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二叶亭四迷有哪些生平简介
二叶亭四迷原名长谷川辰之助。他生于日本东京尾张藩邸的一所武士住宅中,在今东京名古屋一带。有人说他生于1864年2月3日,也有人说他生于1864年2月28日,此事已不可考。其父长谷川吉数原为卑寒之士,后来凭其才华与容貌得到尾张藩主的宠爱,成为藩王德川庆胜的近身家臣,那时他才20岁,后一直留居江户(今东京)。由于父母的才华,小长谷川辰之助受到很好的教育,他对文学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了,小长谷川辰之助同母亲搬到外祖母家里,开始读书识字。
虽然当时日本开始教育改革,重点是学习西方近代文明知识。但由于长谷川辰之助家是士族,保持传统,依然以汉学为主。1869年,小长谷川辰之助被送入汉学私塾,开始正式学习。由于他聪明伶俐,学习又刻苦,成绩非常好。后来,由于父亲不断改任,小长谷川辰之助经常换学校,这让他从小接触了众多的知识,见识过很多的地方,长谷川辰之助长期接受汉学的熏陶,很注重个人的修养。他把“俯仰天地,问心无愧”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在先生讲课时,小长谷川辰之助总是正襟危坐,恭恭敬敬地听讲。从来不像别的学生一样,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小长谷川辰之助再累也是直直地坐着,连用两肘支在课桌上稍微休息一下也不。他从小就注重在学习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品德。他认为上课不好好听讲是对先生与知识的侮辱。因此,在如此的毅力信念支持下,小长谷川辰之助到哪里都学习很好。此外,读书之余,他还研究“武道”,弹琴唱歌,学习剑术。青年时代的长谷川辰之助接受了西方近代的平等、民主思想。此后,他目睹耳闻世界列强对于日本的欺凌,这激起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总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开始的时候,长谷川辰之助想当一名军人。他从1878年至1880年先后三次投考陆军士官学校。成绩优秀,但终因眼睛近视而未被录取,于是他又打算从政,做外交工作。1881年,长谷川辰之助考入东京外国语学校俄语系。
由于有伟大的抱负,长谷川辰之助学习非常刻苦认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各门功课均为满分。但长谷川辰之助不死读课本,他涉猎非常广泛,尤其对政治、历史、经济、文学研究最为深刻,成为学校中引人注目的高材生。本来,他可以成为一名很好的外交官,但上天偏偏要让他作文学家。
1885年5月,父亲被罢官回家,家庭生活条件急剧变化。接着,1885年9月,东京外国语学校突然宣布解散,俄语系并入东京商业学校。这让长谷川辰之助非常恼火,他愤然退学。当时,校长亲自挽留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他去意已定,无可挽回了。
长谷川辰之助想从事文学,用一只笔来挑起养家的重担。
当时,日本文坛仍然是一个被人轻视的群体。写小说更被人不齿,但是长谷川辰之助却不管这些,他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完全不认为小说是逍遣、宣传的玩艺。他认为小说是负载使命的神圣的东西,是用来表达严肃社会思想的东西。他自己研读小说时也是抱着探索社会问题的目标。因此,年轻的长谷川辰之助一开始就是以现实主义的立场宋走进文学的。
当时,坪内逍遥已成为文坛著名的领袖,被称为“新进的文学指导者”。刚刚退学的长谷川辰之助抱着坪内逍遥的文学理论著作《小说神髓》走进了坪内逍遥的家,他以批判与怀疑的言辞开始了对这位名人的拜访,坪内逍遥非常欣赏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两人亲切地交谈,激烈地争论,最终,两人成为亲密的朋友。回到家之后,长谷川辰之助很快完成了一篇文艺评论《小说总论》,提出了现实主义小说的真谛,指明了现实主义小说的方向。这篇《小说总论》,长谷川辰之助以“冷冷亭主人杏雨”为笔名,经过坪内逍遥的帮助,在《中央学术杂志》上发表,文学界为之震动,不仅仅是由于这篇文章是批判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的,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样一篇与著名的人物坪内逍遥对着干的文章竟是经坪内逍遥自己的手发表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所显示出的文学造诣竟比领袖人物坪内逍遥还高,而且出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后生之手,确实令人惊讶。
在坪内逍遥的鼓励与帮助下,长谷川辰之助开始踏进了文学殿堂。他翻译了俄国各著名文学家的小说与文艺理论著作,并开始写作长篇小说《浮云》。经过艰苦的努力,《浮云》于1887年6月出版。从此,日本文坛上出现了一位新人“二叶亭四迷”(“该死”)。文质儒雅的长谷川辰之助这么叫骂着开始了文学之路。
B. 二叶亭四迷的人物经历
日本作家,俄罗斯文学翻译家。本名长谷川辰之助,笔名二叶亭四迷。1864年4月4 日生于江户(今东京),卒于1909年5月10日。
“二叶亭四迷”在古日语中的隐喻为:见鬼去吧!「くたばってしめ(ま)え」选择这样的笔名,据说是因为不懂文学的父亲对自己搞文学不满曾这样骂过自己,另外也有自嘲的意思。他启蒙于汉学,深谙儒家思想。
二叶亭四迷的父亲是地方的下级武士,明治维新后担任地方小官吏。二叶亭四迷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明治维新的“开化革新”的气氛中度过。他从小接受汉学教育,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把为人正直、“俯仰无愧于天地”当作座右铭。当时沙皇俄国向亚洲扩张,引起日本朝野的愤慨。他在爱国激情的支配下,曾多次报考陆军士官学校,未被录取。1881年就读于东京外国语学校俄文科,受到俄国文学的熏陶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洗礼,遂选择了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现实主义文学道路。1886年发表第一篇文学评论《小说总论》。《小说总论》补正了作家坪内逍遥《小说神髓》的不周之处,针对当时日本文坛占主导地位的娱乐文学和单纯模写现实的创作方法提出不同的看法,系统阐述了小说应通过现象反映本质,从而成为认识真理的工具等现实主义文学主张,批判了仅仅注重形式上的“深刻描写”的所谓写实论和流于肤浅低俗的游戏文学,发出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的先声。次年,一部实践这一文学理论的长篇小说《浮云》连续刊载。小说通过一个正直而有学问的青年,被政府机构排挤、被情人鄙弃的命运,披露了明治时代官场的腐败和人情的淡薄,揭示出封建传统与西方近代文明的矛盾,塑造了日本文学史上第一个不满现实却无力反抗的“多余人”形象,被誉为日本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但小说问世时反响不大,他认为“文学不是大丈夫的终身事业”,于是他停止了小说的创作。此后,他当过内阁官报局的翻译、编辑,陆军大学和东京外国语学校教师,还当过中国清朝的北京警务学堂的干部。20年中,翻译介绍了不少俄国文学作品。他的译文忠实原作,言文一致,颇受好评。
1904~1905年前后,二叶亭四迷出任大阪《朝日新闻》驻东京特派记者。在报社同仁鼓动下,恢复了文学创作。1906年和1907年,连续发表了长篇小说《面影》和《平凡》。《面影》写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入赘某家为婿,和妻子感情不和,却与守寡回家的妻妹产生了爱情。这种爱情为家庭和社会所不容,他抛下情人和家庭到中国流浪,最后变成穷愁潦倒的酒鬼。小说对封建势力作了揭发控诉,并对社会作了广泛的批判。《平凡》他故意模仿风行一时的自然主义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一个平凡人的一生。这个人从小受到家庭的溺爱,青年时和一个富家的女儿相爱,经历了人生难忘的初恋。以后写了一两部应时的作品,博得一点小名气,和公寓的女佣人厮混。最后决心放弃过去的生活,老老实实娶妻、生子,奉母送终,了此平凡的一生。作品夹叙夹议,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学状况进行冷嘲热讽。这三部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对现实不满、遭到社会恶势力的排挤和打击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软弱无力,缺乏斗争勇气,最后对人生感到幻灭,是特定的日本半封建社会下的“多余人”的典型。作品通过对这些“多余人”的描写,对明治社会作了广泛的批判。另外,他在开创言文一致、清新流畅的文体上也有一定的功绩。1908年,二叶亭四迷作为《朝日新闻》特派记者被派往俄国首都圣彼得堡,1909年5月10日,因肺病死于归国途中,葬于新加坡。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巩长金 、石坚白等译的《二叶亭四迷小说集》。
C. 二叶亭四迷的代表作有哪些这些作品透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887年二叶亭四迷发表的处女作长篇小说《浮云》,描写一个正直的青年却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揭露了明治时代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炎凉。以后作过教师和记者等,1906年以后又发表了长篇小说《面影》和《平凡》,都以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对现实不满,但又缺乏斗争勇气,遭到社会恶势力排挤和打击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是半封建的日本社会的“多余人”。
D. 二叶亭四迷创作的三部小说有何特点
这三部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不与世俗社会同流合污,但又承受不了时代的重压,缺乏冲破现状的勇气,为时代的压力所挫伤,成为明治近代社会被排挤的“多余人”。作品通过对这些“多余人”的描写,对明治社会作了广泛的批判。另外,他的作品清新流畅言文一致,为近代日本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E. 二叶亭四迷原名叫什么
日本作家、翻译家。原名长谷辰之助,二叶亭四迷是笔名,意为“你给我死掉算了”。出生于一个小官二叶亭四迷像吏家庭,从小接受汉学教育,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1881年考入东京外国语学校俄文科学习,接触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对他的人生观和创作观都有很大影响,在日本首先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1887年发表的处女作长篇小说《浮云》,描写一个正直的青年却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揭露了明治时代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炎凉。以后作过教师和记者等,1906年以后又发表了长篇小说《面影》和《平凡》,都以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对现实不满,但又缺乏斗争勇气,遭到社会恶势力排挤和打击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是半封建的日本社会的“多余人”。二叶亭四迷开创了言文一致的新文体,被看作日本近代文学的先行者。
F. 二叶亭四迷的最后一部小说《平凡》描写了什么
1907年发表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平凡》,描写了才华出众的知识青年在艰难岁月中空虚而无聊地度过半生的凄凉景象,反映明治社会中“才秀入微”的不合理现象。作品夹叙夹议,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学状况进行冷嘲热讽。
G. 二叶亭四迷生平经历和创作历程是怎么样的
二叶亭四迷是日本作家、翻译家。原名长谷辰之助,二叶亭四迷是笔名,意为“你给我死掉算了”。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从小接受汉学教育,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1881年考入东京外国语学校俄文科学习,接触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对他的人生观和创作观都有很大影响,在日本首先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1887年发表的处女作长篇小说《浮云》,描写一个正直的青年却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揭露了明治时代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炎凉。以后作过教师和记者等,1906年以后又发表了长篇小说《面影》和《平凡》,都以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对现实不满,但又缺乏斗争勇气,遭到社会恶势力排挤和打击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是半封建的日本社会的“多余人”。二叶亭四迷开创了言文一致的新文体,被看作日本近代文学的先行者。
H. 二叶亭四迷塑造的内海文三是怎样的一类人物代表
二叶亭四迷着力塑造了这种在明治专制政权<被压制、打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他们不满现实,宁折不弯,但又没有力量,找不到反抗的方向,结果郁闷彷徨,无事一生。内海文三就是这一类人的典型代表。
I. 二叶亭四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浮云》揭露了什么
1887年,发表反来映他文艺观点的第自一部长篇小说《浮云》,写在明治20年代,一个正直的青年被录用为政府的下级官吏,只希望和自己相爱的堂妹阿势结婚,把在家乡过着孤苦生活的老母亲接来同往,共享天伦之乐,但他不谙世俗,也不会违背自己的良心去迎合上司的需求,终于被政府机构革职。小说揭露了明治时代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也触及明治社会单纯模仿西方的种种浮浅的所谓“文明开化”的现象。
J. 二叶亭四迷的代表作品
浮云(浮云ぅきぐも)
作品梗概
主人公内海文叁出身在静冈县的旧武士家庭,他告别了乡下的老母,独自一人来到东京,寄宿在叔父园田孙兵卫家。完成学业之后,在机关里当上了一名小官吏。文三的叔父经常外出经商,家里只有婶母阿政和两个孩子(一个寄宿学校)。阿政是孙兵卫的后妻,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势利小人,开始她觉得文三颇有出息,意将比文三小5岁的女儿阿势许给文三。阿势长得很俊俏,自幼是母亲的掌上明珠,长大后成了一个娇纵任性的姑娘,她受到当时所谓的“文明开化”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接受了明治初期的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教育,洋气十足。她靠着天生的小聪明,看上去学、艺兼优,实际上却很浅薄,并不很看重为人正直的文三。文三爱上了阿势,但始终没有勇气向她表明自己的爱慕之心,心情很抑郁。
两年后,机关进行行政改革时,生来不擅溜须拍马、巴结上司的文三被免职了。阿政对文三的态度顿时一落千丈。文三被免职的第二天,她口出污言,骂了文三,以后经常指桑骂槐。阿势当时虽然为文三辩护了几句,但很快和文三的同僚本田升亲热起来。本田升是老于世故、擅于蝇营狗苟的人,行政改革中非但没被免职,反倒官升一级,当上了科长。11月2日那天,本田邀请阿政一家去团子坂观菊,阿势居然欣然前往,这使文三苦恼万分。
这以后,本田与阿政母女得来往日益亲密,对文三则竭尽嘲弄之能事。阿势劝文三去求本田为其复职出一臂之力,然而,文三根本不愿与只知对上级献媚求宠的庸俗之辈本田一谈。为此,文三和阿势发生了争吵,他觉得自己在园田家已经无法住下去,便决定对阿势进行一次忠告,然后坚决离开她家。
作品鉴赏
《浮云》发表于1887年,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共由三编组成。因为当时作者还是无名文学青年,所以第一、第二编是以坪内逍遥的名义发表的。
作品成功的塑造了四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如果我们把阿政的功利主义看做是封建时代的旧思想的代表,那么,本田就是一个貌似具有新思想、实为地道的旧思想的卫道士,而阿势正是游弋在这几者之间的一朵浮云。作品通过明治初期的一个小人物文三丢了工作、失去恋人,小小的愿望被无情粉碎后成为社会上多余的人的遭遇,反映了明治初期日本知识分子的苦恼,揭露了明治时代的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批判了当时社会中单纯模仿西方社会的种种浅薄的所谓“文明开化”的现象。日本文学界高度评价这部名垂于文学史的现实主义杰作。中村光夫等人编写的《近代日本文学史》中说:“文体采用日本最早出现的清新的言文一致题,并熟练地运用从俄国小说里学来的现实主义手法,准确地、写实性地描写了近代社会及其人物。”这部小说给以后的日本的创作和近代文学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从而使作者成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注:以上摘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日本近代文学名作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