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价毕淑敏的小说《红处方》
这本书我只看了一小部分,就再也看不下去。不得不说,这本书描述的很细致,对人物心理,贪婪恶魔般的形象描述的淋漓尽致,可见毕对这本书倾注了很大的心血。
B. 如何评价毕淑敏的小说《红处方》
红处方这本书,从心灵层面解析吸毒人员这个特殊群体身体的痛苦与心灵的挣扎
主人公沈若鱼为收集写作素材,以一个“特殊患者”的身价潜入戒毒医院
在这里,形形色色的吸毒病人、光怪陆离的离奇事件,使主人公对戒毒医院万般厌恶,不得不中途逃离
但女吸毒者庄羽暗设机关,使院长简方宁也染上了毒瘾,整本书太悲了
C. 《红处方》属于名著吗
绝对不是。啥时候名著像大白菜了?就是一普通小说,水平还是中等偏下的。作者毕淑敏,军医出身,也不是啥著名人物。
D. 小说红处方简介
军医简方宁转业后,担任医学泰斗的助手兼戒毒医院院长。在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中,她让许多回吸毒者迷途答知返。医院声誉渐隆,辛苦求得的中药秘方也开始用于研究和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时,一名女吸毒者人格变态,心生歹念,施展计谋,使女院长也染上了毒瘾。院长有着冰清玉洁的灵魂,自忖陷溺毒品而又无法戒除,不愿苟活于世,便以自杀的方式去殉神圣的事业。
E. 红处方的读书笔记500字
《红处方》读后感
毕淑敏的书是给我启迪最多的文字,读他的文字,读的时候没有那么多需要思考的沉重,幽默犀利的语言甚至让你会心一笑。然而读后却发觉她的每一句话都蕴藏无尽的哲理和深意,而且故事的过程和结局都让你诸多感慨受益无穷。《红处方》是我读过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却在笑过,想过后,读出了眼泪。
《红处方》主要介绍一个名叫沈若鱼的中年妇女出于好奇在戒毒所院长好友的帮助下,隐瞒自己的身份进入一个戒毒所看到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现象。 小说中的“庄羽”,一个屡戒屡吸的高干女子,精神世界坍塌后,变态嫉恨院长简方宁,“我不能变成和她一样的人,她太高尚太尊贵了。。。。。。但是我可以把她变成和我一样的人。”为此,他将毒品“七号”融入送给简方宁的巨型油画《白色和谐》中,让简方宁在办公室不知不觉中上瘾。识破真相已晚的简方宁,选择了平静离去,为自己开下一张赴死的“红处方”。“白处方是开普通药的,黄处方是开外处用药的,只有红处方是专开剧毒麻药的,比别的处方要慎重。”红处方,不仅仅写出了简方宁死亡的结局,也警示着世人,毒品是最终会带来悲剧的。
我十分崇敬简方宁最终的选择,她其实可以选择切断蓝斑,获得生命,只是从此不再具有快乐和悲伤。再被阉割的生命与有尊严的死亡之间她选择了后者,以生命做代价成为戒毒事业的殉道者。 读完《红处方》,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也许在我的生活轨道中永远不会接触到这种特殊的病人,但一个个具体的事例让我明白,原来每个人对幸福和快乐标准不同,选择不同,但放弃自己,放弃希望就是对人生的亵渎。简方宁那段对幸福的定义我印象很深刻,也许幸福真的很简单,但我们很多人却把这个简单的命题复杂化了。
毕淑敏的书总能让我对人充满了失望,她把“人性”解剖的一览无遗,彻底的粉碎了我一直对人的坚信。
或许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坚强,无法承受书中那件特殊的医院„„但它终究告诉了我,要安于现状,学会在幸福中满满知足。
F. 《红处方》 读书笔记20篇
.读《红处方》。第三次读毕淑敏的文字,第二次读她的小说,《红处方》中的主人公和《鲜花手术》里一样,仍然以医生、军人两重身份出现,深刻地自身经历和痕迹。只是后者完全军营式的生活和人物,让人觉得世界纯净而人只是无奈而已,对于人物的命运略觉遗憾加上感叹,而前者因为一个特殊的地点、一群特殊的人物、一种特殊的职业让人见识了整个社会最黑暗最底层最没秩序的状况,在那所戒毒医院里,所有的都可以是不真实的,所有的不善良不正直不合情合理都是那样的理所当然,而夹杂在这些负面东西里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人们看不到温馨看不到希望,那里的救赎与被救赎就像一直长在潮湿阴暗里的植物一样,毫无生命力可言,甚至都不期盼阳光了,因为苍白的面孔和千疮百孔的心灵害怕那刺眼的光芒,对他们来说,那是让他们面对现实的残酷的信号,他们在阴暗里待久了,懒得向往了,失去向往的功能了……
沈若鱼无疑是一个优秀而独立自主的女性,对生活真相的追求,对生命充满好奇,对谎言与虚伪地错愕与愤怒,通通在她笔下的故事与故事里的主人公表现出来。她去戒毒医院坚持,虽时一时兴起的决定却也是内心挣扎过的选择,纵使自身经济条件所限,也愿意付诸成本去体验,顺便带出了年迈母亲的伟大,作者很难拨动读者心弦。
简方宁是一个很单纯的医护工作者,她的性格、脾性、经历似乎就注定了她会是一个戒毒医生,也似乎注定了会有一个很悲哀而凄惨又颇震憾人心的结局。我想像不出来她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女子,但是却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她说话的语气、神情甚至眼神。这女人,的确不平凡。
年少的简方宁因为要上大学所以迁就着选择了潘岗,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幸福的家庭,却因为简方宁对工作的无比投入、因为她的无比信任和无比迟钝被上演了最庸俗的“老公有外遇,第三者是自家请的保姆”……潘岗是一个伪善的知识分子,在作者笔下,他是一个很尴尬的角色,因为他的出轨错全在于简方宁,不能怪他,但是他“勾引”人的手段和策略却是十足的流氓,令人恶心与不齿。我想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大约都会站在简方宁这一边的,因为不管如何,仅仅因为动物欲望就背叛爱情和家庭,实在是猥琐得很。
庄羽是医院里最丰满的一个人物形象,吸毒与不吸毒她都充满魅力,狂野而放肆,只能用一种鉴赏的眼光去审视,令人很玩味儿的一个女人。她的故事在她生命的终点画上一个句号,在小说的末尾,我却仍然不知道她的故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简院长告诫沈若鱼不要轻信他人信口说来的故事时,我与沈若鱼的反应是一致的,那些故事听起来那样真实那样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却全是谎言与欺骗!是不是就像毒品一样,让人感觉飘飘欲仙,却是血盆大口地吞噬人的灵魂。
支远对庄羽的爱情是纯真的,我相信他真的爱庄羽。他也是小说里的希望和阳光,因为有这一点光线的存在,让人觉得原来进了地狱的人,只要你还想重回阳间,仍然也是可以回去的。浪子回头金不涣。
至于北凉和琪仁,一个富家子弟,一个穷人子孙,不同的背景,却有着同样变态的行为和畸形的性格。可怜的不是他们,而是照顾他们、希望他们回头是岸的母亲。
小说人物众多,却各有特色,再加上医患之间的关系,患者患者之间的对话,还有医生与护士的交叉,犹如铺了一张网,将读者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白色,天使;白色,魔鬼。想起挂在简院长办公室里的那副名了“白色和谐”的油画,闭着眼睛都觉得刺眼。
英雄式的人物去了,又有一个人顶替上去。这就是勇气和希望。
2.高中学《我的五样》时,就知道毕淑敏曾经是个医生,文章里带着浓浓的医药味。最近看《红处方》的时候,才了解到作为一个医生,幸福的是作为医生可以挽救很多人的性命,可是不幸的是我们必须面对很多无能为力的疾病,伤痛乃至死亡。王蒙先生评价毕淑敏的话我一直印象深刻。他说毕淑敏有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不论是沈若鱼还是简方宁,她们的身上都有毕淑敏的影子。记得学《我的五样》时,就感叹这个作家文字亲切婉转,但是却给人一种直面人生的感觉,无处逃避,空荡荡的房间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无形的压力排山倒海的过来,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选择。《红处方》的情节,更是让我无所遁形。一直以来看书都喜欢一次性看完,《红处方》却花了我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始终无法一翻到底。内心的挣扎无助,不知道该说给谁听,不知道该如何去说。
从沈若鱼以特殊的身份潜入戒毒所的时候,隐隐约约的就知道自己迈入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世界。一片朦胧,不知所往。只好跟着沈若鱼,听着一个接一个的故事,看着一个接一个病人,内心的折磨使我无法一直下去。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很难受。简方宁,这个坚韧,热情,甚至伟大的女性最后选择了死亡。这是她对自己生命的热爱和敬重。她疲惫了半生,说家庭,丈夫出轨;说事业,没想到最后竟会灾在自己的病人手中。两者在别人看来都是失败的吧!我却那么佩服心疼她,一个女人,作为一所戒毒医院的院长,该是多么的困难。那里面的人,冷酷,撒谎,疯狂的失去人性。面对他们,简方宁冷静客观,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有着专业的知识,更是因为她理智,她有着一颗悯人的心。面对最后的选择,她没有怨恨任何人,对庄羽也没有太多负面的感情,日落黄昏,在一片阴影中,缓缓的吃下药,看着玫瑰,温柔坚定。我在流泪却不悲伤,是的,她的选择是正确的。宁愿有尊严的死亡,也不要毫无感情的活着。想起看过的一部电影,上面有一句台词:给你一个选择,多活十年死在粪坑里,少活十年死在没有烦恼的净土上,你选哪一个?女主人公说她宁愿少活十年死在人间仙境,也不愿苟且偷生。人的尊严,真的很难说。重视它的人,宁愿舍弃生命也不愿出卖尊严;不在乎它的人,觉得它连一块钱都不如。现实中,有多少人是真正的想要守住尊严的?把青春高高的放在舞台上,挥霍享受,委曲求全的保住自己生存的工作,我们都是这个样子的。无法忍受没有物质的单纯的精神生活,自己的尊严或许早在某一天就已经被人剥夺而不自知。简方宁对于这个世界来说,真的是太过理想的存在。
看这篇小说时,你即使身处阳光之中,你都会觉得黑暗阴冷。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世界中居然会有这么多的阴暗面。看着窗外缓慢飘落的树叶,听着爸妈若有若无的闲聊,我才真实的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才真正的感受到原来生活是这么的美好。一直以来的小牢骚,小埋怨真的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我生活的世界,其实是那么简单,有一点小欢乐,有一点小矛盾,谈笑风生,冷战吵架。无论是哪一种,都是那么真实美好。我若是沈若鱼,怕是在那里一秒钟都待不了了。
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是自己选择的。简方宁最初选择在戒毒医院可能就已经预见了她以后的结果,只是来的那么突然,那么决绝。即使是庄羽,支远,他们都很清楚自己的选择。对于庄羽,我有着很复杂的感情。她对简方宁的感情很单纯,只是最后的选择实在让我无法原谅。支远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庄羽的爱使他吸毒,也是因为爱庄羽才能够解毒,重生。只有沈若鱼,她的选择出乎意料。没想到她会做出那么的决定来祭奠自己的好友,其实除了简方宁的原因,更多的是她完全了解了吸毒之人的可悲与可怜。是她的一颗想要奉献的心,选择了简方宁的道路,只是我不希望她的结局如简方宁一样让人难以接受。
看着外面的阴沉,突然觉的即使没有阳光,我们都还是如此的幸福!
G. 《红处方》读后感
[《红处方》读后感]"白处方是开普通药的,黄处方是开外处用药的,只有红处方是专开剧毒麻药的,比别的处方要慎重,《红处方》读后感。""一名医生,如果没有人爱他,体验不到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情,就不能从根本上成为好手。从别人的爱戴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神圣的力量,血液一样灌注胸膛。"一本沉重的书,简方宁是一位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戒毒事业的女人,甚至连结婚也是为了做上医生。这本书凝聚了太多,身为女人身,家庭与事业的矛盾。简方宁为了她的事业,她忽略了她的丈夫,她丈夫几次提醒她,但简方宁一心只有她的事业。在我看来,这样的女人是最美丽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她不单单守护了戒毒医院的最后一方净土--院长办公室,也守护了人性的净土--善。《红处方》这个名字,也许不是学医的人是看不出,这本书写的是一个悲剧。"白处方是开普通药的,黄处方是开外处用药的,只有红处方是专开剧毒麻药的,比别的处方要慎重。"红处方,不仅仅写出了简方宁死亡的结局,也警示着世人,毒品最终是会带来悲剧的。在简方宁的医院里,我看尽了人性百态。庄羽并不是一位心肠歹毒的人,她只是一位被毒品消磨了自信,她充满了自卑,以至于她用金钱、用化妆品来堆砌起她的高傲。在她看来,简方宁是高贵的,她希望拥有这样的一位朋友。当她知道简方宁愿意跟她做朋友,她由怀疑到兴奋。她拒绝了简方宁要求她到戒毒医院里工作,也许是因为自尊心作祟,也许是她进进出出戒毒医院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也许是······但她却希望拥有简方宁这样的朋友,她多次打电话给简方宁,是渴望友谊,读后感《《红处方》读后感》。简方宁由于家庭而没有再接庄羽的电话。因为这样,庄羽内心的自卑驱使着她用新型毒品"7"制造成一幅名叫《白色和谐》的画送给简方宁。让简方宁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毒品。但是庄羽很快就后悔了,她多次用PP机来提醒简方宁不要经常待在办公室。其实我很理解简方宁选择死亡这条路的,她并不是没有寻找过戒这种毒品的方法,比起死,没有情感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更让人觉得可怕。我想简方宁之所以能坚持待在这间医院里的原因也是由于她本性里有对这些人的怜悯等等各种各样的情感支持下去吧。支远,是为了庄羽才染上毒品,他想让妻子知道,戒毒,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但是支远低估了毒品的"魔力",当然,他也没高估人的意志力,其实最后支远还是能戒毒了。其实当我看到支远戒了毒真的很高兴的,因为读这本书真的让我筋疲力尽了,书中弥漫着各种各样的被"毒品"控制的人,就像范青稞般,听着那一个个故事,最后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这么丑恶的故事,书中人尚且如此,书外人又能如何忍受呢?但是支远,至少是一个希冀。在这本书,毒品并不是人性毁灭的唯一,还有钱,像那个把中药戒毒配方卖给外国人的孟妈,还有在戒毒医院里寻找"王子"的栗秋--理由竟然是能吸毒的人必定是有钱买得起毒品的人······毕淑敏的书总是能让我对人充满了失望,她把"人性"解剖得一览无遗,彻底地粉碎了我一直对人的坚信。或许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坚强,无法承受书中那间特殊的医院······令我吃惊的是,很多人并没吸毒,并不是他有足够的意志力,而是他并没有处于这个环境之中。而戒毒后,环境的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红处方》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H. 红处方的读后感快快快
《红处方》读后感
波波折折总算把这本长篇小说看完了,总觉得电子书没有纸质的书看起来舒服,电子书总给人一种快餐式的粗读,来不及品位,来不及感动,缺少了一页一页翻书的闲静和指尖磨砂的质感,缺少了一种静气。但是终归还是读完了,没有多么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多少感动,完全是用一种旁观人的眼光去看那个离我比较遥远的另一个世界——吸毒者的世界。
看完了全书,我特别喜欢看作者的后记,因为从那里面你能看到作者游离出作品本身的心情,毕淑敏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之一,总觉得她的作品有一种余华先锋文学的感觉,总是用自己比较冰冷的视角去看待书中人物的起伏变化,但是读过之后,感到一中冰冷,凄凉。看过毕淑敏的《拯救乳房》、《鲜花手术》和她的短篇小说集,她总是以她军医的经历,从一个医生的视角去写我们所不了解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人生中比较不堪的一面,但是不能不说,她写到的确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也许我们看到的是阳光明媚的蓝天,而另一个鲜为人知的黑暗世界就并行于我们看似光明的世界,它像一张无形的网正在反扑光明,但是光明在时刻的挣扎,挣脱,但是那黑暗中的魍魉总是露出他们邪恶的尖牙,时时窥探着我们。
了解并不可怕,一知半解才可怕,世界上的许多谣言和恐惧都是从无知中产生和传播出去的,看这部小说时,让我明白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其中在快要结尾处,院长简方宁问护士栗秋知道她未来的丈夫患有性病吗?栗秋很淡然的承认,她说不懂医的人可能听到这个词都非常恐惧,但是我们都知道它其实跟一场感冒病菌差不了多少。对于医学常识匮乏的我们把这个词想的如此的可怕,是因为为了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外界的我们说的一个善意的谎言。这段话给我的感触很深,其实有些事情不了解,以讹传讹,把事情传的神乎其神,欺骗了大众的眼睛,所以产生了恐慌和笑话,例如盛行一阵的“盐荒”。
作品中的人物线索并不复杂,其实简单抽离出来,主要就是以沈若鱼的眼睛看着庄羽怎样吸毒进院,到戒毒成功,对院长简方宁产生一种畸形的情感,到情感的扭曲从而复吸,策划对简方宁的报复,导致了简方宁的自杀。在故事主线索中穿插着一段段吸毒者的故事。就像沈若鱼说的,哪个吸毒者的背后不都有着一个让人痛哭流涕的故事,但是那又能改变些什么呢,有些事情发生了,就要想办法去解决,而逃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也许当时的情景是有挣扎和痛苦,但是选择吸毒来求得暂时快乐,只是让人觉得可笑和可悲,因为除了选择逃避,你什么都不敢去做;但是吸毒都选择了,又有什么不能或者不敢去做的呢?
文字促使人思考,总喜欢看完一本书写下点什么,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脑中留下点痕迹,“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仅以此共勉。
I. 看了《红处方》你有什么感悟
1。毕淑敏做了小说,也没有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总之,她有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人的关怀、热情和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2。
人生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它是既可以涂写痛苦也可以泼洒快乐的一幅白绢。
3。
究竟是畈毒者可恨还是吸毒的人更可恨?这种后者的憎恨里,包含了多少可怜、可悲和厌恶……我本该揉碎那张红处方,我却平静又认真地把它压在我的枕头底下。我本该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我却欲哭无泪。方宁给自己开了一张红处方,她要证明人类完全可以脱离毒品,战胜欲望。换作是我,我会做和她同样的抉择,或者,像若鱼那般面对一生最好的朋友的死亡,以自己的方式祭奠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