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董海川的人物轶事
明魁早就听说在大城县王家口驻扎着一股强盗,为首的叫“九奎”,他一直找机会想要为民除害,好好收拾这帮强盗。一天,明魁收到了一封邀请函,来信的不是别人,正是强盗头子九奎。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明魁心想,这个强盗头子真是自不量力,居然敢找上门来叫板。“我倒要会一会这九奎,看看他到底是何方神圣。”明魁艺高人胆大,只身赴约。令明魁没想到的是,胡九奎对他非常客气,见面行礼后,毕恭毕敬地说:“久闻先生行侠仗义,见义勇为,非常佩服。”九奎对明魁说,自己做强盗也是为生活所迫,“我知道我们做的是不光彩的事,但是这么多兄弟跟着我,我也不能不管他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没饭吃。咳,我也实在是没有别的法子了,请先生为我们想条出路……”
明魁深深叹了一口气,他知道年景不好,生存困难,他深知自己也没有帮助这些强盗的能力,亦无法让他们走上正路,所以婉言谢绝了九奎的饭局,告辞回家。此后,远近还是经常有人请明魁出面帮忙剿匪,但明魁从此避而不出门。 董海川告别道人师父艺成下山之后,虽然经过岁月磨练个性收敛成熟了许多,但是嫉恶如仇的脾气还是没有改。
这一天来到苏州。正在欣赏小桥流水的董海川恰巧目睹了苏州知府强抢民女的恶行,为搭救民女,董海川夜闯府衙,一掌结束了苏州知府的命。杀害朝廷命官,董海川一夜之间成了被朝廷追捕的钦犯,好不容易逃出苏州城后,董海川从此过上了居无定所的逃亡生活。
流亡到河南后,董海川受农民起义军之托,身负重任奔京都而来。
路过灞州的时候正赶上这里一年一度的庙会,街市上人头攒动,人群熙熙攘攘。董海川见一伙混混正与一位卖白蜡杆的老人争吵。见这伙人欺负老人,围观的人怒不敢言,董海川一打听才知道,这伙人是当地有名的恶霸,他心怀不平,上前劝解,歹徒不但不听劝阻而且突然出手。董海川一错步,轻轻闪过,对方扑了个空,恼羞成怒中爬起来就朝董海川身上踢,董海川一把抓住对方脚脖子,往前轻轻一送,那人仰面朝天摔倒在地,踉踉跄跄爬起来转身就跑,不一会儿工夫就找来二十多人,个个手持兵器,一拥而上。董海川大喝一声,舞动白蜡杆四面迎击,打死、打伤多人。这拨恶霸与官府勾结,早有人报知灞州知府,董海川被捕入狱。当天晚上,董海川抖动双臂将镣铐崩断,越狱潜逃。为避风头,他来到塞外张家口董玉家避难。 有一次,董海川得罪了首领太监,被告到总管内务府主管民政的肃亲王那里,肃亲王见董海川相貌不凡,器宇轩昂,将他留在自己府中,从此董海川便在肃王府当差。连年的流亡生活使董海川的性情比以前温和忍让了许多,农民起义军失败,原计划付诸东流,董海川更加随遇而安,忍辱生活。在肃王府当差多年,没有人知道董海川是武术大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才露出“马脚”。
这天,肃王大宴宾客,肃王府高朋满座,肃王心情非常好,叫来护院总管沙回回为大家演武助兴。肃王命董海川上茶,当时,人们都在围观沙回回表演,茶送不过去,董海川一急之下,手托茶盘,纵身跃上大殿,自殿前宾客桌前飘落,静无声息,茶水竟然一滴未洒,肃王及宾客大吃一惊,大家都没有想到这个端茶送水的太监有如此好身手,于是都吵着让董海川表演,盛情难却,董海川练起了转掌之术,似行云如流水,脚步生风,时而翻身如雄鹰,时而转身如泼猴,时而跃起如小燕,变化万端……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全场鸦雀无声。正在此时,董海川一个提气腾空,轻灵跃起数尺之高,如旋风旋转而下,落地无声。 永年县南关杨露蝉,三下陈家沟投师陈长兴,经十八年练成太极拳,战胜了很多京城武林高手,杨露蝉名声大噪,人称“杨无敌”。
董海川早已听说了这个“杨无敌”,便派徒弟到瑞王府登门请杨露蝉一聚。
一个是太极高手,一个是八卦宗师,在桩上你来我去,如蝴蝶翻飞,似流星划过,看得众人如醉如痴。两人交手,时而疾风骤雨,令人眼花缭乱;时而风吹麦浪,招式变化层层叠叠;难分胜负。
杨露蝉在与董海川比武后感叹:我与董先生比武只能比个平手,胜董海川很难。
从此,太极、八卦这两大内家拳派的鼻祖级人物结为好友,也促进了太极八卦两大门派的交流沟通。
㈡ 晚清十大高手之董海川,传闻为练神功自己挥剑自宫,是真的吗
一、董海川
我感觉董海川这样的做法是因为有目的的,所以他必须要痛下决心,用这样的做法来让自己的前途更加的光明,董海川是河北人年轻时因为误伤人命,以武会友终于创立了八卦掌,董海川的武功有多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段子,所以这个段子流传至今成为了千古的佳话,这也可以看出董海川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
根据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董海川为了躲避命案,所以到了肃清王府当起了端菜的太监,这也看出了董海川能屈能伸的气度。
㈢ 童林的人物原型
董海川。
董海川(1797年—1882年),原名董明魁,生于清代清嘉庆三年,清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人。年轻时求功名未成,立志博学众家之长。
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臂力过人,擅长技击。少时家贫,自幼嗜武,年轻时因误伤人命,奔走他乡。相传在安徽九华山得遇“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了八卦掌。
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流落京师,有传为隐姓埋名成为太监到王府当差。董海川在王府当差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为人所知,一日,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
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董海川遂与杨露蝉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从此太极拳与八卦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
董海川寿享高龄,临殁昏惘,仰卧床上,两手仍作换掌式,直至气绝。八卦掌流传国内外,迄今不衰。董氏传人层出不穷,其墓已迁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董海川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冬季逝世,原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旁,1980年迁葬京西万安公墓,有碑铭数幢环墓前后。
后世编有多种崇尚董海川武功的传奇故事,其中以武侠小说《雍正剑侠图》,影响最广。该书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川,给董海川生平和八卦掌渊源染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3)小说人物董海川扩展阅读: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后,董海川“因年老气骸,始得寓外舍”,常游居弟子家中,专事授徒,“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
仅见于墓志碑中所记门徒,就达56人,董祖师声名远播。董祖师所传掌势经后人“复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加添招数,代代相传”,遍布各地,形成武术一大门派。
董祖师因材施教,各授其技,为后来八卦掌形成不同风格奠定了基础,也为八卦掌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董海川去世后,清光绪九年春,由尹福等弟子将董海川葬于北京市东直门外小牛坊村南,先后在墓前左右立四座碑纪念,记载其生平事迹。
这座墓在“文革”中遭到破坏,后经八卦掌弟子李子鸣等人倡议,八卦掌各门人共同努力于1981年将墓迁至北京万安公墓,并立碑为记。
2006年时任第四届北京八卦掌研究会会长的贾树森先生等人倡议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在北京朝阳区柳芳南里街心公园(原董海川墓地东直门外小牛坊村)安放董祖师坐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童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董海川
㈣ 董海川简介
董海川资料:
一.籍贯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城南朱家坞村人。其董氏家族于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北藁城,约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一度分化,其中一支迁至今河北雄县开口村(原属霸县)。数代后,开口村董继德再度迁居文安县富管营村。后因屡遭水患,移居朱家坞,至今已传袭繁衍二十一代。据实地走访文安调查证实:董继德生有二子董守性、董守业。其中守性无后,守业有子三人,长子董德魁、次子董明魁、三子董武魁。董明魁即后世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
二.董海川生卒
有关董海川的生卒年代,今人说法不一。早期记述多言其生于清嘉庆二年(1797),卒于光绪八年(1882),享年八十五岁。此说迄今仍为不少八卦掌界同仁所沿用。 最早对此提出异议者,见1932年由许禹生(1878-1945)先生主编的北平《体育月刊》一卷五期文《记董武师》,文载:“董海川卒时年六十又六”。 今中国武术研究院康戈武先生在其《八卦掌源流之研究》一文中出具文安董氏故里董绍勤老人提供的材料:董海川比董书山大四十岁,书山生于1853年,故海川应生于1813年,即清嘉庆十八年。 然而董氏家族后裔对此说法不一。据朱家坞村董学贤的叔父董绍亭老人1990年提及:董明魁比我父亲董书山大六十岁,我父亲又比我大五十六岁,我现年七十七,生于1913年,我的父亲董书山生于1857年,按我父亲的生年,前推六十年,是1797年,所以董海川生于清嘉庆二年,卒于光绪八年才是正确的。 此外,民间尚零散流传有生于清嘉庆元年、嘉庆六年、九年的不同论述,其众说纷纭可见一斑。 清末文举、尹福早期弟子曾增启,字省三,原名金毓慧(1862-1951)在其著作《八卦转掌汇览》中记述:“太师同治四年北来”。 由此推算,董海川如生于清嘉庆二年(1797),那么同治四年,即1865年北来京师时的年龄为68岁。考虑到人的正常生理,今人60岁业已退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以如此高龄入府当差的可能性令人质疑。 据已故李子鸣先生在《董海川先师轶事》一文中写道,尹福从师董海川时:“当时先师年五十有余,盘腿坐在炕上”。 今尹福曾孙尹希圣证实:据老姑奶奶(尹福之女尹金玉)提及,曾祖父20岁,拜董海川为师,当时董公盘腿坐在炕上。 而尹福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20岁当为1860年前后,倘若董海川果真生于1797年,那么1860年时,董公业已六十有三,而非“五十有余”。 ......( 限于篇幅,诸多论证示例从略) 通过对董海川生平履历的走访取证,结合繁杂的文史资料对比调查,客观的认为:董海川约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卒于光绪八年冬,享年约69岁的记述,较为真实可信。
三.出游与江南学艺
截至到目前,有关董海川生平最早的文字记述,见于清光绪九年(1883)春二月,由尹福等人为其师所立墓志铭文,该碑文由铁岭贵荣撰笔,沈阳人清山以草书写就,文字精美流畅,为今人研究董海川的生平,及八卦掌的早期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碑中记述:先生“少任豪侠,不治生产,法郭解之为,济困扶危,不遗余力,性好田猎,日骋于茂林之间,群兽为之辟易。” 道是碑文中关于“及长,遍游四方”的记述,颇耐人寻味,今人说法不一。 一说:性豪爽,喜交游。 一说:外出谋生。 更有云其因一命案牵连,以致逃匿在外的说法。 考虑到当时“父母在,不远游”的人文背景下,董海川只身离家,足迹远涉“吴越巴蜀”,想来定有其特定原因,只是因时隔久远,其中详情今人已不得而知。 “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精拳勇”之句,虽失之梗概,然而确较为直观的为我们表述了这样一个事实:遇者偶遇,黄冠者道士,得其所授,于是乎精通武技。所述中的不详之处,诸如:董海川于何时何地遇黄冠;黄冠者是何人;所授他何技等等,均成为后世关注的焦点。 光绪九年(1883)碑文: “及长,遍游四方,所过吴越巴蜀”。 光绪三十年(1904)碑文: “生有神力,幼以武勇名乡里,弱冠后技益精,访友于江皖,迷失道入乱山中”,“比回视,则烟云飘渺,已无其处”。 孙禄堂1916年《八卦拳学》: “八卦掌,不知创自何时何人,闻有董海川先生者,精技击,好遨游,当涉迹江皖中遇一异人传以此技”。 姜容樵1929年为黄柏年《龙形八卦掌》一书作序: “海川先生访道于江南渝花山,遇修士,授以河洛书图,教以八卦艺圃,是为八卦掌之始”。 民国十九年(1930)立石董公墓志: “力大貌奇,方腰骈肋,素好技击,勇武过人,弱冠后,侠游江南九华山上,得遇仙传艺,遂大精”。 孙锡昆《八卦拳真传》1934年版: “董师勇武过人,赴江皖访友,为得道之高人引入山中,授以八卦掌法”。 吴图南1936年所著《国术概论》: “尝于山中遇道士毕澄霞者,见其演习穿掌于青石之上,伶俐活泼,轻巧动人,遂师事焉,山居三载,造诣颇深,创八卦掌,以教后世,盖因海川精究名家拳术,融会贯通,结晶得此,其术之精不亦宜乎”。 通过以上前后跨度五十余年,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料对比,今人不难清楚的看出,后世对于董海川早期的江南学艺,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认识过程。至于董海川是否于九华山从毕澄霞学“八卦掌”之考,关系到八卦掌的历史源流,对此今康戈武先生及吴志泉、黄万祥先生,均以九华山实地考证为据,分别与以论证,其结论不一。
四.充宦官入府当差
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先生生前曾以《有关董海川身世之谜》为题,撰写文章记述:董海川艺成后,投身太平天国,因身负使命入京,割阉卧底,以为内应,寻机刺杀咸丰,后因义军败北,咸丰病故热河而栖身内廷。 想前人治学,以严谨著称,树碑立传更处以谨慎。鉴于墓志所载:“不意中年韬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先生疾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隶肃邸”之语,文中所用不意、竟之言词,无形中显露出作者对其师身世的不解及感叹。至于司马迁受宫刑而成废人之事,世人皆知,墓志作者于此特示例提及,其用意何在呢? 查清室太监来源有二,一者自幼家境贫寒,倚此做为谋生之路。二者因犯有重罪,净身当差可免处死。 值得提出的是,刻石于1883年墓志背阴的一段铭文,今少有提及,史学界亦没有给与高度重视。文中记述:“脱令壮年,仗剑以从军,吾焉知其不扫荡乎烟尘”。想来“壮年仗剑从军”当在“中年充宦官”之前,如何看待董海川的“壮年仗剑从军”,先今观点不一,且由于时隔久远,今人已无从考证。 1928年秋,万籁生先生所著《武术汇宗》中关于:董后触律,受腐刑,废为宦者,供职内朝的记述与上说颇符,且与传言中董因故犯有命案颇多吻合,似较为可信。
五.晚年传拳民间,声名显赫
清道光三十年(1850)前后,董海川因故北来京城,投身四王府当差,因“疾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隶肃邸”。此后董公武技渐为人知,并首开武术界之先河,取依圆走转变换掌势之法,创八卦掌之雏形“转掌”,始授门徒。清同治十三年(1874)后,董“因年老气骸,始得寓外舍”,常游居弟子家中,专事授徒,“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仅见于墓志碑阴中所记门徒,就达五十六人,董海川声名远震。不数年,董公所传掌势经后人“复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加添招术,代代传流”,遍布各地。形成武术一大门派。
㈤ 董海川和童林(童海川)是一个人吗
是一个人,董海川确有其人,是晚清一个武林高手,八卦掌创始人,是太监。童林是后人对于董海川的敬仰杜撰出来的小说。
㈥ 董海川的徒弟都叫什么名字
门生:尹福、马维棋、史继栋、程廷华、宋长荣、孙天章、刘登科、焦毓隆、谷毓山、马存志、张均、秦玉宽、刘殿甲、吕成德、安分、夏明德、耿永山、魏吉祥、锡章、王辛盛、王怀清、沈长寿、王德义、宋紫云、宋永祥、李万友、樊志涌、宋龙海、王永泰、彭连贵、付振海、王鸿宾、谷步云、陈春林、王延桔、双福、李长盛、徐兆祥、刘宝珍、梁振圃、张英山、郭玉亭、赵云祥、张全奎、焦春芳、刘凤春、司元功、张铎、清山、何五、何六、郭通海、徐鹤年、冯濂、李寿年、陈泮、全凯亭、阮古珍、梁世珍、贾岐山、张怀山、种香林、吴茂亭、李云贵、梁乐
小门生:
张逸民、马贵、杨峻峰、刘金印、文志、奎玉、王志、世亭、居庆元、刘印章、耿玉林
㈦ 董海川和杨露禅交手谁胜了
董海川是嘉庆时期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八卦掌这一个武术系列。年轻的时候他追求的并不是武术,而是和普通的学子一样,为功名而忙碌,但却没有收获,于是他就决定多方面地学习各家的长处,也就是学了多个门派的武艺精髓。
他臂力惊人,手臂也很长,从小就喜欢练武,经过多年的武艺学习,他知道自己擅长的武艺就是靠技术击打对方。后来因为不小心伤了人,这个被伤的人还死了,于是他就远走他乡,逃命去了,于是就开始了他以武访友的一生,十三年后,他游历归来。因着他不寻常的经历,让他自创了一套名为八卦掌的派系。
他曾经是肃王府的太监,除了可以消除自己打死人的罪名外,还因为他需要传递消息。当时他还是太平天国的人,是卧底,专门用来传递宫中消息的人物。
若要问董海川对武艺到底有多热爱,只要看他临死时候的表现就可以了。在死前,他躺在床上双手还在耍着八卦掌的招式,直到死亡没有停歇。
董海川和杨露禅真的交手过么?
董海川和杨露禅都是晚清时期有名的武者,是真正的武林高手。至于两人是否有真的交手过,我们却不得而知,而且也没有文字记载。毕竟在现实世界中,在晚清那段时间,很少有高手在比武的时候是当着众人的面的,况且高手在比武的时候都是私下里比拼。毕竟身为高手,难免有几个徒弟,若是高调比武,不管哪一方输了,都是极其掉面子的事情。
就像电影中叶问和其他门派的高手比试的时候,就是只有两个人关在房间里,甚至连徒弟都不能观望。切磋结束后,房间里的东西也完好无损。
除了比武私下化,高手间比武也是点到为止,除了顾全了那一点面子之外,还因为若高手使出全力去比拼,那后果可是相当严重的啊,周围的物件被破坏个干净之外,还会使得双方都受伤,严重的就是毙命,轻的也是深受重伤。如果有第三个高手,那么,就会让这第三人占了便宜。况且,高手的比拼,一次胜利并不能说明什么,说不定还有人说是运气好。
因此,董海川和杨露禅真的交手过么这个问题也就不了了之了。
㈧ 董海川和童林(童海川)是一个人吗
董海川和童林是一个人。
童林,字海川,是常杰淼的长篇评书《雍正剑侠图》(又名《童林传》)中的主人公。祖籍为京南霸州童家村,人称“镇八方紫面昆仑侠”。
相貌魁梧,秉性刚直,纯厚敦笃。在江西卧虎山巧遇剑客尚道明与何道源,学得八卦柳叶棉丝磨身掌与八法神钺。协助朝廷钦差年羹尧平剑山蓬莱岛、万龙藏峰岛、聚英山,粉碎了英王富昌及十四皇子允禵的反叛阴谋。
多次救胤禛于危难之中,最终使得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创立无极门。他嫉恶如仇,不畏强权,看到阿哥弘涛强抢民女也毫不犹豫上前去管。他性格直率,最中信义,与马彪约定一夜之间打破达摩堂,直到发现被人欺骗,这才勃然大怒。
(8)小说人物董海川扩展阅读:
历史原型
真人名为董海川(1797年—1882年)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村人。
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膂力过人,擅长技击。年轻时求功名未成,立志博学众家之长。以武访友,历险搜奇。相传在安徽九华山得遇“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了八卦掌,一般被认为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
董海川总是嫉恶如仇,好打不平,也经常四处云游。为了不给家人带来麻烦,干脆改了名字,从那以后就叫董海川了。
㈨ 董海川的人物生平
生于清代清嘉庆三年,原名董明魁 ,清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 人。一般认为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年轻时求功名未成,立志博学众家之长。于清道光五年(约1824年),时年26岁远游吴越巴蜀,以武访友,历险搜奇,一去十三载。于道光十八年,年近四十余回归故乡,已改青年时之刚烈。朝夕习练揣摩,传授族人。时常外出数日,家人不知何为,问言访友。
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臂力过人,擅长技击。少时家贫,自幼嗜武,年轻时因误伤人命,奔走他乡。相传在安徽九华山得遇“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了八卦掌。
少时家贫,自幼嗜武,年轻时因误伤人命,奔走于他乡。
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流落京师,有传为隐姓埋名成为太监到王府当差。(其实系太平天国所派卧底探子,与慈禧太后身边近身侍卫交厚[该侍卫功力极深,后被追杀潜逃],宫内消息由该侍卫传递给董海川)
董海川在王府当差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为人所知,一日,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董海川遂与杨露蝉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从此太极拳与八卦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董海川寿享高龄,临殁昏惘,仰卧床上,两手仍作换掌式,直至气绝。八卦掌流传国内外,迄今不衰。董氏传人层出不穷,其墓已迁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董海川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冬季逝世,原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旁,1980年迁葬京西万安公墓,有碑铭数幢环墓前后,后世编有多种崇尚董海川武功的传奇故事,其中以武侠小说《雍正剑侠图》,影响最广。该书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川,给董海川生平和八卦掌渊源染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文安县(河北),2016年1月29日 (体育)董海川祖居纪念馆建成董海川金箔泥塑像 1月29日,在河北省文安县董村管区朱家务村,董海川第六代后人为来访者介绍董海川事迹。为纪念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1797——1882年)、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文安县以董海川祖居为基础,恢复祖居旧貌,并修建宽1米、高1.2米的董海川金箔泥塑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