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智慧如妖的出自什么
应是“多智近妖”的化用。
出自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三国演义》的时候用来批评《三国演义》的描写“……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鲁迅先生认为其在表现人物时分寸把握不够,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字面意思就是刘备厚道的有点假,诸葛亮足智多谋得像妖怪。 确实,罗贯中基于正统立场,在小说中极力张扬“拥刘反曹”主旨,从而把一切优秀品质都堆加在刘备身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马脚,比如当赵云在长坂坡历尽危难把阿斗救出交与刘备时,刘备居然可以将孩子往地下一扔,说道是为此孺子差点折了一员大将云云,借此以显刘备对部属的厚道仁爱,确乎有些权谋行事者的特征。此外,赤壁之战的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竟还能呼风唤雨,设坛祭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获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这也不是凡人力所能及,而是神仙的法力。
Ⅱ 求主角多智近妖的小说,无限恐怖看过了
王牌进化,随波逐流至一代军师,阳神,篡清,1911新中华,宋时归。
Ⅲ 《三国演义》里,为什么是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三国演义》里,塑造了三个非一般的人,也就是所谓得的“三绝”,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和曹操的“奸绝”;又或者称之为“三奇”,即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尤其是诸葛亮,被塑造得“多智而近妖”,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文韬武略、运筹帷幄,可谓无所不精、无所不能,甚至还可以向天借命,还可以“死诸葛能走活司马”。不过,这也只是小说里的加工,现实当中,以后会不会有这样的人,谁也难说;但古往今来却真没有一个。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诸葛亮在民间的形象,大大地得益于《三国演义》;但也因为这样,而招来许多莫名的质疑和否定。比如说为政无道,致使蜀国后期人才青黄不接;为官无能,导致后主昏庸误国;为帅平庸,以至于常年征战而未得寸功。反正吧,就是一个徒有虚名、百无一用的庸才,只要说他行的,那就是“小说”,非正史也。
在这里提这些,并非有意辩证到底是天才还是庸才,反正史书就在那,谁都可以去考证是与不是。只是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多智而近妖的,是诸葛亮?
都知道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这个时候离三国时期已经过去了几个朝代。时间会埋没沙子,却也会打磨出珍珠。一些浪得虚名的人,在他活着的时候能够吃香于当时,却不会留名于后世;而真材实料的,活着的时候为世人所推崇,死了更是大名贯彻四海九州。
诸葛亮,显然就是后者。三国时期,有谋略的人可不是只有诸葛孔明一月当空,而是还有着群星璀璨,可在这么多大才之中,唯有诸葛亮随着时间的打磨,越发地受到尊敬和凭吊,就好像杜甫诗所说的: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其实这一首诗,也说出了多智而近妖的,为什么是诸葛亮的三个原因,
首先的,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事情了。不过,能做到这一点,在三国里面,也不只是诸葛一个而已,为什么他就能人尽皆知?
这就是由第二个原因所决定的――“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都说成王败寇,可“王”可能令人欢呼,却不一定令人敬佩;而“寇”很多时候却能令人感伤和哀叹,这就是所谓的“悲剧英雄”,像项羽就是极好的例子。
诸葛亮便也是这样的一位“悲剧英雄”,;他本来可以独坐草庐,吟风弄月、笑傲古今的,却为了汉室的复兴,殚精竭虑,搭上了性命,可却终究未能得偿所愿,如此遭遇,能不引起共鸣?
而第三个原因,却就回到了最根本的层面――“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没有真材实料,又怎能引起杜甫的崇拜不已?要知道唐朝还没有《三国演义》,了解诸葛亮,首不从史书记载入手,如何能够?
就如同曹操被塑造成奸雄,是出于维护正统、封建法制的需要一样,将诸葛亮塑造得“多智而近妖”,也不是毫无理由的。
Ⅳ 简述一个表现诸葛亮“多智近妖”的故事
借东风:
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以后,于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准备进攻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统一天下。刘表之子刘琮懦弱无能,不战而降。
公元208年,曹操收编了刘表部众,号称80万大军向长江推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
这时候,刘备在樊城驻守。他听到曹操大军南下,决定把人马撤退到江陵。曹操赶到襄阳,听说刘备向江陵撤退,又打听到刘表在江陵积了大批军粮,怕被刘备占去,于是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兵追赶刘备。刘备的人马,被追来得曹操的骑兵冲杀得七零八乱。
被曹军大败后,在退军途中刘备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想说服孙权一起抵抗曹操。正好孙权怕荆州被曹操占领,也想和刘备一起抗曹。
诸葛亮对孙权说:“刘将军虽然败了一阵,但是还有水军二万。曹操兵马虽然多,远道追来,兵士也已经筋疲力尽。再说,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荆州的人对他们不服。
只要我们协力同心,一定能够打败曹军。”孙权听了大喜,于是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将,率3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共约5万人沿着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处于压倒性优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
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死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将领蔡瑁、张允。周瑜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操。
可等一切都准备好后,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这时正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着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的头上,只有刮东南风才能对曹军发起火攻。
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军师诸葛亮心中有数。他自称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药方写了出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一看,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真是神人啊:他的心思既然已被诸葛亮猜中,便请教破敌之策。
诸葛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他预测到近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就对周瑜说:我有呼风唤雨的法术,借给你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你看怎样?
周瑜高兴地说:“不要说三天三夜,只一夜东南大风,大事便成功了”。
周瑜命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备,等候诸葛亮借来东风,马上进兵。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七星坛,然后登坛烧香,口中念念有词,装作呼风唤雨的样子。
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黄盖借着风势带船猛冲进曹军水寨放火。
曹军的船阵很快地都烧了起来。一眨眼工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水寨烧了不算,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大半。
赤壁一战,曹操损失惨重。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4)多智而近妖的传统小说人物是扩展阅读: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隐居在襄阳隆中,由徐庶向刘备指引,后经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一开始并不被关羽张飞所看好,火烧博望坡后关张对诸葛亮的智谋心悦诚服。
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军退走江夏,临走时诸葛亮设下伏兵水淹、火烧曹操军。而后作为使者去往江东舌战群儒并说服孙权与刘备联盟共同对抗曹操。
与周瑜合作但斗智斗勇火烧赤壁,并料到周瑜想要加害自己而预先让赵云驾小船来接应,回刘备营中后调遣关羽张飞赵云对曹操进行追击,策划出关羽华容道的典故。
曹操败走后,诸葛亮用计袭取了周瑜马上就攻下的江陵,反攻荆州后识破了周瑜的假道灭虢计策,将周瑜活活气死,致使周瑜临死说“既生瑜何生亮”。
刘备入川时折了庞统,驻守荆州的诸葛亮给叮嘱关羽“东联孙吴,北抗曹操”,带张飞、赵云等将入川支援,顺势拿下成都,而后参与了汉中争夺战,与群臣劝刘备称王。
关羽失荆州后,假装生病来劝刘备称帝。刘备伐吴失败后托孤诸葛亮,并让刘禅及其两个弟弟刘永、刘理认诸葛亮为相父。
刘禅刚即皇帝位不久,曹魏司马懿用计安排五路大军进攻蜀汉,诸葛亮不出丞相府就将五路大军悉数平定。而后调兵遣将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但在火烧兀突骨时自觉杀伤太过有损寿命。
积蓄到足够的力量后,诸葛亮率军北伐,六出祁山,虽然颇有战果,但未能完成克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目标,寿命临尽之前布七星灯阵续命,但被魏延无意中弄灭灯火,将平生所学传与姜维并定下计策后去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诸葛亮
Ⅳ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评论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你有什么看法说说
赞同,鲁迅的说法,诸葛亮是一位非常聪明的人。
Ⅵ 世界历史上有哪些人能被称为多智而近妖的人物
我觉得张良算一个,文能安邦,有雄才大略,经视治国之才,还能保全自己。典型是诸葛亮,空城计退敌,得之可得天下,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
Ⅶ 推荐一些主角冷酷无情多智近妖的小说
《无限恐怖》 楚轩 不是你砍我。(虽然不是主角,但存在感觉B不比主角低)
Ⅷ 鲁迅曾写道: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状”字是什么意思
描绘!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里的“状”作动词用,是描绘的意思。
参见:
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文心雕龙》
这里说的是描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已经过于夸张近乎妖魔化了。
Ⅸ 鲁迅说:“与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什么意思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毁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写刘备,想写他的长厚,但看起来写的好像伪装长厚。
想写诸葛亮的智谋多,但看起来写的近似于妖怪一样。
(9)多智而近妖的传统小说人物是扩展阅读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