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值得看的是哪些啊
作者:汪曾祺 汪曾祺作品精选ISBN:9787535429858 页数:464 定价:23.0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装帧:平装 出版年:2005-2-1 目录 汪曾祺的生平及其创作 小说 复仇 羊舍一夕 黄油烙饼 异秉 受戒 岁寒三友 寂寞的温暖 天鹅之死 大淖记事 七里茶坊 鸡毛 徙 晚饭花 鉴赏家 职业 八千岁 陈小手 日规 桥边小说三篇 安乐居 瑞云 蛐蛐 陆判 仁慧 露水 散文 我的家乡 文游台 多年父子成兄弟 泡茶馆 路警报 随遇而安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金岳霖先生 老舍先生 …… 诗歌 书信 作者 汪曾祺 作者 陆建华 isbn 7535429858 书名 汪曾祺作品精选 页数 464 字数 332000 版次 1 重量 450克 用纸 胶版纸 定价 23.0 语言 中文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简介 本书以选编汪曾祺的脍灸人口的小说、散文代表作为主,还适当选编了他的诗歌和书信。在汪曾祺的新诗与旧诗中,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活美的发现,与他的小说散文是一脉相承的;而他的书信,则让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略窥汪曾祺的真实的心灵轨迹,和他的一些作品的酝酿创作过程。这些,相信读者会感兴趣并喜爱的。 【汪曾祺】 (192O~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2-1
『贰』 汪曾淇汪老先生的所有作品
【汪曾祺】 (192O~1997) 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自序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七里茶坊 早春
复仇 鸡毛 旅途
落魄 故里杂记 徙
国子监 鸡鸭名家 晚饭花
下水道和孩子 羊舍一夕 珠子灯
晚饭花 三姊妹出嫁 皮凤三楦房子
果园杂记 看水 钓人的孩子
葡萄月令 王全 职业
翠湖心影 黄油烙饼 八千岁
昆明的雨 异秉 求雨
迷路 卖蚯蚓的人 尾巴
跑警报 受戒 故里三陈
云致秋行状 天山行色 岁寒三友
星期天 湘行二记 天鹅之死
昙花·鹤和鬼火 水母、葵·薤 葵·薤
炒米和焦屑 大淖记事 金冬心
讲用 拟故事两篇 日规
故人往事 詹大胖子 幽冥钟
茶干 虐猫 八月骄阳
安乐居 端午的鸭蛋 小学校的钟声
王四海的黄昏 故乡人 金岳霖先生
鉴赏家 桥边小说三篇 后记
http://www.bwsk.com/xd/w/wangzengqi/
『闲闲书话』汪曾祺作品印象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books&idArticle=78033&flag=1
『叁』 汪曾祺主要作品
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肆』 汪曾祺的哪些作品比较知名
《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翠文谈》、《大淖记事》、《受戒》、《异秉》等
另: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伍』 汪曾祺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汪曾祺,生于1922年,江苏高邮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大淖记事》等。短篇小说《受戒》是他的代表作品,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后收入《汪曾祺短篇小说选》(北京出版社1982年出版)。
『陆』 汪曾祺写过哪些文章最著名的是
1.汪曾祺写过的作品一览: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 手稿《羊舍一夕》
:《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报出版社) 汪曾祺著作 《邂逅集》,1949年4月,文化生活出版社。 《羊舍的夜晚》,1963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1982年8月,北京出版社。 《晚饭花集》,1985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寂寞和温暖》,1987年9月,台湾新地出版社。 《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10月,漓江出版社。 《晚翠文谈》,1988年3月,浙江文艺出版社。 《茱萸集》,1988年9月,台湾联合出版社。 《受戒》(法文版),1989年,中国文学出版社。 《蒲桥集》,1989年3月,作家出版社。 《晚饭后的故事》(英文版),1990年,中国文学出版社。 《旅食集》,1992年4月,广东旅游出版社。 《汪曾祺小品》,1992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汪曾祺》,1992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随笔选集》,1993年6月,沈阳出版社。 《菰蒲深处》,1993年6月,浙江文艺出版社。 《榆树村杂记》,1993年9月,中国华侨出版社。 《草花集》,1993年9月,成都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4卷5册),1993年9月,江苏文艺出版社。 《塔上随笔》,1993年11月,群众出版社。 《老学闲抄》,1993年11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异秉——汪曾祺人生小说选》,1994年9月,甘肃文艺出版社。 《五味集》,1996年1月,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矮纸集》,1996年3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逝水》,1996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选集》,199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独坐小品》,1996年11月,宁夏人民出版社。 《去年属马》,1997年,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国当代才子书·汪曾祺》,1997年,长江文艺出版社。
2.汪曾祺最著名的文章
《受戒》、《陈小手》、《异秉》、《大淖记事》
『柒』 汪曾祺的所有作品
1、短篇小说
《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
2、小说集
《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3、散文集
《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7)日规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扩展阅读:
汪曾祺的文学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
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
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捌』 汪曾祺的哪部作品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大淖记事》曾获的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作品简介:
《大淖记事》是著名内作家汪曾祺的作容品。该书描写小锡匠十一子同挑夫的女儿巧云的爱情故事,挺拔厮称的十一子和心灵手巧的巧云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感情,作品同时以散文的笔调,细腻的描写了大淖的风光、世俗和人情。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其散文《端午的鸭蛋》和《胡同文化》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玖』 汪曾祺散文选集的目录
序言
葡萄月令
水母
国子监
下水道和孩子
跑警报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内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容
沈从文的寂寞
金岳霖先生
午门忆旧
建文帝的下落
钓鱼台
林肯的鼻子
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
香港的鸟
悬空的人
踢毽子
四方食事
五味
手把肉
昆明食菌
要面子
寻常茶话
胡同文化
随遇而安
牙疼
大妈们
闹市闲民
烟赋
录音压鸟
泰山很大
槐花
昆虫备忘录
故乡的食物
故乡的野菜
牌坊
白马庙
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的母亲
我的家乡
自报家门
小说的散文化
关于《受戒》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
《蒲桥集》自序
《蒲桥集》再版后记
《汪曾祺小品》自序
当代散文大系总序
《草花集》自序
『拾』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侯银匠》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竞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