格的巨大變化,從而揭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給人民造成了苦難。
行動描寫和語言描寫
人物行動最能體現人物的性格特點。言為心聲,人物的語言也體現著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范進中舉》中寫胡屠戶的貪婪相:……即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遞與他道:「方才費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錢來。這六兩多銀子,老爹拿了去」。屠戶把銀子攥在手裡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道:「這個,你且收著。我原是賀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進道:「眼見得我這里還有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屠戶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裡揣……這里通過胡屠戶的語言和動作描寫,暴露了這個市儈嗜錢如命的本性。
心理描寫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寫,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在一定環境中的思想活動描寫,它往往和外貌、語言、行動交叉在一起。有時描寫了人物的外貌、行動、語言,同時也反映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比如,孔乙己買灑時「排出九文大錢」這一動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幫面前炫耀的心理。
2.從側面描寫人物。
側面描寫,概括地說就是通過其他人物的言行,間接寫主人公。如用有關人物的對話,心理活動,事件敘述等烘托所要描寫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如《我的叔叔於勒》關於於勒的敘述和結尾景物描寫,都屬於側面描寫。
3.從細節描寫入手。
所謂細節描寫是指對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服飾、神情變化以及事物、環境的細微處進行具體描寫。分析細節描寫,首先要注意細節的真實性,要經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義,看其是否經過精心選擇,巧妙安排。上面提到的《故鄉》一文的肖像描寫和《范進中舉》中的語言、動作描寫,實際也都是出色的細節描寫。
⑦ 小說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