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项链》内容简介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讲述的是玛蒂尔德女士的故事。玛蒂尔德年轻时总是梦想自己步入社会上流,拥有珠光宝气。而成年后仍旧一无所有,她嫁给了一个只会一味讨她欢喜的低级文员做丈夫。
一天丈夫争取到了供职教育部举办晚会的一封请柬。在机会面前,玛蒂尔德却因没有服饰十分懊恼。丈夫把节俭下买来福枪的钱给她买了华丽的晚装,但她还是想要珠宝首饰。因为没有钱,丈夫让她找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女士借点儿首饰。她有幸借到了最眩目的宝石项链,也的确令她占尽晚会的风头,不料随后项链就丢了。
玛蒂尔德和丈夫倾家荡产的拿出积蓄并借债凑够三万六千法郎买来新项链还给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女士。随后数年里,她和丈夫勤俭节约,辛苦劳作偿清债务。玛蒂尔德在极乐公园偶遇让娜女士,并告诉了她项链丢失后买新项链奉还的事情。让娜女士非常惊异的说原来的项链只是价值五百法郎的赝品。
(1)项链小说人物介绍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
这种社会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由于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但是,只有少数人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
②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主人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中国流传甚广。
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比如,开头写玛蒂尔德如何把大资产者的奢华生活当理想,后来写她收到请帖后如何费尽心机抠出丈夫的积蓄,这一系列描写表现出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灵魂的庸俗鄙陋。另外,写玛蒂尔德的一个晚上的满足带来十年的艰辛,这是对她的虚荣心的惩罚。小说最后写到十年艰辛不过是为了一件赝品,这又是对她的辛辣的讽刺。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有一定的典型性。不安于辛苦劳动而得以糊口的生活,看不起比自己更穷苦的人,一心想上升为大资产者,而且希望走捷径,借侥幸的机会发迹,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现。《项链》嘲讽了这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气,而且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原因。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作者也写出了女主人公性格的另一方面: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和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关于女主人公的诚信这一点,过去常被忽视。
通过这个经历,女主人公完成了性格的渐变过程,心理变得成熟了。
③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女主角叫什么名字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女主角叫玛蒂尔德。项链是一篇短篇小说,由法国名作家莫泊版桑作于权1884年。故事讲述了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是一串假钻石项链。本文以项链本身为线索,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线索自然地带领读者走进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生活及其内心世界,深刻领略19世纪的法国小人物无法决定自身命运的悲剧现实。
④ 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分析
玛蒂尔德既没有华贵的衣服,也没有闪闪发光的首饰,但是却热衷于参加上流晚会,热切渴望体会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为此不惜大力投资。结果却意外的遗失项链,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还债生涯。玫瑰色的手指甲被磨坏了,她也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以至于她和福雷斯蒂埃太太打招呼却没有被认出来。
最具讽刺意味的情节在于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哎哟!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玛蒂尔德辛苦还债十年,却被告知她当年借的是串假项链,想必自己很难接受那样的事实,但却真实的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莫泊桑借此讽刺那些爱慕虚荣的妇人,同时赐予她们爱慕虚荣所导致的恶果。
(4)项链小说人物介绍扩展阅读:
《项链》内容简介
玛蒂尔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她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美丽的项链。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可她竟然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隐瞒着好友,慢慢来赔偿。
从此,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的生活。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后来,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挂真钻石项链。就这样玛蒂尔德白白辛苦了10年。
创作背景
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由于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但是,只有少数人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
作品艺术特色
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使叙述更为有序而集中,在构思布局上又不落俗套。
玛蒂尔德向女友借来的钻石项链,本来是假的,可借的时候女友弗莱思节夫人并不说明,归还时她也不打开看。物主的这种罩在拥尊持贵光环下的满不在乎的态度,无疑为后来点明项链是赝品埋下伏笔。
事实上,由整个过程看,从项链的借用一遗失一归还,直到还清债务,整整十年时间,玛蒂尔德一直不知道借来的项链是假的,而弗莱思节夫人也“可能”一直不知道还回来的是真的,双方都“蒙”在鼓里,直到最后,事情的真相才被揭出。
这个“十年后相遇”的艺术构思是极具匠心的。小说就是要让玛蒂尔德用十年的辛酸苦痛为自己的虚荣心惹下的祸,偿付代价,得到教训。小说之所以不急于把谜底点破,而放到十年以后,就是要让当事人和读者同时为之一惊,增强出人意料的戏剧性,从而使作品结束时产生强烈的震撼人们心灵的悲情艺术效果。
在《项链》中,莫泊桑在情节序列上是一链状结构,以一条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这种结构能够直观的表现事情发展的过程,使读者轻松自然的了解到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项链》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小资产阶级职员的妻子,她面庞儿好,丰韵儿也好,她觉得自己生来是为享受各种豪华生活的。
由此可见,她必然会不甘于现在平淡的生活,会热切向往上流社会的奢华享受。于是,莫泊桑安排了教育部部长乔治·朗蓬诺暨夫人的晚会,用于满足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也引发出一系列的故事。
《项链》在剪裁上极为精当,恰到好处。凡是过去的事情,时间过程长的事情和需要比较全面介绍的地方,等等,作者都采用虚写的手法,概括地加以描述,或是几笔带过,或是补叙与作品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如玛蒂尔德夫妇的身世,为了还债而度过的十年困苦的日子,等等。
而近期发生的事情,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就用实写的手法,加以重点刻画和描写,生动而形象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变化,如写项链丢失后,突出了玛蒂尔德夫妇像遇到灭顶灾难,那种惊恐万状、愁苦不堪的情景,通过这样的实写,说明了事情的严重性。这些都是那样精细、得体。
《项链》中,读者一旦进入其中,心思便会随着玛蒂尔德的感情而跌宕起伏,这种变化同时会引导读者的思维判断,既对主人公的遭遇感到深切的同情,又觉得那样的结局是理所当然。在《项链》中,莫泊桑依旧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用他们的心理去叙述他们的日常生活,又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他们独有的虚荣心。
⑤ 莫泊桑的《项链》简介
玛蒂尔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
玛蒂尔德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美丽的项链。
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可她竟然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隐瞒着好友,慢慢来赔偿。从此,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的生活。
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后来,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挂真钻石项链。就这样玛蒂尔德白白辛苦了10年。
(5)项链小说人物介绍扩展阅读:
《项链》创作背景: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由于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但是,只有少数人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
《项链》作者: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国作家。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
⑥ 小说《项链》精彩片段加赏析,以及其中一个人物的分析。越多越好!
围绕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后借钱买回一条一模一样的项链还给她的那个朋友,说明她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⑦ 小说《项链》人物形象分析
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题阐释很多。有一种意见认为“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种看法很明显是改革开放前那个时代中存在的“安贫乐道”观点的反映,至今认同者已越来越少。于是,近来出现以下几种意见:
(一)认为小说告诉读者:人的命运是由意料不到的“造化”安排的。2
(二)认为玛蒂尔德悲剧形象指明了妇女在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惟一的出路只能是饰物。③
(三)认为小说是一曲诚挚相爱的颂歌。④
(四)认为小说通过玛蒂尔德形象告诉读者,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5
这些说法虽然试图从小说文本出发、从主人公形象解读人手去阐释主题,但是没有抓着主人公形象的主体内涵,因而仍然未能到位。那么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包孕哪些内涵呢?
一是爱美
小说是从“妇女天性爱美”的视角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这由开端六个自然段为证。开端分三层。第一层为一至二自然段,写了出生在小职员家庭的她又嫁给了小职员,因而不能够讲究打扮,“她觉得很不幸”,为什么呢?“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姿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在妇女”云云表明了小说从妇女的天性视角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所以第二层(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说:“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所谓“生来”不即是“天生”、“天性”吗?显然,“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在语境中只能读作“美的生活”。小说接着用三、四、五这三个自然段写了她对住、吃、穿的美的生活的狂热的梦想,表达了她对美的强烈的渴求。最后的第六自然段为第三层,写了她从有钱的女朋友家里回来后的痛苦,以反衬上一层意思。开端为读者解读女主人公预设了一把钥匙,那就是《项链》刻画的女主人公具有妇女爱美的天性。
小说进入情节之后全面地展现了玛蒂尔德是个爱美的女性。做新衣、借项链不就是她爱美的具体表现么?把玛蒂尔德爱美的特性描写得淋漓尽致的是她挑选首饰。面对着一个眼花缭乱的美的世界,她“先看”“又看”“随后又看”的“犹豫不决”的心态,她看到钻石项链时“心也跳起来”的高兴,她戴上项链照镜子的出神,以及借到项链后的“跳”、“搂”、“亲”、“跑”等一系列狂热动作,把一个爱美女性刻画得惟妙惟肖。晚会跳舞时的兴奋、陶醉把她的爱美推至高潮。回家后她在卸妆前“趁这荣耀的打扮还在身上,再端详一下自己”,爱美达到恋恋不舍的境地。即使因为自己贪恋美而酿成悲剧陷入困境,她“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玛蒂尔德爱美爱到无怨无悔!
二是单纯
玛蒂尔德又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她从一个小职员的女性成为另一个小职员的妻子,其生存环境局限于小职员家庭,因而她见识狭窄,处世缺乏经验,教养浅薄,不谙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爱美是天性,不需要后天训导:如何爱美,比如如何辨别真假首饰,则需要后天教育。玛蒂尔德显然缺少这一课,小职员的生存环境不太可能给她上这一课。另外,玛蒂尔德从未经受过世间纷繁复杂的风风雨雨,她虽然成了路瓦栽夫人,但她依然像少女一样单纯。要做一件新衣服只能用眼泪去求得丈夫的同意;没有首饰又想得到,她显出一副无可奈何的苦恼样子。在丈夫出了借的点子后,“她发出了惊喜的叫声。‘真的!我倒没有想到这个!’ ” “没有想到” 四个字不是把她思维之单纯照得一清二楚么?在借到项链后又是跳又是搂又是亲又是跑,活脱脱地写出了一个单纯女子形象,宛若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当她买了真项链归还女友时她担心女友把她当做贼,女主人公的单纯几乎达到了“迂”的地步。十年后,她把失项链的真相告诉女友,小说写道:“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天真的笑容岂不镂刻出“单纯”两字么?
正因为单纯,所以她不知道外部世界的纷繁斑驳、鱼龙混杂,所以她的思想中丝毫没有“假”的概念,更不用说去辨别真假首饰了。不然,她无力购买真首饰为什么想不到去买价廉物美的仿真首饰呢?她在挑选女友的首饰时为什么一点都没有想到会有惯首饰呢?她在珠宝商老板有所暗示时为什么丝毫不去想失落的项链可能是假货呢?其实,只要从下面一点足以说明她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在赔项链时丈夫拿出了“父亲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在小职员家庭这是一笔不少的财产,然而玛蒂尔德作为家庭主妇却对此一无所知,这岂不是单纯的绝好证据么?玛蒂尔德在还债务之前如山中的溪水,清澈却不免浅显;如暖房中的花朵,美丽却显得嫩弱。
三是勇毅
失项链、赔项链之后,玛蒂尔德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剧变,在她性格层面上进发出了新的特性——勇毅。为了还清债务,面对着残酷的困境,她不气馁,不悲观,不走歪门邪道,更不出卖自己美丽动人的容貌(美女容貌是商品社会中一笔无价财产)。她完全依靠自己的意志、精神和力量,依靠自己的一双手,“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她“打定主意”,毫不动摇,信心十足地“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果然成功了。无怪乎连冷静地潜在小说纸背后的作家也冒出来公开赞叹:“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十年还债,锤炼了女主人公,使她成熟、坚强,使她成为一个勇毅的女性。
爱美、单纯和勇毅,构成了玛蒂尔德形象的三个层面。爱美,是她作为女性的一种天性;单纯,是她出身、教养、经历和个人气质等形成的个性;勇毅,是爱美和单纯向善发展的深层的品质。
二
解读了小说塑造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之后,我们还要解读另一个与女主人公发生纠葛造成矛盾冲突构建情节链的角色。这是“谁”呢?是路瓦栽,还是佛来思节夫人?都不是,这两人在小说中与女主人公并不构成冲突。小说主要写了玛蒂尔德、路瓦栽和佛莱思节夫人,哪还有其他角色?是的,小说还写了一个极有助于主题阐释的十分重要的“角色”,与玛蒂尔德发生冲突构成了小说的情节链,却被我们忽视了。这就是“项链”(那挂钻石项链)。在小说,“项链”已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首饰,不是一个纯客体的物体,它融注了作家的“意”,使它成为小说中的一个意象。那么,“项链”作为小说中的一个意象“角色”,它具有哪些涵义呢?
一是外美
请读一下它的出场:“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从玛蒂尔德“心跳”、“手抖”和“出神”的描写中强烈地烘托出“项链”具有无比的出众之美——其美任由读者去构想。(这种艺术手法用中国古典诗艺的说法叫“众宾拱主”,如《汉乐府·陌上桑》写罗敷之美便用此法)
二是内假
项链的外表具有卓然超群无与伦比之美,而它的内质却是假的。小说在结尾处暴露了项链内假的涵义。
外美内假,是作家赋予“项链”的意象内涵。外美,是项链的表层义,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内假,是项链的内层义,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
“项链”是内外不一、表里相左的“角色”。
三 现在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小说的情节是由玛蒂尔德和项链的矛盾冲突构建而成;爱美而单纯的玛蒂尔德与外美内假的项链发生冲撞形成了小说的情节链:结合——分离——别后。玛蒂尔德千挑百拣选中项链,是爱美与外美相吸的结果,这是“结合”。“结合”先让玛蒂尔德在舞会上获得陶醉,而后项链不辞而别悄然消失,这是“分离”。“分离”酿成了悲剧。在外美内假的项链离去后,玛蒂尔德从痛苦中振作精神,与厄运作勇毅的斗争,终于还清债务,这是“别后”。
小说的主题就蕴寄在“结合——分离——别后”的情节链中。
从“结合”到“分离”演绎了玛蒂尔德的悲剧过程(小说用隔行形式自然分为“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造成悲剧的原因。毫无疑问,外美内假的项链是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试想,如果是货真价实的真钻石项链会贸然脱落悄然离去吗?正因为项链外美,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迷住了玛蒂尔德;又正因为项链内假,具有隐蔽性和危害性,所以它容易损坏脱落却不为人觉察,酿成了玛蒂尔德的悲剧。而造成悲剧的内因是玛蒂尔德性格中的单纯。单纯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在纷繁复杂、真假相混的世界中,仅凭单纯必然酿成悲剧。玛蒂尔德单纯的爱美,对外部芜杂斑驳的世界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辨别能力,怎么可能识破项链“内假”的真相呢?她被外美内假的项链所蒙骗迷住完全在于其自身的单纯。过于单纯,不谙世面,缺乏辨识真假的经验和能力,是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内在原因。
至此,小说主题意蕴已经浮出了水面。小说通过玛蒂尔德借项链而失项链的悲剧,向爱美的女性发出了严肃的警示:仅凭单纯的爱美,缺乏经验,缺乏涉世能力,缺乏辨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眼光,只看外表不识本质,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莫泊桑以小说的艺术向爱美女性敲响了警钟。
《项链》主题意蕴还不止于警示意义。如果小说仅仅提供警示意义,那么小说中“别后”的情节(小说用隔行分为“还债务”)完全可以芟除,至少可以略写。显然,莫泊桑不想满足于小说的警示,他的人道主义关怀使他对女主人公的悲剧予以极大的同情之外,还要让她开放出绚丽的花朵。单纯中的浅薄酿成了悲剧,单纯中的真诚笃实也会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焕发出勇毅坚强、不屈不挠。莫泊桑在深切同情爱美女性的不幸中极希望她们在风雨中成熟起来,极希望她们在厄运面前不悲观不沉沦不堕落,极希望她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精神去征服困难去赢得新的胜利。因而,小说又包孕着对受过欺骗陷入困境中的爱美女性赋以极大勉励的意蕴。
对爱美女性的警示和勉励,构成了莫泊桑小说《项链》内蕴的主题。
四 上述主题阐释是基于我对《项链》小说独特的创作艺术的认识。向来的论者常常把这篇小说纳入批判现实主义框子加以阅读,因而给小说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贴上“小资产阶级”的标签,给小说主题刻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印记。其实,作家根本无意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在解读《项链》阐释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小说淡化了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现实主义为了“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十分重视环境描写,总是从人物所处的、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本质的特定的环境去刻画人物的性格。而凡阅读过《项链》的读者却很难言说女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关系本质的环境,至少难以清晰地勾画出这一环境。从小说外在因素(比如小说创作的年代)去推理,女主人公生存于十九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但小说自身却没有为人物布设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大环境,也没有布设一个人物活动其中的透示着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小环境。小说显然淡化了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不想从某一社会制度体现了社会关系本质的特定环境(即文艺学中所谓“典型环境”)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二)小说设置的“开端”的特异性。一般而言,小说的开端是小说情节的开始。而《项链》的“开端”并非如此。小说情节起始于“有一天傍晚”她的丈夫回家拿来了一张教育部长签发的舞会请柬。显然“开端”与这一情节没有丝毫关联,完全是游离于情节之外的一个独立板块。这一特异结构的指向何在呢?我在本文第一部分中已经指出过:“开端’’是解读女主人公的一把钥匙。小说先把钥匙交给读者,表明作家惟恐读者误读。然而粗心的读者还是辜负了作家的一番苦心,忽视了“开端’,的用意,没有抓着“妇女天性爱美’’这把钥匙。试想,遗弃了“开端”提供的解读小说的钥匙,对小说主题的阐释岂能到位?
(三)玛蒂尔德的悲剧是个人悲剧个性悲剧。立足于现实主义范式去解读《项链》、,总以为玛蒂尔德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这不切合小说的实际。小说根本没有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而外美内假的项链也没有谁去强加于玛蒂尔德,完全是她主动挑选的。她所以挑中那挂钻石项链,是她爱美本性使然,是她单纯的性格和气质所决定。设若她具备辨识真假首饰的能力会酿成悲剧吗?所以玛蒂尔德纯粹是自酿苦酒、自讨苦吃,而其主因是单纯、缺乏辨识能力。
以上三点对我们解读《项链》,探寻小说的主题意蕴是十分有益的。当我们抓着“开端”提供的解读小说的钥匙,从“妇女天性爱美”去认识女主人公,因个人气质单纯而酿成悲剧,那么我们就不难懂得《项链》主题的恒久缘由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的人类岂不恒久地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吸取教训?《项链》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而又非常爱美的中学生,它的警示和勉励岂不是很有益处么?
⑧ <项链>莫泊桑 小说主要人物分析及文章结构分析 在线等!!!
结构分析:
《项链》是一篇构思精巧,题旨鲜明的精品。从小说内容看,用“项链”这个题目好,因为它是整篇作品的线索,而“首饰”的概念包括范围太大,指代不明。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一个舞会,向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舞会上,主人公大出风头,却乐极生悲,“丢项链”;为了赔偿别人的项链,路瓦栽夫人含辛茹苦,“赔项链”;凑足了项链的价钱,却欠下了一笔需整整十年拼命劳作、省吃俭用才能偿还的债务,于是她不顾一切“还债务”;最后,当她松了一口气,却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她借的项链原来是假的。小说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情节,让向往豪华、追求舒适的玛蒂尔德从梦幻的云端结结实实地被摔了下来,并为此付出了十年青春。小说通过这样一个十分巧合而又真实自然的故事,尖锐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同时,对受尽生活愚弄的主人公又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学习这篇小说,要深刻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重视小说的现实意义。
《项链》构思十分精巧。项链原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通过路瓦栽的女友道破,不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惊,而且读者也会感到意外。其实仔细想想,看来似在意料之外的事情,却也在情理之中,十分可信。因为在描写中作者已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二是当路瓦栽夫人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已说明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当路瓦栽夫人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薄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也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这样描写就更能增加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深思。
小说以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这一线索展开情节,可将分行隔开的七板块按照内容的紧密联系分成四部分。
1.(从开头到“接着就带着这宝物跑了”)借项链。
2.(从“舞会的日子到了”到“他照她说的写了信”)失项链。
3.(从“过了一星期”到“也可以成全你”)赔项链。
4.(从“一个星期天”到结束)发现项链是假的。
人物分析:
小说《项链》的人物形象,极具典型性。路瓦栽夫人是个小职员的妻子,生活并不富裕,但身处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又有同资产阶级上层社会交往的机会,因此倍受资产阶级风气的熏陶,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怀有无限羡慕之情。由于对婚姻的不满意,便感到痛苦,看望一个有钱的女友回来,甚至会“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好几天。她是一个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妇女。为了在夜总会上出风头,以满足她的虚荣,她想方设法准备衣着,并向她的女友借来项链。不料乐极生悲在归途中竟丢失了借来的项链。为了赔偿项链,她不得不下决心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承受经济上的压力,“显示出一种英雄气概”,去过穷人才懂得的艰苦生活。她千辛万苦地度过了十年的艰辛岁月,片刻的虚荣换来的却是十年的辛酸。这正是对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的一个强烈讽刺。但她仍对那片刻的虚荣念念不忘。谁知用十年辛酸还清债务以后,才发现原来项链是假的,这对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小说《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态。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直接和间接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揭示主题。作者极善于捕捉一些富有特色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的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路瓦栽夫人悲剧的必然性。
人物心理描写
开篇对玛蒂尔德的 “梦想”以及“梦想”与现实矛盾给她带来痛苦的描写是直接心理描写;对人物特定环境中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是间接心理描写,如“狂热地搂抱女友”,舞会上的“陶醉”等都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二者均突出了玛蒂尔德向往豪华、爱慕虚荣的性格。而她一系列的遭遇均源于这种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
⑨ 莫泊桑小说《项链》转折它对展示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转折的运用主要系列的展开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在主人公身上来突显的主人公的性格。我认为,转折对人物的性格展示没有什么作用,而是事件发生的连接点,来连接相关的事件,这些事件才是对人物性格起作用的。
⑩ 项链这个主要小说讲的是什么
经常听到别人在谈到读书的话题时,说“某本书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在人生历程中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位畅销书作家曾在他的作品中提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基督山伯爵》,爱德蒙·邓蒂斯成功越狱,在基督山岛找到宝藏的章节。他看了一遍又一遍,常常幻想自己像基督山伯爵一样,获得财富和成功。
因为家里有个女儿,总难免担心她会成为那种“虚荣”的人。在这物质的时代,迷失自己。有时难免会拿这种“社会新闻”在家里“敲边鼓”,询问她对这些事的看法。好在她会评价说“脑残”、“有病”,并会翻白眼觉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虚荣心难免人人会有。我肯定也不例外。有次听课,讲师说女人应该有个好的包包,所谓的好,是至少要花掉半年工资的那种,并且说自己老婆有多少包……当时,我真的觉得自己不到两百块的包该扔了。
有次跟汪老师一起出国,同行的人在各免税店大买特买,我俩只买了些小东西。问她为什么不买包?奢侈品的那种。她说:“觉得一个人的着装用度要跟整体的家居环境搭配……”
我一下就懂了,本来还打算在免税店花大钱买个奢侈品的包包,听了她的话,立刻淡定起来。
重读了一遍《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