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游记各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如下:
唐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作为师父,他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作为僧侣,他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作为求学者,令人们赞叹不已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他不仅对徒弟要求严格,而且也从不懈怠自己。
悟空:嫉恶如仇,英勇无畏。取经路上艰难险阻,斩妖除魔,不畏邪恶,坚决与之斗争到底。
八戒:憨厚单纯,好吃懒做。遇到困难就想分道扬镳,分行李,找到吃的不考虑别人只顾到自己。但是对师傅和大师兄尊重,可靠忠厚。
沙僧: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路上一切苦活累活都承担下来,不抱怨,不推诿。对师傅忠心可鉴,始终没有背弃师傅。
㈡ 西游记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1、唐僧:有着最慈悲的胸怀和最深厚的佛家知识,仁厚善良博爱,但能力有限 。
2、孙悟空:嫉恶如仇、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广结朋友、急躁但有正义感、重感情、讲义气。
3、猪八戒:好吃懒做、憨厚可爱、迷恋钱色、但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爱护师傅、本领高强、爱贪小便宜,善用挑拨离间。
4、沙悟净:忠厚老实、与世无争、目的单纯——一心只想保护师傅求取真经、缺乏变通、没有前两位师兄那么好的本领、善良踏实。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的内容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㈢ 西游记人物特点
唐僧这一形象一直是传统“西游”故事中的第一主角。虽然在百回本《西游记》中他已将传主的地位让给了后出的孙悟空,但依然是取经班子名义上的“领导”。题材的传统力量使得人人都知道:从来没个孙行者取经之说。孙行者等降妖伏魔,目的只有一个:保唐僧西天取经。取经任务的完成,必须假手唐僧这一凡夫俗子。这一前提决定了唐僧在取经班子中的重要地位。第七十七回狮陀国,悟空听说唐僧被老魔生吃,哭向灵山,求如来念“松箍咒”,回花果山为王便是明证。没了唐僧也就没了取经事业。自我救赎,证果金身,一切都成泡影。所以,有人说唐僧是取经队伍的“指标”。唐僧在取经队伍中的特殊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性格。身为凡夫俗子的他与三位神通广大的妖仙混迹一处,使这一形象远离了历史原型的制约,增加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作者说他是我佛如来的弟子,是十世修行的好人,所以取经的重任天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然而他尽管是金蝉转世,却已成了没有丝毫神通的凡夫俗子,这无疑增加了他自我救赎的难度。灵山佛子的前身使得他本性不昧,执著于取经大业;凡夫俗子的现实身份,又使得他的性格中平添了许多世俗化的东西。小说里的唐僧首先是一个帅气的男人,或者用佛家术语说天生一副好皮囊。其实早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就有一段相关的相貌描写:法师形长七尺余,身赤白色,眉目疏朗,端严若神,美丽如画。音词清远,言谈雅亮,听者无厌…… 到了百回本中,这一点无疑又得到了强化。小说一再写他“相貌轩昂”,是“中华上国男儿”。然而,漂亮的外表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相反,却成了西天取经的一大障碍。书中不止一次写到因为唐僧帅气的外表而引起众多异性的“垂涎”。众多女妖,乃至人间国主都想和他成亲(当然,除了痴情的女儿国主之外,众女妖还想借机盗取他的元阳真气,但不能不承认,英俊潇洒的外形无疑增加了他的吸引力。如果换了猪八戒,即便说是百世修行的童身,也未必有人愿意招惹他。)而唐僧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也变得分外敏感。白虎岭上,“圣僧恨逐美猴王”,其实关键不仅仅在八戒的恶意挑拨,而在于悟空的一段话。悟空打死了尸魔所变女子,唐僧责怪他误伤人命,悟空接下来道:“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唐僧的反应是当时“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接下来师徒之间的摩擦已不可避免。即使尸魔不再用诡计,八戒不再进谗,悟空也必然被逐,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西行一路,唐僧不得不和自己最原始的欲望进行斗争,因为他要时时面对美色的诱惑。“四圣试禅心”一回,观音等变化母女四人欲坐山招夫,三藏的表现是“好便是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打仰。”无底洞一回,他又向悟空发誓:“我若把真阳丧了,我就身堕轮回,打在那阴山背后,永世不得翻身!” 试想若真正心中了无挂碍,又何必如此做作?所以唐僧的表现只能说是心虚气短。西行路上他一直也没能摆脱这一问题的困扰。他对悟空的许多打压行为,归结起来,或明或暗或多或少,都和他的这种微妙心里有关。在“色”字上,唐僧与八戒似乎可以平分秋色。表面看来,八戒每次都比较主动,结果每次都闹了个灰头土脸;而唐僧相对比较被动,无形中就给了他遮掩自己真实心理的机会,所以他忒忌惮悟空,怕他的口无遮拦,动辄“猴头”、“泼猴”不离口,甚至念紧箍咒“勒掯”他;可对常嚷散火的猪八戒却多方袒护。要么说他,“虽是心性愚顽,却只是一味蒙直”,要么为他求情,“料他以后再不敢了”,简直爱护有加。也许只有唐僧才能切身体会到八戒饱受欲望煎熬的痛苦,所以在心底里已把他引为同类了吧。
唐僧的第二个特点是慈悲。换句话是滥慈悲,滥好人,甚至“滥”到人妖不分的地步。无意间也就给了各色妖怪以可乘之机。十世修行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洞明世事的能力,相反迂腐有加。就连据说吃后可延寿四万七千年的人参果也没能提高他的智商(五庄观吃过人参果,马上在白虎岭遭遇尸魔,眼睁睁被骗)。西天路上的众妖怪,往往就看准了他这一弱点,大加利用,使用攻心战术屡试不爽。白骨夫人先后变化成少妇、老妪、老翁,悟空一眼就看出破绽,唐僧却还在懵懂之中,居然夸奖:“西方真是福地!那老公公路也走不上来,逼法的还念经哩。”最后妖怪虽然没得手,但却成功地分化了这一取经群体,伏下了极大的隐患。(第27回)平顶山银角大王变成受伤的道士求救,“……今日大有天缘,得遇师父,万望师父大发慈悲,救我一命。若得到观中,就是典身卖命,一定重谢深恩。”唐僧马上动了恻隐之心:“先生啊,你我都是一命之人,我是僧,你是道。衣冠虽别,修行之理则同。我不救你啊,就不是出家之辈。”即时命悟空驮他,结果银角用三座大山压住悟空,轻松得手。(第33回)号山枯松涧的红孩儿假作被强盗吊在树上,一番花言巧语,“……不知哪世里修积,今生得遇老师父。若肯舍大慈悲救我性命回家,就典身卖命,也酬谢师恩。”唐僧闻言便认了真实,教八戒救人,又使妖怪有机可乘。(第40回)黑松林地涌夫人扮成落难民女求救,也说:“……不知是哪世里祖宗积德,今日遇着老师父到此。千万大发慈悲,救我一命,九泉之下决不忘恩!”悟空将唐僧强制带离危险地带,可妖怪一句话“师父啊,你放着活人的性命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马上使唐僧勒转马头。(第80回)其实我们只要将这几位妖怪的话一对比,就会发现如出一辙,惊人雷同。这当然不是作者语言贫乏,也不是妖怪计拙,只能理解为唐僧的脑子问题。他的慈悲心理几乎每一次都使自己乃至取经集团面临灭顶之灾,但他却乐此不疲。这一点也许只能从一个佛教徒的心理积淀中去寻找原因:“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心理模式,时时蒙蔽了他的灵性,以至于有时他的言行有如白痴。狮驼岭一回,群妖使诡计,假说抬轿送他过山,他居然“对众妖作礼道:‘多承列位之爱,我弟子取经东回,向长安当传扬善果也。”也许在他看来这是佛家宽恕之道的胜利。可惜的是,接下来的事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群妖瞬间变脸,大打出手,轿中宾忽然又变成了笼(当然是蒸笼)中囚。即便是这样,他还是抱定自己的人生哲学:“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这样,他与除恶务尽的悟空也就难免时常冲突。
唐僧的第三个特点是胆小,而且不是一般的胆小,简直称得上胆小如鼠。行过黄风岭,马前出现一只猛虎,“慌得三藏坐不稳雕鞍,翻跟头跌下白马。斜倚在路旁,真个是魂飞魄散。”波月洞见到黄袍怪,“吓得打一个倒退,遍体酥麻,两腿酸软”。隐雾山前,只望见山峰挺立,暴云飞出,便“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如果说,唐僧就是这样一个满身缺点的人,那就让悟空将他一棒打杀算了,至少叫妖精把他嚼吃了,非礼了,不去救他,岂不省事得多?说到底,唐僧的骨子里还是一位真僧,是值得赞扬的。唐僧身上的这些缺点,并没有使人物减色,相反,倒使得这一形象获得了真实质感,增加了可信度,更为感人。首先,唐僧是一个生理上绝对正常的男人。面对无数次美色的诱惑,他能够向柳下惠学习,守身如玉实在不容易。“脂粉不施犹自美”的莫贾氏;“眉如翠羽,肌似羊脂”的女儿国主;“温香软玉”“春意无边”的蝎子精;“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的半截观音;“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的杏花仙,纷纷向他暗送秋波,他动摇,他彷徨,甚至心里产生某些不可告人的想法,其实都无可厚非,他最终能保住晚节,抱定取经的信念,走上灵山,已经完成了自我救赎!至于他对悟空的打压政策,如果从一个长辈维护自我尊严的角度看也不难接受;对八戒的袒护,则有利于增加取经团体的凝聚力。对妖怪慈悲,也不能全怪他。因为他面对的群妖狡诈异常,实施的都是有针对性的攻心战术:银角大王变成受伤的道士,用唐僧的话说“同是修行之人”;红孩儿变的是幼童;地涌夫人变的是弱女;白骨精的三次变化,也都是老弱之辈。可以说,他们赌的就是唐僧的慈悲,利用的就是唐僧的慈悲,如果唐僧视而不见,反倒不正常了,那样我们反而会怀疑他西天取经的真正目的了,用妖精的话说:“放着活人性命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只有无条件地、甘冒风险地解救“弱者”,才是真正的唐僧。这一方面显出他慈悲为怀,不失出家人本色;另一方面也彰显出他肉眼凡胎,不辨真伪;同时也给了悟空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不论是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还是从情节发展的必然趋势看,唐僧不能没有这些缺点。尽管有缺点,但瑕不掩瑜,唐僧性格主旋律还是积极向上的,是值得肯定的。虽然有时出于各种原因,他责骂甚至折磨悟空,但吃过大亏之后,还能够接受教训,也会向悟空变相陪礼说,“贤徒,亏了你也!亏了你也!”对于猪八戒也不再曲意维护,甚至责骂有加,在金平府,八戒因贪嘴不愿上路,唐僧一反常态,竟然骂道,“馕糟的夯货!莫胡说!快早起来,再若强嘴,教悟空拿金箍棒打你!”搞得猪八戒倒一时有点接受不了,自己嘟囔:“师父今番变了,常时疼我、爱我、念我愚夯护我,哥要打时他又劝解;今日怎么发狠转教打么?”看,唐僧经过西天众妖又蒸又煮,又捆又吊,也能分别忠奸贤愚了。真是可喜的进步!总的说来,拜佛求经的目标在唐僧是之死靡他。车迟国悟空和妖道斗法,下油锅洗澡装死,国王下令杀唐僧,唐僧那篇祝文实在感人:
生前只为求经意,
死后还存念佛心,
万里英魂须等候,
幽冥作鬼上雷音。
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才是真正的唐僧!
㈣ 西游记所有的人物性格特点
1、唐僧:有着最慈悲的胸怀和最深厚的佛家知识,仁厚善良博爱,但能力有限 。
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生化寺出家。
2、孙悟空:嫉恶如仇、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广结朋友、急躁但有正义感、重感情、讲义气。
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
3、猪八戒:好吃懒做、憨厚可爱、迷恋钱色、但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爱护师傅、本领高强、爱贪小便宜,善用挑拨离间。
又名猪刚鬣、猪悟能、猪烈刚,呆子。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
4、沙悟净:忠厚老实、与世无争、目的单纯——一心只想保护师傅求取真经、缺乏变通、没有前两位师兄那么好的本领、善良踏实。
又名沙悟净、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塘虱精)。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
㈤ 概括西游记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1、孙悟空——力量型代表
具有力量型性格的人在工作生活上他们总是显得很有活力,富于冒险精神,充满信心,他们意志坚决、果断,一旦认准了目标就绝不会轻易放弃之,他们总是天生的工作狂,设定目标后,就行动迅速得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同时力量型性格的人善于管理,能纵观全局,知人善任,能合理地委派工作,寻求最实际、最适合解决问题的人。
但是他们有很强的控制欲,固执地认为自己总是对的,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不会主动道歉,霸道,控制欲强,骄傲而自负,自以为是,人际关系处理不佳,易发
在西游记人物性格中,孙悟空是力量型性格的典型,他是在团队中执行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能够推进团队的人物。
2、猪八戒——活泼型代表
活泼型性格的人热情、奔放、豪迈、幽默、健谈、能言善辩,他们富于浪漫主义情怀,善于与人交际,惹人喜爱的个性使大家自然而然愿意
但是他们通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总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记忆力不好,经常丢三落四,变化无常,很
在西游记人物性格中,猪八戒是活泼型性格的典型,他是团队中的开心果,让团队有活力,给大家带来快乐,起着一种催化剂、调节者
在团队中,活泼型性格的人可以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寻觅到自己的快乐,给团队带来活力。
3、唐三藏——完美型代表
完美型性格的人与活泼型性格的人形成两个极端,他们不会像活泼型的人一样情感外露,相反,他们深思熟虑,善于分析,对自己和别人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注重生活细节,追求完美,坚持不
但是他们通常让人觉得阴沉,没有活力,消极,很容易受到伤害,没有安全感也缺乏幽默感,总是给身边的人造成很大的压力,敏感并
在西游记人物性格中,唐三藏是完美型性格的典型,他是团队中的领导者,是团队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核心,也是团队目标的始终
在职场中,这一性格的人执着于自己选择的事业,能够切实地做好规划,有目标有方向,是一个团队的核心。
4、沙僧——和平型代表
和平型性格的人善良、忠厚、随和、镇静,善于分析,富有韧性,坦然自若,对任何事情都有耐心,他们很细心,做任何事情都面面俱到,不会让别人感到被冷落,他们不喜欢张扬,不爱唠叨,其他性格的人都愿意找和平型性的人作
但是他们容易墨守成规,不喜欢改变,没有主见,多愁善感,优柔寡断,懒惰,不会对身边的人说“不”,他们不喜欢行动,不善于争取机会,自信心缺乏,创造力不
在西游记人物性格中,沙僧是和平型性格的典型,他是团队中最忠诚的一个,能够协调团队中的冲突,维护团队荣誉。
(5)小说西游记人物特点扩展阅读:
西游记作者简介:
吴承恩(1500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吴承恩著有《西游记》、《禹鼎记》、《射阳集》四册四卷、《春秋列传序》。吴承恩的诗文多散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存世。
吴承恩一生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小说集《禹鼎志》,不过已经失传,只能看到一篇自序。
吴承恩50岁左右,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创作《西游记》。
吴承恩写作特点:
吴承恩与明代前后七子同时代,其文艺思想与他们相近, “汝忠谓文自六经后,惟汉魏为近古,诗自三百篇后,惟唐人为近古;近世学者,徒谢朝华而不知蓄多识,去陈言而不知漱芳润,即欲敷文陈诗,难矣” 。 “此论则比何﹑李通达得多,故其诗作,多自胸臆出之。
他在 《花草新编序》 中说: “重其人兼重其言,惟其艺不惟其类。 丽则俱收,郑卫可班于雅颂;洪纎并奏,郐曹无间于齐秦。” 强调文学创作的实绩,重视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丽” ,美也,艺术形式美是其价值之所在。这就突破了明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观,独树一帜,倡导文艺创作的 “情”“挚” ,追寻 “奇”“丽” 的艺术风格。
㈥ 西游记第一回的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
主要人物:孙悟空。
性格特点:本领高强、爱好自由、疾恶如仇、敢于斗争。
第一回主要内容: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山项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
又过三五百年,石猴忽为人生无常,不得久寿而悲啼,根据一老猴指点,石猴经南赡训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见须菩提祖师,被收为徒,起名曰孙悟空。
《西游记》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的内容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㈦ 西游记主要人物特点介绍
1、唐僧:有着最慈悲的胸怀和最深厚的佛家知识,仁厚善良博爱,但能力有限 。
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生化寺出家。
2、孙悟空:嫉恶如仇、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广结朋友、急躁但有正义感、重感情、讲义气。
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
3、猪八戒:好吃懒做、憨厚可爱、迷恋钱色、但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爱护师傅、本领高强、爱贪小便宜,善用挑拨离间。
又名猪刚鬣、猪悟能、猪烈刚,呆子。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
4、沙悟净:忠厚老实、与世无争、目的单纯——一心只想保护师傅求取真经、缺乏变通、没有前两位师兄那么好的本领、善良踏实。
又名沙悟净、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塘虱精)。
(7)小说西游记人物特点扩展阅读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
㈧ 西游记人物特点及性格
1、唐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有着最慈悲的胸怀和最深厚的佛家知识,仁厚善良博爱,但能力有限 。
2、孙悟空:嫉恶如仇、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广结朋友、急躁但有正义感、重感情、讲义气。
3、猪八戒:好吃懒做、憨厚可爱、迷恋钱色、但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爱护师傅、本领高强、爱贪小便宜,善用挑拨离间。
4、沙悟净:忠厚老实、与世无争、目的单纯——一心只想保护师傅求取真经、缺乏变通、没有前两位师兄那么好的本领、善良踏实。
(8)小说西游记人物特点扩展阅读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全书主要描写了唐僧师徒五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语言。
㈨ 西游记的人物性格
主要就是几个人物:《网络文库》
1孙悟空的性格分析
孙悟空的性格应属于不稳定外倾型,表现为好冲动、好斗、易
激动等,相当于胆汁质气质。
书中提到他是由天地日月精华哺育出的一顽石,没有父母教
育,生就好动,敢于冒险又不失机智,这在小说第一回“灵根育孕源
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中就有明确表述。他与獐鹿为友,猴为伴,
师法自然,在冒险为众猴头找到水帘洞后仍不忘让众猴履行承诺,
使自己当上了猴王。为学长生不老之术,驾竹筏漂流八九年找到
菩提老祖,也说明了他不畏艰难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冲动
的个性。又如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中,夺走
老龙王的镇海之宝定海神针;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
未宁”中,大闹天宫,称玉帝为“玉帝老儿”,自称“齐天大圣”。从五
行山下出来以后的悟空,虽有紧箍咒使得他归顺、听话了,但仍“劣
性”不改,如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的杀强盗和第二十七
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的三打白骨精,不能与师
傅和师弟很好的沟通,每每举棒就打,最终导致被驱逐的下场。当
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正是如此的性格,造就了孙悟空那种敢叫
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面对重重困难,顽强不屈,随机应
变,乐观大胆,敢于战斗的鲜明个性。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终
被封为斗战胜佛。唐朝不空大师译有《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一
卷,其中对斗战胜佛描述如下:位于佛陀的下方,其身蓝色,双手持
盔甲置于胸前,持诵佛号的功德,能消过去生中,由傲慢所造作的
罪业。就总结性的一句话,我们可以引用第七十八回比丘国怜子
救婴儿中挖心一幕,孙悟空所扮的假唐僧说的话:“我这里都是红
心、白心、黄心、好胜心、谨慎心、嫉妒心、杀害心等等不善之心,只
是没有一颗黑心。”
2、猪八戒的性格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猪八戒的性格应属于稳定外倾型,表现为活泼、
悠闲、开朗、富于反应,相当于多血质气质。
提起《西游记》中猪八戒,人们总是将他与“好吃懒做、自私自
利”,“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好听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在包蕾
所著的《猪八戒吃西瓜》这一情节中,对他的这一性格特点表现得
最为突出。为了自己的利益,总是在一次次地原谅自己的贪婪。就
《西游记》而言,猪八戒应该说是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一个人物,也是
最贴近生活的一个活生生的角色。在为师父西去取经的曲折道路
上,虽然没有悟空神通广大的超常本领,却也立下了不少功劳,如
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高老庄娶
亲,月宫的留情,都是他性格鲜明的写照,有时也会私藏些银子。他
开朗和富于反应的性格在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
降妖怪”中表现的犹为充分,孙悟空因三打白骨精而被驱逐(猪八
戒“功不可没”),他却能丢下面子,亲自请回孙悟空。在取经途中,
他的活泼和悠闲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猪八戒虽然有着许多的缺
点,而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他的丑陋和厌恶。相反地,在他的这些
缺点背后,透露出来的憨厚老实、富有人情味的朴素的一面,留给
我们的是可亲又可爱形象,他这种知难而退,务真求实的个性是现
实社会人的真写照。在取得真经后,如来封八戒为净坛使者,八戒
心中不悦,口中嚷道:“他们都成了佛,如何让我做个净坛使者?”
如来说:“因你口壮身慵,食肠宽大。天下四大部洲的诸种佛事,都
叫你净坛,有何不好?”八戒这才转嗔为喜,叩头谢了如来。八戒
的悠闲与开朗,还是在吃上面得到了最终的满足。
3、唐僧的性格分析
他的性格则应属于不稳定内倾型,表现为严峻、慈爱、文静、易
焦虑,相当于抑郁质气质。
唐贞观年间,玄奘不顾禁令,前去天竺国取经,克服重重的困
难,费时十七年,终于取回真经,影响深远。在《西游记》小说中,作
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成
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在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
蝉”中就有很好的说明,“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
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
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随在佛前拈香,
以此为誓”。
作为师父,唐僧对徒弟要求很严,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
关键时刻又束手无策,任人宰割。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中,悟空尽管机智不凡,本领高强,但在连伤“良
家三人性命”后,唐僧却不顾情面,其间几次三番念起紧箍咒,并将
他逐回老家,事后他被白骨精所擒,受尽其辱,其间焦虑心情表现
突出。作为僧侣,他行善好施,但过多的慈爱导致他不能正确的观
察和听取他人意见,不能通过表象去观察事物的本质,这在第二十
七回中同样表现的非常明显。孙悟空的无辜和无奈,正是唐僧这
种性格造成的。
作为求学者,他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敬佩。
但就人物本身性格上的弱点暴露了他的无能,优柔寡断,爱听别人
搬弄是非,还老对尽心尽责者施加暴力(对孙悟空念紧箍咒)。这
就决定了他对团队领导的无能,若不是观音几次三番的帮助,把悟
空劝回到他身边,他应该早被妖怪吃掉了。可他那种从不懈怠,不
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念,是值
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如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
脱烟花”、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和第八
十二回“姹女求阳,元神护道”。
4沙僧的性格分析
沙僧应当属于稳定内倾型,性格表现为温和、镇定、安宁、善于
克制自己,相当于黏液质的气质。
他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信念坚定、知难而进。先看第二十二
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一回中师徒几人的对话,“那
悟净才收了宝杖,整一整黄锦直裰,跳上岸来,对唐僧双膝跪下道:
师父,弟子有眼无珠,不认得师父的尊容,多有冲撞,万望恕罪。八
戒道:你这脓包,怎的早不皈依,只管要与我打?是何说话!行者
笑道:兄弟,你莫怪他,还是我们不曾说出取经的事。
㈩ 《西游记》中人物特点有哪些
1、唐僧:中国礼教文化中温良恭俭让的典型代表。其正面意义是谦恭儒雅,温柔敦厚,忠贞笃诚,有君子之风;其负面影响是愚善固执,没有风险和危机意识,缺少应变能力。
2、孙悟空:本为石猴,得日月精华而生,非中华正体,有类于中国北方强悍的少数民族,其性格中精明、勇猛、善斗、疾恶如仇,是中原汉族人性格的反面。
3、猪八戒:是中原汉族人世俗性格的典型代表,贪、嗔、痴、惧、色、懒,但此人比较好管理,只要驭用得法,还很能干,也不怕脏和累。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可爱的人物,一个更接近人本质的世俗人物。
4、沙和尚:这是一个中性人物,体现的是儒家的“中庸”的理念,在师徒四人中起着黏合剂的作用。
(10)小说西游记人物特点扩展阅读:
《西游记》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