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说的语言特点都有哪些
小说的语言特点:
1.
小说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描写性的语言为主。
2.
小说长短句兼有,但以长句为主;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情。 影视剧本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叙述性的语言为主;长短句兼用,但短句为主。
3.
小说语言简洁、朴素;语言表述能转换成动作、画面或场景。
❷ 小说的人物对话怎么描写
写人,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对话;而人物对话在人物描写中占有非常的地位。
但是,在当前小学生作文中,这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大家仅仅满足于人物对话书面表达的四种形式:
1、提示语在前面。
---他说:“今天的天气真好!”
2、提示语在后面。
---“你功课完成了吗?”李刚问。
3、提示语插在一段话的中间。
---“小明,你要认真想想!”王老师严肃地说,“你这样做,应该吗?”
4、在清楚地知道双方的对话人是谁的前提下,省略提示语,连续地写双方对话。
---小刚和小明的悄悄话,我听得很清楚。
“昨天你在哪儿?”
“我在动物园玩。你可别告诉别人!”
这四种书面表达形式,我们应该掌握,但不能满足。因为人物的对话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流露,和任务的思想行为、性格特征紧密联系;可以通过对话,写出人物的思想性格,音容笑貌。而这一点,往往被大家忽视。
其次,由于大家只注意人物对话的表达形式,不注意写好对话的内容,所以人物对话要么写得过入简单,寥寥数语;要么写得冗长繁琐,唠唠叨叨。而绝大部分同学还不会写对话,或者还没有意识到要写好对话,也是造成文章写不具体的原因之一。
人物对话,怎样才能写好呢?
1、对话要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年龄特征,符合人物的职业身份,揭示人物的思想面貌。
2、写对话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千人一腔,众口一词,不问说话人是什么年龄,什么职业,什么性格,说的都是一样的话。例如,捡了什么东西交给失主,送迷路的小孩回家,人们表示感谢的时候,回答总是一句话:“这是我应该做的!”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实在乏味。
写对话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人物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职业特征以及思想面貌,只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仔细而认真的观察一番,就会发现: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想面貌,对待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说的话是不完全相同的,都有各自的特点。《风雪之夜》中的营业员,她的年龄,是个阿姨;她的性格,温柔可亲;她的职业,药房的营业员;她的思想面貌,工作负责,态度热情,服务周到。看,由于牢牢把握了这几点,写对话时,她的每一句话,都符合她的年龄、性格、职业以及思想面貌,没有千人一腔,众口一词的“老一套”。
这一点,对于写好人物对话至关重要。
2.写对话有时要借助于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加强语气,增强对话的表现力。
有些同学写对话时,只写“我说”、“他说”、“小王说”、“小李说”,而对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不作任何描写。这样,就较难把对话写好。
实际生活中,人们每说一句话,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藏,总会伴随一些动作和神态,这额动作或神态往往同说话的内容是一致的。因此,在写对话时对此作一写适当的描写,不但增强了对话的表现力,而且更鲜明地刻画了人物。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指出,这种动作和神态,一定要自然流露,应当和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心情相吻合;描写做到的恰到好处,自然贴切,不能装腔作势,过分夸张,娇柔造作。不然,效果将适的其反。
3.写对话时,前往不要写“大话、空话、套话”。总之,人物对话要力图写的自然、真切、恰当、准确。
❸ 小说对话表现出的几个特点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叙事文学样式。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是小说样式的基本特点。
小说能够充分表现出丰富多彩色的旨趣、情况、人物性格、生活状况乃至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
以下分而论之。
{一}丰富而细致的人物刻画
小说偏重于客观生活的描述。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作家能对丰富而统一的人物作多方面的细致描写。
小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文学作品中,惟独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
{二}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
小说更具复杂性、更有连贯性,尤其长篇小说,往往头绪纷繁,线索众多,错综复杂。
近现代小说,情节不但完整,而且多变,突出表现在打破故事情节的顺序结构,摒弃作品叙述人 完整描述故事的单一方法,而通过不同角度,运用各种技巧描写,体现情节的完整。
甚或当代一些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表面上时空颠颠倒倒,过去、现在、未来,交杂无序,时代氛围、人物场所、具体环境,穿插叠映,但根据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向和事件的因果关系,可以发现,情节在变化中仍然是完整一体的。
(三}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
小说通常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可以显示人物的身份、情致和品格,小说常常通过展示人物的独特环境,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面貌。
小说的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不是各自孤立,而是密切联系的。
丰富而细致地刻画人物,必须借助与情节的充分展开
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则给人物活动、情节铺叙创造了特定的氛围。
三者互为作用,构成了小说世界。因此欣赏小说也就应该根据小说的基本特点,去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首先把握环境和人物的关系。
2其次把握情节和人物的关系
欣赏小说,读者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牵引,以致忘了人物。其实除了部分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着重于表现情节和事件外,近现代绝大多数小说都以塑造人物为主。
3再次把握人物和人物的关系。
认识各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立场,从而理解事件具有的思想意义和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作品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此外,欣赏小说还可以从各种角度品位小说刻画人物、铺叙情节和布局结构的各种艺术技巧,诸如肖像勾勒、心理摹绘、细节点睛、对话妙语、伏笔技巧和构思匠心等等,都可以程度不同的收到审美的效果。
❹ 小说的人物描写有什么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1.肖像描写
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肖像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它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例文
的确,玛格丽特可真是个绝色女子。
她身材颀长苗条稍许过了点分,可她有一种非凡的才能,只要在穿着上稍稍花些功夫,就把这种造化的疏忽给掩饰过去了。她披着长可及地的开司米大披肩,两边露出绸子长裙的宽阔的镶边,她那紧贴在胸前藏手用的厚厚的暖手笼四周的褶裥都做得十分精巧,因此无论用什么挑剔的眼光来看,线条都是无可指摘的。
她的头样很美,是一件绝妙的珍品,它长得小巧玲珑,就像缪塞所说的那样,好像是经她母亲精心摩挲才成为这个模样的。
在一张流露着难以描绘其风韵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乌黑的大眼睛,上面两道弯弯细长的眉毛,纯净得犹如人工画就的一般,眼睛上盖着浓密的睫毛,当眼帘低垂时,给玫瑰色的脸颊投去一抹淡淡的阴影;俏皮的小鼻子细巧而挺秀,鼻翼微鼓,像是对情欲生活的强烈渴望;一张端正的小嘴轮廓分明,柔唇微启,露出一口洁白如奶的牙齿;皮肤颜色就像未经人手触摸过的蜜桃上的绒衣:这些就是这张美丽的脸蛋给你的大致印象。
黑玉色的头发,不知是天然的还是梳理成的,像波浪一样地卷曲着,在额前分梳成两大绺,一直拖到脑后,露出两个耳垂,耳垂上闪烁着两颗各值四五千法郎的钻石耳环。
点评:
就像描写罗敷之美一样,写茶花女玛格丽特的美丽肖像极尽优美的词句,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利用细腻的笔触,直接地间接地去描摹,而且稍稍暗示了她卖笑的生活地位。
2.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言语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由于时代、职业、身份、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语言描写就是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这一个”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语言描写宜简洁得体,不可拖沓散漫,有悖人物身份。
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
例文
“瞧,又一个,‘我准备得不好’;一个个背得滚瓜烂熟的,还‘请大家原谅’。”
这说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头号“活宝”孔兵杰。孔兵杰这个人,高高瘦瘦,五官虽不很和谐,却平添了几分风趣。这会儿,他坐在演讲台上准备上场,口里却为其他选手彬彬有礼的开场白而大发牢骚。
“喂,老孔,该你上了,怎么样?”
“别问,看着吧!”说完,他甩着细胳膊腿就上台了。
东北方向90度一个鞠躬,东南方向90度一个鞠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准备得相当充分。我演讲的题目是……”
干净,利落!台下一片掌声。
这就是孔兵杰。他追求的可不仅仅是与众不同。
结果怎样?硬碰硬--第一!他说准备得充分,就是准备得充分!
点评:
本文语言简洁,人物的个性却非常丰满,作者抓住人物特点,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大活宝”的可爱之处。用“高高瘦瘦”“五官不很和谐”描绘了他“风趣”的外表。用“细胳膊腿”进行堆叠性的强化性描写,礼貌而又不失滑稽的个性动作,简短而富有个性的语言,使我们如见其人,把人物写得活泼、有趣,极好地突出了人物的自信心。
3.动作描写
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在内。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例文
当她拿叉子的时候,她发抖得那么厉害,那叉子竟掉了下来。她饿到了这地步,她的头竟像老人一般颤巍巍的。结果她只好用手指头拿菜吃。当她把一块马铃薯塞在嘴里的时候,她忽然哽咽地哭起来。两行粗大的眼泪从两腮上流下来,直流在面包上。她始终只管吃,拼命地吞着那湿透了眼泪的面包,同时她喘得很厉害,她的下巴还抽动着。顾奢迫使她喝酒,好教她不至于噎着;然而那酒杯碰着她的牙齿却发出的的得得的声音。
点评:
因为饿极了,吃起来极为异常;作者抓住这“吃”的细节动作,把人物的处境和神态集中地表现了出来。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如果说人物的肖像、言语、行动的描写侧重于展示人物形象的外部风貌,让读者透过这些描写窥见或感受人物内心的活动,那么,心理描写则直接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它们的互相结合,就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完整、丰满而且深刻,因而也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心理刻画时,要注意捕捉人物内心的变化,尤其是那些一闪即逝的心灵波动。在描述心理变化轨迹时,要做到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例文
现在,她孤单单地只身独坐,弟妹们也不在身边,她思潮起伏,默默地回顾种种恋情旧意,她想到,她已和丈夫永远结合在一起了,他的真诚和爱情她是深信不疑的,她对他也是一片真心,他的安静沉着和老实可靠似乎是天赐之福,一个正直的妇女应该把她一生的幸福建筑在这些基础上;她相信他会永远关怀她和她的弟妹们的。另一方面呢,维特在她的心中占据了十分宝贵的位置,从他们相识的最初一刻起,两人就显得情投意合,融洽无间,经过长时间的交往,他已经在她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凡是她感到兴趣的事,或是她想起什么有味的事,她习惯于和他分享,他的离去会在她整个心灵上撕开一个可能永远无法填补的裂口!哦,如果她能够在刹那之间使他变成她的嫡亲哥哥,那她会多么幸福!--她可以在她的女友中间介绍一位和他结婚,他和阿尔贝特的关系也就可以完全恢复!
她把她的女友逐个想了一遍,觉得每人都有些缺点,没有人配得上他。
经过这种种思索后,她模糊地然而深深地感到,她的心中隐藏着一个秘密的愿望,要把他保留给自己,同时又告诫自己,不能保留他,也不许可保留他;她那纯洁的、美好的、通常是十分轻松、易于排遣的心情感受到阴郁的重压,阻断了她的幸福的期望。她内心抑郁,一团悲戚的阴云遮挡在她的眼前。
点评:
人物“孤单单地只身独坐”这一动作给作者一个很大的创作空间,也给读者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内心的感受由作者描述出来,显得真实可信。
❺ 小说语言特点是什么
小说的语言特点:
1、小说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描写性的语言为主。
2、小说长短句兼有,但以长句为主;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情。影视剧本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叙述性的语言为主;长短句兼用,但短句为主。
3、小说语言简洁、朴素;语言表述能转换成动作、画面或场景。
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形象:
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
2、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3、环境描写:
一部好的小说总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乏味。作者总是能以优美的文笔、生动的描写和不可思议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❻ 小说中常见的语言特色有哪些
小说既用叙述来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源性的语言,但以描写性的语言为主;长短句兼有,但以长句为主;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情。 影视剧本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叙述性的语言为主;长短句兼用,但短句为主;语言简洁、朴素;语言表述能转换成动作、画面或场景。
❼ 小说语言特色怎么分析
小说的语言特点分析:
1、小说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描写性的语言为主。
2、小说长短句兼有,但以长句为主;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情。影视剧本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叙述性的语言为主;长短句兼用,但短句为主。
3、小说语言简洁、朴素;语言表述能转换成动作、画面或场景。
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形象:
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
2、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3、环境描写:
一部好的小说总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乏味。作者总是能以优美的文笔、生动的描写和不可思议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❽ 小说描述人物形象的方法
1、肖像描写
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来专揭示人物性格属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
总之,外貌描写要和表现人物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配合。外貌描写要传神,切忌脸谱化,反对那种部分主次,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
2、语言描写
对话是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
3、动作描写
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
4、心理描写
心理是指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
❾ 如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套话)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
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例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2.从侧面描写人物。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和结尾景物描写,都属于侧面描写。
3.从细节描写入手。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上面提到的《故乡》一文的肖像描写和《范进中举》中的语言、动作描写,实际也都是出色的细节描写。
❿ 鲁迅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特点是怎样的
《鲁迅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特点》
一、修辞运用巧妙精当
鲁迅先生的小说,无论是在词语的锤炼,还是辞格的运用上,都进行过精心选择和仔细推敲,收到了奇妙的表达效果,显示了他高超的语言修辞艺术。他选用词语精当贴切、含蓄深厚,既能准确、生动地表达描述对象的总体特征,又处处体现新意,收到词义明确以外的其他效果,往往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弦外有音,文字间蕴含更多深意。修辞运用得巧妙而精当,是他的小说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仅就他小说中所使用的一些主要修辞方法加以说明。
1、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不仅大量使用比喻,而且往往用得新奇巧妙,出神入化,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如《药》一文中,“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3]“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来,夹袄也帖住了背心,两块肩胛骨高高突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4]用仿佛被无形的手向上提着颈的鸭子,来比喻踮着脚伸着脖,围在刑场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形象地反映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也表达了鲁迅对这些麻木看客们“怒其不争”的心情。而对小栓“痨病”已入膏肓的描写用一个“八”字,恐怕是再简洁而又贴切不过了。描写《故乡》中的杨二嫂,“……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5]活画出她细脚伶仃的姿态,让人联想到她泼辣的性格。同样既活化人物性格特征,又体现作者爱憎的比喻还有很多,比如:阿Q被赵太爷恭维为“老Q”的感觉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白光》中陈士成得知自己县考落榜后,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肥皂》里写四铭太太最终用那块肥皂时,“泡沫就如大螃蟹嘴上的水泡一般”;祝福中的“我”被祥林嫂死前可怕疑虑的眼盯着时“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故乡》中的中年闰土“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鲁迅通过灵活地运用这些新颖而奇特的比喻,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引发读者对比喻之后更广阔涵义的联想,让人不由得佩服他对小说语言运用的深厚功力。
鲁迅小说中的比喻,有一个现象分外引人注目,就是他多次在比喻中用了“铁”字。《药》中描写坟场树枝间的乌鸦是“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白光》中寒冷的月亮则象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社戏》中“我们”在去看戏的途中看到了“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起伏的连山;《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祖母死时“坐着号啕,铁塔似的动也不动”;《伤逝》中涓生窗前那株槐树有着“铁似的老干”;《弟兄》中兄长张沛君发怒时的手掌“比平常大了三四倍,铁铸似的……”。鲁迅为何在比喻中多次用到“铁”字,我们可以在《呐喊自序》中找到答案。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把黑暗现实社会比作铁屋子,是他对铁一般黑暗腐朽社会不满情绪的体现。而比喻中多次出现的“铁”字,正是这样一种感情的流露。
2、 象征
鲁迅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这在《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中有充分的体现。小说中处处运用象征手法,透过“狂人”的荒唐之言,把社会现实的本质暗示给读者。比如,狂人觉得“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7]这是写狂人备受压抑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象征着封建社会的黑暗,揭示了“万分沉重”的封建势力压得人“动弹不得”。又如,他从写着“仁义道德”的史书上,从字缝里看出“吃人”两个字,这既是狂人在精神错乱时的一种幻觉,又深刻地揭露了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统治的罪恶本质。《狂人日记》中的人物大都带有象征性。除“狂人”外,“古久先生”就象征着承袭了几千年封建道德的腐朽而又反动的封建势力;赵贵翁(甚至连同赵家的狗)代表了社会上维护封建秩序、迫害进步力量的反动邪恶势力。景物描写上也用了象征。开头所写的“月光”,不仅指生活中的月光,而且是光明的象征。“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这里写的是主人公对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的感受,实际是用象征方式指明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恐怖。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说在人物、故事情节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景深。一个小的实体,就包含了无穷尽的内涵,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有一处十分经典的象征运用,是在小说《药》中。小说以简单的一个“药”字为题,并且故事情节的发展就以“药”为线索,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第一,通过描写华老栓迷信以人血为“药”,让儿子吃“人血馒头”就能药到病除,“收获许多幸福”,结果却适得其反,断送了儿子的性命,深刻地批判了国民的迷信、落后和愚昧。第二,以“药”为题,给人以启迪:像当时中国社会的病态,什么才是救国救民的“药”呢? 第三,夏瑜为了推翻帝制而奋起斗争,到头来自己的血却被当成“药”去“救”人,革命者的牺牲没有唤醒麻木的国民,有的只是像“鸭”一样身长脖子看热闹。这样一个深刻的讽刺,一方面反映了国民在政治上不清醒、不觉悟,另一方面也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借代
运用借代,可以表达作者的爱憎,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引人联想,发人深思,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鲁迅在小说中常常灵活运用这一修辞方法。如《孔乙己》中的“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8] “短衣帮”指穷苦的劳动人民,“穿长衫的”指有钱的上层人物。用衣着特征来指代人,除了形象鲜明之外,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等级制度的森严,社会地位的不公。又如《阿Q正传》中“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 [9] 未庄人对“革命党”的理解,只停留在“银桃子”,并且“抵得一个翰林”,而“柿油党”是“自由党”的谐音,作者运用这样的借代,深刻揭示了“未庄人”的愚昧麻木,同时流露出作者的无奈。再如《药》中用“花白胡子”、“红眼睛”、“驼背”这类描写人的长相特征的词来代替人,一语双关,委实精妙。借代的运用,收到了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是鲁迅修辞运用中的一个亮点。
4、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鲁迅在他的小说中经常使用反复。“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把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这是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提到的关于写作要阐明的观点论述[10]。那么鲁迅小说中的反复,是不是在打自己耳光?恰恰相反,含蓄、凝练与复沓、冗长的巧妙结合,正是鲁迅大师级语言功力的体现,是鲁迅小说的精妙之处。反复的手法在小说《祝福》中体现得最具代表性。其中包括:
外貌描写的重复:“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11]祥林嫂第一次、第二次到鲁镇,笔者都是这样描写的,穿着打扮没有改变,只是在表情上:第一次并没有悲哀的神色,“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第二次却“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而且“脸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就说明再寡的生活经历,给她造成了重大的不幸,她的身心的变化,是她的受伤害的标记。当她受到柳妈的迷信恐吓后,“脸上就显出了恐怖的神色来”,“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表明她开始陷于恐怖;捐门槛后仍然被禁止沾祭器时,“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了,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作者为什么要安排一个反复的描写同时也刻画祥林嫂“神色”上的变化呢?这正是为了揭示祥林嫂悲剧生活的必然性。祥林嫂对自己的悲剧生活是不自觉的,她甚至以为自己是充分遵从了所谓的“典制”,所以她被逼改嫁的时候要觅死觅活,听了柳妈的迷信说法后,就去土地庙“捐门槛”,她的愚昧,她对封建制度的屈从,导致了她悲剧生活的必然性。外貌描写的重复与前后细微差别处的刻画,让我们读到了作者对祥林嫂同情,但更多的是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批判。
语言描写的反复:最点睛的莫过于描写祥林嫂的语言。祥林嫂两度守寡,两次来到鲁四老爷家,作者对其语言的刻画的确是独具匠心。“我真傻,真的。”反复了三次。“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叙述阿毛的故事,反复了两次。为什么祥林嫂要反复对人说这些?因为她希望向别人述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后,得到一些同情和怜悯。是的,开始别人是寄予同情了,但后来,人们却把这作为一种谈资笑料。鲁迅用这样的反复,深刻揭示出人的麻木,和祥林嫂的“不自觉”。还值得一提的是鲁四老爷的语言。作者对他的语言描写不多,但确实堪称精炼。“可恶,然而”,就这么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人物语言,第一次是他知道祥林嫂的婆婆和卫老婆子等人瞒着他把祥林嫂抢走时,他说了声“可恶!然而……”。言下之意是祥林嫂婆婆竟然事先不与他商量便把祥林嫂抢走了,觉得“可恶”;但为什么又紧接着说了个“然而”?因为他觉得既然是婆婆来抓媳妇,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典型的封建族权思想。第二次是卫老婆子来赔罪,说要“荐一个好的来折罪”,话还没说完,鲁四老爷就插了句“然而……”这个“然而”,更有深意,他是觉得自从祥林嫂到鲁家后“不开一句口”,“整天的做”,到年底大忙“竟没有添短工”,这样“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的廉价劳动力,恐怕是再找不到第二个了。鲁四老爷身上的剥削阶级本质暴露无疑。让读者体会到这些,仅用了两个词——“可恶,然而”,其精妙之处,无需赘言。
另外,小说《风波》中九斤老太那句“一代不如一代”,在文中出现了八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九斤老太这一消极慨叹的批判。小说《孔乙己》中,掌柜的四次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说明孔乙己生活的穷困不堪、掌柜的只关心酒钱的漠然以及孔乙己的可悲命运和惨痛结局。这些反复的使用,都对彰显文义有着绝妙的作用。
5、对比
鲁迅常用对比这种修辞方法,通过两者的比较,更加集中、更加鲜明突出地表现主题。如小说《故乡》中,“有一日,母亲告诉我, 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这来的便是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 [12]鲁讯通过对眼前的和二十年前的闰土的外貌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由于生活的“辛苦恣睢”,让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了历尽沧桑、心态麻木的木偶人。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对此非常悲哀,对闰土表现了无限同情和怜悯。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对孔乙己形象的描写,前后也运用了对比。孔乙己出场的时候是“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穿的是长衫”,到他因“偷书”被打折了腿,变成了“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并且是“用手走来的”。[13]这样的对比,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对孔乙己遭遇同情之时,又体会到封建制度的残酷性。再如小说《一件小事》中,作者通篇运用对比手法。“一件小事”和“国家大事”的对比,突出“一件小事”意义并不“小”;“我”和车夫的对比,突出车夫的高大和“我”的渺小;“我”在“一件小事”发生前后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突出了“我”自新的决心和自我改造的勇气。细读鲁迅小说中的对比,给读者带来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确实能感受到鲁迅对小说语言运用的用心良苦。
另外,夸张、比拟、双关、婉曲、警策、反语等多种修辞手法在鲁迅小说中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有时,还有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修辞上的丰富性和独创性,是鲁迅小说语言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二、“鲁迅式”的语言风格
“鲁迅式”是对鲁迅小说总体语言风格的模糊定义,它是鲁迅在语言风格上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在鲁迅的小说中,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凸显出来。
1、“错杂无伦次”的叙述模式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14]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正文前的序中的这句话正充分体现了鲁迅小说语言在叙述模式上具有独创性的特征。就以此篇为例:《狂人日记》是鲁迅运用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的第一次尝试,新旧更替之间,鲁迅用了一种冲突非常强烈的方式,在语言的叙述上也是一样。为了反抗语言的困境,为了新的言说,鲁迅运用了狂人思维和白话文体作为“呐喊”的突破和开端,这种创新,在《狂人日记》里突出地表现为叙述模式上的错杂和对立。小说前面的小序与正文的日记,在语言上构成鲜明的对立:一是文言,一是白话;一种是正常话语,一种是反常话语,两者的对立展开了两种相反的话语现实。鲁迅通过“狂人”的叙述,把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启蒙思想带了出来。“狂人”与周遭的格格不入,有被“吃”掉的危险,暗示的就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为了不被统治的意识形态兼并,就必须和它划清界限,甚至是变成一种极端对立的形态。鲁迅正是运用了这种矛盾而危险的叙述策略,刻意地造成话语和现实的分裂与冲突,然而却产生了妙不可言的效果。每每重读这篇仅7000字左右的小说,体会着小序的文言与日记的白话之间的激烈冲突,仿佛感受到鲁迅在那个时代的对“失语”的焦虑。他希望找到一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的声音,渴望通过“呐喊”打破沉默,颠覆传统的旧文学。所以不难理解鲁迅为什么要选择一个“狂人”作为叙述者,因为正常人会按照现有的意识形态来思考问题,而“狂人”却与常规的思维脱轨,能够摆脱统治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压抑。某种意义上说,鲁迅选择“狂人”,因为只有他的思维,才是真正独立、自由、纯粹的。这种创新的语言模式,同时也是鲁迅对现实思考的一种创新的思维模式的开端。
读过《红楼梦》的人,看到“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这句话很容易联想起曹雪芹的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同样的,鲁迅所说的“荒唐言”背后也是大有深意的。我们来看看《狂人日记》第一篇日记:“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15]恰恰这样一句话,已经可以完整地展现贯穿全篇的这个语言特征了。从“今天晚上”到“须十分小心”,句中的关联词是“然而”,按正常的逻辑,前后应构成转折关系,但是我们看不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似乎这成了一个病句。再往下看,更是摸不着头脑,“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不然”又是一个转折的连词,但是前面根本没有交代为什么要“十分小心”,这种转折也似乎是没有必要的。从“今晚的月光”到“须十分小心”到“赵家的狗”,这种看似毫无关联的跳跃,几乎要令人觉得语句毫无章法可言。但就是这两个语义语境上都说不通的连词,恰是鲁迅一个精妙的语言技巧,为的是说明“狂人”的思维逻辑,正是这样“杂无伦次”。再如“狂人”想到“他们”是希望自己“自戕”而死的时候,“他们是只会吃死肉的!——记得什么书上说,有一种东西,叫‘海乙那’的,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子去,想起来也教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老头子眼看着地,岂能瞒得我过。” [16]由 “海乙那”想到“赵家的狗”,并且“早已接洽”,已是十分之“荒唐”,然而和那个“眼看着地”的“老头子”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刻意为之的错杂语句,在这篇小说中比比皆是,鲁迅正是通过这样的反语法、反逻辑的语言模式,向读者清晰地展现出“狂人”这个独特的典型。
2、虚词、实词的灵活运用
这是“鲁迅式”文风的一个重要特点,鲁迅对小说语言虚词和实词的巧妙运用,使两者相得益彰,对小说主旨的体现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语言使用中,实词承担表达语义的作用,而虚词往往只是发挥附加意义的辅助作用,甚至不直接表义。但是虚词用得好,可以使语言更具可读性,并产生无可替代的修辞效果。鲁迅小说中虚词使用的频率之高,密度之大,十分惹眼,是其语言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黑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也”、“不再”、“只是”、“直到”、“才”5 个连词毫不“吝啬”地用在一个句子里,将祥林嫂心灵受到毁灭性打击,失魂落魄到僵化状态的情景突现出来,“不但”、“连”、“而且”3个连词使文意层层递进,极大地加强了语言负载。“即使”、“虽”、“也”与“不独”的搭配,是典型的“鲁迅式”的独创。一系列虚词的独特组合、频繁使用,使对祥林嫂的描绘显得深厚浓重,沉实有力。
又如《阿Q正传》中,“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 [18]这两个“然而”,惟妙惟肖地形容出阿Q思想的矛盾百出、荒诞可笑,显示了阿Q精神上浅陋鄙薄的深刻戏剧性。“然而”这个副词,在《孤独者》中运用得更为独到。魏连殳信中前半部连续用了六个“然而”,“然而要活下去”,“然而就活下去么?”“然而我还有所为……”“然而现在是没有了……”“然而现在是没有了……”“然而我胜利了”,这密集的转折,表现出小说中人物心理巨大的冲突和深深的痛苦,灵魂在绝望中挣扎,虽是虚词,却令人读到沉重,不愧为语言运用的典范。
在《阿Q正传》中,鲁迅多次用到了“似乎”、“仿佛”、“大约”这几个词。
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他才爬起来,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
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
这些转折连词的使用,烘托出阿Q迟钝、麻木、愚昧、蠢笨的低劣性格,尤其是阿Q对人生的理解,只是“大约”如何如何,将阿Q的浑浑噩噩表现得活灵活现,真当精妙到了极点。
鲁迅同时也非常注重实词的锤炼。首先是动词的巧妙运用、涵义丰富。小说《药》中一处动词的运用,可谓最具代表性。“(康大叔)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 。
]这里描写康大叔的动作,用了:抢、扯、裹、塞,都是一字不可易的。康大叔急于把华老栓的钱装自己腰包里,所以动作很快,“抢、扯、裹”一系列动作连贯而迅速,更加突出康大叔的贪婪与凶恶;而华老栓迷信胆怯,心里有鬼,甚至有点不敢接过人血馒头,康大叔又怕他反悔,所以直接“塞”给了他。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令读者对小说中的人物分外清晰,更加容易把握住小说的脉络乃至主旨。再如《故乡》中的“……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1] “横着”二字,把萧索的场景一下子突现出来了,并且感觉那一幅画绵延在眼前,心底却是沉重。《阿Q正传》里“太爷一见,满脸溅朱”,活脱脱地把一个满脸涨红、情绪暴怒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件小事》中:“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22] “榨”强调被动、不得已的尴尬、窘迫之态。《祝福》中:“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23] “剩”,表明了主人的冷漠,同时又包含“我”感受到被冷落后的的寂寞和无聊、压力和不安。《孤独者》中“……时常自命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余者’,螃蟹一般懒散而骄傲地堆在大椅子上……”《离婚》中“……不知咋的忽而横梗着一个胖胖的七大人,将他脑里的局面挤得摆不整齐了。” [24] “堆”本来是用来对物的,而“懒散骄傲”的身体,用堆来形容,使人物的动作更加具有一种可视化的效果;而“摆不整齐”用来形容人物的心境不宁和思绪的混乱,真可谓神来之笔。其次是形容词的活用。如小说《社戏》中,“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胖”和“朦胧”在这里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活用,使得对人物和景色的描摹具有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读者而言,自然能够获得更多的阅读感受。“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描写台上的演员,不以常规的写法,只用一个写色彩的词“红红绿绿”来借代,简洁明了、别具一格。
三、遣词造句的个性化
鲁迅小说中的语言,常常能使读者觉得新奇而独特,涵义丰富又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是鲁迅小说语言运用独创性的一个方面,具体表现在他在遣词造句上的个性化。这样的特点,在《阿Q正传》这篇小说中尤为突出:
1、“不相能”。
小说中,统治集团由三大家族组成:举人老爷、赵太爷、钱洋鬼子。作者在写及三大家族之间关系时,两次强调了“不相能”。一次是写举人老爷把箱子寄存于赵太爷家,人们议论纷纷时,作者说:“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一次是写赵秀才得到革命党进城消息后,找钱洋鬼子商量如何革命时说“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在这两次叙述中,作者不但都强调了他们之间关系的“不相能”,且分别加上了“素”、“历来”进行强调,这两个词用来修饰“不相能”是如此精妙。稍做分析,我们便能体会到作者的用意:①告诉读者,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根深蒂固的,他们从“不相能”到“共患难”,只是因为共同利益的驱使,其矛盾本质上不可调和;②启发革命者,要战胜统治阶级,必须团结起来,联合最广泛的群众力量。
2、“革过一革”。
或许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竟而感觉有点别扭,但是仔细体会之后,却发现实在是妙不可言。联想一下,比如在现代汉语中,别人问有没有读过一本书,答“读过一读的”;这件事情有没有考虑过,回答“想过一想的”;或者问周末的仪式去不去参加,说“去还是要去一去的”。很明显,这种常用句式所表达的意味是大抵接触过、事实上不怎么了解;或者是即便做过了,也是随便做一下,很敷衍地做一下。鲁迅通过老尼姑之口说出“革过一革”,十分独到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假洋鬼子”一流,是形式主义的革命,是假革命。
3、“拍,吧~~~~!”
这两个原本不是象声词的字,恰在小说中成了最凝炼而又精辟的象声词。
“拍,吧~~~~!他忽而听得一种异样的声音,又不是爆竹。阿Q本来是爱看热闹,爱管闲事的,便在暗中直寻过去。似乎前面有些脚步声;他正听,猛然间一个人从对面逃来了。阿Q一看见,便赶紧翻身跟着逃。那人转弯,阿Q也转弯,那人站住了,阿Q也站住。他看后面并无什么,看那人便是小D。
“什么?”阿Q不平起来了。
“赵……赵家遭抢了!”小D气喘吁吁的说。”
这是未庄人心惶惶,对“造反”一事“吃不准”之时。原本或许可以直接描写是什么人抢了赵家,什么装束,什么行径,是不是革命党?但鲁迅的高明之处,只用“拍,吧”两字引入,继而借阿Q的“格外胆大”,并且“细细的听”,又“细细的看”,才知道“似乎有些嚷嚷”,“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的将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这样的处理,没有繁琐的叙述,却能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并且仿佛依稀的看到了未庄正在发生的“革命”。“拍,吧”这般精辟的用词,除鲁迅外确无第二人。“拍”这个词,在《幸福的家庭》中也出现过一次,小说中仅用一个字,并且是通过主人公的“经验”告诉读者是“主妇的手掌打在他们的三岁的女儿头上的声音”,这是对故事情节的交待手法的一种绝对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