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红旗谱》和《青春之歌》具体讲的什么
红旗谱》是根据我国当代一部著名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它将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推上的宽荧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该片反映了农村阶级斗争,是一首农村阶级斗争的颂歌,它通过两家农民地主间的世代冲突,反映了我过农村二、三十年代农民阶级跟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斗争。
影片不光塑造了朱严两家的关系,而且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突出的农民形象,还有云涛和春兰之间的爱情,也扩大了它所概括的生活角度,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使之珍重成为了二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风貌的缩影。\\\ 小说的内容简介: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
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
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其他的电影,电视剧,歌剧都是由小说的故事情节展开的。
『贰』 《红旗谱》故事简介
清末某年秋天的冀中平原的锁井镇。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48村防汛筑堤集资购地48亩地的凭证——古铜钟!滹沱河畔的千里堤上,柳树林中,见义勇为的朱老巩挥着明晃晃的铡刀,赤膊上阵保护古钟,严老祥也挥斧助战。
冯兰池砸钟难以得逞,他请来地主严老尚调虎离山,骗走了朱老巩,砸毁了古钟。朱老巩悲愤交加,吐血而死。他死后,冯兰池又想斩草除根,逼死了他的女儿,逼得他15岁的儿子朱小虎离乡背井去闯关东。
1931年秋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入侵中国东三省。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和敌寇的暴行激怒了中国人民,保定二师也掀起了如火如茶的学潮斗争。江涛、张嘉庆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二师学潮涉及到全市,13 所学校罢课,要求停止剿共,枪口对外。
省府宣布解散学校,开除了数十名学生,并派军队包围了学校,形式十分严峻。为了突出敌人的包围,朱老忠、严志和给保二师送来了米面。但敌人提前冲破了学生的防线,血腥镇压了保二师学潮,学生死伤多人,江涛被捕入狱,张嘉庆受伤被关进教会医院。
严志和因二儿子又被捕入狱,悲痛欲绝,想跳河自杀。朱老忠鼓励他要挺住,为孩子的报仇。学潮失败的第二天,朱老忠装扮成三轮车夫,从教会医院救出了张嘉庆。
(2)红旗谱小说结局简介扩展阅读:
孙犁的老家在河北安平县东辽城村,梁斌的老家在保定市蠡县梁家庄。两人的家乡同在冀中平原上,相距不足百里,是很近的老乡。孙犁出生于1913年,梁斌出生于1914年,又是不折不扣的同代人。
1938年春,同在革命队伍的两个人初次相识。当时,孙犁到蠡县去组织人民武装自卫会。梁斌正在蠡县担任冀中新世纪剧社社长。梁斌给孙犁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按孙犁的话说就是“朴实、厚重、爽气”。
1940年,晋察冀边区文协成立,主任是沙可,副主任是田间。孙犁被调到文协,一个人负责编辑文协的油印刊物《山》。当时的同事有康濯等人。
梁斌在《山》上发表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和《父亲》等短、中篇小说,它们就是后来引起文坛震动的梁斌代表作《红旗谱》的发端,朱老忠的形象在其中已初具雏形。
1941年,孙犁从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回到冀中平原,参与编辑《冀中一日》。梁斌正担任冀中文艺干校副校长,两人接触机会多起来,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成为战友加朋友。1943年的时候,为反抗日伪军的“扫荡”,转移到山西繁峙县境的孙犁,还在战争间隙,翻山越岭跑去看过梁斌一次。
抗战胜利后,孙犁有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他想搞创作,就在1946年3月专门去了趟蠡县。正担任中共蠡县县委宣传部长的梁斌为方便孙犁的写作,安排孙犁住进了刘村。孙犁在这年的3月30日写给康濯的信里。
这样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因为梁斌同志的照顾,我的写作环境很好,自己过起近于一个富农生活的日子,近于一个村长的工作,近于一个理想的写作生活。”在蠡县的三个月里,孙犁写下了《“藏”》、《钟》和《碑》等几篇小说。
解放初期,孙犁在《天津日报》主持副刊工作。梁斌则随解放大军南下,先后任《襄阳日报》《武汉日报》社长。1953年6月,梁斌请了创作假,正式动笔书写《战寇图》(即后来的《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三部曲),他每天伏案疾书十多个小时。
三十多万字的《战寇图》初稿在一年后即告完成。对于当时的创作情况,梁斌曾有以下描述:“我的创作欲、灵感升到高潮,欲罢不能。
1955年夏季,梁斌到天津就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那时河北的省会还是天津。就这样,梁斌花了两年时间,到1956年年底,完成了《红旗谱》的创作,1958年1月,《红旗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当即震动了中国文坛。而梁斌因身心透支,大病了一场。
《红旗谱》的成功,孙犁从未对人说过自己曾在其中起过作用。要不是在六十年代初期,梁斌与同事谈起这段感人往事,读者们是无法知晓的。这里面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孙犁和梁斌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体现了老作家孙犁的高尚人品,以及梁斌的朴实。
『叁』 小说红旗谱简介,要求不超过500字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1953年开始创作三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1958年出版第一部,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改编为话剧、电影;1963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记》,198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图》。
『肆』 红旗谱的剧情简介
大型话剧《红旗谱》节选改编自现代著名小说《红旗谱》,讲述了在革命年代,以朱老钟为代表的贫苦农民大众与地主冯兰池进行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该剧综合原作小说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充分反映了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其间穿插了朱家与冯家上一辈的恩怨、运涛与春兰的相恋、共产党员贾先生点燃共产主义革命的星星之火等情节,充分表现出贫苦人民内心的反抗,体现了在革命的浪潮下,旧势力必将衰弱并被连根拔起的主题。
在此剧结束时,创意地加入了现代舞蹈《江南style》,用新鲜明快的曲调,诙谐滑稽的舞姿,为此剧结尾,很好地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与活力,将经典名著学生化、生活化,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伍』 红旗谱的内容简介
电影《红旗谱》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在冀中平原滹沱河畔的锁井镇,恶霸地主冯兰池为霸占48村的公产,阴谋砸碎作为公产凭证的古钟,农民朱老巩挺身而出,反抗地主的无理侵占。但冯兰池依仗强大的封建势力,砸碎了古钟。朱老巩因斗争失败,一气病死,女儿受辱自尽,幼儿虎子——朱老忠被迫逃离家乡。25年后,流落关外的虎子怀着一颗复仇的心,带着全家返回家乡。这震动了地主冯兰池,他悔恨当初没有斩草除根,于是又设毒计,将朱老忠的儿子大贵抓去当兵。朱老忠闻讯奔到院中,拿起铡刀要去找冯兰池报仇,忽然想起当年父亲护钟惨死的情景,决定暂时吞下这口气。朱老忠的朋友伍老拔是地下党员,在他的引导下,朱老忠结识了地下党领导人贾湘农,并走上革命道路。在党的关怀教育下,朱老忠认清要报仇,只有走革命道路。朱老忠年幼时的穷兄弟严志和的两个儿子江涛、运涛及受苦的农民兄弟,在朱老忠的带动下,在锁井镇展开了革命工作。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运涛被派往黄埔军校学习,参加了北伐。北伐战争鼓舞着锁井镇农民,地主则万分恐慌。蒋介石叛变革命,革命转入低潮,运涛被捕。朱老忠带着江涛前去探望,朱老忠从运涛那里受到更深刻的革命教育,向贾湘农表示了入党的愿望。在党的培养下,朱老忠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冯兰池返乡后,比以前更加猖獗,他和反动政府的县长狼狈为奸,在年关时节利用权势勒索农民,设“割头税”,包收税款,禁止农民设立杀猪锅。在党的领导下,朱老忠率领锁井镇的农民群众展开轰轰烈烈的斗争。朱老忠的儿子大贵也从国民党军队中逃回家乡,和父亲一起参加到斗争的前列。冯兰池不甘失败,驱车到县城,企图利用反动政权势力镇压群众。朱老忠率群众尾追而来,砸毁税局冲进县衙门。反动政府的县长在群众强大的压力下,不得不宣布免除“割头税”,农民的斗争狠狠打击了地主冯兰池。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终于取得胜利。
『陆』 红旗谱的介绍
《红旗谱》是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由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和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红色电视剧。该剧由桂雨清编剧,胡春桐、王宝坤执导,吴京安、巍子、陈筱诺、村里等主演12。《红旗谱》讲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冀中平原农民不屈不挠、反抗压迫的故事1。该剧于2004年9月12日中央一套黄金档播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