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伍子胥的故事
1、一夜白頭
伍子胥攜楚太子建之子勝逃奔他國,被楚兵一路追殺。然而昭關被右司馬遠越領兵把守,很難過關。扁鵲的弟子東皋公就住在山中,他從懸賞令上的圖中認出了伍子胥,決定幫助他。
東皋公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之事。伍子胥實在熬不住,急切地對皋公說「我有大仇要報,度日如年,這幾天耽擱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樣,先生還有什麼辦法呢?」,東皋公說「我已經為你們籌劃了可行的計策,只是要等一個人來才行。」
伍子胥猶豫不決,翻來覆去,不覺捱到天亮。東皋公一見他,大驚道「你怎麼一夜之間,頭發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鏡子,果然全白了頭,不由暗暗叫苦。
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計策成了!幾日前,我已派人請我的朋友皇甫訥來,他跟你長得像,我想讓他與你換位,以矇混過關。你今天頭發白了,不用化妝,別人也認不出你來,就更容易過關了」。
2、七星龍淵
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這一天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盪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游有一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盪中,不見蹤影。
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
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托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3、千金報恩
伍子胥在逃離楚國途中,有一次他飢困交加,見一位浣紗姑娘竹筐里有飯,於是上前求乞。姑娘頓生惻隱之心,慨然相贈。伍子胥飽餐之後,出於安全原因,要求對方為他的行為保密。姑娘覺得人格受辱,她隨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見狀,傷感不已。
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後來伍子胥報了大仇之後,又想到要報恩,但苦於不知姑娘家地址,於是就把千金投入她當時跳水的地方。
4、成吳霸業
適逢吳王久留楚國搜尋昭王,闔廬的弟弟夫概趁機逃奔回國,自立為王。闔廬聽到這個消息,就放棄楚國返回吳國,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被打敗,就逃奔楚國。
楚昭王見吳國發生內亂,就重返郢都,將堂奚谷封給夫概稱作堂奚谷氏。楚國又與吳國交戰,打敗吳國,吳王就回去了。兩年後,闔廬派太子夫差率兵攻打楚國,奪取番地。楚國害怕吳國再次大兵壓境,就離開郢都,遷都到鄀城。當是時,吳王採用伍子胥、孫武的計策,西邊攻克了楚國的疆土,北邊威鎮齊國、晉國,南邊收服了越人。
公元前496年,闔閭與越王勾踐大戰,中箭,闔閭傷腳拇趾,傷重不治,死前囑子夫差,勿忘殺父之仇。並托伍氏輔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稱相國公。
5、自盡身死
夫差繼位後,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投降,伍子胥認為應一舉消滅越國,但是夫差為伯嚭所讒,不聽「聯齊滅越」的主張,反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對他的兒子說:「我多次規勸大王,大王不採納我的意見,我現在已看到吳國的末日了。
你與吳國一起滅亡,沒有好處啊!」於是將他的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牧,就返回吳國向夫差匯報。伯嚭乘機進讒言,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
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賜死伍子胥,贈劍令他自盡。伍子胥仰天長嘆說:「唉!奸臣伯嚭作亂,大王反而殺我。我使你的父親稱霸諸侯。在你還未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幾位公子都爭立為太子,我與先王冒死力爭,差點不能被立為太子。
你被立為太子後,想將吳國分一半給我,但我並不敢有這種奢望。可是如今你竟聽信奸佞小人的讒言而殺害長輩。」伍子胥在憤恨之餘,留下遺言,要家人於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滅掉吳國。
吳王夫差極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屍首用鴟夷革裹著拋棄於錢塘江中,吳人哀憐他,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為胥山。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夫差羞於在陰間見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雙眼後才舉劍自盡。
B. 伍子胥是否有後代
伍子胥有後代,伍子胥有一子,託付給齊國的鮑牧。
夫差繼位後,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投降,伍子胥認為應一舉消滅越國,但是夫差為伯嚭所讒,不聽「聯齊滅越」的主張,反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對他的兒子說:「我多次規勸大王,大王不採納我的意見,我現在已看到吳國的末日了。
你與吳國一起滅亡,沒有好處啊!」於是將他的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牧,就返回吳國向夫差匯報。伯嚭乘機進讒言,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
伍子胥故事
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這一天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盪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游有一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
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盪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
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托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
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C. 尋 伍子胥 傳記
伍子胥(?~公元前484)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屬今監利縣人,縣城大車站外有其雕像。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父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伍子胥本為楚國人。性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吳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入吳後,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得進用為「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與謀國政。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軍經武,使吳成為東南地區一強國。根據吳與周邊各國的強弱形勢及利害關系,與孫武等制定先西破強楚,以解除對吳之最大威脅,繼南服越國以除心腹之患的爭霸方略。周敬王八年(前512),針對楚國執政者眾而不和,且互相推諉的弱點,提出分吳軍為三部輪番擊楚,以誘楚全軍出戰,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亟肆以罷(疲)之,多方以誤之」(《左傳·昭公三十年》),待楚軍疲敝,再大舉進攻。此後數年間,吳軍連年擾楚,迫楚軍被動應戰,疲於奔命,實力大為削弱。隨即展開大舉攻楚的准備,爭取與楚有矛盾的蔡、唐兩國作為吳的盟國,使楚北方門戶洞開,為爾後避開楚軍防守正面實施突襲創造了條件。又出兵攻越,給楚造成吳不會大舉攻楚的假象,並施反間於楚,使楚不用知兵善戰的子期,而用貪鄙無能的子常為帥。十四年,與孫武等佐闔閭統領大軍沿淮水西進,由楚防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大縱深戰略突襲,直搗楚腹地,以靈活機動的戰法,擊敗楚軍主力於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今漢川北),並展開追擊,長驅攻入楚都郢(今荊沙江陵西北),終成破楚之功(見柏舉之戰)。由於懷有強烈的個人復仇願望,在楚未能安撫民心,激起楚國上下反對,致使吳軍難以立足。闔閭死後,繼事吳王夫差。二十六年,吳、越夫椒之戰,越慘敗幾於亡國,夫差急於圖霸中原圖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時,伍子胥預見到兩國不能共存之勢,又洞察越王勾踐圖謀東山再起之心,力諫不可養癰遺患,而應乘勢滅越。夫差不納,坐視越國自大。三十六年,及見夫差欲率大軍攻齊,越王句踐率眾朝賀,再度勸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絕。知夫差昧於大勢而不可諫,吳國必為越國所破滅,為避禍而托子於齊國鮑氏,反遭太宰伯嚭誣陷,被逼自殺。死後僅十年,越滅吳,終應其言。春秋末期吳國興亡,伍子胥舉足輕重。其治國用兵,以務實為旨,遠見卓識,謀略不凡。《漢書·藝文志》著錄兵書《伍子胥》十篇、圖一卷,雖已亡失,當證伍子胥生前有其軍事著作。
註:由於懷有強烈的個人復仇願望,在楚未能安撫民心,激起楚國上下反對,致使吳軍難以立足
其原因應該是:他本是楚國人,攻破楚都後,楚昭王逃跑了,子胥沒能抓到他,於是把仇人楚平王的屍體挖出來並用鞭子抽了300下才罷手``````````
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以泄仇恨。最終卻被吳王夫差疏遠,以致被迫自殺。
-------------------------------------------------
楚平王有個太子叫建,楚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費無忌做他的少傅。費無忌對太子建不忠心。平王派無忌到秦國為大子建娶親。因為秦女長的姣美,無忌就急忙趕回來報告平王說:「這是個絕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給太子另外娶個媳婦。」平王就自己娶了秦女,極度地寵愛她,生了個兒子叫軫,另外給太子建娶了媳婦。
費無忌用秦國美女向楚平王獻媚以後,就趁機離開了太子去侍奉平王。又擔心有一天平王死了,太子建繼位殺了自己,竟因此詆毀太子建。太子建的母親,是蔡國人,楚平王不寵愛她。平王也越來越疏遠太子建,派太子建駐守城父,防守邊疆。
不久,無忌又沒日沒夜地在平王面前說太子建的壞話,他說:「太子因為秦女的原因,不會沒有怨恨情緒,希望大王自己稍微防備著點。自從太子駐守城父以後,統率著軍隊,對外和諸侯交往,將要進入都城作亂了。」楚平王就把他的太傅伍奢召回來審問。伍奢知道無忌在平王面前說了太子的壞話,因此說:「大王怎麼能僅僅憑撥弄事非的小人之臣的壞話,就疏遠骨肉至親呢?」無忌說:「大王現在不制止,他們的陰謀就要得逞,大王將要被逮捕了!」於是平王發怒,把伍奢囚禁起來,同時命令城父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還沒走到,奮揚派人提前告訴太子:「太子趕快離開,要不然,將被殺死。」於是太子建逃到宋國去了。
無忌對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都很賢能,不殺掉他們,將成為楚國的禍害。可以用他父親作人質,把他們召來,不這樣將成為楚國的後患。」平王就派使臣對伍奢說:「能把你兩個兒子叫來,就能活命,不叫來,就處死。」伍奢說:「伍尚為人寬厚仁慈,叫他,一定能來;伍員人桀驁不訓,忍辱負重,能成就大事,他知道來了一塊被擒,勢必不來。」平王不聽,派人召伍奢兩個兒子,說:「來,我使你父親活命;不來,現在就殺死伍奢。」伍尚打算前往,伍員說:「楚王召我們兄弟,並不打算讓我們父親活命,擔心我們逃跑,產生後患,所以,用父親作人質,欺騙我們。我們一到,就要和父親一塊處死。對父親的死有什麼好處呢?去了,就叫我們報不成仇了。不如逃到別的國家去,藉助別國的力量洗雪父親的恥辱。一塊去死,沒有意義呀。」伍尚說:「我知道去了最後也不能保全父親的性命。可是只恨父親召我們是為了求得生存,要不去,以後又不能洗雪恥辱,終會被天下人恥笑。」對伍員說:「你可以逃走,你能報殺父之仇,我將要就身去死。」伍尚接受逮捕後,使臣又要逮捕伍子胥,伍子胥拉滿了弓,箭對准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他聽說太子建在宋國,就前去追隨他。伍奢聽說子胥逃跑了,說:「楚國君臣將要苦於戰火了。」伍尚來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塊殺害了。
伍子胥到宋國以後,正好遇上宋國華氏作亂,就和太子建一同逃到鄭國去。鄭國君臣對他們很友好。太子建又前往晉國,晉頃公說:「太子既然跟鄭國的關系友好,鄭國信任太子,太子要能給我們作內應,我們從外面進攻,一定能滅掉鄭國,滅掉鄭國,就把它分封給太子。」於是太子回到鄭國。舉事的時機還沒成熟,正趕上太子因為個人私事打算殺掉一個跟隨他的人,這個人知道太子的計劃,就把它告訴鄭國。鄭定公和子產殺死了太子建。建有個兒子叫勝。伍子胥害怕了,就和勝一同逃奔吳國。到了昭關,昭關的官兵要捉拿他們,於是,伍子胥和勝各自隻身徒步逃跑,差一點不能脫身。追兵在後。到江邊,江上有一個漁翁乘著船,知伍子胥很危急,就渡伍子胥過江。伍子胥過江後,解下隨身帶的寶劍說:「這把劍價值百金,把它送給你老人家。」漁翁說:「按照楚國的法令,抓到伍子胥的人,賞給糧食五萬石,封給執珪的爵位,難道是僅僅值百金的寶劍嗎?」不肯接受。伍子胥還沒逃到吳國京城,就得了病,在中途停下來,討飯吃。到達吳都,吳王僚剛剛當權執政,公子光做將軍。伍子胥就通過公子光的關系求見吳王。
過了很久,楚平王因為楚國邊邑鍾離和吳國邊邑卑梁氏都養蠶,兩地的女子為爭採桑葉相互撕打,就大發雷霆,以致於兩國起兵相互攻打。吳國派公子光攻打楚國,攻克了楚國的鍾離、居巢就回去了。伍子胥勸說吳王僚說:「楚國是可以打敗的,希望再派公子去。」公子光對吳王說:「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國殺死,勸大王攻打楚國,是為了報他的私仇。攻打楚國未必可以打敗它呀。」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在國內有野心,想殺死吳王僚而自立為君,不可以用對外的軍事行動勸說他,就向公子光推薦了專諸,離開朝廷,和太子建的兒子勝到鄉下種地去了。
五年以後,楚平王死了。當初,平王從太子建那兒奪來的秦國美女生了一個兒子叫軫,等平王一死,軫竟然繼平王即位,這就是昭王。吳王僚趁著楚國辦喪事,派燭庸、蓋餘二公子領兵襲擊楚國。楚國出兵切斷了吳國軍隊的後路,使吳軍不能回國。吳國國內空虛,公子光就命令專諸暗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闔閭自立以後,願望實現了,就召回伍員,官拜為行人,和他共同策劃國事。
楚國殺了它的大臣嚭宛、伯州犁,伯州犁的孫子伯嚭逃到吳國,吳國也用伯嚭做了大夫。先前,吳王僚派遣攻打楚國的兩位公子,後路被切斷不能回國,後來聽說闔閭殺死吳王僚自立為王的消息,於是帶領著軍隊,投降了楚國,楚國把舒地封給了他們。闔閭自立為王的第三年,就發動軍隊和伍子胥、伯嚭攻打楚國,佔領了舒地,捉住了原來背叛吳國的兩個將軍。因而闔閭想乘勝進兵郢都,將軍孫武說:「百姓太疲憊了,不可以,暫切等待吧。」就收兵回國了。
闔閭四年(前511),吳國攻打楚國,奪取了六地和灊(qián,潛)地。闔閭五年,攻打越國,並戰敗了它。闔閭六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領兵攻打吳國。吳國派伍子胥迎戰,在豫章打敗了楚國的軍隊,奪取了楚國的居巢。
闔閭九年(前506),吳王闔閭對子胥、孫武說:「當初你們說郢都不可攻入,現在的情形怎麼樣呢?」子胥、孫武回答說:「楚國將軍囊瓦貪財,唐國和蔡國都怨恨他。大王一定要大規模地進攻楚國,必須先要得到唐國和蔡國的幫助才行。」闔閭聽從了他們的意見,出動了全部軍隊和唐國、蔡國共同攻打楚國,和楚國軍隊在漢水兩岸列兵對陣。吳王的弟弟夫概帶領著軍隊請求相隨出征,吳王不答應,夫概就用自己屬下五千人攻擊楚將子常,子常戰敗逃跑,直奔宋國。於是,吳軍乘勝挺進,經過五次戰役,就打到了郢都。己卯日,楚昭王出逃。第二天,吳王進入郢都。
楚昭王出逃,進入雲楚大澤;昭王遭到強盜的襲擊,昭王又逃到鄖地。鄖公的弟弟懷說:「平王殺死了我們的父親,我們殺死他的兒子,不也可以嗎?」鄖公擔心他的弟弟殺死昭王,就和昭王一塊逃到隨地。吳兵包圍了隨地,對隨地人說:「在漢水流域的周朝子孫,被楚國全部消滅了。」隨人要殺昭王,王子綦把他藏起來,自己冒沖昭王來搪塞他們。隨人算了一卦,卦象表明把昭王交給吳軍,不吉利,就謝絕吳國,不交昭王。
當初,伍子胥和申包胥是至交的朋友,伍子胥逃跑時,對包胥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包胥說:「我一定要保存楚國。」等到吳兵攻進郢都,伍子胥搜尋昭王,沒有找到,就挖開楚平王的墳,拖出他的屍體,鞭打了三百下才停手。申包胥逃到山裡,派人去對伍子胥說:「您這樣報仇,太過分了!我聽說:『人多可以勝天,天公降怒也能毀滅人。』您原來是平王的臣子,親自稱臣侍奉過他,如今弄到侮辱死人的地步,這難道不是喪天害理到極點了嗎!」伍子胥對來人說:「你替我告訴申包胥說:『我就像太陽落山的時候,路途還很遙遠。所以,我要逆情背理地行動。』」於是申包胥跑到秦國去報告危急情況,向秦國求救,秦國不答應。申包胥站在秦國的朝廷上,日夜不停地痛哭,他的哭聲七天七夜沒有中斷。秦哀公同情他,說:「楚王雖然是無道昏君,有這樣的臣子,能不保存楚國嗎?」就派遣了五百輛戰車拯救楚國,攻打吳國。六月間,在稷地打敗吳國的軍隊。正趕上吳王長時間地留在楚國尋找楚昭王,闔閭的弟弟夫概逃回國內,自立為王。闔閭聽到這個消息,就棄楚國趕回去,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兵敗,跑到楚國。楚昭王見吳國內部發生變亂,又打回郢都,把堂溪封給夫概,叫做堂溪氏。楚國再次和吳軍作戰,打敗吳軍,吳王就回國了。
又過了兩年,闔閭派太子夫差領兵攻打楚國,奪取番地。楚國害怕吳國軍隊再次大規模地進攻,就離開郢城,遷都鄀邑。在這個時候,吳國用伍子胥、孫武的戰略,向西打敗了強大的楚國,向北威鎮齊國、晉國,向南降服了越國。
夫差攻楚取番以後四年,孔子出任魯國國相。
又過了五年,吳軍攻打越國。越王勾踐率兵迎戰,在姑蘇打敗吳軍,擊傷了吳王闔閭的腳趾,吳軍退卻。闔閭創傷發作,很嚴重,快要死的時候對太子夫差說:「你能忘掉勾踐殺你父親嗎?」夫差回答說:「不敢忘記。」當天晚上,闔閭就死了。夫差繼位吳王以後,任用伯嚭做太宰,操練士兵。二年後攻打越國,在夫湫打敗越國的軍隊,越王勾路就帶關殘兵敗將棲息在會稽山上,派大夫文種用重禮贈送太宰嚭請求媾和,把國家政權託付給吳國,甘心做吳國的奴僕。吳王將要答應越國的請求,伍子胥規勸說:「越王勾踐為人能含辛茹苦,如今,大王要不一舉殲滅他,今後一定會後悔。」吳王不聽伍子胥的規勸,而採納了太宰嚭的計策,和越國議和。
和越國議和以後五年,吳王聽說齊景公死了,大臣們爭權奪利,新立的國君軟弱,就出動軍隊向北攻打齊國。伍子胥規勸說:「勾踐一餐沒有兩味葷菜,哀悼死去的、慰問有病的,將打算有所作為。這個人不死,一定是吳國的禍患。現在吳國有越國在身邊,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鏟除越國卻一心致力攻打齊國,不是很荒謬的嗎?」吳王不聽伍子胥的規勸,攻打齊國。在艾陵把齊國軍隊打得大敗,於是懾服了鄒國和魯國的國君而回國。從此,就越來越少地聽從伍子胥的計謀了。
此後四年,吳王將要北上攻打齊國,越王勾踐採用子貢的計謀,就帶領著他的人馬幫助吳國作戰,把貴重的寶物敬獻給太宰伯嚭。太宰嚭多次接受了越國的賄賂。就特殊地喜歡並信任越國,沒日沒夜地在吳王面前替越國說好話。吳王總是相信和採納太宰嚭的計謀。伍子胥規勸吳王說:「越國,是心腹大患,現在相信那虛飾浮誇狡詐欺騙之詞,貪圖齊國。攻克齊國,好比佔領了一塊石田,絲毫沒有用處。況且《盤庚之誥》上說:『有破壞禮法,不恭王命的就要徹底割除滅絕他們,使他們不能夠傳宗接代,不要讓他們在這個城邑里把好人影響壞了。』這就是商朝興盛的原因。希望大王放棄齊國,先攻打越國;如不這樣,今後悔恨也來不及了。」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勸告,卻派他出使齊國。子胥臨行,對他兒子說:「我屢次規勸大王,大王不聽。我現在看到吳國的末日了,你和吳國一毀滅,沒有好處。」就把他的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牧,而返回吳國向吳王報告。
吳國太宰嚭和伍子胥在感情上產生裂痕以後,就趁機在吳王面前說他的壞說:「子胥為人強硬凶惡,沒有情義,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要釀成深重的災難。前次大王要攻打齊國,子胥認為不可以,大王終於發兵並且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子胥因自己計謀沒被採用感到羞恥,反而產生了怨恨情緒。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齊國,伍子胥又獨斷固執,強行諫阻,敗壞、詆毀大王的事業,只希望吳國戰敗來證明自己的計謀高明。現在大王親自出征,出動全國的武裝力量攻打齊國,而伍子胥的勸諫不被採納,因此就中止上朝,假裝有病不隨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戒備,這是很容易引起禍端的。況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齊國,就把他的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氏。做人臣子,在國內不得意,就在外依靠諸侯,自己認為是先王的謀臣,現在不被信用,時常鬱郁不樂,產生怨恨情緒。希望大王對這件事早日想辦法。」吳王說:「沒有你這番話,我也懷疑他了。」就派使臣把屬鏤寶劍賜給伍子胥,說:「你用這把寶劍自殺。」伍子胥仰望天空嘆息說:「唉!讒言小人伯嚭要作亂,大王反來殺我。我使你父親稱霸。你還沒確定為王位繼承人時,公子們爭著立為太子,我在先王面前冒死相爭,幾乎不能得到太子的位職。你立為太子後,還答應把吳國分一部分給我,我卻不存在你報答的希望,可現在你竟聽信諂媚小人的壞話來殺害長輩。」於是告訴他親近的門客說:「你們一定要在我的墳墓上種植梓樹,讓它長大能夠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樓上,來觀看越寇怎樣進入都城,滅掉吳國。」於是自刎而死,吳王聽到這番話,大發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革袋子里,漂浮在江中。吳國人同情他,在江邊給他修建了祠堂,因此,把這個地方命名叫胥山。
吳王殺了伍子胥後,就攻打齊國。齊國鮑氏殺了他們的國君悼公輔佐陽生作國君。吳王打算討伐鮑氏,可是,沒有取得勝利,就撤兵回去了。此後二年,吳王召集魯國、衛國的國君在橐皋會盟。第二年,就勢北上,在黃池大會諸侯,來號令周天子。這時,越王勾踐襲擊吳國,殺死吳太子,打敗吳國軍隊。吳王聽到這個消息,就回國了,派出使者用豐厚貴重的禮物和越國媾和。過後九年,越王勾踐終於滅掉吳國,殺死吳王夫差,又殺了太宰嚭,因為他不忠於他的國君,接受外國的貴重賄賂,私下親近越國。
當初,跟隨伍子胥一塊逃亡在楚國原來的太子建的兒子勝,在吳國。吳王夫差在位時,楚惠王要召勝回到楚國。葉公規勸說:「勝愛好勇武而暗中尋訪敢死的勇士,大概有私心!」惠王不聽他的進諫,終於把勝召回來,讓他居住在楚國的邊邑鄢。號稱白公。白公回楚三年而吳王殺了伍子胥。
白公勝回楚國不久,怨恨鄭國殺死他的父親,於是暗地裡收養敢死的勇士向鄭國報仇。回到楚國五年,請求楚王攻打鄭國,楚國令尹子西答應了他的要求。可是,還沒發兵而晉國已經出兵攻打鄭國,鄭國派人到楚國請求救援,楚王派子西前往救鄭,和鄭國訂立了盟約才回國。白公勝發怒說:「我的仇敵不是鄭國,我的仇敵是子西!」白公勝親自磨礪寶劍,有人問他:「用它干什麼?」白公勝回答說:「要用它殺死子西。」子西聽到這件事,笑著說:「白公勝如同鳥蛋,能有什麼作為呢?」
此後四年,白公勝和石乞在朝廷上突然刺殺了令尹子西及司馬子綦。石乞說:「不殺掉楚惠王,不行。」於是,把楚惠王劫持到高府。石乞的隨從屈固背負著楚惠王逃到昭夫人住的宮室。葉公聽說白公勝作亂,帶領著他封地的人攻打白公勝。白公勝一夥人戰敗,白公勝逃到山裡自殺了。石乞被俘,審問他白公勝的屍首在哪裡,不說出來就要把他煮死。石乞說:「事情成功了就做卿相,不成功就被煮死,本來是應盡的職分。」最終不肯說出白公勝屍首在什麼地方。於是,把石乞煮死了。找回楚惠王,再立他為國君。
太史公說:怨毒對於人類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國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結下怨毒,何況地位相同的人呢!假使伍子胥追隨他的父親伍奢一起死去,和螻蟻又有什麼區別。放棄小義,洗雪重大的恥辱,讓名聲流傳後世。可悲啊!當伍子胥在江邊困窘危急的時候,在路上沿途乞討的時候,他的心志難道曾經有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嗎?所以,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剛正有氣性的男子,誰能達到這種地步呢!白公如果不自立為王,他的功業和謀略恐怕是說也說不完啊!
D. 伍子胥後人後來怎樣了
伍子胥在苦諫吳王夫差失敗後,又被夫差派去出使齊國,預感到吳國將不久存於世的他將自己的獨生子託付於齊國的好友鮑牧。對於他的後人的姓氏問題,有三種說法,一說姓伍,一說姓王孫,一說姓員。
相傳伍子胥在將自己的獨子託付給齊國好友鮑牧之後,讓他的兒子伍封拜鮑牧的兒子鮑息為兄長,並囑咐他的兒子以後要以王孫封為自己的名字,不能再用伍封。所以後世,將王孫氏的人當做是伍子胥的後代。
伍子胥本名叫伍員,伍子胥在吳國發跡之後,有人開始投靠依附於他,伍氏在吳國又重現了在楚國時的鼎盛之況。
後來,伍子胥的旁系後人以「員」為姓,後人將員氏看做是伍子胥的後世子弟。
唐朝時著名詩人,平原郡公員半千就自稱是伍子胥後人。
E. 主角是伍子胥之子的小說
伍子胥 之子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伍子胥作者:楊治焜前言更新時間2008-12-9 21:05:08 字數:2697前言我第一次聽到伍子胥這個名字,是在一九五六年下半年,我於合肥一中讀初二(上)時。當時文學課本有一篇課文「晏子使楚」(選自《晏子春秋》),文學老師楊鑒先生為使我們能更多的了解我國春秋時代的情況,配合教學,在課外活動時給我們講了伍子胥的故事,讓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後來我看書,方知楊先生所講的伍子胥故事,源於明朝人馮夢龍寫的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故而我寫這本歷史小說《伍子胥》,即以《東周列國志》(以下簡稱《東志》)作為基礎。但考慮到本書的重要內容,應符合史料記載,因此以《左傳》、《史記》、《中國歷史紀年表》(以下簡稱《年表》)等史料作為依據,對照《東志》,對《東志》所敘作了適當的修改。對《東志》中不符合情理的敘述,亦作了適當的修改。在本書中,還選錄《東志》的一些詩賦,且對其不符詩賦要求或情理的字句,一並作了適當的修改。一、對《東志》所敘不符史料記載之處作了適當的修改,如:《東志》在敘說楚平王從獄中取出伍奢,要其寫書信給其子伍尚、伍員時,言道:「令左右授以紙筆」。這顯然與史實不符。實際上,在伍奢所處的春秋後期,世上還沒有紙。直至其後六百多年的東漢中期,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造紙,世上始有紙。故依史實將此處改為:「令左右授以竹簡與筆」。《東志》敘說孫武操演宮女三百……確認
F. 伍子胥是哪部小說里的人物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字子胥,本楚國椒邑(今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一說今安徽省全椒縣)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
有一本小說名字就叫伍子胥
G. 求小說名①男主進入伍子胥墓地吸收了天道之眼②伍子胥對女兒說你用琴音迷惑不了的人同時琴弦斷了就是你夫
求小說名①男主進入伍子胥墓地吸收了天道之眼②伍子胥對女兒說你用琴音迷惑不?
找了半天也沒找到這部小說啊,有主角名字提示嗎
H. 伍子胥的兒子叫什麼
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