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童年》里人物关系及性格的思维导图
阿廖沙在童年中经历了许多黑暗的事情,但是也从正直的青年伊凡、老匠人格里哥里,无私慈祥而勇敢的外祖母身上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作者还在书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要奋起反抗,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展现给广大读者。它唤起人们对光明生活必然取代黑暗生活的希望。阿廖沙从很多人的身上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例如正直的青年伊凡,老匠人格里哥里,无私的、慈祥而勇敢的外祖母,对他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他从苦难的生活经历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造就了自己的性格和坚毅顽强的品格,养成了勇于站起来反抗旧社会的革命气质。
2. 《大卫科波菲尔》的人物关系图示(比如,树状图)
1、《大卫科波菲尔》的人物关系图。
(2)小说人物的关系导图扩展阅读:
内容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尚未出世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在母亲及女仆的照管下长大。不久,母亲改嫁,后父摩德斯东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了他乳母的兄弟辟果提先生家里。辟果提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住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
与收养的一对孤儿艾米丽和汉姆相依为命,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和睦的生活。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任见习生。他从艾妮斯口中获悉,威克菲尔律师落入诡计多端的希普所设计的陷阱,正处在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使大卫非常愤慨。
3. 金庸主要小说/主要人物关系图!
1、1030年 慕容博出生。
公元前属483年 西施送入吴国;范蠡遇到阿青,阿青传越国剑士剑法。
公元前476年 越国灭掉吴国;范蠡与西施隐居,阿青离去。
527年 南北朝时期,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立中国禅宗。
536年 达摩逝世。
554年 西魏宇文泰攻破江陵城(今荆州),梁元帝萧绎留下宝藏在天宁寺,连城诀宝藏来源于此。
隋朝末年,李靖将《易筋经》中的武学奥秘,尽数领悟。
640年 侯君集攻破高昌国。
694年 明教传至中土。
唐朝末叶,嘉兴剑术名家改良越女剑法。
877年 丐帮建立。
907年 唐朝灭亡。
907年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
937年 段思平建立大理。
936年—946年 少林寺法慧禅师练成了一指禅。
960年 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1030年 慕容博出生。
1038年 西夏建立。
1047年 慕容博伤黄眉僧。
1051年 扫地僧到少林寺。
1060年 萧峰出生。
4. 骆驼祥子所有人物关系图
骆驼祥子所有人物关系图:
(4)小说人物的关系导图扩展阅读:
主要人物
1、祥子
十八岁,身材高大,年轻力壮的洋车夫。为全书灵魂人物。祥子是个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性和坚韧的精神,但他也不讲理,满嘴谎话,好占便宜,还出卖人命。
平常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格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但祥子被旧社会摧残压迫,他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打破。
祥子的悲惨生活深深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反映了当时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2、虎妞
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三十七八岁,虎妞是一个流氓资本家的性格鲜明的女儿,她长得虎头虎脑,外表丑陋,小说中说她像一个大黑塔,不讲仁义,粗俗凶悍。
她在书中是一个有些矛盾的人物,一方面她是一个财主的女儿,可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车夫的妻子,待人泼辣,用祥子的话来说,她做哥们儿好,但难把她当作一个女人看待,对外人她不讲理,但是对祥子,她的确是真心爱他的。她想在祥子身上找回被自私父亲剥夺的青春。
3、刘四爷
六十九岁。人和车行的老板,为人苛刻,祥子的雇主。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场,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因为愧于女儿虎妞,凡事都让她几分,可他实在不愿辛苦成果被祥子继承去,就跟女儿闹翻了,后来变卖了一些车享福去了。
直到祥子偶然拉他才知道女儿死了,真正感到了孤独。
4、曹先生
祥子的雇主,爱好传统美术,因为信奉社会主义,所以待人宽和,被祥子认为是“圣人”。由于当局说他教书时的思想过激而被认为是革命党,逃到上海去避了避风头又回到了北平。后来又愿意帮助祥子重新生活。
5、高妈
心地善良、为人要强的老妈子,乐于助人,经历了不幸,学会了在旧社会最底层生活的方法。有自己的想法,常常开导祥子,是一个祥子很佩服的人。她保留了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善良、质朴,生活教会了她在社会上为自己找到生路,做事也仔细有心眼,是适应了旧社会的为数不多的劳动人民。
5. 求童以若小说人物关系图。。
我只看过高校的。(《王牌男友》、《高校痞子生——原优》、《高校版痞子生——权九夜》《跟班少爷》、)
简单来说,一切都围绕着西元高校这个学校展开。
1、首先故事由原优和童以轩(《高》)展开,其中男配角扇少淇的好兄弟子叶允他的弟弟子叶辰是《王牌》的男主角,而另一位男配角洛千阳则是《跟班》里面的男配角。
2、原优曾经是子叶辰的陪练。
3、原优的金牌搭档区柒是《跟班》的女主角,《王牌》女主角洛苏认识原优和区柒。
4、区柒是洛苏的师傅。
而苏九夜一群人和原优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故事都发生在西元高校里。
其他出现的人都是打酱油啦……
自己整理的,忘采纳。还有不懂的可以追问
6. 古龙小李飞刀系列小说的人物关系图
《小李飞刀》系列五部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边城浪子九月鹰飞天涯明月刀飞刀又见飞刀人物关专系图李寻欢孙小红属上官金虹林仙儿龙啸云林诗音┕━┯━┙┏━━━┯━┻━━┯━┙┕━┯━┙李曼青上官小姐上官飞上官小仙龙小云┏━━┻━━┯━┙李正李坏丁家魔教教主┏━━━┻━━━━┑│丁乘风丁白云白天羽花白凤┏━━━┯━┻━┯━━━┑┕━┯━┙┕━┯━┙丁云鹤丁灵甲路小佳丁灵琳丁灵中叶开傅红雪(荆无命徒)(李寻欢徒)(花白凤养子)
7. 巴金《家》的人物关系图
1、觉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胆的叛徒”,觉新、觉民的弟弟。参加了具体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斗争,包括勇敢参与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
坚决反对“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蔑视等级制度与丫头鸣凤相爱,反对包办婚姻支持觉民逃婚,大胆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灾等邪说,最后义无反顾地从封建大家庭出走。
2、高老太爷
封建家长的代表,觉新、觉民和觉慧的爷爷。以封建的礼教专制地管理大家庭,给年轻的一代和下层的仆婢带来种种的不幸,但最后在克安、克定的不肖和觉民、觉慧的反抗中走向灭亡。
3、觉新
高家的长房长孙,觉民、觉慧的大哥,是一个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礼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满旧礼教又奉行“作揖主义”,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内涵。
4、觉民
高家二少爷,琴的恋人,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他在觉慧帮助下大胆反抗封建家长的包办婚姻,最后取得胜利。
5、琴
学名张蕴华,觉新姑妈的女儿,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觉民的恋人。
6、鸣凤
高家的婢女,7年前被卖到高公馆开始做苦事、吃打骂和流眼泪的生活,深爱三少爷觉慧,但高老太爷答应把她送给六七十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勇敢反抗,投湖自尽。
7、梅
原名钱梅芬,觉新兄弟的姨表兄妹。与觉新青梅竹马,相互爱恋,但因家长之间的矛盾而被拆散,后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因婆家对她不好,在娘家抑郁而死。
8、李瑞珏
家长们用抓阄的办法为觉新选定的妻子,善良贤惠,高老太爷死后因无法承担迷信的“血光之灾”的责任被迫到城外待产,最后难产而死。
9、冯乐山
又称冯老太爷,孔教会的头面人物。已经六七十岁了,还向高老太爷要漂亮的鸣凤做姨太太。鸣凤反抗自尽,婉儿被顶替送给他当姨太太。后又向高老太爷提亲,想强行包办自己的侄孙女与觉民的婚事,因觉民等的大胆反抗未果。
8. 飘 小说人物关系图表
二十世纪美国文坛,现实主义文学长足发展。作为通俗小说的典范作品,《飘》也就被搁置在了一个十分耀眼的位置。《飘》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历史背景、以南方的社会生活为生活环境的全景社会小说。小说全面展现美国南方社会风貌以及各色人物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的命运变迁,通过展现不同人物在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命运变化,揭示了不同的性格所必然走向的不同的命运安排。作者运用女性所特有的观察视角,细微而又深刻地描写了以斯佳丽为中心人物,以瑞德、梅勒妮和艾西里为主要性格人物的社会活动,通过他们的社会活动,展现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画面,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走向。
在以往小说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塑造性格单一且突出的人物,即正面人物则性格光辉伟大,没有丝毫缺点,而负面人物则通常充满了阴暗狡诈、冷酷无情的性格本质,性格区别塑造的十分分明。而《飘》却打破了这种描述方式,小说所呈现给我们的人物形象都是正负两方面性格的组合体,这种性格组合既圆润而生动的变现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在深层次中揭示了社会巨变所带个人的一种改变。
主人公斯佳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南方女性形象,也是性格组合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是一个南方庄园主的女儿,美丽活泼、天真烂漫且无忧无虑,由于父亲的溺爱,在众多的姐妹之中,斯佳丽养成了高傲、叛逆、倔强和贪图虚荣的性格。她学会了如何打扮自己,吸引男孩子的注意。在她的哲学里,认为自己应该是所有男人的焦点,是生活的中心,人人都要围她而转,为她而活。她爱上了艾西里,同时也自负的认为艾西里也是爱她的,她甚至认为只要是男人,都是爱她的。当艾西里介绍他的未婚妻时,斯佳丽依然认为只有自己才值得被爱。为了“报复”,在舞会上,她和每一个男人献媚,即使她讨厌他们,但却可以让每一个男人都围着她转,以此来刺激艾西里。听到艾西里对梅勒妮的真爱,她忍受不了这种侮辱,却又不忍放弃。傲慢自负和坚韧在她的性格中发生碰撞。
战争来临,面对着艾西里和梅勒妮的婚姻,她赌气嫁给了她并不爱的男人。丈夫在战争中不幸死去,但她却没有丝毫的伤心,反之她认为丧服根本不是她应该穿的。她认为自己应该享受的是华美的衣料、热闹的酒会、欢快的舞蹈以及男人的追捧,当然,她也这样去做了,尽情的跳舞,痛快的捐献被自己视为负担的结婚戒指。此时我们看到了斯佳丽没有一点同情心,甚至良知,传统的观念规矩根本无法左右这个自我的女人,她的世界里只有自己。为了追随艾西里,她来到姑妈家,与她的情敌梅勒妮做朋友,等候着艾西里从战场上传回的消息。心心念念的男人终于逃过了战争浩劫,平安回来,她就大胆表白自己的爱意,从不顾及一直将她视为知己的梅勒妮。我们可以说她为爱表现得自私自利,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但同时也可以认为这是为爱而做出的重要牺牲,毕竟,她是一个千金小姐,能够为爱而放弃自己原本宁静的生活,只身前往战乱纷扰的亚特兰大,也是一项难得的壮举。看着心爱的人和梅勒妮双宿双栖,她心中的个般滋味我们不难想象。
战火烧遍了亚特兰大,人们能逃则逃,社会一片混乱,她们已经无法生存在这里。梅勒妮却赶在此时面临分娩。伤病人士无数,根本没有医务人员可以帮忙,于是斯佳丽勇敢的接受任务。其实她也想过要放弃,但想到艾西里郑重的将梅勒妮托付给了她,她就不忍心自己见死不救。在瑞德的帮助下,她勇敢、果断的帮梅勒妮接生,虽然从未做过,但临危时的沉着冷静,充分体现了这个女人果敢的一面。
瑞德参军,她坚持着带着大家返回南方种植园。面对家徒四壁,被军队烧抢过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她并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因为现实不允许,她只能挣扎着生活下去。她精明强悍,同时又吝啬、斤斤计较。妹妹们有贪婪或是丧气的念头,她就狠狠地责骂她们;遇到强盗进门,她果断地同时也惊慌失措的杀掉了他;为了种植园可以经营下去,她委身想以自己的美色换取三百美元;为了可以开办自己的工厂,她利用手段,抢走了妹妹的未婚夫。战争使一个女人的心志坚强起来,面对困难时,她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是令人赞叹的和难以企及的,然而生活又交给她金钱的作用,她变得虚伪、贪婪,攻于心计。这种种性格的转变,我们看不到作者的用巧,然而从社会生活的折射中,我们却可以看到这些纷繁复杂性格的建立过程。
经历了战争,经历了自主创业与奋斗,斯佳丽成长成为一个性格多面且成熟的女人。生活终归安静了,瑞德可以满足她的虚荣以及对生活高物质追求的享受,于是她嫁给了瑞德,过上了她所期待的奢侈的、富有的、华丽的生活。婚后的她心里还是想着艾西里,但只停留在心里,毕竟,想获得充实的物质享受,就要遵从瑞德的生活,享受他的爱和威胁。在这种充满算计、争吵和享受的生活中,斯佳丽没有意识到,她已经渐渐爱上了瑞德。她会对瑞德产生厌恶,认为他永远比不上艾西里,但同时她又对瑞德产生心理依赖,对默默的等待瑞德回家。而当梅勒妮死去之时,她已经感受到了瑞德对于她生命的重要,即使此时,瑞德已经不再爱她了。
她的多种性格组合注定了她最后的悲剧结局,对于爱情的浪漫追求,对于生活的利己、享乐追求,导致了她对爱情和物质财富追求的双重失败。她就是一个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因追求自我而丧失自我的可怜女性,这种性格组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恨可恶却又可亲可爱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另一个性格组合的典型就是瑞德。他是一个南方贵族家庭的叛逆者,社交场合他总是不多说话,但一说起来,往往又语出惊人。他头脑机警冷静,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他抓住一切时机赚钱,甚至是战争时候也想尽方法大发国难之财,充分体现了他的自私自利、不择手段以及冒险精神。他有他的方法可以洞察斯佳丽的一切,让她既爱又恨自己而他自己对斯佳丽也是爱却保持着距离。
我们看到他对斯佳丽的爱可能是出于虚荣,或是感到那是一种深层的伪装。可当斯佳丽因为生活窘困,企图用美色吸引瑞德时,他却断然拒绝;战争爆发,斯佳丽等人遇到真正的难题时,他又不顾一切,挺身而出拯救她们。他可以和妓女成为朋友,不会出于戏弄,而是他可以真正理解、同情那种堕落生活中的无可奈何。
女儿被噩梦惊醒,他又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父亲所深藏的对于女儿的关爱和照顾,让我们看到一个好父亲的存在;当因为自己的失误而使斯佳丽从楼梯上滚下来,导致重病失去孩子,他又表现出了真实而深刻的自责。终于,他对于斯佳丽的感情游戏感到了厌恶,在失去了女儿、朋友以后,他决定离开斯佳丽回到自己的故乡,不顾斯佳丽的苦求,毅然决然的回去寻找平静。有些冷酷,可并不让人难以理解,因为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置身于麻烦之中,特别是瑞德,他是精明的,也是复杂的。这种复杂的性格组合也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和非凡的成长经历中不断形成的。
艾西里和梅勒妮也是小说中着重塑造的另外两个主要人物。战争爆发时,他勇敢参军,并有所成就;面对斯佳丽的多次表白,他又能够坚守对梅勒妮的爱和忠贞。可是战争并没有改变他,他仍然心心念念的是曾经的那种田园牧歌生活,面对现实,他经不起风浪,总是在逃避生活。他的悲剧在于对一切都看得明明白白,却又无可奈何、找不到出路,明知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却又不能主动适应,或者说是从未打算去适应。他是一个时代的“多余人”,一个生活的被动者。
梅勒妮是一个集女性众多良好品质于一身的女性形象。她温柔善良,宽厚待人,懂得体恤他人,她的生活哲学教会她成为“圣母”一样的完美无缺的贵妇人。生活的动荡没有打消她对于生活的追求,面对困难,她愿意接受和承担,鼓励身边的人们对生活抱有理想。战争动乱,她报名成为医护人员,救助需要帮助的人们;战火烧到门边,她仍希望自己等待出世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当斯佳丽杀死了闯入家中的强盗时,她鼓励斯佳丽,称赞她的做法,给她肯定;斯佳丽坠楼受伤,她一直陪在瑞德身边安慰他、鼓励他。不论生活怎样,她都充满勇气,这是从她柔弱的妇人的形象所看不出来的。
《飘》的人物性格塑造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塑造方法,人物性格多元组合成为这部小说的一个重大亮点。性格组合展现了一个圆形的人物,通过圆形的人物集合又展示了小说历史环境的多个方面,从而为我们详尽地记录下了一段动荡的历史,一段硝烟的时刻,以及在这种时刻不同人的成长。通过不同的性格发展,揭示了环境对于人的甚远影响,这种性格组合的描述方法也对后世小说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亦舒语录
奶奶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飘》的背景和人物性格分析
摘要:《飘》是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我们主要从文学创作背景和人物性格两个角度入手,对美国南北战争有了客观与主观的认识;并通过对主人公斯佳丽、白瑞德性格特点研究,来分析他们的性格中的闪光点,及这本书的精神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飘》 南北战争 思佳丽 白瑞德
Abstract:"Gone with the wind" takes Atlanta as well as a neighbor plantation as a scene. It describes the people’s life of the southern American before and after the Civil War . Mainly from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 disposition two angles obtaining, we had objective and the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US Civil War. And through the research to the leading character Scarlett, the Rhett 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 We analyze in the flashing points of their characters, and the energetic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book
Key words: "Gone with the wind" the Civil War Scarlett Rhett
《飘》写的是美国内战时期,郝思佳与艾西礼,媚兰和瑞德之间的爱情和友谊的故事,现在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对这本书的背景和精神价值进行分析。
一 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客观与主观认识
1861-1865年,美国爆发内战,交战双方分别是南部奴隶主和北部的资产阶级,因而历史上又称“南北战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另一个转折点,尽管就平时我们所知,这场战争是正面的,说是黑人的解放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飞跃。而小说中写道,很多南方黑奴都是不情愿被解放的,他们和白人之间处的很好,压根就是白人和白人的战争,看不到一点白人奴隶主和黑人之间的矛盾。南方的黑人和奴隶主一样在战场上捍卫南方的庄园和曾经的奢华。因为他们从来就认为那是他们的生活,不应该改变,是北方人打扰了他们平静的生活。我们看到黑妈妈怒骂北方佬,还有其他的黑奴们一样对他们的庄园主必恭必敬,因为他们在共同的土地上生活,他们在战争的灾难中相依为命,同舟共济。南北战争成了一场由于北方人企图侵占南方地盘而发动的可恶战争,在这一点上,作者的“老南方”立场暴露得最为明显了。她又借瑞德之口表达了对南方不足的认识,瑞德虽然也是南方人,但他对南方的保守、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他是南北战争前认识到“在北方,见过许多大家没有见过的东西,北方人的装备比我们好,他们有工厂、煤矿,还有强大的舰队,我们有的只是棉花和傲慢。”他看出南方必败,“南方下跪了,再也站不起来了”。在精神上他是不忠于南方的,是一个真正的叛逆者。瑞德只是在南方奴隶主文明的镜子里,才显得“自私、贪婪、道德败坏”。作者自己也是矛盾的,所以在作者的眼里,战争对于当时的平民和身处战争的人来说,永远没有对和错,有的只是荣誉和伤痛、死亡。对于一片土地来说,只有物质的破坏,文化的落寞。或许很多人认为,从小说文本来看,作者是支持奴隶制度的,有着狂热的地方主义色彩的偏见,她的这种观点导致她在小说中对战争的性质、奴隶心态和南方“重建会现状的描写有所歪曲,更有和《汤姆叔叔的小屋》观点与之相饽的说法[1]。
二 主人公思佳丽的性格特点
(一)思佳的家庭对思佳的性格的影响
1.父亲对思佳的影响
在家里,思佳和父亲像两个好朋友一样,当父亲看到她跳篱笆时,便当面责备她,但事后不会向她母亲提出。而思佳要是知道父亲打牌输了钱,她也不会告诉母亲。他们两个人有一样的想法,父亲有事不想让妻子知道,女儿有事也不想让母亲知道。他们之间有一种挺正常的父女联盟,不想让爱伦知道了他们做的事而生气和担心。儿童心理发展有一种现象,即到了3岁时开始从自己和母亲的一体关系分裂出来,并且把情感投在父亲身上,甚至要和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称为俄底浦斯情结,又叫恋父情结[2]。应该说,思佳也是有恋父情结的
思佳在父亲身上学到的还有对生活的坚强品格和对黑人仆人的慷慨关心。当父亲死了以后,思佳把父亲的一块珍贵的手表给了一个贴身家奴。而当她在经营木材加工厂时,一个黑人奴隶投奔而来,她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护他,应该说这些地方受父亲影响很大。同时她继承了自己父亲的坚强。在那个风云突变的乱世,她能在备受创伤和打击之后不留恋以前豪华高雅的生活,而坚强的站起来下地摘棉花。在塔拉红色的土地上她得到了黑色的坚毅,正如她父亲所说的,这个世界上只有土地和日月同在。这股强大的力量加之她固有的爱尔兰血统潜在的反叛思想,使之公开在亚特兰大和北方佬做生意。从文学与人生的审美联系上说,文学对信仰的表现,也是文学对人生的一种永恒的把握的表现,通过信仰的确立,人们可以对世界的未来,人生的未来充满遐想,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念实现向必然王国的精神飞跃[3]。而思佳的信仰是坚强,自信,对土地的热爱,一个固执而倔强的信仰,这也受了她父亲的影响。
思佳在家里不怕父亲,正是在父亲面前的有恃无恐的地位养成了她一生中对男人挥来斥去的自信和骄傲,也形成了她一生中与其他女性争夺男人的强烈攻击性。在她的一生中,不仅不顾廉耻的掠夺妹妹的爱人,而且无休止的掠夺属于别人的男人。父亲对她的影响贯穿了她的一生[4]。
2.母亲对她的影响
父母对儿女的爱,首先是本能的驱动,就像其它动物一样。他们会不自觉地把血缘关系神圣化、宗教化,把儿女看作自我的生命的延续,把生子育女看作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所以,在理智上、精神层面上,父母的爱是一种自爱,是把儿女当自己——理想化的自己——来爱,这种观点早在穆勒,霍尔巴赫的伦理信念中就得到揭示[5]。母亲是思佳人格成长的重要因素。母亲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实际上是思嘉面对的整个道德规范。面对这个可以称之为“女人楷模”的母亲,思嘉丽的态度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她受不了母亲责备的目光,所以,她在母亲面前总是摆出最好的面孔,行动也最规矩。但是无论她散开的长裙多么老实,发型显得多么端庄,小手交叠的多么文静,她的本来面目是藏不住的。
但是母亲对她的教育似乎影响了她的生活,在她看来,所有女人都是敌人,只有她母亲一个例外,在她心里母亲是靠山,只有母亲和老天最可靠,最让人放心。其他人根本无法相比。当瑞德给她东西时,首先想到的是母亲教育她,当别人给自己东西时,首先要给钱的道理。她一方面要尊敬母亲,把她当偶像崇拜,又想揉母亲的头发,并且取笑她,她一方面对母亲的教育反抗,又把母亲当成圣母,这些复杂性影响着她性格的多重性,同时形成了她独特的叛逆性格。
(二)思佳丽对金钱的追逐
当她看到塔而顿家为他们死去的儿子立两块大理石墓碑时,她感到的不是悲伤,而是为花在墓碑上的钱心疼。当她收留南方士兵时,她时时刻刻为多吃掉的食物痛心。瑞德不耐烦的说她,难道你除了钱,什么都不想吗?有人认为思佳丽只是金钱的儿女,对她持反对态度,但是在当时,钱是能够生存下去的条件。这也证明了她比较现实。她三次结婚,都和钱有关系。第一次结婚,是为了让艾西礼生气,同时考虑到这个人有钱。第二次,为了得到钱,她打算嫁给瑞德,还打算做他的情人,遭到拒绝后,她知道自己的妹妹的情人有存款,就用尽心计与他结婚。结婚后钱的问题解决了,又不顾家人的劝说经营锯木厂。第三次结婚,不是她爱上瑞德了,而是为了享受奢侈的生活。人对于金钱的渴望有时并不仅仅是金钱的本身,而潜藏在对金钱的渴望的背后,更多的是对价值,金钱,社会认可的渴求。但当事人在意识层面往往不能了解金钱对自己的这些象征意义。斯佳丽对钱的追求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奢侈,在追求的过程中,她也失去了很多,同时也说明了她缺乏一种安全感。
(三)思佳丽对爱情对自己的内心都缺乏一种了解。
她对人的内心活动甚至自己的内心活动都缺乏一种了解。艾西礼曾告诉她:“像我们这样不同的两个人,只有爱情是不够的,你需要的是一个男人的全部,包括他的躯体,感情和灵魂。如果你没有得到,你以后会后悔的。你会恨我读的书和欣赏的音乐,因为它们把我从你身边拉走。”但思佳还是爱着艾西礼,并且认为艾西礼也爱着她。为了艾西礼,她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媚兰,她在塔拉干粗活,不想让艾西礼干。后来还给艾西礼钱花。但她对瑞德的所有深情一无所知,甚至在瑞德的怀里还想着艾西礼。后来她才意识到她一直爱的不是艾西礼,而是自己虚构的东西,并把它套在了艾西礼的身上。斯佳丽一直在寻找的避难处,那个安全而又温暖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瑞德。因为瑞德有坚实的臂膀可以把她抱在怀里,让她对事情有清醒的头脑。但是她一直都没有意识到,尽管他对她冷嘲热讽,他还是爱着她。直到瑞德走了以后,她才意识到,一直都爱着瑞德。只是一直那么傻,不知道。所以说,她缺乏对自己内心的了解。
(四)思佳的潜意识
小说中反复出现思佳丽做的一个恶梦: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依赖,有一个可怕的东西在追她,她就不停的跑啊跑啊,跑的心都快炸了。一边跑,一边喊,模模糊糊的想在周围的雾里找一个地方躲起来。这个恶梦贯穿了思佳丽战后的生活。弗洛伊德认为:“梦一定是有某种意义的,即使那是一种晦涩的隐意用以取代某种思想的过程”。[6]在这个梦里,充分地展示了思佳丽内心思想活动,揭示了她一切行为的动机。思佳丽在梦境中处于一片迷雾中,看不清方向,这象征着思佳丽思想上的混乱。思佳丽没有了一个具体的价值标准,她就对在她身边发生的一切感到迷惑不解,感到害怕。投射在梦中,就是浓浓的雾,让她什么都看不清楚。思佳丽感觉雾中有可怕的东西在追逐她,这个可怕的东西象征了思佳丽战争中与战争后的那一段艰苦生活,是饥饿、贫困和死亡的威胁。她的奔走逃避,其实也就是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的表现,暗示着思佳丽为了生活下去而做出努力的过程。她在现实生活中白手起家,从废墟中重建塔拉庄园,经营弗兰克的店铺,再盘接下木材厂,拼命赚钱的力量,就是对饥饿与死亡的恐惧感,对生存的渴求,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但她的行为并未使内心获得真正的安宁,内心依然恐惧,因此在梦中,她总是一直奔跑,始终没有找到安全的地方。通过思佳丽的梦,可见她一切行为往往是源于内心欲望的驱动。她是凭着直觉与本能做事的人。在梦中,她内心真实的一面坦露了出来,她是害怕的,恐惧的,与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凶悍、残暴、固执形成鲜明对比,使思佳丽这一形象的复杂矛盾体现得更加真切。
三 对瑞德的性格分析
艺术审美对象是一个具有复杂层面的构成体,用横看成岭侧成峰形容也不过分[7]。瑞德也是一个性格的复杂体。一方面,从他身上可以看到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家的某些特性,他信奉的是野心家的金钱哲学。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下隐藏的深情和独特的品格。 (一)他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
在战争面前,他是一个对现实有清醒认识的人。他认为他们狂妄的想要打仗,所凭借的只是棉花和骄傲。而到真正战争的时候,棉花将没有价值,而骄横将是他们唯一剩下的标准。他和艾西礼是唯一真正了解战争结果的人。但是不同的是,艾西礼选择了屈服于礼教,成了战争的牺牲品。而瑞德则选择了不做无畏的牺牲,而是穿越封锁线,保护自己,并用战争契机经商获利。他认为“把一起荒野改变为一起繁荣而致富的是帝国主义时期,在帝国主义时期有许多钱好赚,在帝国主义灭亡时期可以赚的更多[8]。”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具有敏锐的商业头脑。但是,他也是一个有骨气不忘本的热血男子。在南方军队即将战败时,他毅然参战为自己的一方而战。他对斯佳丽说:“你想想,要是我在千钧一发的危机关头出现在我们的军队,这对他们将是多大的鼓舞呀。” (二)瑞德对思佳是世界上最纯真的爱情
瑞德第一次见思佳时,思佳和艾西礼说话恼怒了,扔了一个花瓶,差点扔在瑞德身上。瑞德却认为她是一个感做敢当,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甚至摔花瓶的女子,并且爱上了她。从此虽然瑞德总是嘲弄思佳,但是心里还是有着最深情的爱。瑞德知道是不能告诉思佳的,因为按思佳的个性,她一定会不屑或站在较高的位置,对瑞德高傲,浑然不顾。虽然他表面的玩世不恭,但是他却知道思佳的内心需要,处处都在关心思佳。思佳穿着丧衣不能跳舞,是他帮助思佳摆脱了所有束缚,开始跳舞。斯佳丽困在亚特兰大,是瑞德为他偷来一匹马,驾着车逃出城。每当思佳从可怕的梦中惊醒的时候,是瑞德用宽大的胸怀保护她。性将男人分成两半,并赋予男人两个完全不同的面孔:对外,对情敌,他必须表现得十分好斗和野蛮;对内,对自己钟情的女人,他必须表现得柔情似水,爱意绵绵。在女人面前,他必须控制自己,必须束缚自己野蛮的天性。简单地说就是,他必须表现得文明,有教养。当瑞德和思佳结婚后,每天早晨,瑞德都会把早餐拿到屋里,一口一口的喂思佳。爱女邦妮的出世,让他把对斯佳丽的爱转嫁到了邦妮的身上。他不允许女儿受到一点伤害。思佳甚至有点忌妒。邦妮死后,瑞德才告诉思佳,他把邦妮当成思佳,当成没有经历战争,无忧无虑的思佳。可是谁能想到巨大的不幸会降落到了邦妮身上,爱女的夭折使他近乎疯狂,他甚至不允许下葬邦妮。他和思佳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思佳的执迷不悟,使他怀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情观选择了离去。男女之间只要存在着不平等的奉献与牺牲,这种爱就是不人道的或畸形的。但是,这却构成了爱情的高尚与伟大!所以瑞德的形象在多少人的心里都是高大不可磨灭的。
(三)瑞德对媚兰的尊敬
瑞德以前玩世不恭,因为他在人世间看到的只是邪恶和虚伪,并使自己变的如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较为轻松的生活。直到他看到媚兰,并感知她有那么伟大的心灵,对别人的宽容,面对事情那么坚强,他被她高尚美好的灵魂深深的感动。原来,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人和另一种生活。虽然这种人不多,这种生活艰难,但是媚兰预示着一种希望。所以他赞美媚兰,尊敬媚兰。并希望有和媚兰似的心灵。斯佳丽曾责问瑞德为什么总是对媚兰必恭必敬,而对她却是冷嘲热讽。瑞德回答她,媚兰的眼睛像在一个卑劣世界的明灯。瑞德把对美好高尚的热爱寄托给了邦妮,邦妮一死,一下子苍老了很多,似乎把一切都带走了。他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守着邦妮的尸体两天两夜,谁叫也不开门,奶妈只有请来了媚兰,因为瑞德最尊重她的意见。门开了,而媚兰却倒下了。瑞德心痛无比,“媚兰是我见过的最仁慈的人,伟大的女性,非常伟大的女性。”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根细线,它连结着肉体和灵魂。有的人耽于肉体的生活,而忽视了灵魂的提升。他们找不到那根细线;有人专注于灵魂的超度而不需要那根细线;而世人大多既不愿委屈了肉体,又希望灵魂有所归依,细线是一个人的生命热情所在,且每一个人的生命热情有所不同[9]。媚兰是最能触动瑞德细线的那个人。他渴望从堕落走向拯救,走向高尚美好的生活。
9. 水浒传 中人物关系的思维导图怎么画
我觉得人物导图可以画从排名白排前四的,然后以此在分支往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