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社会背景,问一下里面对一些关键句经典对白的评析
社会背景是,从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财富和社会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对获得金钱和尊重的追求成为社会的主流趋势。
伊丽莎白。 性格外向、活泼可爱,在处于不能选择的社会制度下,她却利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选择了当中形象最为理想、条件最为优越的一位男人做夫君。
达西先生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傲慢。傲慢一词俨然成为了达西先生的标志了。直至遇到美丽的伊丽莎白才开始逐渐转变,历经挫折与打击,最终收获了美满的爱情与完善的人格。
简本是最漂亮的,温柔听话,婀娜可人。但在性格方面却比伊丽莎白稍逊一筹,她也有自己的爱情梦想。
但顺从维诺,安于现状,不敢反抗,甚至在面对自己心爱男人的时候,也等着对方来选择自己,一味地忍让屈服。
玛丽貌不出众,也没有太多才华,但却很用功,除了读书,没有其它兴趣。可遗憾的是,她并没有通过自己的修炼达到很高的水准,而且最可悲的是,她也意识不到自己真正的分量。
最小的两个女儿是整个家庭中最让人头疼也最会惹是生非的年轻女性,但她们的无知可不是因为年少,而是骨子里独立自尊意识的缺失。
经典对白赏析:
Mr. Darcy: I love you。 Most ardently。Please do me the honor of accepting my hand。
达西先生:我爱你。最热烈地。请接受我的手。
Elizabeth Bennet: Sir, I appreciate the struggle you have been through。
and I am very sorry to have caused you pain。
Believe me, it was unconsciously done。
伊丽莎白:先生,我很欣赏你经历过的挣扎。
并且我很抱歉引起你的伤痛。
相信我,这些都是无意而为的。
Mr. Darcy: Is this your reply?
达西先生:这就是你的回答?
Elizabeth Bennet: Yes, sir。
伊丽莎白:是的,先生。
Mr. Darcy: Are you... are you laughing at me?
达西先生:你是...你是在嘲笑我吗?
Elizabeth Bennet: No。
伊丽莎白:不。
Mr. Darcy: Are you *rejecting* me?
达西先生:你是在拒绝我吗?
Elizabeth Bennet: I'm sure that the feelings which。
as you've told me have hindered your regard。
will help you in overcoming it。
伊丽莎白:我很相信这种感觉。
当你告诉我有碍于你的尊重。
这会帮助你克服过去的。
Mr. Darcy: Might I ask why, with so little endeavor at civility, I am thus repulsed?
达西先生:我可以问为什么吗,礼貌性地带着一点点努力,我因而就被拒绝了?
Elizabeth Bennet: And I might as well enquire why。
with so evident a design of insulting me。
you chose to tell me that you liked me against your better judgment。
伊丽莎白:并且我可能也想知道为什么。
这对我是如此明显的一个侮辱。
你选择是告诉我你喜欢我还是反对你自己更好的决定吧。
作为简•奥斯丁最杰出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对平凡人物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四段不同的婚姻,它们分别代表着对待爱情和金钱截然不同的态度。
本文围绕小说中的婚姻观展开研究,通过对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的具体分析,探讨了这些观念是怎样形成的,以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人们在婚姻中的选择和行为。
本文旨在为现代社会的价值和道德观念提供实践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2. “傲慢与偏见”全部人物分析,
伊丽莎白
之前没看过凯拉.奈特丽的任何电影,伊丽莎白的慧黠、风趣、灵动,被她准确地诠释出来,骨子里她就是伊丽莎白。她或许不如书中写得那么“大家闺秀”,有人评论她“野”,经常“咯咯”地笑,在舞会上和夏洛特笑弯了腰,我觉得这正表现出她真实开朗的一面,而非矫揉造作的故作优雅。她的优雅是不经意的流露,走路的姿势,还有舞会上行礼时优雅的宛如天鹅般的长脖子,得体的言辞。她也决不是有人评论的傻大姐,她很聪明,头脑灵活,反应很快,对于母亲对简不伦不类的夸奖,立即出言挽回,也许就是她关于诗歌的说法和巧妙应对引起了达西对她的注意。有主见,不仅表现在断然明确地拒绝表哥柯林斯的求婚,而且对于女王般强势却无礼的凯瑟琳夫人不卑不亢,或许还有对达西初次“傲慢”的求婚的拒绝。幽默感,初次见面对达西和他那一半德比郡的调侃,简订婚后对自己未来的调侃,“或许柯林斯还有个表弟”。
上述优点综合起来,就是可爱的伊丽莎白。
另外,我非常喜欢剧中对伊丽莎白“才艺”不同于原著的处理,她只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唱歌弹琴均非所长。她不是人们口中的才女,她的目标也不是成为才女,这一点与玛丽不同,这个下面再说。
达西
关于马修的达西,吧里已经有很详细的评论,参见《马修的演技很细腻,不是吗?》。我也觉得马修把达西对伊丽莎白的感情演得很细腻。剧中的达西是一个沉默的人,但是经典台词多数是他的,这为达西加了不少分。达西的几次出场都是和伊丽莎白的感情戏。
我觉得是伊丽莎白的聪明吸引了达西,就在初次相识的舞会上,关于诗歌和跳舞的说法。虽然之前他拒绝和她跳舞,但被吸引之后,为了和她“增进感情”,第二次舞会就邀请她跳舞。就像有人说的,我也认为伊丽莎白说跳舞能增进感情,Even if one’s partner is barely tolerable是对达西先前说她perfectly tolerable的回应,也许目的是告诉达西,你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都听到了。但是达西可没往那儿想,真的请她跳舞,另一个目的是想试探威汉和她的关系,之前看见他们并肩而行,略有醋意而且担心呢,因为他知道威汉的人品。
如果说初次见面是吸引的话,在尼日菲花园及第二次舞会上,达西则越陷越深了,直到在罗新斯花园伊丽莎白的表现彻底征服了他。经典的雨中表白和两人欲吻的镜头;德比郡的重逢,一个无比尴尬一个极力挽回;第二次表白心意,优美诗意的。达西对伊丽莎白的感情表现得非常饱满,这部分可以打满分的。
与原著相比,剧中的达西与其说是傲慢,不如说是忧郁和不善交际。另外,书中达西是一个很强的人,他对周围的人,宾利、费兹威廉、宾利的姐妹、乔治安娜等影响都很大,这不能全归于他的万贯家财,应该和他坚毅强势的性格有极大关系,可能限于篇幅,电影中没有这方面表现,使达西的性格少了一面。
但是,达西有深情含蓄的这一面,已经足够了。
简
仔细看了简的表现,的确除了姐妹俩闺房私话外,公开场合看不出简对宾利的回应,除了最后带泪的笑和那句“一千次地愿意”。舞会上宾利兴奋地看着简,简只是礼貌地微笑,头该往哪儿扭就往哪儿扭,并不和他对视和眼神交流,和别人跳舞也是含着一样的笑,难怪宾利和达西都对她的感情不确定,这一点表演很到位。
还有失恋后的隐忍,和忍不住的失落,几次向伊丽莎白说她没事了,都有越描越黑的嫌疑。
表演应该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发型。我总在想也许换个发型,不把那两绺近乎白色的头发垂下来,也许简就不会这么显老,和宾利在一起象是姐弟恋,辛好两人在一个画面的场景不多(好像没有)。可能是为了伊丽莎白不被比下去吧,总要找个次漂亮的演简,这样达西的那句对两姐妹相貌的评价就显得不那么中肯了。
宾利
我觉得宾利在剧中表演较为出彩,是一个简单的、明朗的、温和的青年,特别是从城里回来拜访贝纳特家,瞪着眼睛,紧张得喉头发紧。还有和达西彩排求婚一场,虽是远景,但一动一静,构图煞是好看,尽显宾利的紧张心情。
相貌吗,初看不觉得英俊,看着看着也就接受了。
宾利小姐
宾利小姐出场,不是神情傲慢,而是苦大仇深。讽刺伊丽莎白爱笑是得自家里的遗传一幕不错,与伊丽莎白告别时互相行礼,就不只冷淡,简直象是水火不容了。总之,我觉得宾利小姐表演得离题了,应该倨傲一些的,表现出真正的傲慢,也好和达西的傲慢做个比较。
离开尼日菲花园,坐在马车上,有一个宾利小姐的脸部特写,年轻,而且,居然有点酷。
夏洛特
我喜欢夏洛特,除了伊丽莎白外,我最喜欢夏洛特了。她是个很聪明的人,所以和伊丽莎白成为挚友,物以类聚吧。同时由于她年龄较长,自身条件不好,所以她较伊丽莎白敏锐和洞悉世理。她率先提出简一点也不表示自己的感情,要是再不给宾利鼓励,他很难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她所料。在舞会上,她很注意柯林斯,因为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当机会来临,她立刻抓住,改变命运。结婚后,虽然她也受不了柯林斯,但是她很聪明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鼓励柯林斯呆在花园里,美其名曰对他健康有好处,争取一间属于自己的起居室,创造自己的小环境。我想她不会让柯林斯知道她对他的真实感觉,因为既然改变不了什么,何必让他不舒服,他不舒服对她来说一点好处也没有。生活原本如此,何必和自己过不去?我喜欢她的生活态度,够顽强。有人说简.奥斯汀是不赞成夏洛特式的婚姻的,因为没有爱情,可是你让夏洛特怎么办呢,她也想享受美满的婚姻,可是正如她说,不是所有的人都配有浪漫的爱情的,和呆在家里成为父母的负担相比,还不如嫁个衣食无忧的人家,何况她家里也不富裕。所以剧中夏洛特只是表示对房子、家具、小路非常满意,言外之意她根本不在乎嫁的是谁。
剧中有这样的场景,柯林斯在布道,下面的人打瞌睡、讲小话,只有夏洛特,认真地听,眼神充满了热切,以至于柯林斯讲错。这表明什么呢?她认为布道时的柯林斯是值得尊敬的,还是努力改善自己对柯林斯的看法,或者给柯林斯以鼓励?我想她一定会成为受尊敬的牧师太太。日后她有了孩子,也一定是个睿智的母亲,她不会对着孩子抱怨孩子父亲的平庸和市侩,但是她会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什么是学习的榜样,同样她会教育孩子尊敬父亲。
夏洛特告诉伊丽莎白她订婚了一段,表演非常有张力,短短几句话中,也许包含了对伊丽莎白小小的嫉妒,通俗来讲,就是我不象你相貌出众,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书中夏洛特第一个觉察达西对伊丽莎白的感情,也是她有洞悉力的一个证明。
贝纳特太太
这是一个有点俗气的好母亲。你看她为女儿嫁个好人家设想得多么周到,简在尼日菲生病,不仅加深了简和宾利的感情,而且无意中加深了达西对伊丽莎白的感情。在舞会上为大女儿可能的婚事抑止不住地洋洋得意,走路都是跳着舞、转着圈。小女儿出嫁后的伤感,伊丽莎白用拥抱来安慰这个好母亲。贝纳特太太很护着女儿,书中特别写了由于达西对伊丽莎白的冒犯,她一直对达西没有好感。
她有她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和聪明劲儿,象安排简住在尼日菲,还有书中写得安排简和宾利独处创造了宾利求婚的机会,剧中宾利来访,她象宾利不曾离开过一样拉着家常,透露出我们对你象以前一样的意思,给宾利鼓励。
作者: susan0905 2007-5-24 14:44 回复此发言
--------------------------------------------------------------------------------
3 傲慢与偏见(2005)人物评论
我喜欢剧中对贝纳特先生和太太之间感情的诠释,有冲突,有和谐,大女儿订婚后夫妻间温馨的夜谈,不象书中描写两人的关系那么无奈。吩咐佣人只做一块牛肉,表明这个家是贝纳特太太在操持。
这个母亲又的确有点那个,舞会上不慎将冰淇淋抹到别人身上,居然用勺子去刮,刮下来接着吃,每看到这里我就想说,天哪!
贝纳特先生
这是一个幽默的老头,伊丽莎白的风趣应该是受他影响吧。他的智商比他太太要高,但是在教育女儿方面却比较失职,或许那个年代教育女儿是母亲的责任?但是明显地贝纳特太太不具备那个能力,只会跟在女儿后面说“officers”。我觉得几个女儿都在完成自我教育,两个年纪小的就走偏了。
柯林斯
柯林斯的出场已经很有趣了,跳舞时脖子往前一扭就更加有趣。这个人物表现也很出彩,台词、动作、表情等等,我想再挑剔的人也得承认他就是简.奥斯汀笔下的柯林斯吧。
玛丽
莉迪亚和凯蒂就不用说了吧,疯疯闹闹,我想每个人中学时代班上总有两三个这样热闹轻浮的女同学吧,而且结党时更闹。倒是玛丽和姐妹们都不一样,读书、练琴,她是立志成为才女吧。目标是不错的,志向也很远大,但是资质差了一点,态度过于严肃了一点。如果合理引导,过了青涩年代,她会是怎样的呢?缺乏幽默感,会变得很无趣吧。而且如果没有幽默感,缺乏豁达大度,越有才越不可亲。
本质上她更象两个姐姐,所以经常跟在她们身后。
乔治安娜
剧中的乔治安娜最有可能受伊丽莎白影响成为一个风趣的人,因为她本身就活泼。
凯瑟琳夫人
强势到无礼的老太太。我想她有点喜欢伊丽莎白,或者伊丽莎白太抢眼了,所以凯瑟琳夫人格外注意她,问东问西。而且她很明白伊丽莎白的魅力吧,所以听到伊丽莎白和达西订婚的传闻就赶紧跑来干预。
诺大的罗新斯庄园,强势无礼也是控制的一种手段,只是将来到了德包尔小姐手里,在母亲手下那么柔弱的人,怎么管理得了呢?所以凯瑟琳夫人急着让女儿和达西订婚,这或许是原因之一吧。
威汉
据说这是剧中最帅的。第一次见面,他的帅和殷勤就使伊丽莎白对他颇有好感了;威汉的低调、谦虚,与达西成鲜明对比,而且自述的悲惨遭遇又唤起伊丽莎白的同情心。同样,伊丽莎白对威汉也很有吸引力,后来,和莉迪亚结婚后到贝纳特家,临出门看见伊丽莎白,想对她说点什么,是告别的话吗?只是伊丽莎白故意转过头去,才什么也没说地走了。
坐在马车上,莉迪亚站着向家人告别,走得稍远一点后,威汉粗暴地拉她坐下,莉迪亚日后的婚姻生活可见一斑。
3. 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
1、伊丽莎白·班内特( Bennet):班内特家二小姐,二十岁,故事的主角。活泼,聪明,机智,经常由第一印象来判断别人。她对于婚姻有着和当时社会不一样的看法,认为只有爱 情才能带来幸福,不肯为钱随便找个有钱人结婚。
她也看不起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做作。因为达西先生的高傲脾气,加上韦汉先生散播的谣言,对达西先生产生种种误 会,对他的人格打了极低的分数。但随着时间的过去、事件的发生,伊莉莎白对达西先生的看法开 始有了改变。从原来的鄙视转为满心的钦佩和感激。
2、达西先生(Mr. Darcy),全名费兹威廉·达西(Fitzwilliam Darcy):一位富有的年轻人,故事主角。他是宾利先生的好友,外表英俊且风度翩翩的绅士,个性内敛和高傲,对宾利先生打算跟不适合的女子结婚一事十 分不满,同时也看不起其他人的趋炎附势。
因不习惯和人打交道,所以经常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引来不少的毁谤声。但被伊莉莎白拒绝求婚后,也开始反省自己 的行为,改掉了高傲的脾气。在莉蒂亚一事上,给予不少的帮助,使莉蒂亚的名声没有败坏。
3、班内特先生(Mr. Bennet):一个住在英国德福郡的绅士.他已婚并育有五名女儿。但他的财产需要由男性继承,所以在他死后,他的遗产将会由和他有着差劲关系的柯林斯先 生(Mr Collins)继承。
班内特先生是一个温柔而体贴的人,对他的两位大女儿,珍和伊丽莎白宠爱有加。不过,他不喜欢他的妻子和三位小女儿的愚昧和不理性, 经常说她们愚蠢以及嘲笑她们。对自己失败的婚姻已绝望,是个沉默而善变、幽默却善讽的人。对于妻子的愚昧,保持着冷眼旁观的态度。
4、班内特太太(Mrs. Bennet):班内特先生的太太。她人生中最关注的事,是她将来的财产和屋子将会由柯林斯先生继承。因为这件事,她非常渴望她的五个女儿能嫁得好,并尽 力撮合新邻居宾利先生和其中一个女儿。她亦希望能够令其中一个女儿和柯林斯先生结婚。是个非常平庸、见识浅薄而又长舌的女人。她的生活重心在于女儿的终生 大事,想利用女儿钓金龟婿。
5、简·班内特(Jane Bennet):伊莉莎白的姊姊,班内特五姐妹中最年长的,也是公认最美丽的一个。她温柔、善解人意,但性格矜持,经常收藏自己的情感。她相信人性本善,凡事都往好处想,认为世界上没有坏人。和宾利先生一见钟情,最后排除万难结为夫妻。
6、玛莉·班内特(Mary Bennet):排行第三,性格并不讨好,是一名书呆子。她鄙视其他姊妹的兴趣,并经常希望能展视自己的音乐才华,及以警世格言来警告身边的人。
7、丽迪亚·班内特(Lydia Bennet):排行最小,十五岁。她非常喜欢调情,个性天真而鲁葬。最终和韦克翰私奔,在达西的大力帮助下两人才能结婚。
8、查尔斯·宾利(Charles Bingley):一个单身的有钱人,在班内特的住宅附近租了房子。达西先生的朋友。性格温和,活泼,但易受人影响,所以常被朋友牵着鼻子走。一直爱慕珍·班内特,但对她的感情,保持一点不确定,但在朋友的一番分析后,确定了所爱并跟她结婚。
9、威廉·柯林斯(William Collins):班内特先生的表亲,一个唠叨而势利的牧师。由于他是跟班内特先生最亲近的男性亲戚,他将会接管班内特先生的遗产。柯林斯先生经常奉承他的资助人,凯瑟琳·德波夫人。
10 、夏洛特·路卡斯(Charlotte Lucas):伊丽莎白的好朋友,也是邻近地主的女儿。但她的爱情观和伊莉莎白截然不同,最终为了利益嫁给了柯林斯。
11、 路易莎·赫斯特(Louisa Hurst)和凯洛琳·宾利(Caroline Bingley):宾利先生的姊妹,非常高傲,经常歧视班内特家族及其他地位比她们低的人。
拓展资料: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小清新”小说,完成17年后才出版。小说的全部奥妙在于奥斯汀对人性刻画的精确和真实性,而更重要的是它的喜剧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甚至被指定为士兵的读物,帮助士兵从炮弹休克症中清醒过来。因为“爱情和幸福”,是每个人想去追求的美好事物。该书每年在英国仍有约5万册的销量。在英国文学史上,只有莎士比亚、狄更斯还有这个简·奥斯汀具有持久国际影响力。
简·奥斯汀1775年12月16日生于英国汉普郡史提芬顿镇,父亲是一名牧师,其与妻子共生育了8个孩子,奥斯汀是其中一个是第七个孩子。从小她就喜欢给家人写故事。1817年7月18日,奥斯汀在41岁去世,终身未婚。
简·奥斯汀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与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也译《艾玛》)(1815)。《诺桑觉寺》(又名《诺桑觉修道院》)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2]还有一部未完成的《桑迪顿》。
4. 傲慢与偏见中体现所有人物性格的片段
不能说是所有人物,因为有些人是后来登场的。
说一下主要人物吧
首先是伊丽莎白的父母:不管是电影还是书,开头父母两个人的对话就很好的反应了两人的性格,比如父亲的乖觉诙谐,不苟言笑以及爱挖苦人等,母亲的noisy and foolishness等。
然后就是宾利的第一次舞会,这里出现的人物多,通过舞会反应了宾利的活泼、随和、无主见等;伊丽莎白的活泼、聪明、机智以及对婚姻的态度;达西个性内敛不善与陌生人交际,以至于被别人人物傲慢等;大女儿的温柔善良、美貌贤淑;五女儿的爱慕虚荣、毫无头脑,喜欢卖弄风骚; 卢卡斯对命运的妥协;宾利姐姐上流社会那种高人一等的态度与高傲等;以及后来舞会中出现的科林斯的善于阿谀奉承、喜欢巴结权贵又愚蠢自负;威克姆的狡猾阴险,贪财好色又满嘴谎言、满腹阴谋等
最后是达西的姑妈凯瑟利夫人的颐指气使、高傲、目中无人等。
5. 傲慢与偏见的人物分析
性格分析: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赏析篇: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内容篇:全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在拥有五个千金女儿的班耐特一家人,虽然他们一家人家境并不是非常富有,也无任何显赫的社会地位,但班耐特太太却处心积虑想替五个女儿寻找到和上流社会的贵族联婚的机会,而美丽而善良的大女儿琴恩,和机智勇敢的二女儿莉琪,她们置身在整个附庸风雅、贵气逼人的上流生活圈中,仍执著面对自我,并勇於维护自尊,却也因而丧失了对真爱的判断和实情的追求,以致忽视了优柔温文的宾格利和恃才傲物的达希,在扑朔迷离的形势中所表现出的难得挚情。然而就在重重误解、心机、成见与持续华丽表面生活的遮掩下,挡不住的爱情仍如结晶的璞玉一般,终究不能不脱颖而出,傲慢与偏见的人性两貌,在种种环环相扣的冲突中清晰的突出,作者以她圆润、敏锐、幽默而细致的笔触,十足荡气回肠的描绘这一群人的恩怨爱恨。此书另一特色就是所有主人翁活动性,以达希为例,他是个不受人喜爱的傲慢男人,他向来亦不屑周围肤浅的人际关系,此种僵化的对立就在他终於为莉琪动心的那一刻起了剧变,他在压抑多时之后决定勇敢示爱,不意却遭受毫无情面可言的拒绝,对他来说,傲慢也许有理,偏见却是无情,此两者交之而产生的冲击在所难免,这种「冲击」可称为The Shock Of Recognition(认知之冲击),达希与莉琪形同水火的命运,挣扎在其他事件接连的失序演出,达希痛定思痛,而有了剧力万均峰回路转,这种「认知」的功夫,往往就是小说人物中主角人物的再生,一个人物之所以能够生动,在性格上必有无法测度的地方(Incalculability)。所谓无法测度,就是小说人物的「认知」、「权变」和成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推动力,大多数生动的小说人物都是经由这种「长大」(Growth)过程的,莉琪饱尝自己对人偏见所产生下的苦果便是一例,当然,爱情能使人盲目,也能使人清醒而重新出发,达希和莉琪当属幸运的后者了。「傲慢与偏见」虽是一出闪烁著斗智意味的爱情轻喜剧,实则说明了人必须行动和自省才有希望,人的尊严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行动和自省中淬炼获得,透过理性的行动,把人类的王国建立得具有一个心灵价值的模式,以与物质俗世有别。大体上,人的生存没有意义,但从小体上看,人本身的行动却深具意义,即使只是儿女私情的往来。
6. 谁能给我一张[傲慢与偏见]的人物关系表.
傲慢与偏见人物关系
1、伊丽莎白·班内特(Elizabeth Bennet):班内特家二小姐,二十岁,故事的主角。活泼,聪明,机智,经常由第一印象来判断别人。她对于婚姻有着和当时社会不一样的看法,认为只有爱 情才能带来幸福,不肯为钱随便找个有钱人结婚。
她也看不起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做作。因为达西先生的高傲脾气,加上韦汉先生散播的谣言,对达西先生产生种种误 会,对他的人格打了极低的分数。但随着时间的过去、事件的发生,伊莉莎白对达西先生的看法开始有了改变。从原来的鄙视转为满心的钦佩和感激。
2、达西先生(Mr. Darcy),全名费兹威廉·达西(Fitzwilliam Darcy):一位富有的年轻人,故事主角。他是宾利先生的好友,外表英俊且风度翩翩的绅士,个性内敛和高傲,对宾利先生打算跟不适合的女子结婚一事十 分不满,同时也看不起其他人的趋炎附势。
因不习惯和人打交道,所以经常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引来不少的毁谤声。但被伊莉莎白拒绝求婚后,也开始反省自己 的行为,改掉了高傲的脾气。在莉蒂亚一事上,给予不少的帮助,使莉蒂亚的名声没有败坏。
3、班内特先生(Mr. Bennet):一个住在英国德福郡的绅士.他已婚并育有五名女儿。但他的财产需要由男性继承,所以在他死后,他的遗产将会由和他有着差劲关系的柯林斯先 生(Mr Collins)继承。班内特先生是一个温柔而体贴的人,对他的两位大女儿,珍和伊丽莎白宠爱有加。
不过,他不喜欢他的妻子和三位小女儿的愚昧和不理性, 经常说她们愚蠢以及嘲笑她们。对自己失败的婚姻已绝望,是个沉默而善变、幽默却善讽的人。对于妻子的愚昧,保持着冷眼旁观的态度。
4、班内特太太(Mrs. Bennet):班内特先生的太太。她人生中最关注的事,是她将来的财产和屋子将会由柯林斯先生继承。因为这件事,她非常渴望她的五个女儿能嫁得好,并尽 力撮合新邻居宾利先生和其中一个女儿。
她亦希望能够令其中一个女儿和柯林斯先生结婚。是个非常平庸、见识浅薄而又长舌的女人。她的生活重心在于女儿的终生 大事,想利用女儿钓金龟婿。
5、珍·班内特(Jane Bennet):伊莉莎白的姊姊,班内特五姐妹中最年长的,也是公认最美丽的一个。她温柔、善解人意,但性格矜持,经常收藏自己的情感。她相信人性本善,凡事都往好处想,认为世界上没有坏人。和宾利先生一见钟情,最后排除万难结为夫妻。
(6)傲慢与偏见小说人物形象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最早完成的作品,她在1796年开始动笔,取名叫《最初的印象》,1797年8月完成。她父亲看后很感动,特意拿给汤玛士·卡德尔,请他出版,但对方一口回绝,这使得他们父女非常失望。于是简·奥斯汀着手修订另一本小说《理性与感性》。
1805年她父亲去世后,奥斯汀太太带着简和她姐姐卡珊德拉搬到南安普顿。直到1809年定居在乔顿城其兄爱德华的汉普夏庄园之后,简·奥斯汀才再度认真提笔。《理智与情感》修订后她自费出书,销路不错。于是她重写《最初的印象》,改名叫《傲慢与偏见》。
作品主题
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
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
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
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事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两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在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促使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傲慢与偏见
7. 谁有《傲慢与偏见》里面的各人物介绍 越详细越好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具体内容
小乡绅班纳特有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班纳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
新来的邻居彬格莱是个有钱的单身汉,他立即成了班纳特太太追猎的目标。在一次舞会上,彬格莱对班纳特家的大女儿吉英一见钟情,班纳特太太为此欣喜若狂。
参加舞会的还有彬格莱的好友达西。他仪表堂堂,非常富有,许多姑娘纷纷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但他非常骄傲,认为她们都不配做他的舞伴,其中包括吉英的妹妹伊丽莎白。伊丽莎白自尊心很强,决定不去理睬这个傲慢的家伙。可是不久,达西对她活泼可爱的举止产生了好感,在另一次舞会上主动请她同舞,却遭到伊丽莎白的拒绝,达西狼狈不堪。
彬格莱的妹妹一心追求达西,她发现达西有意于伊丽莎白,妒火中烧,决意从中阻挠。而遭到伊丽莎白冷遇的达西也鄙视班纳特太太及其小女儿丽底亚的粗俗。在妹妹和好友达西的劝说下,彬格莱不辞而别,去了伦敦,但吉英对他还是一片深情。
班纳特没有儿子,他的家产将由远亲柯林斯继承。柯林斯粗鄙无知,却善于趋炎附势,居然当上牧师。他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绝后,马上与他的女友夏绿蒂结婚。
附近小镇的民团联队里有个英俊潇洒的青年军官魏克翰,人人都夸他,伊丽莎白也对他产生了好感。一天,他对伊丽莎白说,他父亲是达西家的总管,达西的父亲曾给他一大笔遗赠,却被达西吞没了。伊丽莎白听后,对达西更加反感。
柯林斯夫妇请伊丽莎白去他们家作客,伊丽莎白在那里遇到达西的姨妈凯瑟琳,不久,又见到了达西。达西无法抑制自己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情,向她求婚,但态度还是那么傲慢。伊丽莎白坚决地谢绝了。这一打击使达西第一次认识到骄傲自负所带来的恶果,他痛苦地离开了她,临走前留下一封长信作了几点解释:他承认彬格莱不辞而别是他促使的,原因是他不满班纳特太太的轻浮和鄙俗;魏克翰说的却全是谎言,事实是魏克翰自己把那笔遗产挥霍殆尽,还企图勾引达西的妹妹私奔。伊丽莎白读信后十分后悔,既对错怪达西感到内疚,又为母亲的行为羞愧。她逐渐改变了对达西的看法。
第二年夏天,伊丽莎白随舅父母来到达西的庄园,与他再次相遇。她发现达西变了,不仅对人彬彬有礼,在当地很受人们尊敬,而且对他妹妹非常爱护。她对他的偏见消除了。正当其时,伊丽莎白接到家信,说小妹丽底亚随身负累累赌债的魏克翰私奔了。这种家丑使伊丽莎白非常难堪,以为达西会更瞧不起自己。但事实出乎她的意料,达西得知上述消息以后,不仅替魏克翰还清赌债,还给了他一笔巨款,让他与丽底亚完婚。自此以后,伊丽莎白往日对达西的种种偏见统统化为真诚之爱。
彬格莱和吉英经过一番周折,言归于好,一对情人沉浸在欢乐之中。而一心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的凯瑟琳夫人匆匆赶来,蛮横地要伊丽莎白保证不与达西结婚。伊丽莎白对这一无理要求断然拒绝。此事传到达西耳中。他知道伊丽莎白已经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诚恳地再次向她求婚。到此,一对曾因傲慢和偏见而延搁婚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小说特色
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书摘
“吉英何尝把任何人看作坏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无论他过去的行为怎样,除非等到事实证明了那个人确实是坏,她怎么会相信人家会存这种心肠?可是说到韦翰的底细,吉英却和我一样明白。我们俩都知道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淫棍,他既没有人格,又不顾体面,一味虚情假意,柔声媚气。”
这番话使嘉丁纳太太起了极大的好奇心,想要弄明白外甥女儿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便大声问道:“这些情形你真的都了解吗?”
伊丽莎白红着脸回答道:“我当然了解,那一天我已经把他对待达西先生的无耻行为说给你听过。人家待他那么宽宏大量,可是你上次在浪搏恩的时候,曾经亲耳听到他是以什么的态度谈到人家。还有许多事情我不便于说,也不值得说,可是他对于彭伯里府上造谣中伤的事实,真是数说不尽。他把达西小姐说成那样一个人,使得我开头完全把她当做一位骄傲冷酷,惹人讨厌的小姐。然而他自己也知道事实完全相反。他心里一定明白,达西小姐正象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和蔼可亲,一些也不装腔作势。”
“难道丽迪雅完全不知道这些事吗?既然你和吉英都了解得那么透彻,她自己怎么会完全不晓得?”
“糟就糟在这里。我自己也是到了肯特郡以后,常常跟达西先生和他的亲戚弗茨威廉上校在一起,才知道真相。等我回得家来,某某郡的民兵团已经准备在一两个星期以内就要离开麦里屯了。当时我就把这情形在吉英面前和盘托出,吉英和我都觉得不必向外面声张,因为街坊四邻既然都对韦翰有好感,如果叫大家对他印象转坏,这会对谁有好处?甚至于临到决定让丽迪雅跟弗斯脱太太一块儿走的时候,我还不想叫丽迪雅了解他的人品。我从来没想到她竟会被他欺骗。你可以相信我万万想不到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那么说,他们开拔到白利屯去的时候,你还是毫不在意,没想到他们俩已经爱上了吧?”
“根本没想到。我记得他们谁都没有流露出相爱的意思,要知道,当初只要看出了一点形迹,在我们那样的一个家庭里是不会不谈论的。他刚到部队里来的时候,她就对他十分爱慕,当时我们大家都是那样。在开头一两个月里面,麦里屯一带的姑娘们没有哪一个不为他神魂颠倒;可是他对她却不曾另眼相看。后来那一阵滥爱狂恋的风气过去了,她对他的幻想也就消失了,因为民兵团里其他的军官们更加看重她,于是她的心又转到他们身上去了。”
他们一路上把这个有趣的话题翻来复去地谈论,谈到哪些地方值得顾虑,哪些地方还可以寄予希望;揣想起来又是如何如何;实在再也谈不出什么新意来了,只得暂时住口。可是隔了不多一会儿,又谈到这件事上面来了;这是可想而知的。伊丽莎白的脑子里总是摆脱不开这件事。她为这件事自怨自艾,没有一刻能够安心,也没有一刻能够忘怀。
他们匆匆忙忙赶着路,在中途住宿了一夜,第二天吃饭的时候就到了浪搏恩。伊丽莎白感到快慰的是,总算没有让吉英等得心焦。
他们进了围场,嘉丁纳舅舅的孩子们一看见一辆马车,便赶到台阶上来站着;等到马车赶到门口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惊喜交集,满面笑容,跳来蹦去,这是大人们回来时第一次受到的愉快热诚的欢迎。
伊丽莎白跳下马车,匆匆忙忙把每个孩子亲吻了一下便赶快向门口奔去,吉英这时候正从母亲房间里跑下楼来,在那儿迎接她。
伊丽莎白热情地拥抱着她,姐妹两人都热泪滚滚。伊丽莎白一面又迫不及待地问她是否听到那一对私奔的男女有什么下落。
“还没有听到什么下落,”吉英回答道。“好在亲爱的舅舅回来了,我希望从此以后一切都会顺利。”
“爸爸进城去了吗?”
“进城去了,他是星期二走的,我信上告诉过你了。”
“常常收到他的信吗?”
“只收到他一封信。是星期三寄来的,信上三言两语,只说他已经平安抵达,又把他的详细地址告诉了我,这还是他临走时我特别要求他写的。另外他只说,等到有了重要消息,再写信来。”
“妈好吗?家里人都好吗?”
“我觉得妈还算好,只不过精神上受了很大的挫折。她在楼上;她看到你们回来,一定非常快活。她还在自己的化妆室里呢。谢天谢地,曼丽和吉蒂都非常好。”
“可是你好吗?”伊丽莎白又大声问道。“你脸色苍白。你一定担了多少心思啊!”
姐姐告诉她完好无恙。姐妹俩趁着嘉丁纳夫妇忙于应付孩子们的时候,刚刚谈了这几句话,只见他们一大群男女老幼都走过来了,于是谈话只得终止。吉英走到舅父母跟前去表示欢迎和感谢,笑一阵又哭一阵。
大家都走进会客室以后,舅父母又把伊丽莎白刚才问过的那些话重新问了一遍,立刻就发觉吉英没有什么消息可以奉告。吉英因为心肠慈善,总是从乐观的方面去着想,即使事到如今,她还没有心灰意冷,她还在指望着一切都会有圆满的结局;总有哪一天早上她会收到一封信,或者是父亲写来的,或者是丽迪雅写来的,信上会把事情进行的经过详细报道一番,或许还会宣布那一对男女的结婚消息。
大家谈了一会儿以后,都到班纳特太太房里去了。果然不出所料,班纳特太太见到他们便眼泪汪汪,长吁短叹。她先把韦翰的卑劣行为痛骂了一顿,又为自己的病痛和委屈抱怨了一番,她几乎把每个人都骂到了,只有一个人没骂到,而那个人却正是盲目溺爱女儿,使女儿铸成大错的主要原因。
她说:“要是当初能够依了我的打算,让全家人都跟着到白利屯去,那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丽迪雅真是又可怜又可爱。毛病就出在没有人照应。弗斯脱太太怎么竟放心让她离开他们跟前呢?我看,一定是他们太怠慢了她。象她那样一个姑娘,要是有人好好地照料她,她是决不会做出那种事来的。我一直觉得他们不配照管她;可是我一直要受人家摆布。可怜的好孩子呀!班纳特先生已经走了,他一碰到韦翰,一定会跟他拚个死活,他一定会给韦翰活活打死,那叫我们大家可怎么办?他尸骨未寒,柯林斯一家人就要把我们撵出去;兄弟呀,要是你不帮帮我们的忙,我就真不知道怎么是好啦。”(第47章)
8. 《 傲慢与偏见》里的人物简析
班内特先生:有涵养的绅士,最喜欢二女儿伊丽莎白,幽默风趣。但本身只是地方的名族,并不算上流社会的人物。
班内特太太:相当不讨巧的人物,头脑简单,冲动,甚至可以说是粗俗不堪。有些拜金,指望女儿们嫁进豪门。
简:大女儿,最漂亮的一个,个性温和,善良,十足的淑女。
伊丽莎白:昵称丽萃,女主角,头脑敏捷,独立自主,对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不受别人左右,但对达西先生的第一印象不好,再加上威克姆先生的谎言而对达西先生有了“偏见”。
基蒂:三女儿(应该是):开始性格相当活泼,和莉迪亚相似,四处追寻英俊的军官,热衷于参加舞会。后来受两个姐姐的熏陶逐渐文静。
曼丽:长相也许是最不好的一个,自己也清楚这一点,所以潜心研究学问,常以此为资本炫耀。
莉迪亚:活泼开朗,简直是班内特太太的翻版,自大而冲动,在私奔后不仅为耻,嫁人后更加跋扈。
达西:男主角,相貌英俊,家世显赫,但由于自身受的教育,对人对事总显得有些冷淡,这也是伊丽莎白所谓的“傲慢”。后来终于和伊丽莎白在一起,自己的性格也变得温和了许多
宾格莱先生:性格与简十分相似,好好先生,长相不错,上流人士。
威克姆:达西父亲的管家的儿子,后参军,起初大献伊丽莎白的殷勤,是造成偏见的主要人物。后来因为有钱而与莉迪亚结婚。
乔治安娜:达西妹妹,羞涩的女孩,依赖哥哥,曾经受威克姆的蒙骗。
宾格莱小姐:宾格莱的妹妹,暗恋达西,个性刁蛮专横,爱挑拨,不仅
挑拨自己哥哥和简,对伊丽莎白也处处指摘。
夏绿蒂:伊丽莎白的好朋友,长相一般,传统女性,只求安静的生活。
柯林斯先生:古板的牧师,说话刻板守旧,思想也相当的迂腐。
德·包尔太太:上流人士,达西的姨妈,是个自负骄傲的女人,阻挠男女主角。
嘉丁纳太太,先生:伊丽莎白的舅舅和舅妈,虽然出身卑微但是十分有教养,见解促成了男女主角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