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50,60時年代革命歷史題材中戰爭小說的特點,結合作品分析
50年代的小說創作,從體裁上來說,最興盛的是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相對而言發展得比較薄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剛剛過去的現代文學時期,中篇小說這一文體形式還沒有完全從短篇小說中獨立出來,文體特徵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開掘,作家們在短篇和長篇之間,很難把握中篇這一文體的特徵和創作技術。在這方面,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顯然要遠勝於中篇小說,現代文學作家們在這兩種文體上所積累的創作經驗更多,對它們的文體特徵認識也更深刻。其次,還因為時代對於文體的需要和作家們對於時代的趨附。一般而言,長篇小說以表現內容豐富,社會生活面寬闊而見長,作家們通過這一文體的創作,可以追求一種史詩的境界,實現「載道」的理想。對於以欣喜的心情走進「新中國」的廣大作家們來說,他們正普遍期望通過創作的方式表達對於新政權的熱愛和尊敬。同時,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也需要史詩性的文學作品,總結自己的輝煌,歌頌自己的英雄,在社會大眾中建立一種道德肯定和理想膜拜。短篇小說則具有短平快的特點,50年代發展迅速的社會現實變革,迫切需要文學為之搖旗吶喊,迅速地反映和歌頌現實生活,同時,這時期大量的文學刊物創刊,它們都對能迅速服務於時代的短篇小說文體進行了特別的「照顧」。在這種情況下,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得到迅猛的發展,是很自然的結果。 具體到短篇小說的創作上,本時期的繁榮除了表現在作品數量的龐大和創作作家的眾多,更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出現了一些有一定特色的作家和作家群體。本時期,一些在現代文學階段即有所成就的作家在創作上有新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大的影響。在他們周圍,往往聚集著一個藝術追求和創作風格基本相似的作家群體。雖然還不能說這些群體已經構成了完全的流派創作,但互有差異的創作群落還是顯示了小說創作的熱鬧。其中,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以孫犁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以周立波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等,是突出的代表。在群體之外,路翎、茹志鵑、李准、王汶石、蕭也牧等作家,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尤其值得提出的是,1956年「百花文學」中涌現出了王蒙、陸文夫、宗璞、鄧友梅等年輕作家。雖然由於政治上的限制,他們在本時期的創作時間不長,創作量也不大,但他們敢於突破禁區、敢於直面現實的精神,還是成為50年代的單一歌頌之風中的異彩。 其二,出現了一些在小說藝術上有一定獨特追求和創作特點的作品。孫犁、路翎、李准等作家對短篇小說藝術進行了探索,創作出了一些藝術上較為精緻的作品。如孫犁的《山地回憶》,路翎的《初雪》和《窪地上的「戰役」》,茹志鵑的《百合花》,周立波的《蓋滿爹》,趙樹理的《登記》,都是在當時的文學規范內努力表現了某種程度的藝術個性的作品。此外,王蒙、陸文夫、宗璞等年輕作家創作的《組織部來了個青年人》、《小巷深處》、《紅豆》等作品,也表現出新的藝術活力。在50年代,創作界和理論界對短篇小說藝術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1],最為集中的是1957年《文藝報》舉行的短篇小說藝術問題討論專欄。在上面,老作家茅盾發表了《雜談短篇小說》等系列文章,端木蕻良、蹇先艾等老短篇小說作家,孫犁、馬烽、峻青等正處盛年的作家,都發表了有關短篇小說的創作談。俞林、魏金枝、侯金鏡、邵荃麟、巴人等文藝理論家都撰寫了有關理論和批評文章,參入到討論中。不久,茅盾還出版了《夜讀偶記》《一九六0年短篇小說漫評》《談短篇小說創作》等著名的短篇小說批評和理論著作。 作家和理論家們表述的觀點雖然各有歧異,價值也有高下之分,但總體而言,他們都對短篇小說的藝術表現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對這一文體創作的具體技術問題作了細致的研究。尤其是茅盾等老作家對短篇小說藝術的強調,更涉及到了短篇小說的深層美學問題,對於延安整風運動以來小說創作過分的通俗化和故事化傾向,進行了一定的糾偏和補充。此外,茅盾、何其芳等對茹志鵑《百合花》等受到時代政治非難的短篇小說作品進行的肯定和支持,既維護和推動了作家的創作,又促進了短篇小說藝術形式上的開拓。比較短篇小說,這時期中篇小說創作要大為遜色。只有孫犁、杜鵬程等作家在這一領域創作較多。比較著名的中篇小說作品有,陳登科反映「解放戰爭」時期生活的《活人塘》,孫犁反映農村道德生活變異的《鐵木前傳》,王汶石反映現實農村變革的《黑鳳》,陸柱國反映「抗美援朝」中志願軍生活的《風雪東線》,以及杜鵬程反映工業生活的《在和平的日子裡》等。其中孫犁的《鐵木前傳》可代表這時期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總體而言,這時期文學界中篇小說的文體意識上還不強,作家和理論界對於中篇小說藝術技巧、文體形式上的研究和探索都不夠充分。這些都影響了中篇小說藝術上的發展,也限制了本時期中篇小說創作的藝術成就。(來源:網路)
② 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特點是什麼
摘 要:新中國十七年之所以形成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創作熱,是時代召喚的結果,也是文藝為政治服務的產物;是解放區文學傳統延續的結果,也是「中心作家」對生活體驗的反映。
關鍵詞:新中國十七年文壇 革命歷史小說創作熱 成因
從新中國成立到「文革」前的十七年,戰爭點燃的精神聖火被高高擎起,以反映戰爭為主要內容的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創作成為新中國文學創作的主要話題,並形成了一股熱潮。單就長篇小說而論,十七年中,國內創作出版的長篇小說達三百部左右,而描寫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是其中的主要部分。當時在群眾中廣為流傳的長篇小說《紅日》《保衛延安》《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戰斗的青春》等作品,均屬於革命歷史題材范疇,都出版於一九五四至一九六一年間,正是這些作品的集體誕生,從而使新中國文學出現了第一次創作高潮。
五六十年代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熱的形成,並非是偶然出現的現象,它是特定文學觀念與時代力量整合的結果,也是文學自身規律與文壇現象相互影響的結果。
一、時代的要求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在隆隆的炮聲中,新中國結束了百年屈辱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從此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在舉國歡騰的日子裡,在勝利的喜悅中,人們自然地產生一種翻身感、解放感和自豪感,發自內心地感謝共產黨,感謝毛主席,感謝人民軍隊。革命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成為普遍心態的可貴色調,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精神被奉為時代的理想精神和倫理道德典範。在這種時代情緒影響下,作家這一獨特的群體被深深感染,為了表現偉大的時代、壯麗的生活,解放初文壇上產生了一次頌歌浪潮,新華頌、英雄頌、勞動頌成為頌歌的基本主題。早在一九四九年七月六日第一次文代會上,周恩來同志就深刻論述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問題,要求文藝工作者深入部隊,「表現這個偉大的時代的偉大的人民軍隊」;深入農村,學習農民,表現他們的斗爭業績;深入工廠,向工人階級學習。然而由於新中國剛剛建立,百業待興,偉大的中國革命斗爭歷史首先進入了作家視野,過去的艱苦歲月和前輩的卓越功勛被深深緬懷。在和平環境中,作家「有可能將自己在剛過去的動盪年代所獲得的生活積累和歷史感受轉化為敘事和藝術的情思,而剛剛獲得和平幸福感的廣大讀者也自然會對為換取今日生活的那些浴血奮戰的歷史場景產生強烈的了解慾望」 ①。一些來自解放區的作家和在戰爭歲月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作家則成了這次頌歌浪潮的主體,他們抑制不住內心激動的情感,決心寫出歌頌英雄、歌頌時代,具有史詩意義的革命頌歌。正如《保衛延安》的作者杜鵬程所說,他要寫出一部「對得起死者和生者的藝術作品」。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出現了《紅旗譜》《紅日》《紅岩》《青春之歌》《山地回憶》《百合花》《黎明的河邊》《黨費》等一大批深受群眾喜愛的革命歷史小說,當時批評家曾指出,對這些斗爭,「在反動統治時期的國民黨統治區域,幾乎是不可能被反映到文學作品中間來的,現在我們卻要去補足文學史上這段空白,使我們人民能夠歷史地去認識革命過程和當代現實的聯系,從那些可歌可泣的斗爭的感召中獲得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更大信心和熱情」 ②。正因為要表現「吃水不忘挖井人」、「飲水思源」,要讓子孫後代都知道當年先輩們是如何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成果的,是怎樣對待工作和生活、個人和集體的,要為新社會提供思想道德規范准則,對人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梁斌在談到《紅旗譜》創作時說:「今天在文學作品裡寫起來,主要是寫廣大工農群眾在階級斗爭中的英勇,這樣便於後一代學習。」③為了選擇對社會有教育意義的內容,使作品充溢著符合時代精神的思想情感,時代的需要選擇了革命歷史題材,而作家的政治熱情同樣選擇了這一創作題材。因此革命歷史小說創作,也就自然形成了熱潮。
③ 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特點
你提到的這兩部是革命歷史小說中的傳奇類革命小說,主要特點是故事情節跌宕離奇,人物富有傳奇色彩。
④ 革命歷史小說的風格特點
「革命歷史小說」的寫作高潮出現於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之交。對於「革命歷史小說」,洪子誠曾作出過這樣的界定:「在50至70年代,說到現代中國的『歷史』,指的大致是『革命歷史』;而『革命』,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指中共領導的革命斗爭。鑒於這種情形,80年代有的研究者提出了『革命歷史小說』的概念,指出這一『文學史』命名所指稱的作品,是『在既定的意識形態的規限內,講述既定的歷史題材,以達成既定的意識形態目的』。它主要講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講述革命在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之後,如何最終走向勝利。」說到底,「革命歷史小說」的一大特點就是,在呈示表現革命歷史的時候凸顯出了一種相當突出的意識形態色彩。這樣,一個必然會出現的問題便是歷史事實與意識形態的沖突問題。在那樣一種特定的社會歷史語境中,二者沖突的結果卻又必然是以對歷史事實的更改或重寫而遷就適應意識形態的要求。
革命歷史小說作家們,通過再現歷史場景,即類似於對革命歷史過程的紀實性記錄,以肯定革命的正確性。這種小說大多是二元對立模式。其歷史觀就是把社會歷史演進看做是好與壞、善與惡、光明與黑暗、革命與反動等這一系列截然對立的力量之間的較量。大寫革命者、斗爭者的英雄主義、道德情感等以推崇傳統道德,使之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同時也有較大篇幅書寫反面人物的侵略行為和野蠻表現,以肯定革命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革命歷史小說注重文學的工具性,服務性,強制其承擔起「文學藝術為政治服務」的重任。
革命歷史小說中著重刻畫反面人物的各種惡行,或將其作為一個抽象的符號,缺乏人性感性的動物的創作模式.
⑤ 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得意義與功能
革命歷史小說作家們,通過再現歷史場景,即類似於對革命歷史過程的紀實性記錄,以肯定革命的正確性。這種小說大多是二元對立模式。其歷史觀就是把社會歷史演進看做是好與壞、善與惡、光明與黑暗、革命與反動等這一系列截然對立的力量之間的較量。大寫革命者、斗爭者的英雄主義、道德情感等以推崇傳統道德,使之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同時也有較大篇幅書寫反面人物的侵略行為和野蠻表現,以肯定革命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革命歷史小說注重文學的工具性,服務性,強制其承擔起「文學藝術為政治服務」的重任。
革命歷史小說中著重刻畫反面人物的各種惡行,或將其作為一個抽象的符號,缺乏人性感性的動物的創作模式.
附:「革命歷史小說」的寫作高潮出現於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之交。對於「革命歷史小說」,洪子誠曾作出過這樣的界定:「在50至70年代,說到現代中國的『歷史』,指的大致是『革命歷史』;而『革命』,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指中共領導的革命斗爭。鑒於這種情形,80年代有的研究者提出了『革命歷史小說』的概念,指出這一『文學史』命名所指稱的作品,是『在既定的意識形態的規限內,講述既定的歷史題材,以達成既定的意識形態目的』。它主要講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講述革命在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之後,如何最終走向勝利。」說到底,「革命歷史小說」的一大特點就是,在呈示表現革命歷史的時候凸顯出了一種相當突出的意識形態色彩。這樣,一個必然會出現的問題便是歷史事實與意識形態的沖突問題。在那樣一種特定的社會歷史語境中,二者沖突的結果卻又必然是以對歷史事實的更改或重寫而遷就適應意識形態的要求。
⑥ 推薦一本關於革命題材的小說 要作者,主人公,主要內容
革命題材的小說革命題材的小說這種小說大多是二元對立模式。其歷史觀就是把社會歷史演進看做是好與壞、善與惡、光明與黑暗、革命與反動等這一系列對立的力量之間的較量。大寫革命者、斗爭者的英雄主義、道德情感等以推崇傳統道德,使之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同時也有較大篇幅書寫反面人物的侵略行為和野蠻表現,以肯定革命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革命歷史小說注重文學的工具性,服務性,強制其承擔起「文學藝術為政治服務」的重任。《紅岩》是當代文學中一部優秀的革命英雄傳奇,它真實記錄了中國革命在取得勝利的歷史關頭,光明與黑暗的殊死斗爭。書中眾多英雄人物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堅如磐石的理想與信念,以及他們在這最後的歷史瞬間由光明和黑暗的殊死搏鬥所激發出來的精神光焰,曾經震撼了許許多多青年讀者的心。在高舉愛國主義旗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今天,《紅岩》無疑是一部極好的教科書。 《鐵骨》是作家天子的作品。講述了一個卑微的生命來到戰火紛飛的民國,一次次的挫折與傷痛導致他一次次的迷茫與覺悟,面對民不聊生的動盪世界,面對強權、國恥、、熱血……這個只為了好好活下去而苦心鑽營的麻木看客,不知不覺被捲入一次次的歷史大事件中,糊里糊塗走上了從軍之路。無可選擇的萬里征程,打造了一個內心執著堅定、外表厚顏無恥的另類軍人,在歷史的夾縫中沉沉浮浮數度生死最終卻能頑強活下來,成為一個絕無僅有令人愛恨交加的鐵骨英雄……楊沫的《青春之歌》說了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以學生運動為主線,描寫寫了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並成為無產階級戰士的曲折過程,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靜這一在三十年代覺醒、成長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小說提煉出一個革命的思想主題: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
林海雪原……………………………………………曲 波
李家莊的變遷………………………………………趙樹理
鐵道游擊隊…………………………………………知 俠
苦菜花………………………………………………馮德英
敵後武工隊…………………………………………馮 志
紅 岩 ……………………………………………… 羅廣斌 楊益言
迎春花………………………………………………馮德英
呂梁英雄傳…………………………………………馬烽 西戎
戰斗的青春…………………………………………雪 克
紅旗譜………………………………………………梁 斌
青春之歌……………………………………………楊 沫
暴風驟雨……………………………………………周立波
上海的早晨…………………………………………周而復
策反在子夜…………………………………………曹策前
戰爭啟示錄…………………………………………柳 溪
火鳳凰………………………………………………巍 巍
草地龍虎……………………………………………陳 宇
革命烈士詩抄………………………………………蕭 三
三里灣………………………………………………趙樹理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丁 玲
三家巷………………………………………………歐陽山
夜幕下的哈爾濱……………………………………陳 與
風雲初記……………………………………………孫 犁
烈火金鋼……………………………………………劉 流
紅 日…………………………………………………吳 強
地球的紅飄帶………………………………………魏 巍
保衛延安……………………………………………杜鵬程
高玉寶………………………………………………高玉寶
平原槍聲………………………………………… …李曉明 韓安慶苦 斗………………………………………………歐陽山
野火春風斗古城……………………………………李英儒
山水狂飆……………………………………………伍近先
高山下的花環………………………………………李存葆
⑦ 《萬山紅遍》這部小說中各個人物形象反映了什麼樣的革命歷史面貌
《萬山紅遍》通過對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各種社會力量及其代表人物的描寫,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革命歷史面貌,是「文革」期間長篇小說創作的一個收獲。小說中雖然也存在著某些缺乏生活內容和脫離實際生活需要的空洞的政治宣傳,某些敘述和描寫過於公式化、概念化,但和小說的成績比較起來,畢竟還是次要的方面。
⑧ 怎樣評價革命歷史題材小說中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及其現實意義
革命歷史題材的小說也是一種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的濃縮,小說里邊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也是作者順應讀者的心理描寫出來的。老一輩革命家和英雄人物正是被一種理想支配和主宰著完成了中國革命,其間的英雄主義激勵了很多人為了理想而英勇奮斗。其現實意義就是教育現在的人不要忘了老一輩革命家的歷史功績,要有自己的理想,要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地努力。
⑨ 如何評析小說中的歷史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和賞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1、從分析人物的描寫入手。
(1)正面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正面描寫就是通過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等,來揭示人物思想品質和性格特點,從而反映作品的主題的描寫。
①通過肖像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肖像描寫它的作用不只是在於勾畫出這個人物的外部特徵,而是為了更好的以「形」傳「神」。
例如《故鄉》中對閏土的描寫:「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項帶銀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這寫出的是一個活潑、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閏土卻變成:
「身材增加了一倍,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戴破氈帽,身上只有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手提一個紙包和一隻長煙管,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這是一個飽經憂患、歷經滄桑,已變得麻木遲鈍而又非常自卑的人了。小說通過對閏土的肖像描寫,生動地表現了他性格的巨大變化,從而揭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給人民造成了苦難。
②通過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例如:小說《守財奴》中有幾處個性化語言描寫,如「咱們中間可有些小小的事情辦一辦。對不對,克羅旭?」「是呀,是呀,小乖乖。我不能讓事情擱在那兒牽腸掛肚。你總不至於要我受罪吧。」「„„我覺得更滿意。我按月付你一百法郎的大利錢。這樣,你愛做多少台彌撒給誰都可了!„„」「克羅旭,你這些話保險沒有錯嗎?可以對一個孩子說嗎?」句句話語,把一個貪欲十足的守財奴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③通過動作行為刻畫人物形象。
例如:小說《守財奴》中「搶梳妝匣」一處動作描寫:「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這一「縱」一「撲」寫得生動極了,使人如見其形,如窺其靈魂,把一個金錢狂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
(2)側面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側面描寫,概括地說就是通過他人的言行,來間接刻畫人物的描寫。
例如《林黛玉進賈府》中對賈寶玉的形象刻畫,就使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
林黛玉從王夫人口得知賈寶玉是一個孽胎禍根,是一個混世魔王;從母親口中得知賈寶玉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結果一見,卻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這些側面描寫的目的是欲揚先抑,它極大地豐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林黛玉對賈寶玉的認同感。
2、從分析小說的故事情節入手。
小說的故事情節是小說中用以表現主題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閱讀小說,
既要緊緊抓住人物某個動作或某個事件,同時,也要注意小說情節的曲折跌宕。高考中涉及到的小說往往是微型小說,雖然它寫的是小題材,擷取的是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斷,卻是生活內容的高度濃縮,應該說正是這高度濃縮的故事情節凸顯了人物形象。
例如小小說《同意》:秘書送進一份文件。王廠長像往常一樣拿起筆輕松熟練地在上面寫下「同意」二字。突然,他睜大了眼睛,筆從他無力的手中滑到了辦公桌上。第二天,他離開了他熟悉的辦公室。這篇小小說故事情節簡單,但卻把一個只知「同意」的糊塗廠長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從而諷刺了社會上一部分官員不分具體事件,只知道動用手中的權力,結果輸得一塌糊塗的形象。由此可見,小小說的故事情節常常是以小見大,以微見著,所以閱讀時,必須透過情節來分析人物形象。
3、從分析小說的環境入手。
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所處的具體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人物的活動,事件的展開,總是在一定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中進行的。小說的環境描寫除了有交代故事的時代背景、渲染氣氛的作用外,還有烘託人物性格的作用。
例如孫梨《荷花澱》開篇水生嫂「月下編席」那段環境描寫,景色被渲染得很有詩意:「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這段描寫很有詩意,它使人物猶如仙子,與明月、清風、銀白的水、透明的霧以及清清的荷香,共同構成了妙不可言的詩的境界;同時,這景色又與具有著人情美的人物交相呼應,彼此映襯,有力地烘托出了人物的心靈美。
在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環境中,人物形象是最主要的要素。閱讀小說時,只有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