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说大全 > 鲁迅小说药中的三个人物

鲁迅小说药中的三个人物

发布时间:2021-08-06 07:18:30

『壹』 鲁迅《药》里的人物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夏四奶奶:(赶快捂住夏瑜的嘴巴)孩子,深更半夜的你胡说什么啊!被人听见是要杀头的!
华老栓:(作嘘的动作)小声点吧,这话可不能在我们茶馆里说!你不怕杀头,我们一家子还怕呢!

『贰』 鲁迅小说药人物分析

华老栓:麻木,无知,勤劳,简朴,小心翼翼,胆怯,作者对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康大叔:凶狠,贪婪,残忍,无耻
夏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英勇无畏.

『叁』 鲁迅的作品里的经典人物(三个以上)

藤野先生:1、帮“我”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2、纠正“我”画的解剖图的错误—回—严格要求,循循善诱,亲切和蔼答,尊重科学
3、关心我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总评:没有狭隘民族偏见,失学严谨,正直热诚

阿q:阿Q他是一个追求「精神胜利法」的一个人,通常输家都是自己,但是他就是能够找到无限的理由来赞同自己才是赢家。他顺应时势而作出他"认为"对的事情,透过了这样的行为、这样的想法让大家觉得他是有存在的价值的,但是有时候想要表现出一个完美的自己他就必须以欺骗的方式来告诉自己自己是存在的,但是这样表现出的自己却是一个虚假的、不真实的自己。

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懒惰而又死爱面子。
点评: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肆』 鲁迅的小说《药》中,分析康大叔的人物形象…

》是高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对小说中康大叔这一人物形象,传统的观点多认为在刑场上卖人血馒头的"黑衣人"就是后来进茶馆的康大叔。但是,近几年来不断有人对本文进行新的解读,认为"黑衣人"与康大叔实为不同的两个人,例如今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刊登的《行刑者是康大叔吗?》一文。初读这些文章,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论据似乎也很确凿。可是仔细琢磨一下,又觉得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一、关于对华老栓态度不一样的问题。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论的依据之一是,"黑衣人"与华老栓不熟识,所以在华老栓买"药"时,对老栓既冷漠又凶恶;而康大叔是茶馆的熟客,与华老栓一家熟稔,其外表虽凶恶,可对老栓一家还是客气的,很关心的。如果是同一人,岂不前后矛盾?
对此,笔者的理解是:像康大叔这样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职业刽子手,难道我们还指望他在卖人血馒头时对华老栓客客气气地吗?况且行刑者黑衣人此时正在杀人,在执行"公务",执行"公务"就要摆出他不可一世的威风,显示他凶恶的本质。如此,职业刽子手的本性以及当时刑场上特有的环境氛围,就决定了康大叔即使是老栓茶馆的熟客,也不会热情地招呼老栓,而是显得"格外凶狠和粗暴"。设想如果真像"林文"所说的那样,把黑衣人写成对老栓很温和的样子,此时读者眼前这个刽子手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仅仅凭黑衣人待老栓态度"极凶",就断定他与老栓不熟识,从而推导出他不是康大叔,是站不住脚的。
再说,作为华老栓茶馆的熟客,康大叔也并不是像那几篇文章所说的那样,其外表虽凶恶,可对老栓一家还是客气的。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康大叔一闯进茶馆,就目空一切,大嚷大叫,急于表功,成了茶馆的中心人物,大家都对他恭恭敬敬的。华大妈黑着眼眶,笑嘻嘻地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也提着茶壶赶紧给他冲水。当华大妈听到康大叔说出"痨病"两个字,尽管很忌讳,心里不高兴,但也只能"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在康大叔面前,她连"不高兴"的表情都不敢流露出来。这陪着小心的"笑嘻嘻"蕴涵着多少辛酸啊!康大叔分明是凶神恶煞,从他身上哪能看到对老栓一家一丁点的"客气"呢?当然,相对于刑场上,康大叔算是"客气""关心"了,但作为读者的我们不是很容易感受到那种骨子里不寒而栗的恐惧吗?
由此看来,黑衣人和康大叔对老栓及其一家的态度其实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前者凶恶,后者"客气"的区别。另外,老栓夫妇这种恭敬而委琐的态度与前面老栓面对黑衣人胆战心惊的态度其实也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多么强烈的反差"。

二、关于康大叔一点好处都没有得到的问题。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据之二是,因为康大叔说,在人血馒头这件事上,栓叔得到了人血馒头,夏三爷得了二十五两赏银,而他自己"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于是提出疑问:如果康大叔是行刑者黑衣人的话,他不是得了老栓一包洋钱吗?他又怎能在老栓茶馆里说没有得到好处呢?这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另外,还有的文章根据康大叔说的"要不是我信息灵......"这句话,认定康大叔只是一个"中介",是黑衣人的"同事",康大叔没有参与杀人,只是在得知消息后告诉华老栓,做个"好事者",以便以后在茶馆喝茶可得到好处--"加一个橄榄"等。据此,他们认为,如果康大叔是刑场的执行者,那么,他不应该说"要不是我信息灵......",而应该说"要不是我把人血馒头给你",这样才合情理。
笔者觉得这种理解是很天真很肤浅的,读文学作品怎能这样过于"坐实"呢?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旁若无人、大模大样地"闯"进茶馆,"横肉块块饱绽"地大嚷大叫,肆无忌惮,全然不顾别人的痛苦,俨然摆出一副救命恩人的架子,骗了钱还要人家感恩戴德。对于这样一个人,他说"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能相信吗?他得了老栓的一包洋钱,还要卖乖,还说"没有得到一点好处",笔者以为这不但不能证明黑衣人不是康大叔,反而更暴露出其虚伪和贪得无厌的嘴脸。
因为康大叔的一句话"要不是我信息灵......",就断定康大叔仅仅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中介"也是很难成立的。一个敲骨吸髓、贪得无厌的刽子手,给老栓提供消息,仅仅是为了"以后在茶馆喝茶可得到好处"吗?《药》是小说,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就要有文学作品的读法,对于这样一句包含丰富的潜台词和弦外之音的话,我们又怎么可以"死在言下"呢?为什么非要作者明明白白地说出"要不是我把人血馒头给你",我们才觉得稳妥牢靠呢?
笔者认为,"要不是我信息灵......"这句话后面的省略号,其实正是暗示了康大叔天亮前杀害夏瑜,卖人血馒头给老栓这一事件。同时,也正是这句话将第一节与第三节的情节勾连起来,将第一节的黑衣人与第三节的康大叔同一化,从而保持了故事情节的连续性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此外,还要注意小说在康大叔穿着方面的一个细节描写。在第一节里,写的是"一个浑身黑色(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的人",到了第三节,康大叔闯进茶馆时仍然是"披一件玄色布衫",腰间胡乱地捆着"很宽的玄色腰带"。按照文下注解,玄色即黑色,"一个浑身黑色的人"不就是康大叔吗?在这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再一次得到印证。而且,黑色象征黑暗和恐怖,这与康大叔凶恶的刽子手身份又是多么吻合。连这样一个细节都处理得这样完美,鲁迅先生不愧是伟大的艺术家。

三、关于人物形象的互补问题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据之三是,如果将两者看作一类中的两个人,形象上就可以达到互补,从而既丰富了封建爪牙的内涵,又深化了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更为丰富的品读空间。
这一观点初看似乎很有道理。可是,联系全文来看,就不那么令人信服了。我们知道,小说是按明、暗线两条线索来叙述故事的,老栓买药、小栓吃药、众人谈药是明线,夏瑜狱中斗争、英勇就义是暗线。人血馒头是联结这两条线索的"物",而康大叔则是联结这两条线索的"人物"。正是有了这个起联结作用的"物"和"人物",小说的结构才显得紧凑、集中,小说的主题才得以强化、突出。如果按他们所说,开头的"黑衣人"是一个刽子手,后面的康大叔是黑衣人的"同事"--另一个刽子手,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那不是造成两线中断,节外生枝,把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都破坏殆尽了吗?在这种情况之下,哪还谈得上形象上的互补,主题的深化和品读空间的丰富呢?

四、关于外貌描写问题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据之三是,若黑衣人真是康大叔,为什么鲁迅先生在第一节里不直接点明这个人就是康大叔,并对其进行详尽的外貌描写,却只点出他是"一个浑身黑色的人",而到第三节才对康大叔进行详尽的外貌描写呢?笔者以为,这里至少有这样几点讲究:
一是故事开始的时候,夏瑜被害、老栓买"药"还是"秋天的后半夜",天还没有亮,人的外貌不可能看得太清楚,老栓见到的当然就只是"一个浑身黑色的人"。这样比较真实可信。而天亮后,刽子手丑恶的外形便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时候,作者抓住康大叔闯入茶馆这一时机,对其外貌、衣着等展开全方位描写也就顺理成章了。
退一步说,即使真如上述文章所言,老栓提着灯笼与康大叔近在咫尺,可以看清对方的外貌,鲁迅先生也可以自有他的安排,而无须在此对康大叔展开详尽的肖像描写。这样做,一者可以表现出康大叔的两面性格:在刑场上借助夜幕的掩护,干着杀害革命党的勾当和罪行,暴露了其凶残暴虐的本性;而到了天亮的时候,又伪装成老栓一家的救命恩人(但其残暴的本性还是通过其举止言行暴露出来了)。这一人物形象就显得十分真实而有立体感了。再者,开头时,借着黑幕,只大概地画出刽子手的轮廓是"一个浑身黑色的人",并不点明其姓名,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个悬念:这个浑身黑色的人到底是谁?他杀的人又是谁?他为什么要将人血馒头卖给华老栓?......带着疑问,待读到第三节康大叔在茶馆出场的时候,我相信,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会在这里找到答案:原来那个凶残的刽子手就是康大叔!这样,一个人物贯穿下去,不但情节上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细针密缝,跌宕有致,而且人物形象更加完整,主题更加鲜明。如果像上述文章所说的那样,能达到这样的思想和艺术效果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黑衣人其实就是康大叔,对文本进行新的解读虽然允许甚至是值得提倡的,但不能离开文本具体的思想和语言环境而随意地肢解和演绎。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最给力.

『伍』 鲁迅药中所说的三个他们是什么意思

根据作者对笔下人物的不同感情和态度,给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分类。

愚昧而麻木的群众:华家夫妇、看客、茶客(二十多岁的人、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夏四奶奶。

丑恶的爪牙、帮凶:康大叔、夏三爷、红眼睛阿义等

革命者:夏瑜。

1. 华老栓为主的形象。

(1)从以下细节描写,可看出华老栓是属于贫穷的劳动者。他家的一点洋钱来之不易,是血汗积攒来的。为了儿子治病,他只好从“枕头底下”拿出来。但带钱郑重其事,深恐掉失。

A. 华大妈从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

B. 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C. 按了按,硬硬的还在。

D.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交给他。

(2)作为普通劳动者,华老栓具有性格最本质的一面——勤劳而善良。

他疼爱儿子,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拿出长期辛勤积攒而舍不得花的钱。到了买“药”去刑场,他却“吃了一惊”,不敢走近,退到一家铺子屋檐下“发冷”。在他眼里,看杀头的闲人像“鬼似的”,当刽子手递给他想要买的良“药”——人血馒头时,他却不敢去接。这些都说明他的性格是善良的。

(3)在第二部分写华老栓回到家,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问:“得了么?”当将煎人血馒头时,又写小栓的母亲慌忙说:“小栓——你坐着,不要到这里来。”

描写华大妈的神态和语言,是为了表现母亲爱子心切,深怕买不到被认为医痨病“包好”的“药”。因为能否买到直接关系到儿子的生死。当知道这“药”已得到后,在未煎烤前,又怕儿子看了血淋淋的馒头不敢吃,所以不让儿子过去。

(4)提问:作者主要是突出华老栓性格的另一面——十分愚昧、麻木。

他对刽子手骗人的话深信不疑,为有机会买到这种“药”而感到“爽快”、“幸福”;买到“药”后,他无比兴奋,小心地煎“药”,充满希望地看儿子吃“药”。他关心的只是儿子的痨病,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刽子手毕恭毕敬。这些都表现他愚昧到麻木不仁的程度。

(5)文中华老栓爱子心切,而显得十分愚昧的有关心理描写句子。

A. 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B. 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C. 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

(6)华老栓既是不觉悟劳动群众的代表,那只写他的愚昧和麻木,而不写其他人,能否反映出当时群众的精神面貌?

华老栓虽然是小说中重要人物,他那悲剧性的愚昧具有典型性。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根深蒂固,成为社会严重问题,单写华老栓还不够,还应该写华大妈、看客、茶客、夏四奶奶等人物,即既有老的,又有年轻的;既有整天碌碌操劳的,又有无所事事的,这样才能深刻而广泛地揭示出本文的主题。

(7)明确:夏瑜宣传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听了《感到气愤》;夏瑜挨牢头的打,驼背五少爷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夏瑜说阿义“可怜”,茶客们却说他“疯了”;夏瑜被杀害,人们“潮一般”去赶看热闹;甚至烈士的母亲也不理解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而牺牲。她不感到光荣,竟然感到“羞愧”,等等。

(8)总结:鲁迅写华老栓等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同情他们的处境和悲惨的遭遇,又批判他们的愚昧落后。而他们的愚昧,是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实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因此作者揭出他们的“病苦”,也就有力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罪恶。

2. 康大叔的形象。

他第一次出现是在刑场。夏瑜被杀后,他突然出现在老栓面前;第二次出现是在茶馆。当茶客谈话时,他突然闯进来。文中先后用“黑的人”“横肉的人”指称他,到以后通过跟华大妈对话,才知道他是康大叔。作者之所以那样指称他,不仅是为了突出人物外貌特征,更主要体现对他的憎恶之情。文中并没有交代他是刽子手,但我们可以从课文注释和小说具体描写看出来。注释指出,旧时民间迷信,认为人血可以医治肺结核病,处决犯人时,有人向刽子手买蘸过人血的馒头治病。而刑场写的就是钱血交易,所以可推知其人就是刽子手。此外,更可以从描写中看出来。他贪婪、阴险、狠毒、卑鄙,是封建统治者十足的爪牙,帮凶。

替主人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合理;诈骗群众,把革命者鲜血当“药”高价出卖;宣扬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

康大叔这人尚且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便恶行累累,可想其主人将多么凶残狡诈!

康大叔这个人物不仅写得十分传神,而且饱含了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使人读后久久难忘。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这三种手段。

肖像描写之所以精彩,在于能抓住最富有特色的神态,容貌与服饰,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性格特点。如写“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其凶神恶煞的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写“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钮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其流氓的形象呼之欲出。

动作描写之所以精彩,在于能准确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在特定情景中各种性格化的行为。如:写卖人血馒头时,用“摊着”,“撮着”两个动词准确地画出其人凶狠而贪婪;用“嚷”、“抢”、“扯”、“裹”、“塞”等动词,极其准确地写出其人对老栓粗野态度和不耐烦心情;用“抓过”、“捏一捏”,写出其人接钱、数钱熟练动作和丑恶、凶残的灵魂。

写进茶馆时,用“闯”、“嚷”两个字,准确表现其人目中无人的粗野行径,等等。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陆』 求鲁迅的小说<<药>>中的人物性格

鲁迅先生刻绘人物惯用白描手法。往往是平实简易的几个词,就把人物的性格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药》中对康大叔的刻绘就是典型的例子。作者紧扣身份,抓住特征,运用精练传神的动词,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最精彩的文字有两处:

①.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走、冲)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穿)一件玄色布衣,散(松、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扎、系)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叫、说)道``````

②.那人便焦急起来,嚷(哼)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抓)过灯笼,一把扯(撕)下纸罩,裹(包、托)馒头,塞(递)与老栓;一手抓(接、拿)过洋钱,捏(掂、数)一捏(掂、数),转身去了。嘴里哼(叫)着说:“这老东西``````”

着重号和括号里的词语的笔者添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比较赏析,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了解。文段①是描写康大叔走进茶馆的情景。动作粗鲁,着装随意,嗓门特大。“走”字随意,步态平缓,与突如其来的情境不吻合,“冲”字则指向明确,力度有余而霸气不足,唯有“闯”字,才恰到好处地活画出康大叔莽撞粗野,目中无人的神态。着装方面,“穿”、“扣”、“扎”、“系”给人的感觉是严整、规范,平淡有余而个性不强,“披”、“散”、“捆”则可见出康大叔的蛮横粗鲁、面目可憎,一副十足的地痞流氓相,无赖又无耻!进门便“嚷”,毫无顾忌,放肆无礼,无异于凶神恶煞。而“叫”字音量不足,程度不重,“说”字平淡,略显斯文,显然,用这两个词来描摹康大叔的语调声态是不恰当的。

文段②描写康大叔出场“卖”人血馒头的情景。他粗野无赖,贪婪凶暴,是一个黑面兽心的地头蛇,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嚷”字高声大气,焦急暴躁,“哼”字则显做贼心虚,底气不足。“抢”字动作迅猛,霸气十足,“抓”字则动作轻微,于境不符。“扯”、“裹”二字动作干脆果决、不拖泥带水,足见康大叔出卖人血馒头的娴熟在行,“撕”、“包”、“托”则慢条斯里,神态庄重,“塞” 字不管对方同意与否,也不问对方的喜怒哀乐,强行给予,非拿不可,“递”字则斯文客气得多了。“抓”字写康大叔主动抓抢,贪婪粗鄙,急不可耐,“接”字被动,“拿”字平淡,“捏”字有极强的表现力。大家可能会想,他接过钱后为什么不掂一掂,数一数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康大叔这种人是地头蛇,他说要十块钱,你是不敢给他九块九的,所以他很放心,只是捏一捏就走了,他不怕你亏他。最后一个“哼”字则是钱财到手,还愤愤不平,嫌华老栓胆小怕事,嫌华老栓吞吞吐吐,一点也不爽快。“叫”字则没有这种潜台词效果。

通过以上更词易字的比较赏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鲁迅先生用字遣词的形神兼备,自成高格的特点,无疑这对我们的写作训练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 品味细节,体会情意

文学作品中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渲染情境气氛,凸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别具匠心地安排了两个细节,“花环”和“乌鸦”。人们对这两个细节的优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细节进行品味,引发他们的纵横比较,深入讨论,这对于提高他们文学欣赏的兴趣和审美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先说“花环”,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过一段话:“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一句话,鲁迅先生在瑜儿的坟上安排了一个花环,是为了给作品阴冷凄清的色调增加一点“热度”和“亮色”,暗示夏瑜流血牺牲,革命后继有人,给人以憧憬和希望,但同时,鲁迅先生也意识到,这花环是“平空”添上去的,用课文中的话来说是“没有根”的。为什么呢?原因有二,其一,从当时的习俗来看,清末还没有送花圈志哀的习俗。现实主义要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也包括细节真实,即细节源于生活,忠实于生活,它的出现或存在有现实生活的必然可能性。花环“的安排显然违背了这一要求。

其二,从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来看,似乎找不到一个会送花圈的人。因为前几节所写的事和人中,无论是间接的或直接的,都看不出有对夏瑜的一点同情的表示的,康大叔穷凶极恶,杀人不眨眼,刑场看客争先恐后,一睹为快,狱卒阿义乘人之危,敲诈勒索,夏三爷远祸全身,出卖侄儿,茶馆常客养尊处优,百无聊赖。他们对夏瑜或幸灾乐祸,或落井下石,或愤然不平。华老栓夫妇关心儿子的病痛生死,不问他人的命运好歹,夏四奶不以为荣,反以为耻。没有一个人同情夏瑜,更不用说理解和支持了。前面几节没有相应的伏笔暗示,后面花环的出现就显得唐突不顺。契诃夫说过,小说创作的时候,如果你在前面的章节里安排了一支枪挂在墙上,那么后面就一定要写到有人使用这支枪。意思很简单,细节的出现要符合情节的安排,要前后照应,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小说才文脉顺畅,结构严谨。同样是《药》华小栓的“死”就处理得很好,前面三节一共七次写到小栓的咳嗽,而且一次比一次剧烈,这暗示着他病情的日趋恶化,第四节写到他的死就有了着落,前后关照。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结尾写那挂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前面也作了充分的铺垫、暗示,路瓦栽夫妇到珠宝店买项链时,老板“查看了许多帐薄”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早在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显得很随便,说明项链并不怎么贵重。而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并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真伪,可见其价值一般。前后呼应,天衣无缝。相对而言,<<药>>的“花环”的出现显得无根无据了。

再说“乌鸦”,《药》的结尾着意描写“乌鸦”这一细节,颇有深意。其一,渲染气氛。在周围便死一般静的坟场,“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一副漆黑冷峻、缩头缩脑的站相,一声突如其来、情势吓人的大叫,一个张开两翅、挫身迅飞的动作,使人感觉到凄清阴冷,毛骨悚然,况且这乌鸦还是不祥之物呢。其二,凸现主旨。作为革命者母亲的夏四奶奶,对于儿子的死始终不明不白,她相信人死了有魂魄,以为花环就是儿子的阴魂“显灵”,并希望由乌鸦的动作得到验证,她万万没想到,乌鸦并没有按她的意图飞上坟头,而是“远走高飞”了。这实质上就暗示了夏四奶奶相信的因果报应,乌鸦显灵这种迷们思想的破产,从而也就更鲜明地表现出要唤醒民众的主题。如果我们把乌鸦换为喜鹊,显而易见,吉祥喜庆的喜鹊出现在这里,不伦不类,既破坏了小说整体(特别是坟场)冷清,幽暗的气氛,又冲淡了小说的主题表达。

『柒』 药(鲁迅)里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按他们的性格特点进行组合,并说F

《药》写于1919年4月,作品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的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故事。
人物:老栓;华大妈;小栓;卖药的人;满脸横肉的人;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康大叔;瑜儿(死了)
l 华夏青年怎么了
夏瑜死了,华小栓也死了,华、夏两家两个青年都死了,这是华、夏两家的悲哀。不排除鲁迅先生想作这样的拼合:这是“华夏”的悲哀,中华民族的悲哀。
一、小栓死得呆
小说没有过多刻画小栓。我们只知道他得了痨病,病得厉害。吃了“人血馒头”也没治好,葬在西关外坟地右边穷人的丛冢里。
痨病:指中医指结核病,当时虽不算小病,也不是突发病,不可能一下子倒头。可是,好像他的病不关他自己的事,听由父母包办。华大妈叫他不要到灶下来,他就不来;叫他进来,他就进来。叫他吃“人血馒头”,他就吃,连问也不问一下,虽然也看了一会。叫他睡一会,他就依着睡下,尽管睡着咳。好听话的青年。阿弥陀佛,不过没有一点活力,也没有丝毫主见,呆子一个。
二、夏瑜死得莽
比之小栓,夏瑜走到另一个极端。他活力四射,勇往直前,不知道什么叫屈服。为革命而关进了牢狱,仍一个劲劝牢头造反。性格刚仞,不喜欢屈服.
可是--他头脑不冷静,也太单纯。被自家叔伯夏三爷出卖了,还蒙在鼓里。儒家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连家人都没有争取到,摆不平,又怎么能轻易得到其他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呢?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却把他当成真心把子,和他攀谈,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被没榨到一点油水的阿义给了两个嘴巴,还要说“可怜可怜”。
我们钦佩他对革命铁血忠诚,英勇无畏。但总感觉,他缺少清醒的认识与起码的策略,更没有对革命群众做什么工作。他所从事的是“夏瑜式革命”,只能是一个悲剧结局,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与脱离群众的弱点。
三、“二十多岁”活得愚
第三章里还两次写到一个“二十多岁的人”。
第一次,康大叔说到夏瑜劝牢头造反,第一个反应的就是他: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当众人听明白夏瑜骂阿义可怜时,他又跟着花白胡子省悟: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地说。
夏瑜宣传革命,大多数人不能理解,这是社会麻木的悲哀。而同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应该脱去了少年的幼稚,也没有染上老年的顽固,对世界自然有一份较为清醒的认识,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可是他也不能理解,快速反映过来,不为别的,只是很气愤。反映越快,就越显示他愚昧。在茶馆这场“群聊”中,他最后附和,“也恍然大悟”,说夏瑜是发了疯了,这种终结更是“青年”的悲哀了。
四、丁字街青年喊得昧
这个社会真的“病”得不轻,不只这一个青年如此;华老栓去丁字街头给儿子买人血馒头时,不是被清一色的青年人笑话吗?
“哼,老头子。”
“倒高兴……”
“几个从他面前过去了”的人看到华老栓时这么说。“一个还回头看他……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冷清的秋天,大黑早里,到街上来赶闹热的看客,忽然发现杂了一个“老头子”。便觉得稀奇古怪,似乎这“老头子”穷开心,也来凑闹热,似乎这纯粹是“我们”年青人的专利。
这样的青年是如此之多,“一眨眼,已经拥过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三三两两”本不孤零,“合作一堆”更见量大。“一眨眼”可见时间之短暂,“拥过”“潮一般”更见阵势之汹涌。青年的青春热情,如此而已,看看杀人寻热闹。
这些无聊的麻木的看客,曾经强烈地震撼过鲁迅先生的敏感的心灵,先生也不止一次在作品中提到,如“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喊》自序)他们集体愚昧,以至于偶尔有些清醒些的革命先驱者(如夏瑜)的呼唤,仍然不能为他们所理解,所接受。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真的病得不轻!

『捌』 点评鲁迅的《药》里边的人物形象

华老栓:是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形象,他生活十分艰辛,(“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但作者着力描写的并不是他的经济状况,而是他的精神愚昧。老栓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感到“幸福”。在他的内心儿子的性命是重要的,至于所谓的“革命”,他不关心更不理解,更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
康大叔:作为统治阶级杀人的工具,凶暴、残忍、贪婪。小说中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都有描写,尤其是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等动词更是生动表现了他的蛮横。但要着重指出的是,康大叔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却并不是罪魁祸首。

浑浑噩噩的茶客
那一帮茶客——无论是“二十多岁”的青年,还是“花白胡子”的老人,都是些游手好闲、麻木而又空虚的小市民,他们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对封建统治者,他们恐惧、讨好、“低声下气”;对“造反”的革命者,他们不理解、不同情、甚至仇视。他们是封建秩序的不自觉的维护者,也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茶客中的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都属于“闲人”之流。他们整日在茶馆度日,刽子手谈论被杀者的事情,正好成为他们极有兴味的“谈资”,所以他们还要“低声下气”地向康大叔打听有关夏瑜的事情。他们对于革命的看法,完全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的看法是一致的。茶客中还有个“二十多岁的人”,在同其他茶客一道听康大叔谈论夏瑜的时候,只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听到夏瑜劝牢头造反时,他惊异地叫了一声:“阿呀,那还了得。”而且“很现出气愤模样。”一句是在听到牢头阿义打了夏瑜,夏瑜说阿义可怜,花白胡子说是“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他也恍然大悟地说:“发了疯了。”这“二十多岁的人”也是一个“闲人”,他和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那些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鲁迅写《药》的时候,是相信“青年胜于老年”的,而这个“二十多岁的人”却和花白胡子之流是同一论调,正说明群众中的愚昧、麻木的状态仍在发展,而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影响在群众中的影响又是何等的薄弱。
夏四奶奶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江南某城镇的贫苦妇女形象。她家境贫寒,年老体衰。她深爱相依为命的儿子,因失去他而痛苦悲伤;又因儿子是旧制度的叛逆者而蒙冤受辱,但她愚昧、迷信、守旧,是一个尚未觉醒的社会最底层的妇女。

小说表达了鲁迅深沉的悲哀,革命者未受崇敬反遭唾弃,连生身母亲也 受累蒙羞;革命者孤独到连母亲对他也不了解。但鲁迅最大的悲哀,最深潜的忧虑,却在于夏四奶奶对革命的痛恨,这正是小说所表现的悲剧的真正内核。因为仅仅是革命者的母亲不理解革命并不足以构成悲剧。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革命者的母亲是不可能与革命者处于同一思想水平线的。鲁瑞并不理解鲁迅为之奋斗的事业,秋瑾的母亲和秋瑾则更隔膜。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是必然的、正常的。

『玖』 鲁迅的《药》中人物名字有什么含义

其实鲁迅《药》中的华老栓及华小栓还有夏四奶奶中的姓氏的连读刚好是华夏,而在古书籍中华夏就是中国的意思,因此鲁迅的这篇文章就是借着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批判旧社会的黑暗。众所周知鲁迅生活的年代刚好是在二十世纪初期,而那时的中国正处于被日本帝国主义分子瓜分的黑暗时期,面对着日益不像原来中国的中国,鲁迅先生于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创造出了这篇著名的小说。文中的华老栓就是代表着旧中国的人名,而华小栓则是代表着处于鲁迅生活年代 的人,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拥有者一种奴性,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而夏家的儿子则是代表着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日夜奋斗,虽然最后他的结局很悲惨,但是其实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新中国一定会成立的。总之一句话他们都是鲁迅先生笔下中华名族的缩影,他们的特点就是当时那个社会人们的特点,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奴性也是折磨中国人民千百年的枷锁。

阅读全文

与鲁迅小说药中的三个人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完结免费一妻多夫小说 浏览:52
都市狂枭小说下载txt全集下载 浏览:99
长篇系统流完本玄幻小说 浏览:503
恶魔心尖宠全文小说 浏览:147
写小说怎么避免虽然但是 浏览:578
女主角叫挥玉的小说 浏览:307
肥臀小说网 浏览:757
男主角南宫炽的小说 浏览:781
综影视有还珠格格同人小说 浏览:232
怎么在网上报名写小说 浏览:450
韩星同人小说下载 浏览:258
完结本末日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浏览:630
完结免费搞笑小说排行榜 浏览:599
霍夫曼穿越小说 浏览:681
都市偷心龙爪手小说2185章 浏览:550
关于暴富系统小说 浏览:66
小说重生民国之生死狙击 浏览:661
老梁mp3有声小说下载 浏览:787
末世进化泡妞类小说排行榜 浏览:494
末世重生建设开荒小说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