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鲁迅《孤独者》的主人公和概括思想内容
主人公:魏连殳
思想内容比较复杂 主要反应知识分子的软弱无奈
2. 《孤独者》主要内容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魏连殳被众人视为异端,并在祖母大殓时受到众人联手的压制和逼迫,他是孤独的。
第二部分,他傲世蔑俗、孑然独立,却有着一副同情弱者、希望未来的热心肠。可是,当他对儿童的希望被唆使儿童贪占抢夺的现实击碎后,他陷入了茫然失望的孤独。
第三部分,失业和众人的歧视将他推向更凄凉的孤独。而他谈祖母,谈“独头茧”似的人生态度时,显露出他内心深处更沉重更顽固的孤独。
第四部分,为活下去,他走上了一条违背意愿的路,而新的一切连同自己的选择都令人反感、令人憎恶,于是他仍然孤独,而且是一种带着绝望的痛苦和报复的快意的孤独。
第五部分,他入俗玩世,胡闹自戕,作践别人,毁掉自己,是一种更惨痛、更绝望、更彻底的孤独。死亡结束了他孤独的一生。
创作背景:
《孤独者》创作于1925年9到10月之间,收入1926年出版的小说集《彷徨》。
创作这篇小说时,正值五四落潮,鲁迅苦闷、犹豫,自己说“颓唐得很”。1923年7月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搬出了八道湾居所,受此事影响,鲁迅的健康恶化,肺病复发,数月方愈。
1925年因支持北京女子师大学潮而遭到反动派打压和围攻,段祺瑞执政府解除了他在教育部的职务。生存环境的艰难、亲情的恶变和疾病的折磨,使他陷入深深的困惑和苦闷之中。
更令鲁迅感到苦闷的是,他曾信任和帮助的青年,或出于自我保护,或出于私利,有的与鲁迅冷淡疏远,有的则站在了对立面与其为敌。这一切使鲁迅变得更加多疑、孤独和绝望,对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这篇作品是他对人生困境和出路富有哲学意味的文学追问。
作品评价:
现代文学评论家李希凡《“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论“孤独者”魏连殳》:《孤独者》在《彷徨》里,的确是最给人以“重压之感”的作品。
但是,在鲁迅小说中,魏连殳的形象和性格的创造,却是作者以其高度概括的思想艺术力量,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道路上的个人主义的种种表现,特别是它的思想方式和战斗方式,进行了最尖锐的批评。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勤奋好学,7岁开始读书,12岁就读于私塾“三味书屋”,后因家庭的一次变故,饱尝了世人的冷漠和蔑视。
1902年东渡日本学医,当他目睹国人的愚昧和麻木不仁时,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用文笔来唤醒国人的灵魂。回国后,先后在北京、杭州的几所大学任教。
1918年,第一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从此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沿,并先后创作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著作。
3. 鲁迅小说孤独者的情节与主题
这本小说通过主人公对生活的放荡,对希望的破灭,表现鲁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鲁迅小说集《彷徨》里的一篇,鲁迅的小说从娱乐的角度来讲是比较没意思的,甚至是比较枯燥的,所以读鲁迅的小说有时是一场心灵的搏斗,有点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一种心灵的拷问。另有诗人雪莱作同名诗歌。
4. 鲁迅的小说集孤独者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这是鲁迅的著作,没有孤独者,可见孤独者不是小说集
给个红旗吧,我找了很久呢!!!
5. 关于鲁迅《孤独者》的赏析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当整个世界都陷入深眠的时候,唯一醒着的人就会成为孤独者。鲁迅笔下的孤独者看似是由其本身一手造成了自己的悲惨命运,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往往让人掩卷长思。因此,即使他们的死亡不可避免地带着几分自戕性,也让人不忍责备,不吝心痛。
魏连殳式的孤独者之所以令人怜悯,是因为他们的孤独并非是性格内向怯懦、不擅交际等等世俗的孤独,而是来源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深层悲哀,来源于空负一腔热血而无处泼洒的现实无奈,来源于出淤泥而不染、独善于云端的遗世独立。
这类人通常就是鲁迅时代顾影自怜的知识分子,如“魏连殳”者,往往持有才干却无人赏识,一身抱负却处处羁绊无法施展,有心报国却无法改变这个俗世。这种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的痛苦所滋生的茫茫孤独,耗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血性。
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大多人微言轻,举步维艰,出路渺茫,至多是学而优则师或学而优则仕,教书先生和官员似乎永远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魏连殳的命运也不过如此。聊以安慰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前仆后继,生生不息,正如魏连殳坚持认为“孩子总是好的”,呼吁申飞通过拯救孩子来拯救社会,总算留存一丝希望,颇有末路英雄的悲壮色彩。
同时,作为小人物,尽管他们在旁人眼里是特殊的,尽管他们身上有一些异于世俗的气质,可他们与世人一样生活在云端之下,必须在风沙尘土、盐油酱醋中任由时间销蚀。那些孤悬于云端之上的精神属性终究没有能够安身立命的土壤,他们孤独与泯没的必然性也就在于此。
现实生活中大概很难找出一个“魏连殳”来,因为无论是那种从头至尾的孤独,还是极端的异类感与绝望感,都能轻易将一个正常人的神智击溃,甚至完全抹杀他的存在。这也给魏连殳日后的“转身”找到了合理的解释:险恶的生存困境使他放弃了骄傲而托人四处寻觅生计,最终更是背离自己的初衷,做了军阀杜师长的顾问——这个“转身”使他成功从俗世的孤独上解脱出来,是“孤独者”的最大胜利,可在他给申飞的信中却反复提到自己是个失败者,并说“现在才真是失败者了”。
因为,他获得“胜利”的代价是对本心的背离,是对灵魂的背叛。他的转身在生活上险胜一局,却同时让他在灵魂与肉身两方面都跌落了云端,陷入了灵魂的孤独感中,这是个更深的泥潭。俗世的孤独在云端之下,使人屈服;灵魂的孤独在泥潭之中,使人毁灭。人一旦屈服,就必将被泥潭吞噬,趋于毁灭。由此看来,魏连殳式孤独者的殉道,似乎是那个时代无法逃离的宿命。
然而宿命的真相又不尽如此。人屈服的理由在于俗世孤独感,而俗世的孤独除了个人的造就,也有社会的缘由。社会是个整体,很抽象,但归根到底是人的整体,为人而存在。当“人的社会”手持利刃、一刀刀割下人的血肉、让人陷入生存困境之时,其背后的主刀者也必然是人。
我们可以看到文中魏连殳的生活环境:乡邻眼中的异类,没有亲人,没有伴侣,连邻居家的孩子似乎也在逐渐疏远。这看似一个真正的俗世事孤独者,与社会没有一丝羁绊,而社会于他,好像也只有恶意与隔阂。他曾说,“我还想多活几天”,“有人愿意我活”,并“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尽管为生活所胁迫,魏连殳并未沦为绝望者,依旧有求生的欲望,留有一丝期盼。
然而当他成为“魏大人”后,他终于说:“这人已被敌人诱杀了。”他反复提到自己在为一个“人”活着,而这个人最终又为“人”所害。鲁迅并未在文中明确指出这里所指的“人”的概念,也不必指出。因为人指的就是当时整个社会群体,是全社会的人。如果一个人环顾四周,看到的只是一群混沌的人,看到只是一个沉沦的社会,这种孤独是十分可怕的,是要出人命的。
魏连殳为生活屈服之前不过是一个有点古怪脾气的,生活孤独的文化人,常常有一些离经叛道之举,骨子里却还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譬如在祖母的葬礼上他依然顺从传统的习俗,表现中规中矩,但比那些俗人更哀更痛更率真,“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这模样,是老例上所没有的。”这个老例上没有的模样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一个真孝子的真情实感,对养育自己的长辈和祖先的尊崇,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良心。但以魏连殳为代表的一系列孤独者,往往在内心深处自诩为超脱世俗的云端上人,是封建礼教天然的批判者——这种想法一开始就理想化地将他与社会相分离,但他毕竟真切地生活在云端之下的俗世中,一旦为俗世所不容,便只能消弭在深不见底的泥潭里。
同类相残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当年鲁迅自己内心的深度孤独和对当时那个社会的深深失望。
艺术特色
第一人称的叙事富有叙事角度弹性。叙述者的体验和叙事大多是作者的自我投射。“我”即是小说的叙述媒介,又是被认知和解剖的对象。《孤独者》中“我”不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者自我的解剖。“我”与被叙述者之间存在对话性的复调关系。
小说开端,“我”是讲述者。“我”只是在S城时听到过魏连殳一些“奇异”事迹,没有什么交集。在寒石山,“我”也只是听村民议论他。此时的叙述是单方面的。在第一部分最后,“我”因好奇心,途径他家时才与之有简单的对话。
回到S城,过大半年后,“我”和魏连殳才熟络,逐渐打开心扉,进行心灵的对话。此时“我”的叙述主体性变弱。被叙述发声后,变成了平等的对话关系。
“我”听说魏连殳被辞退,看到魏连殳变卖了自己珍藏的书,决意要去访问他。此时“我”的叙述主体地位下降,被叙述者魏连殳开始大段讲述最近的遭遇及祖母的死。而“我”主要在倾听,仅在倾听过程中偶有发声。
“我”在山阳教书时收到了魏连殳的信。在阅读来信时,“我”的叙述主体地位完全让位被叙述者魏连殳。他将其遭遇的事情通过信详细地告知“我”。这种当事人自己讲述悲惨的遭遇,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一个人精神毁灭之后的绝望与悲凉。小说叙述的结构也形成了一种双重结构。
当“我”再次回到s城时,魏连殳已去世。此时小说出现一个新的叙事者“大良的祖母”,被叙述者魏连殳的事迹由她进行讲述。“我”又变成倾听者。这里小说叙述结构又多了一条。
以上可以看到鲁迅没有像以往第一人称叙事,如《故乡》中“我”占有绝对优势,在整个叙述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孤独者》中叙述对象是和我有相似经历的知识分子,拥有着复杂的灵魂和生存经历,“我”不存在任何优越感,对叙述对象也没有评论的特权。“我”与魏连殳在结构上是并置的。这种复杂的叙事结构将文章结构的复杂性也展示出来了。
(5)鲁迅小说孤独者的中的主人公是扩展阅读:
《孤独者》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6年,后收录于小说集《彷徨》中。
该小说讲述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头茧”中品味孤独,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向社会作绝望的反抗。
鲁迅通过这个故事表明,中国还远不具备让青年人作为自由个体可独立生存,运用其天赋,服务于社会的社会环境。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魏连殳被众人视为异端,并在祖母大殓时受到众人联手的压制和逼迫,他是孤独的。
第二部分,他傲世蔑俗、孑然独立,却有着一副同情弱者、希望未来的热心肠。可是,当他对儿童的希望被唆使儿童贪占抢夺的现实击碎后,他陷入了茫然失望的孤独。
第三部分,失业和众人的歧视将他推向更凄凉的孤独。而他谈祖母,谈“独头茧”似的人生态度时,显露出他内心深处更沉重更顽固的孤独。
第四部分,为活下去,他走上了一条违背意愿的路,而新的一切连同自己的选择都令人反感、令人憎恶,于是他仍然孤独,而且是一种带着绝望的痛苦和报复的快意的孤独。
第五部分,他入俗玩世,胡闹自戕,作践别人,毁掉自己,是一种更惨痛、更绝望、更彻底的孤独。死亡结束了他孤独的一生。
创作背景
《孤独者》创作于1925年9到10月之间,收入1926年出版的小说集《彷徨》。
创作这篇小说时,正值五四落潮,鲁迅苦闷、犹豫,自己说“颓唐得很”。1923年7月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搬出了八道湾居所,受此事影响,鲁迅的健康恶化,肺病复发,数月方愈。1925年因支持北京女子师大学潮而遭到反动派打压和围攻,段祺瑞执政府解除了他在教育部的职务。
生存环境的艰难、亲情的恶变和疾病的折磨,使他陷入深深的困惑和苦闷之中。更令鲁迅感到苦闷的是,他曾信任和帮助的青年,或出于自我保护,或出于私利,有的与鲁迅冷淡疏远,有的则站在了对立面与其为敌。这一切使鲁迅变得更加多疑、孤独和绝望,对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这篇作品是他对人生困境和出路富有哲学意味的文学追问。
6. 鲁迅《孤独者》中的主人公 魏连* 那个字读什么啊怎么拼的……呵呵!谢谢了
殳 shū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击乐器,后成为兵器。本义:一种用竹或木制成的,起撞击或前导作用的古代兵器)
同本义 [long pole]
殳,以杖殊人也。——《说文》。段注:“杖者,殳用积竹而无刃”。毛传:“殳长丈二而无刃是也。殊,断也。”
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周礼》
授旅贲殳。——《周礼·司戈盾》
执殳而立于道左。——《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诗·卫风·伯兮》
又如:殳仗(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秦书八体之一 [Shu style]。如:殳书(古代刻于兵器或觚形物体上的文字);殳虫(秦书八体的殳书和虫书)
姓
7. 鲁迅小说中孤独者出现的人物
魏连殳,我,魏连殳的祖母,大良,二良,女工,魏连殳的亲戚(应该没了吧)
8. 在鲁迅的《孤独者》里,“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文章中有那些依据可以体现出“我”在小说中的形象
[摘要]孤独者是鲁迅小说塑造中下层知识分子中最成功的文学形象。有孔乙己、陈士成、狂人、史涓生等等。探究孤独者形象的原型,带有鲁迅的影子,孤独者形象打上了进步知识分子的烙印,孤独者形象是作者对旧时代文人的整合提炼。对孤独者形象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充分认识,可以形成对鲁迅小说里中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为我们探究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有价值的文本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中下层知识分子;孤独者形象
20世纪是中国变革的世纪,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社会激变,他们苦闷、彷徨、觉醒、呐喊、追求、迷失、选择、奋斗……在社会的动荡中,知识分子的思想也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众多鲜明、生动的知识分子形象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有郁达夫小说中感伤、苦闷、孤寂的“零余者”;瞿秋白笔下追求光明的“寻路者”;郭沫若诗中的叛逆者;丁玲文中精诚、执著,一腔热情而又不免寂寞的献身者;巴金笔下热情奔涌、思考人生的反封建者……鲁迅小说中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既有这类作品揭示社会黑暗的共性,也富有鲁迅强烈的个性色彩,其中最熠熠生辉的就是“孤独者”形象。
一、孤独者形象的整体概述
孤独者形象在鲁迅小说中主要有《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成,《药》里的夏瑜,《狂人日记》里的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伤逝》里的史涓生等。孤独是鲁迅这类小说中主人公性格的主旋律,他们“大抵有几分天才……也可说就是几分狂气。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嫉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但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孤独者反抗着不合理的社会旧秩序,但不被世俗所理解接受,他们从事业到情感都陷入了彻底的孤绝。他们起初有改良社会、抗争黑暗的潋情,但他们无法唤起普通民众的觉醒,最终走向内心的孤独、生命的寂寞和理想的湮灭。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鲁迅就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孤独者形象就是鲁迅发掘、提炼、升华出来的病态社会中的代表群体,是那一时代知识分子共同的追求与彷徨、理想与失落的真实写照,引发人们改良落后社会的思考。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作者对自身的拷问,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个体文化人格及其现实生存方式的批判与探索。
二、孤独者形象的原型探究
孤独者多是中国人所谓的离经叛道者,人群共弃,特立独行,艰于置身。他们既是鲁迅的独创,也杂合了那一时代众多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他们“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他们有各自的喜怒哀乐,但同时他们也是在众多原型的基础上综合起来的典型形象。
1孤独者形象带有鲁迅的影子。
作品是写作家的心态史,孤独者身上带有鲁迅的影子。鲁迅有生之年历经孤独:寂寞的童年;家道中落陷入困顿;进新式学堂横遭非议;在日本留学为祖国哀叹的孤寂;青年时期在会馆里冷清地抄古碑;与兄弟周作人的决裂失和;在文学领域与论敌激烈的论战;为当局所忌惮,常有生命危险;与朱安的包办婚姻,与许广平自由结合的来之不易……鲁迅生命中有着深刻的孤独体验,他曾有诗说这种感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鲁迅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孤独者,他在追求高昂的理想与面对痛苦的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奋斗、失落、思考,他推崇“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的摩罗诗人精神,在孤独中仍不忘为国家、为民族发自内心的呐喊。
评论 | 1 0
2013-10-15 20:21热心网友
这是鲁迅《彷徨》里面的一部小说。我想很多同学自学鲁迅小说肯定是从《呐喊》开始看的,但是我不想从《呐喊》开始讲。我想从一篇难的,很不好理解的,但是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篇作品——《孤独者》开始讲。
要理解中国的近代、现代、当代,要理解中国的历史,有几个人是绕不过去的,不读他们的书或者不读全了,你没法了解中国历史。李敖这么“厉害”,因为他没有好好读过鲁迅,所以他才会口出轻狂之言,学问做得很不够。毕竟,台湾这口井太小了,在里面蹦跶蹦跶还算个英雄,刚一出来就口出狂言,书读得还很不够。要了解中国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不把鲁迅和***的书读他几遍,不要想随便发言。
但这只是说的第一层,再往下说,你读了几遍就敢发言了吗?你理解鲁迅吗?有的时候你觉得理解了,但是过两天过两年你发现自己理解的有偏差。
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人?我想可以通过读《孤独者》,也许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我想可以给我们大家提一个醒——鲁迅不是那么好理解的。尽管大家都想理解他,都想利用他,每逢大事,各个方面都要“抢夺”纪念鲁迅的权力,开鲁迅的纪念大会让谁去不让谁去这都是很有讲究的。围绕着鲁迅,说的尖锐一点,从来都是凝聚着最激烈的思想斗争的。你要想理解鲁迅,也不必去开那些会,只要好好去读他的书,结合他的书理解你的人生,这样可能更有益于接近他。
《孤独者》这个形象,首先是个孤独的人。“孤独”这个词并不罕见,甚至是个现代社会的常用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不由自主地说“我很孤独”,或者在高校里,“孤独”有时候成了一种时髦:“那个男生很酷啊,他很孤独”。在加上王晓波推波助澜,《特立独行的猪》,这都显得很有“品位”。那么一个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的时候,你还是不是一个孤独者?问题就在这里,真正的孤独者,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吗?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说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说明你并不孤独。从本质上讲,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孤独的话,那么大家并不理解他,甚至并不知道他是个孤独的人,大家可能认为他很随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沟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这样的人中,可能存在着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大家都认为理解他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懂,或者说我们懂了一半,懂到某个层次,再往前就不懂了,这样的人才是孤独者。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往往认为很理解他。比如金庸的小说,我们大家都认为能够读懂。你懂得金庸吗?你知道他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吗?当金庸在人们面前客客气气地回答问题时,他心里想的是什么谁知道。所以我们不能把“孤独”这个词看得太轻易了!
由于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号称提倡个人主义,号称有个性,个性成了时尚。一个东西一旦成了时尚,他就会迅速地被污染,被搞笑,被解构。于是“孤独”就走向了它的反面,于是就出现了一首歌《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变成了对孤独的调侃了,孤独就是装大尾巴狼。
真正的孤独是别人真的不知道你,你心里面汹涌着一种波涛,这种波涛别人不知道,甚至你的爱人都不理解你,这才叫“孤独”。
那么说完了孤独,我们回过头来看鲁迅。我们真的了解鲁迅吗?鲁迅到底要干什么?我们都知道他的话后面还有话,那么到底是什么?那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去看看《孤独者》这篇小说。
鲁迅的小说从娱乐的角度来讲是比较没意思的,甚至是比较枯燥的,所以读鲁迅的小说有时是一场心灵的搏斗,有点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一种心灵的拷问。你好像要拷问作者,有时又好像要拷问自己。
《孤独者》这篇小说是收在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里的。鲁迅的小说一共有三个集子:《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个小说集子的意义、分量、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其实用它们的名字也可以概括了:《呐喊》是鲁迅呐喊时代的作品,到我们讲《呐喊》的时候再讲他为什么要呐喊,“冲啊杀啊”这样一批小说。因为是“呐喊”嘛,所以当时影响很大;《彷徨》影响不如《呐喊》大,《彷徨》好像是革命失败后,呐喊过去之后,剩了一片寂寞的战场,战场上没有声音,寂寞下来了,别人都走了,下海的下海挣钱的挣钱去了,剩下鲁迅一个人在这里溜达。这个时候写的作品,散文、诗结集为《野草》,小说结集为《彷徨》。彷徨这两个字也很能表现鲁迅此时的心境。所以他《彷徨》里的作品和《呐喊》里完全不同,是另一个调子。一般作家的小说是先在杂志上发表然后收到小说集中,这样还可以多拿一次稿费嘛,本人也是如此做的,鲁迅也难逃此例。不过鲁迅也有些作品是没有发表过的,就包括这个《孤独者》,在收入《彷徨》之前没有发表过,用余杰的话说这属于“抽屉文学”,事先是放在抽屉了,也许是不好发表,也许是不愿意发表。本人也有些作品是这样的,本来是想发表,可哪儿也不给发给退回来。比如有一次《中国妇女》杂志跟我约稿,约了好久,我给他们写了一篇,痛斥天下的悍妇们,他们迅速给我退回来了,说不宜在本刊发表。有些文章是不好发表的,那不要紧,编书的时候把它混进去就行了,混进书中直接出版。因为有些时候编辑脑子一糊涂,一放就过去了。鲁迅的这篇《孤独者》不知道为什么之前没有发表过,不管什么原因,我觉得这是鲁迅很珍视的作品。
评论 | 2 2
2013-10-15 20:20热心网友
鲁迅的小说从娱乐的角度来讲是比较没意思的,甚至是比较枯燥的,所以读鲁迅的小说有时是一场心灵的搏斗,有点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一种心灵的拷问。你好像要拷问作者,有时又好像要拷问自己。 小说开头第一句就很特别—— “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这是一个暗示:“死亡的轮回”的沉重阴影将笼罩小说人物的命运,以及整篇小说。 小说的叙述也从“送殓”始:魏连殳一直跟他的祖母生活在一起,这个祖母其实不是他亲祖母,是他的父亲的继母。后来祖母死了,他从城里赶来奔丧。他是有名的洋学堂里出来的异端人物,所以村里的人都很紧张:他来了,能否按照我们的传统规矩办事呢?于是提出三个条件:必须穿孝服,必须跪拜,必须请和尚道士。魏连殳来了,大家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很爽气地答应了,而且他装殓祖母的时候,非常地耐心,这些都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但更奇怪的是,当一切都正常进行,许多女人又哭又拜,他作为孝子却一声没响,大家都在哭,他不哭,这就引起了“惊异和不满”,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 “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根据王瑶先生的提示,很自然地使我们想起了当年的阮籍。据《晋书》记载,阮籍的母亲死的时候,阮籍正在和别人下围棋,他的对手说,你的母亲死了,别下了,赶紧去奔丧吧。但是阮籍说,不行,我们饮酒。既而饮酒二斗,饮完酒后,举声一号,大哭一声,吐血数升,然后说,那些人都是礼俗之士,我要施之以白眼。这个细节跟小说里的魏连殳的表现非常接近,而且更主要的是,鲁迅曾经说过,嵇康、阮籍表面看上去是反礼教的,其实他们是最守礼的。 同样的在魏连殳那里,他为什么那么耐心地为祖母去装殓呢?他那样放声一哭,说明魏连殳是真正讲礼教的,是孝子,他是真孝,他反对的是礼俗。从这里可以看出,魏连殳和阮籍不仅在行为方式上很接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接近。进一步我们在魏连殳身上看到的,正是鲁迅本人和魏晋文人的相通。魏连殳这个人既体现魏晋文人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鲁迅本人的一些精神本质的东西。这里正好找到了一个契合点。 于是,我们发现,鲁迅在《孤独者》这篇小说里,始终突出的是两个感受,而且都是趋于极端的,一个是极端的异类感,一个是极端的绝望感。可以说,鲁迅是把历史上的魏晋时代的文人和现实生活中他自己的异类感和绝望感在《孤独者》这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