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代四大奇书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及演变
我大姐提问的,周宏鑫回答的,太雷人了。
2. 试论述中国古典小说写人艺术手法的变化
找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古典小说注意写人物细节的动态过程和动作特征。这种动态的细节叙述使得中国古典小说能够“极省俭”地画出人物最有特征的神韵。因为要从动态和动作中提炼写人细节,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相对西方小说来说确实少了许多,但中国古典小说在描写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时,也是结合着动态性和动作化的写人细节来进行。 人细节的动态过程和动作特征上。这种动态的细节叙述使得中国古典小说能够“极省俭”地画出人物最有特征的神韵。《水浒传》在勾画西门庆的**好色的性格特征时是这样写的:
潘金莲失手用帘子打了西门庆的头,“那人立住了脚,正待要发作回过脸来看时,是个生的妖娆的女人,先自酥了半边,那怒气直钻过瓜洼国去了,变作笑吟吟的脸儿……那一双眼却只在这妇人身上,临动身,也回了七八遍头,自摇摇摆摆,踏着八字脚去了……” 这一段文字没有对西门庆的外貌作静止式的细节白描,而是抓住西门庆见色心荡的细节作了一个过程性和动作化的动态叙述——立脚变脸;回头七八遍;摇摇摆摆踏着八字脚离去。这三个连贯的动作细节,把西门庆的恶少相、无赖相、色鬼相突出而又传神地作了勾勒。这种用动态式的连贯细节刻划人物从外貌到内心的性格个性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它具备了叙述节奏快,外观特征强、艺术信息容量大的审美功能。
因为要从动态和动作中提炼写人细节,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相对西方小说来说确实少了许多,但中国古典小说在描写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时,也是结合着动态性和动作化的写人细节来进行。我们来欣赏《红楼梦·泄机关颦儿迷本性》一回中对林黛玉的心理描写。黛玉从傻大姐那里获悉宝玉即将同宝钗完婚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她内心的悲伤和痛苦已到了极点。但作家在这个人物情感的高潮位置上并没有用一大段心理描写来倾诉她的悲痛和怨恨,而只写了人物这样的动作过程:
说着,自己移身要回潇湘馆去。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过来。走了半天,还没有到沁芳桥畔,原来脚下软了。走的慢,且又迷迷痴痴,信着脚儿从那边绕过来,更添了两箭地的路。这时刚到沁芳桥畔,却又不知不觉的顺着堤往回里走起来。
这是一段通过动态性和动作化的细节刻划人物心理的典范。作家没有写黛玉痛苦至极的内心感觉,只是细细地写她有千斤般的“身”重的细节和踩着棉花般的“脚”软的细节。作家没有直写黛玉神情迷乱的内心状态,却只细细写了她身心离异、神情错乱的动态过程(说要回潇湘馆,却偏走沁芳桥,既走沁芳桥,却又顺堤折回)。透过这些动态性和动作化的细节描写,我们仿佛听到了黛玉胸中的狂涛,触感到了她五脏俱焚的烈焰。从人物有形的外观细节中勾画人物的灵魂,从人物动态的连贯细节中透析人物的深层情感。这就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提炼和运用写人细节的传统。这个传统的形成与中国小说在发育生长期受“说书艺术”的深刻影响有关。唐宋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人们用“说书”的形式来讲历史和讲故事的娱乐活动逐渐成熟。说书艺人讲故事的底本实际上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雏形。“说 ——听”便成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最早的传媒手段。艺人要说得清楚,听众要听得明白,话本便有了相应的规范和要求。话本对事件的叙述,主干要突出,节奏要明快,故事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就不宜太详细;话本为适应“说——听”的传媒方式,要求听觉语言能迅速和顺畅地在听众的脑海里转化为鲜明的意象,那么叙述材料多选人物的行为动态和动作个性的细节便成了必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多从过程叙述中突出动态和动作细节的原因。这个小说传统使中国古典小说叙述节奏快,人物描写质感强,由此形成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可听性和可读性。
3. 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小说(先秦-鸦片战争前)的发展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从"酝酿--雏型--成熟--转变--繁盛",体现了古代人民为创造民族的文学样式,民族的文学精品,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中国古代小说孕育于先秦时期的远古神话,经历了汉魏六朝杂史、志怪志人的成长,唐传奇的成熟,宋明话本、拟话本的发展壮大,最后在明清章回小说中展示出生命的辉煌。 从语体上说,中国古代小说又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大系统。
从艺术的渊源上说,中国小说的萌芽状态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山海经》被称为“古今小说之祖”。先秦的史传文对小说的影响也很明显,《战国策》因其叙事的成熟完备及其中多篇显著的虚构色彩,更是被当作最初的小说体裁之一——杂史小说的开端。
汉代出现了第一篇初具规模的杂史小说《燕丹子》,它比《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传”更富传奇色彩。
中国小说初具规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其标志就是小说由写事为主转向写人及其性格特征为主,从而确定了人在小说中的主体地位。按内容可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类,前者以写神灵鬼怪及其妖异怪诞之事为主,代表是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后者以记载人物的琐闻逸事为主,代表是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也是文言小说的第一个高峰。
中国古代小说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唐代传奇的出现与繁荣。他们在内容的丰富性、题材的多样性、人物的形象性、故事的艺术性和文笔的生动性等方面都是六朝小说所无可比拟的。涌现出一系列优秀传奇小说,如陈鸿的《长恨歌传》、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内容以言情为主,搜奇记逸,文字婉转华艳,代表着早期文言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是文言小说的第二个高峰。
宋代出现了话本小说,它是民间说书人讲史或演说的底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表达市民心声。如《碾玉观音》、《快嘴李翠莲记》、《错斩崔宁》等,都是脍炙人口之作,也是中国白话小说的滥觞之作。
明代掀起文人模仿话本风格而改编创作“拟话本”的高潮,“三言”、“二拍”、“一型”为其代表,也是古代白话小说的第一个高峰。“三言”即由冯梦龙选编加工而成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它对民间文学的继承与革新,它的现实主义精神与白话短篇的形式,直接推动了拟话本的繁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其优秀代表。“二拍”即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它比“三言”更注意求奇求巧和强调自身的创作主体意识。“一型”即陆人龙的《型世言》,创作精神由改编变为独创,重视小说议论和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小说的全面繁荣和辉煌是明清章回体白话长篇小说和文言短篇小说的全面丰收与总结。白话长篇主要包括: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一部白话长篇历史小说,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白话长篇小说,开小说英雄传奇之先河);明代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开文人独立创作白话小说的先河,力促世情小说的成熟与繁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浪漫主义白话长篇小说的杰出代表);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国讽刺文学的集大成者)、曹雪芹的《红楼梦》(人情小说的集大成者,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与总结,代表着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是一部内涵极为丰厚的鸿篇巨制)。煌煌巨著,构筑起古代白话小说的第二座高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代表着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第三个高峰。
4. 新中国文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结合边城): 《边城》的艺术特色:
散文化、田园牧歌情调、天人合一、造境、散文化、诗化特点、结构上:行云流水
《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小说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通过对男女之爱、亲属之情、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边城”是一个未受现代文明污染和惊扰的世外桃源。这里的自然和人性天真未凿,古老淳朴。《边城》里的湘西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天保的大度,傩送的专情,老船工的古朴厚道,沈从文用诗一般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湘西山区的风俗画,表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
“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表现了他对“人性”美的向往与追求,营造现代精神的乌托邦。《边城》蕴含着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体式。《边城》以翠翠的美丽而又凄凉的爱情作为线索,意在创造出一支理想化的田园牧歌。《边城》中风俗描写、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为衬托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服务。《边城》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边城》现实与梦幻相交织,缺少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边城》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
沈从文不注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重要作用。他的许多小说从交代环境开始,衍生人物和故事,如《边城》开场先描写“茶峒”,自河、河街、吊脚楼的妓女写出长长的几节,为翠翠的出场作背景。
沈从文在构筑的湘西世界中展示乡情风俗、自然景致与人事命运浑然一体的优美境界,但其中又隐伏着深沉的悲剧感,带有作家对于这种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的文化批判的意味。
总之,我们不难看出《边城》所折射出来的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散文化、田园牧歌情调、天人合一、造境、诗化以及结构上:行云流水的艺术特色。
5. 古代文学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略谈林黛玉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林黛玉的形象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一艺术形象为何具有如此魅力?恐怕是许多人未曾深思过的,这也是我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要探讨这个问题,还要从曹雪芹塑造这一艺术形象时所依傍的原形谈起。
看过《红楼梦》的人,大都承认林黛玉是书中的第一号女主角。曹雪芹在这一形象上倾注了大量心血。这一形象绝非凭空非而来。它融铸了历史上许多人物的优点。除了“四大美人”外,有赵飞燕、蔡文姬、绿珠、谢道蕴、李清照、朱淑真、叶小鸾、冯小青,此外,如神话传说中的娥皇、女英、素娥、洛神。除女性外,其他如正直刚烈力绌遭危的鲧、心有七窍的比干、梦中化蝶的庄生、高标见妒的屈原、贾谊、采菊东篱的陶令、英年早逝的李贺……可以说是许多历史人物优秀人格的集合体。她是美的化身,集外貌美、气质美、才情美、精神美于一身。
在此,侧重谈谈这一形象与“四大美女”原型的关系。
首先是她的外貌美。林黛玉在书中首次出场,是在“进贾府”一场。她给宝玉(其实是广大读者)的第一印象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一下子攫住了宝玉的心。贾府之人,一见之下,觉虽弱不胜衣,却 “自有一段自然的的风流态度”。小厮们背地叫她“病西施”,无讥笑之意,有爱重之心。“颦眉”使人马上联想到古代越国美女西施。所谓眉目传情,作者以此作为人物描写的切入口,可见其匠心所在。联系到下文的“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令读者对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就是我所喜欢的“那一型”。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嫱、貂蝉、杨玉环,她们的美都较为抽象,无非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类的描写,并未形诸较为具体的文字,可以让人相见其人之美。而黛玉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着力塑造的“活生生”的“这一个”,她的美自始自终都有着真实的生活令人可感可知。所以,她的美是具体的、生动的、传神的,具有强烈感染力。这是林黛玉形象超越“四大美女”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气质美。古代“四大美女”美则美矣,但总觉得美在躯壳。林黛玉之美美在气质。这气质是由文化修养所造成的。西施的文化程度没有记载,大抵是农家文盲女(浣纱女);王嫱除了“不贿画工”的记载,“自请出塞”和蕃,也只有一支琵琶马上相伴;貂蝉原也不过是司徒王允的养女,其身份就是奴婢;杨玉环出身于官宦之家,除了爱好音乐、舞蹈外,其文化修养并未见记载,仅传世的一首诗,经考证,也系他人伪托。而林黛玉则饱读诗书,具有典型的热情、敏感、深刻、倔强、孤傲的诗人气质。文化修养造成的气质美也远迈“四大美女”之上。
再次是才情美。黛玉锦心绣口,灵心慧性,不止一般意义上的多才。这既是教养所得,更是天性所赋。她的言行举止,无不透露出少女的敏感、多心、才智、机锋。她的书房中不仅有满架的儒家诗书,她也偷看《西厢记》、《牡丹亭》一类被封建礼教斥为“诲淫”的书。她在大观园诗社素有“咏絮才”之称,艺压群芳;她自告奋勇当老师,教香菱学诗。这个少女的形像,深入人心,获得了读者的强烈好感。
最后是精神美。如果仅限于上述三条,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才女都可能具备。林黛玉的精神美,突出地体现在她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固然,对自身而言,她摆脱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精神枷锁;对男子,对她心仪的宝玉,她极力反对其走仕途经济,追求功名,是宝玉反封建的志同道合的战友。她敢于斗争,不掩饰自己的好恶,勇于追求个人幸福,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在她的身上,闪耀着民主、叛逆的光辉。与贾宝玉一起,构成了《红楼梦》中两个耀眼的艺术形象。
林黛玉的结局是人所共知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达到一种悲剧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造成一种遗憾的美。试想,如果林黛玉不死,成了宝二奶奶,成了贵族家庭的主妇,得偿所愿,那么,她的性格将如何发展?我想,曹雪芹把她处理成“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结局,是耐人寻味的,留给读者以无限的感慨。
可见,林黛玉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乃是曹雪芹揉合了古往今来许多优秀人物(不局限于女性)的种种闪光点,塑造出的鲜明的“这一个”。在她身上,也有爱哭、怄气、小性、猜疑的缺点,但这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女性共有的特点,使得这一形象摆脱了“高大全”的模式,显得更加真实可爱。
林黛玉的形象对当今现代女性的意义何在?
林黛玉形象是曹雪芹倾尽心血塑造出的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它的完美性是显而易见的,其时代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现代女性而言,我们不需亦步亦趋地模仿林黛玉,而是要从精神实质的高度去学习她的优点,从时代的高度去发扬那个时代的妇女所不具备的新品质,努力提高自身思想与文化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即尊重自己与男性平等的地位,珍视自己的人格,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爱惜自己的名誉,珍惜自己的年华,立志为妇女争光;保持自己的尊严,重视自我教育,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学苦钻,勇于开拓,自强不息,做一个创造新生活的强者,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新女性。
6. 举例论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人物性格刻画上的发展
从小说的发展繁荣来看,人物形象的塑造类型化和个性化之间不对立,互相包容补充,虽然提法不同,本质无不同。人物的塑造必须经历一个类型化到性格化,再到心理化的共同演变,这是小说发展的必然规律。体现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上注重类型化(特征化)到走向个性化买进坚实一步。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位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1963年李厚泽在其《典型初探》指出“张飞、李逵、诸葛亮都是类型化的典型”。而对其类型化这一观点作出了全面深入探索则是1983年发表的题为《三国人物是类型化的典型》,文章认为《三国演义》的人物是“类型化的典型”,其主要特征是《三国演义》重要人物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特征,这一主要特征表现的非常突出。文章还认为小说人物性格缺少变化,基本上稳定不变。1996年出版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文学史》认为:三国小说写人物有一种内心化的倾向,他们的品格性情大都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神怪小说的热潮。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用浪漫主义塑造了人物形象,在各色神魔身上,既有社会化的个性,又有超然的神性,甚至被赋予了某些动物的特征,这也就是说《西游记》的人物是三性的传说,这种说法几乎成了定论,因为概括的准确而精炼。《西游记》在人物形象描写上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这就是《西游记》非常注意把人物至于平民生活中,多色调的复杂性。
在明清小说中。最为后人撑到的莫过于《红楼梦》。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文学创作上的新境界和巨大成功,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来成群的性鲜明而又富有社会内蕴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只有是几位主角乃至偶尔一现其相的人物,令读者掩卷不忘,耐人寻味,成为近世众人评说的对象。也就是说《红楼梦》些人物打破了原来的窠臼,而是作者根据自己对现实的感受体验而塑造出来的真实人物。《红楼梦》在现在的论者认为《红楼梦》写人物改变了类型化的写法,一些主要人物性格有着多少侧面,乃至美丑互渗的表现,最突出的是王熙凤。《红楼梦》要点在干预如实描写,并且没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嘘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为不同,所以其中描述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是对现实世界某些人物的真实写照。
7. 古代小说人物形象分析1500字论文
内容摘要:王熙凤被称作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塑造成功形象之一。王熙凤不但有着美丽的容貌,还有着超凡的管理才能,且心机深重、阴险歹毒,成为女性世界中一只杰出的“凤凰”。本文从王熙凤的侧面描写反映出封建贵族的罪恶本质,以及封建家族走向灭亡必然趋势的命运。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7076084.htm
关键词:王熙凤 能力才干 阴险歹毒
随着社会的变化,不同时代对王熙凤的理解与评价各有差异。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描述代表着时代性,基于经济市场下背景分析王熙凤的处事风格及人物性格。对王熙凤为人处世的分析,可以看出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因此必须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分析人物真实的性格特征,为《红楼梦》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容貌风华,恍若神妃
王熙凤人物出场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一语未了,只听到后院中有人笑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其装扮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作者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外表,把王熙凤塑造成雍容华贵的美人,赋予了她迷人的风采,使她在众多美女的贾府突显而出。
笔者除了直接描述外,还从侧面衬托凤姐的美貌。在“见熙凤贾瑞起淫心”和“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两回中,笔者一方面突出了王熙凤的心机和手段,另一方面显现出王熙凤的光彩照人。
二、伶牙俐齿,巧言善辩
王熙凤伶牙俐齿的口才也让读者印象深刻。从她开口的与众不同,“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时时不忘。”从王熙凤话中,既有对林黛玉的恭维,又有对贾府众姐妹的关照,同时不忘讨好“老祖宗”,这一席话可谓“一石三鸟”。应了周瑞家那句话“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
“刘姥姥进荣国府”这回,王熙凤超常的巧言善辩才能及处事的应变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熙凤对刘姥姥的来意心知肚明,刘姥姥在诉说家道艰难的时候,也不失时机地告诉刘姥姥:“不过借赖着祖父的虚名,作个穷官罢了……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王熙凤尽量的贬低自己,目的是在自身利益不损失的同时,又不至于得罪刘姥姥。简短的几句话王熙凤的表现既让刘姥姥不失颜面,又维护了自身的利益,充分展现了她异于常人的语言才能。
三、心思细腻,善于心计
在人际关系繁中复杂的家族中,处处都需要防备外人的算计,捍卫自己的地位,王熙凤可谓机关算尽。一边对“老祖宗”奉承巴结、极力讨好,一边对王夫人甜言蜜语,对周围平辈也极力拉拢关系,对待下人打压收买,对触及自身利益的人置之死地而后快。
在小月不能管家的时候,王夫人委托贾探春代为管理。当王熙凤得知探春能力后,对贾府平辈赞美了一番。从中看出她缜密的心思,平时留心观察身边每一个人,在熟知每个人弱点后,就可以轻而易举对付他们。在贾琏偷娶尤二姐事上,王熙凤在得知此事后,马上讯问家童打听尤二姐住处。巧言令色的将尤二姐骗入贾府,指使家奴到官府去告状,借机大闹宁国府。在贾母面前假装好人,瞒骗贾琏,将尤二姐逼死。整个过程,将她善于心计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做事干练,争强好胜
王熙凤自幼充当男孩子教养,行事风格与那些闺阁女子自然不同。在刘姥姥进荣国府时,听说熙凤管理贾家,就对她称赞有加。在宁国府,无人敢惹焦大,王熙凤却敢说:“还不早打发了没这王法的东西!”协助管理宁国府时,对下人说:“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这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置!”不难看出她雷厉风行的作风。
笔者在表现雷厉风行时,也体现出她争强好胜的性格。宁国府办丧事她本可以不出面,但她极力主动请缨去宁国府帮忙。在铁槛寺,老尼求王熙凤帮退守备家的定礼,熙凤本不想管,可被老尼的话相激,便发起了兴致。从中不难感受到她喜欢卖弄的性格。
五、两面三刀,阴险歹毒
贾瑞起色心时,熙凤本就十分痛恨,却满脸微笑,还以语言相挑逗。对尤二姐的巧言令色,博取尤二姐的同情,让尤二姐“认她作是个极好的人”,跟随她进入大观园。另外,熙凤指使家奴到官府告状,大闹宁国府后,说此事只用五百两银子平复。在尤二姐面前,又以姐妹相称,背地里却叫丫鬟欺侮尤二姐,并不断咒骂二姐,使二姐最后被逼死。
为了得到三千两银子,熙凤与官府勾结使得张家女儿、守备儿子同时自尽;为了除掉情敌,又用借刀杀人将尤二姐活活逼死;因为贾瑞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她便说贾瑞“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如此对待别人的生命,让人不寒而栗。
作品中,作者一面通过对人物形象美丽、泼辣、伶俐、歹毒的描写,赞扬女性的聪明才智,呼吁提高女性地位;另一面又表现对她善于算计,心狠手辣的厌恶之极,揭露并鞭挞了封建时期的主子的罪恶本质。单从作者给王熙凤判词中,不难看出笔者对这个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
8.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并举出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作品
1、起源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
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代表人物作品:刘义庆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2、发展阶段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代表人物作品: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
3、转化阶段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
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
代表作品:《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等。
4、成熟阶段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清代把长篇小说的创作再一次推向高潮。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成低谷状态,至晚清才又繁荣起来,晚清长篇小说有一千种以上。
代表人物作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
(8)古代小说人物塑造的演变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
1、《西游记》: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还有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2、《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三国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3、《水浒传》: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综合”,以它杰出的艺 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 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
《水浒传》的社会意 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 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 反”。另外一个就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时代敢于“现实”和文学相结合的写作是“作家”人格的一种突破。
4、《红楼梦》:是集讽刺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古代罕见名著。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网络全书风范的长篇小说。
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网络全书”。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分高低的,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