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庆余年小说各人物结局是什么
《庆余年》电视剧的剧情改编就是来自猫腻同名小说,小说人物的结局是有以下四条:
一、范闲厌倦了江湖恩怨,他带家人到江南隐居,如此同时,他的身边多了几位夫人,林婉儿是正室,她为范闲生下长子范良;思思为范闲生下长女范淑宁,战豆豆为他生下二女儿红豆饭,不过,战豆豆并未为了范闲放弃国家,她继续女扮男装还做北齐的皇帝。
小说中的人物结局与电视上出入不大,除了庆帝的结局,基本都符合小说的剧情。将范闲的一生贯穿在整个小说,把庆国的几十年风雨描绘出来,除了庆帝的结局,其他人物的命运都是符合小说剧情的。最终庆帝被杀之后三皇子登上皇位,三皇子成为最后赢家。
『贰』 如何理解余华的小说《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活着》是一部讲述死亡的故事,而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活下去。
小说的主人公徐富贵由于年少放荡好赌而破败家业,气死父亲。随着社会的变革,子孙爱人相继离世,唯有一头老牛与自己相伴。作者余华以冰冷的笔调,书写震撼人心的生离死别;以平静舒缓的方式,把富贵以及读者的美好幻想打破。这是一部很“残酷”的作品,在结局时,告诉读者,活着的理由,只为活着。
阅历尚浅的时候读《活着》,觉得富贵的“活着”只不过是苟且偷生,像行尸走肉一般,碌碌无为,没有进取心,没有奋斗,只有绝望和等死。
现在再读《活着》,此时心境与之前大大不同,生活阅历也逐渐改变了我的想法。活着,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词。现实是残酷的,我们经历了梦想的破碎,经历了亲人的离去。曾有过绝望,让我不知所措,万念俱灰,但活着,却成为了我心中最坚定的信念。它意味着无论经受多大的痛苦,遭遇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要面对现实,勇敢地活下去,而轻生的逃避,是真正的懦弱。如同富贵一样,父母、子孙、女婿、爱人的离世是对他巨大的打击,每次都如沉重的铁锤击打自己的胸口。尤其是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是他最后的希望,但命运却不肯放过他,硬要夺去苦根的生命。本以为富贵心中最后的一缕希望也熄灭了,可富贵没有轻生,活了下去。他不畏现实,不畏痛苦,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活着,只是活着。
在那样的年代,一个最普通的家庭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根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他们,但他们也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对生活和未来依旧充满着美好的向往,那种精神真的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不管怎样,生活总要继续,不允许我们懦弱。
『叁』 就余华的《活着》谈当代小说悲剧观念变化
余华把死亡重复运用在作品的叙事过程中,但在《活着》中,死亡的真实意义并不是为了体现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消极一面,相反的,正因为“死亡”意义的突出,所以更宣示着生命的可贵。作者让人们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终结点,是要告诉人们在活着的时候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在生活中懂得爱的真谛。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活着与死亡都是永不凋谢的现实主题,也为文学的创作开启了永久的话题。欣赏余华的文学作品,能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故事人物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考验中所遇到的生死选择问题,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他对人性与生命实质的探索。
在《活着》中,余华每一次叙写死亡事件后,又会把视觉焦点倾注在活着的人们的命途中,把死亡作为人们求生意志的本能体现。因此生存与死亡的真正含义就浓缩在小说的主人公福贵身上,作者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借助福贵的口吻来阐述,就好像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身边亲人的一个个离去,于是活着对他来说已经是万幸,正是这种活着的精神意志不断激发他同困苦的环境作斗争,让他变得更加刚毅自强,这种积极的生命态度正是对“活着”最完美的诠释。小说《活着》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所传达的生命精神是不能被作者的单向观念所标注的,而是要作者与主人公处的社会环境相同。也就是说,作者能完全感受并了解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主人公所的生活经历。于是作者就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感来展现小说的时代背景,并以此来引入深思,但作者自己也不能完全确信能把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思想琢磨透彻,《活着》的创作就是为了让现今的社会人民来一起深思过去,并以此来掌握自己的未来,展现了无穷的现实意义。
二、“知死”地活着
在小说《活着》中,主人公重复了七次生与死的命运历程,每当稍微展现些许的生活的美好意义时,就会有不幸悄然而至,很多读者的心绪也因此跟随主人公的悲惨生活跌宕起伏。这样的描写或许会让读者在感情上感觉余华太残忍,但余华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以死亡的容易来衬托出活着的真实意义。
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事情,正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才能让我们认真地对待生命;正因为死亡随时都伴随在我们身边,才促使人们要活得有意义,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最大的价值。虽然死亡只是关乎个人的事情,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大事情,因为一个人的死亡必然会为亲朋好友带给沉重的打击。小说中的主人公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只顾玩乐的纨绔子弟,但家族的没落及至衰败后不得不把活下去的重担加在他的身上,亲情与爱情的力量促使他要重新改变自己以往的生活态度,于是他就过上了早出晚归的农民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传达爱的义务。在经历过周围亲人相继离去后,他有时候想起来虽然会很悲伤难过,但又感觉一如平常,至少家人的死亡都是由他自己埋葬的,不用担心以后他也离开人世不能照顾家里的人了,这就是爱的责任与义务。活着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最重要的就是要勇于担负起自己的义务,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过好每一段生活,无论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都要承担下来。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关乎每个人对待死亡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每个人今后的人生选择。死亡的相对意义就是生,在小说中,人物的死亡就预示着活着的重要意义,所以就根本谈不上消极的人生态度。如果一个人只看到悲观的生活意义,那么所有的生活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一切都只会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一直到死亡的来临。这种问题的产生就在于他不明白生与死的真实含义,其实,活着也可以说就是在等待死亡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清楚地明白生与死之间的真谛,才能更好地活着。对于生与死的问题,在许多学术上也有所体现,或者可以说人类的生死意识就在警示每个人对待生命的看法,个体生命的生存与死亡都是有一定期限的,启发人类要重视生命个体。在《活着》中,体现了主人公福贵孑然一身的悲惨生活,死亡无情地掠夺了他身边的每一样有价值的物体,最后只给予了他活着的躯体,使他独自支撑下去。所以纵观全文,余华还是对生命抱有希望的,尽管叙写了死亡近乎剥夺了福贵亲人活着的希望,乃至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福贵的活着正表明了作者心中仍有对生活的期冀。
三、生即幸福
死亡是对人类生活困难的解脱,或许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表现。小说《活着》叙写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困苦以及死亡的无情,是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寄予了普遍的关注的成果,引人深思,只是作者把对生活意义的反思通过福贵来担负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困苦遭遇来反映。《活着》的故事发展主要由一连串的死亡事件组成,并以此来突出“活着”。作者余华在叙述完一系列的沉重话题后,又紧接着去宣扬“活着”的生命意义。余华在福贵的身上倾注了他对生命、生与死等问题的理解,并可以让读者从中看到余华是如何去面对困苦的生活和对待死亡的态度。于是福贵就成为了视觉的焦点,成为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的体现者,
『肆』 为什么修真小说的人物活了几万年还这么单纯
修真小说中的人物和社会主要是在非凡间展开的,仙界又广又大,时间最小单专位都以年计算,赶属个路、打个座、炼个药、神游万物、花个几十年、上百年不是问题,社会经验都需要多方交涉、碰撞积累,实际上他们的互相活动较少,总是想着修真,视野其实很窄。有些修真小说对仙界社会运行规则有设置,或者修真追求某些思想(道),道心坚定才能升级,所以思想比较纯粹。作者思想内涵、人生经历少,章节看似宏大,但人物性格、情节把握不足,框架大虽大,线索多,人物杂时,作者无法驾驭。其实可以看烟雨江南的《亵渎》,你就不会有此感觉。
『伍』 写小说如何将人物「写活」
矛盾。
人是一个从头到脚的矛盾结合体。
既渴望又克制,既伟大又渺小,既卑鄙又慈悲。
比如说你写
【此人一生,忠义两背,杀妻啖子,轼父辱母,恶贯满盈。】
在读者看来,这个人该千刀万剐,五马分尸,受炮烙,粉身碎骨都不过分,但是在你的笔下,
【这个人也曾为妻子描眉,哄稚子玩耍,晨昏定省,孝敬父母。】
这就产生了矛盾,读者无法再去单纯地评定他的善恶,进而想要知道因果。
因果。
如果我们对每一件看似巧合的事情刨根问底,那么每一个细节都会有根可寻。
【儿时受夫子教,父为天,母为地,万事不可与父母争,万事无有父母错。】
【父亲嗜赌成性,好逸恶劳,打骂妻儿,
母亲水性杨花,用白花花的肉体讨银子供家用,毫无廉耻,猥亵亲子,
妻子本与男人恩爱两不疑,却被公公强占,怀上孽种,终日以泪洗面,得了见不得人的病,痛不欲生,
生下孩子后,妻子告之真相,请夫君亲手了结,
男人杀了妻子,多年积恨轰然流泄
先是啖孽子,后轼荒唐父,最后侮辱了生母。】
到此,这个合该粉身碎骨的人,也不过是一介可怜人。
还有就是,细节,不用告诉读者的细节。
在你心里,这个人什么季节会买什么衣服,有什么习惯性小动作,两只脚一不一样大,回到家是先吃饭还是先洗澡,幼儿园是不是揪过别人的小辫子,曾经遇到过什么有趣的人,跟父母吵过多少次架。
这些不用对外人说,但是他会在你心里一点一点丰满,甚至自己掌控情节的走向,这样的人物就活了,但是也需要作者更强的功力去对抗他,不要被他牵着走,或者顺势而为,写出圆满的故事。
『陆』 作家写小说时,笔下的人物真的会自己活过来吗
都是作者的缘故。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人物自然鲜活起来。满篇华丽的辞藻堆砌,言之无物,读者看着就想瞌睡,人物能活起来就真见鬼了。
『柒』 求余华《活着》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和艺术特色~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主题思想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艺术特色
通过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活着》的材料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题材,达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
余华用类似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零度介入的方式来展现《活着》的悲剧美。作者可以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客观中立的叙事立场、温情深沉的情感基调在文本中的运用,使得《活着》成为余华的风格的转型标志。
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征着活着。可能很少有人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白发人将黑发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说中可以看到。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
死亡的重复发生,既给人物心灵巨大打击,也给读者出乎意料的震撼。余华家把重复发生的死亡事件镶嵌在日常琐碎的生活里,放大了“苦难”的广度和深度,使渺小而软弱的人物面对巨大的“苦难”形成的力量悬殊,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命运感;同时,也放大了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的精神力量,从而使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张力。作品中死亡的重复发生,除了福贵的父亲、母亲、妻子家珍的死存在合理的因素,其他人物的死亡无不处于偶然:儿子友庆死于抽血过多,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最后福贵所有的亲人都一个个死去,只剩下他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相伴,并且是那样乐观豁达地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小说通过这些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
『捌』 写小说如何将人物「写活」
人物塑造,尤其是主角的人物塑造,是不可能脱离整本书的情节来独立讨版论的,那是权需要用整本小说的容量来解决的问题。人物塑造与情节铺陈,它们一定是一本小说的一体两面——人物,通过他们的语言、心理、行动、选择……来体现,那同时也是小说推进中你要创作的内容。
一个好的人物塑造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是清晰的,如果你一开始就完全了解你笔下的某个人物,那么这个人物就只会沦为推动情节的工具,一个“会喘气的道具”——人物是在写作过程当中渐渐被发现,渐渐变得清晰起来的,直到你写下最后一个标点,主角的人物塑造才算最终完成,这是唯一正确的方式,其中并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
『玖』 如何让小说里的人物的性格鲜活起来
小说是源于现实,而超脱于现实的。
想想身边有没有这一类人。
如果有,就细心观察,从他们内的言行举容止就能看的出来。
而观察到一定时候的话,那心中就已经有谱了。
剩下来的,就是你的文笔问题了。
至于说狂妄不自大的人。少写为妙。你如果写小说,每一个配角都有一个鲜明的性格的话,我敢说,绝对比这种纠结性格的小说受欢迎。
因为既然狂妄,又如何不自大呢?
如果让你写一个自信又自卑的人。你怎么写?读者看的不纠结是假的。看的很怪异。
别搞的后面高高兴兴,花了不少时间塑造出来的人物,还让读者骂。
『拾』 怎样理解作家笔下的人物被写活后拥有自己的选择和思想
人物形象丰满到一定程度后,面对某些情况时必定会去做某些事情,或者必定不内会去做某些事情。举个例容子:一位重情重义的侠客,面对挚友遇到麻烦的时候,会无动于衷吗?不会,不然人设就崩了!这是作者控制不了的,但整体上不会失控。因为这位大侠挚友有没有遇到麻烦,有没有机会去找大侠帮忙,乃至于大侠到底有没有一个挚友,这些都是作者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