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江蘇,特別是崑山那邊都有哪些藝術形式或者說有什麼特色我就只知道有個崑曲,麻煩詳細一些!謝謝。
有淮海戲、崑曲、淮劇、揚劇、通劇等。
1、淮海戲
淮海戲,江蘇省淮安市、連雲港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淮海戲是江蘇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連雲港市、淮安市、宿遷市及徐州市、鹽城市部分縣區,至2019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淮海戲唱腔音樂豐富多彩,有男腔和女腔的區別。
淮海戲唱腔的特點是樂句結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藝術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稱。淮海戲的一些表演身段明顯脫胎於蘇北農村生活,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2008年6月14日,淮海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04。
2、崑曲
崑曲(Kun Opera),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
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
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北京大學為崑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3、淮劇
淮劇,又名江淮戲、淮戲,是一種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發源於今江蘇省淮安市以及鹽城市裡下河一帶,發祥於近現代的上海市,現流行於江蘇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區。
清代中葉,在淮安府(今鹽城市和淮安市)和揚州府兩地區,當地民間流行著一種由農民號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稱之為「二可子」,僅以竹板擊節。
淮劇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之後又受徽戲和京劇的影響(稱為徽夾可),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從而形成了淮劇。
2008年6月,上海淮劇團、 江蘇省鹽城市申報的淮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5月,江蘇省淮安市、泰州市聯合申報的淮劇經國務院批准被擴展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1月,揚州市寶應縣經江蘇省政府批准入選江蘇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揚劇
揚劇,是江蘇省揚州市的地方傳統戲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揚劇原名「維揚戲」,俗稱「揚州戲」,流行於江蘇省的揚州、鎮江地區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區及南京、上海一帶。
它以揚州民間歌舞小戲花鼓戲和蘇北民間酬神賽會時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戲為基礎,吸收揚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調而最終成型。
揚劇歷史悠久,遺產豐富,不僅是揚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地方戲曲發展史上也有著特殊的地位。揚劇音樂曲牌眾多,角色有生、旦、凈、丑等,重視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劇風格。
2006年5月20日,揚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56。
5、通劇
通劇,是江蘇南通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原為僮子戲,它源於上僮子。僮子是民間的巫師,是從楚越的巫文化「以舞降神」發源而來,在南通一帶形成南通僮子這種富有本地特色的巫師。
僮子在祭祀、祈禱、招魂等活動中進行舞蹈歌唱,漸漸把一些故事、七字調加入唱詞中,這種歌唱方式為百姓所喜聞樂見,就慢慢傳播開來,最後登上舞台,形成了通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崑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通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揚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淮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淮海戲
❷ 這部小說叫什麼
奶爸兵王來
作者:林昆源楚靜瑤
類型:都市小說
本書簡介:
長途綠皮火車悠悠的駛入了終點站——中港市,林昆穿著一身地攤貨,背著個破帆布包,晃晃盪盪的從車站里出來,剛一出來就被一群人給圍住。 「兄弟,住店不!」 「來我們店吧,經濟實惠,還有特殊服務!」 「兄弟,跟姐走吧,姐包你滿意!」
❸ 昆承小學校園文學杯二年級比賽寫的好的並得獎的作品
去年年底,我組織二中的部分師生參加了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中國語文報刊協會、語文報社、中華語文網等六部門聯合舉辦的第二屆「語文報杯」原創文學大賽中。今年5月30日,比賽結果公布。三門峽市第二中學有22名學生獲獎。其中,孫開顏同學獲銀獎,黃夢甜、蘭若卉、車丹鈺等10名學生獲銅獎,陳賦嘉、李穎鶴等11名學生獲優秀獎,李公敏、張雪萍、李曉楠等10名教師獲優秀指導獎。
去年以來,三門峽市第二中學緊緊圍繞樊建州校長提出的「創幸福教育,建特色名校」的辦學目標,狠抓特色教育,打造書香校園。社團活動豐富多彩,師生在全國大賽中頻繁獲獎,呈現出了可喜的景象。師生幸福指數不斷提高,幸福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如今的三門峽市第二中學從校容校貌到精神內涵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3
推薦
單項獎獲獎名單(初中組)
組別 姓名 篇目 獎別
初中 拜佩卿 只為途中與你相遇 金獎
初中 蔡雨桐 我和你 金獎
初中 諶美玲 我想抱抱你 金獎
初中 竇小滿 郁小潔的風 金獎
初中 杜振琦 為父愛貼上創可貼 金獎
初中 郭騰翼 麥秸稈 金獎
初中 杭妙佳 羊角花又開 金獎
初中 何潔璐 追逐,對自己的另一種詮釋 金獎
初中 洪運 森林的嘶鳴 金獎
初中 黃仰光 一個關於牛的故事 金獎
初中 黃尹舢 我與雨霧森林 金獎
初中 瞿龍 我和你---辛棄疾 金獎
初中 冷雪琴 我和你 金獎
初中 劉大銘 讓我們在以後牽手 金獎
初中 劉金香 古運河——流淌的歌謠 金獎
初中 劉思佳 我與李清照的對話 金獎
初中 劉瑛琪 你曾陪我走過 金獎
初中 盧少盈 我和你的約定 金獎
初中 羅晨悅 我和你,逆光中的堅強 金獎
初中 羅綺雪 牽掛 金獎
初中 羅雨薇 千里親情一「信」牽 金獎
初中 馬臻勛 一起等車吧 金獎
初中 錢曉蕾 你,只停留在那年夏天 金獎
初中 沈璐萍 潛意識里閃爍的心雨 金獎
初中 宋玖 幸虧你給的幻想 金獎
初中 孫毅 吾與子 金獎
初中 王迎雪 你讓南迦巴瓦等太久了 金獎
初中 王照榮 相交的平行線 金獎
初中 吳雯雯 樹林?貓咪 金獎
初中 吳臻 我和你——敦煌 金獎
初中 徐躒樂 異次元的我和你 金獎
初中 徐悅萍 秋日?落葉?歸根 金獎
初中 許倬雲 老巷 金獎
初中 燕姿 我和你 金獎
初中 楊晨 懷詩論英雄 金獎
初中 楊丹 我和你的轉角 金獎
初中 楊勝蘭 吾與時 金獎
初中 楊天予 自始至終的雨 金獎
初中 楊欣怡 夢里江南 金獎
初中 楊越翔 唯美的冬季 金獎
初中 葉曉瑩 我在乎每一朵花的寓意 金獎
初中 禹慧元 臨夏:初陽 金獎
初中 袁杏 想你的時候 金獎
初中 張佳羽 特殊家庭 金獎
初中 張錦春 我和你 金獎
初中 張琳 我和你 金獎
初中 趙琳 全世界已劇終 金獎
初中 朱珊珊 你在,不在 金獎
初中 朱智航 我和你追逐的夢 金獎
初中 鮑楚蕊 你最珍貴 銀獎
初中 蔡孫悅 相識?成長?惜別 銀獎
初中 曹思萌 端午——我和您 銀獎
初中 陳冰潔 再續 銀獎
初中 陳靖雯 記憶的失物招領 銀獎
初中 陳麗 粒粒葵花籽,暖暖外婆心 銀獎
初中 陳婷 與你為伴 銀獎
初中 陳文琦 我和你 銀獎
初中 陳曉楠 我和爸爸 銀獎
初中 陳筱露 遠遠地看著你 銀獎
初中 陳校林 做支鉛筆 銀獎
初中 程楚 假如我是你的影子 銀獎
初中 程靜越 水墨故鄉 銀獎
初中 仇一夫 超越時空的我和你 銀獎
初中 崔晶 花開花落,真美 銀獎
初中 戴春梅 尋夢 銀獎
初中 鄧興芳 愛你,一直沒停過 銀獎
初中 丁美玲 那一滴淚 銀獎
初中 董俊龍 我和我的村莊 銀獎
初中 杜宇瑋 在潮濕的地方等我 銀獎
初中 方卓承 小臭魚,我是否把你給弄疼了 銀獎
初中 馮肇惠 雨中送別 銀獎
初中 高贛 老師 銀獎
初中 高雨辰 我和打鹵面 銀獎
初中 古心怡 難忘啊,童年的千紙鶴 銀獎
初中 郭明月 藍色的腳步聲 銀獎
初中 郭培庚 我愛黃河 銀獎
初中 郭文靜 暑假走過母校 銀獎
初中 韓曉 有你的地方是天堂 銀獎
初中 郝琪 如美的冬夜 銀獎
初中 何強 離?歌?笑 銀獎
初中 胡梅霞 月光的溫度 銀獎
初中 胡沐君 絕美哀傷 銀獎
初中 胡玉倩 媽媽的心願 銀獎
初中 黃瀚文 一支糖的甜蜜 銀獎
初中 姬文錦 一生的愛 銀獎
初中 季翔 浮生物語 銀獎
初中 姜雨晴 魔女的警示 銀獎
初中 金品汝 這夜?那天?那人 銀獎
初中 晉秀娟 我和父親 銀獎
初中 康一全 我與媽媽 銀獎
初中 樂妍 葉落?暮秋 銀獎
初中 李丹 我家的那個男人 銀獎
初中 李飛 又是春殘花落時 銀獎
初中 李佳 你為我守在那棵梧桐樹下 銀獎
初中 李玉冰 與你為鄰 銀獎
初中 李璐薇 指尖的三年 銀獎
初中 廖章宏 月閃星耀的夜 銀獎
初中 劉美煦 歷史的掌聲 銀獎
初中 劉淑俠 好想和你在一起 銀獎
初中 劉欣 我和你 銀獎
初中 劉序敏 我們都是丑小鴨 銀獎
初中 劉雅楠 謝謝你,朋友! 銀獎
初中 劉妍 師娘 銀獎
初中 劉鈺竹 我和她之間 銀獎
初中 陸曉星 我和你 銀獎
初中 陸雯雯 我和你 銀獎
初中 呂學純 讓我猜猜你是誰 銀獎
初中 呂運鴻 心靈之約 銀獎
初中 羅心宇 謝謝你的愛 銀獎
初中 馬慧 落葉與根的對話 銀獎
初中 馬婕 相逢三月,鶯飛草長 銀獎
初中 馬西羽 我和你 銀獎
初中 馬曉慶 煙花!笑? 銀獎
初中 買志航 夢幻外灘 銀獎
初中 茅欣悅 我的記憶,你的美麗 銀獎
初中 梅蘭 送給你的一首歌 銀獎
初中 密興楠 追憶似水年華 銀獎
初中 歐豐愷 春雨 銀獎
初中 龐翔榕 美麗的距離 銀獎
初中 彭雪茹 彼此的風景 銀獎
初中 邱睿蓉 你,是我的夢 銀獎
初中 邱業程 我和那一段難以忘記的歷史 銀獎
初中 任鶴 你在我心中 銀獎
初中 沈丹 人生若只如初見 銀獎
初中 沈凱琳 我和你——哭過又怎樣 銀獎
初中 師寧 冬的靈魂 銀獎
初中 石鈺輝 我和你 銀獎
初中 宋佳凝 有你,我的年華不寂寞 銀獎
初中 孫潔 我和你 銀獎
初中 孫開顏 你是我擁有最美的夢 銀獎
初中 孫明君 共存 銀獎
初中 孫啟 風雨中,我看見那道微光 銀獎
初中 孫文菊 懸崖邊的一棵草 銀獎
初中 孫雲 當我遇上李太白 銀獎
初中 譚巧蔚 我和你 銀獎
初中 譚婷豐 今夜月光 銀獎
初中 汪彥君 我和你,心連心,永難忘 銀獎
初中 王晨 聆聽你的訴說 銀獎
初中 王丹 你教我的——愛也是一種智慧 銀獎
初中 王娟 玫瑰花的低語 銀獎
初中 王苗 給一個輟學同學的信 銀獎
初中 王倩 我的第一封情書 銀獎
初中 王蓉 那朵高傲的葵花 銀獎
初中 王帥 日與月的公平 銀獎
初中 王文婷 天堂的渡口 銀獎
初中 王鑫鑫 繼父 銀獎
初中 王秀巒 我和我的初中生活 銀獎
初中 王月娥 感謝有你 銀獎
初中 王哲楷 女孩、玉蘭樹和花 銀獎
初中 魏楓沂 包著蜜餡兒的「餃子」 銀獎
初中 吳海君 拿什麼鎖住你,我的孩子 銀獎
初中 吳守燕 我和你 銀獎
初中 吳月 初吻 銀獎
初中 夏英傑 甜心咒 銀獎
初中 謝光皝 夢醒時分,薔薇花開 銀獎
初中 謝祺錚 風?遐想 銀獎
初中 徐朝暉 我和你心連心 銀獎
初中 徐建麗 孤單時,你會想起誰 銀獎
初中 徐勝 街頭行乞 銀獎
初中 徐文浩 約定 銀獎
初中 許皓晶 與你在詩詞中邂逅 銀獎
初中 許月 至色雲夢 銀獎
初中 薛敏 寫給祖母 銀獎
初中 薛瑞鈴 那段日子盛滿了陽光 銀獎
初中 薛賽男 隱形的翅膀 銀獎
初中 閆成岳 那個給我點歌的人 銀獎
初中 顏雨傑 母親,你不一般 銀獎
初中 楊冰玉 濃濃山水情 銀獎
初中 楊文思 我不願用槍口對著你 銀獎
初中 楊雯慧 我和你—媽媽 銀獎
初中 姚青垠 故鄉情思 銀獎
初中 袁崎 左手年華,右手倒影 銀獎
初中 曾其五 陌上花開 銀獎
初中 曾琴 父親留下的泥土窩 銀獎
初中 翟健 眾里尋你 銀獎
初中 張博 一個暴發戶的自白 銀獎
初中 張弛 十年,那孩子和我 銀獎
初中 張進霞 遺失的友情 銀獎
初中 張琪 我的小天地 銀獎
初中 張循媚 記憶工廠 銀獎
初中 張宇靖 雪,請你留下 銀獎
初中 張雨彤 公元前的你和我 銀獎
初中 張占坤 如果我們一起 銀獎
初中 章敏 我,時間 銀獎
初中 趙春燕 帶著爺爺去旅行 銀獎
初中 趙倩 香樟鎖憶 銀獎
初中 趙亞蘭 那些隱匿在時光中的傷痛 銀獎
初中 鄭時也 回憶,讓你我相聚 銀獎
初中 仲麗君 父親——我最敬愛的人 銀獎
初中 周晨 我和那片天 銀獎
初中 周都 最後那灣寧靜的海 銀獎
初中 周琪 老槐樹 銀獎
初中 周雪桐 致藍莓花 銀獎
初中 周紫馨 南北 銀獎
初中 朱尖敏 獨享黑夜 銀獎
初中 朱君雅 「你」——我的花語 銀獎
初中 朱欣怡 當豬心遇上章魚 銀獎
初中 朱雪婷 走過美好 銀獎
初中 朱永鵬 爺爺啊 銀獎
初中 朱子晟 沒想到,你是如此美妙有趣——致語文的一封信 銀獎
初中 庄濱源 我們的記憶,分不開 銀獎
初中 卓秋敏 樹心海 銀獎
初中 鄒雨晴 你快出來吧 銀獎
初中 安筱婷 我和你 銅獎
初中 卜晨悅 陽光般的愛 銅獎
初中 蔡紅 媽媽的愛 銅獎
初中 蔡匯明 兄弟,珍重 銅獎
初中 蔡曉瑋 律動的音符 銅獎
初中 蔡芷純 黎明的呼喚 銅獎
初中 曹美江 我心中最美的風景 銅獎
初中 車丹鈺 我和你 我們 銅獎
初中 陳宸 花布鞋中的記憶 銅獎
初中 陳建 愛與我同在 銅獎
初中 陳靜瑤 一路有你 銅獎
初中 陳閩潔 你帶我去過遙遠的地方 銅獎
初中 陳娜 我和你 銅獎
初中 陳思思 你我的青春旋律 銅獎
初中 陳菀藝 遙想 銅獎
初中 陳曉 歸來時,何處再尋你 銅獎
初中 陳曉靖 我和你 銅獎
初中 陳旭琳 與你同行 銅獎
初中 陳延鑫 一路同行 銅獎
初中 陳伊琳 感恩節,想起了您 銅獎
初中 陳怡旋 我和你 銅獎
初中 成雪琪 和你在一起 銅獎
初中 成鈺 傷口 銅獎
初中 鄧露萍 被風吹過的夏天 銅獎
初中 鄧雪丹 想,你 銅獎
初中 丁丹陽 逝 銅獎
初中 丁金麗 我和你,在一起 銅獎
初中 丁倩雯 銀杏樹下的歌謠哭了 銅獎
初中 董晨蕊 兩顆荷包蛋中的愛 銅獎
初中 董鎧瑋 又是中秋月圓時 銅獎
初中 董雪 靈魂的牽絆 銅獎
初中 杜香明 媽媽的眼淚 銅獎
初中 杜瑤 和你在一起,我很害怕 銅獎
初中 杜奕曉 分不開的兩顆心 銅獎
初中 段泓羽 我和你 銅獎
初中 段淑莉 回憶步成路徑 銅獎
初中 段彤 我重新認識了你,黛玉 銅獎
初中 樊靜波 感謝有你 銅獎
初中 樊雪 我的左手旁邊是你的右手 銅獎
初中 范順田 左右為難 銅獎
初中 方圓 大愛在遠方 銅獎
初中 方舟 最美的傳遞 銅獎
初中 方子祺 半仙的故事 銅獎
初中 房晨 卡片 銅獎
初中 馮莉 我和你 銅獎
初中 馮引娟 同桌 銅獎
初中 馮瑩瑩 提子味夾心硬糖 銅獎
初中 付天任 奶奶,我想對你說 銅獎
初中 傅夢琪 沙漠仙人掌 銅獎
初中 高德民 爸爸,把煙戒掉 銅獎
初中 高世峰 我想找到你 銅獎
初中 高曉龍 我和塵埃有個約定 銅獎
初中 高雨婷 我和新爸爸 銅獎
初中 葛淑君 和諧是一首歌 銅獎
初中 顧瑾 噩夢 銅獎
初中 顧婧婧 你讓我駐足 銅獎
初中 郭菁 書香古詩詞讓我回味 銅獎
初中 郭明月 安靜的紅 銅獎
初中 郭琦 家鄉的秋韻 銅獎
初中 郭蕊 擁抱文學,輕舞飛揚 銅獎
初中 韓倩 游弶港農場有機農庄 銅獎
初中 韓順禮 我與家鄉的那座小橋 銅獎
初中 韓文璐 純藍友情 銅獎
初中 韓笑 其實並非這樣 銅獎
初中 杭瑞輝 我和你 銅獎
初中 郝吉 我和你 銅獎
初中 郝夢珠 這些記憶之花盛開在回憶里 銅獎
初中 郝心 我和你 銅獎
初中 郝琰 紀念那株翠綠的小樹苗 銅獎
初中 胡碧艷 送行 銅獎
初中 胡桂森 我和你,十六年的等待 銅獎
初中 胡天寧 初次遇見的她 銅獎
初中 胡顯恩 我和一隻蜂 銅獎
初中 胡延佳 有你相伴的日子 銅獎
初中 黃碧琪 告別 銅獎
初中 黃辰蔣玥 結局 銅獎
初中 黃丹妮 精靈湖畔的梧桐樹下 銅獎
初中 黃津津 母愛伴我同行 銅獎
❹ 射鵰三部曲:金庸把前兩部大反派洗白了,為何沒給成昆機會呢
射鵰三部曲中有三個大反派,他們依次是歐陽鋒、金輪法王、成昆。看過這三部作品的朋友,應該都有了解,金庸把前兩部的兩個大反派都洗白了,卻唯獨沒有成昆機會,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成昆最後的結局,被謝遜打瞎了雙眼廢掉了武功,讓他生不如死。可以說,這是對他最好的懲戒了吧?
❺ 誰知道昆劇的歷史發展概況和基本特點
崑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原名「崑山腔」,清朝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該劇種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崑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宋、元以來,中國戲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樣。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於崑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崑山腔」,為崑曲之雛形。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發揮崑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一體的「水磨調」,通稱崑曲。之後,崑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崑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崑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崑腔創作傳奇,習崑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為主。歷史上有名的陳圓圓就會唱崑曲。於是,崑腔遂與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並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到萬曆末年,由於昆班的廣泛演出活動,崑曲經揚州傳入北京、湖南,躍居各腔之首,成為傳奇劇本的標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吳門」。明末清初,崑曲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發展成為全國性劇種。崑曲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後,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眾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崑曲腔系,成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戲曲。至清朝乾隆年間,崑曲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崑曲開始獨霸梨園,綿延至今六、七百年,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現,終於使崑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進行了改革。原來南曲伴奏以簫、管為主要樂器,為了使崑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合於一堂,用來伴奏崑腔的演唱,獲得成功。
崑山腔開始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曆末年還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於康熙喜愛崑曲,更使之流行。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據學者研究稱,「崑曲所代表的美學趣味雖然明顯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區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卻並不屬於一時一地,它凝聚了中國廣大地區文人的美學追求以及藝術創 造。正是由於它是文人雅趣的典範,才具有極強的覆蓋能力,有得到廣泛傳播的可能,並且在傳播過程中,基本保持著它在美學上的內在的一致性。」
[編輯本段]【歷史地位】
崑曲(崑山腔)的得名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昆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我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編輯本段]【崑曲曲牌】
崑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
曲牌是崑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單位。全國共有300多種戲曲曲種,在音樂體繫上分為兩種:板腔體和曲牌體。絕大多數劇種是板腔體,少數是曲牌體。而崑曲的曲牌體是最嚴謹的。據民國年間的曲學大師吳梅統計南曲曲牌有4000多個,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僅200多個。最流傳的南曲曲牌如《游園》中的【步步嬌】,【皂羅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懶畫眉】,【朝元歌】。這兩出戲也是用來為男女演員打基礎的。故崑曲中有女學《游園》,男學《琴挑》的說法。
北曲,"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蔭","點絳唇","粉蝶兒","斗鵪鶉","一枝花","集賢賓",等八套。崑曲中在應用曲牌時構成聯套,(又稱套數)通過聯套的選用、調劑、對比組成一個整本大戲的音樂和文學結構,基本上一出戲是一個套數。
曲牌的音樂結構和文學結構是統一的。由於曲牌是由詞發展而來,又稱詞余,在文字上是長短句式,寫作就是填詞。一個曲牌有多少字,幾句,每個字的平仄聲,都有規定。而且重要的詞位嚴格到仄聲中應有上(∨),去(\ )之別。如不根據平仄聲就要形成倒字,很難譜曲和演唱。這也是寫作和演唱昆劇難度很高的一個原因。
崑曲演唱的特點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於其它戲曲可以根據演員個人條件隨意發揮,而是有嚴格的四定:定調、定腔、定板、定譜。
[編輯本段]【藝術特點】
昆劇作為一個曾經在全國范圍內有著巨大影響的劇種,在歷盡了艱辛困苦之後,能奇跡般地再次復活,這和它本身超絕的藝術魅力有緊密關系,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它的音樂上。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
「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並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相對而言,北曲的聲情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曲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崑山腔的長期吸收北曲演唱過程中,原來北曲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曲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昆劇演出劇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曲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曲由一個角色應唱,南曲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種南北曲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盡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從南北曲本身的變化說,尚有「借宮」、「犯調」、集曲「等多種手法。原來聯成一套的曲子,無論南北曲,都有屬於那一宮調的曲子問題,當唱曲要求情緒顯著變化時,同一宮調內的曲子不能勝任,就可借用其它宮調的合適曲子。如《牡丹亭·驚夢》,先後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調)、[山桃紅](越調)、[鮑老催](黃鍾宮)、[綿搭絮](越調)。
在演唱技巧上,昆劇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發音,並有「豁」、「疊」、「擻」、「嚯」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音樂的板式節拍,除了南曲「贈板」將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無論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們在實際演唱時自有許多變化,一切服從於戲情和角色應有的情緒。
昆劇的樂器配置較為齊全,大體由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三部分組成,主樂器是笛,還有笙、簫、三弦、琵琶等。由於以聲若游絲的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上贈板的廣泛使用,字分頭、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吳中民歌的影響而具有的「流麗悠遠」的特色,使昆劇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嘆」幾百年冠絕梨園。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適應不同場合,後來也被許多劇種所搬用。
昆劇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此外,還有不少宗教歌曲。
昆劇的表演擁有一整套「載歌載舞」的嚴謹表演形式
昆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昆劇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長期的演劇歷史中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尤其體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動作,又是表達人物性格心靈和曲辭意義的有效手段。
昆劇的戲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繼承了古代民間舞蹈、宮廷舞蹈的傳統,通過長期舞台演出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說唱與舞蹈緊密結合的經驗,適應敘事寫景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偏重於描寫的舞蹈表演,與「戲」配合,成為故事性較強的摺子戲。適應了抒情性和動作性都很強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抒情舞蹈表演,成為許多單折抒情歌舞劇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劇目如《西川圖·蘆花盪》《精忠記·掃秦》《拜月亭·踏傘》《寶劍記·夜奔》《連環記·問探》《虎囊彈·山亭》等。
昆劇的念白也很有特點,由於昆劇是從吳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它的語音帶有吳儂軟語的特點。其中,丑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揚州白等,這種吳中一帶的市井語言,生活氣息濃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韻白,極有特色。另外,昆劇的演唱對於字聲、行腔、節奏等有極其嚴格的規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論。
昆劇的舞台美術包括豐富的服裝式樣,講究的色彩和裝飾的以及臉譜使用三個方面
除了繼承元明以來戲曲角色服裝樣式外,昆劇的有些服裝和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穿著很為相似。反映在戲上,武將自有各式戎裝,文官亦有各樣依照封建社會階級等級不同的穿戴。臉譜用於凈、丑兩行。屬於生、旦的極個別人物也偶然採用,如孫悟空(生)、鍾無鹽(旦),顏色基本用紅、白、黑三色。
昆劇藝術經過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經形成相當完善的體系,而這一體系又長期在中國戲曲中占據獨尊地位,所以昆劇藝術被尊為「百戲之祖」,對整個戲曲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許多地方戲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藝術養分,其中還留有部分的崑腔戲。
[編輯本段]【角色行當】
因為早期昆劇屬於南戲系統,所以它繼承了南戲的角色行當體制,同時兼收北雜劇之長,以生、旦、凈、末、丑、外、貼七行為基礎角色,早期作品《浣紗記》反映了昆劇初創時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戲的七行之外,還借鑒了元雜劇的小末、小旦等設置法,更增設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凈五行,共十二行。
明末昆劇興盛期,明刊本《墨憨齋定本傳奇》中,將原以「貼」扮老年婦女改為「老旦」,亦系吸收了元雜劇之分行法。其他角色行當基本同於昆劇初創時期。清康熙時,昆劇角色行當還基本保持了「江湖十二角色」的體制。
乾隆年間,昆劇摺子戲最盛,表演藝術有了進一步提高,為刻畫人物而設的角色行當體制,也有了新的突破。《揚州畫舫錄》中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說,它們是: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謂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貼旦,謂之「女角色」;又有打諢一人,叫做「雜」。後來在南方昆劇中演變為以小生和旦角為主要角色,因之這兩門分得更為細致。小生行下分:大官生、小官生、巾生、鞋皮生(窮生)和雉尾生五類。旦行則下分:老旦、正旦、作旦(能扮演男孩子)、四旦(刺殺旦)五旦(閨門旦)和六旦(貼旦)六類。但各個昆劇支派有各自的門類。
昆劇的角色分工隨著表演藝術的發展,也越來越細致。嘉、道間,昆劇角色行當,將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與後來出現更細的分工相結合,在「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之下,又細分二十小行,稱作「二十個家門」。
在「生」這個家門中,又分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用以表演不同的角色人物。官生一行,扮演做了官的成年男子,其中由於年齡大小、身份高低不同又分大、小官生。例如《長生殿》的唐明皇、《太白醉寫》中的李白都由大官生扮演;《荊釵記》中的王十朋、《金雀記》中的潘岳都由小官生扮演。官生與巾生的表演有所不同:巾生飾演風流儒雅的年輕書生,清灑飄逸,歌唱要求真假嗓結合,假嗓成份較大,清脆悅耳;官生在表演上要灑脫大方,大官生更要富於氣派,在唱法上也是真假嗓結合,但真嗓落在比巾生用真嗓時更高的音域,以洪亮為美。
旦行也細分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但實踐中還有一個貼旦,共為七個家門。
正旦一般扮演身份比較貧寒的已婚女子,如《琵琶記》中的趙五娘,《金鎖記》中的竇娥,《貨郎擔》中的張三姑等。正旦在表演上側重朴實大方,在唱法上,咬字噴口都要有較大的力度,音色明亮、寬厚,音量也要求較大。正旦劇目頗豐富,所扮演各類人物性格均具鮮明特點,為演員提供了寬廣的表演空間。
此外,凈行分大面與白面,大面臉譜以紅、黑二色為主,故有「七紅、八黑、三和尚」之說;白面大多扮演反面人物,除眼紋外,全臉皆塗以白粉,通常又分成相貂白面、褶子白面、短衫白面等,白面有時也扮正面人物,或無所謂好壞的角色,有時也扮女角等。還有由白面行中析出的邋遢白面,除面塗白粉以外,在眼角、鼻窩等處,加上一些黑紋,故名。所扮者大多是下三流角色,又近於插科打諢式的人物。
末行又細分為老生、末、老外。昆劇老生不分文武,如《寶劍記》的林沖,《麒麟閣》的秦瓊等。末腳所戴胡須也是從黑三到白滿,與老生同。
醜行又分為副(又稱「二面」)和丑兩個家門。其區別是副的面部白塊畫過兩邊眼梢,而丑只畫到眼的中部,副常穿褶子、宮衣、袍,而丑多穿短衣。
昆劇以前的南戲和元雜劇都沒有這樣的行當,由於「副」行的出現,昆劇把醜行的表演范圍,擴大到上層社會的衣冠縉紳之中。所扮演者大多是不正派的文人、奸臣、刁吏、惡訟師、幫閑篾片之類人物,這些角色的共同特點是奸刁刻毒,表裡不一,表演上多強調其冷的一面,稱之為「冷水二面」。
醜行因其面部白塊較副為小,也稱「小花臉」,因其排列於二面之後,也稱「三花臉」,所扮大多是社會地位較低或滑稽可愛的角色,如《尋親記》的茶博士,《漁家樂》的萬家春。昆劇丑腳不分文武,有時扮演武功繁重的身段戲。
醜行和二面一樣,也可扮演婦女,如《風箏誤》年輕的千金詹愛娟,《荊釵記》中的張姑母。丑腳也扮演反面人物,如《十五貫》的婁阿鼠。
另有一個應各種群眾角色的「雜」行,是指各種劇中沒有名姓的群眾角色,如車夫、船夫、傘夫、衙役、太監、宮女、龍套等,通常不計為家門。
傳統昆劇職業班社,一般只需十八個演員,俗稱「十八頂網巾」,只有極少數大班社有二十七名演員。一般班社只要十個家門齊全,就可演出,其他角色可以由家門接近的演員來替代,這十個基本家門被稱為「十大庭柱」,他們是:凈、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丑。其中最能決定演出質量的是:凈、老生、官生、正旦四個家門。
昆劇的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崑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編輯本段]【職業昆劇團體】
在中國大陸現有江蘇省蘇昆劇團(成立於1956年,原名蘇州蘇昆劇團,2001年改名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江蘇省昆劇院、上海昆劇團、杭州浙江昆劇團、北京北方崑曲劇院、郴州湖南省昆劇團6家昆劇專業藝術團體,以及浙江永嘉崑曲傳習所,被稱為「六團(院)一所」。
[編輯本段]【崑曲劇目】
崑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巴黎中國戲曲節於11月16日至22日在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蒙浮劇場舉行,共有來自福建京劇院的《四郎探母》、河南豫劇團的《清風亭》、江西南昌大學贛劇研究中心的《竇娥冤》、山東呂劇團的《牆頭記》、蘇州昆劇團的《浮生三夢》、香港京劇團的《牡丹亭》和浙江昆劇團的《公孫子都》等多劇種、多題材的演出劇目參與角逐。最終,浙江昆劇團的《公孫子都》捧得最高獎項「塞納大獎」。《公孫子都》是繼《十五貫》以後,浙江昆劇團又一大手筆之作。此劇因榮獲2006—2007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第一名和文化部第十二屆「文華大獎」,而拿到了150萬元高額獎金,這是迄今為止浙江對優秀劇目的最高獎勵。 《公孫子都》是根據明代馮夢龍小說《東周列國志》改編而成的歷史故事劇。該劇故事獨特,引人入勝,通過對公孫子都不擇手段、陰謀殺人直至走向毀滅的心理描繪,揭示了一念之差可成英雄,一念之差將成罪人的人生感悟,並對公孫子都這一人物所具有的人類共有的劣根性——嫉妒進行了展示和批評,具有較強的哲理性、警世性。
崑曲的舞台上一向以《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老劇為主。古老藝術要推陳出新,除了復排傳統劇目外,創作昆劇新戲已成為重點。作為中國崑曲藝術保護工程重點扶持的首個新創劇目,浙江昆劇團用十年時間創作了新編歷史劇《公孫子都》。其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主題思想深刻,開拓了崑曲在正劇上的表現力。崑曲傳統劇目中為觀眾所熟知的多為愛情劇,《公孫子都》則是一部心理戲,講述了春秋時期鄭國討伐許國一戰中,副帥公孫子都爭功心切,用暗箭射死主帥穎考叔後終日驚惶、最後身亡的故事。其以傳統劇目《伐子都》為底本,跳出古人"善惡相報"的狹義是非觀,著意寫子都暗箭射人後的惶恐不安--"避過法誅卻難避心誅",以此鞭撻人類共有的心毒--嫉妒。主創人員表示:"雖然故事發生在東周列國時期,但嫉妒是人類的'原罪',這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以引起現代觀眾的共鳴。"
二是表演上恢復崑曲的"武戲"傳統,是現代崑曲"陽剛戲"的代表作。昆劇的武戲啟蒙了京劇的武戲,但近代後,昆劇格局逐漸縮小變為"小生、小旦、小花臉"的"三小戲"。"《公孫子都》的突出亮點是創編了一部多年來昆劇極為少見的整本武戲。"戲曲評論家劉厚生說。扮演公孫子都的是浙江昆劇團團長、"梅花獎"得主林為林,以長靠、短打武生戲見長,有"江南一條腿"之稱。該劇結尾處,穿著厚底靴的公孫子都從高處反躍前撲而下,常引得滿堂喝彩。
【門派差異】
崑曲門派主要分為南曲與北曲。南曲以蘇州昆劇院與江蘇昆劇院為代表,北曲以北方昆劇院為代表。
南曲與北曲雖同為崑曲但在其分離之初與後來的發展中,它們既受南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也受藝術家們人為的作用,而形成兩種風格各異又可以互補的類型。它們最主要的差異在於:
1.音階。在記載崑曲的工尺譜里,北曲是按七聲音階記錄的,南曲則按五聲音階(不記乙、凡二字),但實際演唱中,乙、凡作為經過音、裝飾音也常常出現。
2.讀字。北曲遵循《中原音韻》,四聲分陰(陰平)陽(陽平)上去,念字多從普通話;南曲遵循《洪武正韻》,念字多從蘇州話。
3.調和韻。北曲一出戲一韻一調到底;南曲一出戲不限一調,也可以換韻。
4.詞曲關系。北曲一般為「辭情多」(詞位較密),「聲情少」(拖腔較少);南曲則「聲情多」「辭情少」,吐出一個字來,常常要在一段腔(音樂)里上下游曳好一陣,才進入下一個字。
5.旋法特點。北曲常用四、五度及八度以上的跳進,造成旋律激越、舒朗的陽剛之氣;南曲則多用五聲級進,因此其旋律纏綿委婉。
6.唱法特點。北曲發聲較「硬挺直截」,「以遒勁為主」;南曲講究吞吐收放,追求聲音的起伏多變。且因南曲常用入聲字,其「短促即收藏」的特點,與音樂結合時就需「逢入必斷」,而樂句的內在關系又是相連的,在演唱時便造成極有特色的「斷中有連」。
7.演唱形式。北曲一般只用獨唱這一種形式,且在一出戲里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說白,不能唱;南曲則用獨唱、接唱、同唱(二人)、合唱(即齊唱)、獨唱接齊唱等多種形式演唱。
8.劇目。北曲里武打劇目較多;南曲則側重文戲。
[編輯本段]【著名演員】
崑曲鼻祖魏良輔生於南昌魏良輔,字尚泉,江西南昌人,流寓於江蘇太倉。為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戲曲革新家,崑曲(南曲)始祖。對崑山腔的藝術發展有突出貢獻,被後人奉為「崑曲之祖」、在曲藝界更有「曲聖」之稱。
俞振飛是卓越的崑曲藝術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學修養,又精通詩詞、書、畫,他不但精研崑曲,同時又是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因此他能將京、昆表演藝術融於一體,形成儒雅、飄逸、雄厚遵勁的風格,特別是以富有「書卷氣」馳譽劇壇。他深受海內外推崇的代表節日有《太白醉寫》中的李白;《游園·驚夢》中的柳夢梅;《驚變·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陽》中的建文君;《斷橋》中的許仙等,演來無不栩栩如生。
田瑞亭(1897-1961)北方昆弋班著名笛師。
河北省安新縣端村大田莊人。
師從陶顯亭,習文武老生戲,又曾向王亦友學習武生戲,未幾嗓敗,遂放棄演出以姨夫為師(其姨夫是北方昆弋著名鼓師朱可錚,為各昆弋班任管事兼「外寫」)專攻吹奏曲笛和嗩吶熟諳工尺譜,會戲極多,皆能背記。1918年收高景池唯弟子(後高景池為北昆著名笛師)傳授曲笛和嗩吶後同入北京榮慶昆弋社,專門為韓世昌吹笛。1928年韓世昌赴日本演出,田瑞亭隨行全程,能以單笛灌滿全場,遂獲「笛王」之美譽。回國後收田柏林,白鴻林為徒。1935年受山東省立劇院院長王泊生之邀請攜徒白鴻林、女兒田菊林,赴濟南任教。1935-1937年間,學員趙榮琛、任桂林、張寶彝、徐志良(徐榮奎)等得其指導。其教戲時,某出各行角色,上下手帶文武場,皆能由他一人包教到底。1938年被傅惜華主持的北京國劇學會崑曲研究會聘為教師,擔任拍曲吹笛並在電台播音。1939-1949年田瑞亭攜女田菊林及幼子田福林,先後在天津、北京、上海、煙台、青島、石家莊等地演出,合作過的演員有,侯永奎、馬祥麟、韓世昌、童芷苓、周又宸、梁慧超、李洪春等。1949年應邀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後因身體不適,回津養病。次年任教於天津市越劇、評劇等團體,筱少卿、裘愛花、邢香靈、小花玉蘭、小鮮靈霞等都等到過他的指教。1958年因受聘於天津戲曲學校崑曲班教師,故而推掉了北方崑曲劇院的邀請,留在戲校培養出新中國的第一批崑曲演員,渠天凰、仝秀蘭、鄧沐偉、何永泉、陳霽等。1961年8月2日因患舌癌病逝於天津,享年65歲。
王瑾
北方崑曲劇院當家花旦王瑾
個人檔案
王瑾1971年生於北京,大學學歷,北方崑曲劇院國家二級演員。1982年考入北方崑曲劇院學員班,1988年畢業於北京戲曲學校。至今從事崑曲。主演劇目:大戲《釵釧記》、《西廂記》、《牡丹亭》、《風箏誤》等。折戲《胖姑學舌》、《思凡、下山》、《春香鬧學》、《相約、相罵》、《昭君出塞》、《刺梁》、《梳妝、擲戟》、《痴夢》、《小放牛》等。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於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是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牡丹亭》中最美麗的詞句。隨著近年來大家對崑曲的廣泛關注,那些雋永的戲詞和經典的人物形象一次次深深地觸動了人們的心靈。崑曲是我國最古老的戲曲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展現出它千古不衰的絕代芳華。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❻ 七俠五義的作者
七俠五義的作者
<<七俠五義>>原著作者是石玉昆先生,他筆下五鼠栩栩如生,如同從紙上走了下來,各個性格鮮活生動,惟妙惟肖.而五鼠則是:鑽天鼠,徹地鼠,穿山鼠,翻江鼠,錦毛鼠.這五個靈巧的稱號,得來卻有一番典故.
石玉昆先生的家裡常鬧老鼠,常常打擾到他寫作.他在寫五鼠時突然想到,能不能把小說中的人和現實中的老鼠有機的聯合起來呢?
於是,鑽天鼠(頂棚或閣樓上的耗子),徹地鼠(地道的的耗子),穿山鼠(牆壁里的耗子),翻江鼠(下水道的耗子),錦毛鼠(是人為豢養的耗子____所以最嬌貴最漂亮).
有關石玉昆的生卒年、籍貫家世、生平事跡、著述等問題,因文獻資料的缺乏,今天已難以確知,研究者又都各持己見,眾說紛紜,其中存在著不少附會誤判之言,因此有必要結合有關文獻及前人的研究予以澄清。研究這一問題盡管受到資料缺乏的諸多限制,但有些情況還是可以根據有關記載大體推斷出來的。
據現有資料來看,石玉昆主要生活在嘉慶、道光年間,比過去人們印象中的時間要早。據《非廠筆記》記載,石玉昆,字振之,天津人(轉引自李家瑞《從石玉昆的〈龍圖公案〉說到〈三俠五義〉》,載王俟年編(1919-1949)《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小說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23頁)。當時也有人稱其為石先生或石三爺。富查貴慶曾有詩吟頌石玉昆,詩序雲:「石生玉昆,工柳敬亭之技,有盛名者近二十年。「據披露這首詩的吳英華、吳紹英介紹,」它當作於道光十七年以前「(吳英華、吳紹英《有關〈三俠五義〉作者的一首可貴的詩》,《天津日報》1961年8月29日)。由此可知,石玉昆至少在道光初年即已成名。實際上,他成名的時間可能還要更早。在道光四年(1824)年的慶昇平班戲目中,有不少《三俠五義》的重要關目,如《瓊林宴》、《三俠五義》、《遇後》、《花蝴蝶》等。《三俠五義》為石玉昆所創,戲曲從此取材,必定是在《三俠五義》廣為流傳之後。按常理,藝人在成名前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徒訓練。即使石玉昆天賦高,出道早,其成名時至少也得有二三十歲。這樣,即使保守地估算,石玉昆出生至少也當在嘉慶五年(1800)年以前。
石玉昆達到藝術頂峰、享有盛譽主要是在道光年間,這可從相關文獻記載中得到印證。道二十三年(1843)年至二十五年(1845)金梯雲抄本《子弟書》中的《石玉昆》篇專門描述石玉昆演出的盛況。正如阿英所言,「玉昆應稱『道光時說書人』」(阿英《關於石玉昆》,載《阿英文集》,三聯書店,1981,303頁),近人崇彝也說「道光朝有石玉昆者,說三俠五義最有名」,「此道光朝石玉昆所傳也」(崇彝《道石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9、19頁)。至於石玉昆的卒年,目前還不能確知。崇彝在談論光緒年間聚珍堂版本《三俠五義》時,特意強調「此道光間石玉昆所傳」,言語中流露出今昔之感。按說光緒年間石玉昆還在世的話,他是不會如此刻意強調「道光」這一時間的。有的研究者根據《三俠五義》「最初刊本《忠烈俠義傳》的成書年代來推測」,認為石玉昆「大約應該在同治十年(1871)年已經去世了」(趙侃執筆《石玉昆及其〈三俠五義〉》,《河北文學》1961年第4期)。李家瑞則認為石玉昆「大約死在同治末年」(李家瑞《從石玉昆的〈龍圖公案〉說到〈三俠五義〉》,載王俊年編(1919-1949《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小說卷),324頁)另據李宗侗在民國年間進行的調查,「石玉昆在石豐時已經老了,尚是嘉、道時間的人」(李宗侗致胡適書,載杜春和等編《胡適論學往來書信選》上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587頁)。不過,石玉昆去世的時間也有可能更早,蔡省吾未刊稿《北京藝人志》有如下一條記載:「(石玉昆)歿後有《贊昆》子弟書,名重一時。」(轉引自趙景深《三俠五義》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子弟書《贊昆》又名《嘆昆》、《嘆石玉昆》、《評昆論》或《石玉昆》、如果這個說法屬實,則石玉昆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二十五年(1845)年之前即已去世。穩妥一些,說石玉昆於同治年間或之前去世,大概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石玉昆受到人們如此多的關注,在社會上有著如此大的影響,主要在於其演唱技藝的高超。子弟書《石玉昆》對此有十分生動形象的描繪:「高抬聲價本超群,壓倒江湖無業民,驚動公卿誇絕調,流傳市井效眉顰。」(子弟書《石玉昆》,載關德棟、周中明《子弟書叢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734頁)。石玉昆所演為子弟書和單弦,有人稱其為「單弦之祖」(崇彝《道石以來朝野雜記》,9頁)。不僅如此,他還開創了一個新的說唱藝術流派——石派書,又稱石韻書。由此可以看出,其演出在當時還是很受歡迎的,以致於有些書鋪藉此牟利,「按段抄賣,另有目錄,要者定寫」。就連當時的說書藝人對石玉昆也是贊淮有加:「就拿玉昆石三爺他說吧,怎麼就該說不過他?他如今是不出來咧。他到那個書館兒,一天只說三回書就串好了幾十吊錢,如今名動九城,誰不知道石三爺呢?」(抄本《全本南清宮慶壽》,轉引自魯德才《三俠五義》,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2頁)。據說石玉昆曾為禮王府供奉(金受申《老書館見聞瑣記》,《曲藝》1959年8-11月),不過這條記載與富察貴慶《知了義齋詩鈔》詩序中所說的「性孤僻,游市肆間,王公招之不至」似乎有些矛盾。從富察貴慶詩中的描述來看,石玉昆是一位頗有個性與骨氣的民間藝人。
石玉昆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其在演出內容方面的出新,特別是他別出心裁,將包公審案與江湖俠義題材結合起來,推陳出新,在《施公案》的基礎上開創了一種新的小說題材類型——公案俠義小說,對清代中後期包括說唱、小說、戲曲在內的通俗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顯然,石玉昆不是那種亦步亦趨、因循守舊的藝人,他享有盛名幾十年,成為與柳敬亭一樣著名的民間藝人,不僅受到市井民眾的極大歡迎,也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正如子弟書《石玉昆》中所說的:「編來宋代包公案,成就當時石玉昆。」石玉昆對自己首創的這套書還是很有感情的,據當時的說書藝人介紹,:玉昆三爺說了一輩子的包公案「,」他是跟了文正公一輩子的「(抄本《全本天齊廟斷後》,轉引自魯德才《三俠五義》2頁)。石玉昆創作《三俠五義》,正如胡適所概括的:」有因襲的部分,有創造的部分。大概寫包公的部分是因襲的居多,寫各位俠客義十的部分差不多全是創造的。(胡適《三俠五義》序,載《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198頁)由於《三俠五義》深受歡迎,其他民間藝人紛紛效仿,在石玉昆生前,即有與他同時說《三俠五義》者。
說石玉昆是《三俠五義》的首創者,這一說法雖為學界廣泛認可,但較為含糊,可以將這一問題分解為石玉昆與說唱本《龍圖公案》,及後出《龍圖耳錄》、《忠烈俠義傳》乃至《小五義》、《續小五義》關系的梳理和辨析。石玉昆的演出應該是有說有唱的,現存以《包公案》、《龍圖公案》為名的說唱本多種,分藏於首都圖書館、台灣中央研究院、日本東京大學等藏書機構。這些說唱本大體上可分石派書和說唱鼓詞兩種。石派書自然為石玉昆所傳,與其演出的內容最為接近,但它們未必就是直接聽記石玉昆的說唱而來。說唱鼓詞當也由此演變而來,受到石玉昆的重要影響,但它們皆根據演出需要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動,與石玉昆原創的距離要遠些。
《龍圖耳錄》部分內容由聽記說書而來,據孫楷第介紹,在其「藏抄本第十二回末有抄書人自記一行雲:『此書於此畢矣。惜乎後文未能聽記。』」(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220-221頁)崇彝也說:「此書(指《三俠五義》——筆者注)無底本,當年故舊數友(有祥樂亭、文冶庵二公在內)每日聽評書,歸而彼此互記,因湊成此書。」(《道咸以來朝野雜記》,19頁)崇彝接著又說:「其中人物,各有贊語(今本無),多趣語,諧而雅。此道光間石玉昆所傳也。」一句:此道光間石玉昆所傳也「拉開了時間距離,排除了聽記石玉昆說書的可能,而且這種說書與石玉昆所創的石派書不同,因為它並沒有唱詞,只是」其中人物,各有贊語「。後來的整理者刪去的只是贊語,不是唱詞。從崇彝稱」故舊數友「的口氣看,他對情況還是相當了解的。同時還要說明的是,《龍圖耳錄》也並非全是聽記說書而來,因為該書卷首說的十分明白:」《龍圖公案》一書,原有成稿,說部中演了三十餘回,野史內讀了六十多本。「從這段話可知,《龍圖耳錄》是在「原有成稿」的基礎上,「翻舊出新」而來的,其中包括「三十餘回」的「說部」和「六十多本」的「野史」。「說部」顯然是指與《龍圖公案》內容相關的一部小說,「野史」當是指記錄下來的說唱《龍圖公案》,因為這種說唱歌多是以本為單位的。《龍圖耳錄》由石玉昆的說書演變而來,其淵源傳承關系十分明顯,但兩者在體裁、內容等方面已有了較大的差別。
後來面世的《忠烈俠義傳》(又是稱《三俠五義》)則又是在《龍圖耳錄》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潤飾而成,由北京聚珍堂書坊首先刊出,隨後各家書坊紛紛翻刻,廣泛流傳。其加工整理者為問竹主人、入迷道人。因為石玉昆是首創者,所以題「石玉昆述」,也算不上冒名。這樣,經過眾人幾番修改整飭。其內容已與石玉昆早年的實際演出有了很大的距離。正如魯訊評述《小五義》、《續小五義》時所說的「草創或出一人,潤色則由眾後」(《中國小說史略》,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247頁)。
至於《三俠五義》的續書《小五義》、《續小五義》,盡管其初刊者文光樓主人石鐸信誓旦旦地說自己「采訪《龍圖閣公案》底稿,歷數年之久,未曾到後」,後來「適有友人與石玉昆門稈素相往來,偶在鋪中閑談,言及此書,余即托之搜尋」,終於,「友人去不多日,即將石先生原稿攜來」(文光樓主人《小五義序》,光緒十六年文光樓刊本)。但從種種跡象來看,這不過是一種促售廣告,其所得並非石玉昆的原稿,正如胡適所說的:「這話大概不可相信。」(胡適《三俠五義》序,載《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1196頁)至於那位光緒四年(1878)二月間在王府說《小五義》的民間藝人,有人認為是石玉昆本人。事實上,這位民間藝人根本不可能是石玉昆,甚至連石玉昆的徒弟都不是,他在《小五義》說過一些批評《忠烈俠義傳》的話。如果這位民間藝人是石玉昆的話,那《忠烈俠義傳》、《龍圖耳錄》以及石派書《龍圖公案》的創作者又會是誰呢?事實上,這位在王府說《小五義》的民間藝人也是有跡可尋的,據李宗侗在民國年間對說書藝人的走訪調查,《小五義》是說書藝人「李鳳山於光緒初年在北京羊肉胡同文宅說評書時編的」,他認為這一說法「似頗可信」(李宗侗致胡適書信,《胡適論學往來書信選》上冊,587頁)。
顯然,探討石玉昆的生平著述及藝術成就,是不能以《小五義》、《續小五義》為據的。其實,僅靠一部別具特色的《三俠五義》,已足以使這位民間藝人在中國小說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了。
❼ 泰國文學作品《昆昌昆平》大概情節
這個故事是泰國民間很有名的一個故事,發生在泰國的Supanburi府。如果要說昆昌、昆平(實際上讀音更接近渾長,渾盤),就首先不得不提到一個女人,叫灣通(wan thong)。
灣通是個很漂亮的年輕女子,她和昆平真心相愛,後來做了昆平的老婆。昆平和昆昌是朋友。但是兩個人卻不太一樣,昆平長得很帥,但是家裡很窮;而昆昌長得普通,而且很胖,但是非常有錢。
在灣通嫁給昆平以後,本來二人的日子過得和和美美。但是後來發生了戰爭,昆平被征入伍,一去無期,而此時灣通已經懷了昆平的孩子。
戰爭打得很艱苦,昆平也一直沒有消息傳回來,於是就有一種說法說昆平已經戰死在戰場上了。灣通聽了很傷心。而此時,昆昌也是喜歡灣通的,向灣通表示了愛意,灣通堅持要等昆平回來,然而灣通的媽媽卻是個見錢眼開的女人,為了得到昆昌的錢,逼迫灣通嫁給昆昌。灣通沒有辦法,只能嫁給了昆昌。(有沒有感覺有點像孔雀東南飛?)
在嫁給昆昌後,灣通生下了自己與昆平的兒子。而昆昌則把這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來養。要說昆昌其實本質上也不是惡人,他也沒有干什麼傷天害理的惡事,只能說在這個故事裡,幾個人都是傷心人。
時光荏苒,當這個孩子長大後,昆平卻也從戰場上回來了。他回到家看到,自己已經妻離子散,妻子在自己的朋友那裡,他很傷心也很憤慨。他不知道去哪裡了。他曾經和一個老巫師一樣的人物,學過養鬼的法術,於是運用法術召喚所養的鬼把灣通從昆昌的家帶了出來,一番爭吵解釋之後,二人又重歸於好,於是一起生活在了森林裡。
而失去了妻子的昆昌則十分著急,不知道妻子去了哪裡。這時,灣通的孩子便出去找自己的媽媽……
總之,又是一波三折。這段糾扯不清的三角戀情一直傳到了國王耳朵里,國王很是震驚。於是召喚來了幾個人,詢問灣通她究竟愛的是哪個人。而灣通看著自己的先後兩個丈夫,看著自己的孩子卻流著眼淚不知道要說什麼。國王大怒,最終把灣通處死,以此來警告天下水性楊花的女人,不要三心二意。
後來,這個故事在泰語中專門有一個詞,叫「灣通桑摘」(意思是說灣通有兩顆心),就是用來形容女人三心二意,腳踩兩條船。其實,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知道,灣通也不是一個三心二意的女人,她的這種悲劇是環境、時代和思想造成的,簡單說,就是身不由己。
這個故事,我們通常是按照文學作品來解讀的,至於說當時人民的信仰和迷信,我們從中只能略窺端倪,比如王權的至高無上,昆平的養鬼之術等等,因為我沒有更深入的閱讀和了解,暫時就分析不了了。
❽ 蘇州崑曲博物館的建築用材,建築外形。
崑曲,發源於14、15世紀蘇州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劇。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主要以中州官話為唱說語言。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明朝漢族音樂以戲曲音樂為主。明代人稱南戲為《傳奇》。明以後,雜劇形漸衰落,《傳奇》音樂獨主劇壇,兼收雜劇音樂,改名崑曲。
目錄
簡介
溯源
地域分布
曲牌名目
南北台詞
劇目介紹
南曲與北曲
古老聲腔
昆劇行當
曲牌伴奏
崑曲劇團
藝術名家魏良輔
俞振飛
田瑞亭
王瑾
單雯
白先勇
崑曲名段單刀會·訓子
單刀會.刀會
不伏老·北詐
東窗事犯·掃秦
西遊記·撇子
西遊記·認子
西遊記·思春
蓮花寶筏·北餞
西遊記·胖姑
西遊記·借扇
文化傳承
福建崑曲
非遺文化
崑曲藝術節簡介
溯源
地域分布
曲牌名目
南北台詞
劇目介紹
南曲與北曲
古老聲腔
昆劇行當曲牌伴奏崑曲劇團藝術名家
魏良輔 俞振飛 田瑞亭 王瑾 單雯 白先勇崑曲名段
單刀會·訓子 單刀會.刀會 不伏老·北詐 東窗事犯·掃秦 西遊記·撇子 西遊記·認子 西遊記·思春 蓮花寶筏·北餞 西遊記·胖姑 西遊記·借扇文化傳承福建崑曲非遺文化崑曲藝術節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牡丹亭·驚夢》劇照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共有19個申報項目入選,其中包括中國的崑曲藝術,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發源於江蘇太倉南碼頭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南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 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1],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中國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百年崑曲(24張)崑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屬太倉州)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即時,無錫崑曲社對崑曲起到了繁榮推廣的作用。昆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中國漢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
編輯本段溯源
崑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 崑曲《秋江》劇照
的歷史。宋、元以來,中國戲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樣。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於崑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崑山腔」,為崑曲之雛形。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發揮崑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一體的「水磨調」,通稱崑曲。 崑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崑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讓崑曲以清唱的形式出現,終於使崑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對伴奏樂器改革原來南曲伴奏以簫、管為主要樂器,為了使崑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合於一堂,用來伴奏崑腔的演唱,獲得成功。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崑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崑腔創作傳奇,習崑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為主。歷史上有名的陳圓圓就會唱崑曲。
編輯本段地域分布
由於昆班的廣泛演出活動,萬曆末年,崑曲經揚州傳入北京、湖南,躍居各腔之首, 崑曲藝術照
成為傳奇劇本的標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吳門」。明末清初,崑曲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發展成為全國性劇種。崑曲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後,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眾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崑曲腔系,成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戲曲。至清朝乾隆年間,崑曲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崑曲開始獨霸梨園,綿延至今六、七百年,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崑山腔開始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萬曆年間,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曆末年還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於康熙喜愛崑曲,更使之流行。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據學者研究稱,「崑曲所代表的美學趣味雖然明顯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區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卻並不屬於一時一地,它凝聚了中國廣大地區文人的美學追求以及藝術創 造。正是由於它是文人雅趣的典範,才具有極強的覆蓋能力,有得到廣泛傳播的可能,並且在傳播過程中,基本保持著它在美學上的內在的一致性。」
編輯本段曲牌名目
崑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 曲牌是崑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單位。全國共有300多種戲曲曲種,在音樂體繫上分為兩種:板腔體和曲牌體。絕大多數劇種是板腔體,少數是曲牌體。而崑曲的曲牌體是最嚴謹的。據民國年間的曲學大師吳梅統計南曲曲牌有4000多個,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僅200多個。最流傳的南曲曲牌如《游 崑曲《玉簪記》
園》中的【步步嬌】,【皂羅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懶畫眉】,【朝元歌】。這兩出戲也是用來為男女演員打基礎的。故崑曲中有女學《游園》,男學《琴挑》的說法。 北曲,"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蔭","點絳唇","粉蝶兒","斗鵪鶉","一枝花","集賢賓",等八套。崑曲中在應用曲牌時構成聯套,(又稱套數)通過聯套的選用、調劑、對比組成一個整本大戲的音樂和文學結構,基本上一出戲是一個套數。 曲牌的音樂結構和文學結構是統一的。由於曲牌是由詞發展而來,又稱詞余,在文字上是長短句式,寫作就是填詞。一個曲牌有多少字,幾句,每個字的平仄聲,都有規定。而且重要的詞位嚴格到仄聲中應有上(∨),去(\ )之別。如不根據平仄聲就要形成倒字,很難譜曲和演唱。這也是寫作和演唱昆劇難度很高的一個原因。 崑曲演唱的特點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於其它戲曲可以根據演員個人條件隨意發揮,而是有嚴格的四定:定調、定腔、定板、定譜。
編輯本段南北台詞
必要合律。南曲有《南詞全譜》《南詞新譜》等;北曲有《太和正音譜》、 崑曲《鳳凰山·百花贈劍》
《北詞廣正譜》等。每首詞必須要依譜填詞。 可能有人會認為平仄不合沒關系,字數合就行了,其實不然,平仄倘不對,待依定腔拍定工尺後,必會出現倒字、不合本調的毛病,此為詞曲家大忌。 眾所周知崑曲格律譜是崑曲填詞的依據,明末清初涌現出來的蔣孝譜、沈詞隱譜、沈自晉譜、徐子室、鈕少雅譜、李玉譜等等為崑曲南北曲牌劃定了基本格律,從而確保了崑曲迅速發展,成為了全國性的劇種。 崑曲與流行曲目的結合.。崑曲和流行音樂的首次結合是在王力宏的《蓋世英雄》專輯裡面出現的。 1.《在梅邊》 2.《花田錯》 3.《蓋世英雄》 這些歌曲借用了崑曲的名字或者典故,但所表達的實為與原曲完全沒有關系的內容。可稱為附庸風雅、掛羊頭賣狗肉。此類現象在當代歌壇極為常見。
編輯本段劇目介紹
崑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 崑曲《邯鄲夢》
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2]》、《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巴黎中國戲曲節於11月16日至22日在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蒙浮劇場舉行,共有來自福建京劇院的《四郎探母》、河南豫劇團的《清風亭》、江西南昌大學贛劇研究中心的《竇娥冤》、山東呂劇團的《牆頭記》、蘇州昆劇團的《浮生三夢》、香港京劇團的《牡丹亭》和浙江昆劇團的《公孫子都》等多劇種、多題材的演出劇目參與角逐。最終,浙江昆劇團的《公孫子都》捧得最高獎項「塞納大獎」。《公孫子都》是繼《十五貫》以後,浙江昆劇團又一大手筆之作。此劇因榮獲2006—2007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第一名和文化部第十二屆「文華大獎」,而拿到了150萬元高額獎金,這是迄今為止浙江對優秀劇目的最高獎勵。《公孫子都》是根據明代馮夢龍小說《東周列國志》改編而成的歷史故事劇。該劇故事獨特,引人入勝,通過對公孫子都不擇手段、陰謀殺人直至走向毀滅的心理描繪,揭示了一念之差可成英雄,一念之差將成罪人的人生感悟,並對公孫子都這一人物所具有的人類共有的劣根性——嫉妒進行了展示和批評,具有較強的哲理性、警世性。 崑曲的舞台上一向以《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老劇為主。古老藝術要推陳出新,除了復排傳統劇目外,創作昆劇新戲已成為重點。作為中國崑曲藝術保護工程重點扶持的首個新創劇目,浙江昆劇團用十年時間創作了新編歷史劇《公孫子都》。其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主題思想深刻,開拓了崑曲在正劇上的表現力。崑曲傳統劇目中為觀眾所熟知的多為愛情劇,《公孫子都》則是一部心理戲,講述了春秋時期鄭國討伐許國一戰中,副帥公孫子都爭功心切,用暗箭射死主帥穎考叔後終日驚惶、最後身亡的故事。其以傳統劇目《伐子都》為底本,跳出古人"善惡相報"的狹義是非觀,著意寫子都暗箭射人後的惶恐不安--"避過法誅卻難避心誅",以此鞭撻人類共有的心毒--嫉妒。主創人員表示:"雖然故事發生在東周列國時期,但嫉妒是人類的'原罪',這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以引起現代觀眾的共鳴。" 二、表演上恢復崑曲的"武戲"傳統,是現代崑曲"陽剛戲"的代表作。昆劇的武戲啟蒙了京劇的武戲,但近代後,昆劇格局逐漸縮小變為"小生、小旦、小花臉"的"三小戲"。"《公孫子都》的突出亮點是創編了一部多年來昆劇極為少見的整本武戲。"戲曲評論家劉厚生說。扮演公孫子都的是浙江昆劇團團長、"梅花獎"得主林為林,以長靠、短打武生戲見長,有"江南一條腿"之稱。該劇結尾處,穿著厚底靴的公孫子都從高處反躍前撲而下,常引得滿堂喝彩。
編輯本段南曲與北曲
南曲與北曲雖同為崑曲但在其分離之初與後來的發展中,它們受南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而形成兩種風格各異又可以互補的類型。它們最主要的差異在於: 1.音階。在記載崑曲的工尺譜里,北曲是按七聲音階記錄的,南曲則按五聲音階(不記乙、凡二字),但實際演唱中,乙、凡作為經過音、裝飾音也常常出現。 2.讀字。北曲遵循《中原音韻》,四聲分陰(陰平)陽(陽平)上去,念字多從普通話;南曲遵循《洪武正韻》,念字多從蘇州話。 3.調和韻。北曲一出戲一韻一調到底;南曲一出戲不限一調,也可以換韻。 4.詞曲關系。北曲一般為「辭情多」(詞位較密),「聲情少」(拖腔較少);南曲則「聲情多」「辭情少」,吐出一個字來,常常要在一段腔(音樂)里上下游曳好一陣,才進入下一個字。 5.旋法特點。北曲常用四、五度及八度以上的跳進,造成旋律激越、舒朗的陽剛之氣;南曲則多用五聲級進,因此其旋律纏綿委婉。 6.唱法特點。北曲發聲較「硬挺直截」,「以遒勁為主」;南曲講究吞吐收放,追求聲音的起伏多變。且因南曲常用入聲字,其「短促即收藏」的特點,與音樂結合時就需「逢入必斷」,而樂句的內在關系又是相連的,在演唱時便造成極有特色的「斷中有連」。 7.劇目。北曲用於武打劇目較多;南曲則側重用於文戲。
編輯本段古老聲腔
昆劇作為一個曾經在全國范圍內有著巨大影響的劇種,在歷盡了艱辛困苦之後, 崑曲《十五貫》
能奇跡般地再次復活,這和它本身超絕的藝術魅力有緊密關系,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它的音樂上。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 「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並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相對而言,北曲的聲情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曲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崑山腔的長期吸收北曲演唱過程中,原來北曲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曲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昆劇演出劇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曲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曲由一個角色應唱,南曲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種南北曲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盡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從南北曲本身的變化說,尚有「借宮」、「犯調」、集曲「等多種手法。原來聯成一套的曲子,無論南北曲,都有屬於那一宮調的曲子問題,當唱曲要求情緒顯著變化時,同一宮調內的曲子不能勝任,就可借用其它宮調的合適曲子。如《牡丹亭·驚夢》,先後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調)、[山桃紅](越調)、[鮑老催](黃鍾宮)、[綿搭絮](越調)。 在演唱技巧上,昆劇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發音,並有「豁」、「疊」、「擻」、「嚯」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音樂的板式節拍,除了南曲「贈板」將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無論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們在實際演唱時自有許多變化,一切服從於戲情和角色應有的情緒。 昆劇的表演擁有一整套「載歌載舞」的嚴謹表演形式 昆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昆劇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長期的演劇歷史中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尤其體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動作,又是表達人物性格心靈和曲辭意義的有效手段。 寶劍記·夜奔
昆劇的戲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繼承了古代民間舞蹈、宮廷舞蹈的傳統,通過長期舞台演出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說唱與舞蹈緊密結合的經驗,適應敘事寫景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偏重於描寫的舞蹈表演,與「戲」配合,成為故事性較強的摺子戲。適應了抒情性和動作性都很強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抒情舞蹈表演,成為許多單折抒情歌舞劇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劇目如《西川圖·蘆花盪》《精忠記·掃秦》《拜月亭·踏傘》《寶劍記·夜奔》《連環記·問探》《虎囊彈·山亭》等。 昆劇的念白也很有特點,由於昆劇是從吳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它的語音帶有吳儂軟語的特點。其中,丑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揚州白等,這種吳中一帶的市井語言,生活氣息濃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韻白,極有特色。另外,昆劇的演唱對於字聲、行腔、節奏等有極其嚴格的規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論。 昆劇的舞台美術包括豐富的服裝式樣,講究的色彩和裝飾的以及臉譜使用三個方面 除了繼承元明以來戲曲角色服裝樣式外,昆劇的有些服裝和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穿著很為相似。反映在戲上,武將自有各式戎裝,文官亦有各樣依照封建社會階級等級不同的穿戴。臉譜用於凈、丑兩行。屬於生、旦的極個別人物也偶然採用,如孫悟空(生)、鍾無鹽(旦),顏色基本用紅、白、黑三色。 昆劇藝術經過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經形成相當完善的體系,而這一體系又長期在中國戲曲中占據獨尊地位,所以昆劇藝術被尊為「百戲之祖」,對整個戲曲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許多地方戲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藝術養分,其中還留有部分的崑腔戲。
❾ 我是男的,中學生,叫昆,請問改什麼英文名好聽呢
AARON
(希伯來)啟發的意思,AARON被描繪為不高但英俊的男人,誠實刻苦具有責任感,是個有效率個性沉靜的領導者。
ABEL
(希伯來)"呼吸"的意思,為ABELARD的簡寫,大部份的人認為ABEL是高大,強壯的運動員,能幹,獨立,又聰明。有些人則認為ABEL是瘦小,溫順的男孩。
ABRAHAM
原為希伯來文,意為"民族之父"。後來,它演變成"物之父"的意思。大多萬數人將ABRAHAM形容為高大壯碩留著鬍子的領袖,誠實,庄嚴,聰明,像亞伯拉翰林肯總統一樣
ADAM
(希伯來),紅土製造的意思。據說上帝用紅土造人,而亞當是他造出的第一個人。 ADAM被形容是高大,黝黑,英俊,肌肉強健的男人,沉穩,聰明。
ADRIAN
(拉丁文)黑色的意思。人們將ADRIAN描繪為迷人,陰柔的男子,敏感,體貼,可愛,富有。
ALVA
希伯來名,給人的感覺是很崇高、庄嚴的,聖經上寫著ALVA 是一個地名和種族名字。
ALEX
為ALEXANDER的簡寫,人們認為ALEX是身強體健有著希臘血統的男子,聰明,和善,令人喜愛。
ALAN
據傳,英國有一位詩人,叫Alawn(阿倫),很近似於Alan,它的意思,但後來,這個名字常形為Eilian、Allan、Ailin、A'lon等等。Alan的發音近似於撒格遜語
Aylwyn或Alwyn(熟悉的朋友)的意思)。所以它在英國很為人所歡迎。
ALBERT
(老式英語)崇高,聰明之意。ALBERT引人聯想起三種形象;肥胖、笨重、緩慢,如Fat Albert;聰明,行為古怪,如Albert Einstein:或是正式, ALFRED(
古式英語),睿智的參幀
❿ 世界十大推理小說
1"The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 Arthur Conan Doyle.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英】阿瑟·柯南·道爾 群眾出版社
推理小說中的《聖經》,也是每一個推理迷必備的案頭書籍。從《血字的研究》誕生到現在的一百多年間,福爾摩斯打遍天下無敵手,影響力早已越過推理一隅,成為人們心中神探的代名詞。一本老少咸宜的奇妙書籍,無數人憑它跨入推理 。
2 "The Maltese Falcon", DashiellHammett. 《馬爾他之鷹》【美】達希爾·哈米特 上海譯文出版社
推理小說流派眾多,旁支橫斜,但解謎本格始終是正統,主流地位輕易動搖不得,唯一有能力和它分庭抗禮的大概也只有漢密特和錢德勒撐起的硬漢一脈了。漢密特不是第一個寫硬漢小說的作家,但他是第一個給硬漢小說注入文學素質和心理深度的作家,他以自己的創作開辟了推理小說的另一塊戰場。《馬爾他之鷹》,號稱「勝過海明威任何一部小說」的冷硬派第一名作,屬於那種你可以不喜歡,卻不可以不讀的推理小說。
3 "Tales of Mystery andImagination", Edgar Allan Poe. 《愛倫坡短篇小說選集》【美】愛倫·坡 人民文學出版社
雖然是推理小說的開山之作,但愛倫坡的幾部短篇就算在今天看來也頗有特色。能夠利用短小的篇幅製造出縷縷不絕的懸疑之感,在嚴謹的邏輯推理之中融入奇幻情節,並用詭譎的文筆錦上添花,迄今也沒幾個短篇作家辦得到。從這個意義上說,愛倫坡永不過時。
4"The Daughter of Time", Josephine Tey. 《時間的女兒》
鐵伊是1930年代以後,推理史上第二黃金期三大女傑之一(另二位為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蘿西·塞耶斯)。本書即是鐵伊最著名的作品,屬歷史偵探小說范疇,曾在英國偵探小說作家協會票選中榮膺史上第一名。名偵探格蘭特探長因為腳傷住院,偶然看到一張英王理查三世的畫像,激起了他的興趣,他要探究四百年前的案件,尋求塔中王子的被殺真相......
5"Presumed Innocent", Scott Turow. 《假定無罪》
法庭推理,律師懸念小說的經典之作。男主人公拉斯迪是一位資深且極為優秀的首席檢查官,由於工作的關系經常接觸到一些令人心痛的社會弊端以及各式各樣的犯罪,為揭露司法制度的陰暗面,他暗中操縱,不惜以身試法......結局出人意想,絕對震撼!作者斯考特·杜羅原系斯坦福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畢業後留校教授文學創作,課余喜歡信筆塗鴉,正因為在寫作過程遇到許多法律問題,於是選擇進入哈佛法學院深造,其後接連出版幾本轟動一時的法律驚悚暢銷小說。同為律師出身的大作家,斯考特·杜羅與約翰·格里沙姆和里查德·帕特森(Richard Patterson)並稱為"三傑"。本書的電影版由哈里森·福特主演。
6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Cold", John le Carr. 《受冷漠的人》 【英】約翰·勒·卡雷 新華出版社
西蒙斯在《血腥的謀殺》中指出間諜小說的兩大創作方向:一種以格雷厄姆格林和本書作者約翰勒卡雷為代表,他們以自身的經歷為准,把神秘的間諜平民化,濃墨重彩地描繪他們的痛苦和無奈,文學質素較高;另一種則以寫出007系列的伊恩弗萊明馬首是瞻,著力描寫間諜生涯的傳奇色彩,通過間諜和一個龐大的國家機器之間的斗爭塑造起「超人」似的形象。本書是勒卡雷的成名作,還沒有他後來小說中揮之不去的暮氣,顯得創意超群。全書情節跌宕起伏,屢屢在讀者意想不到的地方峰迴路轉。在作家寫實冷靜有節制的筆下,漾出淡淡憂傷之情,不愧是間諜小說的排頭兵。
7"The Moonstone", Wilkie Collins.《月亮寶石》【英】威爾基·柯林斯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威爾基柯林斯的小說現在看來可能有點落伍,畢竟不是人人都會欣賞那種慢節奏的,缺少血腥謀殺和精妙詭計的偵探小說。不過考慮到《月亮寶石》是推理小說草創期的作品,我們還是要佩服柯林斯說故事的本領,佩服他能夠在如此漫長的篇幅中始終牽住讀者的視線。諾貝爾獎獲得者艾略特曾評價此書為「最優秀的英國偵探小說」,不是沒有道理的。
8"The Big Sleep", Raymond Chandler. 《長眠不醒》 【美】雷蒙德·錢德勒 群眾出版社
菲利普馬洛初次登場的長篇小說,從此之後硬漢派偵探找到了他們的最佳代言人。可以說,馬洛這個外表冷酷內心溫柔的都市獨行俠角色,影響了後來的每一個硬漢偵探。同是冷硬派大家,錢德勒的風格與漢密特卻是千差萬別:後者是徹底的世故和冷酷,偵探從內硬到外,而前者卻始終不願放棄心中對美好人性的希望,筆下偵探也只是個熱水瓶--外冷內熱。所以漢密特被人稱之為「冷酷大街的黑色巨匠」,而錢德勒卻是「犯罪小說的桂冠詩人」。
9"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John le Carr.
《冷戰諜魂》 【英】約翰·勒·卡雷 新華出版社
約翰·勒·卡雷18歲時便被英國軍方情報單位招募,擔任對東柏林的間諜工作;退役後進入英國外交部工作。1963年,他以第三部作品《冷戰諜魂》一舉成名,著名小說家格雷厄姆·格林盛贊:"這是我讀過最好的間諜小說!"從此奠定其文壇大師地位。勒·卡雷一生得獎無數,包括1965年美國推理作家協會的愛倫·坡大獎、1964年毛姆獎、英國Somerset Maugham獎、James Tait Black紀念獎等,1988年更獲頒CWA終身成就獎、1963與1977年金匕首獎,以及義大利Malaparte Prize等等。
10"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Agatha Christie. 《無人生還》【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貴州出版社
在克里斯蒂的作品中,這本書真稱得上是一個異類了。從頭到尾都緊張刺激,讓讀者欲罷不能。前所未有的情節布置當真可說是「異想天開」,從中可看出本格推理的真正魅力。Amazon網上有關此書的評論近五百則,幾乎人人都給出了五星級的高分,可見此書魅力之大,不分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