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鑒賞小說人物形象
1、藉助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
2、藉助描寫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3、藉助環境描寫分析人物形象
4、藉助作者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
解題思路分四步走:
1、總體把握小說人物形象特點,確定作者的感情傾向是褒還是貶,是頌揚還是諷刺。
2、畫出小說中關於這個人物言行的語句,以及作者的議論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對他的評價性的語句。
3、看用了什麼手法,在此基礎上進行歸類概括。
4、選擇恰當的詞句表述出來。
② 如何賞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近年來,全國各地高考語文試題,小說類文本閱讀受到重視。廣東、寧夏、海南、江蘇和浙江卷都在文學作品閱讀中考查了小說閱讀的,而賞析人物形象又成了小說閱讀的必考題目,因此,熟練掌握一些賞析人物形象的答題技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賞析人物形象的答題技巧1、從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賞析人物形象。(1)人物描寫的方法:①正面描寫,一般包括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是指在文學創作中,作者通過對周圍人物事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2)各種描寫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態、動作描寫:更好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徵。②語言描寫:A、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B、描摹人物的語態,使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③心理描寫:直接表現人物思想和內在情感(矛盾、焦慮、擔心、喜悅、興奮等),表現人物思想品質,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④細節描寫:更細膩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徵。2、從分析人物活動的環境入手,探究人物命運與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環境是人物活動和故事發生發展的場所。特定的人物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對小說環境描寫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方面。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等,有時起渲染氣氛的作用。社會環境主要是渲染時代特徵。另外環境對人物性格的體現也起著強化作用,作者為了表現人物豐富復雜的性格,往往為人物設置各種不同的環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記錄其種種行為,從而顯露出性格。例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所選小說《烏米》,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寫就為我們提供了主人公烏米的生活環境,突出了她孤獨無助的處境,暗示了人物的命運。3、從分析情節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情節是人物性格的歷史。情節一般是通過描寫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慾望的沖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命運的變化來展開的。在情節的展開中,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行為和心理狀態,再現活生生的鮮明個性。因此,欣賞人物形象,可以從情節入手,據情論人。 根據故事情節分析人物性格特徵,必須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全面、恰當、實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徵是從情節中引出的結論,反過來可以解釋情節。只有全面而恰當的結論才能正確解釋全部情節。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多重性,多角度進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徵。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4、從人物間的關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許多小說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個,這就要求我們准確分析幾個人物之間的關系,確定主次,從他們之間的復雜關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例如2008年高考江蘇卷所選小說《侯銀匠》,雖然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可是小說的主要文字卻是寫侯菊。如果考生不能准確地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就很難全面總結出侯菊的形象特點。5、從分析小說的主題入手,揣摩作者的評價。 主題是小說的靈魂。小說的主題往往是通過作品中人物的活動體現出來的,因此通過分析小說的主題,揣摩作者的創作意圖,可以正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例如2008年高考廣東卷《河的第三條岸》,文章語言含蓄,內容抽象,考生需認真分析小說的主題,敏銳地認識到作者對父親的選擇是肯定的,才能夠正確分析出父親的性格特徵,從而准確地分析母親的人物形象。 二、高考中人物賞析題設題類型 命題者從分析人物形象這一角度設置試題,具體說來大致包括三種題型: ①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②根據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徵;③對文中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析(包括作者自身對人物的態度和讀者對人物的評價)。 例如2008年高考廣東卷第17題答案:(總體概括)母親是一個善良勤勞想過幸福生活但又守舊的家庭婦女。(具體分析,舉例說明)她對父親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親的行動後,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遠別回來。對於父親的澮,她覺得羞辱。但她雖不理解父親,在物質方面卻又是支持他的,她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
③ 小說各種類型人物形象
思路導航 我們對小說人物的鑒賞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總是通過描寫手段表現出來的。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 和心理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的。俗話說: 「言為心聲」 ,即人物語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於人 物心理活動的描寫,則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動,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動表現。此外, 小說描寫人物的方法還有肖像描寫、神情描寫、細節描寫等。既有概括的介紹,也有具體的描繪;既有正面描寫, 也有側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時一定要抓住這些具體的描寫語句去揣摩、領悟。 第二,小說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動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們還要聯系人物活動的社會歷史 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環境。既准確把握人物鮮明的個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會意義(共性) 。既要善於從自然環 境的描寫中體會人物的情感、 心境等, 又要善於從人物間的相互關系、 人物與環境的關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徵。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揚、虛實、對比、襯托等塑造人物的傳統手法揭示出來。 思路步驟: ①總體把握小說人物形象特點,確定作者的感情傾向是褒還是貶,是頌揚還是諷刺。 ②畫出小說中關於這個人物言行的語句,以及作者的議論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對他的評價性的語句。 ③看用了什麼手法,在此基礎上進行歸類概括。
④ 小說人物賞析
深刻的思想蘊涵,雋永的藝術魅力
——魯迅的《風波》賞析
辮子,曾是清王朝統治建立和消亡的標志之一;在魯迅眼裡,又是傳統文化和國民精神枷鎖的一種象徵,是國民革命與危機的一種徵兆.這篇小說通過對江南水鄉中一場辮子風波的描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無特操"的國民性弱點.
〇主題:
小說描寫1917所張勛復辟事件在江南某水鄉所引起的一場關於辮子的風波,以小見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封閉,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圍,帝制餘孽還在向農民肆虐,農民還處於封建勢力和封建思想的統治和控制之下,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於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從狀態的"無特操"的國民性的弱點.說明辛亥革命並沒有給封建統治下的中國農村帶來真正的變革,今後的社會革命,若不能喚醒民眾,是難以成功的.
〇人物:
七斤:是當地著名的見過世面的"出場人物",甚至於受到眾人尊敬,有"相當的待遇"的.然而他聽到皇帝坐龍庭的消息後的垂頭喪氣,對妻子責罵時的隱忍,遷怒於女兒時的內心郁悶,實際上卻顯示著他是一個麻木膽怯,愚昧鄙俗,毫無民主主義覺悟的落後農民的典型.
作品通過這樣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缺乏堅執信仰和殉道精神的民眾,與革命仍然極其隔膜,離革命實在還很遙遠;民眾這樣不覺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一切變革終將失敗的根本原因,也是類似辮子風波的悲劇不斷上演的現實基礎.
趙七爺:是一個不學無術,精神貧乏,空虛,善於韜晦且陰險兇狠,時刻夢想復辟的封建遺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語,恫嚇,欺騙的舉動,說明封建復辟勢力企圖卷土重來的慾望與野心.他雖與七斤等人處於不同的社會階層,但在一定意義上,他與七斤等人一樣,同是專制統治下無信仰,無特操的子民,他的被人尊敬,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七斤嫂:潑辣粗俗,伶牙俐齒,"恨棒打人",出語刻毒;好勝壓人,強詞奪理,不為人後,並無一般農村婦女的誠厚.她與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樣,依然自私,落後,愚昧,麻木,生活在渾渾噩噩的不覺悟狀態之中.
〇藝術:
①結構特色:作品以辮子事件為中心線索,描述了事件的起因,發展和消解.風波是由"皇帝坐了龍庭了","皇帝要辮子",可七斤沒有辮子引起的.趙七爺的出場使風波驟然強化.趙七爺的盤在頭頂上象道士一般的辮子放下來了,且幸災樂禍地質問七斤的辮子哪裡去了,使七斤,七斤嫂感到如同受了死刑似的,引起一系列的矛盾沖突,事件驟變,發展.最後又以趙七爺的辮子又盤在頂上,"皇帝沒有坐龍庭"而矛盾消解.
②運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通過富有個性色彩和鄉土氣息的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性格,展開矛盾沖突,推動情節發展;選擇生動貼切且富有表現力的細節來揭示人物的內在心理,暗示深刻的主題內蘊;作品開頭的環境描繪和場面描寫,不僅是一幅充滿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的風景畫和風俗畫,而且以其場景的恬靜,與結尾相呼應,對辮子風波的波瀾起伏起到了對比襯托作用.
③作品在人物描寫上,善於藉助性格化的對話和特徵性的動作描寫,細節描寫,揭示人物潛在的心理活動,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徵,展現復雜深微的人際關系.在環境描寫上,空間環境,自然環境的描繪,為事件的發生和主題的實現起了對照,映襯的作用;社會環境的描寫由借人物之間的矛盾,爭斗作了成功的展現,具有很強的典型性.
⑤ 如何鑒賞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學高中部 林承雄 人物是小說藝術的表現中心。小說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藉助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傾向。那麼,呢?下面,試以《老人與海》為例,作簡要說明。1.分析故事情節,把握人物性格特徵。小說原文講述一個飽經風霜的古巴老漁夫的歷險:他連續84天在海上打魚而一無收獲,第85天仍然繼續去捕魚,終於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遇到了大群鯊魚的圍攻,老人桑提亞哥奮不顧身,與鯊魚進行了一夜的搏鬥,結果當老人返回岸上時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子了。課文節選部分主要寫了桑提亞哥與鯊魚的五次搏鬥(與鯖鯊斗→與星鯊斗→與犁頭鯊斗→再與星鯊斗→與群鯊斗)而最終疲憊地回到家裡的緊張而驚險的歷程,以表現一種奮斗的人生觀:即使面對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勝利。前兩次搏鬥都是詳寫,從鯊魚出現寫起,寫了與鯊魚搏鬥的整個過程,也寫了搏鬥之後老人的心理狀態,生動地展現出老人的勇敢、智慧、自信、樂觀的精神風貌。第三次搏鬥略寫,重點寫他殺死那頭犁頭鯊之後的自言自語。經過了前兩番搏鬥,老人筋疲力盡,又失去了刀子,可以說在以後的搏鬥中很難再取勝了;可老人不這樣想,「我還有魚鉤呢」,「只要我有槳,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由此,我們可看出老人的勇氣與自信。第四次搏鬥,詳寫老人與兩頭星鯊魚展開的鬥智鬥力的決戰。老頭的刀子沒有了,有用的兵器只剩下棍了,兩擊把兩頭星鯊打跑了或打死了。在這里插寫了老人的一些幻覺:當年青力壯的時候,我會把它們打死。如果有棍球棒,現在也行。由此,可見他英武豪邁的氣概!這一部分寫得跌宕起伏,但我們也明顯地感覺到,老人與鯊魚的搏鬥似乎不那麼激烈了。情節的暫時舒緩是為下文的更激烈更緊張埋下伏筆。最後一次與群鯊的搏鬥寫得很精彩,作者把老人與鯊魚搏鬥的過程刻畫的細致入微,有心理,有語言,有動作;有信心,有勇氣,有毅力,有思想。一個威武不屈的偉大英雄形象躍然紙上。情節是人物性格成長的歷史。分析小說的故事情節,不僅要理清情節發展的脈絡、階段,還要抓住矛盾沖突,來透視人物的性格特徵。一般而言,矛盾沖突展開得越充分,人物性格特徵也就越鮮明。課文正是通過老人與鯊魚的矛盾沖突來展現硬漢的剛強勇毅的性格。2.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課文主要塑造桑提亞哥這一形象,主要運用了對話、獨白和心理描寫的方法。文中大量地描寫了老人的自言自語,老人跟小鳥、馬林魚、鯊魚等的對話,這些都可以說是他的精神真實的寫照。獨白,如「可是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就鮮明地表現了老人的堅強不屈、永不言敗的性格;又如「還是把船朝這條航線開去,有了事兒就擔當下來」,這又表現了老人的堅定不移、敢於負責的勇氣;再如「得,有主意啦」,「我可以把我的刀子綁在一隻槳把上」,這顯示了老人臨危不懼、隨機應變的智慧;還有如「我弄死它是為了自衛」,「我把它順順當當地給弄死了」,則表現了他清醒的理智、豪邁的情懷。對話,如他對兇殘的星鯊所說的,「去見你的朋友吧,也許那是你的媽媽呢」,表現了他克敵制勝後的興奮自得之意;再如文中多次寫到他與大馬林魚的對話,顯示了老人孤身一人生逢絕境而泰然自若、無比強悍的內心。此外,文章還以第三人稱的視點(「他想」)寫老人的心理活動,表現他堅強的意志、必勝的信念、頑強的忍耐、對生活、生命的熱愛。3.分析環境描寫,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環境是人物性格成長的基石,它包括人物活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和人物生存的具體地域與生活場景。對於課文而言,作者不厭其煩地描寫鯊魚兇殘攻擊、為所欲為的場面,簡要勾勒海面風雲變幻的景象,表現了人、鯊搏鬥之慘烈、持續時間之長,從而烘托出老人的剛強勇猛。而且,對鯊魚猖狂、囂張的態勢、對人、鯊驚心動魄的激烈斗爭的形象描繪,本身具有隱喻色彩:面臨暴虐或厄運,人可以暫時戰敗,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遠也打不垮的。
⑥ 怎麼寫小說人物賞析
先寫人物性格,經歷,相貌,在經歷某些重大事件後的改變及其意義和原因,他身處的環境與別人的不同所造成的性格差異。人物的精神。該人物性格特徵的是否典型(可以與其它作品相比較)。最後再聯系實際寫點准夠500字!
⑦ 如何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
小說是一種敘事文學形式。故事情節、人物和環境是小說的三個要素。小說的三個要素綜合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三者是不可分離的。鑒賞人物形象,要從分析環境入手,看人物命運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會原因;要從分析情節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1、從分析小說是一種敘事文學形式。故事情節、人物和環境是小說的三個要素。小說的三個要素綜合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三者是不可分離的。鑒賞人物形象,要從分析環境入手,看人物命運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會原因;要從分析情節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1、從分析環境入手,看人物命運與思想性格所以然的社會因素。
小說的環境描寫包括歷史背景、時代氣氛、人物風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括的說,即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自然環境對人物命運有時也有影響,例如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車,特別艱苦。但是決定人物命運的主要的是社會環境。大家都熟悉的小說人物:范進、魯提轄、賈雨村、孔乙己、韓麥爾、於勒、馬克、吐溫、奧楚蔑洛夫、別里科夫、夏洛克、葛朗台、等等,他們的命運與性格無不為環境所決定。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和《荷花澱》.中的水生嫂,這兩個人物的命運與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使社會主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們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里。而杜十娘被遺棄,那是由於生活在封建統治的時代,盡管做出了抗爭,但最終也未能擺脫悲劇的結局。由此看來,環境決定人物,人物能動地改變著環境,二者的關系是辯證的。
怎樣分析環境呢?
第一,社會環境往往有復合的因素。
有的作品描寫社會環境只側重在一兩個方面,如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方面有專制主義的潮流,一方面有民主自由的潮流,反動潮流和進步潮流矛盾沖突著。而有的作品描寫社會環境,而展現諸多方面,如魯迅的小說《祝福》,既有封建禮教問題,又有迷信觀念問題;既有男女不平等的問題,又有封建貞操觀念的問題;既有人心冷漠的問題,又有人們的愚昧落後的問題。這諸多的問題,在祥林嫂的一生的苦難歷程中,時而這種因素起作用,時而那種因素起作用。她連自己姓名都沒有,看出在舊中國婦女沒有社會地位,周圍的人冷漠、愚昧,迷信。怪不得有人評論說,祥林嫂非死不可了,不僅憎恨她的人,就是同情她的人也一樣把她往死里趕。(柳媽叫她捐門檻)所以在分析社會環境時,應根據作品不同情況,多角度地加以分析。
第二,分析社會環境應該透過當事人的言行挖掘其社會歷史內涵。
社會環境主要是由主要人物周圍的次要人物組成的。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種社會力量的代表,某種觀念的載體,應該透過這些人物的言行,認識他們代表了一種怎樣的社會勢力,代表了一種怎樣的觀念。作家總是通過具體的人物來體現某種社會勢力或觀念的,我們分析小說要通過具體人物的言行來認識其社會歷史內涵。例如:《祝福》表現封建貞潔觀念,主要是讓魯四老爺作為這種觀念的載體的;表現迷信觀念,主要是讓柳媽作為這種觀念的載體的;表現人心冷漠主要是讓小伙計作為這種觀念的載體的。我們鑒賞時,就要從魯四老爺的話語中看到封建禮教,從柳媽的話語中看到迷信觀念,從小伙計的話語中看到人心冷漠。這樣,我們才能領悟到作品所提出的社會問題。
第三,注意人物和環境的辯證關系。
環境決定人物命運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動地作用於環境。當然,這種作用有種種不同的情形。有的合乎歷史潮流,有的違背歷史潮流,有的被時代潮流所淘汰,有的被黑暗社會所吞噬。
第四,提高認識能力與鑒賞能力。
一個人對社會,對歷史,認識越深刻,對作品所描寫的社會環境的認識也就越深刻。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認識也在提高,以今天的眼光去審視昨天和前天,是是非非見得分外明顯。例如,《祝福》中寫祥林嫂第二個丈夫賀老六死了,阿毛被狼銜去了,大伯就來收屋,又趕她,她就無處安身了。這種事情如果放在今天,就很荒唐可笑,按今天的情理,房產權理應歸屬祥林嫂。這樣一比較,就知道祥林嫂那個時代,男女不平等,婦女沒有絲毫權利可言。所以,我們閱讀作品,應該自覺地將作品的社會環境與我們今天的社會環境相比較。
2.從分析情節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這跟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認識一個人,或給一個人做鑒定有相通的道理。研究一個人,往往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僅憑一知半解,僅憑大致的印象,輕率地議論一個人,往往會犯極左或極右的錯誤。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則要求我們掌握全部材料的總和,要求我們用歷史的眼光,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做出全面而正確的結論。
情節是人物性格歷史。祥林嫂的半生事跡,就是祥林嫂性格的歷史。例如,丈夫死了,祥林嫂不甘忍受嚴厲的婆婆的折磨,逃到魯鎮做女工。她食物不論,力氣是不惜的,這樣的生活她就很滿足,漸漸地有了笑影。這些情節都是她的性格使然。又如婆婆把她賣到了賀家墺,她一路嚎,罵,拜不成天地,一頭撞到香案角上,這些情節也是她思想性格使然。情節一般是通過描寫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慾望的沖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關系,人物命運的變化來展開的,在情節的展開中,通過描寫人物外貌、行為和心理狀態,再現活生生的鮮明的個性。所以,賞析人物形象,還要從情節分析手,據情節而論人物,避免失之偏頗,誤入岐途。
總而言之,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要從人物活動的環境和故事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等情節入物。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作品所塑的典型以及這一典型蘊含深遠意義和影響。 ,看人物命運與思想性格所以然的社會因素。
小說的環境描寫包括歷史背景、時代氣氛、人物風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括的說,即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自然環境對人物命運有時也有影響,例如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車,特別艱苦。但是決定人物命運的主要的是社會環境。大家都熟悉的小說人物:范進、魯提轄、賈雨村、孔乙己、韓麥爾、於勒、馬克、吐溫、奧楚蔑洛夫、別里科夫、夏洛克、葛朗台、等等,他們的命運與性格無不為環境所決定。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和《荷花澱》.中的水生嫂,這兩個人物的命運與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使社會主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們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里。而杜十娘被遺棄,那是由於生活在封建統治的時代,盡管做出了抗爭,但最終也未能擺脫悲劇的結局。由此看來,環境決定人物,人物能動地改變著環境,二者的關系是辯證的。
怎樣分析環境呢?
第一,社會環境往往有復合的因素。
有的作品描寫社會環境只側重在一兩個方面,如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方面有專制主義的潮流,一方面有民主自由的潮流,反動潮流和進步潮流矛盾沖突著。而有的作品描寫社會環境,而展現諸多方面,如魯迅的小說《祝福》,既有封建禮教問題,又有迷信觀念問題;既有男女不平等的問題,又有封建貞操觀念的問題;既有人心冷漠的問題,又有人們的愚昧落後的問題。這諸多的問題,在祥林嫂的一生的苦難歷程中,時而這種因素起作用,時而那種因素起作用。她連自己姓名都沒有,看出在舊中國婦女沒有社會地位,周圍的人冷漠、愚昧,迷信。怪不得有人評論說,祥林嫂非死不可了,不僅憎恨她的人,就是同情她的人也一樣把她往死里趕。(柳媽叫她捐門檻)所以在分析社會環境時,應根據作品不同情況,多角度地加以分析。
第二,分析社會環境應該透過當事人的言行挖掘其社會歷史內涵。
社會環境主要是由主要人物周圍的次要人物組成的。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種社會力量的代表,某種觀念的載體,應該透過這些人物的言行,認識他們代表了一種怎樣的社會勢力,代表了一種怎樣的觀念。作家總是通過具體的人物來體現某種社會勢力或觀念的,我們分析小說要通過具體人物的言行來認識其社會歷史內涵。例如:《祝福》表現封建貞潔觀念,主要是讓魯四老爺作為這種觀念的載體的;表現迷信觀念,主要是讓柳媽作為這種觀念的載體的;表現人心冷漠主要是讓小伙計作為這種觀念的載體的。我們鑒賞時,就要從魯四老爺的話語中看到封建禮教,從柳媽的話語中看到迷信觀念,從小伙計的話語中看到人心冷漠。這樣,我們才能領悟到作品所提出的社會問題。
第三,注意人物和環境的辯證關系。
環境決定人物命運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動地作用於環境。當然,這種作用有種種不同的情形。有的合乎歷史潮流,有的違背歷史潮流,有的被時代潮流所淘汰,有的被黑暗社會所吞噬。
第四,提高認識能力與鑒賞能力。
一個人對社會,對歷史,認識越深刻,對作品所描寫的社會環境的認識也就越深刻。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認識也在提高,以今天的眼光去審視昨天和前天,是是非非見得分外明顯。例如,《祝福》中寫祥林嫂第二個丈夫賀老六死了,阿毛被狼銜去了,大伯就來收屋,又趕她,她就無處安身了。這種事情如果放在今天,就很荒唐可笑,按今天的情理,房產權理應歸屬祥林嫂。這樣一比較,就知道祥林嫂那個時代,男女不平等,婦女沒有絲毫權利可言。所以,我們閱讀作品,應該自覺地將作品的社會環境與我們今天的社會環境相比較。
2.從分析情節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這跟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認識一個人,或給一個人做鑒定有相通的道理。研究一個人,往往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僅憑一知半解,僅憑大致的印象,輕率地議論一個人,往往會犯極左或極右的錯誤。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則要求我們掌握全部材料的總和,要求我們用歷史的眼光,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做出全面而正確的結論。
情節是人物性格歷史。祥林嫂的半生事跡,就是祥林嫂性格的歷史。例如,丈夫死了,祥林嫂不甘忍受嚴厲的婆婆的折磨,逃到魯鎮做女工。她食物不論,力氣是不惜的,這樣的生活她就很滿足,漸漸地有了笑影。這些情節都是她的性格使然。又如婆婆把她賣到了賀家墺,她一路嚎,罵,拜不成天地,一頭撞到香案角上,這些情節也是她思想性格使然。情節一般是通過描寫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慾望的沖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關系,人物命運的變化來展開的,在情節的展開中,通過描寫人物外貌、行為和心理狀態,再現活生生的鮮明的個性。所以,賞析人物形象,還要從情節分析手,據情節而論人物,避免失之偏頗,誤入岐途。
總而言之,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要從人物活動的環境和故事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等情節入物。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作品所塑的典型以及這一典型蘊含深遠意義和影響。
⑧ 如何分析和賞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近年來,全國各地高考語文試題,小說類文本閱讀受到重視。廣東、寧夏、海南、江蘇和浙江卷都在文學作品閱讀中考查了小說閱讀的,而賞析人物形象又成了小說閱讀的必考題目,因此,熟練掌握一些賞析人物形象的答題技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賞析人物形象的答題技巧
1、從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賞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寫的方法:①正面描寫,一般包括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是指在文學創作中,作者通過對周圍人物事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
(2)各種描寫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態、動作描寫:更好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徵。②語言描寫:A、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B、描摹人物的語態,使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③心理描寫:直接表現人物思想和內在情感(矛盾、焦慮、擔心、喜悅、興奮等),表現人物思想品質,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④細節描寫:更細膩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徵。
2、從分析人物活動的環境入手,探究人物命運與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環境是人物活動和故事發生發展的場所。特定的人物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對小說環境描寫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方面。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等,有時起渲染氣氛的作用。社會環境主要是渲染時代特徵。另外環境對人物性格的體現也起著強化作用,作者為了表現人物豐富復雜的性格,往往為人物設置各種不同的環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記錄其種種行為,從而顯露出性格。例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所選小說《烏米》,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寫就為我們提供了主人公烏米的生活環境,突出了她孤獨無助的處境,暗示了人物的命運。
3、從分析情節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情節是人物性格的歷史。情節一般是通過描寫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慾望的沖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命運的變化來展開的。在情節的展開中,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行為和心理狀態,再現活生生的鮮明個性。因此,欣賞人物形象,可以從情節入手,據情論人。
根據故事情節分析人物性格特徵,必須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全面、恰當、實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徵是從情節中引出的結論,反過來可以解釋情節。只有全面而恰當的結論才能正確解釋全部情節。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多重性,多角度進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徵。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
4、從人物間的關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許多小說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個,這就要求我們准確分析幾個人物之間的關系,確定主次,從他們之間的復雜關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例如2008年高考江蘇卷所選小說《侯銀匠》,雖然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可是小說的主要文字卻是寫侯菊。如果考生不能准確地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就很難全面總結出侯菊的形象特點。
5、從分析小說的主題入手,揣摩作者的評價。
主題是小說的靈魂。小說的主題往往是通過作品中人物的活動體現出來的,因此通過分析小說的主題,揣摩作者的創作意圖,可以正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例如2008年高考廣東卷《河的第三條岸》,文章語言含蓄,內容抽象,考生需認真分析小說的主題,敏銳地認識到作者對「父親」的選擇是肯定的,才能夠正確分析出「父親」的性格特徵,從而准確地分析「母親」的人物形象。
二、高考中人物賞析題設題類型
命題者從分析人物形象這一角度設置試題,具體說來大致包括三種題型:
①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②根據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徵;③對文中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析(包括作者自身對人物的態度和讀者對人物的評價)。
三、高考中人物形象賞析題答題思路
1、總體概括人物主要性格特徵。
2、具體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4、得出全面完整的結論。
例如2008年高考廣東卷第17題答案:(總體概括)母親是一個善良勤勞想過幸福生活但又守舊的家庭婦女。(具體分析,舉例說明)她對父親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親的行動後,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遠別回來。」對於父親的澮,她覺得羞辱。但她雖不理解父親,在物質方面卻又是支持他的,她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