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000到2000字《围城》或张爱玲系列小说评析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目的是力求刻画出当时某一空间某一群体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理解“围城”这两个字,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词,在某种层面上,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所描写的人类的尴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谋而合。书中充满苦涩的笑,无奈的自我欺骗,这都是这部小说的成功所在。 凡是读过《围城》的人,无不被它那妙趣横生的语言逗得忍俊不禁。用两个字说,就是“幽默”。钱钟书犹如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运用各种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格言,以及中外古今的典故、逸闻,纷至沓来,琳琅满目。常使人笑中带泪,泪中带笑,风趣幽默。尤其是那精辟的比喻和蕴含深意的象征暗示。钱钟书常用漫画式的笔法勾勒“众生”,他以锋刃的笔法高超地概括出一幅幅神情毕肖的漫画形象,使人未见行藏,便已看出人物的性格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在《围城》里的“芸芸众生”中,几乎每个人物出场时作者都对其肖像进行了一番讽刺性描绘。常常采用既含蓄而又挖苦的漫画式笔法,令其形神毕露。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围城》是一部读来回味无穷的书。读《围城》,不但可以感受到沿途邂逅的惊喜,体会到妙趣横生的比喻,更能咀嚼蕴含深意的象征。它时而让你笑,时而让你哭,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才惘然若失的悲剧底蕴。钱钟书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都包涵在《围城》之中。
② 急需 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1500字
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在暗淡枯槁的岁月中,张爱玲,一个身穿蓝缎旗袍,步履摇曳,用一双无大悲亦无大喜的眼睛参悟着世事风尘,用一颗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去感受人情冷暖的旷世奇女。
她,于千万人之中脱俗着,于千万年之中寂寞着。如一朵尘埃里的小花,没落里透着惊艳。
终于看完了张爱玲传。一本破损封面的小绿皮书,封面的一侧印着张爱玲侧面的一小张黑白照片。本以为这本传记会和大多数传记一样,充满着记事的年表和苍白的对事件发生的白描,但是现在看来,这也算是我所读过的传记里较佳的。
很早以前就读过张爱玲的文集。但读下去,不得要领,想来也是因为被繁琐的对话,故事情节所吓退,并未读完读全。后来才知道,张爱玲的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旧式小说的影子,比如《红楼梦》和《海上花》。才渐渐觉得,有时候张爱玲对人物心理活动和穿着的描写真真的和红楼梦有一些相似,尽管红楼梦也是我觉得繁琐看了一半又舍弃的名小说。就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来说,红楼梦和张爱玲的大部分早期小说还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张爱玲幼年从贵族到落魄的生活状态也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相近,可能这就是她读红楼梦如此亲切的原因之一。张爱玲对于服装色彩的独到见解,也使她对人物出场的描写细致不亚于红楼梦的篇幅细腻。
张爱玲是早已成名的人物,她有个著名的理论:“成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自然是描摹成功者的喜悦。但对我们而言,张爱玲趁早的努力是更应该提到的。首先是书读得早,读得多,读得专。这也要归功于她的知识家庭。这使她自小有书读。有人指导她的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让她背唐诗,佣人也常常给她讲“三国”。
《张爱玲传》是一本详细描绘张爱玲人生经历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张爱玲的出生背景。令人惊讶的是张爱玲是出生在门第甚为高贵的家庭中的长孙女。关于她那显赫的家世,她在历史上曾经留过声名的列祖列宗,在张爱玲走红的时候,就曾引起过一些人的议论,然而,曾经显赫的家族并不能提高他们后裔的价值。相反,倒是后人自身的光彩又照亮了他们的家谱。
本书还介绍了她的两段婚姻,第一段婚姻因胡的政治身份,给张爱玲的面目蒙上了一层迷雾。第二段婚姻她与美国著名戏剧家赖雅。赖雅也是张爱玲的精神家园,但他们的物质生活依然艰难。在赖雅的劝说下,她打掉了孩子,两人过着相濡以沫的生活。张爱玲走过了人生最繁华的路段,也经受了人生最苍凉的景象。这种人身的巨变使她在70年代已经停止了写作。
张爱玲的一生从兴到衰,走过了人身的最繁华,经受了人生的最苍凉,她以洞穿人世沧桑,在时空的轮回中升华。她给后人留下的只是几本小说,但这些小说在当时篇篇震动文坛。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几乎瞬间登上了文学高峰,红遍上海。它的魅力现在还影响着世人。张爱玲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几本书,从字里行间里更让我们看到了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和她那的惟妙惟肖的描摹。
读了本书后我更了解到了张爱玲的生平事迹,让我更清晰的解读到了只属于张爱玲的优雅!
③ 急求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论文。1000字左右。不要网上复制的!
《顷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这一人物形象,白流苏是一个不受男人支配、摆布,具有强悍的自救精神的特殊女性,她以自己的老练与智慧主宰着自己的命运,成为了婚姻竞技场上的胜者。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旧时代的女性是如何在困境中“抗争”命运,改变命运的。她的出现既是一种希望,也是那个时代女性改变自己弱势地位的一个“榜样”。
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一对不算爱人的恋人,整个小说的笔墨都在他们之间的俏皮话,张爱玲也没有用其一贯的长项:表现两人的内心世界。小说没有多少的波澜起伏,恋爱也不是激情四射,最终的结合只因“倾城”,只是一场平凡的传奇。“《倾城之恋》的华彩胜过了骨干;两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傅雷如是说,的确,作品存在着极大的缺陷,没有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但换另一个角度看,也就因这个缺陷,才突出了另一个人生安稳的一面。白流苏、范柳原、三爷、四爷、四奶奶……等人不都是为了得到一种人生的安稳,只是这种安稳是苍凉的。
进一步看看整个小说的人物刻画,就单单从他们的语言切入,在品味之余,就可容易看出,真正的人性都隐藏在其中,作品的重心都倾注在俏皮而风雅的调情,初看小说,见其落了俗套,但细究其字里行间,才知原来人物也可以这样刻画、表现:当白流苏的三哥要他回去做她的寡妇时,白流苏冷笑道“三哥替我想得真周到?……我们可不能拿着法律闹着玩哪!”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一个“冷”字就传神地把白流苏这个被逼极了的形象完全描绘了出来。“法律”的运用,在今天是极其平常的,而做为一个20世纪40年代的妇女来说,能用“法律”来捍卫自己,足可见其见识。小说接下去写道流苏气到了极点,反倒放声笑了起来道:“好,好,都是我的不是!……你们死了儿子,也是我害你们伤的阴鹫!”一个被抓狂了的女性的真实流露,她没有男性的那种理智。在逼极的情况下,女性的天性还是表露得一览无疑:愤怒、无理、吵闹。脆弱、无助的女性心理在白流苏的身上也是明显存在的,虽然她勇敢,敢与反抗,敢于出走,但面对自己的母亲也只能哽咽地道一声“妈”。可事与原违,“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她只能另找出路,她只能跟同样自私的徐太太喊“婶子,我,……我在这儿在也呆不下去了,…我可没有脸再住下去了!”,“只能阴阴的、不怀好意地一笑”,“辽远的中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干了”。
徐太太的出现是整个小说的转折点,徐太太为着她七妹的婚事而来,可在相亲之时,她的参与使得她七妹的婚事泡汤了,她自己在这点上同样存在着亲情的关心和谴责,面对自己的亲妹,她依然是关心的,而这一切都只体现在她的那句“七妹的婚事,有希望么?”,如果不是尖酸刻薄的四奶奶,不是家庭的进一步逼迫,使白流苏有了自私的迷惘,小说应该就此结束,但在自私怂恿下的“她知道宝络恨虽恨她,同时也对她刮目相看,肃然起敬,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行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徐太太在范柳原的“托付”下,决定带白流苏到香港,而白流苏也意识到范柳原不会是真心的,可是“她不能不当心——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一个有着一大串血缘关系的人,却是六亲无靠,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她选择了出走,为自己的出路,为自己的生活安稳,在这点上她是有追求的,可惜的是她的追求注定是悲凉的,如果没有后面那场“倾城”,她注定又是一个悲哀。在出走的这点上,她决不是“娜拉的出走”,更不会是巴金笔下那些追求自己理想,挣脱社会禁锢的出走,而是为其自己生存的自私出走,没有任何的重大意义,只为给那些嘴边含着唾沫的“亲人”看,她出走的动机,暴露出当时社会的人性压迫,也是其心中根深蒂固的封建阶级思想的“保护膜”,在面对“破产”公主萨黑荑妮时,她也不由得“肃然起敬”。
小说以大量的笔墨花在了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对话上,在这段描述中,白流苏时刻为自己的安稳猜疑着。“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她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胡兰成在《论张爱玲》这样写“她的自私是因为狭隘”。的确,小说在接下来中,都是围绕她“自私的狭隘”展开的。流苏这一大抵上算是一个坚强的,有勇气,会反抗,能够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的形象就此成就,同时也因她不过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使其是妥协的,从而使得她的逃离也只能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
范柳原在小说中能找到他的影子,就只有他那些机智的俏皮话了,作者没有花一丝一毫的笔墨在他独自的身上,即使是与萨黑荑妮公主的来往。傅雷认为范柳原不应该是这么枯涸的人,“他只是一个暂时收了心的唐•裘安,或是伊林华斯勋爵一流的人物。” 傅先生的评论自有其独到之处,但也不烦看看骨头里的骨髓,这决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为了看到确确实实存在的东西,在这点上,胡兰成比傅先生看得更真切“他的机智与伶俐使他成为透明,放射着某种光辉,却更见得他的生命之火是已经熄灭了,”“其人是自私的,并且怯弱。”而这一些也并不就是代表了一个完整的范柳原,作者是在残缺中给读者以完美想象的空间。张爱玲自己认为“我哦喜欢素朴,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这一点,她做到了,但不同的是她衬出的不只是人生素朴的底子,更是整个社会真实人性的底子。
范柳原是生活中的假绅士,因其既害怕又胆怯,生活让他空虚乃至颓败,只是他的颓败相对于白流苏对生活无望的颓败表现为另一种形式。而这也只是男性与女性面对同样问题是产生的各自反应。
在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他们是互不理解的,而这不理解的产生于他们都是自私的。生活在范柳原幼小的心灵就打下了“怪僻”的烙印,而他在孤身流落中,有了钱的挥霍,就有了生活的颓废,他只能用高姿态的形式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而这种高姿态掩饰的结果就是更明显地暴露其弱点。但是可以看到的是范柳原对于白流苏有着一点点的温情。流苏笑道:“你怎么不说话呀?” 柳原笑道:“可以当着人说的话,我全说完了。”从表面看,这只是一句幽默的俏皮话,但这话从范柳原这机智、伶俐有没有热情的人口中说出,就足可见其言外之意,以前,面对的他都是不当人看的,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可对流苏,却有了以人相待的念头,悲哀的是他这一点点的真实很快就被空洞、怯弱的人性所掩盖,就连在深夜里打电话透露出自己的爱也不敢承认,胡兰成对此是这样评道:“他在深夜里打电话给流苏,也不是为了要使流苏烦恼,却正是他自己的烦恼的透露,他说出了爱,随即又自己取消了,因为怯弱,所以他是凄凉的。”
对于白流苏与范柳原自私骨子里残留的那丁点的真情,足以窥其全貌的,应算是在浅水湾饭店,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热终究不行的是,这堵墙没有倒下,而另一堵墙却倒下了,尽管两个人都相互不理解,但“倾城”把他们的弱点都压住了,在那一刻“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刹那间得到了显现,她的生活终于有了安稳的理由,他也终于有勇气说出心中的那句话。但本性终是无法改变,在结束的那刻,柳原依旧无法面对,“那不算,我们那时太忙着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情,在这句话后,在婚姻契约的签定好魂飞烟灭,流苏在安稳后留下的只是怅惘。
小说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也是用在于语言上,细嚼而入,总觉得有着鲁迅笔下那些尖酸刻薄的奴性市井小人物的神韵在其中,如四奶奶,她的个性在她寥寥的几句话中就将其刻薄、无知、势利、冷漠、毫无人情味的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更深刻的一个人物刻画是对白老太太,一个小说中无关紧要的人,面对自己的亲女儿,竟冷漠地说:“你跟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倒是回去是正经,继个孩子过活,熬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她竟自私到出卖自己的女儿,使流苏感到“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在这一点的伤害,使得流苏更快地陷入自私的泥沼。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倾城之恋》
这是在这篇文章甚至说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仿佛有无尽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无奈的情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爱情呢?也许爱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
流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择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必须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给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对于爱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承诺和信心。 也许或者说一定,他曾经只是把流苏看作是那很多个里面的一个,新鲜过后,各拍两散,责任不需要,爱情只是调剂,而流苏也自然知道这一点, “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流苏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这场关于这个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她们。 战争带来的是残缺,可为流苏和柳原带来的却是一嘲圆满”。偶然的倾城,让他们抛却了所有,让他们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责任。战争让人变得真实。死亡下,忽然感觉瞬间的变化即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因为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现在,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喜欢小说中的一段话:“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干净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两个人之间那一丝丝的温情,在一瞬间,让时间成为永恒。这一刻交织的情感该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这可以叫做-爱情,那么就算是吧。可我更觉得这是一种悲凉。假如没有战争,两人将依然活在自己背负的壳中慢慢前行,谁也不会为对方付出真心。他们会按自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看似丰盛,却是苍白悲哀。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一个有着圆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体味生存于人世的艰辛和命运的荒谬无常。
④ 求对张爱玲的小说的读后感~最好原创~1000字。。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的小说,用了很多奇特准确的比喻.如果说第一个把女人的脸比作花朵的是天才,第二个再做如此比喻的是庸才的话.那张爱玲是天才中的天才,因为,没有人可以会用那样奇特的比喻,连摩仿也做不到.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对乔琪的外貌描写中她写到:他很白,和石膏像一般,在那黑压压的眉毛与睫毛底下,眼睛像风吹过的早稻田,时而露出稻子下的水的青光,一闪,又暗了下去了.天色已经暗了,月这才上来,黄黄的,像玉色缎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小片.她(薇龙)睡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可是身子仿佛坐在高速度的汽车上,夏天的风鼓蓬蓬的在脸颊上拍动.为了爱而结婚的人,不是和把云装在坛子里的人一样的傻吗?她(薇龙)躺在床上,看着窗子外面的天,中午的太阳煌煌地照着,天却是金属品的冷冷的白色,像刀子一般割痛了眼睛.秋深了,一只鸟向山巅飞去,黑鸟在白天上,飞到了顶高,像在刀口上刮了一刮似的,惨叫了一声,翻过山的那边去了.天完全黑了,整个的世界像一张灰色的圣诞卡片.封锁开电车的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摇铃了,"叮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钱,切断了时间与空间.街上渐渐地也安静下来,并不是绝对的寂静,但是人声逐渐渺茫,像睡梦里所听到的芦花枕头里的赶咐.这庞大的城市在阳光里盹着了,重重地把头搁在人们的肩上,口诞顺着人们的衣服缓缓流下去,不能想像的巨大的重量压住了每一个人.他剃着光头,红黄色皮,满脸浮油,打着皱,整个的头像一个核桃,他的脑子就像桃仁,甜的,滋润的,可是没有多大意思.她(吴翠远)整个的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近视眼的人当众摘下眼镜了,翠远觉得有点秽亵,仿佛当众脱衣服似的不成体统.宗桢断定了翠远是一个可爱的女人,白,稀薄,温热,像冬天里你自己嘴里呵出来的一口气,你不要她,她就悄悄地飘散了.多少恨两人其实会么话都不想说,心里静静的,讲的那些话如同折给孩子玩的纸船,浮在清而深的沉默的水上.(宗豫)他脸上露出了一种复杂柔情,可是简直像洗濯伤口的水,虽是涓涓的细流,也痛苦的.她微笑着,没说什么,一关门,却软靠在门上,低声叫道貌: 宗豫,艳艳的笑,不停地从眼睛里漫出来,必须狭窄了眼睛去含住它.他(宗豫)看着那灯光的房间,难道他们的事情,就只能永远在这个房间转来转去,像在一个昏暗的梦里.五四遗事___罗文涛三美团圆湖水(西湖)看上去厚沉沉的,略有点污浊,却仿佛有一种氤氲不散的脂粉香,是前朝名妓的洗脸水.色戒她(佳芝)又看了看表,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事实上,每次她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目的.那沉酣的空气温暖的重压,像棉被捣在脸上.半生缘她(曼璐)竭力把那种荒唐的思想打发走了,然而她知道它还是要回来的,像一个黑像,一只野兽的黑影,它来过一次就认识路,咻咻地嗅着认着路,又要找到她这儿来了.她(曼桢)不知道感情这样东西是很难处理的,不能往冰箱里一搁,就以为它可以保存若干时日,不会变质的.霸王别姬如果他(项羽)是那炽热的,充满活力烨烨的光彩,喷出耀眼欲花的ambition的火焰,的太阳,她便是那承受着反射在着的光和力的月亮.鸿鸾禧二乔做了个手势说,一个一个跟着喊声,倒像把骨牌一个搭着一个,一推,泼哚泼哚一路往前倒.各人都觉得后天的婚礼中自己是最吃重的角色,对于二乔四美玉清是银幕上最后映出的雪白耀眼的"完"字,而她们是精彩的下期佳片预告.他的应酬实际上就是一种舞蹈,使观众眩晕呕吐的那种团团转的,踮着脚尖的舞蹈.棠倩的带笑的声音里仿佛也生着牙齿,一起头的时候像是开玩笑地轻轻咬着你,咬到后来就疼痛难熬.这时候是年轻人的世界了,不跳舞的也周拢来看,上年纪的太太们悄悄站在后面去,带着慎重的微笑,仿佛虽然被挤到注意力的圈子外,她们还是有一种消极的重要性,像画卷上端端正正打的图章,少了它就不上品.没有人请棠倩梨倩姐妹跳舞,棠倩依旧一直笑着,嘴里仿佛嵌了一大块白瓷,闭不上.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慢慢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