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眼中的韩信 1000字
家是否记得西汉的那一位大将军韩信吗? 韩信出身贫寒,父母早逝,只能靠乞讨或钓鱼为生。有一天,韩信碰到了一位慈祥的老婆婆,老婆婆见他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一连几天都是如此。韩信十分感激地对老婆婆说:“您这样照顾我,等我长大一定会好好报答您。”从此韩信便认真苦读,练习武艺,决心做一个有用的人。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当他回到故乡,派人找到了当年给他饭吃的老婆婆。韩信再三答谢老婆婆,并给了老婆婆一千两黄金。这就是传诵千古的“一饭千金”的故事。韩信显贵后没有忘记自己的过去,没有忘记困难时那位老婆婆对自己的援助。韩信的这一举动让我懂得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真正内涵。 说到韩信,不禁又使我想到了他所受的胯下之辱。当时乡里有一个恶人,在大街上碰到了韩信,便对韩信百般挑衅:“你整天舞枪弄棒,像是一个有胆量的人,你敢拿剑刺我吗?要是不敢,就得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宁愿受眼前之辱,也不逞一时之勇,最终韩信伏在地上从那恶人的胯下爬了过去。任凭周围的人怎么取笑,他也全然不顾。其实韩信不是没有骨气的人,受到这样的侮辱无论是谁都恨不得一剑杀了对方,但他知道如果冲动就会酿下大错,好汉不吃眼前亏。正是憋着这样一股劲韩信发愤图强,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更让我不可思议的是,韩信功成名就后遇到先前那位恶霸时,韩信并没有为难他,反而说如果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现在的韩信,他这种宽大的心胸真的太令人敬佩了! 韩信,当他身居高位时却不忘报答昔时给予自己关怀的老婆婆;当他身受胯下奇耻大辱时却能忍辱负重从而走向辉煌。韩信,就是这样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一个能屈能伸的人,更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他是我眼中真正的、永远的英雄!
⑵ 关于韩信的作文 800字 急!
汉初元年,楚汉两军在中原大地拉开了历时五年的战争,史称“楚汉相争”。由于刘邦的知人善任,韩信的才华横溢,君臣携手打败了项羽,创立了大汉王朝。韩信也因为功高盖世,先被刘邦封为齐王,后被封为楚王。由齐王变成了楚王,韩信也算是衣锦还乡,韩信带着赫赫战功,衣锦还乡来到了楚国,他找到了当年使他蒙受胯下之辱的市井无赖,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封他中尉,以洗刷当年的耻辱。但是韩信不杀这个市井无赖,不等于刘邦不杀韩信。对于刘邦来说,韩信永远是他的心头之痛、心腹之患,韩信功高盖世,活着对他就是危险,当韩信要求当假齐王时,刘邦心里便已经动了杀机,于是刘邦遇到了一个南巡的机会开始对韩信实施秘密逮捕。 韩信出身贫穷,但是胸怀大志。他等到了一个时机,就是秦末的乱世。他也等到了一个伯乐,就是萧何,在萧何的推荐下,他被刘邦重用,他和刘邦有一次谈话,对时势有出色的分析,这确实表现了韩信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说明韩信曾经是布衣,最贫穷的时候,他甚至连饭都吃不上,还曾受过胯下之辱。司马迁告诉我们,韩信这个人虽然有着贵族身份,还有一把剑,我猜测可能是祖传的,他肯定买不起,祖上传的一把剑在身上,但是既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什么本事,史书上说法叫做“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他没有什么良好的表现。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作为刘邦麾下的一代名将,韩信,公元前204年,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20万赵军。公元前202年,用十面埋伏的计策, 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马上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马上便夺了韩信的兵权,在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捕,韩信被抓时,仰天长叹: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但是刘邦此时并没有杀他,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可是韩信在当齐王的时候,可以与刘邦、项羽鼎足而居,表现出对刘邦的忠贞不贰,没有谋反。 这些都是易中天教授对韩信的评论和资料 希望对你有多帮助
⑶ 评价韩信这个人物
韩信是少有的军事奇才, 也是刘邦集团里唯一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 在刘邦和项羽在荥阳的正面战场打得焦头烂额的时候, 韩信开辟北方战场, 并最终形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大包围之势, 所以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毋庸怀疑的。
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
为战略家,韩信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作为军事理论家,韩信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但人无完人,韩信在政治上犯有严重的失误,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妇人之手,后人评价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实无虚言。
由于韩信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极高,以至当时军中兵器均刻上“不杀韩信”四字。韩信也自恃功高,刘邦不敢杀他。但刘邦得天下后,恐韩信造反,无人能敌,又见韩信十分狂傲,终于动了杀机。最后韩信被好友萧何诱至宫中,死于吕后的菜刀之下。临死前,韩信才大悟,后悔当初没听蒯彻之言。
(3)小说人物作文论韩信扩展阅读:
韩信的其他介绍:
韩信是楚汉之争中叱嚓风云的人物。汉军得到天下其功不可没。韩信是当时首先提出了统一天下的重大决策人。韩信助刘邦经营汉中,平定关中地区;可惜的是如此一个战功显赫的汉开国元勋却落个被荑三族的可悲下场,成了主子刘邦的刀下鬼。
史书记载韩信被诛的原因是挑动和勾结陈豨谋反。但这一说法很颇让人怀疑。不少人猜测这是刘邦和吕后一手造成的大冤案,是枉杀韩信的一个借口。
韩信的死造成其人格悲剧,过于张扬自我,不注意收敛,过于高功自居,目空一切。在以家天下的封建帝王时代,这种臣将犯了君主大忌。这一切限制了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韩信清醒的认识时务,让他变成了一个不识时务的英雄。徒劳的成了刘邦在夺取天下后一只被舍弃的棋子。
⑷ 从刘邦的角度来写韩信的作文素材
楚汉之争就是继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封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自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历时5年。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过程中,陈胜牺牲后,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成为反秦武装的两支主力。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六月,项羽经破釜沉舟一役,大败秦军主力40余万,注定秦朝覆灭之势,同时却也为刘邦军入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秦二世四年(汉元年,公元前207年,汉初承秦制,以十月为岁首)十月与十二月,刘邦、项羽相继率兵入关,推翻秦王朝。 按照楚怀王原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先入咸阳,理应做关中王,但项羽自恃功高,企图独霸天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徙于郴县(今湖南郴州)。四月,分封天下十八诸侯王,自立为西楚霸王,以刘邦为汉王。 项羽进入秦都咸阳后大肆烧杀抢掠,不仅失去民心,也导致无法立足关中。此后他贬义帝于江南,迁刘邦于巴蜀,徙故王于恶地,王亲信诸将于善地,挑动和加剧了各路诸侯之间的权力纷争,并且迅速激化了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刘邦被徙封汉王后,决定以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为基地,养民招贤,安定巴蜀,然后收复三秦。三个月后于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乘齐王田荣起兵反楚的有利时机,决策东向,终于爆发了楚汉战争。 项羽分封诸侯后即罢兵回归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不久,齐、赵和彭越起兵反楚,对西楚构成直接威胁。项羽不得不调遣主力击齐,以稳定局势。当时僻处巴蜀的刘邦乘项羽无暇西顾之际,于八月出故道,迅速还定三秦,继续东进,使项羽在战略上陷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楚军主力困于齐地,无法脱身。刘邦乘隙进驻洛阳,同时,以项羽放杀义帝为由,率诸侯联军共56万人进据楚都彭城。项羽得知彭城失陷的消息后,亲自率精兵3万人回师彭城。在楚军突然袭击下,汉军56万乌合之众一败涂地,刘邦仅得与数十骑突围。 彭城之战后,楚汉双方便进入了长达2年零4个月的相持阶段。相持阶段一开始,刘邦就组建了骑兵部队,有效地阻挡了楚军的进攻;与此同时,汉军一方面坚守荥阳、成皋一线,一方面积极在楚军的后方和侧翼开辟新战场。这一部署打击了项羽在战略上的致命弱点,很快收到了成效。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至次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接连平定魏、代、赵、燕,矛头直指齐地,逐渐形成包围西楚的态势。而项羽却始终不能摆脱两线作战,首尾不能相顾的困境。特别是项羽不能用人,在政治上、军事上连连失策,使刘邦得以调兵遣将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汉三年(公元前204年),汉军在成皋大破楚军,韩信也尽定齐地。项羽腹背受敌,进退失据,陷于汉军的战略包围之中。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项羽向刘邦提出议和,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项羽率兵东归,而刘邦却背约攻楚。次年(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士无斗志;项羽率少数骑兵突围至乌江(今长江,位于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自刎而。楚汉战争最后以刘邦夺取天下,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⑸ 有关描写韩信的文章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遥想当年韩信,拜将台封帅,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金戈铁马,横扫千军,与当年受胯下之辱的街头少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他能够得到这一切正是因为在众人盲目相信项羽的时候他看清了局势,灵活变通,终于成就了刘汉的八百年天下!如果韩信是一个愚昧固守,一味“执着”的人,致死他也只能做一个项营里的小军官,我们又怎能惊叹于背水一战的奇迹,我们又怎能领略到十面埋伏的神话呢?而范增“亚父”,他就是执着有余,变通不足,他的智慧为他赢得了“智囊”的美称,却不能使他适时变通,后人尊重他的忠诚,但仍不免感到惋惜,凭他的聪明才智,范增完全可以在战争时代翻手成云,覆手化雨,然而他执着于项氏对他的情谊,明知道项羽不具备称王的才干,可范增依然为项氏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可他的结局呢?鸿门外,空叹:“竖子不足与谋”,彭城路,一付忠心化为冤魂!
同样的时代,同样身为才干。韩信是开国功臣,位尊齐王;范增却落得个被主猜疑,病死归路的下场。一成一败,都是与变通有着莫大的关系。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善于变通的人才能的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⑹ 以韩信为榜样写一篇作文
写作思路:可以将韩信英勇的事迹详细地,描述一下,比如白驹过隙,韩信已经是齐王,找来了当日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流氓,给了此人一些赏赐。谢谢此人当初的胯下之辱让韩信变得更加坚强,韩信这种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正文:
韩信西汉时期的“战神”,萧何曾用过这样一句话形容他:“凭他一人便可抵上千军万马。”这样的以为大将必然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历史长河中的那一笔有着一丝淡黄色的事迹。
在韩信少年时,家道中落。所以韩信是常常有上顿没有下顿的,可是以为曾经是贵族所以身上时常带剑游荡,却不乞讨。但为了自己的温饱问题,少年韩信做了把鱼竿来靠钓鱼为生。
一天,韩信遇上了当地屠夫的流氓儿子,那个人看到韩信便讥笑道:“哟,这不是我们的‘贵族’韩公子吗?”韩信当时便想从他身边绕过,但是那个流氓却不让,说道:“想过去,可以,从我的胯下过去便是了。”说罢摆开了双腿,示意韩信钻过去。
这时候韩信异常生气,用手握紧了身上的剑像随时都可能拔出来一般,随后那个人又说:“哟,来呀,用剑杀了我呀。”接着一脸挑衅地望着韩信,韩信在一番挣扎后,最后还是从别人胯下钻过去,引得旁人大笑不停。之后,从胯下过去的韩信听到了招兵打仗的消息便去打仗了。
白驹过隙,韩信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韩信,今时今地的他便是西汉的“战神”——齐王。在韩信成为天下人仰慕的齐王后,记起来当初的誓言,便找人到了山珍海味和千两黄金去报答常分饭给他的漂母,随后又叫人找来了当日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流氓,给了他一些赏赐。
当那流氓来到韩信面前后,一边跪着一边磕头求饶。之间韩信见了那个流氓并没有出离愤怒,而是一脸微笑的扶起了那个流氓并对他说:“谢谢你当初的胯下之辱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为报答你,你去楚国当个小队长吧。”就这样,在那个流氓的一脸惊讶下,韩信微笑着离开了。
自古以来报恩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报恩的形式和方式有很多。而韩信这种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及让他坚强的人报恩。所以在历史长河中记录的不仅是“战神”——韩信,还是懂得报恩的“齐王”——韩信,韩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6)小说人物作文论韩信扩展阅读
韩信点兵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一次,韩信将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
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这时队伍大哗。韩信兵马到坡顶,见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
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汉军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相信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于是士气大振。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步步进逼,楚军乱作一团。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
首先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后再加3,得9948(人)。
⑺ 一篇关于韩信的作文
跟韩信有关系的成语都一大堆咯,随便哪个都能拿出来写篇意志品质类应试作文了。
胯下之辱,一诺千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韩信是垓下之围的总设计师,嘎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字数不够了…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