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没有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小说
青铜骑士 俄罗斯二战的,关于列宁格勒战役的,非常好。
2. 求一部二战小说
我推荐你看《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这两部堪称二战史诗巨作
《战争风云(1939-1941)》及姊妹篇《战争与回忆(1941-1945)》,是现代文学史上全景式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真实进程的规程最大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言,“是在尽很大的努力给一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描绘一幅真实的、宏伟的图景”。
书中人物众多,上至各交战国最高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百姓。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 作品中涉入的战史,都是真实的;所引的数字材料,都是可靠的;兴凡显赫人物的言语行事,也都是出自正史——凡此种种,加上作者感人至深的文学手法,铸成了这部“史诗风范的长篇小说”。
3. 求主角穿越或者重到一战二战时期征服世界的全本小说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是个大坑,作者半年没更新了。但是前一半写的超好,让我为之疯狂。所以允许我在这诅咒一下作者。。。。。。
再推荐一本不错的,而且是已经写完的:《德意志的荣耀》很不错的。
4. 一本二战的小说
二战,还是一小兵???
很容易死的。。。。
我不知道你找的是不是传统小说。但我只知道网络小说。
推荐几本: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虽然太监了,但仍然是最优秀的二战军文!)
一个中国留学生因为一起奇怪的飞行事故在欧洲丧身,也因为那件事故使他接下了一个奇怪的任务.复活的他被卷入了二战的硝烟之中.这里讲述的就是他如何为了生存和理想在那个世界战斗的故事
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
八年的烽火岁月,八年的血雨腥风,八年的艰苦斗争,请看看一个工作八年还是小警察的现代人,来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的不寻常的经历。这里只有对当年侵略者无情的打击,这里只有对敌人不屈不饶的斗争。这里的故事充满坎坷起伏。如果想看看一段别样的抗战故事。那就请您和潘杨一起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日子里……亲身经历一下吧!
德意志的荣耀
德意志的荣耀——骑士铁十字勋章。军品收藏爱好者季明为了能得到这个荣耀而被人丢到了1932年。他能够逃脱命运的轮回,能够找到属于他的荣耀么?
重生之红星传奇
谨以此书献给为了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先烈们!
苏联英雄
战火纷飞,国家英雄东线崛起。激情燃烧,战斗在苏维埃的红旗下!
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
“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1939年12月13日,蒙特维迪约,负伤自沉;
“俾斯麦”号,1941年5月27日,布勒斯特以西400海里水域,战沉;
“沙恩霍斯特”号,1943年12月26日,挪威北角海域,战沉;
“提尔皮茨”号,1944年11月12日,特罗姆塞港林根峡湾,被英军高脚柜炸弹击中后倾覆;
“格奈森瑙”号,1945年3月23日,格丁尼亚港,自沉;
“舍尔海军上将”号,1945年4月9日,基尔港,英军空袭中沉没;
“吕佐夫”号,1945年5月4日,施韦因蒙德近岸,自沉;
战争结束之时,仅有“欧根亲王”号落寞的停靠在哥本哈根的码头旁。
一个年轻的穿越者试图改变这一切,岂知他前方的道路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
***********
正视历史,以史为鉴!
民国投机者
请叫我威廉三世
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的士兵们开始默默地列队返回德国,他们没有失败,他们却要品尝失败的泪水!
如果有如果,一切都会改变……
我看过的,就这么多了。都很好看,希望你喜欢!
5. 二战的小说
比较有名的几部:(详细内容请网络一下,不好意思,不一一介绍,大部分都有中译本)
可以网购啊。当当网,卓越亚马逊,淘宝网,还有网络有啊,等等,总要几本能搜到~~而且现在都搞活动,很便宜。
1.(美)约瑟夫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2.(美)库尔特 冯尼格特《五号屠场》
3.(美)诺曼 梅勒《裸者与死者》
4.(美)赫尔曼 沃克《战争和回忆》、《战争风云》
5.(苏)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6.(苏)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
7.(苏)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
8.(德)君特 格拉斯《铁皮鼓》《蟹行》
9.(德)尤雷克-贝克尔《说谎者雅各布》
9.(意)伊塔洛 卡尔维诺《通向蜘蛛巢的小路》
10.(澳)马斯·基尼利《辛德勒的名单》
11.(美)史蒂芬·安布罗斯《兄弟连》
另:二战电影
《拯救大兵瑞恩》
让观众在畅快淋漓地欣赏那极其逼真的宏大的战争场面时,不禁也被那曲折感人的情节所感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时,米勒中尉率领一支8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去寻找空降部队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个哥哥都已相继阵亡。马歇尔将军怕这棵独苗再出意外,使伤心的母亲绝望,于是作出不惜一切代价将这唯一的儿子送还母亲身边的决定……
此片不但获得包括第71届奥斯卡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第56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还被国际上普遍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战争片。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这部被称为意大利情色片的电影从另一角度记录了二战的身影。年仅13岁的雷纳多对玛莲娜狂热爱恋,他骑着单车穿梭在小镇的各个角落搜寻玛莲娜的诱人身影。
因为无能为力,雷纳多只能看着玛莲娜屈从于军官、律师以至于后来沦为妓女。当德军战败后,玛莲娜遭到众多女人的殴打,无数人把长期积累的嫉妒和仇恨用拳头发泄,那一幕令人震撼。
影片记录了二战期间平凡人的生活境况,情节中折射出的消极、落魄、仇恨……将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人们的生活面貌真实展现。影片虽然增加了情色的色彩,但赤裸裸的性爱却让人更加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凄惨和悲痛。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深刻揭露了德国纳粹***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被号称为最震撼的二战电影,曾让全世界感到震惊。影片讲述了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在目睹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后,由一个好女色、会享受的剥削资本家,变成了一个不惜代价去尽可能保护更多犹太人的勇士。影片基调悲壮宏大,其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让影片颇具真实性。
此片曾获得第66届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等六项大奖,导演斯皮尔伯格通过娴熟而出色的电影表现手法把它打造成了美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时,德国总统还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天堂电影院》
朱塞佩 托尔纳托雷导演这部彩色影片《天堂电影院》时候 ,他才只有三十二岁。这部视听格外温情的意大利新贵影片《天堂电影院》 ,一举收获了198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89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1988年欧洲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等等。
影片《天堂电影院》的全部重头故事情节 ,主要发生在意大利南部西西里一个小岛上的“天堂电影院”里里外外 。 再直观一点说,是发生在“天堂电影院”里里外外的亲情故事 ,故事主要环绕影片中两位一老一少男主人公艾弗特和沙维图迪维多 ,小名多多展开电影线索 。片子调式人文并且多情 ,乡稠而又昧浓 。
我们跟随《天堂电影院》走了一程又一程 ,毕竟我们伴着银幕上天堂影院的日日月月,生活过来的呵 。是小岛上操劳了一辈子的老放映员艾弗特说的这一句话 :每人都是一颗星星 。艾弗特讲这话时候 ,巳经为了他的电影 ,成为了一个双目失明的花甲老人 。
《最后一班地铁》
导演特吕弗在《法国银幕》他的创作《最后一班地铁》体会里 ,曾经讲过这样的话 :《最后一班地铁》是一个孩子眼晴中的戏剧艺术和敌人占领时的法国 。
电影《最后一班地铁》的爱国细节是相当显著与直接的 。而这种直接和显著,又是艺术化了的。比如影片开镜不久,傍晚街头走着一对母子,妈妈问小孩 :那个巡逻大兵对你做了什么 ?
孩子天真回答 :没什么,他只是摸了摸我的头。
妈妈严厉讲道 :那好吧 ,我们现在快点回家洗头。
这便是母亲的态度。这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寇侵军占领下的法国人民的心境 。人民的反战心是来自正直魂灵的自觉情绪。与此同时,百姓热爱自已的祖国,也成为了影片《最后一班地铁》的又一支主题。只不过,这一主题是在暗中 ,秘密行进的 。这比较符合艺术作品本身的规律 。
《最后一班地铁》的爱国主义情结还贯穿在电影的生活细节当
6. 推荐一些好看的二战言情小说
爱在硝烟下,柏林请别为我哭泣,战起1938,穿越二战,他的白鸽,我的纳粹情人,风雨倾城路,似是故人来,岁月如梭...都挺好看的(超喜欢看这种类型的)
7. 求几本讲德国二战的的小说。主角为德国人
帝国雄心,帝国苍穹,德意志的荣耀,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还有两部在二战德军搞怪的:狗运战神,二战之救赎。还有一部一战的:请叫我威廉三世。假如你还要其他德国小说请找我。
8. 好看的二战军事小说
血战太平洋 系列
9. 有关二战的文学作品
等着我吧
作者 〔俄罗斯〕西蒙诺夫 (苏杭 译)
《等着我吧》
--———献给B·C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只是你要苦苦地等待,
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
勾起你的忧伤满怀,
等到那大雪纷飞,
等到那酷暑难挨,
等到别人
不再把亲人盼望,
往昔的一切,一古脑儿抛开。
等到那遥远的他乡
不再有家书传来,
等到一起等待的人
心灰意懒———都已倦怠。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不要祝福那些人平安:
他们口口声声地说———
算了吧,等下去也是枉然!
纵然爱子和慈母认为———
我已不在人间,
纵然朋友们等得厌倦,
在炉火旁围坐,
啜饮苦酒,把亡魂追荐……
你可要等下去啊!
千万不要同他们一起,
忙着举起酒盏。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死神一次次被我挫败!
就让那不曾等待我的人
说我侥幸———感到意外!
那没有等下去的人不会理解——
亏了你的苦苦等待,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
从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拯救出来。
我是怎样死里逃生的,
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明白———
只因为同别人不一样,
你善于苦苦地等待。
------------------------------
陆健 评析
这首写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作品曾感动过当时千千万万的人。它的异乎寻常的强烈、执着的情感使任何人读了之后都会受到触动。
B·C是苏联著名的话剧和电影演员瓦兰金娜·赛洛娃。当然,西蒙诺夫将此诗献给她,并非指瓦兰金娜便是诗中的“你”,作者自己乃诗中的一个人物。文学作品、学术著作题赠某人的做法在欧洲由来已久,比如伽利略曾将自己的天文学著作献给国王———这著作的内容不一定与受赠者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感觉到此诗自始至终有一种呼唤的声音,穿过遥远的距离和内心的阵阵寒冷,不断地向爱人传递。他没有描绘枪林弹雨,也不以战壕中的潮湿、饥饿,甚至身受的伤痛为虑,他的心思在爱人那边,总惦念她可能遭受的凄雨霜风,忧愁牵挂。正义的战争必胜,他坚信不疑。战争是死地,胜利总要用鲜血来换取,这一点谁都明白。既然是责任那就别无选择,但用生的可能排斥死的可能,这是所有参战者共同的心理。其中爱人的忠贞不移是战士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力量之一,战士如此爱他的爱人,对她可能会承受到的压力——感受、思念,阴雨,忧伤,“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往昔的一切,一古脑儿抛开”,没有了我的音信,甚或会有误传的消息,像美国电影《魂断蓝桥》中凯蒂在报纸登载的阵亡将士名单上看到克劳宁上尉的名字那样。
战争中后方人感受到的严酷也许并不亚于前线的官兵,谁敢笃信自己的亲人在血与火的洗浴中平安无虞?爱子不敢信,慈母也战战兢兢,他们认为“我已不在人世”实属正常。苏联影片《雁南飞》的女主人公因长期的孤单寂寞及生理上的渴求委身他人;凯蒂因相信克劳宁已死加之衣食无着最终不得不沉沦下去的事例并非鲜见。可以说后方亲人在等待中感受的是精神逐渐枯萎死亡的经历。
诗篇回旋往复,一次次呼唤,带着言辞之外的恳求,兵士的求生祈愿与亲人盼归的渴望在诗里紧紧地融合,强烈的情绪因战火的无情、结果的难以预卜而化为复杂的低吟。“就让那不曾等待我的人/说我侥幸——感到意外”,说的是重逢后的情景。“从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拯救出来”爱情的真挚感动天地,胜过了上帝之力。这前所未有的祈祷,在下一次冲锋陷阵之前的空隙。
诗篇长久地激动着人们。它是战争时前线与后方人们精神的食粮,那些没能从战场上回来的人,念过、背诵过这首诗,把它作为献给亲人的最后礼物。
第22条军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个飞行大队驻扎在地中海的“皮亚诺扎”岛上。这是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上校一心想当将军,为了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千方百计博取上级的欢心。他一次次任意增加部下的轰炸飞行任务,意欲用部下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的升迁。这支部队里还有两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一个是一本正经而野心勃勃的谢司科普夫少尉。他毕业于预备军官训练队,大战爆发他颇为高兴,因为战争使他有机会可以每天穿上军官制服,用清脆、威严的嗓音对那些就要去送死的小伙子大喊口令,而他自己由于视力不佳,且有瘘管病,所以没有上前线的危险。他为了邀宠上级,飞黄腾达,就发疯似地专心训练自己的中队,求得在检阅中获胜。由于他研究出不挥动双手的行进队列,被人称为“名不虚传的军事天才人物”,从此迅速步步高升,最后当上了中将司令官。另一个是食堂管理员迈洛,他貌似“忠厚老实”,可是赚钱有术,以伙食采购为名,大搞投机倒把,办起了一个跨国公司。他用大批飞机走私,甚至还雇用敌人的飞机为公司运输,向敌人承包保卫桥梁等等。后来居然成为国际知名人物,当上欧洲不少城市的市长和马耳他的副总督。
本书主人公尤索林就生活在这个绕着战争怪物旋转的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他是这个飞行大队所属的一个中队的上尉轰炸手。他满怀拯救正义的热忱投入战争,立下战功,被提升为上尉。然而慢慢地,他在和周围凶险环境的冲突中,亲眼目睹了那种种虚妄、荒诞、疯狂、残酷的现象后,领悟到自己是受骗了。他变严肃诚挚为玩世不恭,从热爱战争变为厌恶战争。他不想升官发财,也不愿无谓牺牲,他只希望活着回家。看到同伴们一批批死去,内心感到十分恐惧,又害怕周围的人暗算他,置他于死地。他反复诉说“他们每个人都想杀害我”。他渴望保住自己的生命,决心要逃离这个“世界”。于是他装病,想在医院里度过余下的战争岁月,但是未能如愿。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才能获准兔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上级规定的次数就能回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准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最后,尤索林终于明白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原来是个骗局,是个圈套,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个世界到处都由第二十二条军规统治着,就像天罗地网一样,令你无法摆脱。他认为世人正在利用所谓“正义行为”来为自己巧取豪夺。最后,他不得不开小差逃往瑞典。
·作品赏析·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黑色幽默出现于六十年代,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这一流派的作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他们用放大镜和哈哈镜把这种荒谬和压迫加以放大、扭曲、变形,变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更加反常无理,丑恶可憎,其中也寄托了他们无可奈何的悲观和痛苦心情。因此有人把黑色幽默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第二十二条军规》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一个飞行大队为题材,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描述战争。本书的要旨,正如作者自己说过的那样,“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我也并不对战争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结构中的个人关系。”所谓“第二十二条军规”,其实“并不存在,这一点可以肯定,但这也无济于事。问题是每个人都认为它存在。这就更加糟糕,因为这样就没有具体的对象和条文,可以任人对它嘲弄、驳斥、控告、批评、攻击、修正、憎恨、辱骂、唾弃、撕毁、践踏或者烧掉。”它只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残暴和专横的象征,是灭绝人性的官僚体制、是捉弄人和摧残人的乖戾力量。它虽然显得滑稽可笑,但又令人绝望害怕,使你永远无法摆脱,无法逾越。它永远对,你永远错,它总是有理,你总是无理。海勒认为,战争是不道德的,也是荒谬的,只能制造混乱,腐蚀人心,使人失去尊严,只能让卡思卡特、谢司科普夫之流飞黄腾达,迈洛之流名利双收。在他看来,战争也罢,官僚体制也罢,全是人在作祟,是人类本身的问题。海勒的创作基点是人道主义,在本书中着重抨击的是“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了的疯狂”。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人物众多,但大多根据作者的意念突出其性格的某一侧面,甚至夸大到漫画式、动画式的程度,而有的则是象征性的。如卡思卡特着重表现了官僚体制的专横无理,迈洛着重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谢司科普夫着重表现的是军事机器残害个性。就连本书主人公尤索林,重点描写的也在于他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尤索林是个被大人物们任意摆布的“小人物”,是个荒诞社会的受害者。他有同情心、是非感和正义感,他曾愤慨地指出:“只消看一看,我就看见人们拼命地捞钱。我看不见天堂,看不见圣者,也看不见天使。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一种正直的冲动,利用每一出人类的悲剧捞钱。”可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他由于正直、善良,反被人看成是疯子。他深感对这样一个“世界”无能为力,逐渐意识到只能靠自己去选择一条求生之路,并最终逃往一个理想化了的和平国家——瑞典,完成了“英雄化”过程,成为一名“反英雄”。
《第二十二条军规》之所以能一鸣惊人,成为“经典作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作者在艺术技巧上的创新。在这部作品中,海勒摒弃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手法,一方面采用了“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有意用外观散乱的结构来显示他所描述的现实世界的荒谬和混乱,只用叙述、谈话、回忆来组接事件、情节和人物,另一方面又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事件和人物极度变形,一件件,一个个都变得反常、荒诞、滑稽、可笑,描绘出一幅幅荒诞不经的图像来博得读者的凄然一笑,并且让人在哭笑中、在哭笑不得中去回味、去思索。作者还充分运用象征手段来传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事物的看法,其中寓有深刻的哲理思考,正如有的论者指出的那样,这部作品“看来胡搅蛮缠,其实充满哲理,因为只有高度理性的人才能充分注意到事物中隐含的非理性成分。”本书的语言也极有丰采,充分显示了黑色幽默文学的语言特点。用故作庄重的语调描述滑稽怪诞的事物,用插科打诨的文字表达严肃深邃的哲理,用幽默嘲讽的语言诉说沉重绝望的境遇,用冷漠戏谑的口气讲述悲惨痛苦的事件,当然本书也存在寻求噱头和繁复冗长的缺点。
海勒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过:“我要让人们先开怀大笑,然后回过头去以恐惧的心理回顾他们所笑过的一切。”看来,这是《第二十二条军舰》的一个很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