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名字.
諸葛亮的人物特徵:1、足智多謀、料事如神,有著胸懷坦盪的大智慧。2、忠貞不渝、為國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劉備的人物特徵:1、劉備有著仁政、愛民的民本思想,在當時十分難能可貴。2、劉備性格的核心是「忠義」。3、劉備還是一個善於招攬人才,有著膽識、胸襟和謀略的人傑。
3、關羽的人物特徵:1、關羽性格的核心特徵是忠義,稱為「義絕」。2、關羽更是一個武藝超群、有著崇高道德修養的濟世之才。3、關羽身上也有著生性驕傲、聽不進勸諫的弱點。
4、張飛的人物特徵:1、張飛性格的突出特徵是生性耿地、精獷;也有粗魯、莽撞的一面。2、張面敢愛敢恨、愛憎分明。3、勇猛更是長飛性格最為突出的一面。4、張飛雖是一員武將,卻粗中帶細,有時也有一定的計謀。
5、趙雲的人物特徵:1、趙雲首先是一員武藝超群、驍勇善戰的大將。2、他還有著極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為重的德行。3、他還是一個有著獨立思考和見解,有才智、膽識的將領。
6、孫權的人物特徵:(10、孫權稱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謀略的統帥。(2)、他還十分善於招攬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從諫如流。(3)、孫權還具有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的堅韌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徵:1、周瑜首先是一個足智多謀、才智過人的統帥。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著嫉賢妒能、氣量狹小的致命弱點。3、周瑜也是個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舉賢任能的人。
8、呂布的人物特徵:1、呂布是三國時一員武藝超群的在將。2、他更是見利忘義、反復無常的勢利小人。3、呂布還是一個有勇無謀、鼠目寸光、剛愎自用之人,兵敗被殺是他的必然下場。
9、曹操的人物特徵:1、首先他陰險、奸詐、好弄權術而又暴戾、狡詐、野心勃勃。2、他還有著過人的膽識才幹,謀略超群。3、求才若渴、用人
惟才又自負猜忌。一直是後人評說不盡的話題。 10、馬謖的人物特徵:1、馬謖熟讀兵書,有一定謀略和才識。2、馬謖只讀死書,根本不懂實踐;而且驕傲自滿,狂妄輕敵、剛愎自用,聽不進任何意見,最終只能是釀成大禍,兵敗被斬。 11、司馬懿的人物特徵:1、司馬懿是一個雄才大略、才智過人的將領。2、他又是一個善用權謀、陰險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殘忍也給我們留下了深記得的印象。
12、陸遜的人物特徵:1、陸遜是一位足智多謀、有著高超軍事才能的統帥。2、陸遜還治國安幫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13、姜維的人物特徵:1、姜維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誠於蜀政權。2、他是一位足智多謀、能征慣戰的傑出統帥。3、他還繼承了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視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 14、魏延的人物特徵:1、魏延稱得上是一員武功高強的大將,但是他輕敵狂妄,行事鹵莽。2、他還居功自傲,聽不進勸阻,追逐名利。3、不服從調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
15、貂蟬、糜夫人、孫夫人的人物特徵:1、貂蟬是一個聰慧機敏、知恩圖報、忠義、勇敢的奇女子。2、糜夫人的果敢堅決、大義凜然、慷慨赴死真的是許多男子都不及其萬一的。3、孫夫人也是一位忠貞、堅毅、剛烈、聰慧的女中豪傑。
16、董卓的人物特徵:1、董卓是一個兇狠殘暴、荼毒百姓的亂世奸臣。2、他獨攬大權、篡漢自立、貪欲無度、飛揚跋扈。3、董卓還是一個氣量狹小、性情暴戾之人。此外,董卓貪得無厭、貪戀女色之徒。
17、王允的人物特徵:1、王允是一個東漢末年少有的忠貞節烈之士。2、他還是一個膽識智慧過人,有勇有謀的賢臣。
18、楊修的人物特徵:1、楊修為人聰慧過人、才思敏捷、博聞強記。2、他恃才放曠,好賣弄學問,藐視他人.最終被曹操所殺。
19、袁紹的人物特徵:1、袁紹是一個嬌縱自負、遇事武斷又缺少謀略的人。2、他還生性多疑、遇事不決,根本聽不進忠臣之言。他最後徹底失敗也是難免的下場。
20、劉禪的人物特徵:1、後主劉禪是一個無才無德、昏庸孱弱的庸人。2、他還只知道放縱享樂,不思進取,無所作為。3、劉禪不辯是非,聽信讒言,任用奸臣,猜忌忠良,最終落得束手稱臣,被天下恥笑的下場。
21、曹丕的人物特徵:1、作為一個統治者,曹丕是個有一定的但識、謀略,又工於心計的人。2、他更是一個為了爭權奪利可以不擇手段,殘害手足的兇殘狠毒之人。
22、魯肅的人物特徵:1、目光長元、有雄才大略的統帥。2、他的性格中又有忠厚誠懇近乎愚鈍、優柔寡斷的一面,也常常被人加以利用。3、此外魯肅還是一個胸襟廣闊、舉賢任能、愛情人才、處處以國家為重的社稷之臣。
❷ 三國演義中主要人物介紹
魏國主要人物:
1: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2: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3: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與周瑜結為好友,共謀大事。後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赤壁之戰前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4: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三國時期孫吳重臣。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
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孫權以張昭敢於直諫、性格剛直為由而不用他,先後用孫邵、顧雍。孫權稱帝後,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張昭去世,年八十一,謚號「文」。
❸ 三國演義主要人物
1、劉備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盡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占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麼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後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後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2、曹操
有一次,曹操率軍經過麥田,下令說:「士卒不要弄壞了麥子,有違反的處死!」軍中凡是騎馬的人都下馬,用手相互扶著麥子走,未想曹操的馬竟然竄進了麥地,招來手下的主簿來論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應對說:自古刑法是不對尊貴的人使用的。
曹操說:「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違反,如何能統帥屬下呢?然而我身為一軍之帥,是不能夠死的,請求對自己施予刑法。」於是拿起劍來割斷頭發投擲在地上。
3、孫權
孫權向曹操表示願意攻打關羽,曹操為使關羽孫權相爭,命曹仁把孫權寫給曹操的密信射到關羽軍中,關羽陷入兩難境地。閏月里,孫權征討關羽,呂蒙打破公安,俘虜將軍士仁,後軍到南郡,南郡太守糜芳投降。
呂蒙軍據江陵,安撫百姓,釋放於禁。陸遜軍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於是屯居夷陵,守峽口防備蜀漢援軍。關羽兵還當陽,西保麥城。孫權派人誘降關羽,關羽軍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逃出麥城,眾人失散,只剩下十餘騎,孫權派朱然、潘璋軍埋伏於關羽等人前行道路。
十二月,潘璋部將馬忠抓獲關羽及關平、趙累等於章鄉,孫權斬殺關羽,平定了荊州。當年瘟疫盛行,孫權盡免荊州民租稅。曹操上表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派校尉梁寓奉貢漢室。
4、諸葛亮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漢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家於南陽郡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人稱「卧龍」。
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5、關羽
曹操贊賞關羽為人,拜其為偏將軍,禮遇甚厚。不久卻覺察關羽心神不定,無久留之意,便對與關羽關系甚好的張遼說:「卿試以情問之」。張遼去問關羽,關羽嘆息道:「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張遼將關羽的這番話轉告曹操,曹操聞後,不但沒有怨恨關羽,反而認為他有仁有義,更加器重他。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❹ 《三國演義》中所有人物的簡介(完整)!
首先《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它這裡面並不完全是真實的。有一些將領或者是一些故事情節,都是作者虛構出來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故事情節半真半假,當然我們也能夠理解,畢竟《三國演義》的作者生活在明朝,對三國時期的事情肯定不是了如指掌,而且小說要是沒有虛構的成分,那讀起來的話肯定是非常枯燥。
還有就是孫策了,他是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也就是說後來孫權的江山原先是孫策打出來的。只是後來孫策被許貢的三個門客所殺,去世的時候僅26歲。所以說孫策這個人其實是很厲害的,能文能武,只是有點倒霉而已,如果他不死的話估計吳國能夠多存活一些年。
❺ 三國演義裡面的人物有哪些
1、諸葛亮:
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
但《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2、劉備: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
3、關羽:
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
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
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4、曹操:
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有人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
生活節儉,不好華服。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
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5、周瑜:
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
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千古風流人物」,成了《三國演義》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6、魯肅:
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
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
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7、張飛:
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五千精騎,入川義釋嚴顏,分定州縣,率精兵萬多人,敗張郃大軍,劉備稱王後;
拜為右將軍,稱帝後,拜為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221年為替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五十五歲。
8、趙雲:
趙雲戎馬一生,驍勇善戰,膽略過人,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士呼其虎威將軍。趙雲見識卓遠,清楚認識到吳蜀關系為唇齒相依,力主維護孫、劉聯盟;
為人剛毅謹細,諸葛亮對其德行十分贊賞。趙雲為國,不被天姿國色所迷,為民,不為良田豪宅所動,時人與後人皆敬其德。
9、郭嘉:
曹操帳下第一謀士,才華橫溢,放盪不羈,不修邊幅,愛嗑葯!在那個時代真正的屬於離經叛道的典型了但其軍事才華卻是有目共睹的。
10、賈詡:
曹操五大謀士之一,深諳保身之道,三國局面的真正締造者,軍事才能卓著。
一、諸葛亮簡介:
張飛(約166-221)字益德(《三國演義》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其勇武過人,而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
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
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197年在曹操進攻呂布,呂布敗亡之後,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
❻ 三國演義中的所有人物的名字
蜀國:1.劉焉-字君郎
2.劉璋-字季玉
3.劉備-字玄德
4.劉禪-字公嗣
5.劉永-字公壽(劉備之子,劉禪之弟)
6.劉理-字奉孝(劉備之子,劉禪之弟)
7.劉璿-字文衡(劉禪之子)
8.諸葛珪-字君貢(諸葛亮之父)
9.諸葛亮-字孔明
10.諸葛喬-字伯松,本字仲慎(本為諸葛瑾之子,後過渡於諸葛亮)
11.諸葛瞻-字思遠(諸葛亮之子)
12.關羽-字雲長
13.張飛-字益德
14.馬超-字孟起
15.黃忠-字漢升
16.趙雲-字子龍
17.龐統-字士元
18.法正-字孝直
19.許靖-字文休
20.麋竺-字子仲
21.孫乾-字公祐
22.簡雍-字憲和
23.伊籍-字機伯
24.秦宓-字子敕
25.董和-字幼宰
26.劉巴-字子初
27.馬良-字季常
28.馬謖-字幼常
29.陳震-字孝起
30.董允-字休昭
31.陳祗-字奉宗
32.呂乂-字季陽
33.彭羕-字永年
34.廖立-字公淵
35.李嚴-字正方(後改名為平)
36.劉琰-字威碩
37.魏延-字文長
38.楊儀-字威公
39.霍峻-字仲邈
40.霍弋-字紹先(霍峻之子)
41.王連-字文儀
42.向朗-字巨達
43.張裔-字君嗣
44.楊洪-字季休
45.費詩-字公舉
46.杜微-字國輔
47.周群-字仲直
48.杜瓊-字伯瑜
49.許慈-字仁篤
50.孟光-字孝裕
51.尹默-字思潛
52.李撰-字欽仲
53.譙周-字允南
54.郤正-字令先
55.黃權-字公衡
56.李恢-字德昂
57.呂凱-字季平
58.馬忠-字德信
59.王平-字子均
60.張嶷-字伯岐
61.蔣琬-字公琰
62.費禕-字文偉
63.姜維-字伯約
64.鄧芝-字伯苗
65.張翼-字伯恭
66.宗預-字德豔
67.廖化-字元儉(本名淳)
68.楊戲-字文然
69.糜芳-字子方
吳國:1.孫堅-字文台
2.孫策-字伯符(孫堅之子)
3.孫權-字仲謀(孫堅之子,孫權之兄)
4.孫亮-字子明(孫權之子,排名最小)
5.孫休-字子烈(孫權之子,排名第六)
6.孫皓-字元宗(孫權之孫)
7.劉繇-字正禮
8.劉岱-字公山(劉繇之兄)
9.太史慈-字子義
10.士燮-字威彥
11.孫靜-字幼台(孫堅之季弟)
12.孫瑜-字仲異(孫靜之子)
13.孫皎-字叔朗(孫靜之子,孫瑜之弟)
14.孫奐-字季明(孫靜之子,孫皎之弟)
15.孫羌-字{聖壹}{聖台}(孫堅同產兄)
16.孫賁-字伯陽(孫羌之子)
17.孫輔-字國儀(孫羌之子,孫賁之弟)
18.孫翊-字叔弼(孫權之子,孫策之弟)
19.孫匡-字季佐(孫權之子,孫翊之弟)
20.孫河-字伯海(本姓俞氏,孫策愛之,賜姓為孫)
21.孫韶-字公禮(孫河之侄)
22.孫桓-字叔武(孫河之子)
23.張昭-字子布
24.張承-字仲嗣(張昭之子)
25.張休-字叔嗣(張紹之子,張承之弟)
26.顧雍-字元嘆
27.顧邵-字孝則(顧雍之子)
28.顧譚-字子默(顧邵之子,顧雍之孫)
29.顧承-字子直(顧譚之弟,顧邵之子,顧雍之孫)
30.諸葛瑾-字子瑜(諸葛亮之兄)
31.步騭-字子山
32.會稽-焦征羌
33.張紘-字子綱
34.秦松-字文表(與張紘同郡,並與紘見待於孫策)
35.陳端-字子正(與張紘同郡,並與紘見待於孫策)
36.嚴畯-字曼才
37.裴玄-字彥黃
38.程秉-字德樞
39.闞澤-字德潤
40.薛綜-字敬文
41.薛瑩-字道言
42.周瑜-字公瑾
43.魯肅-字子敬
44.呂蒙-字子明
45.程普-字德謀
46.黃蓋-字公覆
47.韓當-字義公
48.蔣欽-字公奕
49.周泰-字幼平
50.陳武-字子烈
51.陳表-字文奧(陳武之庶子)
52.董襲-字元代
53.甘寧-字興霸
54.淩統-字公績
55.徐盛-字文向
56.潘璋-字文珪
57.丁奉-字承淵
58.朱治-字君理
59.朱然-字義封(朱治姊子也)
60.朱績-字公緒(朱然之子)
61.呂范-字子衡
62.呂據-字世議(呂范之子)
63.朱桓-字休穆
64.朱異-字季文(朱桓之子)
65.虞翻-字仲翔
66.陸績-字公紀
67.張溫-字惠恕
68.駱統-字公緒
69.陸瑁-字子璋(陸遜之弟)
70.吾粲-字孔休
71.朱據-字子據
72.陸遜-字伯言
73.陸抗-字幼節(陸遜之子)
74.陸景-字士仁(陸遜之子,陸抗之弟)
75.孫登-字子高(孫權之長子)
76.謝景者-字叔發
77.孫慮-字子智(孫權之子,孫登之弟)
78.孫和-字子孝(孫權之子,孫慮之弟)
79.孫霸-字子威(孫權之子,孫和之弟)
80.孫奮-字子揚(孫權之子,孫霸之弟)
81.賀齊-字公苗
82.全琮-字子璜
83.呂岱-字定公
84.周魴-字子魚
85.鍾離牧-字子干
86.潘濬-字承明
87.陸凱-字敬風(陸遜之族子)
88.陸胤-字敬宗(陸凱之弟)
89.是儀-字子羽(本姓氏)
90.胡綜-字偉則
91.徐詳者-字子明
92.吳范-字文則
93.劉惇-字子仁
94.諸葛恪-字元遜(諸葛瑾之長子)
95.聶友-字文悌
96.滕胤-字承嗣
97.孫峻-字子遠(孫堅弟孫靜之曾孫)
98.孫綝-字子通(與峻同祖)
99.濮陽興-字子元
100.王蕃-字永元
101.樓玄-字承先
102.賀邵-字興伯
103.韋曜-字弘嗣
104.華覈-字永先
魏國:P.S.呂布、董卓等人因其記載列於此書中,因而列出
而不是代表呂布等人屬於魏的勢力因為的魏太多,所以唔隔行
1.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曹嵩之子)
2.曹節字元偉
3.曹騰字季興(曹節之子)
4.曹嵩字巨高(曹騰之養子,夏侯惇之叔父)
5.喬玄字公祖
6.韓馥字文節
7.孔骸字公緒
8.王匡字公節
9.橋瑁字元偉
10.袁遺字伯業
11.劉岱字公山
12.徐璆字{孟平}{孟玉}
13.郗慮字鴻豫
14.潘勗字元茂
15.韓遂字文約
16.金禕字德禕
17.耿紀字季行
18.金邈字文然(金禕之子)
19.金穆字思然(金禕之子,金邈之弟)
20.魏諷字子京
21.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
22.曹叡字元仲(曹丕之子)
23.郝昭字伯道
24.秦朗字元明
25.張茂字彥林
26.曹芳字蘭卿(曹叡之養子)
27.張特字子產
28.郭脩字孝先
29.諱髦字彥士(曹叡之孫,曹霖之子)
30.應余字子正
31.董卓字仲穎
32.何進字遂高
33.周毖字仲遠
34.伍瓊字德瑜
35.孫瑞字君榮
36.孫萌字文始(孫瑞之子)
37.袁紹字本初
38.袁安字邵公(袁紹之高祖父)
39.袁成字文開(袁安之孫)
40.母班字季皮
41.田豐字元皓
42.審配字正南
43.逢紀字元圖
44.袁譚字顯思(袁紹之子)
45.袁熙字顯奕
46.袁尚字顯甫(袁紹之子,袁譚之弟)
47.韓珩字子佩
48.袁術字公路
49.陳溫字元悌
50.陳瑀字公瑋
51.日磾字翁叔
52.劉表字景升
53.韓嵩字德高
54.傅巽子公悌
55.呂布字奉先
56.張邈字孟卓
57.陳宮字公台
58.陳登字元龍
59.臧洪字子源
60.公孫瓚字伯珪
61.關靖字士起
62.陶謙字恭祖
63.張楊字稚叔
64.眭固字白兔
65.公孫度字升濟
66.張魯字公祺
67.夏侯惇字元讓
68.夏侯楙字子林(夏侯惇之子)
69.韓浩字元嗣
70.夏侯淵字妙才(夏侯惇之族弟)
71.夏侯霸字仲權(夏侯淵之子,排名第三)
72.夏侯威字季權(夏侯淵之子,夏侯之弟)
73.夏侯惠字稚權(夏侯淵之子,夏侯、夏侯威之弟)
74.夏侯和字義權(夏侯淵之子,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之弟)
75.夏侯稱字叔權(夏侯淵之子,排名第三)
76.夏侯榮字幼權(夏侯淵之子,夏侯稱之弟,排名第五)
77.夏侯湛字孝若(夏侯威之孫)
78.曹仁字子孝
79.曹純字子和(曹仁之弟)
80.曹洪字子廉(曹操之從弟)
81.曹休字文烈(曹操之族子)
82.曹肇字長思(曹休之子)
83.曹攄字顏遠(曹肇之孫)
84.曹真字子丹(曹操之族子)
85.曹爽字昭伯(曹真之子)
86.楊偉字世英
87.鄧颺字玄茂
88.丁謐字彥靖
89.丁斐字文侯(丁謐之父)
90.畢軌字昭先
91.李勝字公昭
92.李休字子朗(李勝之父)
93.桓範字元則
94.魯芝字世英
95.楊綜字初伯
96.何晏字平叔
97.夏侯尚字伯仁(夏侯淵之從子)
98.夏侯玄字太初(夏侯尚之子)
99.許允字士宗
100.許奇字子泰(許允之子)
101.許猛字子豹(許允之子)
102.許遐字思祖(許奇之子)
103.許式字儀祖(許猛之子)
104.王經字{彥偉}{彥緯}
105.崔洪字良伯(崔贊之子)
106.荀彧字文若
107.荀淑字季和(荀彧之祖父)
108.荀爽字慈明(荀彧之叔父)
109.荀靖字叔慈(荀淑之子)
110.張衡字正平
111.嚴象字文則
112.韋康字元將
113.荀衍字休若(荀彧之第三兄)
114.荀諶字友若(荀彧之第四兄)
115.荀閎字仲茂(荀諶之子)
116.荀融字伯雅(荀衍之孫)
117.荀惲字長倩(荀彧之子)
118.荀俁字叔倩(荀彧之子,荀惲之弟)
119.荀詵字曼倩(荀彧之子,荀俁之弟)
120.荀寓字景伯(荀俁之子)
121.荀顗字景倩(荀彧之子,荀詵之弟)
122.荀粲字奉倩(荀彧之子,荀顗之弟)
123.荀頵字溫伯(荀惲之孫)
124.荀崧字景猷(荀頵之子)
125.荀羨字令則(荀崧之子)
126.荀攸字公達(荀彧之從子)
127.荀曇字元智(荀攸之祖父)
128.荀昱字伯脩(荀曇之兄)
129.何顒字伯求
130.賈詡字文和
131.袁渙字曜卿
132.袁滂字公熙(袁渙之父)
133.袁侃字公然(袁渙之子)
134.袁宇字宣厚(袁渙之子)
135.袁奧字公榮(袁渙之子)
136.袁准字孝尼(袁渙之子)
137.袁粲字儀祖(袁滂之弟)
138.張範字公儀
139.張承字公先(張范之弟)
140.涼茂字伯方
141.國淵字子尼
142.田疇字子泰
143.王脩字叔治
144.王儀字朱表(王脩之子)
145.邴原字根矩
146.張貔字邵虎
147.張泰字伯陽(張貔之祖父)
148.張邈字叔遼(張貔之父)
149.管寧字幼安
150.王烈字彥方
151.張?字子明
152.胡昭字孔明
153.庾嶷字劭然
154.庾?字玄默(庾嶷之子)
155.庾遁字德先(庾嶷之弟)
156.何楨字元干
157.焦先字孝然
158.扈累字伯重
159.青牛先生字正方
160.石??字德林(只知其字,不知其名)
161.崔琰字季珪
162.孔融字文舉
163.許攸字子遠
164.婁圭字子伯
165.崔諒字士文(崔琰之兄孫)
166.毛玠字孝先
167.徐奕字季才
168.何夔字叔龍
169.何熙字孟孫(何夔之曾祖父)
170.何曾字穎考(何夔之子)
171.何邵字敬祖(何曾之子)
172.何遵字思祖(何夔之庶兄)
173.何綏字伯蔚(何遵之子)
174.邢顒字子昂
175.邢喬字曾伯(邢顒之曾孫)
176.鮑勛字叔業
177.司馬芝字子華
178.劉勛字子台
179.鍾繇字元常
180.鍾皓字季明
181.鍾毓字稚叔(鍾皓之子)
182.華歆字子魚
183.華表字偉容(華歆之子)
184.華廙字長駿(華表之子)
185.華嶠字叔駿(華表之子)
186.華澹字玄駿(華表之子)
187.華昆字敬倫(華廙之子)
188.華薈字敬叔(華廙之子)
189.華恆字敬則(華廙之子)
190.華軼字彥夏(華澹之子)
191.王郎字景興
192.王肅字子雍(王郎之子)
193.王恂字{子良大}{良夫}(王肅之子)
194.董遇字季直
195.程昱字仲德
196.程曉字季明(程昱之孫)
197.郭嘉字奉孝
198.郭奕字伯益(郭嘉之子)
199.郭敞字泰中(郭嘉之孫)
200.董昭字公仁
201.劉曄字子揚
202.劉陶字季冶(劉曄之子)
203.蔣濟字子通
204.劉放字子棄
205.孫資字彥龍
206.劉許字文生(劉放之孫)
207.孫楚字子荊(孫資之孫)
208.孫盛字安國(孫楚之孫)
209.劉馥字元穎
210.劉弘字叔和(劉馥之子)
211.司馬朗字伯達
212.司馬雋字元異(司馬朗之祖父)
213.司馬防字建公(司馬朗之父)
214.司馬望字子初(司馬朗之弟->司馬孚之子)
215.司馬洪字孔業(司馬望之子)
216.趙咨字君初
217.趙酆字子仲(趙咨之子)
218.梁習字子虞
219.張既字德容
220.閻行字彥明(後名豔)
221.夏侯儒字俊林(夏侯尚之從弟)
❼ 三國演義所有人物
姓名:呂布
主要事件:轅門射戟,三英戰呂布
性格特點:有勇無謀,反復無常,惟回利是圖
姓名:劉備答
主要事件: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請諸葛
性格特點:講義氣,仁德
姓名:張飛
主要事件:怒鞭督郵,大鬧長坂坡
性格特點:粗中有細,脾氣暴躁
姓名:趙雲
主要事件:單騎救主
性格特點:驍勇善戰,膽略過人
姓名:黃忠
主要事件:定軍斬夏侯
性格特點:勇猛,居功而不自傲
姓名:諸葛亮
主要事件:舌戰群儒,火燒博望坡
性格特點:謹慎,博學,機敏,鞠躬盡瘁
姓名:曹操
主要事件:煮酒論英雄
性格特點:多疑,多才多藝
姓名:周瑜
主要事件:赤壁之戰
性格特點:心胸狹窄、妒賢忌能
姓名:王允
主要事件:連環計
性格特點:為民作主,不畏強暴
姓名:郭嘉
主要事件:遺計定遼東
性格特點:足智多謀
姓名:陶謙
主要事件:三讓徐州
性格特點:剛直,桀驁不遜
姓名:孔融
主要事件:孔融讓梨
性格特點:迂腐輕狂、出言無忌、目空一切、不能忍讓
姓名:諸葛恪
主要事件:諸葛恪得驢
性格特點:才思敏捷,剛愎自用
姓名:陸績
主要事件:陸績懷橘
性格特點:孝敬父母
姓名:陸遜
主要事件:火燒連營八百里
性格特點:剛強,自負
❽ 三國演義里最出名的人物有
《三國演義》里有名的人物有很多,其中人物塑造最成功的有:回劉備——仁君的答形象,書中寫他在新野戰敗後攜民渡江,不忍丟棄跟隨他的百姓。關羽——忠義的形象,這一點單從過五關斬六將中就可體現。諸葛亮——人臣,智者的形象,這個人物描寫的很多,如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六齣祁山。曹操——梟雄的形象,用一句書中的話最好詮釋,「寧可我負天下人,絕不教天下人負我。呂布——背信棄義的形象,從他殺丁原投靠董卓可以看出。司馬懿——老謀深算的形象,諸葛亮在五丈原用婦人的衣物激司馬懿出戰,但他沒有中計。蔣干——弄巧成拙的小丑形象,本來是曹操派到周瑜那裡的間諜,反被周瑜利用。蔡瑁——賣主求榮的形象,背叛劉琮,求取富貴,被人唾罵。秦宓——辨士的形象,在難張溫秦宓逞天辯一章中有充分體現。管輅——術士的形象,能算南辰北斗的人恐怕只有這一個人吧!其餘不一一列舉了,你可以自己看看。
❾ 三國演義中10個人物的名字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
周瑜: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呂布:一生有勇無謀,反復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脾氣不太好,好面子,自負,沖動易怒,易急,但也不是有勇無謀 之輩,只是有時情感壓過了理智而已。 他解危的人物是劉備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千古風流人物」,成了《三國演義》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麼,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共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魏延:勇敢,膽大,反復,狡猾。
姜維:忠義,有謀略,忠君。
孫權:有膽略,顧大局,名事理,辨忠奸。
1.曹操
籍貫 [兗州]沛國譙縣 [今安徽亳州]
容貌 容貌短小|形陋
官至 丞相 魏王 謚曰武 追魏太祖武皇帝
生卒 155 — 220(66歲)
家族
資料 父親 曹嵩 母親 鄒氏
配偶 卞氏
子女 曹昂 曹丕 曹彰 曹植 曹熊 曹沖 曹宇
兄弟姐妹 曹彬 曹德
相關人物 董卓 袁紹 周瑜 劉備 關羽
曾效力過的勢力 東漢 魏
曹操 - 簡明歷史傳記
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統一了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戎馬一生。曹操父親曹嵩為宦官曹騰養子,曹騰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謚武王,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
曹操 - 簡明演義傳記
曹操是西園八校尉之一,曾隻身行刺董卓,失敗後和袁紹共同聯合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後獨自發展自身勢力,一生中先後戰勝了袁術、呂布、張綉、袁紹、劉表、張魯、馬超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討伐江東的戰役中,曹操在赤壁慘敗。後來在和蜀漢的漢中爭奪戰中,曹操再次無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封曹操為魏武皇帝。
曹操 - 歷史評價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鍾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
◆許子將: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魏書》
字 玄德 終屬 蜀
籍貫 [幽州]涿郡涿縣 [今河北涿州]
容貌 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
官至 蜀國皇帝 謚曰昭烈
生卒 161 — 223(63歲)
家族
資料 父親 劉弘 母親 未知
配偶 甘氏 糜氏 孫尚香 吳氏
子女 劉禪 劉理 劉永 劉封
兄弟姐妹 未知
相關人物 諸葛亮 關羽 張飛 曹操
曾效力過的勢力 東漢 公孫瓚 劉表 蜀 魏 袁紹
2.劉備 - 簡明歷史傳記
劉備,蜀漢的開國皇帝,相傳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少年喪父,與母親販鞋織草席為生。黃巾起義時,劉備組織義兵,隨政府軍剿除黃巾,有功,任安喜縣尉,不久因鞭打督郵棄官。後諸侯割據,劉備勢力弱小,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幾經波折,卻仍無自己的地盤。赤壁之戰之際,劉備聯吳抗曹,取得勝利,從東吳處「借」到荊州,迅速發展起來,吞並益州,佔領漢中,建立蜀漢政權。後關羽戰死,荊州被孫權奪取,劉備於稱帝後伐吳,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擊敗,病逝於白帝城,臨終託孤於諸葛亮。
劉備 - 簡明演義傳記
劉備,蜀漢的開國皇帝,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少年孤貧,以販鞋織草席為生。黃巾起義時,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成為異姓兄弟,一同剿除黃巾,有功,任安喜縣尉,不久辭官;董卓亂政之際,劉備隨公孫瓚討伐董卓,三人在虎牢關戰敗呂布。後諸侯割據,劉備勢力弱小,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幾經波折,卻仍無自己的地盤。赤壁之戰前夕,劉備在荊州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在赤壁之戰中,聯合孫權打敗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佔領荊州,不久又進兵益州,奪取漢中,建立了橫跨荊益兩州的政權。後關羽戰死,荊州被孫權奪取,劉備大怒,於稱帝後伐吳,在夷陵之戰中為陸遜用火攻打得大敗,不久病逝於白帝城,臨終託孤於諸葛亮。
劉備 - 歷史評價
◆陳壽: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爾。
◆呂布:是兒最叵信者。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傅斡: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張輔: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
資料 字 益德 終屬 蜀
籍貫 [冀州]涿郡涿縣 [今河北涿州]
容貌 暫無相關記載
官至 車騎將軍 謚曰桓
生卒 ? — 221
家族
資料 父親 未知 母親 未知
配偶 夏侯氏
子女 張苞 張紹
兄弟姐妹 未知
相關人物 劉備 關羽
曾效力過的勢力 蜀
3.張飛 - 簡明歷史傳記
在涿郡結識劉關二人,與關羽一起從事於劉備,對待關羽如兄長。隨劉備助曹操打敗呂布,受封中郎將。在當陽長阪,張飛引二十騎據水斷橋,阻擋曹操大軍,曹軍無人敢進。劉備平定荊州,加封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劉備入蜀,張飛與孔明溯流而上,至江州,俘巴郡太守嚴顏而釋之。益州平定,張飛任巴西太守,不久又擊敗張郃的進犯。劉備進位漢中王,封張飛為右將軍,假節。章武元年,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後劉備伐吳,張飛本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行前,為其帳下張達、范疆殺之。後追謚曰桓侯。
張飛 - 簡明演義傳記
張飛與劉備、關羽在桃園結義,張飛排第三,隨劉備征討黃巾,劉備受封平原相,張飛任別部司馬。徐州城破,張飛占據古城,自任縣令。曹操平定荊州,張飛引二十餘騎,立馬於長阪橋,嚇退曹軍數十里。劉備入蜀後,張飛率援軍沿江而上,攻略城池無數,並且義釋彥顏。後封為蜀漢五虎大將。關羽死後,張飛悲痛萬分,每日飲酒鞭打部下,遂被屬下趁睡覺時殺死。
張飛 - 歷史評價
陳壽:「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4.關羽(?? —219年),約生於東漢桓帝年間,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人(今山西運城市)。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
生平
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188年,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三人寢則同床,情同兄弟,劉備坐下時,二人常不辭辛勞隨身立護,有時一站就是大半天。三人討伐黃巾有功,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後,劉備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被封為平原國相,關羽、張飛任別部司馬,分統部曲。
後劉備領徐州,受袁術、呂布夾攻,投奔曹操,曹操薦舉劉備為左將軍、豫州牧。198年,曹操擊敗呂布,任車胄為徐州刺史。時袁術北上投奔袁紹,劉備奉曹操命攔截袁術於徐州,劉備趁機襲殺車胄,命關羽守下邳、領徐州,劉備返回小沛。200年,劉備被曹操擊敗,關羽被擒,曹操為留關羽為己用,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後袁紹派大將顏良率淳於瓊、郭圖等攻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並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沖鋒,刺殺顏良於萬軍之中,並斬其首,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危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曹操知道關羽會離開,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但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左右想追殺他,不過曹操認為:「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208年,曹操南下,劉備南逃,另遣關羽乘數百艘船駛向江陵會合,但劉備於途中被曹操軍追至,幸而關羽駛至漢津,一同乘船至夏口。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後,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荊州,於是劉備又與孫權大將周瑜夾攻曹仁,命關羽斷曹仁後路。待劉備取得荊南,關羽被封元勛,為襄陽太守、盪寇將軍,這其間襄陽實為曹操勢力范圍,所以駐於江北。劉備平定蜀地後,授權關羽掌管荊州。
215年,孫權對北方戰爭失利,又自認赤壁之戰中遠較劉備出力為多,轉向劉備索討荊州,劉備拒絕,孫權遂命呂蒙偷襲荊州南部,魯肅於益陽牽制關羽,最終孫劉協議平分荊州,但雙方關系已趨惡化,孫權方仇視劉備關羽君臣。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同年關羽進攻樊城,曹操派大將於禁援救,時大雨令漢水暴漲,關羽利用天象俘虜敵軍三萬多人,並生擒於禁,斬殺龐德,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於樊城,並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當時曹操治下許多盜匪早已受關羽遙控,更有許多叛亂都想引關羽為援,關羽威震華夏。
219年10月,魏王曹操欲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坐大,孫權果然因為覬覦荊州而向曹操自請襲擊關羽後方。曹操仍不放心,動員徐晃、張遼等將,及袞州剌史裴潛、豫州剌史呂貢等率軍救援樊城,並准備親自征討關羽。孫權亦動員所有主力部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前往荊州以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公安守將士仁不戰而降,孫權手下呂蒙、陸遜等遂次第攻陷荊州各地。關羽因後方生變,又和徐晃作戰失利,於是解除對樊城的包圍南撤,但水軍仍然控制漢水。關羽軍隊家屬多在荊州,得知荊州失陷,士卒漸漸潰散,關羽惟有退至麥城。12月,關羽試圖詐降突圍,但遭識破,於途中被潘璋手下馬忠擒獲,於臨沮被斬。後劉禪追謚關羽為壯繆侯。
特徵
關羽有美須髯,萬人之敵、忠義雙全;好讀左氏春秋,能誦讀如流。投降曹營時,雖受盡禮遇,但仍心向劉備。為人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療毒,事緣一次被毒箭射傷左臂,每到陰雨,骨別疼痛,一名醫師說要刮骨去毒才可病癒,關羽即伸臂給醫師,開始刮骨,血流到盤,但關羽卻一麵食肉飲酒,神態自若。
但他生性高傲,對士大夫非常驕矜。與同僚關系也不太好,如黃忠官拜後將軍,他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幸得劉備派遣費詩解說。而糜芳、士仁、潘浚都與關羽有隙。
評價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溫恢:「關羽驍銳。」
呂蒙:「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
諸葛亮書與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
郭嘉、程昱稱關羽、張飛:「萬人敵」
劉曄稱關羽、張飛:「勇冠三軍」
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
傅干稱關羽、張飛:「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關雲長、張益德:「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濟於艱難,贊主洪業,侔跡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並致奸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 」
關羽和張飛在當時在後世都成為勇猛善戰的代名詞:
晉書劉遐傳:「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
魏書崔延伯傳:「崔公,古之關張也。」
可參考趙翼著《廿二史札記》卷七關張之勇的部份,詳細整理了古人以關羽、或關張用作皆為勇將代名詞的資料。
出生爭議
於中國運城市常平村關帝家廟內立有一塊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記其生於「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而明崇幀二年(1629年)立於石磐溝關羽祖塋的《祀田碑記》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編修的《關帝志》,都認為關羽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此外,民間對關羽生辰還流傳有好幾種說法。比較、考證幾種資料,較為可信且成公論是關羽生於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1]。
不過資料一直受到爭議。《三國志》及其他同期史料都未有記錄關羽出生,另外如《關帝志》內容多出自《三國演義》,非嚴謹的史料;《祀田碑記》和《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未有嚴格考究。而王兆春等所編著《中國歷代名將傳》暫記為(? - 219),所以現今仍未有確切可信的資料
5.呂布
身材高大(估計有190m以上),相貌英俊,武藝高強。呂布不但衣著華麗,而且喜歡耍酷,他一出場就是「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簡直是酷斃了。他經常手持一口方天畫戟,腳跨赤兔寶馬,到處泡妞,當時人稱「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擅長騎射,膂力過人,號為飛將,聞名於並州;刺史丁原用布為主簿。董卓入京後,誘使呂布殺死丁原,率其眾來投。董卓大見親侍,令布為騎都尉,隨侍左右。布亦父事董卓。然董卓常因小忿而欲殺布,布懼,在司徒王允的教唆下殺掉了董卓。卓黨李傕等嘯聚為賊,攻打長安,布不能拒,逃走,先後投靠袁術、袁紹、張楊,最後在張邈、陳宮的策劃下入主兗州,與曹操展開數度激烈的爭奪戰,先勝後敗,投靠徐州的劉備,屯兵小沛。呂布趁劉備攻袁術之機奪取了徐州,後在曹操的調解下與備和解。袁術攻打劉備,呂布以轅門射戟為賭注,使袁軍退卻。袁術起兵伐呂布,呂布大敗。但後曹操和劉備聯軍攻打,困守下邳。布雖驍猛,然無謀而多猜忌,又信妻言,不納群下之言。曹操塹圍三月,呂布軍上下離心,其將侯成、宋憲、魏續縛陳宮,將其眾降;呂布亦就縛,與陳宮、高順被戮於白門樓。呂布性情輕狡反復,唯利是圖,註定了其能稱雄一時而不能成大業的命運。
6.趙雲
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
蜀國五虎大將第三位。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戰著稱。原為公孫瓚的部下,後歸劉備。劉備被曹軍打敗於當陽長坂坡,趙雲六進六齣曹操百萬軍中,救出了甘夫人與阿斗。劉備東吳招親,趙雲領軍護衛,後攔江截救阿斗,一桿長槍,神出鬼沒,渾身是膽,一生征戰無數,屢建奇功,後拜翊軍將軍,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公元二二七年隨諸葛亮進攻關中,失利於箕谷,退回漢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歲。
7.甘寧,吳國大將。字興霸,巴郡臨江(今四川忠縣)人。起初跟隨劉表、黃祖。黃祖兵敗被殺後,歸降孫權。為著名水軍將領,勇猛過人,打仗常沖鋒陷陣,一生建立戰功無數。曹軍進軍濡須時,他率敢死隊百人,夜襲曹營,大勝而還,未傷一人。劉備伐吳時,被番王沙摩柯一箭射死,死時樹上有數百隻烏鴉,圍繞著他的屍體,也不飛走。孫權得到甘寧已死的消息後,悲痛不已,並立廟祭祀他
8.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先為並州刺史丁原部下擔任從事,後來又歸附董卓,董卓死後,張遼又帶兵投靠了呂布,在呂布手下任騎都尉。後來,呂布在下邳被曹操和劉備打敗,最終歸附曹操。武功高強,有勇善謀,多次建立奇功。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孫權攻打合肥,他率敢死隊八百餘人守城,奮勇突擊,大破吳軍。吳軍一聽見張遼的名字,便人人膽寒,連吳國小兒夜間啼哭,一聽說張遼二字便不敢哭了。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曹丕親征,三路伐吳。張遼與諸將大破東吳大將呂范軍,遂因病死於軍中,謚剛侯。
9.諸葛亮
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除此之外,這部小說還在別的章節中提到:諸葛亮執掌劉備軍隊後,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輛四輪小車。總之,小說對諸葛亮外貌特徵的定型是: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扇,有時坐一輛四輪小車。
鞠躬盡瘁,死而後矣 54(41.5%)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8(6.2%)儉以養德 2(1.5%)刑法雖峻但無怨者 6(4.6%)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教育為主刑法為輔) 1(0.8%)兵出天下不驚(打仗時連老百姓都不驚動) 8(6.2%)事必躬親 1(0.8%)長於巧思,善發明創造 7(5.4%)散文出眾 0(0%)做事謹慎,不沖動 3(2.3%)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 1(0.8%)求實精神 2(1.5%)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6(4.6%)口才出眾 1(0.8%)精研玄學 1(0.8%)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觀,才能和善良=美麗 11(8.5%)選賢任能更看重品德 1(0.8%)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 5(3.8%)重視人才 1(0.8%)攻心為上 3(2.3%)處事讓人心服口服(李嚴廖立馬謖孟獲) 8(6.2%)
10.孫權
孫權的歷史評價
◆陳壽:「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劉備: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山陽公載記》
◆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吳歷》
孫權19歲就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後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
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他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後再安全駛回。他"博覽書傳歷史"頗有才華。他曾寫信給曹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戰敗劉表,取得荊州,企圖一舉滅吳。他對孫權聲稱:"今治水軍80萬方與將軍會貓於吳。"孫權沒有被曹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果斷地採納魯肅的建議,與劉備結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用火攻戰術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審時度勢,考慮重新選擇一個合適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後,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為建業。黃初二年(公元211年),因與劉備爭奪荊州,為便於指揮對蜀作戰,又以荊州的鄂城為政治中心,改稱武昌。黃龍元年(公元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又將都城自武昌遷回「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建業。這樣,孫權開創了南京的建都歷史。
孫權規劃並建造了建業都城,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業城中建有壯麗的宮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頭城、丹陽郡城,還有人口集中和商業繁榮的市場。孫權創建的建業成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為日後南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孫權對開發建業和整個江南地區做出重大貢獻。他採取了不少措施,鼓勵發展生產。他"親自受田",將駕車用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農業生產。並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時征調農民服徭役,以保證生產期間,又興修水利,疏浚和擴大秦淮河水道,開破崗瀆、運瀆、東渠、潮溝等。當時建業城有數千名技術熟練的手工業工人,從事絲織、冶鑄生產。孫權還發展了航海事業,派將軍衛溫和諸葛直領兵萬人航行到夷州(今台灣省),又派人出使遼東半島及海南諸國,有的使者到高句麗、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島等地。公元247年,還為西域僧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孫權統治江東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吳國創業的黃金時代。到他的晚年,有才華的太子孫登不幸早逝,其他兒子們為了王位明爭暗鬥吳的元氣大傷。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孫權,這位雄踞江東的傑出政治家在失望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葬在蔣山之陽(今紫金山梅花山)。
11.周瑜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於袁術麾下初崛起時曾隨之掃盪江東。後來回去鎮守丹陽。袁術心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投奔孫策,為中郎將,孫策相待甚厚,又同時迎娶有「國色」之稱的二喬,成為連襟。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為中護軍,執掌軍政大事。赤壁大戰期間,力主拒曹,而指揮全軍在烏林迎擊曹軍取得勝利。赤壁大戰之後,周瑜諫議孫權將劉備安撫在吳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孫權未採納。孫權後來採納周瑜的諫議,擬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然後消滅曹操,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准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孫權曾為其素服吊喪。周瑜性情開朗,氣度寬宏,深得維恩顯著。精通樂律,即使在醉酒時也能聽出音律的錯誤。
12.馬超(175—222年),字孟起,性別男,因穿白袍銀甲,騎白馬,人稱"錦馬超",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名門望族,三國時期蜀國大將。其父馬騰,字壽成,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騰父馬肅,字子碩,漢桓帝時為天水蘭干縣尉,後失官流落隴西,娶羌女生馬騰,故而馬超有四份之一的羌人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