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鲁智深是哪部小说的人物
鲁智深,小说《水浒传》中重要人物,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姓鲁名达,出家后法名智深,人称花和尚。 鲁达本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手下当差,任经略府提辖。为救弱女子金翠莲,他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被官府追捕。逃亡途中,经赵员外介绍,鲁达到五台山文殊院落发为僧,智真长老说偈赐名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智深在寺中难守佛门清规,大闹五台山,真长老只得让他去投东京大相国寺。
B. 鲁智深是哪部古典小说里面的人物
水浒传里面的108个梁山好汉当中的一个
C. 小说中的鲁智深绰号
他的绰号是“花和尚”,详解如下:
1、这个绰号的来历:
鲁智深,因他的背上有一大块刺青,所以绰号“花和尚”。小说《水浒传》中重要人物,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 姓鲁名达,出家后法名智深。 鲁达本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当差,任经略府提辖。在渭州为救弱女子金翠莲,他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亡途中,经金翠莲的丈夫赵员外介绍,鲁达到五台山文殊院落发为僧,智真长老说偈赐名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
2、关于鲁智深的简介:
姓名:鲁智深
俗家姓名:鲁达鲁智深
其他称呼:鲁提辖
籍贯:渭州(甘肃平凉)
绰号:花和尚
星号:天孤星
排位:十三
武器:水磨禅杖、戒刀
相貌:面阔耳大、鼻直口方
性格:慷慨大方,嫉恶如仇,豪爽直率,粗中有细
梁山司职:步军总大将
上山前身份及职业:提辖
出场回目: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上梁山回目:第五十八回《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
去世回目:第一百一十九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
D. 鲁智深人物情节
鲁智深,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汉,十员步军头领第一名。鲁智深原名鲁达,是经略的提辖,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将偷菜的泼皮踢进了粪池,倒拔垂杨柳,威名远扬。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高俅派人捉拿鲁智深,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后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头领。宋江攻打方腊,鲁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腊。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
花和尚鲁智深是一部《水浒》中最具光彩的好汉。
不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之一”,而只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是因为以在下的眼光来看,鲁智深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侠义精神的人。
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如果拿金庸、梁羽生笔下的武侠人物的行事作衡量标准,那么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鲁智深是唯一可以入选新派武侠小说的人物。
再换一句话来说,就是:鲁智深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
在第二回中,鲁智深,准确一点说那时还应叫鲁达,一出场便是“大踏步”地走来。仅这“大踏步”三字,就已预显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果然,从他的身影在水浒世界里出现以后,从打死镇关西,到大闹野猪林,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精神:在酒楼上一听到金氏父女的哭诉,便立即对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那厮便来。”被两人一把抱住好歹劝住后,又慷慨资助金氏父女,当晚回到住处,“晚饭也不吃,气愤愤的睡了”,这种人间鬼蜮的龌龊行径在他那慷慨卤莽而又阔大的心地里无疑激起了如火的义愤(这种义愤在其他好汉身上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十分少见,他们更多的是一己的快意恩仇),终于,他愤然而往打死镇关西,从此踏上亡命之旅,上演了一出出如火如荼的壮剧;直到上了梁山,去少华山欲与史进等人会合时,一旦闻听史进被华州太守捉入狱,又立即不顾武松等劝阻,毅然孤身深入险地去行刺,以致身陷囹圄。这就是鲁智深,他所奋身干预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他切身相关,关涉到他个人利害,而他无不慷慨赴之,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难怪,金圣叹评鲁智深为一百单八将中上上人物,又道:
“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说得真好。又如台湾学者乐衡军先生在《梁山泊的缔造与幻灭》一文里说到了鲁智深,有一段话,饱含着感情,说道:
“鲁智深原来是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从他一出场不幸打杀郑屠,直到大闹野猪林,他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热情。……他正义的赫怒,往往狙灭了罪恶(例如郑屠之死,瓦官寺之焚),在他慷慨胸襟中,我们时感一己小利的局促(如李忠之卖药和送行)和丑陋(如小霸王周通的抢亲),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们对人性生出真纯的信赖(如对智真长老总坦认过失,如和金翠莲可以相对久处而无避忌,如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这是如武松者所不肯,如李逵者所不能的),而超出一切之上的,水浒赋给梁山人物的唯一的殊荣,是鲁智深那种最充分的人心。在渭州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远去,鲁智深寻思着坐守了两个时辰;在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后,他劝周通不要坏了刘太公养老送终、承继香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官寺,面对一群褴褛而自私可厌的老和尚,虽然饥肠如焚,但在听说他们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锅热粥,再不吃它——这对人类苦难情状真诚入微的体悟,是《水浒》中真正用感觉来写的句子。这些琐细的动作,像是一阵和煦的微风熨贴地吹拂过受苦者的灼痛,这种幽微的用心,像毫光一样映照着鲁智深巨大身影,让我们看见他额上广慈的縠皱。这一种救世的怜悯,原本是缔造梁山泊的初始的动机,较之后来宋江大慈善家式的‘仗义疏财',鲁智深这种隐而不显的举动,才更触动了人心。水浒其实已经把最珍惜的笔单独保留给鲁智深了,每当他‘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
是的,每当鲁智深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这话说得真好。还有一节,乐先生没有说明的是,花和尚虽疾恶如仇,却从无李逵两把板斧排头砍倒一片百姓的凶残,也没有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在他“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个人行侠旅程里,从没见他的禅杖挥向无辜弱小,这在梁山众好汉中也属罕见。总之,这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纯正侠者胸怀的好汉,如果水浒世界里少了鲁智深,那么它在品格上将是一大降低。但是这里接下来要说的是,鲁智深形象在后来被接受的过程中,发生了作者始料不及的变化。就是在后来一些人心中,出现了一个文化化的鲁智深,哲学化的鲁智深,再准确点说,就是狂禅化的鲁智深。
说到狂禅,这是个大题目,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在下这里只能粗略地说一下:狂禅是由南宗禅发展而来的,禅宗中土六祖惠能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认为人能成佛的根由全在自心,即心即佛,佛性就在你我心中,一旦明心见性,悟了,那就是成佛了,什么拜佛祖、菩萨、观音之类,什么持戒、禁欲、坐禅之类,统统可以免去,只要一心能顿悟,那便成。由这种想法再跨出一步,自然便是反对一切清规戒律、反对一切偶像崇拜,有不少禅师的行事便成了这方面的“光辉典范”:
如有位圆悟禅师,爱鼓吹“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房,为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的“事事无碍如意自在”论,只要心中有佛性,啃猪头、逛妓院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甚至根本就不是问题;
还有位酒仙遇贤禅师没别的正经修行,成天就喝酒,醉了就唱,唱的一首偈子说:“……醉卧绿杨阴下,起来强说真如。……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卧街路。死后却产婆娑,不愿超生净土。何以故?西方净土,且无酒酤。”看,多潇洒,没酒喝就不行,西方净土也不去;
又有位嵩岳元珪禅师讲过:“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只要“无心则无戒”,什么事儿甚至世俗意义上的恶事都可以干。
总之,什么清规戒律一概不理,简单一点说,就叫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能有“佛祖心中留”这就算客气的啦,不少禅师连佛祖都不要了。不光是佛祖,连带什么菩萨、观音、罗汉、达摩等等通统滚蛋,有位德山宣鉴禅师一把火烧了经卷后坐在孤峰顶上放言大骂:
“达摩是老骚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菩萨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
德山宣鉴禅师经这一番“壮举”后名头大响,此后的禅师种种呵佛骂祖的事儿也都跟上,有的禅师拿佛像来烧火取暖,有的禅师说当年如见到佛祖就一棒打死喂狗,有的叫喊说要让文殊、普贤菩萨扫床叠被,有的干脆就宣称,要“见佛杀佛,见祖杀祖,见罗汉杀罗汉。”……
反对任何清规戒律,反对任何偶像崇拜,率情任性,惊世骇俗。这些就是狂禅。这一狂,所有的外在束缚全没有了,心灵达到了空前的解放,生命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自由。
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从鲁智深身上读到了狂禅意趣。《水浒》中的鲁智深饮酒吃肉,杀人放火,不受任何约束而终成正果,这正深合狂禅的精神,尤其是他大闹五台山那段,在人们眼中已成了一个旺盛苦闷而渴望自由张扬的生命寻求解脱的象征。
另外,《水浒》中的一些叙述,确实也提供了和狂禅联想到一起的思路,如第五十七回中,有一首鲁智深的出场诗:
自从落发寓禅林,万里曾将壮士寻。
臂负千斤扛鼎力,天生一片杀人心。
欺佛祖,喝观音,戒刀禅杖冷森森。
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第九十回,宋江和鲁智深来见智真长老,长老一见鲁智深便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无言。
第一百十九回,鲁智深杭州六合寺坐化前,作偈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最有意思的是第五十八回,宋江与鲁智深第一次相见时道:“江湖上义士甚称吾师清德,今日得识慈颜,平生甚幸。”“清德”“慈颜”云云,用在杀人放火的鲁智深身上未免可笑,这固然可以理解为此处是宋江顺口掉文,但结合上引几段来看,说作者此处是有意嘲谑调侃也未尝不可,再进一步,从中读出狂禅意趣也未尝不可。
明代中后期的思想家李卓吾,就是从鲁智深故事读出狂禅精神的文化名流的代表。在容与堂本《水浒传》的批语里,他对花和尚的赞扬可说无以复加,称鲁智深为“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对他的使气任性赞不绝口:“此回文字(指大闹五台山)分明是个成佛作祖图。若是那般闭眼合掌的和尚,绝无成佛之理,外面尽好看,佛性反无一些,如鲁智深吃酒打人,无所不为,无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在“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回中,凡书中写到鲁智深狂喝酒、猛打人、骂和尚、吃狗肉、打折山亭、毁倒金刚、大呕吐等行为之处,李卓吾都连连在旁批上“佛”字,就连写到鲁智深赤着脚一道烟走到佛殿后撒屎时,李卓吾也照样毫不吝啬地在此批送了两个“佛”字,在这一回里,李和尚(李卓吾自称)前后奉送给花和尚的“佛”字,大约不下几十个,一句话:“率性不拘小节,是成佛作祖根基”
又如《红楼梦》中的宝钗,她对本节开头引的那支《寄生草》甚为欣赏,赞它“极妙”,那么这位大家闺秀欣赏的是什么呢?肯定不是吃了半条狗腿、连喝十数碗酒、露出一身花绣使一回拳脚、打得满堂僧众差点卷堂大散这类行为本身。那么又是什么?就是上面所说的这种狂放行为背后的那种真性情的发露不为任何外物所限的狂禅精神,是一种生命的奔放与飞扬,也许宝钗这端凝持重的大家闺秀的内心底层,同样流动着对这生命的飞扬自由的赞叹与渴望吧?其实何止是宝钗,这种醉闹五台山、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背后的冲决网罗的狂放与解脱,召唤的其实也正是随世俯仰的红尘众生心底,一种对生命自由的永远的梦想与追求。(孙勇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系讲师,南开大学中文系九八级博士)
从某种程度上说,鲁智深是水浒中最为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从义救金翠莲父女(第三回),到大闹桃花村(第五回),火烧瓦罐寺(第六回),再到大闹野猪林(第八回),为救史进而谋刺贪官贺太守不遂,被捕(第五十八回)无一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举。金圣叹谓其阔,可谓的评!鲁智深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只要他看到有什么不平事,他就会忍不住要插手,要痒手,要出手,若以一般人而言,金家父女的死活关他什么事;周通逼婚又没碍着他;瓦官寺的和尚有没有吃的,受没受人欺负,都与他无关。林冲墙外一声赞叹,鲁智深一生引为知己,为救护他,一路送到沧州!如此义举,古今几人能有?
鲁智深爱管闲事,而且管得彻底,他一定要管得自己放心了为止,所谓自己放心了,也就是他觉得自己所救护的对象基本上安全了。所以,鲁智深尽管是个粗放的人,但他也是一个极其细致的人。他在救金家父女时,不是先打郑屠逞一时之快,而是先将他们父女俩安顿好,让他们先逃走,并且担心他们跑得不够远,“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到状元桥来。”(第三回)鲁智深如此粗犷之人,在旅店门口无所事事地坐两个时辰,也就是四个小时,这真是太难为他了,此处的鲁智深可谓心细如发。袁无涯评论说:“为人为彻,偏不躁。”李卓吾则直批一字“佛”!鲁智深之所以能够耐心坐四个小时,完全是因为他内心的责任感,他一定要让金家父女安全离开渭州,而且他也知道一个是老头,一个是小脚女人,他们可没有“俺”的好脚力,所以一坐就是四个小时。可是就在前一天,他一听说了金家的事就迫不及待地要揍郑屠,被劝住回家后“晚饭也不吃,就气愤愤的睡了”(书中原话)第二天,“天色微明”(书中原话),他就早早地来替金家张罗。前面的急噪与此时的耐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于此更显示其急公好义然心细如发之难得。
鲁智深的细心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他在桃花村救了刘太公的女儿,用武力逼迫周通不得娶她为妻。打周通之前,他心里便有个计较,怕把刘太公吓住,就不告诉他自己要揍这小子,架打完了,人也救了,他又考虑到周通、李忠与刘家近在咫尺,自己拍拍屁股走了,一旦周通这小子反悔,刘家可真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周通尽管答应了不再对刘家进行性骚扰,他还是不放心,硬给周通戴顶高帽子将他的军:“大丈夫作事,却休要反悔。”(第五回)周通无奈,只好折箭为誓,本不想做大丈夫,这时也只好稀里糊涂赶鸭子上架地去做了大丈夫,一做大丈夫,就没法做“丈夫”了。李卓吾在此又一次直批“佛”字。救林冲的时候也是知微见著,见到有人找董超薛霸就开始留心有无异常,在野猪林救了林冲以后,索性一直护送到沧州,深恐途中有变。估计不会再出什么事了,才分手,临分别时,还一禅杖把松树打折,不忘了向董超薛霸两人炫耀一下武力,免他们又生歹心。鲁智深在这里可谓苦心孤诣了。不如此不足以震慑那董超薛霸,不如此也不足以使自己放心。袁无涯读到此处,评点道:“必如此显个手段,方去后常有个莽和尚现前,不敢起一毫歹心。”李卓吾则又阿罗汉、菩萨地大大夸赞一番,老李之所以如此往“死”里夸,自有他的道理,因为鲁智深若没有深重的侠义精神,他就不可能两千里地风风雨雨地跟过来;他若没有彻底的侠义精神,他也就不可能如此细致入微地提防两个公人。
说鲁智深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仿佛是句戏言,因为这和尚除了“邪淫”之外,佛门戒律一概不守。你看他在五台山,又喝酒,又吃肉,不讲卫生,随地大小便,一点文明礼貌都没有,喝醉了酒,谁不小心惹恼了他,他还要揍你;下了五台山,则更是又杀人又放火,哪象个出家人?但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个不守戒律的花和尚呢?关键还在于他的急公好义,他没有杀过无辜的人,打死郑屠是他下手重了,并非真要杀他,他也没有什么流氓习气,五台山下的酒店不肯卖酒肉给他,他也没闹过事。他在五台山喝酒打人,也并不全是他的错。他只有一次喝酒以后,发酒疯把半山腰的亭子给弄折了柱子,他打那些和尚,都是正当防卫——也就是说他是后动手的,如果那些和尚们在他酒醉时,不去理他、打他,估计也不会挨揍,这一点只有他师父最清楚,其他那些和尚还真是蠢秃。
对于真正明佛法的人来说,参修佛法的关键在于行愿,象地藏王菩萨一样发下大愿,而后不断地朝这个目标努力,地藏王菩萨的誓愿是:“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才是佛家真本色。守戒律自然有必要,但是他不是教条,所以说,鲁智深尽管喝酒吃肉,不避荤腥,是个不折不扣的破戒和尚,可是,他比那些只知道机械地死守戒律,对世事心如止水,冷漠如铁的和尚们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佛法是出世法,但时时不离世间法,它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对于鲁智深来讲,酒是要喝的,不平事更要管;肉也是要吃的,但不平事比肉更重要。所以,他才会打死郑屠,逃亡他乡,颠沛流离而无怨;才会风雨两千里送林冲方才心安;也才会为杀作恶多端的贪官,身陷囹圄而无畏!对于金家父女来讲,对于刘太公父女来讲,对于林冲来讲,对于青州城的黎民百姓来讲,鲁智深岂非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无怪乎,李卓吾要誉之为“佛”、“大丈夫”、“真男子”、“勇人”、“仁人”、“圣人”,卓吾先生此誉也许并不过分。金圣叹则说得更加有情感,他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E. 鲁智深是哪个名著中的人物
╳
鲁智深
更多图片(69张)
鲁智深,本名鲁达,绰号“花和尚”,法名智深,中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渭州(甘肃平凉)人,生活在北宋年间,原名鲁达,当过提辖,又称鲁提辖。身长八尺,长得面阔耳大、鼻直口方。为人慷慨大方,嫉恶如仇,豪爽直率,但粗中有细,与史进、林冲、武松、杨志等交好。因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出家当和尚,后与杨志、武松占领二龙山担任大头领。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排第十三位,星号天孤星,梁山上司职步军总大将。死后追封义烈照暨禅师。
(概述图片来源)
中文名:鲁智深
别名:花和尚,鲁达,义烈昭暨禅师
国籍:大宋
职业:提辖,和尚,步军头领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救金翠莲、林冲,占据二龙山,捉夏侯成,擒拿方腊
星宿:天孤星
兵器:六十二斤水磨镔铁禅杖、戒刀
F. 鲁智深的人物形象
乱弹水浒————闪耀人性和佛性光辉的花和尚鲁智深
有人说,水泊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只有一个大侠,那就是鲁智深。其实我觉得这话简直是荒谬绝伦!严格地说,只有一个超级大侠————-鲁智深!
鲁智深的江湖经历,已经超越了所有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范畴”。在讲这个论断之前,我们必须要将梁山好汉的社会身份破析一下。
北宋末年,或者说整个封建社会时代,存在于世间的,一共有三种意识形态,分别是:士大夫形态、小市民形态以及农民形态。
士大夫形态即指统治阶级以及统治阶级的下属单位,他们信奉儒家正统思想,恪守“天地君亲师”三纲五常,行事必须按照规则来运行,阶级划分森严而不可越位。他们主要包括:皇帝(宋徽宗)、文臣(高蔡童杨四大奸臣、宿元景等忠臣)、武将(李成、闻达等)、各级地方小公务员(提辖、都头、押司、制使、孔目、牢子、节级等)等等。士大夫形态最大的特点是:完全享受国家福利津贴。
小市民形态即指“士农工商”中的“工”和“商”以及广大无业人员。包括没落贵族(柴进)、大地主(卢俊义)、小地主(史进、孔明、李应等)、走江湖的(李忠、薛永等)、手工艺者(萧让、金大坚、孟康、凌振、汤隆等)、土木工程家(陶宗旺)、屠宰专业户(曹正)、医生(安道全、皇甫端)、裁缝(候健)、脚夫(王英)、渔夫(三阮二李等)、出家人(鲁智深、武松、公孙胜)、樵夫(石秀)、猎户(解珍解宝)、白丁(吴用朱武)、无良商贩(白胜、孙二娘夫妻、朱贵朱富兄弟等)、小偷(时迁、段景住)、无业人员(石勇、邓飞等)以及奴仆(杜兴、燕青)。小市民形态最大的特点是:既不受国家福利津贴,也不需要靠亲自耕地来满足生存的需要(生活完全依靠自己)。
农民形态即广大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发言权,“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睡一头”即是人生最高理想。他们是《水浒》中受士大夫流和小市民流双重欺负的对象。农民形态的最大特点:完全依靠天时地利“人勤”来生活。
上述三种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互相之间转化。比如武都头落了发,就从士大夫流降为小市民流;而卢俊义招安破方腊后,就一跃成为士大夫流。
通过整本《水浒》,我们发现:所有的梁山好汉都是从士大夫流和小市民流中选拔而出的,而且全书没有一条纲领是为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阶级说话!梁山杏黄大旗“替天行道”下有一付对联“常怀贞烈常忠义,不爱资财不扰民”。
但是事实是这样吗?答案不言而喻。
施大爷应该很羡慕那种富家子弟的生活,书中的大小地主们,都给予赞扬的笔法,而对于农民,则进行不遗余力的嘲讽,比如李逵的哥哥李达。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占据中间层的小市民阶层,既不满于统治阶级的管理,又瞧不起农民阶级的地位。他们衣食无忧,羡慕士大夫流的清闲和趾高气扬,但是又无力去改变自己,于是他们处处行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对于不如他们的农民阶级,则毫不留情地进行歧视和旁观。
我们看见:七星劫生辰纲,口号是“劫富济贫”,但是我们没有看见晁盖等人任何事后“散布金银”的行动;武松只要别人马屁拍的舒服,可以立马和杀人犯张青、孙二娘,以及地方小恶霸施恩称兄道弟;林冲为了缴投名状,无辜的挑夫,说不得,也要强迫自己去杀;秦明只要有新欢,就可以把杀妻之仇抛于一边,而花荣竟也十分大方地同意了;王英眼见无法满足性欲,竟然要和老大燕顺、老大的老大宋江拼命;至于抢上司女儿做老婆的董平、以杀人为唯一乐趣的李逵,更加落了下乘。所有的人,行事之前,都会考虑一下:对我“自己”有没有好处?
可以这么说,整本《水浒》,有悲天悯人意味的,也只有白胜在黄泥岗上的一首歌谣: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楼上王孙把扇摇。
只可惜,这也只不过是缓和大战前气氛的一种假象而已!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们讲了这么多,该赞扬一下我们的“共产主义战士”鲁智深了。
鲁智深一生行事,率性而为,从不仰人鼻息。见识坚定,敢爱敢恨,豁达大度,不愧是梁山第一好汉!最难能可贵的是:鲁智深行事完全是为了“他人”而不是“自己”!
拳打镇关西是鲁达第一功。为了救助金翠莲父女,鲁达不惜破坏军民团结,只是三拳,就将一贯欺行霸市的不法奸商绳之以法,大快人心。
桃花村醉打小霸王周通是鲁智深第二功,此时此刻鲁达已经出家为僧侣,但是不仅没将火性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以一己之力独抗数百土匪而面不改色,真乃大丈夫也!
而后,鲁智深“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生铁佛崔道成、飞天夜叉丘小乙霸占寺庙,欺压乡民,照理说,鲁智深完全可以不闻不问,一来不干自己事,二来大家都是出家人,算是同盟者。但是鲁大师却不这么认为,依旧强行出头和二人死掐。以一敌二落了下风,落荒而逃后不是风紧扯呼,而是和史进联手,发扬费厄泼赖精神,二对二,终于为民除害。
再后面便是大相国寺发配看菜园,制服众泼皮,倒拔垂杨柳,舞杖识林冲(此套杖法流传后世,号“疯魔杖法”,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丐帮简长老曾用此武功与黄蓉打狗棒法过招。梁山好汉武功流传后世的还有燕青的燕青拳,参仙老怪梁子翁擅长;郭啸天的家传戟法也是从先人郭盛处学来,稍加变动而已。此乃后话,表过不提。),从而将小说的第一个高潮顺利引导开来。
鲁智深野猪林救了兄弟性命,自己却被高俅四处追杀,无奈之下,和同样落魄的老乡杨志联手,在林冲徒弟曹正计策下,杀了二龙山匪首邓龙,从而完成自己人生“武官————和尚————强盗”的伟大转变。
可以说,宋江从四处招募的人才当中,二龙山是实力最强大的一伙,三个大头领:鲁智深、杨志、武松,江湖上都闯下诺大的万儿!四个小头领:施恩、曹正、张青、孙二娘也不是泛泛之人。比少华山的史进、朱武、陈达、杨春、桃花山李忠、周通、白虎山孔明、孔亮、清风山燕顺、王英、郑天寿、对影山吕方、郭盛、黄门山欧鹏、蒋敬、马麟、陶宗旺、饮马川的裴宣、邓飞、孟康,不知道名声响亮多少倍。其实上述这些人当中,有些纯粹就是个群众演员,出个场露个脸拿份盒饭就完事了。哪有我们二龙山七雄这么笔墨浓重多姿多彩?
所以我们看到,对于收编二龙山的革命群众,宋江是相当重视的,鲁智深排13位,武松14位,杨志17位,曹施张孙虽然排名比较靠后,但是宋江内心很明白他们都是完全服从组织分配的。因此只要和鲁武杨搞好关系即可。这三人里面,杨志是个闷头葫芦,而且完全赞同招安,可以撇开不提。
然而正所谓尾大不掉,鲁智深武松二人并没有完全被宋老大的“恩惠”“感化”。我们看到,梁山好汉排座次的当天,武松就敢于第一个跳出来叫:“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兄弟们的心!”,铁杆小弟李逵也按捺不住:“招安招安,招甚鸟安!”(此人大约是梁山好汉中最喜欢将“鸟”字作为口头禅的人物,代表语录计有“杀上东京,夺了鸟位”,“受他鸟气!教你咬我鸟”等等),鲁智深和他们不一样,而是循循善诱劝导老大:“如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皂了,怎洗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宋江怎么办?他满脑子里都是政府是好的,但是各级地方官员就不象话了,所以导致目前的局面不可收拾。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变。只是对于小弟,可以大声呵斥;而对于鲁武,则只能温言慰问。
再后来我们看到活阎罗偷换御酒,鲁智深脾气再好也忍不住骂娘:“入娘撮鸟,忒杀欺负人,把水酒当御酒来哄俺们吃!”,鲁智深一发话,刘唐、武松、穆弘、史进等一起发作起来,就象核裂变,一大半头领都焕发了革命热情,将皇帝的阴谋彻底破产。从而才有三败高俅的经典战役。
鲁智深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然不是完全靠他的一莽之夫形象。我们看到:打死镇关西后,他能假意骂:“你这厮装死!”;和崔丘二贼火拼不敌,能够寻思:“(现在不能去),他两个并我一个,枉送了性命。”,颇有点“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意思;野猪林救林冲后,一路护送周详,计划之周到,恐怕不是读者能体会到的,(可悲的是,北宋末年腐败之极,即便是鲁智深对董超薛霸完全占上风,也只能恩威并施,既要吓唬又要行贿,可见其内心之矛盾。)以上几个案例,都体现了鲁智深“智”的方面。
而对于“义”这方面,鲁智深也表现得相当出色:李忠周通吝啬好色,鲁智深向来看不太起,但是李周二人为呼延灼围困,鲁智深能够不计前嫌出手相助;史进路见不平为画师王义讨个公道,结果自己被贺太守监禁起来,武松建议等大队人马来了再说,鲁智深却不以为然:“等俺们兄弟来,史家兄弟性命不知道哪里去了!”,自己单枪匹马去上演《勇闯夺命岛》。
在这段戏里面,武松表现出一个料敌先机的智勇双全形象,而且事实发展确实和他预料一样,但是我却觉得很心寒:这样一来好象对江湖义气瞧得忑轻了!而鲁智深却很好地诠释了一个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虽然是个失败者,却虽败犹荣!
鲁智深还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文殊院初为和尚的笑话;桃花村以和尚之身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脱得赤条条殴打周通;华州失手被擒,被贺太守拷打,能够说:“不要打伤老爷!说与你知:俺是花和尚鲁智深,你若打死我,俺哥哥宋公明下山来,砍了你的驴头!”,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一欲保全实力,二能出言恫吓,鲁智深的搞笑水平,可见一斑。
鲁智深对世事早已看得透熟,虽为出家人,却古道热肠,处处为别人考虑。而对于自己,却很不在意。在一禅杖扫倒方腊以后,我们看到宋江热情邀请首席功臣鲁智深回师,封妻荫子光宗耀祖,而鲁智深却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个干净去处安身立命。”,可笑宋江依旧迂钝:“那去京师主持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可光显宗风”。鲁智深见他实在是权势熏心,已经不可能用佛法去点化,只能干脆一口拒绝:“都不要,要多了无用,只要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听罢,两人各不欢喜。
这一段话将鲁智深的形象烘托得极为高大,就象金庸小说男主人公,除了郭靖,全部归隐起来。鲁智深也效仿了这条路,和武松、林冲一起选择六和塔作为终老之地。
也许,只有每年的潮信才能让他们体会到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争岁月。鲁智深坐化了,他做了半辈子和尚,临死之前才明白“圆寂”之意,总算没有白当一回出家人。鲁智深死得了无牵挂,人生所有目标均得以实现,再也没有什么放心不下的地方。正如大惠禅师说念偈语:
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
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鲁智深死后,没有任何遗产,随身多余衣物,及朝廷赏赐金银,并各官布施,尽都纳入六和寺里,常住公用。浑铁禅杖,并皂布直裰,亦留于寺中供养。可谓是无产阶级战士。(无产阶级,一是指物质上一无所有,二是指精神上大公无私)
鲁智深是一个仁心满怀的大侠,在他身上,不仅显示出梁山好汉中难得的“仁义”一面,而且更为宝贵的是,他的一生,率性而为,见识坚定,敢爱敢恨,豁达大度,洒脱潇洒,唱响一曲“关西大鼓”英雄气概!
鲁智深泉下有知,当在月白风清之夜,爽朗呵呵大笑:“洒家生平杀人放火,却能博个“仁侠”名声,实在是不枉人间走一遭!”。
梁山好汉最终修成正果的有宋江戴宗张顺三人,宋戴是山神、张顺是龙王。然而真正能成佛的只有一人,那就是鲁智深。山神土地都是些不入流的小神仙,而佛则是受万民顶礼膜拜的精神支柱。纵观梁山所有好汉,也只有鲁智深才有资格配上这个称号。
能在人性和佛性中闪耀光辉,象恒星一样永远光照后世,鲁智深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圆满。在无尽苍穹,鲁智深闪烁着他那双大眼睛,笑看人生浮华岁月。
G. 水浒中的人物鲁智深的身份是什么
和尚,鲁智深,原名鲁达,宋渭州经略使种师中帐下提辖官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H. 鲁智深人物介绍
鲁智深,小说《水浒传》中重要人物,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居13位。姓鲁名达,出家后法名智深,人称花和尚。 鲁达本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手下当差,任经略府提辖。为救弱女子金翠莲,他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被官府追捕。逃亡途中,经赵员外介绍,鲁达到五台山文殊院落发为僧,智真长老说偈赐名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智深在寺中难守佛门清规,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只得让他去投东京大相国寺,看守菜园,因将偷菜的泼皮踢进了粪池,倒拔垂杨柳,威名远扬。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林冲发配,他一路护送,为此受到了高俅的迫害,上二龙山落草,后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头领。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
I. 林黛玉、孙悟空、鲁智深分别是古典小说什么中的人物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人物。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人物。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