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庸古龙所有小说的历史背景。最好按顺序
古龙所有小说基本没有背景
金庸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狐外传》 清朝乾隆
《雪山飞狐》清朝乾隆
《连城诀》唐以后但肯定不是两宋
《天龙八部》北宋中后期 《射雕英雄传》南宋中后期
《白马啸西风》应该是清朝
《鹿鼎记》清朝康熙少年的伟绩年段
《笑傲江湖》背影应该是后明即朱棣建立的明朝
《书剑恩仇录》清朝乾隆与红花会的事
《神雕侠侣》南宋末期
《侠客行》明清,因为有张三丰 《倚天屠龙记》元朝末期
《碧血剑》明末清初李闯王的胜败时期
《鸳鸯刀》清朝的故事有介绍 越女剑这是勾践灭夫差前得故事
『贰』 金庸的十四部小说写作的背景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十四个字分别提到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武侠小说:
《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
《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
《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
《倚天屠龙记》《侠客行》《碧血剑》《鸳鸯刀》
写作顺序:
1955 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金庸」笔名首次出现
1956 《碧血剑》开始在《香港商报》连载
1957 写《射雕英雄传》连载于《香港商报》
1959 《神雕侠侣》开始在《明报》创刊号连载
《雪山飞狐》连载于《新晚报》
1960 为《武侠与历史》杂志撰写《飞狐外传》
1961 《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3 为《东南亚周刊》撰写《连城诀》
《天龙八部》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5 创作《侠客行》
1967 创作《笑傲江湖》
1969 创作、发表巅峰之作《鹿鼎记》
1970 写《越女剑》。开始修订全部武侠小说作品
1972 《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就此封笔不写武侠小说
注:金老的《越女剑》不属于武侠小说。
先来说《飞狐外传》
时代背景
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公元1766年-1769年)
书开篇时,胡斐是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而胡苗决斗在"十三年前"。由下面《雪山飞狐》的考证可知,苗人凤胡一刀决斗。胡斐出生均发生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的腊月,则此时为乾隆十八加十三等于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由此可知,胡斐此时应该是13岁而不是14岁(此时显然未到腊月,胡斐还没到14岁生日)。
而全书结束时提到"……十年前乾隆皇帝在杭州微服出游,曾为红花会群雄设计擒获,囚于六和塔顶……",又说"……香香公主十年忌辰……",则由《书剑恩仇录》的年代背景可知,此时应为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
这样说来,全书结束时胡斐才不过16岁,汗……看书里那复杂的感情描写,还以为都二十出头了呢;就精神层面上说,这家伙比韦爵爷都早熟……
雪山飞狐
时代背景:
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三月十五
这部《雪山飞狐》的起讫应该是金庸武侠小说中最确凿无误的了:整部小说就发生在"……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这一天里——从早上 "东方红日甫从山后升起……"一直到"……月亮正圆……"。
而苗人凤胡一刀决斗。胡斐出生是在"二十七年前",也即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的腊月。
连城诀
时代背景:明中前期
论据1:书中的"知县。知府"等官名和"荆州府。江陵县"等建置,都是明清两朝所有的。
论据2:丁典追忆凌霜华所述时提到"……承圣三年,魏兵攻破江陵,杀了元帝。但他聚敛的财宝藏在何处,却无人得知……几百年来,这秘密始终没揭破……"梁元帝死于公元554年,既然说的是"几百年后",则至迟不能晚于公元1554年——其时尚在明中叶。
因此《连城诀》的时代背景应为明而不是清,且极可能是在明前期,至迟不晚于明中期。
天龙八部
年代背景:公元1090年――――公元1094年
北宋哲宗元祐五年-元祐九年/绍圣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
《天龙八部》一书的起始终结本来是很清楚的,只是书中出现了几处BUG,使考证者容易迷失方向。《天龙八部》开始于大理天祐年间(第六回中说"保定帝在位十一年,改元三,曰保定、建安、天祐,其时正当天祐年间……"),但具体是哪年仍不清。
这是因为目前史学家们只知道保定帝是从宋元丰五年到绍圣元年在位,但保定、建安、天祐这三个年号到底各占了几年,迄今尚无佐证。
这样我们就只能另找时间线索了——幸好,乔峰任帮主的时间可以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时间坐标。
书中第十五回中写乔峰"执掌丐帮八年……",而汪帮主那封信"……下面注的日子是'大宋元丰六年五月初七日'乔峰记得分明,那正是自己接任丐帮帮主之日……",则可知乔峰是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当的帮主,以此推算,杏子林中商略平生意之时乃是北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
而此时是三四月间,推算回去全书开始时应是上一年的秋冬季(拈花寺里的景象是黄叶飘落,考虑到大理气候偏暖,应是秋冬季,从开始到鸠摩智劫走段誉经过了十八天,之后"这般走了十余天,料想已出了大理国境……又行了二十余日……这一日终于到了苏州城外……这时正是三月天气"),因此《天龙八部》开始于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
关于结束,书中出现的可参考历史事件就是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哲宗亲政改元。史载此事发生于哲宗元祐九年/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之后最多二三月时间("如此过了月余,那四名说客竟毫不厌烦……",且提到要渡黄河,则显然未到封冻季节)萧峰自尽。全书结束。
所以《天龙八部》就结束于元祐九年/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
只是这样一来,书中就有了两处时间上的矛盾了(史实上的矛盾例如大理国皇位继承的顺序与时间等就不去管它了,这里说的是时间上出现的自相矛盾的情况)。一个是钟灵这小姑娘的生日,第一回写的明明是钟灵"十六岁",可第二回和第九回都写了钟灵生于"己未年十二月初五丑时",则算一下干支可知,钟灵应是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生人,全书开始时才11岁……这个,汗……另一个是段誉的年龄,书中第一回和第四回两次提到当时段誉已经19岁了("钟灵道:'十六!你呢。'段誉道:'我大你三岁。'……段誉插口道:'嗯,你十八岁,小我一岁。'"),可是第四十八回中却说段誉生于"大理保定二年癸亥十一月廿三日"也即公元1083年,则全书开始时7岁。再汗……
不知为何金庸先生把生日都写得那么清楚了,却没有算对年头……
射雕英雄传
年代背景:公元1199年――――公元1227年
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左右(公元1199年-1221年左右)
开始的时候,张十五明确提到:"……光宗传到当今天子庆元皇帝手里,他在临安已坐了五年龙廷……"。
所以故事开端于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而郭靖杨康生于1200年。
全书结束于成吉思汗辞世,如按史实则发生于南宋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
但考察一下《射雕英雄传》的时间流程——郭靖18岁烟雨楼之会后,大约只过了两三年左右的时间就全书结束(……这一找就是半年,秋去冬来,冬尽春回……又过月余……军行十日,已抵撒麻尔罕城下……两人如此在石屋中一住月余……又过数月,眼见金风肃杀,士饱马腾,成吉思汗又兴南征之念……缓缓南归,天时日暖,青草日长……)。
尽管到底经过了多少年并不非常肯定,但由下面《神雕侠侣》的考证(杨过应生于1219年而《射雕英雄传》结束时杨过还是个婴儿)可知,说是两三年不会有太大误差,则此时最多也就是1200+18+3=1221年。
白马啸西风
时代背景:清初
论据1:书中明确写了此时距高昌灭国(高昌麴氏王国立于北魏景明三年辛巳/公元501年,灭于唐贞观十四年庚子/公元640年)已有"千余年了",则最早也得是1640年以后,即顺治即位之后。
论据2:书中出现了山西镖局("……在山西省太谷县开设了晋威镖局……")。据卫聚贤《山西票号史》考证,镖局一行约起于明末清初,盛于康乾,最早为山西人创办。依书中所描绘情形看,镖局业显已相当兴盛,则至少应在清建国一段时间后。
由上述论据看,《白马啸西风》的历史背景至早是清初顺治年间,而实际上最可能是与后面的几部书一样,发生在康雍乾时期。
鹿鼎记
时代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69年-1687年)
《鹿鼎记》一书虽无明确提到年月,但通篇系依历史事件贯穿而成,因而就以历史史实为年代依据。
全书开始时陈近南救几位名士一事发生于何时殊难确定,就马马虎虎地认为是和第二回的内容同时发生好了。而第二回开始的韦小宝历险记则是发生在擒鳌拜之前的数月(最开始赴京城花了一些时间,后来"韦小宝和小玄子两个月斗了下来……",再后来学大慈大悲手又"……这么半吊子的学上两三个月……")。史载擒鳌拜一事发生在康熙八年五月,那么我们也就省点事,不再跨年份了,姑且认为全书也就开始于康熙八年年初好了。
结束时的标志性历史事件自然是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此事发生于康熙二十六年。全书结束于韦小宝隐居,此时距协定签署最多不过数月时间(从尼布楚回京约一月余。之后就是茅十八被捕和法场换"子"。再隔一个"冯锡范失踪了十多天"就是离京回乡。然后途中在舟上决意隐居),所以当仍在康熙二十六年。不过,这样算来,此时我们韦爵爷的岁数……书开始时是"十二三岁",再加上十八年——已经是过三张儿的人了啊……
笑傲江湖:
明中叶(公元1500年后)
论据1:书中祖千秋评酒具时提到过"元瓷",本朝之人当不会用此口吻叙述本朝之事,由此可知《笑傲江湖》的时代背景当晚于元,在明或清。
论据2:文中所提到的官职。地名。县府建置均为明清两代所特有。
论据3:《鹿鼎记》中有"……前朝有令狐冲……"之句,则为清代之前无疑。
结合前三条论据可知,《笑傲江湖》发生在明代。
论据4:根据长江三侠《笑傲江湖年DK》一文中对华山派师承的分析,则穆人清约为令狐冲徒孙一辈。《笑傲江湖》当发生于明中叶1500年左右。
论据5:文中提到"其实百余年前,这教派的真正名称便叫作五毒教,创教教祖和教中重要人物,都是云贵川湘一带的苗人……"此时五毒教被称为"五仙教",而在《碧血剑》中则又恢复为五毒教的称呼,一教名称的变更当有一两代的时间才是;另从何红药等人的师承关系看,看作蓝凤凰的徒孙或更远一辈也较妥帖,这也与穆人清是令狐冲徒孙大致相称。
论据6:文中提到"峨嵋……立派数百年……",则至少当在郭襄建派200年后。郭襄是中年后建立峨嵋,则此时至早是公元1500年以后。
由上述三条可大致确认,《笑傲江湖》一文的时代背景当在明朝中叶的公元1500年以后。
关于“河北”。明朝时河北称为“北直隶省”,清朝时称为“直隶省”,直到1928年才称“河北省”。所以根据小说中“河北”的称呼就判断是清代显然是错误的。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作是小说家与历史学家的不同吧!
关于“日月神教”。如果是在清代,为什么不公开叫“明教”呢?而且日月神教明显是江湖教派而非政治组织,所以反清复明是说不通的。合理的解释是,朱元璋依靠明教的势力当上了皇帝,但鸟尽弓藏,开始清洗明教势力。而明教本来就是一江湖组织,所以只好避讳改名为“日月神教”,把总舵藏在黑木崖上(光明顶已经呆不下去了),行事也就越来越古怪了(躲避官方追捕)。而它发源于西域,又与go-vern-ment关系非同一般,所以与中原各大门派格格不入,累世结为仇敌。
笑傲江湖发生在明代的基本考证
元朝末年张三丰还健在,而笑傲中的冲虚是张三丰的n传弟子。可见,笑傲肯定发生在元代之后。在鹿鼎记第二十三回中澄观曾道:“古人说道,武功到于绝指,那便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听说前朝有位独孤败大侠,又有位令狐冲大侠,以无招胜有招,当世无敌……”。可见,笑傲发生在清代之前。因此,笑傲的基本背景是明代。
笑傲江湖的具体起止时间
1、明朝的起止时间为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到公元1644年(崇祯上吊)。
2、笑傲中写到:八十余年前,日月教几名高手长老夜袭武当山,将宝剑连同张三丰手书的一部‘太极拳经’一并盗了去。明教与武当渊源很深,不但有张无忌这层关系,还有杨不悔这层。杨不悔的父亲杨逍是张无忌的继任教主。因此,在张无忌和杨不悔活着的时候,日月教绝不可能夜袭武当山。《倚天》一文有比较可靠的历史背景和时间推算,倚天结束时的时间是1358年,张无忌22岁,杨不悔约16岁。两人的影响力比较合理的估计是55年,此时无忌近80岁:即使他已经避世海外多年,以他对明教的震慑力,日月教至少也要到这个时候才敢对武当不敬;杨不悔此时70岁出头,可能会去世了。当然,更可靠的估计是55年-65年。这样,笑傲最后一章魔教归还武当书剑的时间约为1358年后的140年到150年,也就是1498年到1508年之间。
《碧血剑》中华山的风祖师,神态飘逸,应该就是风清扬了。因碧血剑完成较早,金庸写作笑傲之时,对华山剑派的设计已经考虑到碧血剑中的华山派了,所以他设计风清扬这个名字的依据显然是“风祖师”。风清扬自己是不会重建华山派的,合理的解释是令狐冲为了重建华山派,不让华山剑法和内功失传,后来收了徒弟。为了不给自己套上羁绊,也为了纪念风清扬,所以奉风为祖师。那么,穆人清应该是令狐冲的几传弟子呢?考虑两点:一,华山派的门规有许多,以令狐的个性是不会定什么门规的,所以传到穆人清至少也要三代;二,穆人清说“本派剑法更是博大精深,加之自历代祖师以降,每一代都有增益”,可见穆人清至少也是令狐冲的三传弟子。
在明亡同年华山派召开门人大会(1644年)。当时袁承志二十多岁,约与冯难敌的儿子冯不摧、冯不破同年。冯难敌的师父黄真乃穆人清之徒弟;以每代二十来年计,穆当年已九十高龄了。如果穆人清的师傅的师傅是令狐冲的弟子,同样以每代二十年计(但按令狐冲40岁收徒),令狐冲应该比穆人清大80岁左右。这样,令狐冲的出生年在1470年左右。
看一下笑傲中关于年龄的细节问题。
文章开篇为第一年。第一年春天,灭门,林夫人39岁,属虎。
第一年,令狐冲出场。令狐此时28岁。
第二年夏天,令狐冲被囚。
第三年三月十五,五岳剑派并派。
第三年,日月神教归还武当书剑。
第六年,令狐与盈盈成亲。
第七年暮春,故事结束。
第一年林夫人39岁属虎,可以推断这一年是蛇年,查万年历,结合2,可知当年为公元1497年或1509年。再结合3,推断为1497年。令狐冲生于1469年。
书剑恩仇录
时代背景:
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
开始即明确点出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之后的主要情节都发生在两年时间里,从乾隆二十三年李可秀赴浙江任开始,九月黄河渡夜战,初冬周绮结婚,转过年来黑水营之围(这与史载兆蕙征讨回部在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相合),同年全书结束。
神雕侠侣
时代背景:(公元1232/1233年――――公元1259年)
南宋理宗绍定五年/六年-开庆元年(1232/1233年-1259年)
《神雕侠侣》开始的时间可以由杨过的年龄推算:窑洞前出场时杨过是"十三四岁少年";
而由《射雕英雄传》中的相关情节可知,穆念慈是烟雨楼之会那年也即1218年在铁掌峰上受孕的,加上十月怀胎的时间,则杨过应出生于1219年。
由此可知,《射雕英雄传》一文的最后郭、黄遇到穆、杨母子时,杨过2岁左右;
而《神雕侠侣》则应开始于1219+13/14=1232/1233年。
《神雕侠侣》结束那年是风陵渡相会的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这年郭襄16岁。
同年杨过飞石击毙蒙哥(这与史载蒙哥死于1259年7月也相合,尽管地点和死因纯属虚构),而华山论剑就在其后不久,当在同一年。所以《神雕侠侣》就结束于公元1259年。
顺便说一句,此时镇守襄阳的郭靖已经是59岁的高龄了……
侠客行:
明末清初(17世纪30-50年代)
论据1:史婆婆曾提到"……但张三丰祖师是数百年来武林中震烁古今的大宗师……",则至少是在《倚天屠龙记》二。三百年之后——其时已在明后期或清初。
论据2:书中的地名显是明清两季所有。
论据3:由下文《白马啸西风》的考证可知,镖局一行约起于明末清初,盛于康乾。则《侠客行》中既已提到镖局之事("渝州西蜀镖局"等),则至早也应发生在明末。由此可知,《侠客行》应发生在明末或清朝。
论据4:书中提到了一个具体年代的干支:"……只见簿面上写着'河北通州聂家拳'七字,打开簿子,第一行触目惊心,便是'庚申五月初二,聂宗台在沧州郝家庄奸杀二命,留书嫁祸于黑虎寨盗贼',第二行书道:'庚申十月十七,聂宗峰在济南府以小故击伤刘文质之长子,当夜杀刘家满门一十三人灭口。'……"
干支之数每六十年一转,由此我们可大致估量一下其时的年代。明末清初的庚申年有1620年、1680年、1740年、1800年、1860年、1920年……
不过真要扯到闹八国联军的年头上去,只怕是不大合金派小说的味道(一般是不倾向于将金派小说置于晚清或更后的年代)。所以也就是1620年、1680、1740、1800这几年比较相象(小说中的年代比那个"庚申"年还要晚十到三十年,所以1860年也显得晚了)。
而在这个"庚申"年前后的三十年里,少林的大师先有妙谛。后有普法,由此可知决不能是康熙年间(《鹿鼎记》中少林僧是晦。澄。净。华各辈),也不能是乾隆年间(《飞狐外传》里少林掌门是大字辈,而《书剑恩仇录》中同时期的南少林中也有大字辈,因而我们可大致猜测南北少林当是使用同样的用字来排辈,则依据《书剑恩仇录》中南少林的辈份可知北少林在乾隆年间也是天。大。元等辈),即使是嘉庆朝的1800年也躲不开排辈问题(妙谛是第一拨赴岛的,则其执掌少林还要在"庚申"年前的二三十年,但1770年左右的《飞狐外传》时代还是大字辈居尊,何况后面还有个元字辈呢)。这样一来,这个"庚申"就几乎不可能是在清朝了——实在是排不开了。
因而《侠客行》当发生于明末清初的163X年-165X年(1620年+10年~30年),至迟不晚于顺治朝;尽管这样与镖局业的兴盛有些时间不合,也只能将就了。
倚天屠龙记
时代背景:公元1262/1263――――公元1358年
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四年-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262/1263年-1358年)
开篇郭襄遇到张君宝时张"十六七岁",而"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时张三丰90岁,则倒推可知小说开始时应为公元1262/1263年,即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四年。
另外,开篇明确提到"郭襄……三年来没得到他二人半点音讯……于是禀明父母,说要出来游山玩水,实则是打听杨过的消息……自北而南,又从东至西,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原……",因此郭襄上少林应在华山之别后3。4年间。
由上面《神雕侠侣》年DK可知,也就是在公元1259年后3。4年,正是1262/1263年间。
由上可知,《倚天屠龙记》开始于1262/1263年。
关于结束时间,有两条渠道。一是按历史事件推算,《倚天屠龙记》结束时可参考的历史事
件就是韩山童战死,而史载韩山童被捕遇害是在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这与书中的时间流程明显不符。因而用历史事件来定标行不通,还需要从另一渠道来考察——这就是张无忌的年龄。
《倚天屠龙记》一书虽然有着明确的历史背景,但除张三丰的年龄和历史纪年有明确的对应外,其它具体年月并不清晰。这就需要有一个推算的渠道——张无忌与张三丰之间的年龄对应关系就是一个可资参考的标准。我们将通过考察无忌在全书结束时的年龄来推算其时张三丰的年龄,并由已确知的张三丰年龄与历史年代的对应关系得到《倚天屠龙记》结束的时间。
我们知道公元1336年时,张三丰90岁,且其生日为四月初九;就在这一年,张殷相识。谢逊现身。仙舸北渡。而张三丰百岁时即公元1346年的四月初九时,按书中所述张无忌"十岁"。但他是刚满十岁还是即将满十一岁呢(这牵扯到后来的年代推断)。
这涉及到张无忌的出生月日,这一点书中交代得并不十分清楚。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殷素
素怀孕应该是在到岛上不久之后——"忽忽数月,有一日……张翠山一怔之下,大喜过望,叫道'你有孩子啦。'……"
——故而应还是在1336年,且由下面一段可知,至迟不会晚于秋季。
"天候嬗变,这时日渐短而夜渐长,到后来每日只有两个多时辰是白天,气候也转得极其寒冷。殷素素有了身孕后甚感疲懒,但一切烹饪。缝补等务,仍是勉力而行。这一晚她十月怀胎将满……"由这一段并不能准确断定分娩发生的时间,但大致可以推断应在冬末或转年的春季,也即张无忌生日在冬末或初春。而无忌离岛时也是冬季("……每年黑夜最长之时,总是刮北风,数十昼夜不停……说不定你们便可回归中土……"),则1346年4月张三丰百岁时,
张无忌应为刚满十岁(此处当是按虚岁计,即以出生为一岁,故九年多十岁)。
这之后,又有几次提到年龄与时间。
"谷中安静无事,岁月易逝,如此过了两年有余,张无忌已是一十四岁。
"他在这雪谷幽居,至此时已五年有余,从一个孩子长成为身材高大的青年。
但真正对推断年代有价值的是张无忌出谷遇蛛儿时的对话:"……蛛儿道'你几岁啦。'张无忌道'二十一岁。'……"
在这之后再未明确提过无忌的年龄,故此时的具体年月确认就很关键了,但遗憾的是这时恰好又是冬季("次日续向西行,走出百余里后,已是正午,赤日当头,虽然隆冬,亦觉炎热……")。则张无忌说他"二十一岁"时是刚过生日还是已近下一个生日仍然不明。不过从经历的时间长度(蝴蝶谷时14岁多,赴西域后在朱长龄家过过一个新年,应视为已15岁了,又在谷中5年有余)来看,笔者较倾向于此时刚过21岁生日,则无忌此年21岁。数月后的八月十五,蝴蝶谷聚会,无忌仍然21岁。转过年来的三月十五,张与周的婚礼。同年的数月后就是全书高潮的端阳屠狮大会。韩山童战死。全书结束。由于是在九月九端阳后,故张肯定已经是22岁了。
故《倚天屠龙记》结束时,无忌22岁。根据张无忌与张三丰的年龄对应关系可知,时年张三丰应为112岁,故当在公元1358年。
碧血剑
时代背景:明崇祯六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33年――――1644年)
《碧血剑》一书的起讫时间比较确定。书开始于"(其时正是)崇祯六年……",
而结束于闯王兵败离京。李岩自尽的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
鸳鸯刀
时代背景:清中前期
论据1:明确点明了是清朝。
论据2:文中提到了全国18省,则年代当在顺治朝之后,光绪朝之前。
论据3:民间的反清活动在乾隆朝后已渐趋势微,因此如书中所写的萧半和的父叔辈与满清血战而死。萧半和自己甘做太监图谋行刺之类的举动,
也以发生在清前期较为相称。另外文中提到的当今皇上在做贝勒时就广派密探寻访武林至宝的举动,虽不能说就此断定,但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
那位雍正爷……
『叁』 金庸创作小说任务及背景分析
自五十年代中期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问世以来,此后十余年,他笔耕不辍,总共发表了十五部作品,其中十二部是长篇,另外三部是中短篇。四十多年来,金庸的作品广泛流传于华人社会,先是在香港,继而是东南亚、台湾,七十年代末在大陆出现了金庸作品的盗印本,九十年代有了全套的三联版正式授权本在大陆发行。毫不夸张地说,金庸的作品拥有最多的读者。香港著名红学研究专家林以亮说:“凡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据不完全统计,大陆、台湾及海外的金庸读者超过了一亿人。与此同时,金庸的作品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北大严家炎教授撰文指出,金庸作品“实际上是以精英文化去改造通俗文学所获得的成功。”并认为是继“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文学殿堂的另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陈平原教授说,金庸“把儒释道、琴棋书画等中国文化通俗了,所以金庸小说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入门书来读。”红学专家冯其庸先生说:“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我敢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金庸本人在一九八八年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头衔,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名誉教授,一九九四年被北京大学聘为名誉教授,一九九九年被浙江大学聘为文学院院长。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中,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一川更是将金庸列于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位列老舍、郁达夫、王蒙之前。金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确实是个震憾。本文试图从人物塑造、文化修养、语言风格及创作心态四方面对金庸作品作一探讨,以分析金庸成功的原因。一金庸的写作相当自觉地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并在新的环境下进行了努力的探索与创新。因此,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方面具有悠久文学传统所造就的独特趣味;另一方面,他又有许多创新的地方,特别突出的是他注意刻画和表现人性,因而全面提升了武侠小说这一类型作品的品味,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或者说在刻画人性的过程中,金庸既坚持了善恶是非分明的价值传统,又为表达分明的具体价值观念带来了新的时代内容。中国传统文学价值的核心是求善,讲究善恶分明,扬善惩恶,读者也期望在作品中体会到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心理快感。作为传统文学模式之一的武侠小说,其价值取向自然不能例外。在金庸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很多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倒退的对决场面,其结果大都是善战胜了恶,正义压倒了邪恶,如此写作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望,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如仅止于此,那么金庸的小说与别人作品就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事实是,金庸在坚持传统的是非分明价值观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充满时代感的改造,这突出表现在对人物刻画方面的求真上。于是,在金庸的笔下,善人身上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而从恶人的表现上也照样能看出人性的闪光点。其实,人性本是复杂的,多侧面的,用正、邪,善、恶这样简单的标签去概括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是不真实的。进而,真实的人生,也往往不是我们想象和期望的那样简单和完美,没有那么多的大团圆结局,真实的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既大义凛然、旗帜鲜明地反清复明,充满英雄之气,在对个人感情的处理上,又表现出对霍青桐、喀丝丽的自私与狭窄胸襟。《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既行侠江湖,又处事偏激,性格乖戾。《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天生仁厚,但缺乏临机决断的领袖气魄,所以不能担当大任,不得不让出明教教主之位。金庸小说里,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人生归宿,“拔剑四顾心茫然”而退隐江湖的人也不在少数,如陈家洛、袁承志、张无忌、狄云、令狐冲等。从金庸的小说中,我们体会到了人生的欢乐与悲凉,事业的成功与迷茫、情与仇、爱与恨交织在一起。金庸的小说虽无一例外地写古人古事,并且也确实写出了历史的情境与古典风貌。然而,在精神里却又与众不同且出人意料地写出现代人生的神韵,表现出个人的人文情怀及现代人生的深刻品味,并以此与现代的读者产生广泛的共鸣。正是因为金庸利用武侠小说这一传统的载体形式,诠释了现代人情感,或曰用现代的手法改造、提升了武侠小说这一传统文学类型的层次,才使他真正跨越了古今,沟通了雅俗,从而赢得了绝大多数人的喜爱。二人们普遍认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中国文学,最突出的成就是语言形式的变革,即运用白话文来打倒文言文,推进了自清末以来的语体文运动,使得白话文在教育领域迅速普及,扩大了新思潮在知识阶层的影响力,构建了新的白话文学的语言体系,从而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中国文学言文分离的不良传统。但事实上,“五·四”文学革命所造成的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白话文,而是新体白话文,它与当时的启蒙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其明显特征是采用大量音译或意译新词、欧化的语言表达、新思潮的价值观。由于新文学在文坛的绝对主流地位,这种欧化的白话成了书面语言的主流,加之新文学采取新诗、话剧、短篇小说等外来的文学形式,它的欧化程度更加严重。即使是提倡新文学的人,也不满意新文学的白话文上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中国的白话文源远流长,自宋元时代起中国就有了白话文的传统,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就将白话文学的源头追溯到宋元话本,且长期以来,白话文学的读者一直是社会的普通民众。大众使用的语言、大众喜爱的形式、大众认同的趣味,与白话文学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金庸承继了中国传统白话文的优点,进而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使传统的白话文闪烁出耀眼的光辉。金庸小说的语言表述,初期的《书剑恩仇录》从雅,其中有大量诸如“丽若春梅绽雪,神如秋蕙披霜,两颊融融,霞映澄塘,双目晶晶,月射寒江”之类的骈体文言,中期的《雪山飞狐》、《飞狐外传》是从新,内有许多所谓的“新文艺腔”,自《射雕英雄传》开始趋向成熟,至《天龙八部》、《鹿鼎记》而臻化境。总体来看,金庸小说的语言真正做到了口语化,明白流畅,言文一体;语言优美,生动活泼,继承了古典诗、词、曲、赋的优秀语言传统并将其融入小说的叙事语言之中,发挥了汉语特有的诗化优点;语言丰富多彩,将成语、方言、俗语全部归入现代化的口语之中。清末民初之时,传统文学的白话文虽然也有少数比较清新自然,但大多数市井气味较浓。至三十年代,出现了张恨水,他的小说非但能流畅地叙事,也可以自然地描写,使白话文的市井味稍减。金庸小说中的白话文,继承了白话文接近大众的特点,并且消除了它在早期艳俗的弊端,丰富了白话文的表现力,从而造就了一个现代白话语言的宝库。横向比较,金庸小说中的语言没有新文学所造就的白话文的欧化腔及各种各样的政治腔,纯粹是地道的白话,因而更能为大众所喜好,被大众所接受。在思想文化阵地西风劲吹的今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受到严峻挑战的时代,金庸重振民族文化价值的语言选择对我们不无启迪。三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侦探小说等其他通俗文学类型的重要区别在于,武侠小说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它可兼容政治与社会、文化与历史,有足够的空间供作者纵横驰骋。武侠小说的这一特征,对作家的学识和修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金庸在其武侠小说中,向人们展示了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与丰厚的文化修养。以致于冯其庸先生称:“一个小说家具备如此丰富的历史、社会知识,而且文章如行云流水,情节似千寻铁链,环环相扣,不可断绝,而且不掉书袋,不弄玄虚,平平叙来,而语语引人,不可或已,这已是十分难得的了。”严家炎说:“我们从来不曾看到过有哪种通俗文学能象金庸小说那样蕴藏着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如此高超的文化学术品位,金庸的武侠小说,简直又是文化小说,只有想象力极其丰富而同时文化学养又非常渊博的作家兼学者,才能创作出这样的小说。”金庸的小说纵横万里,其中人物南来北往,东奔西走,跟随其后,可令人们畅游万里江山,领略千种风情。金庸对祖国的名城故都、古迹名胜、名山大川、沙漠戈壁、草原海洋等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了准确、细致、生动的艺术描写。使人坐拥山水、神游乾坤。金庸的小说不但有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医卜星相,而且有佛经道藏、儒墨之书,及至摩尼教等奇异教派的经典习俗。至于文章典故更是信手拈来,俯拾皆是。除此之外,金庸最为突出的是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把握。金庸的小说上下千年,对辽、金、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历史线索、民族矛盾、政治体制、典章文物以及野史典故、神话传说均有涉猎。金庸小说的背景,大都是在朝代更替之际,如宋辽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而此时往往聚集着激烈的民族矛盾。金庸在处理民族矛盾时,充分利用了其渊博的历史学识,表现了不凡的才情与见解。表现在:他突破了严守华夷之辨的正统观念。金庸在其作品三联版序中如此说:“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王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进步之故。这在《天龙八部》、《白马啸西风》、《鹿鼎记》中特别明显。”史学家持此观点不足为怪,作为小说家,能做到这一点,实属难能可贵,而这恰恰可说是金庸小说成功的一大关键。因此,在描写国家、社会、历史时,金庸用现代意识突破狭隘的民族———国家界限,消解了大汉族主义,质疑了通行的本质化了的“中国人”定义,使得金庸的小说成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和共同梦想。四缺少自由精神是中国传统写作中的痼疾,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作家大都受“文以载道”观念的制约。多了救世之心,少了创作真文学之意,无怪乎陈寅恪当年为精神的沦亡而感叹。纵观历史,包括文学史,可见精神的独立、思想的自由乃是大学问形成、大作品出现的先决条件。金庸保持了文学的自由精神,他如同自己笔下的大侠一样,无拘无束,敢爱敢恨,堂堂正正做事,本本色色做人。他顶住了商业利益、大众趣味的诱惑,宁愿放弃巨大的商业利益,在创作的鼎盛时期时毅然封笔,继而费时十年,全面修订已发表的作品,此举在武侠小说史上可说是前无古人,金庸对文学执着的信念可见一斑。还有一点不能不提的是,金庸本人以武侠小说的创作为副业,主业是为《明报》撰写政论文章,对中国大陆六十年代因三年自然灾害发生的难民潮,文革中的左翼思潮与作法等,他均逆流而上,持批评态度,而成为众矢之的,可见其勇气。此种勇气,不仅体现于行事,也体现在他的小说写作之中,作家的作品总是与其人格紧密联系的。金庸的自由精神,使他获得了创作心态的松弛,从而达到了心理境界和艺术创作中的本质回归。使其于有意无意之间,兼具了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共同性,综合了两者之长,扬弃了两者之短,在雅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金庸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和情节,在一般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所谓的雅文学作家更是难以想象。他的小说有时比现实主义更讲究细节的真实与可信,有时比浪漫主义更讲究虚构与夸张,有时比古典主义更加古典,有时比现代主义更加现代。故事、传奇、神话、历史、寓言,他的小说兼而备之,令人耳目一新,摆脱了传统中国文学平庸乏味的局面。在审美内涵上,突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只有国家、社会、历史的单维现象,增加了神奇世界的内容。同时,在冲破了前人规范和禁忌之后,金庸并未忘乎所以,而是注意了探寻和创造自己的艺术规则,把握住艺术分寸。金庸的小说是传奇的故事,但并非一味的为奇而奇,恰恰是奇而求真,他的奇幻荒诞的情节构成了一种艺术与哲学的本真的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艺术寓言。以自由心态看待艺术,以严肃的态度从事创作,将游戏与艺术真正统一起来,将游戏的自由愉悦与艺术的求真求美结合起来,于是,便造就了金庸小说。
『肆』 金庸小说里的所有人物的介绍
纵观金庸小说,大多故事都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尽管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是虚构而来,但是我们依然能看到一些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们被金庸先生直接拉过来同武侠人物演起对手戏。这些历史人物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武侠小说的内涵,增加了武侠小说的可读性,让虚构的故事得以在真实的历史根基上开花结果,有时候甚至让人有读史书的感觉。而我们也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那深厚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积淀。
十.顾炎武(《鹿鼎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曾经鼓舞了多少中华儿女,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而说这句话的人,就是明末清初的爱国志士顾炎武。他感叹国家的破灭,空怀报国理想而不能实现。
顾炎武的事迹足以彪炳青史,大书特书。然而他在金庸先生的故事中,由于剧情的需要,只浮光掠影地走了一遭。那是《鹿鼎记》的一开篇,官兵押解着囚车中反清的人士路过吕留良家的门前,于是引出他的两位挚友黄宗羲和顾炎武。三人共同抒发对故国的哀思和对满清的不满,吕留良也从黄顾二人口中听闻了庄家的文字狱案和査伊簧与吴六奇的故事,由此引出了天地会及其总舵主陈近南。
此后,顾炎武在河间参加“杀龟大会”,担任总军师。故事的结尾,他又同黄宗羲,吕留良,査继佐一道在韦小宝回扬州的船上相见,劝这位鹿鼎公举义。
可以说,“爱国”是顾炎武一生的精神支柱,只可惜在《鹿鼎》中来去匆匆,只能跑一回龙套。
九.崇祯(《碧血剑》)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崇祯皇帝的日子是不好过的。他听信谗言,将忠心耿耿的抗清大将袁崇焕残忍地杀害。此后明王朝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外有虎视眈眈的后金侵略者。而《碧血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袁承志为父寻仇的故事。
故事的结尾处,袁承志曾经两度孤身潜入皇宫,面对崇祯,几乎就要大仇得报。可惜两次都缘悭一面,先是为了国家大义饶了崇祯,后是因为阿九的劝阻而没有下手。
崇祯虽然侥幸躲过了袁承志的复仇,却难逃国家灭亡的命运。李自成攻陷北京,他也自缢于万寿山上。
『伍』 金庸所有小说中,隐居的人物的名字,或结局去隐居的,有背景,有介绍最好,越全越好,
1,《碧血剑》袁承志,袁承志在历经种种曲折之后,发明了清朝新主皇太极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道德沦丧,穷凶极恶,相反精明强干,颇有顺王爱民之极,又见到崇祯皇帝刚愎可恶,糊涂可恨,但却也是满腹苦闷两鬓早衰,殊无为人君之言。反而自己义无反顾支持的李白成,攻陷北京,登上龙位,做了大顺皇帝后,不思进取,狂妄自大,加寄存器功臣,致使根基不稳,龙椅还没坐暖,便被清军所败。赶出北京后便是兵败如山倒,一发不可收拾。而对此情此景,他不由得心灰意冷,空负安邦之志,遂呤去国之调,远走海外,到荒岛上去创建自己的“桃花源”。
2、《笑傲江湖》风清扬,独孤求败,令狐冲最后是隐居梅庄了。
3、《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为了完成所谓的“大业”,他甚至将自己钟爱的香香公主送去讨好乾隆,最终也是隐于大漠。
4,《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与小龙女,大约是回到了“活死人墓”,自华山一别,江湖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他的“侠踪”
5.《倚天屠龙记》张无忌,教主张无忌在天下江山指日可待之时却不想做开国皇帝,甚至连明教教主之位也让给了杨逍,最终,因为他内心总是向往自然与平和,他也"归隐"起来了,以给娇妻画眉为乐
6,《连城诀》狄云,狄云在经历了不可思议,不可战胜的磨难之后,带者初恋情人的遗孤,心灰意冷的来到虚无人烟的宁静雪谷,和也被弃若敝履的水笙在一起,开创自己的“理想福地”。
7、《鹿鼎记》头衔多的不得了的韦小宝,饶是他如何随机应变,滑头无比,忠义不能两全仍然使得他无所适从,只能横下一条心,弃官退隐,告“老”还乡,从此不知所终。
9,《越女剑》越女阿青为了爱情一隐再隐,留下了一套越女剑法和“西施捧心”,这是一最美丽,最令人难忘的形象。
10,《天龙八部》里的三个主角,乔峰已死,其它段誉、虚竹也隐逸起来
可以说,“归隐情结”几乎成了金庸小说“一种普遍性的规律与倾向”。金大侠在他的“归隐”人物中,透露出了人生的虚空。
每一个人物都代表一种命运,每一个人物都有一段情缘;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面镜子,金庸的小说写尽了人生的浮华与虚空。像金庸笔下的人物最终个个归隐一样,金庸自己也在写成《鹿鼎记》之后归隐了。也许风云看尽,就只想在自己的天地里快乐着,平静着,爱着。当金戈铁马的鏖战、运筹帷幄的宏图随着英雄的老去飘零贻尽,时代造就了一种超卓的风采,潇洒的风度,归隐后就留给了世人一份玄远的神思,一个永恒的神话。
『陆』 金庸的所有武侠小说都是以什么作为历史背景的
几乎每一部书都有不同的时代背景。
飞狐外传/雪山飞狐:乾隆年间,没有重大历史事件。
连城诀/笑傲江湖/白马啸西风/侠客行/鸳鸯刀:没有明显时代背景
天龙八部:宋,没有明显历史事件。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宋。前两部主要是讲宋朝末年,爱国志士奋力抵抗元朝入侵。射雕英雄传中讲到了成吉思汗一生的伟大功勋。后面一部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
鹿鼎记:康熙年间。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有传说中的顺治为董萼妃之死伤心在五台山出家,康熙智擒鳌拜扭转局势,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书剑恩仇录:乾隆年间。主要涉及的是民间传说,乾隆是汉人的孩子,被调换入宫,最后登基。还有回族的香香公主(香妃)的传说。
碧血剑:明末清初。涉及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忠臣袁崇焕,红颜祸水的天下第一美女陈圆圆,崇祯皇帝煤山上吊,崇祯斩断亲生女儿长平公主左手,长平公主出家名为九难。
越女剑:吴越相争时期。主要涉及到卧薪尝胆的典故,西子捧心的传说。
在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之中,综合评价最高的(同意的人居多的)应该是天龙八部。气势宏伟,人物涉及范围广,萧峰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无处不体现佛的思想,是一部意义非常深远的伟大的作品。天龙八部虽好,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却是笑傲江湖。
我觉得没有修改之前的金庸小说值得买一套收藏,可能是从小就看得是这样的武侠小说,记住的人物情节也是未修订以前的,深入我心到不能抹去。所以我推荐三联版的金庸全集!
『柒』 对金庸小说中历史背景以及人物的评价~~~~快啊
金庸和梁羽生都有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诗词。可能跟大多数读者的感觉不同,我甚至觉得梁羽生的诗词工夫更擅一筹,而金庸的涉及面要宽很多,对历史文化古籍的研究有独到之处,这使得他施展腾挪大法时得心应手,能够随手拿来为文增色。
男女情事的描写在每部作品中都是塑造人物的关键之处,两个人的笔下这类事情都比较干净,很少有做作肉麻无病呻吟之处。欧阳克如此一个寻花问柳之辈,对黄蓉的感情也是很真。比较而言,梁羽生作品这方面的表现稍差一些,不像金庸笔下男女主人公你来我往,从情愫潜生至柳暗花明,一步一步走来般引人入胜。在我看来,金庸是写男女情事的大专家,他对男女心理的刻画令人叫绝,因此也真不明白为什么琼瑶有那么多的读者。
对于朋友之义,我感觉两个人并非没有着墨,但鲜有古龙笔下的李寻欢阿飞这种朋友之情。天龙中倒是有三个男主人公,可很难说他们之间的情义到了李阿的程度。倒是江南七怪之间的义气让人感叹。
所有的作家都各有所长,对他们的要求就如同郭靖在桃花岛听黄欧萧筝之战时所想:明明一方再高一点便可讲对方击败,可为什么做不到呢?郭靖后来相通了,想必你我大家也想得通。
来个排名吧(这下争论大了,千万别跟我打嘴仗…)
金庸作品: 射雕,笑傲,鹿鼎,飞狐…
金庸人物男性:郭靖,令狐冲,乔峰… … … … 小宝
金庸人物女性:程灵素,黄蓉,郭襄
梁羽生作品: 云海,萍踪,七剑…
梁羽生人物男性:金世遗,张丹枫
梁羽生人物女性:吕四娘,李沁梅
不得不进入人物世界。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对武侠小说来讲我感觉还是应该围绕人物展开,其他的三个方面不应冲淡此中心。基于上文谈到的大背景,个人情义与国家民族大义的冲突使他们笔下一个个形象饱满鲜明。
郭靖,乔峰应是其中典型。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虽然自小愚笨,但大是大非从不含糊,呕心沥血保家卫国。乔峰身上的血性更是不用花费任何笔墨。梁作中的张丹枫最有资格划在民族大侠的行列,其身世其言行让我总是想到刘松仁主演的萍踪侠影,让我想到啼血的杜鹃(很奇怪,我也不知为何)。吕四娘的色彩相对于他们三位要差一些,但作为侠女来讲很不容易了,爱恨情仇和比较宽广的视野胸怀俱存(几位女大侠不要说我重男轻女啊,呵呵)。
令狐冲是我在这些作品中除郭靖外最欣赏的形象,他有诚义情义,但不墨守成规(除了师门的事情之外),尽管不时装作几分洒松,但内心纤细脆弱的他活得却是很累。金世遗张无忌的人性和遭遇颇让人感慨,他们作为历史的角色并不很关键,张无忌虽挂着明教首领的头衔,但感觉明教的扯入本身就很有几分牵强。杨过我不想评论,尽管我们是本家,但很不以他为然。而那个小宝呢?<<小宝与康熙>>中张卫健的扮相让我感觉很到位(至少比陈小春的印象深,不过梁朝伟和周星弛的小宝我没看过),很痞的一个有情有义有爱有恨办事伶俐果断的自私的侠义人物,简直复杂到了极点。且不论我是否欣赏他,金庸的笔下能出这么个形象就让我佩服的很。
事实上,金庸的每一部作品都至少给读者留下性格很鲜明的一个人物,相对来讲,梁羽生可能太拘泥于历史的冲突,没有给人性太多发挥,使得他的那么多人物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凤毛麟角。七剑下天山能说是围绕凌未风来写的么?而孟华兄弟真如同小说名字那样,给我们的印象如流星一般。只有张丹枫,金世遗,吕四娘,冯琳,厉胜男等寥寥几人。
云海玉弓缘被许多读者推为梁羽生的精品,心有戚戚焉,其中厉胜男的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让我感觉美中不足的是很少给她直接描写,多以别人的印象来衬托。性格如此复杂的一位女人,刻画手法颇类似赵敏殷素素任盈盈出现的前期。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她们是不是需要站在主体的地位,由作者来描绘而不是总由他人来反衬呢?而金世遗,有时候我把他跟令狐冲联在一起,觉得这两个人都有些可怜,但令狐冲还是稍显幸运写。金世遗,梁羽生给的名字注定了他凄苦曲折一生。
说说武功吧。梁羽生笔下武功顶呱呱的正派角色分布不广,玄机老人一支和天山一支,占据了武林的半壁江山。金世遗中年之后也指点了不少人物,成就了不少人才。总的印象是,金庸对道家颇几分推崇,钟南山和武当山为罪的次数较多,而少林武功的博大精深根深蒂固(以觉远和扫地老僧可见)。张无忌郭靖杨过等等的武功跟僧和道的武学修养有着扯不清的关系。五岳中华山派也不乏响当当的角色,令狐冲和袁承志是其中代表。对于西南边陲的段氏,千万不可忽视。
天山一支被梁羽生大大赞叹,并归入武林正宗甚至领袖的行列,跟金庸小说中南武当北少林兼五岳的武林归宗颇不相同。我感觉金庸相对来说更“正统”一些,至少从武功最高者的归属上接近于此。并不是说天山派就不值得推崇,事实上正是梁的作品让我对天山非常向往。只是跟我的最初印象不同,要知道武当少林的名声流传了多少年啊!各种武功中让我最皱眉头的是梁羽生笔下一遍又一遍的“天魔解体大法”,唉,真是一种救命(抑或催命?)武功。
从另一方面来讲,梁羽生的“正统”体现在很少让主人公通过吃草喝药长功力。找到什么邪气的武功密籍很普遍,但细细数来,梁的笔下还真少见吃蛤蟆饮蛇血的蛇例。金庸笔下的邪性的事情很多,尤以天龙八部为甚。除了其中的几个人物外,我对这部作品评价很一般(原因自然还有金庸杜撰的几个背景颇让我感到莫名其妙,尤其是雁门关外中原武林跟乔峰一家子的恩怨)。
前几天忽然有了兴致,草草翻了翻梁羽生的天山系列和张丹枫系列,把金庸的射雕也温习了一次。突然发现两人作品中居然有一些人名(自然并非很重要的人物)很相近,甚至相同(当然并非仅指射雕)。在此我想并没必要班门弄斧地点出,比我痴比我细的武侠迷武侠通想必早已看到。
这点发现自然无关痛痒,倒是他们作品的其他部分颇令我着迷。并不敢针对两人的高下做比较,那只会引来无休止的争论。仅仅就作品谈作品,与各位回顾。
就历史和事件背景来说,两人的作品大多关注在宋元明清,是典型的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时期。宋与辽金蒙的战火;汉人间争夺江山的明初明末;明与清之间数不清的恩恩怨怨。跟陈青云卧龙生之流不同,金梁的作品都架构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对汉族的读者更有吸引力。很奇怪梁羽生对张士诚及其相关事宜的推重,不知道是不是有其他的原因在其中。
小说主角展现自我的场所分析起来也有几分意思。梁羽生对遥远的天边很感兴趣,有冰山,西域,海岛,草原,自然还有少数民族的生活。金庸的小说自然也少不了天涯海角,事实上武侠身上千奇百怪事情的发生怎能少得了名山大川沙漠荒滩呢!为体现人物内心的尔虞我诈和身手的飞檐走壁,皇宫大院也是必备的演出场所。
但总体来看,金庸小说的主体最终还是回到中原大地来打江山,而梁羽生小说中的人物相当大比例经常在天之涯海之角练功比武杀敌。
对金庸《射雕英雄传》郭靖的人物评价
我看过金庸的很多小说,对《射雕英雄传》有着独特的好感,也许是因为金庸这篇小说的人物塑造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尤其是郭靖。
郭靖是个大侠,他不会象韦小宝一般玩世,不会象张无忌最终归隐,他的一生都为民谋利,为国出力,他性格梗直不屈,待人宽容友善,为国忠肝义胆,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象他的小红马一样奔驰在事业的边疆,青年就领蒙古军争城掠地,平定西域,吞并金国。是成吉思汗的虎将。南归后,武艺得到老一辈的极力推崇,隐隐有新一代武学大师风范。再加上对国事的关心,很快成为武林中的新一代领袖。蒙古军南征,他率武林人士艰守近十年,直到城破身亡。英雄一生,可歌可泣,他是金庸人物侠之大者。
对武功,郭靖的成就也不错,华山论剑接黄药师300招不败,以后更是不断修为,炉火纯青。可惜他的悟性极低,成为武学大师简直是奇迹,多亏碰上N个明师的指导,再加个人的超人勤奋!但是,他只会停滞在前人所到的地步,他天资鲁钝,没有创新,不可能闯出什么郭家拳或郭家剑来。
可交际是郭靖的一大弱点。当我看到郭靖当着黄容的面跑出门追穆念慈时,都被他吓出了一身汗。穆念慈怎能比得上黄容?(个人认为啊)就算比得上黄容也不能当着黄容的面追出去啊!
当杨过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耍的他团团转,除了兵法武功,他对人情世故知之甚少。要不是精明的黄蓉,他很多时候都要尴尬死。家有贤妻,真是他的福分啊。
金庸要告诉我们些什么?笨鸟先飞,好!事故圆滑,不一定就不好!
『捌』 金庸小说的故事背景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狐外传》《雪山飞狐》,清朝乾隆年间。这两本书主角都是一个人,所以时代背景是一样的。依据是书中出现了红花会和福康安,与《书剑恩仇录》算是一脉相承的。
《连城诀》,书中没有明确指出年代。不过书中提及宝藏是南北朝时梁武帝留下来的,且据当时有几百年,梁朝侯景之乱是550年-552年,那么应是在明朝中叶(1554)前,且书中的“知县、知府”等官名和“荆州府、江陵县”等建置,都是明清两朝所有的。所以应是明朝前叶。
《天龙八部》,北宋末年。书中提到乔峰就任帮主的时间是"大宋元丰六年五月初七日",而他又说自己继任帮主已有八年.元丰六年即1083年,若这样看来,当年为1091年.且后来乔峰救了辽道宗耶律洪基,所以应是北宋末年。
《射雕英雄传》,南宋中期,书中提到成吉思汗,并且书的末尾成吉思汗病逝(1227),南宋是1127年—1279年。
《白马啸西风》,书中没有明确提及。不过书中提到高昌国在唐代贞观十四年灭亡,且据当时已经千余年,所以当时应是清代。又提及“中原的花花世界,比这里繁华百倍,那才是人过的日子”,可见正是盛世,所以应为清代中前期。
《鹿鼎记》,清代康熙年间。很明显,书中康熙和韦小宝是好朋友。
《笑傲江湖》,书中没有明确提及。书中已有武当派,且掌门不是张三丰。可见是元朝以后,非明即清。而书中刘正风以当朝庭官员为名提出金盆洗手,武林中人并没有耻笑于他,可见是明朝。
《书剑恩仇录》,清代乾隆年间。很明显,乾隆本人都出来了。
《神雕侠侣》,南宋末年。依据是元军攻襄阳。
《侠客行》,书中没有明确提及。书中提到峨嵋派,而峨嵋派是郭襄所创。可见应是明清时代。
《倚天屠龙记》,元朝。朱元璋出来当了个配角,是张无忌的手下。
《碧血剑》,明末。有崇祯,皇太极,多尔衮出现。主角袁承志还是明末大将袁崇焕的儿子。
《鸳鸯刀》,书中没有明确提及。线索太少,我也看不出来。不过如果书中所说的鸳鸯刀是骆冰的那把的话,那就应该是清朝了。
就这样吧,考证了一下午,腰酸背疼的,抗不住了。
『玖』 金庸小说里有哪些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金庸小说里时常有历史人物跑进来客串,光是皇帝就有成吉思汗、忽必烈、康熙、乾隆等一大堆;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金庸那些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神雕侠侣》
首先不得不说尹志平,全真教六代掌教,真实历史中是全真教初期人品各个方面比较好的一位了,王重阳丘处机等黑点远比他多但金庸把王重阳丘处机都塑造成了正面人物,唯独尹志平直接黑成了最让人不齿的淫贼全真现示威,据说某年全真有人找金庸抗议辱没先师,所以才改的甄志丙,只是尹志平的名声是彻底就不回来了,提到他人们只会记得终南山下的龙骑士了。
《碧血剑》
《碧血剑》一书的背景为明末,袁崇焕被杀、李自成进京、崇祯上吊、皇太极入关这些史实自然不必提了。但主角袁承志的身份纯属虚构。因为袁崇焕唯一的遗腹子是袁文弼,后来从军宁古塔,其子孙入了满籍。清末名将富明阿、寿山均为其后裔,寿山之女寿懿还嫁给张作霖当了五姨太。后来新修版中袁承志成立「金蛇营」并归属闯王帐下一事也是虚构的。
《倚天屠龙记》与历史的交集甚多,单是元末明初这一段混乱时期的出场名人就不计其数。明教方面,太祖朱元璋以及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花云等一干开国元勋以及韩山童、韩林儿等义军头领都曾是张无忌的旧识或部下,但这几位名气太大,不好自由发挥,所以也没安排什么武侠戏份。
《天龙八部》
书中的大理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帝王家段氏的六脉神剑和一阳指威震天下。真实历史中又是如何呢?段正明、段正淳、段誉(史载其真名为段和誉,又名段正严)均做过大理皇帝。并且段正淳没有意外身故,而是避位为僧后传位于儿子段和誉。
《鹿鼎记》
《鹿鼎记》是金庸最后一部长篇,也是与历史人物结合最多的一篇,几乎将半个康熙朝的大事都卷了进去。所涉及的不仅有清廷、天地会、台湾、三藩、西藏、蒙古,甚至还有海外的俄罗斯。韦小宝是否真有其人不太确定,但是建宁公主嫁吴应熊确有其事,但韦小宝无论如何都没法赶上。因为真正的建宁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姑姑,比康熙大十三岁……她嫁给吴应熊时是顺治十年,第二年康熙才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