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静农的代表作
有《静农论文集》、《静农书艺集》、《台静农散文集》、《台静农短篇小说集》等行世
⑵ 台静农的介绍
台静农(1902年-1990年),本姓澹台,字伯简,原名传严,改名静农。安徽六安叶集区人。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书法家。早年系“未名社”成员,与鲁迅有过交往。曾先后执教于辅仁、齐鲁、山东、厦门诸大学及四川江津女子师范学院,后为台湾大学教授。其书法广泛涉猎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迹,篆、隶、草、行、楷诸体皆精。亦擅篆刻、绘画。有《台静农书艺集》及小说、散文等书出版。
⑶ 台敬农是谁
台静农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台静农(1903--1990),男,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字伯简,笔名有青曲、孔嘉等,安徽霍丘县叶集人。幼承庭训,读经史,习书法,中学后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肄业,奠定了国学基础。1925年春初识鲁迅,后两人关系密切,友谊深厚。1927年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及齐鲁大学等。抗战后,举家迁四川,任职国立编译馆。1946年赴台,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台静农治学严谨,在文学、艺术、经史等多种领域均涉之甚深,并以人格耿介、文章书画高绝驰名。有《静农论文集》、《静农书艺集》、《台静农散文集》、《台静农短篇小说集》等行世。
⑷ 台静农简介和他与沈从文,废名的关系是什么
台静农
(1903~1990)
现代小说家。字伯简,安徽霍丘人。早年系“未名社”成员,与鲁迅有过交往。曾先后执教于辅仁、齐鲁、山东、厦门诸大学及四川江津女子师范学院。现为台湾大学教授。书法家、作家。其书法广泛涉猎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迹,篆、隶、草、行、楷诸体皆精。亦擅篆刻、绘画。有《台静农书艺集》及小说、散文等书出版。
曾在汉口上中学,未毕业即到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后转该校文科研究所国学门勤工俭学。1925年夏,鲁迅发起成立未名社,台静农为社员。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兼写诗歌、散文,多载《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等刊物。后集为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分别于1928年、1930年由未名社出版,均为《未名新集》之一。另外编有《关于鲁迅及其著作》一册,内收有关《呐喊》的评论和鲁迅访问记等文章共14篇,1926年 7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为最早的鲁迅研究资料专集。《地之子》共收小说14篇,显示了作者善于从民间取材,通过日常生活和平凡事件揭露社会黑暗的特点。笔调简练、朴实而略带粗犷。格局不大,但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鲁迅认为,“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他是20年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建塔者》共收小说10篇,揭露新军阀的血腥统治,歌颂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革命志士,是作者思想更趋激进的产物。但由于生活积累不足,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台静农曾先后在辅仁大学、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开始,赴四川,在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中文系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应当时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的许寿裳的邀请,到该馆任职。后又随许寿裳转至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他是台湾出版的《中文大学典》编纂人之一。
董桥先生当年在主编《明报》时,看到台静农先生的《伤逝》一文,台老的那种扑拙、不做作、少雕琢的文风让董桥很喜欢,为此,他专门致信台静农,要求在《明报》转载该文。台静农因为该文已在别的报刊刊用,回信说一篇文章被两个刊物采用,“大可不必”。
因为太喜欢董桥的文字,我也就爱物及乌地喜欢上他推荐的人和书。说实在的,在读董桥这篇文章前,我对台静农先生和他的文章都注意得很少。但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赶紧找出一本多年前购买的散文选集,认认真真读了一遍《伤逝》,一边看着,心里也一边在责备自己,这么好的文章,自己以前怎么一直不曾认真细读。之后,我便开始到处寻找有关台先生的著作,却一无所获,找到的也仅限于一些选集中台先生的几篇选作而已。后来,知道陈子善先生曾编过一本《台静农散文选》,但恐怕在市场上也早已绝迹。无奈之余,我只好把目光投向旧书市场,希望能找到遗落下来的,连续几个月,我只要有空隙,便往书店钻,往旧书摊逛,却也终于遍寻不着。在这寻找的过程中,我又读到了谷林先生的《丹心白发萧条甚》一文,文中也提到了这本于1990年出版的《台静农散文选》,谷先生“为求购此书,凡三往王府井,而终莫能致。无奈,又去托S兄,S兄为转求于丁君,始遂所望。丁君寄书时有附字云:‘这是卖剩的最后一册了。’然则子善先生所望再版增补的心愿,其即可实现乎?”此文写于1992年5月,也许后又再版亦未可知,而我始终未能购到,看来只有等第三版的机会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河西去一朋友家玩,路过一旧书地摊,当时我不带任何目的的蹲下翻看了一阵,没有发现自己喜爱的书,正准备起身离开时,眼中突然映入“台静农”三个字,我来不及细看,便一把就抓住它,一看,正是陈子善先生主编的《台静农散文选》,我习惯地翻看出版日期,是1992年地第二次印刷版本,稍觉遗憾。书很薄,我却找得非常辛苦。封面淡淡的绿色,配上台静农先生古朴的楷书底纹,显然与文章风格相映成趣。即夜,我躺在床上静静的读,每篇都让我感动。尤其喜欢书中《始经丧乱》、《伤逝》、《追思》、《有关西山逸士二三事》等。正如陈子善先生在编后记所说:“台老笔下,无论怀旧忆往,还是论文谈艺,无不直抒胸臆,娓娓而谈,字里行间学问和性情交相辉映,”“思想深而不晦,情极衷而不伤。”这样的文字“非经百般磨练无法达到”。
通读台老的散文,就非常明白台老在给董桥的信中说一篇文章两个刊物发表“大可不必”,这是台老的文风,也是性情的表现。
⑸ 台静农是20年代的写实派作家吗
台静农是20年代的写实派作家,是当时乡土文学的代表,但他的生活经历不够,所以他的人物丰满程度不够。《地之子》有小说14篇,表现了作者擅于从民间取材,通过日常生活和平凡事件揭露社会黑暗的特点。语言朴实,乡土气息浓厚。
⑹ 请推荐几个短篇小说,最好是名作家的,谢谢!
推荐世界短篇小说三位大师的作品
莫泊桑作品:
西蒙的爸爸
羊脂球
一名农场女佣的故内事
春天
舆论
一家子容
一次野餐
两个朋友
项链
我的叔叔于勒
归来
嫁妆
火星人
魔椅
契柯夫作品:
一个文官的死
嫁妆
胖子和瘦子
变色龙
苦恼
万卡
渴睡
跳来跳去的女人
第六病室
挂在脖子上的安娜
农民
套中人
醋粟
约内奇
出诊
宝贝儿
新娘
欧·亨利作品:
爱的牺牲
警察与赞美诗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麦琪的礼物
最后一片藤叶
回答者:三好中学生 - 举人 五级 8-27 08:59
⑺ 台静农的《拜堂》在情节设计,叙事节奏有什么长处
长处就是用了一些细节的描写,把整个的氛围烘托的非常的到位
⑻ 台静农烛焰的读后感
1925年,在鲁迅的鼓励下,台静农和几个同乡—起成立了“未名社”,着力于乡土小说的创作,深层次揭露出民族的劣根性的一面。1927年初,台静农发表短篇小说《烛焰》,批判了封建陋俗对劳动妇女的摧残。1928年,台静农将发表在《莽原》上的小说结集出版,取名为《地之子》,《烛焰》被收入此书。
短篇小说《烛焰》的最后一段: "伊的双亲的心,是碎裂了。昏昏的灯光,笼罩了全室,好像有无数
阴灵隐伏在这昏沉的阴影里。"
中国国家图书馆已将台静农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列入为建设国家总书库而永久保存的中文文献。
台静农短篇小说集
二、长篇小说,可列入“社会问题小说”题材。武汉出版社2008年9月第1 版。作者:郑义华,(1956—— ) ,湖北省作协会员,祖籍安徽合肥。
长篇小说《烛焰》深切关注信仰与现实、物质财富与人性、社会发展与精神归宿等人生基本问题,真实展现了既往年代的生活图景,弥漫着澄澈晴朗的气息和书卷气。
作品描写了几个普通少年的成长经历,他们的人生命运和情感都发生了裂变,内心世界渐趋丰富或枯萎。作品真实地重构了既往时代的社会环境气氛,凸显出几道特别的痕迹,描写了那个年代的一些生活细节,从历史的角度寻找人们对信仰的坚守或丢失的轨迹。作品对生活中曾经存在过的善好清朗充满了怀想和眷恋,对那个渐渐远去的年代的背影,发出了最后的孤独的一声叹息,表达了作者对商品经济背景下的人性蜕化程度所产生的怜悯和忧虑。
中国国家图书馆已将长篇小说《烛焰》列入为建设国家总书库而永久保存的中文文献。
⑼ 求好看的乡土小说,最好完本!如果有TXT文件的乡土小说请发到我邮箱里,谢谢!我邮箱[email protected]
所谓“乡土文学”,往往让人联想到某种奇趣盎然、野气扑人的田园诗意,月下小景、水乡夜色或空灵雨景常常成为乡土文学恬静怡人的意境,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老人、女孩和黄狗更是时常作为一种乡土文学的典型背景,昭示着乡土文学所可能具备的某种超然的美学特征。不过,乡土文学中也亦时常出现粗犷的民俗,剽悍的民风,甚至是野蛮的陋俗、愚昧的乡规和残酷的阶级压迫,所以,如果认为乡土文学只是叙述心灵的净土或只描写诗意的田园风光,显然不够全面。乡土文学中,粗犷的阳刚之气与纤细的阴柔之美同在,化外之境的淳朴人性和波澜壮阔的阶级斗争都可以为乡土文学所容纳,而愚昧与文明的冲突,在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更是形成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主题。至于乡土文学的作家,如沈从文,自命为“乡下人”,刘绍棠,自称为“土著”,他们的乡土作品的视野,表面上看,似乎只专注于乡土间的纯美故事;细究起来,现当代任何一位以乡土文学为题材的小说家,几乎都无法完全回避关于现代意识和外部世界对乡村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以直接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在另一些的乡土文学作品中,作家的叙述可能间接地表达对于现代文明的某种否定态度。但是,不管以乡土为题材的作家对现代文明取何种态度,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并非封闭的“乡土文学”,这一题材的文学类型,总是直接或间接应对着现代文明的挑战。
据考证,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在现代中国,最早的是鲁迅。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 “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1)尽管鲁迅对“乡土文学”未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当时的乡土文学的作家群体多寄寓在都市,沐浴着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着“五四”新潮的洗礼。现代文明和进步思想的烛照,几乎成为当时作家书写“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准备。1936年,茅盾更进一步指出“乡土文学”最主要特征并不在于对乡土风情的单纯描绘:“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2)如果以茅盾的“乡土文学”观念为圭臬,那么,鲁迅笔下的乡土世界无疑最具代表性。在末庄、土谷祠、乌蓬船、咸亨酒店构成的乡土环境中,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物的麻木、愚昧和残酷。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乡土环境,绝对不是寄予着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扼杀民族生命力的所在。鲁镇和末庄几乎可以等同于鲁迅所说的“铁屋子”。大概只有在回忆童年的叙述中,鲁迅才对故乡表现出些许的温情。而鲁迅对乡土环境的严峻态度,实际上为现代的许多进步作家所接受,所追随。在乡土生活和风习画面中寄予重大的社会命题,显示社会的变迁和变迁社会中的人物成为中国现代作家孜孜以求的一种乡土文学的叙事模式。鲁彦、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许杰、彭家煌、沙汀、艾芜等一批现代乡土作家,以朴实细密的写实风格书写老中国儿女在各自的乡土上发生的种种悲剧性故事:宗法制的农村中的世态炎凉和无产者的不幸,封建等级制度延伸出的生活逻辑和社会心理对贱者、弱者不动声色的毁灭,封闭的边远乡村中原始野蛮习俗对人民的播弄和控制,等等。在这些乡土文学中,被台静农称为“地之子”的现代中国农村的老百姓们,承受着巨大的苦难,而小说叙述者所营造出的愚昧与冷漠、悲哀与阴郁交织着的乡村氛围,表现出这批乡土作家对当时中国最低层社会的强烈使命感。当然,这批乡土作家同时还是农村痼疾的解剖家,如沙汀,以尖锐的讽刺的笔法,写出了“半人半兽”“土著”人物把持的乡镇中的黑暗和无常。
对乡土世界中政治、经济、阶级斗争问题的关注,乃是现当代中国的乡土文学的相当重要的一个叙事潮流。从早期具有左翼色彩的乡土文学创作开始,延续到抗战期间的赵树理、孙犁,形成了“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的乡土小说流派。在赵树理、孙犁的乡土小说中,政治斗争故事和战争故事已经成为主宰。不过,在关于政治和战争的叙述中,这些作家通常以普通农民为视角,所以,他们的叙述和思维依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特别是孙犁,他的乡土小说,塑造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乡村普通百姓的乐观、无私和勇敢,具有一种鼓舞大众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诗意向上的力量。而这种以革命为脉络的乡土文学,发展到合作化题材阶段,事实上其叙述者都转变为的具有敏锐政治意识的全知者,他们以乡土小说为输出革命和继续革命理念的所在,并十分注意塑造乡土世界中具有高度革命觉悟的农村“革命新人”,这些作家,以柳青和浩然为主要代表。
与具有进步色彩或直接参加革命的乡土作家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另一批陶醉于田园风光的现代乡土作家,其中成名于20、30年代的废名和沈从文最有代表性。废名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少年和姑娘在夕阳下逗留嬉戏,行人挑夫在杨柳树下乘凉喝茶,农家乐的一派祥和而繁忙的快乐景象完全抹去了现代农村中血腥的一面,谱写出一曲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至于沈从文的创作,也多注意刻画乡土中的“粗糙的灵魂”和“单纯的情欲”。沈从文描绘的山寨、码头宁静而秀美,宛如一副副古朴奇幻的风俗画。特别是在这些“化外之境”中发生的爱情故事,更有令人一唱三叹之妙。《边城》中少女翠翠的爱情观和爱情经历,单纯而美丽,有着未受现代都市文明污染的清澈和微妙。在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世界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禽兽在做梦,草木能谈吐,大自然的“神性”成为乡土世界沉默的主宰。那么,沈从文意图在他的宁静超脱的乡土作品中寄寓什么样的主题呢?是“人性”。沈从文在他《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言明:“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那么,我们有必要追问的是,沈从文是不是以“人性”的小庙的构造回避可能存在的残酷现实,从而“美化落后”“诗化麻木”呢?如果这样看待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确实是过于粗暴简单了。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即使是最精美的篇章,也在述说着某种无法抗拒的悲凉。翠翠那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在亲人的死亡和情人的离去的现实面前,不也宣告了诗意的神话的破灭了吗?而沈从文的另一名篇《丈夫》,几乎完全可以将其视为关于乡村底层人物的一曲悲歌。进入乡土文学纯美境界的沈从文,未必就不懂的社会的苦痛,只不过他是以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的边缘性异质性的乡土文化的叙述,显示处于弱势的边缘文化中沉静深远的生命力量,从而内在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种种弊端构成了超越性的批判。在新时期的乡土文学写作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沈从文式乡土文学写作类型的延续。在汪曾祺等作家的乡土文学作品中,沈从文式的清澈空灵被赋予更为乐观明朗的特征。另外,沈从文的乡土文学,还开创了以展现“异质文化”中人性轨迹来表明文化成规对人的影响的写作模式,这种模式在新时期为韩少功、李锐这样的作家所承继。不过,韩少功式的视角要比沈从文更“客观”、更“中性”,他们更直接地也更热衷于叙述、分析他们所看到的“异质文化”之内发生的种种故事。正如李庆西对韩少功的《爸爸爸》的叙述者态度的分析:“就审美主体而言,完全是局外人的态度,对一切都保持着老于世故的缄默。这倒并非自以为是的冷眼观照,而是一种宽宏、旷达的心境。所以不奇怪,这里没有鲁迅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叙述者的意向,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认同。”(3)韩少功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是否认同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韩少功的确善于模拟“局外人”的视角,反复打量他眼中的乡土人物乡土习俗的种种文化规定性。这种冷静的写作态度,在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中达到了极为自觉的阶段。《马桥词典》中,乡土,特别是乡土语言,成了乡土文化中最有趣也有富有历史深度的缩影和索引。表面上,马桥是一个静态的存在,惟有“局外人”的视角,才可能将现代文明对马桥的影响看得如此透彻,并获得丰富的诠释。在“地球村”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的当代,以韩少功、李锐、张炜为代表的中国作家们,已经不再象刘绍棠那样以自我情感的过分投入作为呵护乡土文学的写作姿态,而是站在一个更自觉更冷峻的制高点,以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叙述着中华各地乡土文化的变迁。
⑽ 台静农算不算是乡土小说家
台静农先生是我国上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和鲁迅研究专家,并对通俗文学等的研究颇为关注;晚年在教书读书之余,奉晋唐书则,研习书法,终成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