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说大全 > 包公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包公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发布时间:2021-09-05 22:11:26

① 包公的简介

包拯是一个十分富有传奇颜色的人物,是清官的出色代表,是一个断明了很多冤案错案的出色的断案高人,人们习气称他为“包公”或者“包青天”。历史上的包公,其实远非传说中的那样神奇,只是他为百姓办实事,所以遭到了人们的爱戴与反对。

历史上包大人其实并未理过如山积案,更未铡过枉法权贵陈世美之流的狗头,在宋朝史料中,只记载了包公相似“断割牛舌”这样的几件小案。

关于他如何成为“日断阳,夜断阴,三口铜铡泣鬼神”的破案高手,宋朝史料中并没有记载。也就是说,包公成为福尔摩斯式的破案高手,应该是后人演义出来的。

(1)包公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扩展阅读

包拯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崇高与正义的化身,一个清官标志与忠臣样本,一个被历朝官方推向神坛,又被历代老百姓奉为神明的“包青天”,青天大老爷。

包拯是一面镜子,他照出了官场的黑暗、百姓的无耐,照出了人们对刚正不阿的清官的希望。可以这么说,包拯曾经成了正义和聪慧的意味,和真实的历史人物曾经相去很远了。

② 包公是不是历史人物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③ 包青天包拯一生的事迹

1、早年至孝: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考中进士 ,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祐四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知县。

2、权知开封: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部员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复职刑部郎中、知江宁府。[29]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3、巧答典客:包拯出使辽朝时,辽朝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县)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

4、清正廉明:包拯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演绎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5、嘉祐四真:宋仁宗嘉祐年间,富弼为相,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学为侍讲,集天下之望。当时士大夫相传道:“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3)包公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扩展阅读: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④ 关于包拯的简介及事迹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包拯的事迹:

他在庐州府做官的时分,有个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包拯依法处置,照样打他一顿板子。有些亲友原本想应用包拯做靠山,胡作非为。这一来,他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后来,包拯调到京城里做官。有个张尧佐,他的侄女在宫内当贵妃。凭这点关系,他竟同时担任了三司使等好几个重要官职。三司使是主管全国财政赋税的官员,包拯以为依照张尧佐的才干,不适合担任三司使,更不适合同时担任几个重要官职。

于是,他一连写了五道奏疏,弹劾这个既有后台、又有势力的大人物。为了这件事,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竟和宋仁宗当面争持起来。在包拯的再三反对下,宋仁宗终于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官职。

包拯铁面无私,任何皇亲国戚、权贵大臣,都没有方法在包拯那里走路径,通关节,所以,当时传播着这样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人们曾经把他和传说中阴间的阎罗相提并论了。

不但如此包拯本人处处安分守己,而且家里的生活仍旧十分简朴,跟平常百姓一样。他平生最痛恨赃官污吏,包拯的清廉刚直,长期以来不断遭到人们的赞扬和敬重。

(4)包公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扩展阅读: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後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裏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寻拜监察御史裏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於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

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高抬贵手。

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至是,请:“罢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兖、郓、齐、濮、曹、济诸郡,设有警,无後期之忧。

借曰戍兵不可遽减,请训练义勇,少给餱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赋,则所给者多矣。”不报。徙知瀛州,诸州以公钱贸易,积岁所负十余万,悉奏除之。以丧子乞便郡,知扬州,徙庐州,迁刑部郎中。

坐失保任,左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⑤ 概述一下包公,这个人物形象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⑥ 包公是谁啊

包拯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 近千年来,包公在历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包青天。今天,包公的形象仍然活跃于戏曲、小说和民间传说里。 官场生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 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 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学问”,主要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欧阳修其实不是贬低包拯,而是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该给他以 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二十九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水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以对于朝廷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庆历六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当时的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户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出色的工作,利国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但是,年过六旬的包拯,这时已经夕阳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主张改革

⑦ 包公的出身和形象

包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在民间赢得了“包青天”的美誉。在元明清的戏曲小说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个“白天断阳、夜晚断阴”的传奇式人物。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代表,已跨越时空,升华为“正义之神”。百姓所了解的包公,一般是戏曲、小说中的包公,是经过民间传说、艺人塑造及文人加工的文化包公。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和从政实践又如何呢?历史包公与文化包公究竟有何联系和区别?
孔繁敏教授将就大家所关心的包公身世之谜和形象之谜,用当代视角来回顾历史,他心目中的包公究竟是什么形象?包公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出身坎坷,由长嫂抚养长大的吗?戏剧小说中描写的威风凛凛的“黑脸”包公又与历史上真实的包公形象有多大的出入呢?
北京联合大学孔繁敏教授为您精彩细述《千古包公》之《包公的出身与形象》。

包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传说他是一个农家子弟,出生经历比较坎坷,长的形态比较怪异,在头额上还有一道弯弯的月牙,传说他断案非常神奇,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是百姓心中的包青天。那么历史上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历史上,有不少特殊人物的出身往往也很特殊。古代人非常迷信,认为凡是杰出的大人物降生,往往都会伴有许多奇异的现象发生。关于包公出世的传说,民间就流传着好几种版本,那么,哪一个才是最贴近历史,最真实的呢?对于包公的这段离奇身世孔繁敏教授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一般作为特殊的人物,都伴随着一些奇异的现象发生。比如说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说他出生的时候就有“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 民族英雄岳飞 ,传说他出生之时就有一个大鹏从他屋顶飞翔而过,后来就把他取名为“鹏举”。这里都有传奇的成份。在包氏家族当中也有一个比较悠久的传说。包拯的母亲在即将临产的时候,他的父亲,包令仪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猛虎向他扑来,他惊醒之后非常吃惊,感觉这是一个不祥之兆,恰巧包公出生的时候,他全身漆黑而且不哭不叫,非常怪异。包拯的父母在这种惊疑之中,竟然把包公扔到家门口的池塘里。那么,恰巧当时是夏季,这个池塘长满了荷花,]那么包拯就被荷叶托住没有掉进水里。恰巧这个包家的长嫂到池塘来洗衣服见到了包公,就偷偷的就抱回家中,后来就抚养长大。这样就传着包公是由长嫂抚养长大的。视长嫂如母的这样一种说法。今天在合肥的包氏家族当中还遵守着这样一个习俗,就是敬重嫂子,比敬重姐姐还讲究,说句怠慢姐姐的话没有多大关系,但是绝不能怠慢嫂子。因为视长嫂如母啊。这个故事传说的比较悠久,在包氏家族当中影响比较深远。
除了民间流传的“长嫂如母”的故事之外,在京剧中也有一出非常精彩的《赤桑镇》。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包公巡按赤桑镇的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状告包拯侄儿包勉,打死她儿子,摔死她孙子,非礼她儿媳妇,致死人命三条!此等重罪,罪不可赦。可是,包勉是包拯的侄儿,更是包拯长嫂的亲生骨肉,包拯幼时丧母,是吃嫂嫂的奶长大的,而小包勉却因奶水不够吃粥长大。这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的养育之恩是包拯一辈子都报答不完的。可是现在却要斩了嫂嫂唯一的骨肉,包拯又怎么能狠下心来呢?最终,包拯铁面无私、不循私情,秉公执法,斩了包勉。结案后,包拯把妻子李夫人叫到跟前,说:“嫂嫂就包勉这一点骨血,我们要好好孝敬她老人家啊!长嫂如母,你要记住啊!”从此,“长嫂如母”的这个说法,就连同这个动人的故事一起流传了下来。
既然“长嫂如母”的传统这么悠久,在包氏后裔中的影响又这么深远,那么,出生既遭遗弃的包公真的是经历坎坷,由嫂娘一手抚养长大的吗?孔繁敏教授对“长嫂如母”这段家喻户晓的传说又有怎样的独特见解呢?
事实上包公并不是由长嫂抚养长大的,在宋代的史书当中没有包公有兄长的记载。在后来的包氏宗谱当中曾经记载过包拯他有两个哥哥,但是都在早年去世了,实际上包公还是一个独生子,没有哥哥就不可能有长嫂。在《宋史·包拯传》当中记载了包拯的儿媳崔氏的情况,其中讲到“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
包拯的儿媳崔氏,在19岁的时候出嫁给包公的大儿子包繶,出嫁两年,包繶英年早逝,遗有一子包文辅,包文辅也在五岁时夭折,崔氏一直是守节不嫁,史书称她“尽志于孝养”, 即用心照顾包公夫妇。
包公的大儿子包繶娶了年方十九的淮阳崔氏女为妻。崔氏的母亲吕氏是三度任宰相的吕蒙正之女,崔氏即为吕蒙正的外孙女,家族显赫。不幸的是崔氏结婚后的第二年包繶就病故,遗有一子包文辅,也在五岁时不幸夭折了。此时包拯己五十五岁,老年丧子,心情之悲痛,可以想见。崔氏年少丧夫,心情同样是很悲痛的。包拯夫妇见崔氏年少,不忍其一辈子守寡,也担心她心情不稳定,主动派人“询其意”,表示愿将她“还宗”,回到娘家便可另结良缘,希望她今后能够生活美满。崔氏得知后,却“蓬垢涕泣出堂下,”面对包拯发誓说:“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它也。”崔氏终生没再改嫁,她守节尽孝的行为也因此受到了朝廷的表彰。
包公一直到59岁身边都没有一个子女,但是这一年,有一个包公的媵妾离开了包府,这个媵妾在古时候就是指陪嫁过来的女子,属于侍女,类似于今天的保姆,身份比较低。那么媵妾走的时候已经怀有身孕,后来生了个男孩,也就是包公的小儿子包绶,崔氏得知以后,便把这个孩子接到自己家里,精心地抚养,墓志铭记载说“慈养之如己子” 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又说到“绶事节妇如母”。 就是对他的长嫂崔氏像母亲一样对待。那么到宋仁宗嘉佑七年也就是1062年,包公64岁去世了,遗有一个五岁的包绶来继承香火,包拯一生居官清廉,没有给家里留下多少遗产,崔氏也是清贫度日,一直把包绶抚养成人。应该这就是长嫂如母故事的原形。只是包公是指着包绶。长嫂是指崔氏了。崔氏后来受到朝廷的表彰,因为她的事迹当时就很有影响。朝廷写了封增她为永嘉郡君的一个制书。这个制书是由苏轼大文豪苏轼起草的。同时还封表门楣,就是为家乡建了一个节妇台,还给她写了传记。这个在宋史中还有《崔节妇传》。说明影响是比较大的。
因为在古代“公”是对人的尊称。比喻说姓王的就称他王公,姓张的尊称他为张公。包拯在当时就尊称他为包公。包公的儿子包绶,那么在当时也有不少人称他为包公。那么久而久之这个包公儿子包绶这个长嫂如母的故事接到,或者是说张冠李戴到包拯的身上了。那么这个长嫂如母的故事也随着包公,就是包拯的威名传扬下去了。
既然,“长嫂如母”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包拯的身上,而是古人一相情愿、移花接木了他小儿子包绶的一段成长经历,那么,包公的真实身世又是怎样的呢?他的确像民间传说中的那样出身凄苦、经历坎坷吗?
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公他名拯,字希仁,他是生于宋真宗咸宁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出生就是在庐州合肥,就是今天合肥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是一个孙吴和曹魏征战的一个拉锯的一个战争的一个地方。包公在中年的时候曾经回忆自己的经历,他说“生于草茅,蚤从宦学” 。所谓“草茅”,就是说他出生于一般的普通家庭。地位并不显赫。所谓“早从宦学”就是说他在比较早年的时期,跟着父亲在外地游学,读了不少书。
父亲包令仪曾经做过福建惠安县的知县。后来是以尚书虞部员外郎退休还乡,是一个品位不高的这么一个闲散官。包公后来地位提高以后,按照宋朝的制度,他可以封赠祖先,所以后来包公的祖父、父亲都封赠为挺高的官。从包家的地位来说,包公的孙子包永年墓志铭中讲到说“包氏世有显闻,实自孝肃公始” 。孝肃就是包拯的氏号了。意思是说包氏家族地位的提升是从包拯开始的。以前地位是比较低的。
其实要说到包公的祖先,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到春秋时代楚国的申包胥。可能大家知道申包胥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爱国志士,在春秋晚期,春秋诸国相互征伐,当时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和孙吴的帮助下就进攻楚国。当时在交战当中,吴国是占优势,后来就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就是今天湖北的江陵。这时候因为楚国的都城都被吴国占领了,面临着亡国。那么楚国的大夫申包胥请求秦国出兵帮助楚国来复国,击败吴国。当时的秦哀公并不准备出兵,但是申包胥苦苦哀求,据汉书记载,他站在秦廷,日夜哭求“七日七夜不绝其声” 。他这种爱国的情操,爱国的精神,终于感动了秦国的君臣。后来秦国出兵帮助楚国击败了吴国,申包胥因为成为兴复楚国的功臣。按照当时的姓氏制度,他的后世子孙就取其“包”字为姓,申包胥就成为包氏家族一世祖。就是包家的一世祖先了。这个情况在一部大书,就是宋朝郑樵所著的通志当中也有记载,他其中提到说,“包氏出自申氏,楚大夫申包胥之后,以字为氏”。其后还特别著名“宋朝包拯为疏密副使,庐州人”, 可见包姓“出自申氏”。这是确实的,另外根据《包氏宗谱》记载,说包拯是申包胥三十五世孙。这个是算是一种说法。
那么,包公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民间传说中,包公脸面黑如锅底,额头还有一道弯弯的月牙,在戏曲舞台上,包公的打扮也基本定型为黑脸长须,身穿蟒袍,头戴乌纱,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遗留下有关包公的真实画像呢?包公的画像,有这样几个不同的版本。包氏宗谱、包公祠、还有故宫就是紫禁城故宫南熏殿,还有梁启超他自己所藏的一些古书画册当中都藏有不同类型的包公画像。各类版本当中展现的包公画像还是有所不同,这几个不同的版本,哪一个更可靠呢?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包公传世画像不多,主要有:
包氏宗谱 包公像
包公祠 包公像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 包公像
故宫南熏殿 包公像

几幅画像面貌各不相同,那么,哪一幅才是最接近历史包公的真实画像呢?
合肥包公祠是在包公去世第四年修建的,离包公在世时间很近。据当时修包公祠的《祠记》当中记载说“立公之像” ,就是当时在这个包公祠当中,立有包公的像。那么是不是这个像一直流传至今呢?现在还不敢说,因为包公祠,历尽也是千年了,多次的重修,很难说现在包公祠中的画像保留了当时的原样。
那么包氏宗谱,就是包家自己家族修的这个书也有包公的画像。不同的版本也有所不同。这个宗谱也是多次的修订。修订一次就有一些变化。所以现在我们也不能说就保留了包拯的原貌。
梁启超所藏的包公的画像不知来历,他那个画像跟其他的也有不同点。所以我们也很难说他这个是否是真实的面貌。
我感到,比较有权威的可信度比较大的包公画像是故宫南熏殿所藏的包公像。因为这是国家所藏的包公像,明清的故宫它的很多档案材料是从元代接收来的,元大都就是在北京,它当时国家的一些重要的资料是在灭宋的时候从宋接手过来的。这个历史上都有确切的记载。因为中国非常重视修史这样一个传统。有一句话叫 “国可灭,史不可灭” 。所以这些史书资料在更替朝代的时候有一些就传到下一代了。那么在宋代朝廷也为包公画过像,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确切的材料就是包公孙子《包永年墓志铭》其中提到,“元丰天子,念孝肃忠烈,当追荣无穷,诏登绘像,春秋从享” 。说这个宋神宗他追念包拯忠心烈胆,所以命朝廷画包公像放到祖庙当中,在春秋时期,加以祭祀。这说明当时在宋朝廷当中是为包公画了像。后来这个画像是不是就由国家一直保存,历尽元明清各朝代呢?我们也不敢说,因为也没有确凿的依据。但是我们只能说故宫所藏的包公像应该有一定的依据,应该是比较权威的。
那么,从这个像来看,包公的形像比较端庄、清俊,仪表堂堂,下垂大耳,显得非常和善可亲,跟传说是不同的。现在包公祠当中也保存着一幅世人所画的包公像,这个像大体上是按照1:1的比例来画的。画的包公像个子不是很高,大约是1.6米左右。左肩略低于右肩,嘴唇宽厚,皮肤比较白净。看上去很像出生于中原地带,喝合肥水长大的一个合肥人。在清代知庐州的张详云见过包公像以后,也感慨说:“公肖像满天下,向时所见,皆棱角峭厉,使人汗骇僵走,不敢仰视,今奉命守庐,拜公于香花墩上,岳岳怀方,和蔼溢于眉睫,无外间妄塑非常状,甚矣人之好怪也!” 可见包公的相貌跟常人是一样的,并不像传说的那么怪异了。
从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梅兰芳缀玉轩藏明代脸谱》和清初昆、弋脸谱来看,在明代戏曲中,包公的脸谱上并没有出现月牙图案,只是画了两道深深的白眉毛。而经过清初戏曲舞台上的不断演变,包公额头上的图案曾一度变为一副太极图。等到了清末,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迫切的希望官府里有像包拯这样的清官好官来为民请命,希望包青天再世,于是便改画脸谱上的太极图为月牙图案。这个月牙图案犹如悬在夜空中的一轮明月,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此外,民间还长期流传着包公是天上星宿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因此在一些包公戏曲中出现“日月阴阳脸”的脸谱。
有关包公的传说似乎与时间成正比,时间越长,传说越多,偏离历史真相也越远。千百年来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为什么要把他描绘成一个面目黧黑、相貌丑陋的“包黑子”呢?威风凛凛的“黑脸”和“月牙”的形象千百年来为什么能如此的深入人心呢?
包公形象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你像,京剧包公戏有20多种包公形象,都是人们想象创造的,反映人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人们想象的这个包公形象既贴近百姓,又能为民做主,是一种威风凛凛的“黑脸”的形象。
虽然包公的形象有多种多样,但总体上最主流的基本的形象,反映他是刚强睿智、为民请命,铁面无私、执法如山 。他这个基本形象是按照平民,还有一些艺人和文人的想象塑造的,是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愿望。或者说他是在官僚群中树立的一个形象,一面旗帜。这种黑脸包公他象征着居官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的精神。反映人们追求公理、坚持公正的愿望,具有很强的艺术的魅力和教育的意义。如同关羽红脸象征忠臣、曹操白脸象征奸臣、包公黑脸象征清官、象征着公理和正义, 这是人民的创造。当然从深层次来说,除了有人民的想象力、创造力一面以外,还受儒家的影响。因为他脱离不了时代的烙印。儒家思想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姓,曾益其所不能。” 担当大任的人物他的经历必然是坎坷的,必然是神奇的,要经过一番坎坷才能成为一个担当大任的人物。这是儒家思想。那么包公的出生和他的形象,实际上就是儒家“天降大任于此人”的一个具体反映,所以他也是有儒家思想的烙印。
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代表,包公的艺术形象历经元、明、清三代已基本形成,其后又被浓墨重彩的涂上了“法官”、“侦探”、“忠臣”和“青天”的几道大手笔,历史的真实与演绎的文化以不断变换的“脸谱”吸引着广大观众。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对包公形象的描绘也各有侧重,它反映了当时儒家思想统治下的政治特点,也充满了平民、艺人及文人当时的生活情趣和想象成分。

⑧ 介绍包公包拯一生的书籍

包拯千年之谜、七侠五义

1、《包拯千年之谜》是2008年5月1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春江。本书是记录了包拯一生在仕途上对朝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惩治贪赃枉法和损公肥私。

2、《七侠五义》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改编,由近代学者俞樾改《三侠五义》为《七侠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于光绪十五年作序刊行。

前二十七回,步步深入地描写了贤臣包拯的事迹;随后的四十回,以御猫展昭和锦毛鼠白玉堂的“鼠猫”之争为线索,交代了“五鼠”归附包拯的经过以及包拯与侠客们举拔年轻清官、弹劾惩处权奸与贪官的情形;最后五十回,以颜查散巡抚襄阳为中心,由七侠引出王义剪除襄阳王党羽、打探襄阳王阴谋的故事。

3、《龙图公案》又叫《包公案》,它的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采自史料,或吸收曲艺精华,或取自时事近作。内容大都是包公明断谋财害命、仗势凌人以及奸盗诈骗等案,塑造了一个刚直正义的清官形象,同时夹杂了大量封建伦理道德说教和因果报应思想。故事情节较为生动曲折,但语言呆滞平庸。对后世公案小说有一定的影响。

(8)包公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扩展阅读:

包拯的一生: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⑨ 以包公为主角的京剧,电视剧,小说都有哪些

包公,即包拯,生于北宋宋真宗咸平二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考中进士,因其为官期间廉洁公正,铁面无私,办理及查清了许多奇案疑案,被百姓誉为"包青天"。很多编剧、作者以他为主角写了许多的故事。包青天是一代清官明官,他的事迹被人们所传颂,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作家以包公为主角写故事。

阅读全文

与包公是小说的主要人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秦若夏妃暄小说名字 浏览:589
弗乌x泰德同人小说 浏览:25
小说现代言情重生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浏览:212
搜林北林楠主人公的小说 浏览:925
穿越女强完结有声小说 浏览:588
有部小说的主角叫苟石 浏览:927
地行术玄幻小说 浏览:824
都市小说主角是军少 浏览:182
主角带墨的小说 浏览:998
英雄联盟yy同人小说 浏览:649
重生娱乐圈影帝小说下载 浏览:486
斗破苍穹邪恶穿越小说 浏览:253
19年好看的恐怖小说 浏览:661
抗日之抽奖系统小说 浏览:64
校园小说男女主低一次 浏览:238
重生星际种田小说推荐 浏览:928
穿越小说之特工倾城妃 浏览:41
什么写恐怖小说 浏览:712
exobg完结小说吧 浏览:779
爱在蔓延中小说阅读 浏览: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