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我”是一个什么形象
作者对“故乡”的感情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一般的感情,同时还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特殊感情。在对“故乡”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之前,一个人就已经与它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精神联系。童年、少年与“故乡”建立起的这种精神联系是一个人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的。后来的印象不论多么强烈都只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发生的,而不可能完全摆脱开这种感情的藤蔓。具体到《故乡》这篇小说中来说,“我”对“故乡”现实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时已经产生的感情关系的基础上发生的。“我”已经不可能忘掉少年闰土那可爱的形象,已经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时形成的那个美好故乡的回忆。此后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时形成的这种印象叠加胶合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了多种情感的汇合、混合和化合。这样的感情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的;不是色彩鲜明的,而是浑浊不清的。这样的感情是一种哭不出来也笑不出来的感情,不是通过抒情的语言就可以表达清楚的。它要从心灵中一丝一丝地往外抽,慌不得也急不得。它需要时间,需要长度,需要让读者会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感受和体验。这种没有鲜明色彩而又复杂的情感,在我们的感受中就是忧郁。忧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情绪,是一种不强烈们又轻易摆脱不掉的悠长而又悠长的情感和情绪的状态。《故乡》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忧郁的美,忧郁是悠长的,这种美也是悠长的。
② 孔乙己文章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孔乙己》文章中的“我”是一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
文章通过“版我”不动声色权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让人体会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且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
愿对你有所帮助!
③ 谁能帮我综合分析一下金庸小说中各个人物的性格
从金庸小说和《红楼梦》论九种性格女人
金庸先生的小说多半是虚构的,其娱乐性较强,但内中人物未免失于单纯,美好。而且人物的结局也大都是完美的。因此总结他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不免有局限性。红楼梦是作者人生经历,经过五删五增,人物更加丰满同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本人将两套书的人物性格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以下主要九种性格的女人。并且加以分析议论。希望大家补充指导。
1.聪明伶俐,才华横溢,饱经世故,本身能自立自强,独立于男人而生存。能以智胜勇,临危受命,谈吐卓识,不但可以帮助丈夫,更可增加家庭生活情趣。最得男人欢心,同时不可抗拒。上上人物。
金庸先生最佩服这类女性,他崇拜的也可能是这种女性。因此在他的小说中提到最多。如黄蓉,霍青桐,李沅芷,程灵素,袁紫衣,殷素素,赵敏。
红楼梦中薛宝钗。
2.知书识礼,温文尔雅,心地慈悲,能自我约束。
这一类女性德才谦备,虽然没了上一类的小聪明,却更重养性,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清高逸致,令人景仰爱重。上上人物。
金庸:苗若兰仪琳
红楼梦:无。由于该类人物有些灵逸之气,在红楼梦这本较现实的书中就少了。
3.精明强干,世故势力且有极强的权力欲。上中人物。
这一类人心怀大志,向男人统治地位发出挑战,以求自己的智力得到充分发挥。是女权倡导者的急先锋。精神可嘉,勇气可佩,但由于太拨尖容易引起世俗不满,比男人付出双倍汗水,却要承受双倍心酸。
金庸:无。可见金庸小说中仍脱不了传统的枷琐。
红楼梦:王熙凤探春
4.泼辣开朗,心直口快,敢爱敢恨。上中人物。
这一类人心胸宽广,没什么心计,不开心也能很快忘记,同时较少吃亏,也不大会惹人算计。活得痛快精采。也是女权主义者。
金庸:岳灵珊、陆无双、周绮、钟灵
红楼梦:史湘云
5.内心有远志,但能修身养德,深明韬晦之道,能隐忍,甘心寂寞。不计较眼前得失。
这一种人的才气比第三种人为高,志向则不低。虽没有那么快那么多的风光,但是不容易招人嫉妒,没那么辛苦,下场是更圆满更长久的。有大将之风。上上人物。
金庸:周芷若前半段。
红楼梦:袭人。平人。
6.无才无德,只有些小聪明。得势时优势欺人,不可一世,惹人憎厌,又无才德为倚傍,因此往往极容易极快的被旁人欺负,又无能力自救,象个可怜虫。这一类人是女子中最可怜也最不受人怜悯的,由于书读得少,又无慈悲心,造成了悲剧。下下人物。
金庸:阿珂建宁郡主、木婉清、殷离、温青青
红楼梦:晴雯林黛玉妙玉
7.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卫道士。懦弱无能,安于现状,奴性十足。依附于男人的羽翼下而生,命运完全交托在旁人手里。一旦环境改变就将承受可悲的下场。下中人物。
这一类人容易得到男人的怜爱,却难以得到男人的敬爱和喜爱。即使能把男人抓住,也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完整生命的女人。可怜可叹。
金庸:双儿阿碧
红楼梦:邢夫人、李纨、迎春
8.看穿世情,明哲保身,才德庸碌,不关心除了自己生计和结婚以外的任何人和事。
这一类人太过平庸,粗俗。在现实生活中是最多的。一生如一张白纸,等到去世那天的作为和出生那知差不多。但在小说中不宜出现。中中人物
金庸:小龙女王语嫣(诸位发现她二人若不是拥有惊世骇俗,笑傲群芳的美貌,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红楼梦:惜春。
9.无才无德,极自私,虚荣心嫉妒心极强,容不得旁人有一点超越自己之上,睚眦必报。
这一类人正因为无才无德,更容易嫉火中烧,不从修才修德来获取他人敬爱,却一味把时间精力用来害人。被仇恨和嫉妒煎熬,绞尽脑汁,劳累筋骨,却永远不能换取幸福生活。下场一般较惨。下下人物。
金庸:马夫人、王语嫣的母亲王夫人、阿紫、李莫愁、童姥、李秋水
红楼梦:赵姨娘
④ 大风一文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助之手,国务院在第一时间下达命令,派出国内的搜救精英赶往灾区,以“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为口号,“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为主要目标,争分夺秒的抢救灾民,同时,各路的志愿者自愿赶往灾区,为抗震救灾作出巨大贡献,每个人都在奉献着爱,每个人都传递着爱,爱在这里汇聚成了无边的海洋.
在抗震第一线,无时无刻的涌现着爱的故事.一位奋战了几天几夜的医生,抢救了无数个从生死线上拉下来的病人,而一谈及他的家人,他便潸然泪下,他的妻子和女儿全部都压在他面前的废墟中.这是何等的割舍,何等的爱呀!一名十二岁的小男孩,在从废墟中逃出来后,年幼的他失去挚爱的双亲,只有一个妹妹与他相依为命,为了不让妹妹受到伤害,他竟然背着妹妹走了十二个小时
⑤ 邓稼先中的我不能走这句话对塑造邓稼先这一人物形象起到什么作用
表现出他是一个执着追求,无锡风险,责任心强的人。
⑥ 文段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
窘迫,不安什么的,通过老师的神态和同学们的动作来写出的
⑦ 在鲁迅的《孤独者》里,“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文章中有那些依据可以体现出“我”在小说中的形象
[摘要]孤独者是鲁迅小说塑造中下层知识分子中最成功的文学形象。有孔乙己、陈士成、狂人、史涓生等等。探究孤独者形象的原型,带有鲁迅的影子,孤独者形象打上了进步知识分子的烙印,孤独者形象是作者对旧时代文人的整合提炼。对孤独者形象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充分认识,可以形成对鲁迅小说里中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为我们探究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有价值的文本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中下层知识分子;孤独者形象
20世纪是中国变革的世纪,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社会激变,他们苦闷、彷徨、觉醒、呐喊、追求、迷失、选择、奋斗……在社会的动荡中,知识分子的思想也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众多鲜明、生动的知识分子形象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有郁达夫小说中感伤、苦闷、孤寂的“零余者”;瞿秋白笔下追求光明的“寻路者”;郭沫若诗中的叛逆者;丁玲文中精诚、执著,一腔热情而又不免寂寞的献身者;巴金笔下热情奔涌、思考人生的反封建者……鲁迅小说中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既有这类作品揭示社会黑暗的共性,也富有鲁迅强烈的个性色彩,其中最熠熠生辉的就是“孤独者”形象。
一、孤独者形象的整体概述
孤独者形象在鲁迅小说中主要有《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成,《药》里的夏瑜,《狂人日记》里的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伤逝》里的史涓生等。孤独是鲁迅这类小说中主人公性格的主旋律,他们“大抵有几分天才……也可说就是几分狂气。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嫉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但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孤独者反抗着不合理的社会旧秩序,但不被世俗所理解接受,他们从事业到情感都陷入了彻底的孤绝。他们起初有改良社会、抗争黑暗的潋情,但他们无法唤起普通民众的觉醒,最终走向内心的孤独、生命的寂寞和理想的湮灭。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鲁迅就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孤独者形象就是鲁迅发掘、提炼、升华出来的病态社会中的代表群体,是那一时代知识分子共同的追求与彷徨、理想与失落的真实写照,引发人们改良落后社会的思考。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作者对自身的拷问,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个体文化人格及其现实生存方式的批判与探索。
二、孤独者形象的原型探究
孤独者多是中国人所谓的离经叛道者,人群共弃,特立独行,艰于置身。他们既是鲁迅的独创,也杂合了那一时代众多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他们“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他们有各自的喜怒哀乐,但同时他们也是在众多原型的基础上综合起来的典型形象。
1孤独者形象带有鲁迅的影子。
作品是写作家的心态史,孤独者身上带有鲁迅的影子。鲁迅有生之年历经孤独:寂寞的童年;家道中落陷入困顿;进新式学堂横遭非议;在日本留学为祖国哀叹的孤寂;青年时期在会馆里冷清地抄古碑;与兄弟周作人的决裂失和;在文学领域与论敌激烈的论战;为当局所忌惮,常有生命危险;与朱安的包办婚姻,与许广平自由结合的来之不易……鲁迅生命中有着深刻的孤独体验,他曾有诗说这种感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鲁迅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孤独者,他在追求高昂的理想与面对痛苦的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奋斗、失落、思考,他推崇“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的摩罗诗人精神,在孤独中仍不忘为国家、为民族发自内心的呐喊。
评论 | 1 0
2013-10-15 20:21热心网友
这是鲁迅《彷徨》里面的一部小说。我想很多同学自学鲁迅小说肯定是从《呐喊》开始看的,但是我不想从《呐喊》开始讲。我想从一篇难的,很不好理解的,但是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篇作品——《孤独者》开始讲。
要理解中国的近代、现代、当代,要理解中国的历史,有几个人是绕不过去的,不读他们的书或者不读全了,你没法了解中国历史。李敖这么“厉害”,因为他没有好好读过鲁迅,所以他才会口出轻狂之言,学问做得很不够。毕竟,台湾这口井太小了,在里面蹦跶蹦跶还算个英雄,刚一出来就口出狂言,书读得还很不够。要了解中国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不把鲁迅和***的书读他几遍,不要想随便发言。
但这只是说的第一层,再往下说,你读了几遍就敢发言了吗?你理解鲁迅吗?有的时候你觉得理解了,但是过两天过两年你发现自己理解的有偏差。
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人?我想可以通过读《孤独者》,也许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我想可以给我们大家提一个醒——鲁迅不是那么好理解的。尽管大家都想理解他,都想利用他,每逢大事,各个方面都要“抢夺”纪念鲁迅的权力,开鲁迅的纪念大会让谁去不让谁去这都是很有讲究的。围绕着鲁迅,说的尖锐一点,从来都是凝聚着最激烈的思想斗争的。你要想理解鲁迅,也不必去开那些会,只要好好去读他的书,结合他的书理解你的人生,这样可能更有益于接近他。
《孤独者》这个形象,首先是个孤独的人。“孤独”这个词并不罕见,甚至是个现代社会的常用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不由自主地说“我很孤独”,或者在高校里,“孤独”有时候成了一种时髦:“那个男生很酷啊,他很孤独”。在加上王晓波推波助澜,《特立独行的猪》,这都显得很有“品位”。那么一个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的时候,你还是不是一个孤独者?问题就在这里,真正的孤独者,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吗?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说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说明你并不孤独。从本质上讲,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孤独的话,那么大家并不理解他,甚至并不知道他是个孤独的人,大家可能认为他很随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沟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这样的人中,可能存在着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大家都认为理解他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懂,或者说我们懂了一半,懂到某个层次,再往前就不懂了,这样的人才是孤独者。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往往认为很理解他。比如金庸的小说,我们大家都认为能够读懂。你懂得金庸吗?你知道他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吗?当金庸在人们面前客客气气地回答问题时,他心里想的是什么谁知道。所以我们不能把“孤独”这个词看得太轻易了!
由于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号称提倡个人主义,号称有个性,个性成了时尚。一个东西一旦成了时尚,他就会迅速地被污染,被搞笑,被解构。于是“孤独”就走向了它的反面,于是就出现了一首歌《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变成了对孤独的调侃了,孤独就是装大尾巴狼。
真正的孤独是别人真的不知道你,你心里面汹涌着一种波涛,这种波涛别人不知道,甚至你的爱人都不理解你,这才叫“孤独”。
那么说完了孤独,我们回过头来看鲁迅。我们真的了解鲁迅吗?鲁迅到底要干什么?我们都知道他的话后面还有话,那么到底是什么?那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去看看《孤独者》这篇小说。
鲁迅的小说从娱乐的角度来讲是比较没意思的,甚至是比较枯燥的,所以读鲁迅的小说有时是一场心灵的搏斗,有点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一种心灵的拷问。你好像要拷问作者,有时又好像要拷问自己。
《孤独者》这篇小说是收在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里的。鲁迅的小说一共有三个集子:《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个小说集子的意义、分量、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其实用它们的名字也可以概括了:《呐喊》是鲁迅呐喊时代的作品,到我们讲《呐喊》的时候再讲他为什么要呐喊,“冲啊杀啊”这样一批小说。因为是“呐喊”嘛,所以当时影响很大;《彷徨》影响不如《呐喊》大,《彷徨》好像是革命失败后,呐喊过去之后,剩了一片寂寞的战场,战场上没有声音,寂寞下来了,别人都走了,下海的下海挣钱的挣钱去了,剩下鲁迅一个人在这里溜达。这个时候写的作品,散文、诗结集为《野草》,小说结集为《彷徨》。彷徨这两个字也很能表现鲁迅此时的心境。所以他《彷徨》里的作品和《呐喊》里完全不同,是另一个调子。一般作家的小说是先在杂志上发表然后收到小说集中,这样还可以多拿一次稿费嘛,本人也是如此做的,鲁迅也难逃此例。不过鲁迅也有些作品是没有发表过的,就包括这个《孤独者》,在收入《彷徨》之前没有发表过,用余杰的话说这属于“抽屉文学”,事先是放在抽屉了,也许是不好发表,也许是不愿意发表。本人也有些作品是这样的,本来是想发表,可哪儿也不给发给退回来。比如有一次《中国妇女》杂志跟我约稿,约了好久,我给他们写了一篇,痛斥天下的悍妇们,他们迅速给我退回来了,说不宜在本刊发表。有些文章是不好发表的,那不要紧,编书的时候把它混进去就行了,混进书中直接出版。因为有些时候编辑脑子一糊涂,一放就过去了。鲁迅的这篇《孤独者》不知道为什么之前没有发表过,不管什么原因,我觉得这是鲁迅很珍视的作品。
评论 | 2 2
2013-10-15 20:20热心网友
鲁迅的小说从娱乐的角度来讲是比较没意思的,甚至是比较枯燥的,所以读鲁迅的小说有时是一场心灵的搏斗,有点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一种心灵的拷问。你好像要拷问作者,有时又好像要拷问自己。 小说开头第一句就很特别—— “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这是一个暗示:“死亡的轮回”的沉重阴影将笼罩小说人物的命运,以及整篇小说。 小说的叙述也从“送殓”始:魏连殳一直跟他的祖母生活在一起,这个祖母其实不是他亲祖母,是他的父亲的继母。后来祖母死了,他从城里赶来奔丧。他是有名的洋学堂里出来的异端人物,所以村里的人都很紧张:他来了,能否按照我们的传统规矩办事呢?于是提出三个条件:必须穿孝服,必须跪拜,必须请和尚道士。魏连殳来了,大家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很爽气地答应了,而且他装殓祖母的时候,非常地耐心,这些都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但更奇怪的是,当一切都正常进行,许多女人又哭又拜,他作为孝子却一声没响,大家都在哭,他不哭,这就引起了“惊异和不满”,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 “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根据王瑶先生的提示,很自然地使我们想起了当年的阮籍。据《晋书》记载,阮籍的母亲死的时候,阮籍正在和别人下围棋,他的对手说,你的母亲死了,别下了,赶紧去奔丧吧。但是阮籍说,不行,我们饮酒。既而饮酒二斗,饮完酒后,举声一号,大哭一声,吐血数升,然后说,那些人都是礼俗之士,我要施之以白眼。这个细节跟小说里的魏连殳的表现非常接近,而且更主要的是,鲁迅曾经说过,嵇康、阮籍表面看上去是反礼教的,其实他们是最守礼的。 同样的在魏连殳那里,他为什么那么耐心地为祖母去装殓呢?他那样放声一哭,说明魏连殳是真正讲礼教的,是孝子,他是真孝,他反对的是礼俗。从这里可以看出,魏连殳和阮籍不仅在行为方式上很接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接近。进一步我们在魏连殳身上看到的,正是鲁迅本人和魏晋文人的相通。魏连殳这个人既体现魏晋文人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鲁迅本人的一些精神本质的东西。这里正好找到了一个契合点。 于是,我们发现,鲁迅在《孤独者》这篇小说里,始终突出的是两个感受,而且都是趋于极端的,一个是极端的异类感,一个是极端的绝望感。可以说,鲁迅是把历史上的魏晋时代的文人和现实生活中他自己的异类感和绝望感在《孤独者》这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⑧ 竹心 陈敏 阅读理解 分析小说中“我”这一人物形象
陈敏《竹心》
大学毕业那年,我忽然心血来潮就和竹心一起报名参加了赴西北贫困山区支教的志愿团。就在我们即将赴任的前一天晚上,竹心却接到了母亲病重的长途电话。我是第一次知道竹心的寡母多年来一直患有半身不遂,常年靠舅父照顾日常生活的情形的。其实平日在校园里我们时常擦肩而过,彼此打招呼的次数却很少。这次只是因为共同的热情我们才要走到一起,所以便开始留意起了竹心。我发现竹心是一个不拘言笑的人,她说话的声音很轻,白皙而冷静的面庞架着一副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有股深邃的光芒透出。竹心支援山区教育事业的序幕还没有拉开就要划上一个休止符,我不禁替她惋惜起来。
我背起行囊独自踏上了征程。
长途汽车在宽阔的马路上呼啸了几个小时以后便开始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盘桓起来,它颠簸着,摇晃着,喘着粗气,像一个患哮喘病的老人。一路上完全看不见我想象中的山水田园和参天大树;甚至看不到野草野花和牛羊的影迹。我只看见光秃秃的、馒头一样的黄土包一个挨着一个,身后卷起大团大团的黄色尘雾。天是黄的,地是黄的,甚至每个人的脸也变成了土黄色。我感觉要晕车了,并很快昏天黑地地发作起来。我发现我的邻坐们纷纷逃离而去。
接近黄昏时,颠簸的车辆终于停了下来。我将要发光发热的地方——东卧牛乡到了。我下车和前来迎接我的乡长同志握手寒暄。乡长扛着我的行李带我走了很长一段的路,还向我介绍了学校里的一些情况。他说:学校三个年级总共有九十来个学生,可教师只有三个,且都是当地人,水平不怎么高,凑合着能把学生管住就行。乡长还说教育组下达所开设的科目都开不开,还说像我这么高水平的人应该尽量多代几门课。乡长指着前面说:“看,那就是学校。”
学校不大,也很旧,倒是被打扫过了。夜幕降临了,学生都打出了自制的红灯笼来欢迎我,灯笼在黄土包上忽明忽暗,像空旷的天空上寂寞的星星。
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把我领进一间很小的土屋说:“这是你住的地方,我蹿了好几家才搜集到了一点白面,给你蒸了这篮子馒头,够你吃一个星期了。”他又指着蹲在墙角的一口大瓮说:“我还让娃娃们给你攒了些水,这里吃水不方便,要走好几里地才有水井呢,你就省着点用。你早点歇,明天还要上课呢。”说完后两个人都走了。
我回过头来为自己铺床,两只摇晃的凳子上架着四块歪歪斜斜的木板,一坐上去就发出刺耳的嘎吱声。 仿佛要拒我于千里之外。一颗滚烫的心顿时象像掉进了一盆冰凉的水中,两滴眼泪禁不住地滑到腮边。我正琢磨着怎么来铺这个床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老师,是我。”我开了门,一个小女孩走了进来,手里提着一个小木盆。她说:“我叫刘妞妞,王主任让我给你送个木盆,让您晚上起夜时用。”我问王主任是谁,刘妞妞说就是刚才给您送馒头的那个人,他是乡教育组的领导。刘妞妞还说“王主任说前几个从省城来的大学生老师都是被饿跑的,他怕您也被饿跑了,所以就找来白面给您蒸了馒头。”刘妞妞看着我问:“老师,有了这篮馒头您不会被饿跑吧?”刘妞妞临走时再三叮咛我:“老师,黑来起夜千万不能出门,外面害怕怕。”我的眼泪又一次掉了下来。我翻看那篮子白馒头,这是怎样的一篮馒头啊,又黄又硬,和这里的黄土包不差两样。如豆的灯光下我做出了果断的决定:赶快离开,这里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我就收拾回城,我用学生为我准备的混黄的瓮水洗了把脸,就匆匆地出发了。我急忙赶到车站,我发现乡长和那个王主任早已来到车站了。乡长看了我一眼干吧吧地说:“我知道你会走的。”我似乎是拿鼻子笑了一下后就头也没回地登上了开往省城的长途客车。
我又回到了校园。通过半年的努力,考取了我一直崇拜的尤教授的研究生。三年后又以优
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在匆匆流逝的时光中,我忙于学习,忙于工作,忙于职称,忙于爱情,忙于房子,忙于孩子。像一条穿梭于城市海洋中的鱼。
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我接了一个新生班级的课。这天,我庄严地走上讲台。我兴致勃勃地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再让学生做,我要熟悉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轮到最后一排的最后一位女学生了。她笑吟吟地站起来说:“白老师,事实上我们在六年前就已相识了。您还给我当过一夜老师呢!我叫刘妞妞,来自甘肃阴山县的东卧牛乡。我们家乡的变化可大了。现在已经通了电,接了自来水,还办了一个希望中学……
我的脑子有些混乱,脱口问了句:“你的老师是谁?”
“竹心,她说她认识您;她现在是我们那个中学的校长。”
“竹心!”我无意识地重复了一句。我觉得有一团火开始从我的耳根燃烧,一直燃烧到面部又燃烧到了每一根发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