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莫泊桑作品特点
莫泊桑继承了福楼拜、巴尔扎克、斯汤达等现实主义大师的写实传统,同时又追随左拉等自然主义先驱人物,在写作中他正视现实、尊重历史,特别是不让自己在作品中出现。他的文章中几乎找不到平铺直叙的说教,他的创作最大特点就是善于隐藏自己。同时,他更巧妙地掌握了如何在隐藏的同时,传达给读者自己的观点,最终给读者以启迪和教育。这种隐藏并不是真正的隐藏,他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比那些平铺直叙的陈述和冗长的道理更耐人寻味。他与美国欧`亨利,俄国契柯夫合称之为世界3大短篇小说家。
相关课文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一天,莫泊桑带着自己写的文章,去请福楼拜指导。他坦白地说:“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
“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莫泊桑急切地问。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第二天,莫泊桑真的站在家门口,看了一天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可是一无所获。接着,他又连续看了两天,还是没有发现什么。万般无奈,莫泊桑只得再次来到老师家。他一进门就说:“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几天马画,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哟?那富丽堂皇的马一回事,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此,莫泊桑天天在大门口,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车,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一些作品。于是,他再一次去请福楼拜指导。
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福楼拜继续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它的篝火、其它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专心地听着,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福楼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你发现了这些特点,就要善于把它们写下来。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他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他激动起来未免逗人发笑,但激动后和蔼可亲的样子又使人心情愉快;尤其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博学多识往往使人惊叹不已。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地陆续走了。他分别送到前厅,最后再单独和每个人讲一小会儿,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⑵ 归来莫泊桑中两人的性格
内容简介
《归来》[2] 的主人公是法国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普通得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嫁给一个姓马丹的水手后,人们喊她马丹大婶。婚后两年,马丹出海捕鱼,船只失踪,船上的水手一个也没有回来,人们认为水手们肯定全部遇难了。
马丹失踪后,马丹大婶等了马丹10年,含辛茹苦地把两个女儿拉扯大。后来,当地一个姓莱维斯格的渔夫,死了妻子,拖着一个男孩,向马丹大婶求婚,她嫁给了他,在三年里又给他生了两个孩子。尽管“马丹大婶能够吃苦耐劳,莱维斯格捕鱼的本领谁也比不上”,这个重新组合在一起的七口之家日子仍然很艰难,从没有吃过肉,还常常在面包店里赊账。这种贫穷而又平静的生活不久随着一个人的出现而被打破—水手马丹归来了,原来马丹没有死,当时船只触礁沉没之后,马丹和另外两个水手侥幸脱险,但被野人捉住,扣留了12年,后被一个英国人救出并带回法国。马丹历经艰辛,满怀喜悦地回到家乡,渴望与妻子、女儿团聚,可等待他的却是妻子已另嫁他人,并为别人生了孩子。[1]
作品评价
马丹大婶自从丈夫马丹出海触礁未归,就成了一家的主心骨,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苦熬苦撑,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拉扯了十年,才嫁给渔夫莱维斯格,并在三年里又替他生了两个孩子。再婚并没有给马丹大婶带来幸福。凭这对勤劳夫妇的双手,一个打渔一个织网,不管他们如何夜以继日地干活,还是入不敷出,家里从没见过肉,连面包也得赊账。然而就在马丹大婶凭着能够吃苦耐劳硬挺过来的时候,前夫出现了,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善良的女性、先是惊怕,继而悲喜交加,最后是无所适从,心里充满矛盾。她那原本就伤痕累累的心又被撒上一把盐。她无处诉说苦哀,只有把痛苦化泪水挥洒。作家通过这个典型的下层妇女的悲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3]
作品鉴赏
《归来》中,马丹、莱维斯格、马丹大婶三人见了面,都很感慨,面对未来的生活,马丹说:“我有两个孩子,你有三个,各人的孩子归各人。孩子们的妈是归你呢,还是归我,我完全听凭你;不过,房子是我的,因为它是我爹留给我的,我生在这所房子里,房契存在公证人那儿。”莱维斯格则说:“应该去找神父,他会替咱们决定的。”没有争吵、打斗,虽然内心都波涛汹涌,却都尽量为别人考虑。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莫泊桑并未对人类失去信心,尽管他在许多小说中描绘资本主义社会是金钱至上,世态炎凉,人们缺少同情心,变得越来越冷酷。《归来》却让人们在普通劳动者身上看到了希望,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看到了一线光明。[1]
《归来》用了西方小说中焦点叙述手法。它省略了开端、发展部分,也没有擂叙。作品一开始就把故事推到高潮,把矛盾冲突的焦点摊在主人公面前,只让人物在旋涡里着急、恐慌、伤心、捶胸顿足地坳哭一阵子,就把故事突然刹住。[3]
作者简介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6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3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4]
⑶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特点
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莫泊桑力求逼真自然的写实方法是与他的现实主义典型化的艺术思想不可分的。他严格地把“逼真”和“真实”区分了开来,他摒弃照相式的真实,而致力于“把比现实本身更完全、更动人、更确切的图景表现出来”。
在表现形式上,莫泊桑是炉火纯青的技艺的掌握者。他不拘成法,不恪守某种既定的规则,而是自由自在地运用各种方式与手法。在描述对象上,有时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时是事件的某个片断,有时是某个图景,有时是一段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既有故事性强的,也有情节淡化的甚至根本没有情节的,既有人物众多的,也有人物单一的,甚至还有根本没有人物的。
在对人物的描绘上,莫泊桑并不追求色彩浓重的形象、表情夸张的面目、夸张的生平与难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于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论小说》),表现人物内心的真实与本性的自然,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与在一定情势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动、举止、反应、表情,来揭示出其内在心理与性格的真实。
(3)莫泊桑小说人物特点扩展阅读
总的来说,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创作体现了一整套完整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这既是对以往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它的补充与丰富。应该指出,莫泊桑虽然基本上恪守写真实的原则,但也并不放弃对非现实主义的艺术效果的追求,他有时在细节上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
当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较之传统的现实主义,还有一种更为引人注意的新成分,即自然主义的成分。尽管莫泊桑否认自己是自然主义作家,但由于他处于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兴盛的时代,出入自然主义文学的圈子,深受这种思潮的熏陶,他的写实艺术自然就带上了自然主义的特点。
这种特点表现在他的短篇中,主要是他对人的生理本能、对人的“肉体”和“肉欲”的观察与表现。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自然主义特点,在他的长篇小说里有更多的表现。
⑷ 对莫泊桑的小说的人物的具体分析
《项链》是一篇构思精巧,题旨鲜明的精品。从小说内容看,用“项链”这个题目好,因为它是整篇作品的线索,而“首饰”的概念包括范围太大,指代不明。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一个舞会,向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舞会上,主人公大出风头,却乐极生悲,“丢项链”;为了赔偿别人的项链,路瓦栽夫人含辛茹苦,“赔项链”;凑足了项链的价钱,却欠下了一笔需整整十年拼命劳作、省吃俭用才能偿还的债务,于是她不顾一切“还债务”;最后,当她松了一口气,却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她借的项链原来是假的。小说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情节,让向往豪华、追求舒适的玛蒂尔德从梦幻的云端结结实实地被摔了下来,并为此付出了十年青春。小说通过这样一个十分巧合而又真实自然的故事,尖锐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同时,对受尽生活愚弄的主人公又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学习这篇小说,要深刻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重视小说的现实意义。
《项链》构思十分精巧。项链原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通过路瓦栽的女友道破,不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惊,而且读者也会感到意外。其实仔细想想,看来似在意料之外的事情,却也在情理之中,十分可信。因为在描写中作者已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二是当路瓦栽夫人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已说明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当路瓦栽夫人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薄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也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这样描写就更能增加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深思。
小说《项链》的人物形象,极具典型性。路瓦栽夫人是个小职员的妻子,生活并不富裕,但身处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又有同资产阶级上层社会交往的机会,因此倍受资产阶级风气的熏陶,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怀有无限羡慕之情。由于对婚姻的不满意,便感到痛苦,看望一个有钱的女友回来,甚至会“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好几天。她是一个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妇女。为了在夜总会上出风头,以满足她的虚荣,她想方设法准备衣着,并向她的女友借来项链。不料乐极生悲在归途中竟丢失了借来的项链。为了赔偿项链,她不得不下决心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承受经济上的压力,“显示出一种英雄气概”,去过穷人才懂得的艰苦生活。她千辛万苦地度过了十年的艰辛岁月,片刻的虚荣换来的却是十年的辛酸。这正是对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的一个强烈讽刺。但她仍对那片刻的虚荣念念不忘。谁知用十年辛酸还清债务以后,才发现原来项链是假的,这对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小说《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态。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直接和间接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揭示主题。作者极善于捕捉一些富有特色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的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路瓦栽夫人悲剧的必然性。
人物心理描写
开篇对玛蒂尔德的 “梦想”以及“梦想”与现实矛盾给她带来痛苦的描写是直接心理描写;对人物特定环境中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是间接心理描写,如“狂热地搂抱女友”,舞会上的“陶醉”等都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二者均突出了玛蒂尔德向往豪华、爱慕虚荣的性格。而她一系列的遭遇均源于这种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⑸ 莫泊桑小说结局的特点
是一位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内,渗容透了浓厚的悲观主义。莫泊桑在自己的短篇里,总是满足于叙述故事、呈现图景、刻画性格,在思想性是值得肯定的价值,是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批判与讽刺。他揭露得较多的是资产者的道德沦丧、生活放荡;他还比较多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家庭中的冷酷,这种冷酷有时表现为漠然与隔阂的关系,有时则演化为深刻的仇恨与尖锐的矛盾。
莫泊桑短篇小说思想性的另一颇具特色的内容,是对小人物、公务员、雇员的人道主义的同情。由于莫泊桑本人就是公务员行列中的一员,他对小公务员虽不乏讽刺与嘲笑,但基本上抱怜悯的态度。
莫泊桑力求逼真自然的写实方法是与他的现实主义典型化的艺术思想不可分的,善于以白描的笔法进行勾画是他的特长,而以丰富鲜明的色彩进行细致的描绘,亦是他才能之所在他摒弃华丽的辞藻,使用最规范的语言,追求“一个字适得其所的力量”。他的文学语言清晰、简洁、准确、生动,像一池透明的清水。他的语言不仅与他精练的叙述方式、简明的白描手法相得益彰,巧合天成。
希望对你有用
⑹ 莫泊桑的性格特点
居伊·德·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是一位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3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1883)、《俊友》(又译《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其中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
莫泊桑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 “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并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尤其喜爱诗歌,在其影响下,莫泊桑少年时代便憧憬作一名诗人。他13岁开始写诗。
在鲁昂读中学时,他又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1870年,莫泊桑参加了普法战争,退伍后,在工作之余,依然从事文学写作。
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 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另外,他敏锐的观察也是令人称道的,自从他拜师福楼拜之后,每逢星期日就带着新习作,从巴黎长途奔波到鲁昂近郊的福楼拜的住处去,聆听福楼拜对他前一周交上的习作的点评。福楼拜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首先要求他敏锐透彻的观察事物。莫泊桑遵从师教,逐渐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后来,当他在谈到作家应该细致、敏锐的观察事物时,说:“必须详细的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些方面。为了描写烧的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树,我们就需要站在这堆火或这棵树的面前,一直到我们觉得它们不再跟别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
一次,福楼拜还建议莫泊桑做这样的锻炼:骑马出去跑一圈,一两个钟头之后回来,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记下来。莫泊桑按照这个办法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有一年之久。
法国作家莫泊桑一生短暂,在近10年的创作生涯事,共出版27部中短篇小说集和6部长篇小说。法国传记文学家特洛亚在《风流作家莫泊桑》里,披露了莫泊桑一些鲜为人知的秘闻,重现了他嬉戏荒唐的一生。
“和不正经的女人交往太多!”
1893年7月,左拉在莫泊桑葬礼的悼词中说:“他文思敏捷,成就卓著,不满足于单一的写作,充分享受人生的欢乐。”这人生的欢乐,指的是莫泊桑喜欢划船、游泳和追逐女人。对于这个终身未娶的作家来说,女性在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如此。
莫泊桑是在爱情和运动中度过他的青年时代的。他最喜爱划船和游泳。18岁时,他在家乡海滩上看到很多来自巴黎的穿泳衣的女郎。他贪婪地盯着她们,设法结识了一位名叫法妮的姑娘。法妮媚人的笑容和优雅的风度迷住了莫泊桑,他毫不迟疑地写了一首表达心意的诗献给她。但是几天后,莫泊桑去拜访法妮时,她正和几个男青年嘲笑着朗读他的诗。羞惭愤怒之余,他认定女人是虚假、轻浮和令人鄙视的生灵。她们在世界上存在的唯一理由是满足男人的情欲。从此,他对女人有了成见。
19岁时,莫泊桑中学毕业,同年在巴黎法律学院注册入学。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后,他弃学从军。战后,他在海军部谋得一个抄抄写写的小职员职位。繁琐的公务和与那些唯唯诺诺的人共事,他感到厌烦和恼火。一到假日,他就到塞纳河畔散步,在河里游泳。这期间,他与5个酷爱水上运动的伙伴购买一艘游艇,并取名“玫瑰之叶号”。他们成立了小社团,常常是吃喝无度、私通滥交直至精疲力竭。他们常常在游艇上带几个女子,一起寻欢作乐,每次划船后总以和女人睡觉完事。他们经常交换性伴侣,互相攀比情爱业绩。莫泊桑最喜欢乡间漂亮姑娘,她们打扮朴素,体态丰满而头脑简单。他在一篇题为《绳子姑娘》的小说里就讲到了这段荒唐经历,这位绳子姑娘毫不动情地与5个小伙子上床,怀了孩子也不知道是谁的。这种放荡行为终于给莫泊桑带来了恶果:他染上了梅毒。虽然在初期他并不在意,仍旧吃喝玩乐,嫖妓宿娼,但最后正是这种疾病送了他的命。
沙龙贵妇和小姐的宠儿
莫泊桑来自诺曼底农村,习惯与平民女子和妓女交往,刚到巴黎时,甚至跟贵夫人打交道的礼节、称呼都要请教福楼拜。莫泊桑成名后,不但在国内名声大震,在国外也很受欢迎。财源滚滚而来,购别墅、买游艇,同时扩大社交圈子。莫泊桑体魄健壮,风流潇洒,仪表堂堂,颇得仕女们的青睐。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上流社会的女士对他也爱慕和追求了。闺阁小姐甚至写信给他表示景仰和爱慕。莫泊桑讨女人的喜欢,除了才华横溢、相貌出众外,在性格上也有特点。在莫泊桑身上,既有野蛮的兽性,又有对人的怜悯,既天真又狡诈,既胡闹又真诚,既善良又愚蠢。这个多才多情又鲁莽的乡下人,很讨女人的喜欢。
在莫泊桑交往的贵妇人中,最亲近的、被称作“友谊守护神”的是埃尔米娜·勒孔特·杜努伊,是他的同乡。在风和日丽的季节,他一有空就到她家,在别的地方从没有像在她身边那样感到慰藉。这是一位金发披肩、笑容可掬、性格刚毅、富有胆识、爱好文艺的女子,丈夫在罗马尼亚工作,她独自在家抚养儿子,分居的生活令她寂寞。当莫泊桑患眼疾时,她为他朗读文艺作品。她对这位作家的爱慕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对上流社会的贵妇,莫泊桑一方面为之倾倒,一方面认为她们都是“加了奶油的面粉团……讲的都是那种话,用的都是那些词,就像是面粉团。她们在那种社会里的俗套,那就是奶油”。
没有一个女人值得终身相许
1886年1月,比莫泊桑小10岁的弟弟埃尔维结婚了,此时莫泊桑已经36岁。听到弟弟结婚的消息,他茫然不知所措。他自己是否也应该决定终身大事了?但对他来讲,这件事是空中楼阁,他认为没有一个女人值得终身相许。母亲不愿意他与平民女子联姻,而他追求的名门闺秀却可望而不可即。莫泊桑是一个性欲极强的人,于是他不断变换性伴侣。他承认:“我不爱她们,但她们逗我高兴。我觉得她们把我迷住了……”他被女人弄得晕头转向,因为他缺不了她们。莫泊桑走到哪里,无论在巴黎、戛纳还是在国外,他都少不了找女人。
莫泊桑是否真有所爱?据说他爱着一位从未透露姓名的女人。他在给她的信中写道:“我想马上见到您,无论是在茫茫的大海上,无论是穿过崇山峻岭,或是漫步在城市或乡村,我希望您依偎在我身旁,闻着您头发散发的芬芳。我特别想看到您的眼睛,您那充满柔情蜜意的眼睛……”看来,莫泊桑是真正爱她,但始终没有结婚。
莫泊桑风流一辈子,“农庄姑娘、饭馆侍女、半推半就的寡妇、欲壑难填的太太、阿拉伯女人、黑人妇女、成熟的女市民,他占有过这么一大堆尤物……”结果呢?他因梅毒加上精神病,在1893年7月6日11时离开了人间,享年43岁。
最擅长的就是
把人物复杂的生活经历浓缩到短小的篇幅中,用巧妙的情节表现出来。
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法国作家。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
莫泊桑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莫泊桑在诺曼底的乡间与城镇度过了他的童年,只是在1859年至1860年随父母到巴黎小住就读于拿破仑中学,后因父亲无行、双亲离异而随母又回到诺曼底。故乡的生活与优美的大自然给莫泊桑的影响很深,成为了他日后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
莫泊桑的母亲梦尔·勒·普阿特文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妇女,莫泊桑从小就深受她的熏陶,而梦尔的哥哥在青年时期曾是著名作家福楼拜以及巴拉斯派诗人路易·布耶的同窗好友,深远的世交使莫泊桑在卢昂城高乃依中学念书的时候,就结识了舅舅的这两位好友。这是他早已是一个喜爱文学并已开始诗歌创作的青年。他从这两个前辈那里听到了“简明的教诲”,获得“对于技巧的深刻认识”与“不断尝试的力量”。可惜的是路易·布耶于1869年去世了。同年,莫泊桑来到巴黎大学改修法律,不久普法战争爆发,莫泊桑被征入伍。在军队里担任过文书与通讯工作。在这场灾难中,他目睹了法军可耻的溃败,当权者、有产者的卑劣,普通人民爱国主义的热情与英勇抗敌的事例,感触很深,日后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又一个重要源泉。
战后退伍,由于家庭经济的拮据,莫泊桑于1872年3月开始在海军部任小职员,7年之后,又转入公共教育部,直到1881年完全退职。在小职员空虚无聊的生活中,莫泊桑不幸染上了无行的恶习,私生活放荡,这种下了他过早身亡的祸根。但另一方面。他又勤奋写作,并且以福楼拜为师,在他的具体指导下刻苦磨砺达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于1876年又结识了阿莱克西,瑟阿尔、于斯曼等作家,他们都共同以左拉为崇拜对象,经常在左拉坐落在巴黎郊区的梅塘别墅聚会,是为“梅塘集团”。1880年,“梅塘集团”六作家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合集《梅塘之夜》问世,其中以莫泊桑的《羊脂球》最为出色,这个中篇的辉煌成功,是莫泊桑一夜之间即蜚声巴黎文坛。
除了《羊脂球》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3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1883)、《俊友》(又译《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其中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
莫泊桑早就有神经痛的征兆,他长期顽强的与病魔斗争,坚持写作,巨大的劳动强度与未曾收敛的放荡生活,使他逐渐病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进行写作,在遭受疾病残酷的折磨之后,终于在1893年7月6日逝世,享年仅43岁。
莫泊桑名言
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
莫泊桑最擅长的题材是他亲身参加过的普法战争、长达十年的小职员生涯和青少年时代在诺曼底故乡的生活,这三种环境为他的短篇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这些作品歌颂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表现了农村的习俗和世态,真实地反映了小职员的单调刻板的生活。它们在艺术上各有特色、并不雷同,犹如宝石上的各个校面,共同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赵少侯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发表译作,尤以五十年代的成果最为丰硕。他的译作除了一些长篇小说和莫里哀的剧本之外,以莫泊桑、法朗士和都德等的中短篇小说居多,其中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选译了二十二篇,它们基本上都是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 小说里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没有刀光剑影的搏斗,然而它通过妓女羊脂球被迫向敌人献身的遭遇,刻画了各具特色的人物,特别是勾勒了有产者们为了私利而不顾民族尊严的丑恶嘴脸。羊脂球自尊自强、不甘屈服,表现了爱国主义的凛然正气,结果却被那些伪善的同胞推入火坑。他们为了迫使羊脂球就范,个个巧舌如簧、软硬兼施,就连道貌岸然的修女也沉瀣一气。莫泊桑以真实的细节、精练的语言和炉火纯青的技巧,使这篇小说构成了一幅战争时期法国的社会图景。作品中的善与恶时时形成不露痕迹的对照,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战争的憎恨、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所谓上等人的蔑视,因而不愧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都堪称楷模的名篇。
⑺ 莫泊桑《珠宝》中主人公的性格
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突出的是《珠宝》。小说刻画了一对平庸的“小人物”夫妇,他们爱金钱胜过爱一却。小说布下两个疑阵:开始是夫妻“恩爱”,接着是丈夫“爱名誉”。小说开篇多方面渲染夫妻间感情融洽、笃厚。妻子出嫁前是“一位贤妻良母的典范”、“具有一种安琪儿式式的纯洁风范”。婚后凭“巧妙的经济手腕制家”,使丈夫“过着一种难于相信的幸福生活”“以至于相遇六年后,他之爱他甚于初期”。随后,轻轻点出妻子的缺点:爱看戏和爱假珠宝。但突然之间,她看戏着了凉。“第二天,他咳嗽了。八天后,她害肺炎死了”。于是,一却都由这关键的一笔而发生变化。丈夫失掉妻子,不但情感空虚,而且经济窘迫。过去尚可充裕度日的工资,现在只供他一人花销都不够。他无措了,借债,追求金钱只好在发薪前去卖妻子留下的“假”珠宝。不料,却驱散了夫妻“恩爱”的迷雾。原来妻子爱他是“假”,“假”珠宝货真价实,是妻子用爱情和色相的代价换来的。故事到此也许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的解剖刀没有放下,它又深入到丈夫的灵魂。第二个假象又出现了:他知道珠宝是真之后,对妻子的贞洁产生怀疑,竟昏倒在地。真是痛苦已极、羞愧难当。然而,当他走在街上,看到有钱人悠悠然的样子,羡慕之情,悠然而生,他不顾一却的把妻子的项圈和另外的珠宝全买掉,得到近二十金法郎的巨款。这时,先前的震惊、羞愧、伤心、全被他对金钱的贪欲扫光了。他不但心安理得地接受妻子用欺骗手段所获得的珠宝,而且恬不知耻地以此夸耀于人。至此,爱情、家庭、名誉……一却都是假的,惟有珠宝,惟有金钱才是真的,他能够主宰和役使一却。
“珠宝”所揭示的事实和道理,本来是资本主义社会司空见惯的最寻常的生活现象和逻辑,莫泊桑的本事是化平淡为新奇,写出了这篇真真假假,以假衬真的故事,而且剖析了人物的灵魂,所以才会令人读了“啼笑皆非”,慨叹不已,这就是作者运用疑笔进行构思所产生的艺术力量。
⑻ 莫泊桑人物介绍
http://..com/topic?ct=29&tn=iktopic&word=莫泊桑
⑼ 莫泊桑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莫泊桑法国作家。他出生在诺曼底破落贵族家庭,母亲颇有文学修养,对他影响很大。后到巴黎读法学,曾参加普法战争,退伍后,在福楼拜指导下开始创作。1880年,因中篇小莫泊桑像说《羊脂球》而一举成名。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描写一个妓女为解救同行的法国旅客而受到普鲁士军官的侮辱,谴责了体面的上层人物的自私和虚伪。之后,发表了《项链》《菲菲小姐》和《我的叔叔于勒》等300多篇短篇小说。他的小说侧重描摹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和故事结尾都有独到之处,因而获得了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另外,他以《一生》和《俊友》(一泽《漂亮朋友》)为代表的长篇小说也有较高成就,后者通过出身低微的杜洛瓦向上爬的历史,成功塑造了一个冒险家的形象,揭示了当时政界和新闻界的某些黑幕。
⑽ 莫泊桑的特点
一、居伊·德·莫泊桑(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称“短篇小说之王”,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莫泊桑去世时,爱弥尔·左拉致悼词,并预言莫泊桑的作品将永垂不朽,将是“未来的学生们作为无懈可击的完美典范口口相传”的作品。
二、他的低表作有《项链》、《俊友》、《羊脂球》、《一生》等等。
三、他的性格特点:一是父母对他的影响:他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自小受其母影响,培训了爱国、善良、对大自然亲近等特点,审美感很好,但是,由于他童年时父母不和,经常斗殴,对莫泊桑的性格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父母离异的往事,给莫泊桑的刺激是如此强烈,以至他一直有一种惨遭遗弃的孤零之感。这直接反映在他小说创作中。据统计,他以弃儿和私生子的悲剧为题材的小说作品竟达32篇之多。当然在这样环境中他也形成了其性格坚强、果断的一面。
二是在做职员的十多年时间里,他对底层有深入了解,表现出的性格特点是善良,但是到了后期,受自已身体健康恶化的影响,尤其受到当时法国文学艺术中颓废倾向的影响,他的性格转向内向。三是出名前,他的性格是比较阳光的,但是到了后期,受到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开始流恋于女人,他身上的性格表现出来的是相互矛盾、又让一些女人为之着迷的特点:比如说有农民的朴实、天真,但又含有一种狡诈;既有真诚又鲁莽。
编辑于 201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