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魯迅筆下人物的通性
魯迅的人物多為「圈子」式的,如《傷逝》中的涓生,《祝福》祥林嫂等,他們都有自己的獨特的人生經歷,但是不論怎麼樣他們想去逃離命運的悲劇,最後還是回到了他們從前的生活中,如涓生回家了,祥林嫂回魯四老爺家,他們都具有很明顯的反叛意識,同時,又是生活的屈服者。
2. 魯迅筆下有哪兩類人物形象
知識分子和農民作為魯迅作品中的兩類主要的人物形象,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國民性,魯迅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主要表現了他"哀其不興"的態度,他的農民題材小說更多地表現了他"怒其不爭"的思想,更集中地表現出魯迅作為一個啟蒙主義思想家的特點。魯迅正是通過這兩列人物形象,全景式的反映了當時舊中國的普遍社會氛圍,從一個國民審視者的視角入手,表現了魯迅對於中國社會的深刻認識與深切思考。
3. 魯迅筆下的人物形象
1、《狂人日記》——狂人
狂人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人,是魯迅塑造的一個典型的思想啟蒙者形象。小說中,狂人異乎常人的思想行為特徵導致了他在生活環境中受到排擠、敵視,被認為「有病」。狂人的怪異言行是徹底而純粹的。
狂人在日記中所敘述的環境缺乏寫實性,卻一語道破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吃人」的社會本質。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象徵性的形象。
魯迅明寫狂人的狂態,實際上筆筆觸動的都是讀者思考時代、社會、人生真諦的心弦。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徵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徵。
2、《孔乙己》——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個善良而誠懇的知識分子,然而被封建思想所毒害。他從科舉的階梯上跌落下來,又不屑於同勞動者為伍,成為不上不下的「穿長衫而站著喝酒的唯一的人」,因窮而偷,由偷而被打斷腿,最後悲慘地被黑暗社會所吞沒。
孔乙己被封建意識腐蝕,完全喪失了自我意識,沒有覺悟。不思振作,到了無可救葯的地步,作者魯迅雖寄以無限的同情和哀憐,但不得不把他作為封建科舉制的殉葬者而沉痛鞭撻。
3、《風波》——七斤
七斤是毫無民主主義覺悟的落後農民的典型。他是當地著名的見過世面的「出場人物」,甚至於受到眾人尊敬,有「相當的待遇」的。然而他聽到皇帝坐龍庭的消息後的垂頭喪氣,對妻子責罵時的隱忍,遷怒於女兒時的內心郁悶,實際上卻顯示著他是一個麻木膽怯,愚昧鄙俗的人。
4、《故鄉》——閏土
閏土是為苦難的生活現實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碾碎了的農民的典型形象。作者藉助於三個對比,透過肖像、衣著、心理、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刻畫出前後兩個不同時期里閏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國農民的多災多難、凄苦悲涼的不幸厄運。
少年閏土:健康、活潑、天真、勇敢、機智、無憂無慮、聰明伶俐,且飽含著生命力。而三十年後,閏土變得呆滯、麻木、沉默、遲鈍、早衰、自卑。
5、《葯》——華老栓
華老栓是中國20世紀初長期生活在封建統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勞善良又愚昧麻木的無知、落後的民眾形象。他勤勞、善良、儉朴,生活十分艱辛,地位低下,蓋的是「滿幅補釘的夾被」,「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為了給兒子治病。
不惜拿出長期辛勤積攢下的錢;他愚昧、無知、麻木,深信著人血饅頭能治病,為能買到這種「葯」感到「爽快」、「幸福」,只關心著兒子的癆病。
完全對革命者的犧牲無動於衷,對劊子手卻畢恭畢敬;這一形象令人既同情他的處境和悲慘遭遇,又悲嘆他的愚昧落後,從而使人們對封建統治階級愚弄人民的罪惡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4. 魯迅筆下人物
1、《狂人日記》——狂人
狂人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人,是魯迅塑造的一個典型的思想啟蒙者形象。小說中,狂人異乎常人的思想行為特徵導致了他在生活環境中受到排擠、敵視,被認為「有病」。狂人的怪異言行是徹底而純粹的。
狂人在日記中所敘述的環境缺乏寫實性,卻一語道破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吃人」的社會本質。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象徵性的形象。
魯迅明寫狂人的狂態,實際上筆筆觸動的都是讀者思考時代、社會、人生真諦的心弦。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徵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徵。
2、《孔乙己》——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個善良而誠懇的知識分子,然而被封建思想所毒害。他從科舉的階梯上跌落下來,又不屑於同勞動者為伍,成為不上不下的「穿長衫而站著喝酒的唯一的人」,因窮而偷,由偷而被打斷腿,最後悲慘地被黑暗社會所吞沒。
孔乙己被封建意識腐蝕,完全喪失了自我意識,沒有覺悟。不思振作,到了無可救葯的地步,作者魯迅雖寄以無限的同情和哀憐,但不得不把他作為封建科舉制的殉葬者而沉痛鞭撻。
3、《風波》——七斤
七斤是毫無民主主義覺悟的落後農民的典型。他是當地著名的見過世面的「出場人物」,甚至於受到眾人尊敬,有「相當的待遇」的。然而他聽到皇帝坐龍庭的消息後的垂頭喪氣,對妻子責罵時的隱忍,遷怒於女兒時的內心郁悶,實際上卻顯示著他是一個麻木膽怯,愚昧鄙俗的人。
4、《故鄉》——閏土
閏土是為苦難的生活現實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碾碎了的農民的典型形象。作者藉助於三個對比,透過肖像、衣著、心理、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刻畫出前後兩個不同時期里閏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國農民的多災多難、凄苦悲涼的不幸厄運。
少年閏土:健康、活潑、天真、勇敢、機智、無憂無慮、聰明伶俐,且飽含著生命力。而三十年後,閏土變得呆滯、麻木、沉默、遲鈍、早衰、自卑。
5、《葯》——華老栓
華老栓是中國20世紀初長期生活在封建統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勞善良又愚昧麻木的無知、落後的民眾形象。他勤勞、善良、儉朴,生活十分艱辛,地位低下,蓋的是「滿幅補釘的夾被」,「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為了給兒子治病。
不惜拿出長期辛勤積攢下的錢;他愚昧、無知、麻木,深信著人血饅頭能治病,為能買到這種「葯」感到「爽快」、「幸福」,只關心著兒子的癆病。
完全對革命者的犧牲無動於衷,對劊子手卻畢恭畢敬;這一形象令人既同情他的處境和悲慘遭遇,又悲嘆他的愚昧落後,從而使人們對封建統治階級愚弄人民的罪惡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5. 魯迅筆下的人物有哪些
1、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店裡人們嘲笑的對象,從而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
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認為只有科舉一條出路的悲慘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儒家獨尊下科舉制度「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
6. 魯迅筆下的典型人物有哪些
其實,魯迅小說是中國現代小說的代表作,幾乎每一篇作品中的人物都很典型,最典型的可能是這幾個:
狂人,出自魯迅的也是中國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他是一個被封建禮教壓迫而發狂的人,主要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阿Q,出自《阿Q正傳》,主要性格特徵是「精神勝利法」,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劣根性。
祥林嫂,出自《祝福》,這是封建社會婦女悲劇命運的縮影。
孔乙己,出自《孔乙己》,他是封建社會底層讀書人不幸遭遇的縮影。
7. 魯迅筆下的人物性格
恩師是永遠讓人懷念的,對於自己的老師,魯迅先生只寫過三個人。他們分別是:壽鏡吾先生、藤野先生和章太炎先生。
壽鏡吾先生,是魯迅先生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啟蒙老師。在那裡,魯迅受到的是正統的封建文化教育:每天無非刻板地背書、聽書、習字、對課,不聽話就遭到呵斥,甚至打手掌心。但魯迅先生仍舊很尊重他。因為,在魯迅先生的眼裡,他是一個很正派的人:極方正、質朴、博學。他對魯迅十分關心,對勞動人民十分同情。他對學生要求嚴格,但從不體罰學生,是個慈祥的老師。
藤野先生,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的老師。藤野先生是個儉朴的人,他對魯迅這個中國留學生十分熱情,誠懇,並沒有因為魯迅是中國人而產生偏見,反而更關心他:為魯迅修改講義,對魯迅的學習認真負責,嚴格要求著魯迅。在魯迅心中,他是個偉大、正直、熱情、誠懇的老師。
章太炎先生是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是給予鼓勵和支持的老師。他既是學者,又是革命家。魯迅十分欽佩他反對清王朝的革命精神。他說過,在日本所以去聽章太炎講學並非因為他是學者,卻為了他是有學問的革命家。正如魯迅的《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中所說的「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模範」。他那強烈的愛國精神熏陶了魯迅,令魯迅更堅定地「以筆為槍」。另外,魯迅還十分贊賞章太炎先生的平易近人,民主作風和態度:在日本講學時,在一間陋室之內,師生環繞一張矮矮的小桌席地而坐,神解聰察,精力過人,逐字解釋,滔滔不絕。有時隨便談天,也是詼諧間作,妙語解頤,。魯迅說他對於弟子,向來也絕無傲態,就像朋友一樣。在魯迅眼裡,他是個和藹、正直、極富愛國情感的老師。
魯迅先生的這三位老師,在啟蒙的同時,還以愛、正直、熱情、誠懇去啟蒙著他。他們的性格也進一步的感化著他,另他永生不忘。
8. 魯迅筆下的經典人物形象
1、祥林嫂
祥林嫂是魯迅短篇小說《祝福》中虛構的人物。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聽說婆婆要把她賣掉,連夜跑到魯鎮,來到魯四老爺家幫佣,因不惜力氣得到太太歡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搶走與賀老六成了親。賀老六忠厚善良,為湊錢還債累病而死,兒子也被狼吃掉,於是祥林嫂又回到魯四老爺家。
她怕死後閻王分屍,把一年工錢拿去捐了土地廟門檻。當她在祝福晚上興沖沖端出供品時,魯家的不平待遇又給予她重創,於是從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趕出去當了乞丐。在一個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風雪中。
2、閏土
《故鄉》中的閏土——為苦難的生活現實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碾碎了的農民的典型形象。作者藉助於三個對比,透過肖像、衣著、心理、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刻畫出前後兩個不同時期里閏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國農民的多災多難、凄苦悲涼的不幸厄運。
少年閏土:健康、活潑、天真、勇敢、機智、無憂無慮、聰明伶俐,且飽含著生命力。而三十年後,閏土變得呆滯、麻木、沉默、遲鈍、早衰、自卑。
3、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店裡人們嘲笑的對象,從而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
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認為只有科舉一條出路的悲慘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儒家獨尊下科舉制度「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
4、華老栓
華老栓是一個沒有覺悟的勞動群眾。他具有勤勞、善良、儉朴的品格。他整天總是勤勤懇懇地勞動,即使熬了夜,也不肯休息。他愛兒子,為了給兒子看病,他省吃儉用,拿出積累下來的一包洋錢給兒子買葯。而當看到滴著人血的「葯」時,卻又不敢去接,更體現了他的膽怯和善良及其矛盾心情。這是他性格中的主要方面。
5、夏四奶奶
夏四奶奶是一個生活在辛亥革命前江南某城鎮的貧苦婦女形象。她家境貧寒,年老體衰。她深愛相依為命的兒子,因失去他而痛苦悲傷;又因兒子是舊制度的叛逆者而蒙冤受辱,但她愚昧、迷信、守舊,是一個尚未覺醒的社會最底層的婦女。
9. 魯迅筆下的人物特點
這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之人,正是魯迅筆下的「小人物」。?
「小人物」孔乙己的出場是在魯鎮的酒店,那曲尺形的大櫃台旁。孔乙己是光顧這個酒店唯一的「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但他的長衫,是別樣的長衫: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因只能是站著的,臉色自然不象富人那樣油光泛亮,而是「青白色」;出手也不抵富人那樣闊綽,是「排出」的「九文大錢」。作為窮困潦倒的文人,滿口「之乎者也」似乎是他全部的體面,因此,別人說他偷書,他雖紅著臉,但尚能爭辯,然而要揭他的痛處,「怎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這時的孔乙己,卻「頹唐不安」,臉色也籠上了一層灰。?
最後一次出現在魯鎮酒店的孔乙己,是坐在櫃台下的門檻上。原來青白的臉也變成「黑且瘦」,長衫早已不知去向,而是換了一件破夾襖。買酒的錢也是從破衣袋裡「摸出」的「四文大錢」。那次,喝完酒的孔乙己,同樣是在人們的說笑中走出酒店的,只不過,是坐著用手慢慢走出去的。魯迅還給我們這樣一個鏡頭,孔乙己雙腿盤坐在一個蒲包上,肩上還掛著草繩。因此,盡管後來魯迅用一種輕松的語調,告訴我們孔乙己「真的死去」,但讀者卻感到說不出的沉重與辛酸。「阿Q」是魯迅筆下又一地道的「小人物」。他的出場首先在姓名、籍貫上頗費了點兒周折,因此,我們知道阿Q其實沒名沒姓,更沒有家,只是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平日靠打短工度日的阿Q,盡管「真能做」,但人們只是在忙時才想到他。阿Q來了,不過卻是人們欺凌、取笑的首選。阿Q先是採用「怒目主義」,但閑人們不怕,仍撩他不算,每每還揪住他的辮子,毫不留情地往牆上撞。阿Q罵不得,打不過,卻總能找到種種寬慰自己,克服怨敵的妙法。比如,權當打自己的是兒子,實在無法,自打嘴巴,權當被打的是自己的仇家,然後,無論曾經怎樣被欺凌過的阿Q,最終都會愉快起來,愉快地去喝酒,再愉快地回到土谷祠睡覺。?
這樣的阿Q,有一天竟成了「革命黨」。不過可悲的是,直到阿Q被拉到法場殺頭,他還沒鬧懂什麼是「革命」呢。?
還有,《葯》里的華老栓、華大媽,《明天》里的單四嫂,《故鄉》中的閏土,《白光》里的陳士城等「小人物」,魯迅無一不將他們置於一種凄涼、誨暗的場景中,讓他們背負人生的重負,在窮困、失意、不幸中艱難地掙扎,然後,讓這些「小人物」,無一例外地暴露出那骨子裡的麻木和愚味。?
病態社會和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之人,這兩者哪個更要不得呢?魯迅什麼也沒說,但「醒著」的人似乎知道了,並產生強烈療救的願望。?
這就是魯迅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