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明威的人物特點介紹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記者和作家,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1]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2]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後結過四次婚,[3]是美國「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4]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5]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立策獎[6];1954年,《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7-8]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9]
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10]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11]
海明威一生曾經歷過數次車禍,燙傷,摔傷,甚至被獅子抓傷,腿,腳,胳膊,肋骨,肩膀,背,肌肉,扁桃體,內臟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眼睛被戳傷兩次,腦震盪十餘次,還曾在戰爭後從身上取下237個彈片…但最致命也是最後的一次,是他自己開槍打爆了自己的頭
② 海明威作品的特點是什麼
新聞報道的特性決定了文章必須簡潔明快,這也形成了海明威作品的特點:風格簡練、一針見血。但是,這樣的風格起初並不為社會所接受,編輯們不屑地稱海明威的作品為「速寫」、「短文」、「軼事」。海明威並不氣餒,他乾脆辭去報館的工作,獨自二人在巴黎的貧民區租了一間頂層閣樓,開始艱苦的創作之路。
③ 作家海明威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30、40年代,他塑造了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英勇戰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第五縱隊》,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形象」(代表作《老人與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學創作的早期,他寫出了《在我們的時代里》、《春潮》、《沒有女人的男人》和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這一時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淪為愛略特在社會崩潰背後所看到的荒原時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就是寫戰後一群流落歐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國記者,戰爭毀掉了他的性能力。他愛上了一名英國護士勃瑞特·艾希利,後者也傾心於他,但他們無法結合。
一個美國作家羅伯特·柯恩——一個對生活頗多虛妄與浪漫幻想的人也愛上了勃瑞特,但她並不喜歡他。這一群歷經滄桑的青年,戰後浪跡歐洲大陸,整日無所事事,聚飲、爭吵或毆斗。戰爭奪取了他們的親人,給他們留下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創傷,他們對戰爭極度厭惡,對公理、傳統價值觀產生了懷疑,對人生感到厭倦、迷惘和懊喪。小說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譴責了戰爭,具有反戰色彩。小說因寫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學流派的代表作。
《永別了,武器》(又譯《戰地春夢》)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現的歷史原因,控訴了戰爭毀滅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們的心靈,並使千百萬無辜生因此塗炭。這篇作品顯露了海明威散文風格的基本特色和「現代敘事藝術」。作品故事情節簡單而意境純一,語言朴實無華,句子短小凝練,環境描寫達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寫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還發表了《法蘭西斯·瑪貝康短暫的幸福》。1932年發表了《午後之死》, 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 這是一部承前啟後的重要作品。它寫了國際縱隊的志願人員羅伯特·喬丹為配合一支游擊隊的一次炸橋行動而犧牲的感人故事,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脫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二戰後,海明威創作進入晚期,其代表作為《老人與海》,由於小說中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海明威一生的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以自己的經歷披露了當權者的偽善和現實的殘酷,刻畫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迷惘情緒,作品中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途徑中使現實主義在開放性的兼容並蓄中獲得了新的光采!
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於1925年出版。40年代出版成名作《太陽照樣升起》,描寫戰後一批流落歐洲的青年的迷惘、彷徨和幻滅感,小說被稱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1927)和《勝者無所得》(193)塑造了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硬漢性格」,確立了他短篇小說大師的地位。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1929),以他在義大利戰場的經歷為背景,描寫一對戀人的幸福被戰爭摧毀的悲劇;《喪鍾為誰而嗚》(1940)以反法西斯主義為主題,描寫一名美國志願兵在西班牙內戰中的英勇犧牲精神。這兩部反戰小說被譽為現代世界文學名著。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2)描寫一個古巴漁民面對失敗時的頑強拼搏精神,此書獲得普利策獎。其他作品還有《死在午後》(1932)《非洲的青山》(1935)、《有的和沒有的》(1937)《過河入林》(1950)
④ 海明威的小說特點是什麼
語言風格
朴實----海明威有著出色的語言駕馭能力,他常以最簡單的詞彙表達最復雜的內容,用基本詞彙、簡短句式等表 達具體含義,用名詞、動詞來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絲毫無矯揉造作之感。海明威的小說語言就有著不冗不贅、文體輕松、造句簡單、用詞平實的特點,他常以基本單詞為中心來構造單句,很少使用表達思想的形容詞與副詞。
直觀------文學藝術要表現情感,但情感卻是依靠事物的外觀透視出來的,越是對事物外觀的直接描摹,越能產生強烈的視覺真實性,越能拉近讀者與作家的距離。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視覺化語言,將視覺、嗅覺、聽覺等感官印象付諸語言,寫出了事物的形狀、顏色、味道等,以直接的物象表現宇宙與生命。
含蓄情感-------海明威有自己特殊的藝術風格,他強調寫作的客觀性與主題思想的隱晦含蓄,反對作者直接出場對人物進行評說與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語言表達復雜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達無盡的內涵,因而,他的小說在外觀不動聲色,但內在情感卻是豐厚熾熱。
對話-----從敘事的方式來看,海明威的小說的對話是「展示」,而不是「講述」。海明威還寫出了「風格化了的口語」,他的對話句子短,結構簡單,沒有什麼華麗詞藻。
男女關系-----從男女關系的主題去分析海明威,不難看出,盡管熱衷於描寫男人的野性與英勇,海明威卻間接表現了他對女人的恐懼與憎恨。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作家和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⑤ 海明威寫作風格
1、朴實
海明威有著出色的語言駕馭能力,他常以最簡單的詞彙表達最復雜的內容,用基本詞彙、簡短句式等表達具體含義,用名詞、動詞來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絲毫無矯揉造作之感。
2、直觀
文學藝術要表現情感,但情感卻是依靠事物的外觀透視出來的,越是對事物外觀的直接描摹,越能產生強烈的視覺真實性,越能拉近讀者與作家的距離。
3、含蓄情感
海明威有自己特殊的藝術風格,他強調寫作的客觀性與主題思想的隱晦含蓄,反對作者直接出場對人物進行評說與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語言表達復雜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達無盡的內涵,因而,他的小說在外觀不動聲色,但內在情感卻是豐厚熾熱。
(5)海明威小說人物塑造特點擴展閱讀:
人物影響
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
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學生涯從一開始就爭議不斷。無論海明威是作為一位傳奇式人物,還是作為一位作家,他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寫作技巧創造了一種簡潔流暢、清新洗練的文體,凈化了一代的傳統文風,在歐美文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⑥ 海明威作品中主人公的特點
男子漢中的硬漢
海明威成長的年代,正是資本主義日趨沒落的年代。這種時代的特點,使海明威的思想呈現出復雜和矛盾的狀態。他既看見了資本主義世界的解體和所謂西方文明的墮落,但又不能從自己狹窄的視野中找到出路,因此眼前感到一片迷茫,而被人稱作「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海明威的作品內容,除了他所喜愛的釣魚、狩獵、滑雪、鬥牛以外,最常見的主題就是對普通人的真誠和勇敢的歌頌,也就是面對死亡而毫無懼色的形象。在他看來,人生不過是一場悲劇,而人的唯一的價值和出路就是面對死亡,無所畏懼。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常常是"硬漢",但又往往是孤獨和絕望。
在藝術手法上,海明威用對話的簡潔、明快、有力,修辭的乾凈,韻調的自然,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海明威使用的語言和刻劃的形象鮮明具體,但是他的主題卻含蓄隱晦。初讀他的作品,似乎一目瞭然,但細心閱讀,又不免感到寓意深遠。他曾經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漂浮在海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還有八分之七深藏水下。
因此,深沈含蓄是海明威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
海明威的散文風格朴實無華,簡明清新。一九五四年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時,就特別強調他獨創一格的現代散文的述事能力。
海明威的藝術描寫也有明顯的局限性,他不善於展開廣闊的社會生活描寫,人物缺少多方面的、豐富的性格特徵。
由於世界觀中的矛盾,同時疾病嚴重,海明威於一九六一年用獵槍自殺。
⑦ 簡述海明威創作個性特徵
硬漢子精神
桑提亞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徵: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場上失敗了,面對不可逆轉的命運,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強者,是「硬漢子」。「硬漢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經常表現的主題,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們在外界巨大的壓力和厄運打擊時,仍然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視死如歸,他們盡管失敗了,卻保持了人的尊嚴和勇氣,有著勝利者的風度。
海明威一生勤奮創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寫作。他寫作時,還有一個常人沒有的習慣,就是站著寫。他說:「我站著寫,而且是一隻腳站著。我採取這種姿勢,使我處於一種緊張狀態,迫使我盡可能簡短地表達我的思想。」
30、40年代,他塑造了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英勇戰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第五縱隊》,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形象」(代表作《老人與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學創作的早期,他寫出了《在我們的時代里》、《春潮》、《沒有女人的男人》和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這一時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淪為愛略特在社會崩潰背後所看到的荒原時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就是寫戰後一群流落歐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國記者,戰爭毀掉了他的性能力。他愛上了一名英國護士勃瑞特·艾希利,後者也傾心於他,但他們無法結合。
一個美國作家羅伯特·柯恩——一個對生活頗多虛妄與浪漫幻想的人也愛上了勃瑞特,但她並不喜歡他。這一群歷經滄桑的青年,戰後浪跡歐洲大陸,整日無所事事,聚飲、爭吵或毆斗。戰爭奪取了他們的親人,給他們留下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創傷,他們對戰爭極度厭惡,對公理、傳統價值觀產生了懷疑,對人生感到厭倦、迷惘和懊喪。小說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譴責了戰爭,具有反戰色彩。小說因寫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學流派的代表作。
《永別了,武器》(又譯《戰地春夢》)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現的歷史原因,控訴了戰爭毀滅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們的心靈,並使千百萬無辜生因此塗炭。這篇作品顯露了海明威散文風格的基本特色和「現代敘事藝術」。作品故事情節簡單而意境純一,語言朴實無華,句子短小凝練,環境描寫達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寫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還發表了《法蘭西斯·瑪貝康短暫的幸福》。1932年發表了《午後之死》, 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二戰後,海明威創作進入晚期,其代表作為《老人與海》,由於小說中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中,同時也由於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對於這一贊譽,海明威是當之無愧的。海明威一生的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以自己的經歷披露了當權者的偽善和現實的殘酷,刻畫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迷惘情緒,作品中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途徑中使現實主義在開放性的兼容並蓄中獲得了新的光采!
獲獎後的海明威患有多種疾病,給他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沒能再創作出很有影響的作品,這使他精神抑鬱,形成了消極悲觀的情緒,終於以自殺這種方式解脫了自己。這也是海明威「硬漢子精神」的一種追求吧。
⑧ 海明威的寫作特點
1、海明威有著出色的語言駕馭能力,他常以最簡單的詞彙表達最復雜的內容,用基本詞彙、簡短句式等表達具體含義,用名詞、動詞來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絲毫無矯揉造作之感。
2、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視覺化語言,將視覺、嗅覺、聽覺等感官印象付諸語言,寫出了事物的形狀、顏色、味道等,以直接的物象表現宇宙與生命。
3、海明威有自己特殊的藝術風格,他強調寫作的客觀性與主題思想的隱晦含蓄,反對作者直接出場對人物進行評說與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語言表達復雜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達無盡的內涵,因而,他的小說在外觀不動聲色,但內在情感卻是豐厚熾熱。
4、從敘事的方式來看,海明威的小說的對話是「展示」,而不是「講述」。它是屬於柏拉圖所區分的「完美模仿」的一種,而不是「純敘事」的那種,它想造成一種程度不同的「模仿錯覺」,就是「詩人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說話」,而是某一個人物在說話的假象。
5、從男女關系的主題去分析海明威,不難看出,盡管熱衷於描寫男人的野性與英勇,海明威卻間接表現了他對女人的恐懼與憎恨。
(8)海明威小說人物塑造特點擴展閱讀:
人物影響
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
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學生涯從一開始就爭議不斷。無論海明威是作為一位傳奇式人物,還是作為一位作家,他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寫作技巧創造了一種簡潔流暢、清新洗練的文體,凈化了一代的傳統文風,在歐美文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十世紀的最後一位文化英雄海明威是蜚聲世界文壇的美國現代小說家,他在62年的生涯中,寫下了《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鍾為誰而鳴》、《老人與海》等作品,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稱。
⑨ 急求!海明威作品人物分析
美國青年羅伯特·喬丹在大學里教授西班牙語,對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願參加西班牙政府軍,在敵後搞爆破活動。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擊隊聯系,完成炸大橋任務。他爭取到游擊隊隊長巴勃羅的妻子比拉爾和其他隊員的擁護,孤立了已喪失鬥志的巴勃羅,並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體任務。在紛飛的戰火中,他和比拉爾收留的被敵人糟蹋過的小姑娘瑪麗亞跳入愛河,因此抹平了瑪麗亞心靈的創傷。
在這三天中,羅伯特歷經愛情與職責的沖突和生與死的考驗,人性不斷升華。在炸掉橋的撤退途中,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自己卻被炮彈炸斷了大腿,獨自留下阻擊敵人。
《喪鍾為誰而鳴》是海明威流傳最廣的長篇小說之一,憑借其深沉的人道主義力量感動了一代又一代。
表現個性:寧肯自殺不想被服;有活著的勇氣,也有死去的勇氣;與其活著漫漫泯滅,不如瞬間燃燒而逝; 只為戰友爭取撤退的時間;表現高度的責任感和犧牲精神為掩護戰友撤退而活著;面對死亡,表現了崇高的品質;
1、勇敢堅定的戰士,勇於為戰友獻身;2、溫柔多情有耐心、有責任感;3、將生死置之度外,心繫他人的奉獻精神;
海明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反法西斯民主戰士的形象——羅伯特-喬丹。
他勇敢、堅強,具有高度的責任感。為愛而死,為事業而獻身,在他身上涌動著共產主義的精神。
世界的血江海相通,海明威說,太陽照樣升起,當緬懷與崇敬的鍾聲再次敲響時,讓我們記住他——沒有國界的英雄——羅伯特-喬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美軍救護車駕駛員亨利在義大利作戰時不幸受傷,結果和照顧他的一名英國女護士凱瑟琳產生了感情,最後兩人共墜愛河。而愛情的力量使得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他們在一起。同時亨利也對戰爭的意義產生了深刻的思考
他人即地獄辨談
他人就是地獄,這句話,出自於存在主義哲學巨擘薩特的筆下。
薩特之所以產生這一認識,源自於他做了德軍的戰俘,在一個俘虜營,「也可以說是在一個沙丁魚罐頭里度過兩個月之久」(注釋)。
這段經歷和其間的復雜感受,促使薩特對「他人」進行思考,後來形成了他的哲學巨著《存在與虛無》中的第三卷「為他」;抄其目錄如下:第一章 他人的存在 一、難題 二、唯我論的障礙 三、胡塞爾、黑格爾、海德格爾 四、注視;第二章 身體 一、作為自為的存在的身體:散朴性 二、為他的身體 三、身體的本體論第三維;第三章 與他人的具體關系 一、對待他人的第一種態度:愛、語言、受虐色情狂 二、對待他人的第二種態度:冷漠、情慾、憎恨、性虐待狂 三、「共在」(mitsein)和「我們」。
為了使自己的哲學論述形象化,薩特又寫作了獨幕劇《禁閉》,讓三個主人公之一的加爾森說出這句名言:「地獄就是他人!」
六十多年來,對於薩特的「他人即地獄」這句話,已經有過不少的分析和批判。
那些希望別人「思想單純」、「純潔」,以便於控制、管理的,多宣傳甜蜜和溫暖,好像「世界是由蜜糖和棉花所做成」;他們最仇恨薩特,早就把薩特的「他人即地獄」這句話,批判得「體無完膚」。
強巴談人性,冒天下之大不韙,揭露人性人情的真相,已經開罪了「各路神仙」;於是,到處碰壁。強巴談人性的著作不能公開出版;聽說網路「有自由」,那就上網看看?上網還不到半年,卻注冊不上、被封博客、阻擋文章、刪除帖子……遭遇了種種「不自由」。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壓迫愈深反抗愈重」;強巴談人性,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辨談辨談薩特這句名言,搞清楚,到底為什麼、怎麼樣,「他人就是地獄」?
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