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以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为例,分析小说《三国演义》所具有的悲剧性质
诸葛亮在三国里的很有亮点的~ 这众所周知, 然而所有的亮点都是基于诸葛亮对于蜀国的忠诚。忠是一种品德,正是这种忠即导致了诸葛亮在人们眼中的万般光芒,也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哀命运,诸葛亮很有才华,他躬耕于南田,有若隐士般生活,这既是怀才不遇,也是他的眼光高!
㈡ 钟氏 有什么历史人物
钟馗,传说中的阎王。
钟仪,被晋国范文子称赞为“仁、信、忠、敏”
钟繇,三国时曹魏书法家
钟离昧,项羽部将
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大书法家。
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人。精音律。相传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为知音。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弹了一次琴后就不复鼓琴。
钟会(225-264)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三国时魏国谋士、将领,曹魏大臣钟繇的儿子。
钟嵘,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字仲伟。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以五言诗为主,
钟若玉(1737-1802)字文贞,号元圃。工写墨梅。画临崔白,字学钟、王,诗宗韩、柳。
钟天纬:江苏华亭人,清代著名翻译家,译书数十种,著有《则足集》。
荣光:广东香山人,清光绪22年加入兴中会,并创办宣传革命的报纸。1928年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任第一校长。次年改任岭南大学荣誉校长。
钟世铭:直隶天津人,字蕙生。清光绪进士。光绪三十二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充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英语教员、教务主任。1921至1925年间,先后任北洋政府盐务署署长、财务处长及总代长。后调任奉天交涉员,未几辞职。
钟芳礼:清代广西人,一说广东花县人。一说原名芳球。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为御林侍卫。咸丰三年,在天京被封为丞相。
钟颖:清代满州正黄旗人,爱额觉罗氏。曾充四川陆军小学工程处提调〉光绪三十三年继任四川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统,兼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总办。辛亥革命后奉调入藏,为办事长官。数年后回川。
钟离春:战国时期齐国人,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才取胜的皇后。本来就是齐国人,相貌奇丑无比,40岁了还没有嫁人。于是她自己去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的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被齐宣王采纳,并立为王后。
钟绍京:钟嵘之弟钟屿的玄孙,唐代宰相、书法家、藏书家,善书直凤阁,时号小钟。
钟芳(1476~1544),字仲实、中实,号筠溪。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政治家,是一位在明代当过文官、武官、法官、学官和财官的著名人物。
㈢ 李广利是什么人(西汉人物)
李广利(?~前88),中国西汉时期将领。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武帝闻西域大宛产良马,名为汗血马,遣使前往购买,使者被杀,钱物被抢。武帝乃封广利为贰师将军,于太初元年(前104),率众数万攻贰师城。但路途遥远,又多高山大漠,所过诸城皆闭不给食,攻之不下,士卒逃、死者十分之六七。广利被迫撤兵,回到敦煌,途中来去2年。武帝闻之震怒,下令退入玉门关者立斩。三年,武帝命复攻大宛,派精兵6万,牛10万头,马3万匹,驴、骆驼万余运粮草军资,又增调甲卒18万以为后援,始得攻入大宛外城。大宛以汉退兵为条件,送良马3000余匹。汉军返至玉门关人仅万余,马剩千匹。广利被封为海西王。征和三年(前90),复率7万骑出五原击匈奴,兵败投降,旋为单于所杀。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广利将军出师西域,堪称奉命“万里觅封侯”,将军封号“贰师”,意在买马不得,索性自己来取。浩侯王恢使道军(前次助赵破奴,得封侯,不知今次收获几何。)。于此同时,浞野侯赵破奴也踏上了前往浚稽山对匈奴的征程。二人又几乎在同一时间败军,贰师将军万余人仅存十之一二,败退敦煌。汉武帝使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浞野侯自身被俘,全军投降。于太初二年秋,将一个难堪的局面摆在了汉武大帝面前。
“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武帝决意开通西域(前次买马,是否真的因爱马而成行,是一次单纯的商业行为?还是有试探成分,不敢臆测。总之,结果是自取其辱)。贰师将军再返西域。
时当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前度将军再复来”,声势与前不可同日而语。朝廷“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赦囚徒扞寇盗,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转相奉伐宛,五十余校尉。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于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糒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而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马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于是贰师后复行。四十余日围城,虏宛贵人勇将煎靡。大宛贵族以国王毋寡的头为筹码,与将军订城下之盟,给马,供食,退兵,否则大宛、康居内外夹击。于是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扎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罢兵。终不得入中城。
三十万人口,六万士兵的西域强国大宛俯首,西域诸国无不看清了形势。康居出郁成王(上次斩杀校尉王申生)与上官桀,上邦骑士赵弟拔剑击斩郁成王。诸所过小国闻宛破,皆使其子弟从人贡献,见天子,因为质焉。而军还,入玉门者万余人,马千余匹。后行,非乏食,战死不甚多,而将吏贪,不爱卒,侵牟之,以此物故(死了)者众。(兴师动众,所得几何?)“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如此狠话,恰适用于此种状况。(别管是不是为了一匹马,反正咱有的是人。)
封广利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又封斩郁成王者赵弟为新畤侯;军正赵始成功最多,为光禄大夫;上官架敢深入,为少府;李哆有计谋,为上党太守。军官吏为九卿者三人,诸侯相、郡守、二千石百余人,千石以下千余人。奋行者官过其望,以适(谪)过行者皆黜其劳。士卒赐直(值)四万钱。写到这里,想起了霍去病将军,二人之境遇于此时何其相似。假使当时身便死,一生威名即使不如骠骑将军那样彪炳史册,但也够辉煌,尤其考虑到,这是一个新鲜出炉的“典型”人物。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李广利率兵3万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同时派匈奴叛王介和王成娩将楼兰兵击车师;出征匈奴。因杅将军公孙熬与强弩都尉路博德出西河回合于涿邪山;骑都尉李陵率五千步兵出居延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进击匈奴中部作为辅攻,以牵制匈奴本部主力回援右贤王。但在此役中,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却吸引了更多的眼球。起初,他不甘心在李广利手下做一名辎重护卫军,请求自带一路。结果汉武帝不给他马,让他带五千步兵出征。在不放心这五千人的情况下,又指派强弩都尉路博德作为李陵的后援。路博德估计也看不上李陵这毛头小子。上书要求明春寻机再战。武帝以为李陵后悔,串通路博德。发下最高指示:“以九月发,出庶虏鄣,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骑置以闻。所与博德言者云何?具以书对。”命令李陵独立率军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今图音河)上,侦察匈奴动静,若不见敌,则归于受降城休整。当李陵带着五千步兵在草深马肥的草原上行军时,匈奴大军好像失去了踪影。他沿着赵破奴将军走过的路,顺利抵达浚稽山。秋天的草原是危险的,这是个属于匈奴铁蹄的季节。
李广利将军得益于匈奴右贤王分兵救车师(当时正被匈奴叛王介和王成娩率领已降服的楼兰兵进攻),斩杀一万人,凯旋而归。途中遇到了数倍兵力的单于主力救援部队,代理司马赵充国率敢死队作为箭头,李广利率兵随后冲击,汉军损失达二万人,赵充国受伤二十处几乎丧命,敢死队伤亡殆尽,残兵败将终于突出重围。而李陵的平静旅程,到此结束。
大败李广利的单于在穿越浚稽山的一个山谷时,包围了李陵的五千步兵。挟胜而来,数万骑兵,包围了五千没有后援的步兵,结局似乎早已确定。但此后整个战斗过程却让许多人始料未及。
且鞮侯单于非常郁闷,这支汉人步兵军队,就像梗在喉头一根坚硬的骨头,怎么也吞不下去。以至于连日苦战,损兵折将的单于萌生了退兵的念头。结果,军候管敢因犯错被校尉责骂,投降匈奴,尽报汉军虚实(没有箭了)。于是,李陵没有悬念的失败了,并且投降。(是不是假投降,我说不清楚)。
此役李广利先胜后败,李陵全军仅四百人生还。(但历史不是他们写的,所以李陵的投降,还有功绩等等,暂时以司马迁先生为准)。
李广利将军此次西域之战,足以证明其实力(如果他有的话)。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败军之将李广利再率大军,将近十三万,自朔方出塞,双方打了一场虎头蛇尾,乏善可陈地接触战。大概在这个时间段,汉武帝派公孙敖深入匈奴接应李陵(大概还抱有一线希望)。公孙敖回报“李陵为匈奴制造兵器,以防备汉军”,汉武帝杀李陵全家。后来证实:那人是降将李绪。李陵回家的路断绝了,他刺杀了李绪,为了躲避大阏氏,他藏在北方,直到大阏氏死后,才回到王廷。之后,李陵就是匈奴的右校王了。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春季,正月,公孙敖因其妻以“巫蛊”害人而被腰斩。(为信道听途说者戒)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卜诸将,贰师最吉”。李广利再度掌军,此次战役先前形势一片大好,但从后方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内者令郭穰告发,丞相(刘屈牦)夫人诅咒武帝并与李广利共祷词,欲令昌邑王为帝.
刘屈牦被腰斩于东市,妻子枭首于华阳街。李广利妻子受罪下狱。李广利深入匈奴以图立功,将功赎罪。汉军节节胜利,李广利家属被拘消息军中传开,军心动荡。军长史与决眭都尉煇渠侯谋捕李广利,中止冒险。李广利杀二人。军心不稳,李广利撤。狐鹿姑单于追。李广利寨前被掘成一条壕沟。匈奴自后攻击。
李广利降。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轮台罪己诏”,从此不再征战。
征和五年(公元前88年)卫律害贰师之宠,会匈奴单于母阏氏病,律饬胡巫言:“先单于怒曰:‘胡故时祠兵,常言得贰师以社,何故不用?’”于是收贰师。贰师骂曰:“我死必灭匈奴!”遂屠贰师以祠。(胡故时祠兵,常言得贰师以社,真得让敌人如此仇恨,将军可以含笑)。
㈣ 水浒传 三篇针对故事人物或语言方面的评论文章 急急急!!!!!!!!!
武松打虎
武松回家探望哥哥,途中路过景阳冈。在冈下酒店喝了很多酒,踉跄着向冈上走去。兴不多事,只见一棵树上写着:"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冈克上,应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武松认为,这是酒家写来吓人的,为的是让过客住他的店,竟不理它,继续往前走。太阳快落山时,武松来到一破庙前,见庙门贴了一张官府告示,武松读后,方知山上真有虎,待要回去住店,怕店家笑话,又继续向前走。由于酒力发作,便找了一块大青石,仰身躺下,刚要入睡,忽听一阵狂风呼啸,一只斑斓猛虎朝武松扑了过来,武松急忙一闪身,躲在老虎背后。老虎一纵身,武松又躲了过去。老虎急了,大吼一声,用尾巴向武松打来,武松又急忙跳开,并趁猛虎转身的那一霎间,举起哨棒,运足力气,朝虎头猛打下去。只听"咔嚓"一声,哨棒打在树枝上。老虎兽性大发,又向武松扑过来,武松扔掉半截棒,顺势骑在虎背上,左手揪住老虎头上的皮,右手猛击虎头,没多久就把老虎打得眼、嘴、鼻、耳到处流血,趴在地上不能动弹。武松怕老虎装死,举起半截哨棒又打了一阵,见那老虎确实没气了,才住手。从此武松威名大震。
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先讲了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要过冈,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接着讲武松上冈后,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然后讲了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最后讲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三国演义之赤壁之战译文
当初,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邻接,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人口繁多,生活富裕,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又不和协,军队中的那些将领,有的拥戴刘琦,有的拥戴刘琮。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与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们的)大事。请让我能够奉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同时慰劳军中掌权的人物,并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必定高兴而听从我们的意见。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大势可以决定了。现在不赶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 ”孙权即刻派鲁肃前往。(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于是)日夜兼程,等到到了南郡,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撤退,鲁肃直接去迎他,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老交情,打算去投奔他。”鲁肃说:“孙讨虏为人聪明仁惠,敬重、礼待贤才,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顺、依附他,已经占据了六个郡,兵精粮足,足够用来成就大业。现在为您筹划,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以共建大业。(但是您)却打算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处在偏远的郡地,很快被人呑并,难道能够依靠吗?”刘备很高兴。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两个人随即(也因子瑜的关系)交了朋友。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避乱,是孙权的长史。刘备采纳了鲁肃的计谋,率兵进驻鄂县的樊口。
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与鲁肃一起去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的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于是攻破荆州,威势震动天下。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遁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绝裂;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现在将军外表上假托服从的名义,而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大祸没几天就要临头了!”孙权说:“假若如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众人敬仰、倾慕他,就象水归大海一样。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怎能再居于其下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受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就没了(同我一齐)抵挡曹操的了,可是刘豫州在刚打败仗之后,怎能抗得住这个大难呢?”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刘琦收拢江夏的战士也不也于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听说追逐刘豫州,轻装的骑兵一日一夜跑三百多里,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说‘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况且北方的水兵,不习惯在水上作战;还有,荆州的民众所以归附曹操,是被他武力的威势所逼,不是发自内心的顺服。现在将军当真能派锰将统领几万大军,与刘豫州协同规划、共同努力,攻破曹操的军队就是必然的了。曹操的军队被打败,势必退回到北方;如果是这样,荆州、吴国的势力就会强大,三国分立的形势就会出现。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孙权听说非常高兴,就同部下们谋划这件事。
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住说:“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现在训练了水军八十万之多,正要同将军在东吴会战。”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象听到巨响而失去了常态。长史张昭等人说:“曹操是豺狼猛虎,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现在抗拒他,事情更为不利。再说将军抗拒曹操的主要凭借是长江;现在曹操得到荆州,占有了那里的全部领地,刘表组建的水军,大小战船甚至用千位数计算,曹操将这些战船全部沿江摆开,同时还有步兵,水陆一齐进攻,(这样一来)长江的险要地势已经同我方共同占有了。而实力的大小、强弱又不能相提并论。我以为最好的打算是不如迎顺他。”(这时)只有鲁肃沉默不语。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他来意,握着他的手说:“您要说什么?”鲁肃说:“刚才我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不值得与(他们)谋划大事。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坐牛车,吏卒跟随,交往士大夫们,然后逐渐升官,仍然不低于州郡一类的职位。将军您迎顺曹操,会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希望您早定大计,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孙权叹息说:“这些人所持的议论,非常让我失望。现在你阐明利害,正与我的想法一样。”
当时,周瑜奉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周瑜回来,对孙权说:“曹操虽然在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其实是汉朝的奸贼。将军凭着非常的武功和英雄的才具,还继有父兄的功业,占据着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况且曹操是自来送死,怎么可以迎顺他呢?请允许(我)为将军谋划这件事。现在北方还没有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的军队放弃鞍马,依仗船只,与东吴争高下。现在又天气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赶着中原的士兵很远地跋涉在江南的多水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却都贸然实行。将军捉拿曹操,应当正在今天。我周瑜请求率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替将军打败他!”孙权说:“老贼想废除汉朝自立为帝(已经)很久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现在那几个雄杰已被消灭,只有我还存在。我和老贼势不两立,你说应当迎战,很合我的心意。这是苍天把你交给我啊。”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说:“各位文武官员,敢有再说应当迎顺曹操的,就和这奏案一样!”于是散会。
这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众人只见曹操信上说水军、步兵八十万而个个害怕,不再考虑它的真假,便发出投降的议论,是很没道理的。现在按实际情况查核,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七八万罢了,而且都三心二意。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人数虽多,也很不值得畏惧。我只要有精兵五万,已经足够制服它,希望将军不要忧虑!”孙权抚摸着周瑜的背说:“公瑾,您说到这里,很合我的心意。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很让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与我一致,这是苍天让你二人辅助我啊!五万兵难在仓猝之集合起来,已选好三万人,船只、粮草、战斗用具都已办齐。你与子敬、程公就先行出发,我会继续派出军队,多多装载物资、粮食,作您的后援。您能对付曹操就同他决战,倘若万一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里,我当和孟德决一死战。”于是任命周瑜、程普为正、副统帅,率兵与刘备同力迎战曹操;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计划作战的策略
㈤ 古代有那些姓钟的杰出人物....
1、钟无艳,又名钟离春、钟无盐,齐宣王之妻 ,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但很有才华。相传是战国齐国无盐邑之女。
外貌极丑,四十岁不得出嫁,自请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四点,为齐宣王采纳,立为王后。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齐国大安。
人们常用“貌似无盐”来形容丑女,这“无盐”就是指战国时代齐国无盐县(今山东东平县东部)的丑女钟离春,钟离春又名钟无艳,钟无盐,古书上说她“四十未嫁”,“极丑无双”“凹头深目,长肚大节,昂鼻结喉,肥顶少发”。
但其志远大,饱读诗书,有治国的抱负。当时执政的齐宣王政治腐败,纲纪不振,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2、钟明亮,生于南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年~1233年,元太宗窝阔台在位时期),卒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七年(1290年),元代中期农民起义领袖。广南东道循州长乐县龙江堡(今广东省五华县转水镇)人,其后裔多迁居紫金、博罗等地,今五华河南岸的铁炉坝(华城镇)钟氏,非其后裔。
3、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4、钟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书法家,太傅钟繇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
出身颍川钟氏,才华横溢,精通玄学。出仕魏国,官居要职,累拜中书侍郎,封关内侯,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随从司马师征讨毌丘俭,典知机密。献策于司马昭,粉碎魏帝曹髦的夺权企图。随平诸葛诞叛乱,屡出奇谋,时人比为张良,拜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迁司隶校尉,插手朝廷大小事务,设计杀害嵇康。
景元年间,力挺司马昭伐蜀计划,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伐蜀事宜。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之战中,配合邓艾分兵进取,最终灭亡蜀汉,拜司徒,封县侯。功成之后,萌生不臣之心,勾结蜀将姜维,图谋据蜀自立,打压太尉邓艾。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以郭太后遗命之名,矫诏讨伐司马昭,为部将胡烈所害,死于乱军,时年四十岁。
5、钟嵘(约468—约518), 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市)人,魏晋名门“颍川钟氏”之后。齐代官至司徒行参军。入梁,历任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西中郎将晋安王记室。
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此书,书名为《诗评》,这是因为除品第之外,还就作品评论其优劣。后以《诗品》定名。
㈥ 历史上姓钟的名人故事
1、钟子期
钟子期(前413年—前354年),钟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4、钟明亮
生于南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年~1233年,元太宗窝阔台在位时期),卒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七年(1290年),元代中期农民起义领袖。13世纪80年代,相继起事的有广东陈良臣、黎德、欧南喜和福建黄华等。
至元二十四年(1287)冬,福建汀州(今福建长汀)钟明亮起义,把斗争推向高潮。汀州一带,山深林密,广东、江西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千百成群,移居到此,开荒种地,称为畲民。钟明亮就是畲民之一。
他发动起义后,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万人,活跃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边界地区。在他的影响下,广东董贤举、江西丘元、谢主簿、刘六十、卢大老、福建泉州陈七师、兴化朱三十五等,纷纷起义,互相呼应,对元朝统治形成很大的威胁。
元朝政府集中大批军队围攻,钟明亮采用流动作战的方法,出没无常,东击则西走,西击则东逸,使元军疲于奔命。为了在军事上取得主动,他曾两次假降,但一当形势有利,便重新举事。
元军围剿数年,始终未能取胜。至元二十六年(1289),丘应祥被月的迷失俘获。月的迷失请以其人等为元官吏。不允,诏押往京师。至元二十七年,钟明亮病逝,起义趋于失败。
5、钟芳礼
钟芳礼 太平天国官员。清广西桂平(立武宣县东南)人,一说是广东花县人。天京事变发生,钟芳礼与杨秀清关系密切,但同时他又是洪秀全姐夫,故此得留性命。为了避免牵涉进政治风波里。他随石达开出天京。他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没随他出走,仍然留在天京的族人,在天京沦陷后被屠杀殆尽。
石达开兵败后,钟芳礼走昆明。娶当地富女为妻,学打金技术。学成,携家迁至广东韶关始兴县,开利源金铺,成为良民。他儿子中进士,为大学士,受军机大臣赐匾,匾现今仍在始兴县钟家手中。
㈦ 1、小说写了两家米店,详写’丰裕‘,略写’永昌‘,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
因为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丰裕”的老掌柜和四媳妇两位主要人物展开的,详写“丰裕”,使得故事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略写“永昌”,以“永昌”的衰落反衬“丰裕”的兴盛,从而更好地突出诚实是致富之本这一主题。
㈧ 问大家一下“钟”姓的由来和史上有名的钟姓人物!
一、 姓氏来源 钟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代,以邑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相传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个叫简狄的,因拣到一只燕子蛋,简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来契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传至商纣王时,有一庶兄名启,被封于微,见商朝管理不好,尚书商王,商王又不听,于是出走。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来他被封为宋。至宋桓公时,宋桓公的儿子敖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食采钟离,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为氏或单称钟氏。代代相传。
2 出自嬴姓,为钟离氏改钟氏。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钟离国,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国人称钟离氏。是为安徽钟氏。
3 钟氏源流始于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孙名建,为昭王司乐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钟赐姓.到东汉建公十二世孙兴甫,已延续到颖川,兴公被光武帝召拜为中郎将,敕封为关内侯,谥赠颖川公.颖川公传到四十五世维处,维处次子伯琰,自南宋绍兴年间迁居万载康乐之西,已有八百四十年.(江西省万载县双桥牟村钟氏族谱谱序介绍)
二、迁徙分布 无论是复姓的钟离还是单姓的钟,都发源于今安徽省境内。而后,大致于汉晋之际,则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其中以迁入颖川的钟氏从一开始就著称于世。后来成为全国各地钟氏的主要来源。先秦时期的钟氏,主要居住在楚国境内(今湖北、湖南一带)。从汉代开始到以后得数百年间,颖川长社一直是钟氏发展繁衍的中心。所以,许多姓书都说钟氏发源于颖川。东汉时,长社人钟皓隐居不仕,其七世孙钟雅西晋时随晋室渡江,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与此同时,钟氏还有迁居至今浙江绍兴的,钟雅的7世孙钟屿为南朝梁永嘉县丞,他的儿子钟宠为临海令,为避侯景之难徙居至南康赣县(今江西赣州市)。南朝末有钟士雄,曾为南朝陈伏波将军,史书称其为“岭南酋帅”。唐初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从将佐有钟德兴,后在福建安家。唐代的钟氏还分布于今四川、山西、广东广州、安徽合肥一带。宋、元、明时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蕉岭、湖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居点。从乾隆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台湾,后又有人迁海外。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颖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颖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县。相当于今河南登封、以东,尉氏以西,密县以南,叶县、武县以北的地区。
2 竟陵郡:秦置郡,治所在今湖北潜江西北,西晋时封江夏郡置,治所在石城。南朝宋时相当于今湖北钟祥、天门、京山、潜江、沔阳等地。
【堂号】: 1 四德堂:春秋楚、郑交战的时候,楚国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晋国公在军府见到了他,晋国公问:“那个被绑着、戴着楚国帽子的人是谁?”钟仪说:“楚国的俘虏。”景公又问:“你姓甚?”钟仪说:“我父亲是楚国的大臣。”景公命令手下的人松绑了钟离,给他琴叫他弹,他弹了一首楚国的音乐。景公又问:“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钟仪说:“王作太子的时候,有太师教导他,太监伺候他。清早起来以后,象小孩子一样玩耍;晚上睡觉。其他的我不知道。”范文子对景公说:“这个楚国俘虏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说姓名二说他父亲,这是不忘本;弹琴只弹楚国的音乐,这是不忘旧;问他君王的情况,他只说楚王小时侯的事,这是无私;只说父亲是楚臣,这是表示对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这四德,给他的大任务必定能办得很好。”于是晋景公以对外国使臣的礼侍他,叫他回楚国谈判和平。
四、 历史名人:
1 钟兴 诏定春秋章句以授皇太子及诸藩王子地敕封阁内侯谥好曰:颖川公,原配杜氏浩封夫人,子二文昌 文荣.
2 钟瑾 字延瑜 汉建和间为博士 子一: 玺 玺后裔 秀 迁陇西.
3 钟皓 字季明,汉建和年间举为孝廉,迁颖川郡功曹越数年诏授司徒府九辟不就生平喜读经史子书谈琴乐道啸傲林壑以陈实等齐名当时号称颖川四长. 配刘氏, 子一: 繇.
4 钟繇 字元常 (151-230年)魏黄初间擢为太傅善草隶二体 至今海内宗之 配吴氏,子二: 毓 会. 5 钟毓 字秉衷,智慧机敏,议论侃匕,颇有文风,为魏青龙间中书令 配荀氏,子一: 司顗.
6 钟会 字士季 (225-264年)为魏镇西将军 后为邓艾争功为司马昭所害。
7 钟司顗 字异常,晋泰始六年主薄. 配王氏,子三: 熹, 焘, 照.
8 钟熹 字日晖,晋大康无年召为司隶校尉. 配晏氏, 子一: 颖.
9 钟焘 字星曜,西晋建兴二年为焦州刺史. 配司马氏后裔颛迁居山西太原府.
10 钟照 字容光,东晋永昌元年授司隶校尉. 配陶氏, 子二: 颜 项.
11 钟颖 字超群,晋永嘉六年召为侍中. 配王氏,子二: 昭 晖.
12 钟颜 字惟渊,东晋建武四年为江州司马. 配陶氏,后裔明迁居成都.
13 钟项 字继祖,为东晋大宁三年荆州别驾, 配谢氏,子一: 晟.迁居凌江南雄府.
14 钟昭 字纪明,晋建武二年授陈留太守, 配刘氏, 子一: 雅.
15 钟晖 字孔光,东晋大宁三年召为俆州刺史, 配司马氏,子一: 稚. 迁居江夏.
16 钟雅 字彦胄仕,东晋咸和五年侍中累官至大中大夫 .配刘氏,封夫人.子二: 隆英 隆武. 隆武迁居青州.
17 钟隆英 字崇高,东晋隆和三年授散骑常侍.配董氏.子四: 景仁 景冬 景纯 景贤. (景纯迁居山西贵阳府)
18 钟景冬 为东晋安帝元年柳州长史. 配徐氏.后嗣志尧迁居云南大理府.
19 钟志学 字尚书东晋咸兴八年授琅琊郡刺史,配阮氏迁居滇南昆阳州.(其兄志元迁居广西桂陵府) 20 钟志淳 字以朴宋文帝时官授中郎将. 配张氏.子一: 辅 迁居南阳. (志淳弟 志冲迁居青州寿元县)
21 钟朝 字维斗仕,宋武帝永初元年豫章太守. 配宋氏,子一: 辐.
22 钟辐 字士衡,号靖节,博通经史学富二酉,为金陵才士,孝建间登高第官至今紫光禄大夫,见时政日下遂致仕归田隐居于终南山. 配梁氏.子一: 嵘.
23 钟嵘 字仲伟,号陶恭,少思理敏慧,工于词赋比齐建武初年授记室掌文翰内史,后勒枢密史. 配齐氏子一: 宿宗.
24 钟宿宗 字继先,性恬静寡,欲不愿仕进,惟陶情于山水间,号为林泉逸叟. 配甘氏,子二: 世翰 世藩.
25 钟世翰 字绂堂,陈大建二年辟为国子祭酒不就,隐居桃源之阳,自号葛天逸士. 配汤氏, 子五: 国珍国宝 国器 国栋 国翰. (国宝后裔迁居兖州之钜野)
26 钟世藩 字牧之,隋大业二年举为镇江太守. 配杨氏,子一: 国桢.迁居广州新宁县.
27 钟国珍 字上选,公性潇洒,高尚其志不仕王侯,克绍祖父之风,隋炀帝屡征不起. 配宇文氏,子二: 开泰 开秦迁居柳州.
28 钟国器 字君选,唐武德元年授中书舍人. 配李氏,子一: 开和 迁居晋州之赵城.
29 钟国翰 字良材,唐永徽二年举为国子监正, 配唐氏,子一: 开祥 迁居汀州之清流.
30 钟士贞 字以正.唐贞观己酉年为郁台从事, 配唐氏,子二: 侃 偃 二兄弟迁居舒州.
31 钟士廉 字介夫,唐贞观乙已年以人材选授侍中. 配高氏,子一:侗.
32 钟侗 字思愿.唐永微间征为博士不就.配张氏, 子二:嘉谟 嘉猷. (嘉猷迁居思明府下石西州)
33 钟嘉谟 字对扬.唐景龙年间举文儒优等者,公学富才优名冠多士擢高第官至秘书郎中.配周氏,子一: 绍京.
34 钟绍京 字可大.号静轩.公性至孝事亲以礼,有宗圣养志之风,且善书法有右军铁书银钩之美.唐开元乙卯年受枢密省直,学士后值玄宗有内患之忧,公竭力以平定之,诏封公为越国公. 配裴氏,封越国
夫 人.子一:羡.
35 钟羡 字洪乔. 唐至德丁酉年登第授侍中.配李氏.子四: 文柄 文灿 文煜 文耀. (文煜迁居西安府)
36 钟文柄 字慧然.唐永泰乙己年国子监.配朱氏. 子二: 霖 雰.
37 钟文灿 字焕采.唐永泰戊申年以明经登第累官给事中.配许氏.子一: 雱.迁居山西太原府乐平县.
38 钟文耀 字徽烈 唐永泰戊申年同兄文灿以明经全部第授江州通判.子二: 雯 垅 (垅迁居京山长寿县. ( 雯迁居河南汝宁县)
39 钟霖 字宇瑞. 唐大历间证为侍读不就. 配裴氏.子一: 秉联.
40 钟雰 字雨兴. 唐大历壬子年间授铜陵尹. 配刘氏.子一: 秉达.迁居山东临淄县,即济南府.
41 钟茂松 字长青.唐元和丙戊年以明经书擢进士第. 配马氏,字一: 一鸣. 其弟茂柏 茂林 茂梓迁居印州蒲江县. 茂椿迁居岳州府巴陵县.茂楠迁居荆州公安县.
42 钟一鸣 字翔飞.唐大和戊申年国子监. 配秦氏.子一: 绅.
43 钟传 字继先.公少业负贩,唐僖宗中和二年因王仙芝冠掠江西,聚众万人依山为堡与义兵讨仙芝后抚州诏为州刺史,进江西观察史后以讨黄巢屡陷贼锋巢诛,拜受镇南节度使检校太保中书令爵颖川
公,郡王余详邑乘传,唐僖宗赐宅产于袁郡化石岩,今址仍存平实钤阳康乐县置有产.后裔散居四邑让宜阳集二百篇祥郡志.生唐太中丁卯二月初十辰.公甍后,唐天成丙戊年,御葬洪都映霞楼墓表详通志. 配吴氏,浩封颖川夫人.子三: 名儒 名俊 名杰. 传公弟芹,兰,芷,蕙迁居浙江绍兴.荃迁居叙州府兴文县
44 钟英 字奇彦.唐光启已酉以明经擢进士芜湖刺史后,致仕逐留籍而家于芜湖.配刘氏.
45 钟名儒 字匡昭.号博齐.嗜读古史书经传怡情林壑之间,不荣怀于富贵自为契皇居士.配伍氏.子三: 金声 金亮 金扬. 金亮迁居咸宁县. 金扬迁居辰州府泸溪县.
46 钟名俊 字匡时.号承动.唐光化二年勒授豫章所参军后,湖南马殷陷其旁邑将有并吞时,遣将克复, 封洪都侯.光化间赐宅产于南昌西山映霞楼后传卒于此. 配裴氏,子三: 金怡 金情 金博.
47 钟名杰. 字匡雄.袭父爵仍镇江西.配陆氏.
48 钟名宁 字安行.唐光启初年擢高第累官给事中.配江氏,子二: 金凤 金凰. 金凤迁居常德府龙阳
县. 金凰迁居河南府陕州.
49 钟金怡 字干谋.官至吉州刺史官籍于吉州.
50 钟金情 字上友.后唐时授永丰县令,仍居西山.
51 钟金博 字能文.唐时以明经登第官至御史.居南昌. 怡 情 博三公后裔具祥南昌谱.
52 钟艺古 字多才.后汉乾佑年间授淮安抚史参军.配石氏,子一: 建.
53 钟振纶 字经初.宋祥符初以明经擢进士.治平二年授池州铜陵刺史后解组而家于斯.配谢氏,子二: 流 源. 源后裔迁居江宁府上元县.
54 钟清 字濂溪.宋治平丁末明经选授中书令,熙宁初后迁为给事中.配文氏,子一: 鏐.
55 钟澄 字莹川.宋元丰庚申年为处州尹. 配苏氏.子二: 镛 钤. 镛随父任家于处州. 钤贬于徽州. 56 钟流 字文明.宋元丰甲子明经擢第. 配鲁氏.子一: 镗.
57 钟奭 字周良.宋宝元年间为陕西招讨副史. 配程氏,子一:玮.随父任命而家于沔县龙门山.
58 钟铉 字弘量.宋嘉裕戊戍年间为吉州刺史. 配欧阳氏,子一: 峦.随父任家于吉州.
59 钟鏐 字良玉.宋熙宁壬子擢为国子监正. 配贾氏,子一: 峰.
60 钟镗 字声远.宋绍圣初年以明经擢为进士累官至汀州司马,性至孝友治家以义方抚下,以慈爱一
堂上下和睦肃然一十余世,内外毫无异议无分家之意,,乡党称之曰:义宋淳熙二年帝旌表其门曰:
义门钟氏.配田氏.淑慎温恭幽间贞静妇道无惭姆仪可师事舅姑以孝相夫子以敬课子有孟母之风宾
媲庐妮之美处妯娌以慈惠待族邻无怨无恫.当时称之曰贤.子三: 秀芝 廷芝 瑞芝.
61 钟峰 字九我.宋绍圣甲戍擢高第拱授豫章太守,后任满致仕逐卜地于洪都之西山开疆启族而为我江西钟氏始祖. 配朱氏, 子五: 友忠 友仁 友义 友智 友信.
62 钟友仁 字善长 性浑厚质朴实掏情于坞遣兴于山水觅形挹胜遨游至南安之上犹,见其山川美丽,逐携妻与子卜筑家焉而为上犹之始祖. 配张氏,子二: 鼎 爵.
63 钟友信 字敦实.宋建中靖国年间登第授泗州主薄. 配江氏.子一:受.
64 钟鼎 字名器.宋建炎年间以明经擢进士第公天性孝友第爵殜年早侄日新幼公抚养成立及日新长凡爵所余留产尽付之毫无偏曲后与侄倡置义产并构书院廷师以教乡族子弟俊秀者侄亦唯命是从乡党称公为一乡善士. 配张氏.子一: 日贞.
65 钟希和 字永叔.宋靖康末年授临川教谕. 子一: 存敬.
66 钟日贞 字德耀.号阳明.宋元裕年间选授淮安节度副使. 配赵氏,子三: 维寅 维处 维恭.
67 钟日新 字汤明.宋元裕年间明经登第累官至侍中. 配欧氏, 子二: 维清 维祺.
68 钟存敬 字惟直.宋建炎年间为蔡相中书.配罗氏.子二: 杰 俊.二人仍居西山.
69 钟伯琮 字巷璧.公少而颖慧,智略过人,凡诸子百家,以及经传稗官史书无不博览,而志向尚怡静不愿仕进,且性辟山水潇洒若陶处士而磊落过之不以方隅自囿好遍览名山大川遨游至袁州之分宜见一山突兀峥嵘不知其名受询此地老者曰此山之得名为钟山亦自有由余祖父相传晋时雨后大钟山流出验其铭仍秦时所造,公闻言维匕既而叹曰此山名钟予亦姓钟,想钟氏其将兴祥于此涉其岭恍惚登天溯其愿头若蜿蜒之积蓄其下之长江若天河长堑波澜不惊澄澈潆回有斯地之灵秀何患不出人杰逐携家而卜筑启宇于斯山之原,凡袁郡钤阳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也. 配袁氏,子二: 大海 大用.
70 钟大海 字钜瞻,宋隆兴年间明经登第擢九江主薄. 配严氏,子三: 悫 慧 恕.
71 钟大用 字宏深 宋隆兴年间以人材选授云间教谕. 配卢氏.子二: 思 意. 意迁居赣州信丰县之香山下.
72 钟恕 字守安 宋乾道年间以人才选授淮安刺史. 配袁氏.子二: 明德 明善.
73 钟道 字步端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吉州教谕. 配郑氏,子二: 日尧 日舜.
74 钟明善 字本初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维扬主薄. 配梁氏,子二: 日文 日武.
75 钟明经 字博知 宋绍熙年间选授长宁主薄. 配林氏.子七: 日诰 日诏 日咏 日诗 日谆 日志 日询
76 钟日禹 字夏基, 宋绍熙末年明经擢国子监. 配林氏,子二: 芳型 芳升.
77 钟芳杶 字步程,宋庆元年间为龙泉教谕. 配黄氏,子一: 颢.
78 钟世杰 字硕彦,公生平忠厚,秉性钢柔相济严以持身慈以接物尤好读左史公彀等书不求文达惟乐情于林泉自号为葛天氏之遗民. 配严氏,子二: 箕范 丹书.
79 钟丹书 字昌言 公自幼才志不群博览子史有济世之略,而卒不得其怀及明大祖遣大将军常遇春征友谅,余党至于康因军中乏粮,是时公家富厚储积丰裕,见军士张惶仍出其困栗千余石以抒其急,后于太祖嘉公之义封公为中宪大夫以酬其捐栗之功.配梁氏,封夫人.子三: 应 庭 庠. 庠迁居攸县,后又迁居于萍川大安乡宣风渡.
80 钟伯琰 字肇盛 号发基.公性豪迈智略过人,遍觅山川与堂兄伯琮遨游至袁郡见袁之有钤阳山水秀丽文峰叠障兄伯琮携家肇基于钤阳后不数年遨游至康城教授生徒,见邑中风俗淳朴文薮严集公思此地必有发祥于兹,公由钤阳而开基于斯,即今之万载邑西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生宋宣和丙午三月初五晨,殁宋庆元庚申八月十六已葬邑西石板段龟形.配尚氏生宋建炎丁末四月十九已殁宋庆元壬戍八月初二末葬邑西毛家坑凤形.子三: 大鲲 大程 大智 女一: 适蓝.
81 钟华 字华兴,号松轩.性至孝友,治家有义,慈爱一堂上下雍睦,居住邑西见隅坊差遥甚重置庄田于牟村.子二: 禧 受.
82 钟宪鼎 字玉铉 任南京应天府高淳县训导,生明弘治辛酉年八月初十寅,葬社山象形.配彭喜香,胥秋兰.子三: 栋 楷 相.
83 钟美 号念泉 由选贡任饶州府余干县教谕,生平好学,凡诸子史书无不密观,公年十八游泮次年岁试补入郡廪屡战棘闱文以呈堂后应选廷试考授余干教谕以致仕归家悬车筑室于刘家市名曰守庐堂潇洒林泉弄孙自乐邑中绅士称之钟博学者即公之别号寿至七十有三无疾而终生明嘉靖辛亥十一月初八子,殁明天启癸亥九月初六辰.配宋氏.子一: 宗廷 女一: 适张.
84 钟梧 号白崖.由选贡任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教谕,生明嘉靖庚寅三月十八末.配周安英,龙戴贞.子一: 广 女一: 适宋.
以上摘自江西万载县双桥牟村钟氏族谱.文公世系.万公始世辈次排列顺序; (万代久兴,树焕增锦.善维良基,明选朝庭,泰正嘉升,长发其祥,宏德辉英,盛昌寿龄).
85 钟荣光:广东香山人,清光绪二十二年加入兴中会,并创办宣传革命的报纸。1928年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任第一校长。次年改任岭南大学荣誉校长。
86 钟世铭:直隶天津人,字蕙生。清光绪进士。光绪三十二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充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英语教员、教务主任。1921至1925年间,先后任北洋政府盐务署
署长、财务处长及总代长。后调任奉天交涉员,未几辞职。
87 钟芳礼:清代广西人,一说广东花县人。一说原名芳球。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为御侍卫。咸丰三年,在天京被封为丞相。
88 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人。精音律。相传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为知音。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弹了一次琴后就不复鼓琴。
89 钟离春:战国时期齐国人,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才取胜的皇后。本来就是齐国人,相貌奇丑无比,40岁了还没有嫁人。于是她自己去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的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被齐宣王采纳,并立为王后。
90 钟天纬:江苏华亭人,清代著名翻译家,译书数十种,著有《则足集》。
91 钟人杰:道光年间湖北崇阳农民起义领袖。
92 钟懿蓉:号镜人,广西苍梧人,同治丁卯科亚魁、甲戌科进士,任刑部贵州清吏司、广东肇庆典阳罗分巡道、惠阳嘉兵备道刑部主政兼监试官。
93 钟丽轩号丕世:国学生,广西苍梧念村人,置税米一百余石,教子有方;三子天贵字育刚乾
隆庚子科第六名武举,四子天贡字育嘉庆甲子科第二十五名武举;曾孙家兰字超国优贡生道光六年(18岁)明经进士。
94 钟期光:(1908-1991)湖南省平江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平江县区委书记、游击队党代且,平江县苏维埃政府文委主任,湘鄂赣省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中共湘鄂赣省委秘书长,湘鄂边中心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十六师政治部主任,湘鄂赣省军区宣传部部长。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政治处主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苏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苏中军区、苏浙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部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战史研究部部长、顾问。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