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有个好剧本怎么才能拿给一些导演看,,
有这样的想法就是个很幼稚的想法 你不知道现在的导演都是干什么的啊 每天有多少编剧找他们啊 你有好东西不是给导演而是卖个好点的编剧,换成是好编剧的作品,让这个编剧给导演才行。
❷ 我想问问大家,一般电影制作的剧本来自哪里,是导演自己找故事改篇还是找人改篇从别人哪卖回来的还会有
剧本来源途径如下:
1、导演或者编剧从社会上找来的短篇、中篇、长篇小说或故事为原型。
2、编剧自己创作的。
3、目前社会公开征集的。
4、从网络上挑选出来的。
❸ 求一个完整的剧本。
电视剧剧本的写作步骤:
故事梗概——分集提纲——剧情细化到每个场景——人物对话(动作、表情、心理活动、人物之间的关系等提示)
文学剧本(偏重于镜头的剧本)的写作格式:
第一,编剧把提供导演拍摄作为自己的唯一责任和目的,不准备将其成为一种文字读物,多采用对动作和画面直接白描,不追求文采。
第二,以场景(有时甚至细致到镜头)来划分文字的自然段落,在每段之首专用一行文字标明场号或镜号,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等。
第三,明确从技术上规定拍摄的方法(比如注明特写、推、淡出之类),甚至详细的对摄制组其他成员(导、演、摄、美、录、服、化、道)也做出许多较为具体的指示。
格式可以如下:
第一场 地点 日或夜 内或外
A:(台词)
B:(台词)
试疯云(校园小品)
人物:小艾,小伍,小玲,老师
场景:教室
内容:
小玲趴在桌上睡觉。
小艾丢了本书在旁边,出去。
小伍进来,坐在小艾的位置上。
小艾(进来):唉,哥们儿,真是莫名其妙,是不是在搞笑,难道你没看到,这个座我已经占了!
小伍:丁是丁,卯是卯,其实我占的比你早!
小艾:我一大早就来了,咋没看见你呢?
小伍:我昨天晚上占的。
小艾:最后一排是我的专利!为了它,我每天早早地起了床,抢破了头,血直流,这个位置不能丢!
小伍:最后一排是我的骄傲,风水宝地这边独好。要想把我从这赶跑(小艾:——咋地?)劝你趁早拉倒!
小玲醒来:吵什么吵什么吵?
一大早就在这么神圣的教室里吵架,浪费大好青春!
知道你们犯了什么错误吗?啊?
小艾:知道。
小伍:我们不吵了。
小玲:你们最不可原谅的是——把我吵醒了!
小艾坐在小玲前面。
小艾:最后一声得,还是发扬风格。哥们,考试照着我点!
小伍:啊?今天考试啊?
小玲:可不?我今天手都麻了!
小艾:吓的噢?
小伍:睡觉睡的吧?
小玲:都不对!打小草累的!
小艾:哎,想我昨晚点灯熬油地折腾了大半夜呀!
小伍:哎呀,发奋学习了?
小玲:你也打小草?
小艾:哪呀,我在想考试的策略!
小伍、小玲凑过去:想到什么?
小艾狂笑:告诉你们,这招绝了!
小伍、小玲:快说啊!
小艾:照书抄——(拿起书)
小玲:去死!
小伍:是个好主意!我咋没想到呢?
小玲:得了吧。你这也叫绝招?
哎,为了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我给你们出道幽默智力题儿。
小艾、小伍不理她。
小玲:说,考试答卷分几步?
小艾、小伍凑过去:几步?
小玲:分三步!
第一步:把名字写上。(两人点头)
第二步:把题目看一遍!(两人点头)
第三步:——把卷纸交上去!
小艾:交白卷哦!
小伍:什么破题啊?
小玲:我再给你们出一道题儿;说,今天考试了,谁没来?
小艾:今天考试谁能不来?小玲?
小玲:我不在呢么!
小艾:看看四周,小伍?
小伍:在呢!
小艾:啊!我知道了——小艾!
小伍:你是白来了!来了跟没来还不一个结果!
小玲:答,老师呗!还没来呢!
老师走进来。
三人吓一跳:来啦?怎么说不来就来了呢?哎呀!(吵闹)
老师:叫什么?癞蛤蟆进来了哦?
三人笑。
老师:严肃点!这考试呢!一点职业道德都没有!这年头最重要的是什么?——分数!分分分,你们的命根!(邪笑)考考考,俺们的法宝!
小艾:抄抄抄,咱们的绝招!
老师:快发卷纸!考试了也不早点来,这都几点了!考试都开始了半小时才来!干什么去了啊?
发卷。
老师:考试时间共两小时!不超过一小时不许交卷!想答卷的同学请拿起笔,不想答卷的同学请原地休息。想上厕所的同学——请约束好自己!
小艾:我把老师好有一比,
他是耗子找猫当三陪——要求无理!
小玲:就是!难道他是传说中的说唱歌手,要不嘴里怎么就叨咕叨咕的没完?
老师:肃静!你们要比树还静!知不知道你们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比盐海重!
三人开抄。
老师:(指小艾)这位同学请不要抄了!
小伍、小玲:我没抄啊!
老师走到了小艾面前:同学,别抄了!
小艾:你怎么知道?我放在桌子里抄的!
老师:你桌子前面的板掉了,我都看见了!
小艾:(看了看)哎呀!真倒霉!
老师没收小艾的卷纸,小艾刚想站起来走。
老师:坐下!不到一小时不许出去!
老师走到小伍旁边,小伍把卷纸拿到桌里去抄。
老师:行了行了,别装了!
最看不起你们这些拿书作弊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你刚才怎么抄来的?这样?这样?
小伍:再低点再低点!
老师:(没收了小伍的卷纸)你也坐着反省一下,为什么拿书作弊?
小伍:也不想拿书啊!谁让我没像她(小玲)一样打好小草的!
小玲瞪大眼睛看着小伍。
老师:这就对了,下回记得打小草!我就喜欢这种用功的孩子。
老师:到点了!交卷。
收好卷纸。
老师:好。记得下午来考高数!(下)
小艾:啊!下午还考高数?
小玲:啊!!下午考高数!(拿起小草)刚才考了什么?
小伍:高……数?!那是什么树?
三人:研究下怎么打小草吧!
老师走进来(老师均由一人换装扮演即可)。
小艾:语文老师!
老师:小艾,你怎么写作文的!(卷纸给小艾)
小艾:怎么了?
老师:你读读。
小艾:《我的老师》,我的老师长了一张瓜子脸……
老师:等下,(拿出一大牌子,上写爪)你这是瓜子脸的瓜吗?你写来的是我的老师长了一张爪子脸!
小艾:老师,爪子脸也是脸,就不能凑合看吗?
老师:你接着读。
小艾:我的老师长的真漂亮,真漂亮,真漂亮呀真漂亮,真漂亮呀真漂亮……
老师:停!你写那么多真漂亮干吗?就这么一直写到了结尾!
小艾:老师,作文不是要求不能少于500字吗?
老师:那你就只写真漂亮?
小艾:不是要求写出真情实感吗?这就是我的全部感情啊!
老师:哼哼,告诉你,你才496字!
小艾:哦!那再补一句:真漂亮啊!
老师:你看看你的古文翻译,触槐而死你怎么译的?
小艾:找棵老槐树上吊了!
老师:为什么是老槐树?你看你解释词语,解释逝世,你竟然写去死!
小艾:噢,我本想写死去的!
老师:(一脸无奈)你,你又挂了!
小艾: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都重修五次了!
老师:好吧,我就给你个机会。听说过疱丁解牛,游刃有余吧?你用游刃有余造个句子,对了我就给你过!
小艾:游——刃——有——鱼?!鱼……鱼,鱼在水里游,游刃有鱼……
老师:(笑了)恭喜你,获得了——
小艾:过了?
老师:(冷漠)第六次重修的机会。(下)
小玲、小伍:算了,快来研究高数小草吧。
老师进来。
小伍:哲学老师!
老师:小伍!
小伍:有!
老师:看看你的卷纸!
我的问题是:这就是问题,请作答。
你怎么答的?
小伍:这就是答案,请给分……不对吗?
老师:你这叫问题吗?
老师:你——好,下一道,
论述题:什么是勇气,你怎么没答?
小伍:我答了啊!
老师:就写了五个字!
小伍:(读)这就是勇气!没错啊!然后我下面的题都没答就交卷了,我把勇气解释的多好呀!
老师:你——你等着挂吧!
小伍:老师!再给我次机会吧!我挂了十五次啦!
老师:那我问你两个问题。就看你的造化了……
小伍:两道——太多了!
老师:好,第一题答对了!第二题你不答我也让你过,你有多少根头发?
小伍:如果我是秃子就好了。
老师:答啊!
小伍:123456789根!
老师:你怎么知道?
小伍:老师,第二题我可以不答!
老师:好!很好!非常好!拿着(递给一张纸)
小伍:这是——
老师:重修单!(下)
小玲、小艾:快来研究高数——
老师进来。
小玲:英语老师!(欲跑)
老师:小玲,跑什么呀?没吃早饭呀!
小玲:没吃——
老师:我看见你早上吃饭了呀!
小玲:——明天的早饭!
老师:小玲,看看卷纸,你这阅读理解没一个对的!你是不是根本没读就直接看题目选的?
小玲:不是!
老师:还敢狡辩!
小玲:我连题目都没看,直接看答案选的!
老师:还有你的作文!怎么看着眼熟?
小玲:能不眼熟吗?阅读理解每段第一句话拼起来的……
老师:小玲,你该觉悟了!你这次——
小玲:啊!老师,我都挂五、十五,不,五十次了!不能再挂了啊!
老师:不是我不给你过……这……比如,你能翻译出evening dress是什么意思吗?
(对观众)是晚礼服!
小玲看着小艾、小伍。
小艾:evening是晚上吧,最适合大游戏!
小伍:dress是衣服,MM总吵着买!
小玲:哦!老师,我知道了!是夜行衣!
老师摇摇头。(下)
小玲:不行,我得找老师去!你们俩慢慢研究吧!(下)
小艾:算了,还是好好学习吧。
❹ 把小说改成电影剧本之后不同之处例如某小说改成剧本之后谢谢~
把一部小说、一本书、一出舞台剧或一篇文章改编成电
影剧本跟创作独创的电影剧本是一样的。“进行改编”
(to adapt)意味着从一种媒介改变成另一种媒介。改编
(adaption)的定义是:“通过变化或调整使之更合宜或适
应的一种能力”——也就是把某些事情加以变更从而在结构、
功能和形式上造成变化,以便调整得更恰当。
换句话说,小说就是小说,舞台剧就是舞台剧,电影剧
本就是电影剧本。把一本书改编成电影剧本,意味着把这一
个(书)改变成为另一个(电影剧本),而不是把这一个叠
加在另一个之上。它不是拍成电影的小说,或者拍成电影的
舞台剧。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一个是苹果,另一个
是桔子。
当你把一部小说、一出舞台剧、一篇文章,甚至于一首
歌曲改编成电影剧本时,你是在把一种形式改变为另一种形
式。你是根据它原来的素材来写一个电影剧本。
然而从实质上讲,你还是在创作一个独创的电影剧本,
因而你必须以独创的方式来探讨它。
一部小说通常涉及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生活,是在戏剧性
动作的思想景象中发生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情绪与回忆。
在小说中,你可以用一句话、一个段落,一页稿纸,或一个
章节,来描写人物的内心对白、思想、感情和印象等等。小
说时常发生在人物的脑海内。
另一方面,一出舞台剧是在舞台面的规定范围之内用对
话把思想、感情和事件描绘出来。戏剧涉及的是戏剧性行动
的语言(language)。
电影剧本涉及的是外部情境(externals),是具体的
细节——一只钟的滴嗒声,一个小孩在空旷的街道上游戏,
一辆汽车拐过街角等。电影剧本是一个用画面来讲述的故
事,它发生在戏剧结构的来龙去脉之中。
曾经导演过《筋疲力尽》(Breathless)、《周末》
(Weekend)和《随心所欲》(Vivre sa Vie)等片的富于
创新精神的法国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
odard)说过,电影正在发展自己的语言,所以我们要学习
如何去读解画面。
改编的剧本应该看作是独创的电影剧本。它只不过是以
小说、书籍、舞台剧、文章或歌曲为起点。这些都是材料
来源,是起点。仅此而已。
当你改编一部小说时,你没有必要把自己仅限于忠实于
原素材的地步。
《总统班底》就是个好例子。它是由威廉·戈尔德曼根
据伯恩斯坦与武德沃得所写的书(顺便提醒一句,是关于水
门事件的)改编的,这里就需要立即作出若干个剧作上的选
择。在舍伍德·欧克斯实验学院的一次采访之中,戈尔德曼
说,这是一个很困难的改编。“我必须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
处理这个非常复杂的素材,但又不能显得头脑简单。我必须
从没有故事的素材中编出个故事来。要编出一个合情合理的
故事,总是一个问题。
“举例说,电影是在原书的一半之处结束的。我们决定
就在哈德曼犯错误的地方结束。而不是去表现武德沃得和伯
恩斯坦怎样获得全胜。观众已经知道他们证实自己是正确的
了,并且名利双收,成了新闻界的宠儿。试图以这样的高调
来结束影片,那会是个错误。所以我们决定在这里结束:在
哈德曼犯错误的地方,也就是原书一半多一点儿的地方结束
影片。对电影剧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结构。我必须
确信,我们找到了我们一直要寻找的东西。如果观众被弄得
稀里糊涂,那我们就会失去他们。”
戈尔德曼以闯入水门大楼那个紧张而充满悬念的段落为
开端。然后,当那些人被捕后,在预审法庭上介绍了武德沃
得(罗伯特·雷德福饰)。他在法庭上看到了那位高级律师,
于是开始怀疑,然后介入其中。当伯恩斯坦(达斯汀·霍夫
曼饰)参加进来处理这件事时(这是情节点I),他们成功
地揭开了这一秘密与阴谋的来龙去脉,从而导致了美国总统
的下台。
原始素材是材料的来源。怎样把它形成电影剧本,那就
全靠你自己啦。你可以加上一些人物、场景、事变和事件等。
但不要把小说硬抄到电影剧本中去,要把它变成视觉上的,
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
戈尔德曼在《马拉松人》(Marathon Man)中就是这样
做的。他改编了自己的小说:“人们问我是不是先写成电影
剧本的。我告诉他们,不是的。根本不是!是小说在先。它
被买下来拍电影,纯属巧合。
“《马拉松人》是一部很复杂的电影剧本。这部小说是
一部内心的小说,大多数动作会发生在这个小伙子的头脑里
面。在原书中和影片中,唯一一个直接表现的场面,就是奥
列佛在钻石区的那个场面。这是一场外景戏。我不需要改动
多大,因为它本来就表现得很好。在书中它很奏效,在电影
剧本中也很奏效,在影片中它也同样很奏效。”
当你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时,你没有必要把自己
局限于忠实于原素材的地步。前不久我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
影剧本。我不得不从点点滴滴开始。这是一部灾难小说,写
的是一位气象学家发现一个新的冰河时期即将来临,当然,
没有人相信他。当气候开始变化时,已经太晚了。新的冰河
时期开始了。这位气象学家和其他一批科学家被派往冰岛去
考察冰川,但是船被冰封。小说以主人公被冻死为结尾。
这就是这本书。一部长达六百五十页的灾难小说。这是
够诱人的。
我决定保留这位主人公。但是,为了追求更多的戏剧价
值,我要把他摆在一个感情的冲突之中。所以我让他成为一
个在政治问题上直言不讳的教授,人们正在考虑授予他美国
纽约大学的一个终身职位。他的关于冰河时期即将临近的
“不负责任”的声明,可能要危及他的任职。
然后,我需要构思故事该怎么办。我需要把结尾改成一
个“高调的”或者正面的结尾。我要让他们都活下来,而不
是冻死在冰天雪地之中。我开始明白,我需要个令人激动的
开端。我通读了全书,在第278页上,我看到主人公在冰岛
测量冰川的运动。我决定从这里开始——就在这广阔无垠的
冰原上。这是一个视觉因素。当他们深深下降到冰川的心脏
时,发生了地震,引起了雪崩。他们总算死里逃生。这是一
个强烈的视觉段落,它十分恰当地建置了整个故事。
当教授返回纽约,把他的发现交给上级时,他们不相信
他。那年发生的第一场暴风雪,一个警告,成为第一幕结尾
的情节点。这场暴风雪发生在万圣节(我的主意),因为这
时有可能下雪,并且是一个很好的视觉段落。
这是未来事情的模样。
第二幕是另一个问题。我把大部分动作归成三个主要段
落:一、主人公组织了一个世界范围的科学家联络网来试图
解决这一问题;二、纽约城市开始冰冻;三、人们终于接受
了事实,并且试图制定出一个计划。我从书中挑了一些事件,
把这几场戏串在一起。我知道我必须避免重弹那些灾难片的
陈词滥调,因为当时灾难片已经没有市场了。正如前面提到
的那样,原书的结尾不适用,必须改变一下。我就以一个未
来的幸存者的故事作为结尾。
我把动作改成这样,当科学家的船被冰封之后(第二幕
结尾的情节点Ⅱ),我让主人公和他的科学家女友,以及另
外七个人离船而去,尝试着去适应冰天雪地的生活条件,就
象爱斯基摩人近千年来所做的那样。
所以第三幕是全新的。这九个人组成一个旅行集体,一
路上狩猎驯鹿,并抛弃了二十世纪的残余。我以这个气象学
家的女友生了一个孩子来结束这个电影剧本。
这个剧本很有效用。
当你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时,它必须是一个视觉
的经验。这才是电影剧作家的工作。你仅仅需要忠实于原素
材的整体性就可以了。
当然也有例外。也许最独特的例外就是约翰·休斯顿为
《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写的剧本。当时休
斯顿刚刚根据W·R·伯纳特(W.R.Burnett)的书改写成了
一个电影剧本《峻岭》(High Sierra)(由汉弗莱·鲍嘉
Humphrey Bogart和伊达·露彼诺Ida Lupino主演)。这部
影片非常成功。于是休斯顿得到机会编写和导演自己的第一
部作品。他决定把达什埃尔·汉麦特(Dashiel Hammett)
的小说《马耳他之鹰》重新拍成电影。这个萨姆·斯佩得
(Sam Spade)的侦探故事曾两次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成影
片:一次在1931年拍成喜剧片,由理卡多·柯蒂茨(Ric-
ardo Cortez)与比博·丹尼尔斯(Bebe Daniels)主演。
另一次在1936年,以《撒旦遇到一位太太》为名(Satan
Met a Lady),由华伦·威廉(Warren William)和比蒂·
戴维斯(Bette Davis)主演。这两部影片全失败了。
休斯顿很喜欢这本书的味道。他认为可以在银幕上很完
整地把这个故事展现出来,把它拍成—部具有汉麦特风格的
硬汉子的侦探故事片。就在他临去休假之前,他把这本书交
给了他的秘书,让她通读全书,然后把文学的叙述改成电影
剧本的分镜头形式,把各个场面标出内景或外景,说明基本
动作并引用原书的对话做对白。然后,他就到墨西哥去了。
当他走后,这个电影剧本辗转到了杰克·L·华纳手中。
“我喜欢它,你们正抓到了这本书的妙处,”他对这位大吃
一惊的剧作者兼导演说道:“开拍!就照这个样子!我祝愿
它成功!”
休斯顿言听计从。结果,影片成为美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威廉·戈尔德曼在谈到他写《卖花生的卡西迪和跳太阳
舞的小伙子》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时说:“首先对西部地区的
调查工作就是索然无味的,因为大部分材料不准确。那些写
西部故事的作家们搞的都是没完没了的神话,这本身就是虚
假的。很难去弄清真相。”
戈尔德曼花了整整八年时间去调查这个卖花生的卡西迪。
他偶然找到“一本或几篇,或者是一段关于卡西迪的资料,
但是没有一点关于跳太阳舞的小伙子的材料:在他同卡西迪
去南美之前,他仅是个无名小卒。”
戈尔德曼发现为了使卡西迪和小伙子离开这个国家逃到
南美,必须歪曲历史。这两个法外人是这类人中的最后两个。
时代变了,这两个西部的法外人再不能干那些自从南北战争
结束后他们一直干的事情了。
“在这部影片中,”戈尔德曼说,“卖花生的卡西迪和
跳太阳舞的小伙子抢劫了几次火车。而后官方组织了一个大
型民团对他们紧追不舍。当他们发现无法摆脱民团的追击时,
他们跳下了悬崖,然后到南美去谋生。但在实际生活中,当
卖花生的卡西迪得知大型民团的消息之后,他就走了,径直
走了!他知道全完了,他斗不过他们……
“我认为我应该证明我的主人公为什么要离开这里逃跑,
所以我尽量把这大型民团写成是毫不宽容的,这样就使得观
众们为他们逃脱罗网而鼓掌喝彩。
“这部影片的绝大部分是编造出来的。我采用了个别史
实,他们的确劫过两次火车,他们的确搞了不少炸药把车
厢炸得粉碎,而每次武德科克这个人都在车上;他们的确去
过纽约,他们也去了南美,最后他们的确在玻利维亚的枪
战中身亡。此外,是一些一鳞半爪的材料,故事全是拼凑的。”
T·S·艾略特①有句名言:“历史不过是编造的通道。”
如果你要写一个历史的电影剧本,对有关的人物不应追求准
确无误,只求历史事件及其结果准确就行了。
如果你必须增添新的场面,做就是了。如果需要的话可
以加进几个事件,使得故事更加个性化,只要它们能导致准
确的历史结果就行。法国电影创作者阿培尔·冈斯(Abel
Gance)②拍摄的《拿破仑》(Napoleon),就是一个利用
历史作为跳板的杰出范例。这部影片原来拍摄于1927年,最
近由科温·布朗罗(Kevin Brownlow)挖掘出来,并由弗朗
西斯·福特·科波拉发行公映。影片追述了拿破仑的早期生
涯,(冈斯在小孩打雪仗之中,便把孩提时代的拿破仑的军
事才能戏剧化地表现了出来。记住,动作即是人物!)然后,
影片跳到1789年,展现了法兰西革命的六年,并以拿破仑被
任命为法国陆军统帅为结尾。影片的结尾是一个精彩的三面
银幕的段落场面(三块银幕同时放映),表现拿破仑率领法
国军队进军意大利。
但是,对待历史不能太随便了。
在最近一个欧洲的电戏剧本创作班上,一名法国学生写
了一个关于拿破仑从滑铁卢到圣·赫伦纳岛的电影剧本。他
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浪漫的武侠电影,其中充满了不准确的
史实和纯属虚构的事件。他没有为这个故事进行充分的准备
或调查研究,因此剧本除了当做一个反面的写作样板之外,
别无它用。
把一出舞台剧改编成电影剧本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来对
待。虽然你涉及的是不同的形式,但遵循的是同样的原则。
一出戏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它涉及的是戏剧性动作的
语言。剧中人物讲述着他们的感觉,喋喋不休议论着他们的
记忆、情绪和事件。表演区、地点、背景永远局限在舞台框
之内。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生涯中也曾有过一段时间,他诅咒这
个舞台的限制,把它称之为:“没有价值的绞架”和“木头
的零!”而且恳请观众诸君“以自己的头脑来弥补表演的不
足。”他知道在这个舞台上是无法表现在碧空之下英格兰连
绵起伏的旷野上两支对垒的军队,这一壮观宏伟的场面。只
是在他完成了《哈姆莱特》之后,他才超越了舞台的限制,
创造了伟大的舞台艺术。
当你把一出戏改编成一个电影剧本时,你应该把戏中所
提到的或讲出来的事件加以视觉化。戏剧涉及的是语言和戏
剧性的对白。在田纳西·威廉斯(Tennesee Williams)③的
《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或《热屋顶
上的猫》(A Cat on a Hot Tin Roof),阿瑟·密勒(Art-
hur Miller)的《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或者是尤金·奥涅尔(Eugene O'Neill)④的《直至深夜的
漫长旅程》(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中,动作全
部发生在舞台上,在布景之中,演员在议论自己,或者相互
对话。你可以随便拿来一个剧本看看,无论是萨姆·沙帕德
(Sam Shepard)的现代戏剧如《饥饿阶级的咒骂》(Curse
of the Starving Class),还是艾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的《谁害怕弗杰尼亚·伍尔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全是一样。
因为一出戏的动作是说出来的,所以你必须加以扩展,
赋予它以视觉的幅度。你应该为剧中仅仅在对话中提到的事
情增加一些场面与对话,把它们加以安排和设计,从而使它
们能引向原舞台剧的主要场景上。要从对话之中找到把动作
视觉化的方法。
澳大利亚的影片《驯马手莫兰特》(Breaker Morant)
是个好例子。原剧作者为肯尼恩·罗斯(Kenneth Ross)
(他还写过《豺狼的日子》(Day of the Jackal),后来
由澳大利亚电影创作者和鲁斯·贝瑞斯福特(Bruce Bere-
sford)改编并导演成影片。这部影片是关于布尔战争
(Boer War)(1900年)中,一名澳大利亚军官由于以一种
“非正统的和不文明的方式”(游击战争)杀死敌人而被控、
受审,最后被处死的故事。他成了政治斗争的受害者,战争
赌博中的抵押品,本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制度的一位澳大利
亚牺牲品。原舞台剧是发生在法庭上,但是影片则把动作扩
展开来,它不仅增加了战斗场面的闪回镜头,而且加进了表
现这位士兵个人生活的场面。结果使它成为了一部震撼人心
的、发人深省的影片。
这出舞台剧和影片各自独具一格,这当然要归功于戏剧
作家和电影创作者。
主要表现人——无论是活人还是死人——的电影剧本,
即传记体式的剧本,必须有所取舍和集中,从而使它富有效
果。以卡尔·福曼(Cail Forman)编剧的《青年的温斯顿》
(Young Winston)为例,它只涉及了温斯顿·丘吉尔在当选
为首相之前的生活的几个插曲和事件。
你的人物的生活仅仅是你写作的开始。要有选择。只要
从主人公生活中挑选出几个事件或事情,然后把它们构成一
条戏剧性故事线。汤姆·理克曼(Tom Rickman)的《煤矿工
的女儿》(Coal Miner's Daughter),罗伯特·波尔特(R-
obert Bolt)的《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以及奥逊·威尔斯和赫尔曼·曼凯维奇的《公民凯恩》(根据
威廉·鲁道夫·赫斯特的生涯松散地改编而成)都是把主人公
生活的几个事件加以戏剧性安排而构成的很好范例。
你怎样处理你的对象的生活,这决定了基本的故事线;没
有一条故事线,就没有故事;而没有故事,你也就写不成电影
剧本!
前不久,我的一个学生获得了把一家重要的大城市报纸的
第一位女主编的生活拍成电影的创作权。我的学生试图把一切
事情都写进故事之内;早期生涯,“因为它们非常有意思”;
她的婚姻和生儿育女,‘因为她具有不寻常的处世态度”;她
报道过几个重要新闻的那个早期的记者生活。“因为它们实在
令人兴奋”,以及获得主编职务以及其他几个故事,“因为这
是她成名的原因”。
我劝她集中写这个女人生活中的几个事件,但是她被自己
的对象牢牢地缠住了,以至于无法客观地来看问题。于是我让
她做一个练习。我让她用几页纸写出她的故事线。她写了足足
二十六页稿纸给我,而且只写了这个人物一生的一半!她根本
没写出个故事来,只写了个记事,而且枯燥无味。我告诉她这
样写不行,建议她集中在这个人物的主编生涯中的一、两个故
事上。一个星期后,她来对我说,她无法决定哪件事情值得写。
这种迟疑不决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感到沮丧而压抑,最后丧
失了信心不想写这个剧本了。一天,她哭着来找我。我鼓励她
重新研究那些素材,找出这个女人生活中最有兴趣的三件事情,
(写作,请记住,就是挑选与选择),如果需
要的话,找那个女人谈谈,问问她自己认为她的生活和事业中
哪些方面最有意思。她这样做了,并终于以主人公所报道的那
个新闻故事,也就是使她成为第一位女主编的那个新闻故事为
基础来构成一条故事线。这条故事线成为这个电影剧本的“钩
子”或基础。
你只能用一百二十页稿纸来讲故事。要精心地挑选那些事
件,从而使它们能通过最好的视觉能力与戏剧性成分来描绘你
的故事,使它们趣味盎然。电影剧本必须以你故事的戏剧性要
求为基础。原始素材毕竟只是原始素材。它只是个起点,
而不是终点。
新闻记者似乎很难学到这一点。当他们以一篇报道为基础
写电影剧本时,常常感到困难。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
在一部影片中结构戏剧性故事线的方法,恰好与在新闻报道的
结构法截然相反。
一个新闻记者以收集事实和情报为业,他靠研究书本或采
访有关人员来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们一旦掌握了全部事实,就
可以设想出故事来。一个新闻记者收集的素材越多,信息也就
越多;这样他就可以使用一些,或全部都用,或干脆不用。他
一旦收集到事实材料后,就开始寻找故事的“钩子”或“角
度”,然后仅仅使用其中那些最有趣的、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来
写他的故事。
这就是好的新闻报道。
但是写电影剧本正好与之相反。你带着一种想法,一个主
题,一个动作与人物,来写电影剧本;然后编织一个能使之戏
剧化的故事线。一旦你有了这个基础故事线——如三个家伙抢
劫蔡斯·曼哈顿银行——你就可以把它加以扩展;进行调查,
创造人物,写人物传记,需要的话,访问一些人,收集所缺的
那些能对故事有用的事实和情报。如果故事还缺什么东西,那
就撰写出来。
在电影剧本中,事实支承着故事;你甚至可以说,它们创
造了这个故事。
在电影剧本写作中,你是从一般到特殊,你先找出这个故
事,然后收集事实。在新闻报道写作中,你是从特殊到一般;
你先收集事实,然后再找出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新闻记者,他根据自己发表在一家全国性杂
志上的一篇有争议的文章来改编一个电影剧本。尽管他掌握了
全部事实,但是他仍然感到很难摆脱开文章,很难把一个好的
电影剧本所需要的那些因素加以戏剧化。在寻找合适的事实和
细节方面,他束手无策了。写到三十页就不知道如何写下去了。
他陷入困境,惊恐失措,然后把这个本来能成为一个好的电影
剧本的东西束之高阁了。
他不能做到文章是文章,电影剧本是电影剧本。他想要忠实
于原素材,但是这行不通。
很多人想根据杂志或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来编写一个电影剧本
或电视剧本。如果你想把一篇文章改编成电影剧本的话,你就必
须从电影剧作家的角度去处理它。这个故事是说什么的?谁是主
要人物?结尾怎样?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男子因被指控犯谋杀
罪而被捕、受审、后来又宣告他无罪,直到公审后才发现他是真
正有罪的?还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设计,制作赛车,并
参加竞赛,最后成为冠军?还是关于一个医生发现了治疗糖尿病
的方法?还是关于乱伦的事?写的是谁?讲的是什么?当你回
答这些问题时,你可以把它们安排在戏剧性结构之中。
当你把一篇文章或新闻报道改编成一个电影剧本或电视剧本
时 你会碰到许多法律问题。首先,你应当获准写这个剧本,这
意味着,你应从有关人员那里得到改编权,要和作者谈判,也许
还要和报社、杂志社协商。大多数人是愿意你把他们的故事搬上
银幕或电视的。如果你认真的话,还需要咨询专门办理这类事务
的法律顾问或者文学经纪人。
但无论如何,别被法律事务纠缠过多。如果你不想现在就办,
那就别办。先写出个初稿或梗概。素材中有一些东西吸引了你,
是些什么呢?要探索一下。你可以决定根据这篇文章或故事写个
草稿,然后看看结果如何。如果不错,你再把它给一些有关人员
看一看。如果你不这样做的话,你永远不会知道结果如何。以
上就是你应该做的一切事情。
以上我们讨论了把小说、舞台剧或者文章改编成电影剧本的
问题,但是我们依然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最好的改编艺
术?
回答:不要绝对忠实于原著。一本书是一本书,一出戏是
一出戏,一篇文章是一篇文章,一个电影剧本是一个电影剧本。
改编的电影剧本就是独创的电影剧本。它们是截然不同的形式。
正如苹果不同于桔子一样!
练习:
随便翻开一本小说,读几页。注意一下,叙事动作是如何描
写的。它是发生在小说主人公的脑海之中?是通过对话讲述出来
的?描写部分怎样?再拿出一个戏剧剧本,也读几页。注意一下
人物是如何谈论他们自己或者剧本的动作。然后读几页电影剧本
(随便找本书中的电影剧本片断即可),看看电影剧本是如何处
理外部细节和事件的,主要人物看见什么。
---------------------------
① T·S·艾略特:(T.S.Eliot)美国现代诗人,与庞德并
驾齐驱被称为美国现代诗歌鼻祖。
② 阿培尔·冈斯(Abel Gance)法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诗
人及哲学家。
③ 田纳西·威廉斯(Tennesee Williams)美国现代著名剧
作家。
④ 阿瑟·密勒(Arthur Miller)美国当代戏剧家。尤金·
奥涅尔(Eugene O'neill)美国当代戏剧家,被视为美国
当代戏剧之父。
❺ 我要是想把原著文学改成电影剧本,然后自己投资拍摄都得需要走哪些官方程序
首先就是这个“原著”的版权问题,如果这是你写的或者你有版权,那你可以动手改了,改成剧本后找影视公司,带资进组,或者自己建公司,招人。剧本影视化的话要经历广电审核批准——找导演组剧组——找演员——勘景——联系——拍摄——剪辑——送审——找宣发——上映
❻ 寻几篇短篇小说.可以改编成剧本的
《装在套子里的人》
《变色龙》
这两篇文章人物都很有特点,变色龙的语言很合适搬上舞台。
❼ 如何把小说改写成剧本 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说出来!
一、根据剧本特点编写课本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要想把课文中叙事性的诗文改编为课本剧,首先要懂得剧本的特点,然后才能根据其特点编出符合要求的课本剧。
编写课本剧必须突出体现剧本的三方面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高潮部分也是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的“重头戏”,是最“要劲”、最需要下工夫之处。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懂得了剧本以上几个特点和要求,再参考学过的剧本课文,就可以试着学编课本剧了。
二、将剧本改写为故事
剧本与故事的共同点是,都有人物、环境,都不乏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所不同的是,故事不受舞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将剧本改写为故事,可以放开手去写,时间、空间不必那么集中。整个故事可根据剧本中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在故事中可以加强人物的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形象更为鲜明,思想感情更为丰富。同时,可将剧本舞台说明中的布景说明改为环境描写,为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总之,不论将叙事诗文改编为剧本,还是将剧本改写为故事,都要注意不同文体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努力做到正确理解原作,使改编后的文学形式更充分更准确地表达原作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❽ 为什么中国编剧都喜欢乱改小说剧情,很牛吗
1编剧地位低,人才留不住
在中国,(除了极少数著名编剧以外)普通编剧的地位低、收入低、又缺少话语权。自然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充斥大量的低水平编剧甚至外行枪手就很正常了,每年大量的烂剧一点都不奇怪。
2剧本不受重视,很少能精心打磨,改现成的有些名气的小说最省事
影视剧本来最核心的该是故事(剧本),可现在却往往是演员、导演。影视公司为了捧人、或者贴热度来圈钱(什么火拍什么),各种快餐式的量身定做大量的垃圾剧本。自然是找些垃圾编剧或枪手,快出快上。改小说最方便!不用从头创作,还有人气(借用小说本来的人气)。可是直接上原著,没新意,缺少话题,还是改多些有噱头。
3不光编剧,能改剧本的人多了
还有,剧本低质量,编剧也没什么发言权,审片方、投资方、导演、大牌演员谁都可以来指手画脚,为了各自目的乱改本来就不怎地的剧本,剧情不混乱都怪了。
4烂剧不死好剧不兴
烂剧虽多,但还是铺天盖地,审片方拦不住,商家肯砸钱,还总有喜欢垃圾剧的观众买账!所以,既然明星一张脸后面跟着一大堆的粉,不愁钱,还费劲拍什么好剧呢。与其研发好剧,费钱费力,不如在成熟的产业链大干快上,薄利多销。哪有那么多心情“十年磨一剑”。
所以。一个好剧本需要好的编剧,精心的创作和打磨。编剧水平低,又没有时间认真创作,自然难有好的原创作品,自然就喜欢改小说,改少了显不出“新意”,好像没做工作一样,不如改多些才好要报酬,歪改万一火了才是自己的功劳,尊重原著再好也好像和自己没关系。
最恨“为了创新”“加入新的理解”“我们和之前版本没有可比性”,最无奈是“效率”“票房比口碑重要”,最可恨的是“无底线的观众”“一个电视剧那么较真干吗”,最可惜的是“认认真真编故事、拍故事的人太少了”
❾ 请问小说被改编成剧本,小说的作者能得到多少钱
每一集都会拿相同的稿酬。不过这种情况新人编剧就不用考虑了.如果小说的作者自己独立把小说改为电视剧。2,当然这其中多半都是名气换来的稿酬,但真正能挣到稿酬的作家少之又少。同样,大概1000-3000每集,编剧能拿到不错的稿酬。如果小说的作者有名气,影视公司高价买断小说的改编权,其实就是买断金,首先支付给对方买断金后。4,随便再网上注册一个帐号就可以自称为网络作家了。编剧挣稿酬看得是名气,即便是北影编剧系毕业的也没用,还能拿到稿酬,现在网络文学那么发达。而作家则不同,所以稿酬不会少.编剧挣稿酬是按整部剧本分集来计算,至于能拿多少就要看小说的人气了。3。而改编金,不过通常这种改编的情况,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编剧的,例如像郭敬明.一个小说改编成剧本,你没名气就做不了编剧,不可能再去找一个新人改编剧本,编剧和作家挣的稿酬是完全两码事,那么作者除了可以拿到改编金之外1,都是影视公司相中了小说,大概可以拿到3万-5万.如果把别人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最后说一下,稿酬计算方法同上、韩寒那样的,如果没名气只能拿到枪手编剧的价钱,那要看小说的作者有没有名气,自然会找正规编剧来改编,买断小说的影视改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