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昭通作家群的熏陶:朱提文化背景下的“其民好学”
位于滇东北的昭通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门户。历史上的昭通一度商贾云集,成为“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通道和云贵川三省的物资集散地。境内乌蒙磅礴,金沙浪拍,山川俊秀,为我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作用。“朱提”一名最早出现于西汉,系彝语地名音译,是昭通古时称谓。朱提文化上承滇文化,下接南诏大理文化,为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从公元前135年设县至公元630年设置通州,其间虽有郡县建制变化,但“朱提”之名未变,共存在760多年历史。其间汉晋两代发达的农业经济、灿烂的朱提文化特别是白铜的发明、闻名全国的朱提银、儒学的兴起和传播,表明朱提地区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朱提银”在全国的深远影响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等诸多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的代表“云南多元文化的缩影”的朱提文化。产于朱提山的“朱提银”唐朝以来成为白银的代名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赠崔官立之》诗中有“我有双饮盏,其银出朱提”的句子,在明清提到“朱提银”的笔记小说更是比比皆是。据《华阳国志》载:朱提郡“其民好学,滨犍为号多士人,为宁州冠冕”。朱提学子外出游学,取长补短,汉文化典籍及典仪、礼俗、服饰及生活习俗的浸染,使之呈现多元的民族文化内涵。民国时期的昭通一度成为云贵川三省边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时有“小昆明”之美誉。
昭通是1935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红军长征途经的地方,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尽管后来由于交通闭塞和地域条件限制等原因成为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也使昭通成了云南中原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区,崇尚读书、崇尚文化的传统也在这里一脉相承。杜宇传播先进的农耕文明演绎出“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千古绝唱,滇中瑰宝汉孟孝琚碑有“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内第一石”之美誉,融佛儒道三教为一体的威信观斗山石雕群被称为“天下绝”。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为昭通文化产业的开发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也是昭通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昭通这块土地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崛起作家群,形成文学现象,被人们誉为“云南当代文学的重镇”不是偶然的,是昭通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的闪现,是昭通的作家们弘扬传统、开拓创新的结果,也是昭通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重视文学创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❷ 镇雄是什么样的
锁钥南滇、咽喉西蜀:昭通古称朱提,唐以降称乌蒙。清雍正九年(1731),在完成改土归流并镇压了土司残余势力的叛乱后,云、贵、桂总督鄂尔泰以乌蒙"不昭不通之甚者也",题请雍正思准"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易名昭通府,附郭恩安县。
今昭通地区处云南省东北部,北纬21°34′-28°40′、东经102°52′-105°19′之间。西、北与四川凉山州、宜宾地区相望,东与贵州毕节地区界邻,南与本省曲靖市、昆明市接壤。辖昭通、鲁甸、巧家、大关、盐津、水富、绥江、彝良、永善、镇雄、威信11市、县,总面积22423平方公里,人口475万。地委、行署驻地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中心位置,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区位优势明显,风景名胜怡人的发展中的城市。
全区处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特征显著。乌蒙山绵延于东北,横空出世,莽莽苍苍,大气磅礴,雄浑壮美。五莲峰迤逦于西南,峰出岩岫,人云表,灵秀俊伟,万千气象。山有水之源,水为山之灵。金沙江自巧家蒙姑入境,浩荡北流,穿越5个县、市,至水富出走.区内流长414公里。牛栏江东向西行,奔走于巧家、鲁甸两县间,区内流长113公里。横江由东向北,支流丛杂,百川融汇,蜿蜒曲折,清波跌宕,萦绕8个市、县,区内流长公里。两山矗立,三江环抱,山水相得益彰,造化韵致无穷,触目惊山重水复之幽深,举步得柳暗花明之情趣。
全区地貌属中山山原亚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高差悬殊。区内最高点为巧家大药山,海拔4040米;最低为水富滚坎坝,海拔267米。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影响,形成全区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共存的立体气候分布。民谚:"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在这片土地上行走,一日之旅,以领略从海南到北国不同纬度带的风光景致;可以追逐从海到北国时序转换奇妙而真实的足迹,春之温煦,夏之火热,风之悠然,冬雪之纯净。天之赋予,光风霁月,春华秋实;地予承载,明山秀水,风物胜景。这是一片富绕、美丽的土地。在片土地上,各兄弟民族亲密无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秦开"五尺道",汉族的先民溯横江而上,在乌蒙山、五莲峰若星罗棋布的山间坝子最早建立了生息繁衍的村落。几乎同时,彝族的先民也从千里迢迢的北方南来,在以堂琅山为中心的万山丛中点燃了拓荒的箐火。昭通是彝族先民六祖国统一他支的地方,是彝族的发祥地之一。《西南彝志》等典籍记述详备,昭通出土的"汉叟邑长"铜印是历史征信的实物证明。元末明初,或因自然迁徙,或因从征、屯垦、经商、入仕,苗族、回族也先后在昭通落藉。作为世居民族,汉族、彝族、苗族、回族和其他十个兄弟民族携手并肩,走过了历史的风雨沧桑,走过了历史的幸遇与挫折,为昭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各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各自应有的贡献。同时,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瑰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无疑也是昭通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一道人目耀眼的风景。
物华天宝、俊彩星驰:昭通,夏商属梁州地。周时称窦地甸、大雄甸。春秋称靡莫部。秦时为蜀郡地。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键为郡,领12县。内有朱提、南广、堂琅3县,境域约当今昭通地区全境及川东南和本省会泽县、昆明市一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犍为南部都尉,领朱提、南广、堂琅、汉阳(今贵州威宁、水城一带)、存鄢(今宣威一带)5县。越二年,设犍为属国都尉,领朱提、汉阳2县;堂琅并入朱提,存鄢并入汉阳,南广仍属犍为郡。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改犍为属国为朱提郡。三国时为蜀地。两晋、南北朝时期仍置朱提郡,其间一度置南广郡。隋置恭州,后为开边县辖地。唐复置恭州,后分置曲州、靖州、协州;南诏时始称乌蒙部。"宋挥玉斧",今昭通地区为叙州羁縻之地,分设乌蒙、閟畔、易娘、易溪等部。元初置乌蒙万户、閟畔万户。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立乌撒路、乌蒙路。十五年改称军民总管府。二十五年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兼军万户,领乌撒路、乌蒙路、东川路、芒部部,隶四川行省。明洪武十四年(1318)改隶云南,十七年乌蒙、东川、芒部府升为军民府。明嘉靖五年(1526)改芒部军民府为镇雄军民府。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降镇雄州为镇雄直隶州,乌蒙府、东川府仍旧;从四川划隶云南。九年,改乌蒙府为昭通府,置恩安县附郭。民初,废府存县。民国32年,设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昭通、巧家、鲁甸、永善、绥江、盐津、大关、彝良、威信10县;民国36年会泽县划人。1950年昭通解放,设专员公署,后改昭通地区行政公署。1958年会泽县划出。1981年新设水富县。
据考古发掘资料,昭通开发的历史还要追溯得更为久远。1982年在昭通市北闸镇过山洞出土距今五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学术上称"昭通人"--牙齿化石,说明早在五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居住在昭通的早期智人逐步离开了洞穴,在依山傍水处建立定居点,开始了渔猎生活。全区有7个县先后发现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特别是鲁甸野石大型村落遗址及出土器物,为我们勾画出了新石器晚期先民们劳动生活的遥远而真切的情景。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今昭通诞生了一位"教民务农"的传说人物。据汉代扬雄《蜀王本纪》和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这位著名的人物名叫杜宇,"从天堕,止于朱提",和一位叫梁利的朱提女子结成夫妻。当时的蜀地还是渔猎社会,部落首领为"鱼凫氏"。"鱼凫氏猎于湔山,便仙去。"杜宇入蜀,"教民务农",得到了蜀民的拥戴,当了蜀帝,号日望帝,"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以汉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建立了北至今陕南、西北达岷山,东南抵今昭通的蜀国。后来蜀中发洪水,娴于农艺的望帝却不擅于治水,只好把帝位让给了开明氏。史载:开明氏传至十二世,为秦所灭。杜宇的事绩虽不见于信史,但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春秋时期,今昭、鲁坝区较蜀地更早地跨进了农耕经济的门槛,鲁甸马厂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可为佐证。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李冰开凿僰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进一步略通云南,派常安将李冰开凿的僰道延伸至建宁(今曲靖),史称"五尺道"。虽然当时朱提郡尚未建置,但其地居处"五尺道"枢纽,中原文化南渐,得风气之先,较早地接受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昭通市出土的"蜀郡千万"铁锄,鲁甸县出土的"蜀郡成都"铁锄,从形制、款识、书体推考,均为秦器无疑。说明因"五尺道"开通而得以加强的中原、巴蜀与云南经济文化的交流,极大地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采纳唐蒙的建议,改变汉初"闭蜀故徼"的封闭政策,开修"南夷道",在西南夷地区置郡县,扩大中原与西南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朱提郡建置,直接纳人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商品自由运销,汉文化影响蔚然而成风气,昭通社会经济文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首先是农业。样潼人文齐任朱提郡都尉,"穿龙池、溉稻田,为民兴利",农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朱提县,川中纵广五六十里,有大池泉水,僰名千顷池。又有龙池以灌溉种稻。"--多富足呵!方圆五六十里的昭鲁坝区在二千年前就成了鱼米之乡。文齐在调任益州郡太守后,把在朱提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政绩在滇池地区又光大发扬了一番。"造起陂池,开通灌溉,垦田二千余顷。"使滇池地区出现了"甚得其和",安定、繁荣的局面。
与发达的农业相映生辉的是发达的矿冶业。据《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等文献记载,堂琅铜、朱提银,富甲天下,各省商民、厂民寻利而来,摩肩接踵,络绎于途。特别是朱提银,因成色好,与钱货的比值,比其他地方所产银高出50%。这就难怪,翻开今天的《辞海》,对"朱提"一词的解释中,就有一项是白银的代称。
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机遇:一是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的传入;二是朱提的士子外出游学;三是汉文化典籍及典仪、礼俗、服饰等浸染;春风化雨,当时的朱提郡"其民好学","多人士,为宁州冠冕"。汉碑、汉洗、汉印、汉画像刻石等出土文物,更是明白无误地表达了两汉时"朱提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渊源,也明白无误地表明了"朱提文化"在滇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领先地位。
蜀汉时期,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推行"和抚"、创立"夷汉部曲"、"以农为本"等积极的政策,使朱提继续保持安定团结、稳定发展的局面。
三国归晋,南北朝继之,中原纷争不息,生产力遭受极大破坏,局促边地的朱提已很难如两汉时那样充分地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发展迟滞。隋国祚不久,勃兴勃废。盛唐有大气,但天宝以后对云南行羁縻之策;"宋挥玉斧",大渡河以南不再由中央政权直接管理。其间,南诏、大理相继立国,昭通游移其间,既与中原文化疏离,又未能充分接受后进繁荣的南诏、大理文化的浸淫。历史冷落了昭通,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滇东北向滇中、滇西转移。元、明二朝迄至清雍正五年(1727)间,中央政权虽然也采取过诸如屯田、"土流兼治"、"府卫参设"等政策措施,但土司治理的局面并未受到触动,农奴制、奴隶制经济何以言发展?雍正五年厉行改土归流,促成了农奴制经济向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此后百年间,中央政权实施了一系列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繁荣文化的方针政策,"以组豆化干戈,以衣冠易椎髻","变蛮夷渊薮而为文物之邦"。历雍正、乾隆、嘉庆三代,昭通社会经济文化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其一是招募开垦,兴修水利,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仅恩安县,雍正十年(1732)安置七百余户;十二年(1734),从云南、曲靖、澄江三府招募一千户,"户三十亩,给牛具,颁籽种,发币金盖屋栖止",条件极为优厚;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招募共达7000余户,垦田地78000多亩。同时,兴修水利,引进玉米、马铃薯种植,农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有了基本保障。其二,开发矿业,重振朱提银、堂琅铜雄风。乾隆时,乐马厂、金沙厂、茂麓、碌碌等银铜矿山鼎盛一时,厂民数十万人,年产银达30余万两、铜六七百万斤。其三,开浚金沙江、关河航运,修整入川、入黔驿道,外运银铜,返程运销油、米、布、帛、盐、茶,沿江、沿交通干线一批工商业集镇迅速崛起,恩安县城会馆、铺户、银楼达百余处,成为云、贵、川重要的商贸中心城市。其四,兴办教育,定学额、设考棚、建书院、义学,再现"冠冕宁州"的文物之邦的繁荣景象。有清一代,昭通人才辈出。魏定一、辛联玮、李开仁、吕清、张黄、谢文翘、谢祟基、饶起敬、饶起孝、肖瑞麟等才俊精英,或人仕而建功立业,或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或终生执教培养人才,各有建树,史载留名。
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匪祸猖獗,烟禁不禁,农耕不兴。龙云、卢汉先后主持滇政达盟年之久,云南党、政、军、警各界首脑中,昭通籍人十有五六,于乡邦故里各项建设不会不有所关爱。于工业交通,昆明至昭通公路通车、实业公司创办、昭通机场通航;于文化教育,省立二中、省立民中、十县女子联中、女师及各县中学,民众教育馆先后创建;于农业水利,修整昭鲁大河、兴办蚕林实验所、规划油桐、木漆、蚕桑基地;诸多项目,虽因负责实施者良莠不齐,有的失败,有的半途而废,但当其时,昭通一地的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在云南仍处领先地位。抗战爆发后,地处大后方的昭通,因沦陷区及长江中下游各省商业、金融、贸易、文化事业的转移,而成为云、贵、川三省边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有"小昆明"之称。昭通一地中心城市的畸形繁荣,并不能掩盖边远地区社会经济的倒退。从边远山区走出来、风云际会而成为新权贵的官僚们,或与联姻等形式与土司遗裔嫁接,或出钱、出人、出枪支持亲属搞封建割据,独霸一方,在边远地区恢复农奴制或封建领主制统治。龙云的三公子、龙云的一位亲信、卢汉的七弟,先后到一个县继承了阿朵、阿白、木期古三家土司遗裔的遗产,三分天下,各霸一方,"民国无政府",况乎百姓?
1950年昭通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在取得清匪反霸、减租退押、镇压反革命斗争决定性胜利的基础上,胜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接着又成功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社会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此前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实施"科教兴国"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基础事业、基础产业蓬勃向上,日新月异。
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8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8.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5亿元。作为"安天下的产业",农业改善生产条件,调整内部结构,加大科技含量,各种农、林、牧、副渔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由长期的短缺经济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转变。工业由几近空白发展到包括煤炭、铅锌、电力、化工、建材、烟草、食品、饮料等20多个行业、门类齐全,有相当生产规模的地方工业体系,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在90年代初实现了跨世纪的飞跃。
1997年,全区发电量66709千瓦时;国道、省道、县道干线公路1673.4公里;程控电话市话容量10万门,长途全自动电路11700路端。以昭通为枢纽,通往周边地区中心城市如成都、重庆、西昌、宜宾、贵阳、毕节、六盘水、曲靖、昆明公路客车朝发夕至,昭通至昆明有定期航班。全区各级各类学校5648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7所、技工学校1所、职业中学14所、普通中学138所、小学5486所;卫生机构240个、病床4471张、卫生技术人员5088人;公共图书馆12个,总藏书量64000册;文艺表演团体11个;文物管理单位6个;卫星电视地面站1281座,广播电视覆盖人口260万人,覆盖率56.3%。汉碑、晋墓、唐摩崖等重点文物建立了永久性保存设施,大批出土文物得以妥善保存收藏。以新编地方志和各类民族民间文艺集成为主的地方文献、文化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3在保护传统历史文物、文化遗迹的同时,黄连河风景区、扎西会议旧址、扎西革命纪念馆、罗炳辉旧居等风景名胜也已对公众开放。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晚清以降的百年间,昭通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有中共中央军委确认的人民解放军33位军事家之一的罗炳辉;有中共早期领导人刘平楷、李国柱;有辛亥革命元老、护国名将张开儒、禄国藩、赵端、李华英;有在云南军政界叱咤风云的龙云、卢汉、安思博、曾泽生、龙泽汇、潘朔端、杨宏光、曾恕怀、张维翰、张邦翰、陆祟仁、曾万钟、吴良桐、龚自知,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抗日战争、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都作出了贡献;有著名学者姜思敏、 姜亮夫、李士厚、陈一得、张希鲁、谢饮涧、邓子琴、包鸣泉等,一时俊彦,灿若繁星。
玉之在山、兰之在谷:昭通是一部书,一部古色古香、深邃隽永的典籍。不要企望惊鸿一瞥,浮光掠影的检阅就能入其堂奥,只能细细地解读,如琢如磨,才可能领悟个中三昧。
昭通是一轴画,一轴描摹万里河山、状写千秋风雨的长卷。它不是可以用作街头广告的招贴,而是古韵悠悠、翰墨馨香的珍藏。
"玉之在山,以见珍而自破;兰之在谷,虽无人而自芳。"--在这里,有站在高原高处的大药山、大雪山、大黎山,层峦耸翠,凌霄直上,疏离尘嚣,归宗自然,唯愿与知己者携手登临,作俯仰千古的神游。在这里,有走在大河河源的金沙江、牛栏江、横江,千回百转,奔涌跌宕,赏浊浪排空、日星隐曜之壮阔,观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之幽雅。在这里,世所珍奇的第四纪冰川的幸存者如珙桐、如桫椤、如银杏,仍有大面积的群落存在;绥江含笑、五针白皮松等举世罕见的树种,灵性自如地昂扬于蓝天碧云之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都能在乌蒙山水的性灵中荡涤胸襟,驰骋情怀,培仁者之大仁,见智者之睿智。
昭通是一部深邃隽永的典籍,是一轴翰墨馨香的长卷。汉孟孝琚碑在一个世纪前的苍烟落照中刚一出土,便让海内外硕学名儒如杨守敬、罗振玉、梁启超、陈荣吕、袁嘉谷、王仁俊、黄膺、赵藩、方树梅、袁丕钧、袁丕佑、李根源、吴其昌、由云龙、方国瑜等魂牵梦绕,为之序,为之跋,为之考释补阙。碑铭讲述的是一个平常却也多少有些惨恻凄婉的故事:一位姓孟名宗、字广宗的少年,4岁丧母,12岁随任武阳令的父亲到武阳任上读书。他博览群书,"习韩诗兼通孝经二卷";他希望自己的品德像玉石一样坚贞美好,于是改名为琼,字孝据。父亲深爱儿子的敦厚仁慈,替他婚聘了蜀郡何彦珍的女儿,可惜还未完婚他就过早地病逝了。永寿三年(157)十月癸卯的那一天,把他的棺木从祖坟西面暂时停放的地方取出来,在十一月乙卯的那一天安葬并立了碑。不幸呵!资质如此美好的一个青年就这样过早地告别了人世,对他的无限情爱,使活着的亲人心里充满悲痛,无以言说,只好在碑石上刊辞以为纪念。--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天命不永、世事无常的故事。显然,让那许多名重一时的硕学宏儒们食不甘味、寝不安枕的绝对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那方一千七八百年前的无言的墓碑,碑石、碑式、碑纹、碑铭,及至碑铭中"癸卯"、"乙卯"的干支纪年,都让学者们案牍劳形,倾注无穷心血。璞玉浑金,"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内第一石!"国宝,国之珍宝。
1963年在昭通后海子出土的东晋招魂墓壁画,海内鲜见,云南仅有。墓主霍彪坐像,"南中大姓"的红缨旌节、冠冕显赫、军府威仪,"夷汉部曲"武士形象,"八行题书",宗教神话故事,四壁墓画真实、形象地解答了史书载籍的诸多困惑:诸葛亮对南中行"抚和"之策,创制"夷汉部曲",究竟是何景象?汉隶到唐楷的递嬗演变脉络初见,霍彪其人及霍氏仕途宦绩迷踪释然,以及楚文化与滇文化的融汇,东晋时南中的民俗风情等等,都在壁画中得以昭示。难怪高龄83岁的方树梅在看到壁画摹本后禁不住"展阅狂喜……于史地、人物、风尚表现于四壁者,其价值不在孟碑之下。"李冰凿焚道,常安开修"五尺道",历史行色匆匆而又步履沉稳地走过了二千多年,唐蒙通夜郎、武侯南征、马可·波罗旅行、李京宣慰乌蒙、南方丝绸之路、"皇木"晋京、堂琅铜朱提银出省,"五尺道"上演出过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其间让历史、让岁月最不能忘怀的还是发生在唐贞元十年的袁滋册南沼的民族团结的千古佳话。"西南使星去,远徼通朝聘。烟雨僰道深,麾幢汉仪盛。"--豆沙关题名摩崖灿然史册,辉映南滇。堂琅器、朱提洗、汉三联子母铜印、乐马厂遗址、汉建初刻石画,还有那悄然隆起在高原澄明天宇下的"梁堆",怀铅提椠,为历史存"史",历二千年不朽;昭通府回眸、古芒部寻踪、拖姑清真寺、石匠房栈道、乌蒙王故里、罗炳辉旧居,日月星辰为岁月写真,越千百载常存。
解读昭通,解读昭通的风物胜景,当然应该让人感受到轻松愉快,赏心悦目的乐趣。但仅只于斯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另一种眼光,别一种旨趣。明末著名诗人钟惺对于山水名胜的区别有一段议论,他说:"凡高者皆可以为山,深者皆可以为水也。……一切高深,可以为山水,而山水反不能自为胜;一切山水,可以高深,而山水之胜反不能为名;山水者,有待而名胜者也。"然则山水何所待而"名胜?"他的结论是:"曰事、曰诗、曰文,此三者,山水之眼也。"对钟惺的立论很难反驳,因为有道理。推而广之,不仅山水,民俗、特产、古树名木之类好像也应该有"眼",有"眼"才有魂魄,才有神韵。承认钟惺立论的精当,解读昭通和昭通的风物胜景便可能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清官亭、大龙洞、圆宝山、葡萄井、望海楼、翠华茶、摊戏、"打鼓草",何以名风物,何以称胜景?事也!诗也!文也!
昭通是一部古色古香、深邃隽永的典籍!昭通是一轴描摹万里河山、状写千秋风雨的长卷。解读昭通,用你的"眼",用你的道藏法眼。
❸ 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的峡谷文化
堂琅矿冶文化是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的文化之魂文化是山水的灵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巧家堂琅文化的核心——堂琅矿冶文化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发祥文化、发拉花灯和孙世祥《神史》等是滇东北的主要文化内涵,是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的文化灵魂。
堂琅矿冶文化是古堂琅县冶所所在地的今巧家县为研究区域文化“堂琅文化”而确定的堂琅文化的主要内涵和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古堂琅县所辖的今巧家县、会泽县、东川区及其周边永善县、昭阳区、鲁甸县等区县的滇东北人民,自古及今开采、冶炼、运输、铸造以古堂琅县地及其周边区域的金、银、铜、铅等金属矿藏的矿冶文化,是滇东北文化的主要内涵。
堂琅矿冶文化依托于滇东北堂琅区域以铜矿为主的丰富矿冶资源。从宏观的地理区域考察,西南地区云贵川交界的滇东北,有一条金属大矿带。这一大矿带呈东北——西南走向,自昭通永善,经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到曲靖市会泽县、昆明市东川区,绵延近千里。这一矿带以古堂狼山中的堂琅县治所所在地的今巧家老店镇一带以药山为主峰的堂狼山为中心,分别可以大体划分为三部分:北部为牛栏江东北的古朱提山,自古及今以盛产银矿为主;中部为巧家古堂狼山,即今巧家以药山为主峰的东部山脉为主,自古即“出银、铅、白铜”;南部为巧家老三区(1952年划归昆明市东川区)和巧家老二区(1952年划归四川会东县)。
数千年来,这一矿带上的银铅铜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一直以来,众多研究者没有将这一矿带从一个有机的整体上进行研究,更多的是从朱提银、堂琅铜、东川铜等割离的点去做,这就难以从总体上把握滇东北这一矿带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查阅了大量矿冶典籍,开展了深入的田野调查,认识到滇东北金属矿带开采历史久远、开采规模大,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深入持久,且因这一矿带主要分布在以巧家堂狼山为中心的古堂琅县地及其周边区域上,堂琅铜已成为重要的区域文化品牌,在中华青铜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鉴于此,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研究人员一致决定将古堂琅县地及其周边区域的整个滇东北存在的这一金属矿带命名为堂琅金属矿带,将其矿冶文化作为古堂琅治所所在地的巧家及代表滇东北区域文化内涵的概念提出来,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堂琅矿冶文化主要包括堂琅金属矿带金、银、铜、铅等堂琅金属矿藏自古及今的勘探、开采、冶炼、运输、铸造等矿冶工作中形成的物质性的矿冶文化和非物质性的矿冶文化。数千年来,堂琅矿冶区域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矿冶历史文化资源。一是矿冶历史久远、深厚。朱炳泉和金正耀是国际著名的铅同位素研究专家通过铅同位素理论研究认为,三星堆铜料、安阳殷墟妇好墓部分铜料所含铅的同位素比值全国只有永善和巧家的铅的比值能与之匹配。这说明三星堆铜料、安阳殷墟妇好墓部分铜料只可能来自堂琅区域。先秦时期,家堂狼山铜矿铸造了今出土古彝文铜质印章“堂狼山里手辖印”、“堂狼山里木手印是”。东汉时期,古堂狼山采冶的铜矿铸造的“堂狼”铜洗远销全国。公元3世纪典籍记载的堂狼山“白铜”是世界是最早关于“白铜”的记载,比西方早15个世纪以上,这说明公元前3—2世纪在大夏国出土的“大夏镍铜币”也是经南方丝绸之路由堂狼山经印度传到大夏去的。西汉时期,堂狼区域朱提山、堂狼山开采的“朱提银”因质地优良而成这闻名天下的“朱提银”。东汉时期巧家堂山区开采的铜铸造了名闻天下的“堂狼铜冼”。明清时期,云南产铜占全国的80%,而东川府(时巧家老三区汤丹一带)产铜占全省的72%,每年额定滇铜600万斤运交京师专供宝源、宝泉两局铸币,运距之长、运量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在世界古代史上也属罕见,故称之为“京运”。鲁甸、巧家的“乐马厂银”名闻天下。直至今日,古堂琅区域的矿冶仍在大量采冶,矿冶文脉自古不绝;二是遗存大量的银、铅、铜等矿冶遗址。堂琅区域留下了成千上万个银、铅、铜矿采冶遗址。其中以古代即开采成空山的巧家堂狼山留下的矿冶遗址最多,调查到传说中694个古铜矿硐、492个古铅矿硐中的144个和170个;三是具有诸多会馆、碑刻等矿冶文化遗迹。堂琅区域古代因矿冶而会馆林立,其中以巧家、昭阳、会泽、鲁甸最多。其余如安顺桥、普车河桥碑记址、乐马厂“官房”遗址、乐马厂西王庙遗址、乐马厂土主财神庙遗址、“达崎开塞”石刻、“灵裕九圜”匾、巧家金沙江铜运古栈道等矿冶遗迹不可胜计;四是遗存和出土大量而丰富的矿冶文物。堂琅区域遗存了堂狼山里手辖印、堂狼山里木手印是、“建初元年堂狼造”铭文铜洗、唐代“朱提瓶”等数百种金、银、铜、铅铸造文物和科学检测证明矿料来自滇东北的古蜀国三星堆、商妇好墓青铜器物等等。无论从时间和空间来说,堂琅矿冶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需要从宏观和整体上对其作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2010年4月2日,昭通历史文化研究座谈会在昭通举行,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陆琴雯与省、市专家学者座谈,共同探讨昭通市历史文化发展。会上,市内学者就“朱提文化”、“乌蒙文化”、“昭通文化”、“彝族文化”、“堂琅文化”等文化概念在昭通历史中的地位和昭通历史文化的定位进行了讨论,云南大学方铁教授对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将堂琅文化的主要内涵定位为堂琅矿冶文化给予了高度肯定。方铁教授认为,昭通市历史文化的主要内涵是矿冶文化,建议将昭通文化定位以矿冶文化为核心,以“朱提矿冶文化”或“堂琅矿冶文化”为名称,对以矿冶文化为核心的昭通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这充分说明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以堂琅矿冶文化作为滇东北堂琅区域的主要文化内涵的定位是准确的。
“堂琅矿冶文化”是巧家堂琅文化主要内涵,也是昭通历史文化的主要内涵,是“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的文化之魂。 彝族发祥文化是“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各地彝族典籍都提到以巧家药山为主峰的巧家堂狼山(罗尼山、洛尼白)是是彝族再生始祖笃慕的居住地、彝族发祥地、彝族先民的活动中心、已逝彝族同胞灵魂归依的“祖界”。康熙《大定府志》载:“有祝明(笃慕)者,居堂狼山中,以伐木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为罗邑,又号其山为罗邑山;夷人谓邑为业,谓山为白,故称为罗业白。” 彝文典籍《六祖分支》、贵州彝文《指路经》、四川凉山彝族《指路经》均载明彝族发祥于巧家的堂狼山;”陈本明、傅永祥在《彝族史探》、范文钟在《昭通历史文化论述》指出彝族六祖分支的事件“就发生在堂狼山(今巧家县境域仍存此称谓)”
对于堂狼山的地理位置,《华阳国志》、《续汉志》、《水经注·若水》、《清史稿·地理志·东川府》、《新纂云南通志》、《民国巧家县志稿·舆地·山脉》、《云南省历史地名考索》、《巧家县地名志》、《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中国历史地图集》、《新纂云南通志》等均认为堂狼山是横贯巧家境内始于牛栏江边老店镇迄于炉房乡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笃慕所居的罗邑,即后来的古堂琅县治所在今老店镇。
商末周初的时候希幕遮从“牦牛徼外”带领部族跋山涉水迁到今巧家县城附近沿金沙江一带的平坝地区的“邛之卤”。这里依山傍水,山上可狩猎放牧,坝区可耕种,金沙江里可捕鱼,是个理想的人居环境。更重要的是东部高山即是富藏银、铅、铜等矿产资源的堂狼山,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希慕遮和他的子孙们在这里发展生产,创造文化。后来,由于发生世纪性大洪水,希幕遮的三十一世孙笃慕带领部族就近迁往堂狼山,主持了彝族历史上著名的“六租分支”。千百年来,彝族从堂狼山中走出,分布于西南诸省,并走向全国、全世界,创造了“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灿烂的彝族发祥文化。 孙世祥《神史》等巧家文艺是“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文化的重要部分。“昭通作家群”是中国唯一以地区命名的由一群文学创作者组成的群体,“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家堂狼山主峰药山下的孙世祥创作的长篇小说《神史》,是巧家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也是“昭通作家群”作品中极为重要的文本,同时也是“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文化的重要部分。
有评论者认为,《神史》符合J.W. Deforest 给伟大的美国小说下的“一个描述美国生活的长篇小说,它的描绘如此广阔、真实、并富有同情心,使得每一个有感情、有文化的美国人都不得不承认它似乎再现了自己所知道的某些东西”的定义标准,是一部“描述中国生活的长篇小说,它的描绘如此广阔、真实、并富有同情心,使得每一个有感情、有文化的中国人都不得不承认它似乎再现了自己所知道的某些东西”的伟大的中国小说。该书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分别代表了某个领域的生活的最高成就的《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书,是上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巧家堂狼山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是重要的青年励志书、汉语教育的经典读本和网络全书式的滇东北社会风俗画卷。
《神史》于2007年获云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入选奖,北京汉语研究所把第六届“汉语贡献奖” 授予其作者孙世祥,“祝贺他以刚强勇猛的意志重构了汉语的疆界”。2008年列为云南省专家推荐的“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神史》和渊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于汉代与每年元宵灯节的“百戏”活动结合后,渐渐发展成数千年来汉民族娱神娱人歌舞剧“中国花灯”,其活化石发拉花灯等巧家文学艺术,成为“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文化的重要部分。
总之,以堂琅矿冶文化、彝族发祥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文学艺术等为核心的巧家堂琅文化,是滇东北文化的主要内涵,是“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的文化之魂。
❹ 朱提坡下的桔梗儿txt全集下载
朱提坡下的桔梗儿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朱提坡下的桔梗儿
作者:浅唱浮生
关于小说的一些事
更新时间2012-4-12 15:16:40 字数:875
写这篇小说,完全是出于一时兴起!
严格来说,这是我写的第一部小说!
虽然上课学期写了一部,可是由于临近期末考试,考试后的放假以及开学后的各种事情而搁浅了下来!
写着部小说时,笔者心里充满了平静,那种淡淡的我很喜欢,也希望大家能读出来并且喜欢!
小说采用两根线!
第一根,是真实的现实,是的,许多故事大家读着也许感觉在哪听到过,或者某条新闻看过!而笔者所做的,就是把某些些真实的现实通过主角的遭遇一一演绎,目的是引起大家的某些共鸣,某些感悟!当然,有些有着夸大的成分,把那些最真挚的感情推向了最真的地步!
第二根,是笔者想象的世界!许多美好,希望能通过这个想象描述出来!
当虚实两根线融合起来时,这就像一个仿若就在身边的真实,却有着三分的极致!就像人们的生活与理想一样!
说实话,笔者也想描述的尽是美好的东西,没有一丝残酷,悲惨,可是如果那样,就太理想化了,也与笔者的初衷不符!
因此,虽然写到一些惨状时,明知道那是假的,可仍在心底犹豫半天,不忍下笔,可最终还是狠下心把他写出来!因为,残缺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如果太过完美,反而美中不足!
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些与小说有关的东西!
小说里的一些词及寓意
朱提(shushi):也是云南省昭通市的……
❺ `朱提`这两个字正确读音是什么_
“朱提”读音:shū shí “朱提”先为山名,继为县名,再为郡名,后为银名(朱提银),文献所载始自西汉,并沿用至唐初,持续了近800年,朱提一词在明清笔记小说中比比皆是,朱提银在全国经济与货币史上曾有过一席之地。朱提文化所覆盖的地域,即包括今云南昭通市的昭阳区、鲁甸、大关、永善、盐津、绥江、水富、威信、彝良、镇雄、巧家,云南曲靖市的会泽、宣威,云南昆明市东川区,贵州的威宁、赫章、毕节、水城等地。
❻ 昭通市以前叫什么名字
“朱提” / “乌蒙”
中文名称:昭通
外文名称:Zhaotong、チャオトン、자오
别名:秋城,鹤城
电话区号:0870
地理位置:云南省东北部
车牌代码:云C
昭通汉晋称朱提,读作“殊时”。
在《辞海》和《辞源》这两部大型汉语文工具书中,于朱提词条下给出了三项注释,表述了朱提的建置沿革和历史地理含义。
其一,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云南昭通。南朝梁废。唐武德初在此置安上县,不久又改名朱提。东汉时曾为犍为属国治所,三国至南朝曾为朱提郡治所,唐初曾为曲州治所。
其二、古郡名。公元214年(东汉建安十九年)刘备改犍为属国置。其三,境内有朱提山,产银多而美,故后世用“朱提”为高质银的代称。
http://ke..com/view/73843.htm
❼ 昭通市昭阳区朱提文化办公用品配送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昭通市昭阳区朱提文化办公用品配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1月17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办公用品、劳保用品、体育用品批发零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等。
法定代表人:曹娜
成立时间:2014-11-17
注册资本:2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30602100019881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下西街216号
❽ 求一穿越小说名
狩猎花都
2059年冬,伦敦。
这一年,伦敦的冬天格外的寒冷,连续十六天的大雪将内整个伦容敦染成了白色的世界。
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女王之颠”是整个欧洲最高的建筑物,高度仅次于中国上海的“龙腾”和美国纽约的“克林顿”两座建筑物,全球排名第三。
“女王之颠”顶楼的一间会议室里,一名身穿黑色皮衣,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女人坐在会议室的最前方,手里拿着一份资料,那份资料长达数百页。
“刺血,男,24岁,六岁被地下世界第一杀手组织领到基地培养,十二岁开始执行任务,十二年来执行任务二百八十次,暗杀政府官员四十八个,商场大亨五十九个,黑帮大哥七十二个……”
❾ 朱提的介绍
“朱提”读音:shū shí “朱提”先为山名,继为县名,再为郡名,后为银名(朱提银),文献所载始自西汉,并沿用至唐初,持续了近800年,朱提一词在明清笔记小说中比比皆是,朱提银在全国经济与货币史上曾有过一席之地。朱提文化所覆盖的地域,即包括今云南昭通市的昭阳区、鲁甸、大关、永善、盐津、绥江、水富、威信、彝良、镇雄、巧家,云南曲靖市的会泽、宣威,云南昆明市东川区,贵州的威宁、赫章、毕节、水城等地。
❿ 《三国演义》当中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是今天哪里的人
《三国演义》中的孟获在史书上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有很多人都怀疑在真正的历史上其实并没有孟获这个人物,而从小说当中的只言片语,也无法猜测出孟获的真正籍贯民族,所以到现在为止,孟获是哪里的人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他是建宁人,也有人认为他是朱提人。
但是在明朝的书籍中也有记录,孟获是属于少数民族,曾经在夷族部落中作战,但是我认为明朝与三国时期的距离还是太过遥远,记录的不一定是《三国演义》中真正的孟获。历史上真正的孟获到底籍贯在哪,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也许人们以后能够从更多的文献当中推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