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果要拿堂吉诃德和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人物进行比较,您想到谁为什么
《骆驼祥子》主人公祥子
❷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 人物剖析(主要人物)
一、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
二、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
三、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
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满意的话,望采纳,谢谢
❸ 堂吉诃德这个人物跟《水浒传》里面的哪个人物可进行对比
堂吉诃德沉迷骑士小说,一意闯荡江湖行侠仗义,结果处处碰壁,沦为笑话。这一过程,与《水浒传》里的史进颇有相似之处,史进衣食无忧,只爱武术,后来行走江湖,散尽钱财,沦落在路边剪径,一个少年的武侠梦,被现实碾碎。所以,堂吉诃德可以与九纹龙史进进行比较。
❹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比较
你看看先
《堂吉河德》是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因沉迷于骑士小说,决定外出历险,做一名行侠仗义的骑士。他找来同村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他的侍从,把邻村的一位农家女儿杜尔希尼亚作为他的意中人。他三次外出历险,作了许多可笑之事。最后他被化装成白月骑士的朋友打败,放弃行侠游历,回家不久后病倒。临死前,他醒悟到自己迷信骑士小说之过。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的故事嘲讽了流行一时的骑士小说,指出它们既违背现实的真实又缺乏艺术的真实。从此以后,骑士小说在西班牙和欧洲一蹶不振。《堂吉诃德》的意义还在于作者以喜剧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们自身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堂吉诃德和桑丘是一组既互相关联又相互衬托的人物,前者体现了人对理想的追求,后者体现了人对实际生活的关注。二者相互影响,到后来,堂吉诃德渐渐看到理想的梦幻性质,桑丘则看到他的主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好。二人一路上风趣幽默的对话,以及小说对西班牙现实生活的生动描写,使得读者从他们身上看见自身存在的对立矛盾,从堂吉诃德的喜剧性形象中看到悲剧的色彩。
哈姆雷特》(1601)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这部悲剧就其表现的社会内容和哲学内涵来说都是最丰富的。它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博大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主人公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早在12世纪就流传着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英法两国的剧作家都据其情节写过中世纪的血亲复仇为中心的剧本。1601年,莎士比亚将其改编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激烈矛盾冲突的杰出悲剧,使这一复仇故事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年轻的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理想、有魄力、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是个诚实、坦率、正派、道德高尚的人。他结束求学生涯回国时发现,他的祖国已变成成了黑暗的牢狱,父亲已被叔父克劳狄斯害死,克劳狄斯还娶了哈姆雷特的寡母,篡夺了王位。父亲的亡魂出现,要求他复仇。哈姆雷特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他报仇的愿望逐渐转变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心:应当改变这个充满犯罪、不仁不义、谎话和虚伪的世界。而要完成这一重整乾坤的神圣使命,哈姆雷特深感自己无法胜任,反之,要同恶势力妥协, 他又深恶痛绝。 这一切使哈姆雷特陷入犹豫、忧郁、和痛苦的自我分析之中。在他下决心动手除去奸王时,不幸误杀了恋人娥菲丽娅的父亲、媚上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伤心的娥菲丽娅因此丧失了理智,溺死河中。娥菲丽娅的哥哥雷欧提斯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在奸王阴谋安排的决斗中用涂了毒药的剑刺中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母亲也误饮奸王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毙命。哈姆雷特在临死前奋力刺死了奸王,但他改变现实的宏伟理想却没以能实现。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他对人自身、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在他看来人是“了不得的杰作”,具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有着无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文主义教育使他胸怀远大抱负,但突破其来的巨变,使他遭受了那样多的不增,他无忧无虑、明朗爽快的性格发生了变化。父死母嫁,奸邪当道,国内一片乌烟瘴气。他渴望用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改造社会,却又觉重任难当,难以施为。踌躇难决之下,他苦思焦虑,性格一变而为忧虑沉闷,更因复仇的证据不足,一时也找不复仇的时机,无法贸然行动,这使得他优柔寡断,拖延迟疑, 戏中大段沉痛的、强烈自责的独白, 反映了他痛苦、矛盾的心境。表面上看,他令人惋惜地放过了一次次行动的机会,实际上这正是敌我力量悬殊,人文主义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剧性反映。从第三幕起,他忧郁的心情开始得到克服,崇高的理想与责任感,使他意识到必须以行动来抗争不合理的命运,于是他雷厉风行地采取了一系列复仇措施,从采取演戏的方法从实奸王的罪行到改写密信,破坏了奸王把他放逐到英国,然后借刀杀人的阴谋,最终刺杀奸王,把国事托给他志同道合的密友,这无不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镇定缜密以及超人的智慧。莎士比亚恰如其分地描写了哈姆雷特性格的变化与发展。
❺ 堂吉诃德各种人物关系
主角是堂吉诃德(自称是骑士),桑丘是他的侍从。
堂吉诃德家里有一个女管家,一个外甥女。
堂吉诃德村里有两个朋友,一个是神甫,一个是理发师。
堂吉诃德还有一匹马,叫罗西南多。
❻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很急。谢谢
一、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
二、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
三、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
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❼ 权利的游戏人物和堂吉诃德对比
堂·吉诃德:曼查的落魄乡绅,书中的主人公。喜好读骑士小说,整日耽于幻想,立志恢复古代的骑士道。一番荒诞的“证险”后,他返回故里,临终时幡然醒悟。 桑乔·潘萨:堂吉诃德的侍从。朴实善良、目光短浅、自私狭隘、胆小怕事。
❽ 详细叙述《堂吉诃德》小说中除堂吉诃德和桑丘外的一个人物形象分析,急!
堂吉诃德的形象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一会是荒诞不经的梦想家,一会又成了真理与正义的捍卫者,有时候他既可笑又可怜,有时候却既伟大又崇高。堂吉诃德的性格是崇高性格与滑稽性格的二重组合。在非骑士的时代,堂吉诃德却以一个骑士的身份出现,注定了他性格中的滑稽因素。堂吉诃德虽然想维护正义,保护被压迫者,但他做出来的却是非正义的行为,反而使他所拯救的人受害。 但是,堂吉诃德还有丰富的崇高性格因素。他身上存在着一种伟大的信仰一种超越常人的意愿而献身于他人的伟大精神,体现了崇高道德原则、正义感和无畏的精神,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者。 艺术手法: 在塑造堂吉诃德的形象时,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首先,它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一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造成喜剧性的效果。其次,小说又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它的客观后果的矛盾(或适得其反,或迂腐反常,或自讨苦吃),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其悲剧性的内涵。再次,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作品中,桑丘与堂吉诃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形象的内涵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高瘦一个矮胖,一个骑高马,一个骑矮驴;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沉溺主观,耽于幻想,一个头脑清醒,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看重实利;一个行动鲁莽,奋不顾身,一个谨慎小心,胆小怕事……两两对比,相得益彰。这一构思也是塞万提斯的创造,它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而且增添了小说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意味。 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用夸张、讽刺手法,在重复中加强喜剧效果;着重写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矛盾,在喜剧性情节中展现悲剧内涵; 3、他的作品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二、2.对骑士小说的讽刺打击。小说意义上看是“嘲笑骑士”。3.风车大战1个人打,桑丘看热闹。堂吉诃德看骑士小说看多了,中毒。堂吉诃德和桑丘眼睛不同,堂吉诃德是模糊的,桑丘态度是非常清醒的。5.堂吉诃德形象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在塑造堂吉诃德的形象时,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 贯穿着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者精神。 3、作品反映的16-17世纪西班牙现实:涉及政权、经济、宗教、道德、风俗等方面,写出了封建政权、天主教会的黑暗和广大人民备受剥削压迫的现实,揭露了西放牙王国表面强大的背后,已开趋于衰落的本质。贯穿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美好理想遭到嘲弄和践踏的悲剧。 5、潘沙形象:普通农民,他的穷困反映了西班牙农民的现状。具有农民的智慧和求实的优点,也有目光短浅、狭隘的弱点。后期其懂得了堂吉诃德,逐渐接受了他无私无畏的品格。 这个举世闻名的名著讲述了一个没落贵族想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却满脑子空想处处自讨苦吃的故事。这个故事应该是个带有悲剧意味的喜剧,里面的堂吉诃德看似狂妄,脱离实际的可笑,可是他却愿意为了自己的梦想和信念行动。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时候你会觉得他有点不切实际,可是当他真的行动起来,为他的梦想负责的时候,你又不得不感叹他们的智慧于勇气。 杨绛先生谈《堂吉诃德》(转)2004年是西班牙文学名著《堂吉诃德》问世400周年,4月23日又是其作者塞万提斯的忌日。 2002年5月,在诺贝尔文学院等机构举办的一次评选活动中,《堂吉诃德》被来自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名作家推选为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虚构作品。《堂吉诃德》何以成为世界最佳,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有人说,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人生中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有人说,是因为它永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给人以新的启迪。但杨绛先生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杨绛先生说,堂吉诃德的性格非常复杂,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读者对他都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堂吉诃德》刚出版时,人们只把它看作一个逗人发笑的滑稽故事,一个小贩叫卖的通俗读物。它最早受到重视是在17世纪的英国,英国小说家菲尔丁强调了堂吉诃德的正面品质,他指出,这个人物虽然可笑,但同时又叫人同情和尊敬;到了18世纪,法国人则把这个西班牙骑士改装成一位有理性、讲道德的法国绅士。到了19世纪,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堂吉诃德又变成一个悲剧性的角色,既可笑又可悲。一些文学大师对《堂吉诃德》的评价也不尽相同。英国的拜伦慨叹堂吉诃德成了笑柄;法国的夏多布里昂看到的是堂吉诃德的伤感;德国的希雷格尔把堂吉诃德精神称为"悲剧性的荒谬"或"悲剧性的傻气";而海涅对堂吉诃德精神则"伤心落泪"和"震惊倾倒"。但杨认为,不论《堂吉诃德》的题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多么永恒,堂吉诃德的性格如何复杂,这部作品之所以成为世界最佳,其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塑造了堂吉诃德和桑丘这样两个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古今中外小说创作的第一要务就是塑造人物形象,即由人物带出故事,以故事成就人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般都是主角搭配角,两个形象互相对照或陪衬。如《红楼梦》中黛玉和宝钗是对照,而那些女孩子们对于宝玉则是陪衬。 杨绛特别强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必须是高格调、大气势的,像《金瓶梅》中几个小女人那样叽叽喳喳、争风吃醋,虽然写得活灵活现,却不能给人以美感。谈到堂吉诃德和桑丘这两个人物形象时,她说,这两个人物既陪衬也对照,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和桑丘的务实精神相映成趣。好的对照或陪衬关系,犹如两面镜子相对照,能够映示出无穷无尽的景深。 疯癫有时候也是伟大的,这意味着不受控制的癫狂。我们在其中可以看到这些东西:自由与反叛,梦想和被梦想背叛,爱情与牺牲……其实永远不止这些。我想我在其中分不出悲喜。原本塞万提斯只是讨厌当时流行的骑士幻想小说,而写出了这个有点疯癫的瘦弱骑士。超出以外的他在这个骑士之外,发现了人生其实可以闪光的东西。也就是说,不仅仅是让人幸福的,也许会是很痛苦的。但是,痛苦中能够出现的闪亮远比愉悦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