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说人物形象意义
回望当代文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路程,尤其作为叙事性文学创作的小说,不断给社会和读者奉献众多的优秀而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突出的审美价值。其中,一些人物形象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影响着一个时代人们的行为、思想或精神生成及其走向。
事实上,中外文学史发展中几乎都有许多著名或经典的文学人物超越了时空、国界和民族的限制,为不同时代和国度的人们所接受、传承,以其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哺育、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在几十年来的人物形象画廊中,虽然不乏名重一时的著名形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人物形象却经常遭遇这样的尴尬:或是由于文学人物是某一时代政治、概念的化身,或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太过于现实功利的考虑,或是人物性格的单一、浮泛、缺乏内蕴而显苍白,往往导致文学人物形象著名而不经典、波及一时后很快被读者遗忘,从而也直接影响到整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艺术质量。因为,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与小说神奇的想象力、精彩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丰富的文化内涵、纯净的文学语言一样,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看到,当代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影响力日益下降,渐渐失去它在社会生活中理应占据的更重要的位置。这种状况不能不说与文学作品中缺乏有震撼人心、具有一定审美价值、高层次的文学人物形象有极大关系。
我想,在这里,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代文学人物形象的构成缺乏一定的精神深度。也可以说,我们的文学人物大多数尚属“平面”,而非“立体”。一方面,文学人物太过于粘着生活,作家对人物的体验难以超越物质的力量,人物也就很难将我们带入一个更具人文思考的空间,人物对于生活而言,常常是“解构性”的不是“建构性”的,简言之,人物可供阅读、阐释的空间极其有限;另一方面,作家对人物的塑造缺乏自觉性和批判性,缺乏形而上的理性引导,通过人物所体现出的精神向度是“现实”的,而非指向未来。对人物的叙述执着于“现场叙事”,难以走向诗性叙事,因此也就难以负载广阔的历史内容。
具体地说,审视近年来的文学创作,我们在人物形象的创造上有许多缺憾值得注意和反思:一是对人物形象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人物是作家源自灵魂深处的感情人格化的产物,人物支撑着整个小说的叙事、故事、主题。诚然,许多在叙述艺术上有重要特色、有突出成就的叙事性文学作品会在小说结构、叙事语言、语体风貌上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但最能超越不同民族、穿越时间隧道并震撼人们心灵且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依然是文学人物形象,正如有的学者所强调的:文学主要是靠人物形象体现其价值和效能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作家的写作,尤其一些有着旺盛创作力的年轻作家,将创作的重心倾斜到小说的技术层面,人物形象不再是评判和衡量一部文学作品艺术优劣的重要标准了。无论是作家还是评论家,大多将作品形式感的强调置于首要的位置,小说似乎更像是“小说”了,却一度忽略了文学人物形象的精心塑造。二是多年来,文学的“潮流化”和人物的“类型化”也是导致缺乏独特文学人物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方面的例子,有“十七年文学”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主题,“新时期文学”的“伤痕”、“反思”、“寻根”、“新写实”等创作潮流与倾向。由于作家多从现实社会问题的性质、根源出发,确立创作动机,以某种“观念性结构”来表达当代社会和人生的见解,就文学创作的整体而言,“潮流化”必然导致人物塑造的“类型化”,人物也就缺乏作家独到的感性体验和历史的思考深度。同时,读者审美层次的差异,阅读中的“文化从众”心理,读者间的相互影响,使一些人物形象被传煤炒作性推崇,而受“推崇”的人物形象又未必是有精神深度的形象,很多是时尚性的“流行人物”。三是作家的写作,很难超越特定时代具体的文化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时代氛围、价值取向、人文立场,人物总是深深地刻有具体时期的社会政治痕迹并以之主导人物的行为,人物在这里只是情节的产物,他们的地位是“功能性”的,并没有进入人物的精神—心理这一本质层面,也就是说,人物从属于故事或事件。四是始于80年代的“先锋叙事”,虽然对中国小说而言是一场“叙事革命”,但它从某种意义上“消解”了人物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物在叙述中不再是被作为具有独立意义和特性的形象来表现,人物几乎与文本中的语言、结构、叙述方式相等同,发挥着“符号功能”的作用,意义的缺失,使文学人物丧失了饱满的性格和丰厚的内涵。五是市场化、商品化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影响、冲击,人们的精神理想褪化为“破碎的激情”,作家在极力摆脱“宏大叙事”的同时,却陷入了“个人化”、“私人化”表达的困境,较少追求富于震撼力的人物心灵世界。说到底,种种外在的内在的因素,制约、限制或妨碍了作家进一步深入人的复杂层面,塑造出更深刻,更具有普泛性、超越性的人物形象。
作家如何才能挖掘人物更深层的内涵,使文学人物具有一定的精神深度?当代文学怎样才能实现人物形象塑造的突破,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准的不朽的当代中国人形象?
我认为,首先,当代作家应自信地建立起创造经典和“不朽”的信念。创造经典的信念是文学创作的动力之源,它是作家最终的心理保障。只有这样,作家才能依靠自己的心灵,并用心灵去体验现实,精力弥满,充分发挥各自的才华,调动自己的潜能去努力探索,伟大的作品和文学人物才能出现。其次,作家要重建文学创作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立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深厚历史感和崇高价值观的日渐缺失,取而代之的是个人化写作、个人经验和内心感受,甚至个人隐私也成为主要的文学内容。文学越来越卑微和琐碎,尤其缺乏具有人格化力量、气正道大、有道德感和正义品性的理想主义人物形象。只有真正地表现人的优秀品性,人物才能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品质,才会具有永恒的终极价值,文学的书写才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才能提升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准,而且在美学表现上也才会有强劲的张力。第三,在所谓的“全球化”文化语境中,我们要克服中国文化、文学形象中的自我偏见,为当代中国文学的想象力找到一个新的凝聚点,把有关民族的文化想象、文学想象全力倾注到“中国”“中国人”上,充分显示中国文学形象的独特个性,像鲁迅那样,不断去发现“国民品性”的优劣,进行“民族精神和灵魂的重铸”。一位法国学者曾说,中国文学不能以风土人情取悦读者,也不能以政治上的反对派吸引法国读者,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作家必须写出真正的中国人,因为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比人更具有普遍的意义了。第四,近年来,许多当代作家和理论家已经意识到小说创作中“人物第一”,重新认识“创造典型”,以及进行文学创作上的哲学突破的必要。作家莫言说:“当代小说的突破早已不是形式上的突破,而是哲学上的突破”。贾平凹也痛感自己“哲学意识太差”迫切要求提高。有学者还分析,鲁迅以前的作家为什么没有创造出阿Q这样的典型?除了现代文学运动和鲁迅这样的文学天才尚未出现以外,主要在于,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对“精神胜利法”这种人类的和中国人身上的普遍弱点还没有哲学境界的整合认识,也没有形成文学表现方法上的根本性突破。从一定意义上说,鲁迅和托尔斯泰、加缪、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思想型作家一样,属于哲学小说家,可以说,没有鲁迅深邃的哲学意识,没有哲学上的独特发现与精辟概括,就不会有阿Q,也不会有人们对“精神胜利法”这种消极现象的警觉。既要有生活,又须通哲学;既要个性化,又须普泛性,发现人物性格的多极性与外在世界的独特关系,塑造一个不为外部世界所累、能体现一个意味世界的人,完成“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部”,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具有巨大的精神深度,才会产生世界级的文学人物。
总之,文学人物形象的精神深度,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水平。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转变剧烈的时代,作家尤其需要对生活的高度提炼和深化。文学人物在文学叙事的具体展开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文学的、美学的和艺术感性的力量,实现时代所赋予作家的充满使命感的精神诉求。我们期待中国作家创造出更多的能体现历史厚重感、经过深刻的思想透视、有着直面人生勇气、艺术刻画精湛的当代文学人物形象。
《光明日报》2003年7月15日
Ⅱ 小说情节的作用
1、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
2、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3、情节越典型,越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就越有利于典型性格的塑造;脱离了塑造典型性格,故事情节再曲折生动,也毫无意义。
(2)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扩展阅读:
小说情节的安排:
1、所选题材要有现实基础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契柯夫的《变色龙》,在世界短篇小说的瀚海里虽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它显得那样新解,活泼有力,令人回味不己,它像一面镜子,使人们看清了沙皇统治下充满丑恶的社会现实。
2、情节安排合理化,有相应的辅助和暗示
《项链》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的情帖后,却“懊恼”“发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时来运转,却又丢失了项链,赔完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然而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
且看小说开端,作者大段大段介绍玛蒂尔德向望过上流社会的心理,这就为下面描写人物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
3、情感变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再如《项链》中,小说一再描写玛蒂尔德如何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可是她在舞会前的两次表现却出人意料,见到请帖不但不欢喜反而发怒,准备好舞服,她不但不高兴反而发愁,这种意外的表现吸引读者去探究人物的心理和动机。
同时又使情节的发展出现波澜而不显呆板,丢失项链的偶然事件使人物的命运发生根本的变化,也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小说的结尾,作者又出人意料地让女主人公备受生活艰辛之后,又经受一次精神上的打击,对她的虚荣心给予了沉重的惩罚。
最后,小说在路遇故友,发现赝品的情况下嘎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得全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效果都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Ⅲ 小说情节的作用有哪些
1、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专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属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
2、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3、情节越典型,越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就越有利于典型性格的塑造;脱离了塑造典型性格,故事情节再曲折生动,也毫无意义。
(3)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扩展阅读:
小说写作
需要的生活不是指日常生活、饮食男女之类,能成为小说素材的"生活",至少应该有三个条件:
1、具有较鲜明、生动的形象;
2、具有独特性;
3、具有一定的思想 内涵。
因此,当作者在观察生活的时候,无论对人物、对故事、对环境,都应从上述三点出 发,勇敢地扬弃那些琐屑的、纷纷扰扰的"流水帐",渗透作者 的思想、感情,使生活素材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
Ⅳ 小说塑造人物的作用
小说有三来个要素:人物、故事情源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 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故事情节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Ⅳ 小说中人物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人物描写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丰满,增强故事带给读版者的真实感、代入权感。
在一些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
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面,这些场面中的群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正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色彩基调的作用。
(5)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扩展阅读:
小说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其创作中的环境描写主要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的环境描绘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同的作用。很多小说中对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描绘都让人印象深刻。
举个例子来说,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中对于社会环境的描绘就让人印象深刻,小说的整体环境是处于上个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主人公在不同年代的心理变化就通过这样一个大环境来表现。
如果没有当时的一个大环境的描绘,对大环境里的所有具体的事与物的描绘,就不能从侧面很好的衬托表现出主人公的人生遭遇及其人生价值观的转变。
Ⅵ 情节对于小说的作用和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
情节是引子,引出故事 和意义:
一篇小说,不管它人物如何生动,思想如何深刻,它的外在形式还是故事,人物和思想都要随着故事的发生发展,才能显现出来。翻开一篇小说,首先读的是故事。一般读者看小说,都有看故事情节的要求。
阿·托尔斯泰说:“一个适宜的情节能把所有的杂乱无章的思想,观察和知识组织起来,而且常常在顷刻之间,简直在几秒钟之内,这就和苛性反应剂一样。”(《什么是小说》)
情节是人物成长的历史,为人物服务,使人物性格得以表现,得以深化。而它本身也还有揭示作品思想的作用。一篇小说,首先就是以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解决,来解释社会矛盾,来告诉读者它所要表现的思想。一片作品的故事梗概很重要,不管是长篇巨著,还是精致的短篇,从它的故事梗概(应该说小说都有一定的故事,不过有的曲折,有的不曲折),就能够揭示它要表现的思想。都德的《最后一课》是写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兵占领下的阿尔萨斯省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作者并没有写这里的人民和普鲁士占领者怎么冲突,而只是通过一个侧面,让一个无知的小顽童小弗朗士自述他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况,从课堂的一角,反映了法国人民在被占领的情况下热爱祖国的感情。柏林来了命令,在占领区阿尔萨斯省的小学里不准教法文,改教德文了。在一个村镇上执教四十年的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穿上只有上级来学校视察时或学校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的绿色常礼服,课堂里充满着一种不平常的、庄严的气氛。村镇上很多人,郝叟老头、前任村长、退职的邮差,也和小学生一起坐在教室后面认真地听课。郝叟老头膝头摊着一本边缘都磨破了的旧识字课本,上面横放着大眼镜。他们好象是为了感谢韩麦尔先生五十年来勤勤恳恳为学校服务,也好象是为了即将离去的祖国表示他们的心意。平时贪玩的小弗朗士没有背过分词的规律,也十分难受了。韩麦尔先生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谴责大人们,父亲和他自己,没有使孩子们学好法文。作者抓住了典型的故事,祖国的语言,是代表着祖国的,与祖国语言告别,与祖国告别,这里有多么复杂的感情啊!“法兰西万岁!”就是他们的最强音,反映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以说,这篇小说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学的名篇,很大程度是因为作者选取了这样一个很有典型特征的情节,使得作品更加集中、突出。
《变色龙》的情节更加简单,矛盾更单纯,就是咬了赫留金的狗是不是将军家的。不是将军家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就要打死它,而且要惩办狗主人;是将军家的呢,他就要把狗送回去,而且还要训斥赫留金惹了这条可爱的小狗。作者就是抓住这个单纯的矛盾,写了多次的反复。当第一次赫留金伸着血淋淋的指头向奥楚蔑洛夫诉说小狗咬了他时,奥楚蔑洛夫说:“这是谁家的狗?我决不轻易放过这件事。……”于是他吩咐巡警去调查,并且要把狗弄死。但人群中有人说:“这好象是席家洛夫将军家的狗!”于是他马上又对赫留金说,狗这样小,怎么能咬到你的手指?“你那手指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损失费了。”这时,巡警又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于是他马上改口:“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见,……一眨巴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呢,赫留金,受了害,那我们绝不能不管……得惩戒他们一下!是时候了……”人群里又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于是他就吩咐巡警把这条狗送到将军家里,又骂赫留金:“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自己的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这时将军的厨子来了,说:“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 奥楚蔑洛夫又说:“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弄死它算了。”后来厨子又说:“这是将军哥哥带来的狗。奥楚蔑洛夫立即叫厨子把狗带走,并且说:“这小狗还不坏,……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转而又对赫留金说:“我早晚要收拾你!”作者就是依靠这样一个单纯的故事情节多次反复,把变色龙的丑恶嘴脸十分尖锐的突出出来了。
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是写了一件反常的事。冬天到了,流浪在街头的穷汉苏比,想让警察送到一个岛上的监狱里去过冬。他先想进餐馆大吃一顿后声明没有钱,实现这个计划,但大餐馆不让他这样寒酸的人进去,在小餐馆吃了,而人家不叫警察,只是把他摔倒在大街上。他当着警察的面调戏妇女,可是被调戏的是妓女,正要招引他呢!他公开拿了人家的伞,而那人的伞也是偷来的。他用种种“追求被捕”,“他想落入法网”,却不能实现。当他在公园里听到远处教堂传来的赞美诗,忽然良心发现,想要好好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却被警察带走了。正是这样一个荒唐可笑的故事,更能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荒唐。
Ⅶ 小说中对人物的现在和过去交替叙述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
中对人物的现在和过去交替叙述,对塑造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