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说大全 >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是一幅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是一幅

发布时间:2021-06-25 05:58:52

㈠ 请问关于张爱玲的作品分析的书籍有哪些

张爱玲作品艺术风格概论

一.

没落的黄昏、阴森的月夜、嘈杂的都市、封闭的公馆,畸形的性爱、无爱的婚姻、扭曲的人性、颓败的人生——这是20世纪40年代初中期上海的张爱玲的小说世界,这是上海、香港的传奇,是遗少和洋场社会的传奇。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是一幅幅苍凉没落的风俗画,是一幅幅人欲横流的百丑图:这是一本中国清朝的遗老遗少们的生活大全,这是上海、香港洋场社会的形象记录。

张爱玲各时期长短不一的作品的纽带是爱情婚姻和两性关系,这是她小说情节的中心点。

如果说鲁迅的小说是对中国国民性的传统文化之根的探索,那么张爱玲的作品则表现了两种文化“犯冲”的背景下国民性长出了什么奇花异果。

二.

张爱玲的作品创造性地转化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手法,成功地借鉴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描写技巧,精细地刻画了乱世男女的思想心理与变态人格,表现了中外文化在租界洋场这一特殊境地上浊流相汇、污泥搀杂的情形。

小说中人物的具体生活场景主要是公馆,其次是舞厅、旅馆,而夜往往成为小说中最突出的时间角色,因为对于描写都市生活的作品来说,夜在驳杂耀眼的夜色中,更能现出城市人精神生活的各面。

张爱玲的作品:

1. 很注重首尾照应。《金锁记》以苍凉的月光开始,讲述的是一个苍凉的故事,并以苍凉的月光结束。《封锁》描写的是从电车行进到封锁到封锁开放后电车继续行进的过程。这种写法,渲染了气氛,表现了结构的完整性,有头有尾。

2. 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很强,传奇味浓。

3. 小说结构中最重析特色:参差对照的人物结构。一种是斩钉截铁的对照,一种是参差的对照。

㈡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张爱玲小说的叙述特点 谢谢谢谢!!

析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叙述
[摘 要 ]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 ,张爱玲以对上海的热爱在日常性的生活空间里 ,书写十里洋
场浮华背后的别样风情 ,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都市小市民挣扎于中西杂糅文化形态中的可怜窘态以及他们的独
异智慧。
[关键词 ] 张爱玲; 日常性; 中西杂糅
张爱玲在那个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她于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中兀自蜗居上海 ,编织着一则又一则的传奇故事 ,以独特的美学关照 ,写出了都市苍凉中的浮华与颓废中的超拔。张爱玲意在“ 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 ,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 ,所以她无意去遵从左翼革命叙事 ,而是自觉地继承源自晚清的日常性传统 ,表现了大历史遮蔽下的琐碎历史 ,如她所言:“ 时代是仓促的 ,已经在破坏中 ,还有更大的破坏
要来。 ” [ 1 ] ( P135)张爱玲一方面传达出了这种世纪末式惘惘的威胁 ,另一方面也如她笔下的白流苏一样 ,耸耸肩 ,“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 ” 。张爱玲对上海的热爱是不言而喻的 ,她的小说也是写给上海人的 ,“ 我喜欢上海人 ,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 ” [ 2 ] ( P3)。在她的散文中 ,也总是以上海“ 小市民 ” 自许 ,她的小说主要以这些小市民的庸常生活为主 ,所以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才是最真实的上海。
一、 日常性的都市空间
同是以十里洋场为描写对象 ,张爱玲与新感觉派却有着截然的不同。新感觉派把上海描绘成一个物质乌托邦 ,其笔下的事物具有一种非体验的色彩。新感觉派通常不写人物的性格 ,同时人物的身份也模糊到只分为男人和女人 ,有时甚至把女人化为与汽车、 体力竞技同等的现代生活的符码 ,他们之所以力图消泯人物身上内在的历史痕迹 ,避免对城市的深究 ,是为了追求现时性 ,以求得一种国际化的风格。这样做势必会留下“ 非中国化 ” 的诟病 ,即杜衡所说的“ 描写了都市而没有采取适合这种描写的手法 ” [ 3 ]。
张爱玲继承的是晚清日常性叙事的传统 ,由于这一传统与“ 五四 ” 后社会解放的主潮不合拍 ,受到了新文学的压抑和排斥从而只能隐性的存在于口岸通俗文学与旧小说中。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也正是这种隐性的特征 ,提供了关注个人私、性空间的可能性 ,从而提出了个人合理化的叙述模式 ,即不写个人需求与社会的矛盾 ,而是写个人爱情与社会的妥协 ,写一妻一夫的小市民的伦理 ,把爱情和现代人的具体谋生联系起来 ,承认日常生活的合理化。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 ,公共的和私人的空间都很小 — — — 通衢大街边上的里弄和小道 ,阴暗的阁楼或阳台 ,充塞了旧家具的老房子 ,在拥挤的楼房当厨房用的走廊。这个世界迥异于新感觉派笔下那个声光电化的奇幻世界 ,是一个更加平常化的世界 ,更能让人感受到它的地方性和互动性。在这个世界里 ,生活的节奏似乎“ 押着另一个时间的韵律 ” ,这种和时空的古怪脱节 ,引入了一种不同的都会感。
但是张爱玲是如何将她的市民小世界与上海这个现代大都会联系起来呢 ? 对此 ,周蕾着眼于“细节 ” ,认为“相对那些如改良和革命等较宏大的‘ 见解 ’ ,细节就是那些感性、繁琐而冗长的章节 ,两者的关系暧昧 ,前者企图置后者于其鼓掌之下 ,却又出其不意的给后者取代。 张爱玲的细节世界是从一个假设的‘ 整体 ’ 脱落下来的一部分。而张爱玲处理现代性之方法的特点 ,也就在于这个整体的概念。一方面 ,‘ 整体 ’ 本身已是被割离 ,是不完整和荒凉的 ,但在感官上它却同时是迫切和局部的。张爱玲这个‘ 整体 ’ 的理念 ,跟那些
如‘ 人 ’ 、 ‘ 自我 ’ 或‘ 中国 ’ 等整体的理念不一样。 ” [ 4 ] ( P85)
李欧梵也认为这种细节的存在“ 可以超越私人领域扩至作为整体的上海都会生活。张爱玲借着她的细节逼迫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物质‘ 能指 ’ 上 ,这些‘ 能指 ’ 不过讲述着上海都会生活的另一种故事 ,也依着她个人的想象力重新塑造了这个 城 市 的 空 间 — — — 公共 的 和 私 人 的 , 大 的 和 小的 ” [ 5 ] ( P288—289)。
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中 ,人物生活的场所通常有两类:典型的上海弄堂里石库门中的旧式房子 ,或是破败的西式洋房和公寓。前者在张爱玲的笔下显得亲切和温馨 ,后者似乎与作者有着某种感情上的疏离。里弄局促拥挤的生活空间更能体现出人际的复杂和人情的温暖 ,也更适合于流言蜚语的产生和传播 ,娘姨大姐们在公共自来水龙头下洗衣服时的闲聊无疑要比洋房里沙龙式的彬彬有礼更具真实的生活气息。即使是在洋房里 ,汽车、 冰箱、电话等仅仅是作为一种现代物质的象征或符号而存在 ,张爱玲倾注更多笔墨描绘的是一些带有传统色彩的物件 ,如炭盆子、 屏风、 窗帘、旧相册等 ,这些物件往往记录了人物经历过的变迁、 感受过的痛苦 ,人物也往往挣扎于过往的情感记忆中以不断地面对新的现实。
二、 中西杂糅的文化形态
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繁华和最开放的城市 ,无疑给作家提供了一个认知西方文明的窗口 ,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混杂也形成了上海独特的洋场文化。张爱玲在表现这种文化的时候摒弃了中心思维模式 ,强调文化的多元性 ,她没有像新感觉派那样单纯追求现时性 ,将城市的深度抹平 ,以求得一种国际化的风格 ,而是把东方文明作为城市的内在逻辑融合进去 ,尽管更多的时候她表现的是西方生活方式与东方价值伦理交合中的不和谐状况。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 ,市民生活形式上的西方化 ,并未改变人们原有的传统的价值观 ,但是弱小民族的自卑心理又造成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认同 ,人们总是标榜自己是新派 ,否则就会自觉低人一等。 《封锁 》 中的英语助教吴翠远就因不曾留学而受人轻视 ,所以中西文化的这种所谓结合 ,便给人一种生硬感。即使是那些具有积极因素的西方文化到了洋场人物身上 ,也会完全走样:《茉莉花片 》 中的网球场被用来烧大烟;《留情》 中的杨宅虽有全套的西洋风格的家具 ,却依然搭着个烟铺。小说中人物的婚姻形式虽然“ 一切都按最新式的方法 ” ,但是新派的婚姻形式并不具备现代婚爱的价值观念 ,它所注重的是传统婚姻对男女从一而终的强化肯定 ,在新式的礼仪背后仍是一整套传统文化 ,涂上一层洋化的色彩只是为了避免被讥落伍而已。张爱玲对中西混杂霉变文化的表现 ,在写香港的题材中更为集中。她曾直言不讳地说:“ 香港没有上海有涵养。 ” [ 2 ] ( P57)所谓涵养 ,大概是指民族文化之根。香港作为西方的殖民地 ,中国的传统文化只能为满足西方人的猎奇心理而存在 ,生活其间的人物也只能按照西方人的东方想象进行滑稽而拙劣的表演。
张爱玲并没有用外在冲突的方式来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 ,而是贴近市民平易的日常生活 ,从两种文化的交汇中呈现出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张爱玲说:“ 这时代 ,旧的东西在崩塌 ,新的在滋长中。但在时代的高潮来到之前 ,斩钉截铁的事物不过是例外。人们只是感觉日常的一切都有一点儿不对 ,不对到恐怖的程度。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 ,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的沉没下去 , 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 ” [ 2 ] ( P175)这在张爱玲笔下的男性人物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男性处于社会的中心 ,自然会承受更多的生活高压然而在转型期中西杂糅的都市文化面前 ,他们却陷入了一种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 ,对人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无力感。为了摆脱困境 ,他们选择了一种双重趋近的文化价值观 ,但是他们对西方文明的学习只是迫于生活高压的一种机械反应 ,其自身并没有受过西方文明的长期培养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又根深蒂固 ,难以割舍 ,所以他们的种种努力更多的表
现了都市人挣扎于多重文化的可怜窘相。从另一个角度看 ,他们的这种超强的适应能力也体现了张爱玲所谓的“ 奇异的智慧 ” 。
三、 结 语
解放后张爱玲离开大陆 ,不久即过上了自我放逐的生活 ,其作品也几乎湮没不闻。随着六十年代夏志清将其作挖掘出土 ,其作品凭着华丽与苍凉的情感色调迅即在台港两地风行 ,并影响了一大批的“ 张派 ” 后学。九十年代初期 ,张爱玲的作品得以在大陆重新印行 ,并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了一种商业文化符号。时至今日 ,随着张爱玲的去世及上海怀旧风的愈吹愈烈 ,张爱玲传奇的人生与作品依然是一个时尚的话题。面对身后的嚣尘 ,兀自端坐云端的张爱玲只会在嘴角泛起一丝浅笑 ,世故而尖诮。

【参 考 文 献 】
[ 1 ]张爱玲.《传奇 》 再版序 [A ].张爱玲文集 (第四卷 ) [ C ].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 1994 .
[ 2 ]张爱玲.流言 [C ]. 广州:花城出版社 , 1997 .
[ 3 ]杜衡.关于穆时英的创作 [ J ]. 现代出版界. 1932, (9) .
[ 4 ]周蕾.妇女和中国现代型:东西方之间阅读记 [M ].明尼
苏达大学出版社 , 1991 .
[ 5 ]李欧梵. 上海摩登 — — —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
1945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1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32862b0100ob2g.html

㈢ 怎么看张爱玲的小说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是个没有阳光的世界。几乎所有的日子都是阴冷潮湿的,不是在下雨,便也是寒气袭人。雨也不是滂沱大雨,“一点点小雨,就象是天气的寒丝丝全然不觉得是雨。”(小说《留情》)就连结婚的大喜日子也少不了下雨(小说《鸿鸾禧》),雨下起来就没完,“一连下了一个月的雨气”(小说《红玫瑰白玫瑰》)。“整个世界象是潮抹布擦过似的。”(小说《等》)即便有好的景致,也与环境犯冲。“这一带都是淡黄的粉墙,因为潮湿的缘故,发了黑。沿街种着小洋梧桐,一树的黄叶子,就象迎春花,正开得烂漫;一棵棵小黄树映着墨黑的墙,格外的鲜艳。叶子在树梢,眼看它招呀招的,一飞一个大弧线,抢在人前头,落地还飘得多远。”(小说《留情》)“天气骤冷,灰色的天街道两旁,阴翠的树,静静的一棵一棵,电线杆一样,没有一点胡思乱想。每一棵树下团团围着一小摊绿色的落叶,乍一看如同倒影(小说《桂花落·阿小悲秋》)
张爱玲的小说写的多是男女情爱,但却没有一桩健康的爱情。女儿爱上了父亲,离间了父母便以为牢固地占有了父亲,不料这个男人却爱上她的女友(小说《心经》)。一心想攀高枝的爹娘,不成想女儿们的婚姻全部成为闹剧(小说《琉璃瓦》)。爱小叔子,却怕他想她的钱,爱儿子,却又抵不上半个男人,在极度压抑的情欲与极度膨胀的金钱欲之间熬煎,七巧度过了惨淡的一生(小说《金锁记》)。也有看上去单纯的情爱,沮柔美丽的姑娘憧憬着“十年的美,十年的风韵,二十年的荣华富贵,”却被一场肺痨和爹娘的虚情假意葬送(小说《花凋》)。洋人娶了中国姑娘,便不由他不倒霉,终于被贞洁得可耻的丈母娘及新婚的太太逼迫而自戕(小说《沉香屑·第二炉香》)。也有洋人嫁洋人的,可惜举行婚礼的教堂阴暗而有气味,神父是酒徒,而且被女人宠坏,瞌睡得睁不开眼,无精打采,香伙出奇地肮脏,新郎草草穿了一件家常半旧西装,很不耐烦,只有新娘“为自己制造了新嫁娘应有的神秘与尊严的空气。”(小说《年轻的时候》)也有明媒正娶的,断不了男的在外嫖娼,女的在家与裁缝调情(小说《红·白玫瑰》)。《鸿鸾禧》专写结婚,阖家大小争风吃醋,明争暗斗。小姑子们觉得婚礼中自己是最吃重的角色,好比银幕上精彩的下期佳片预告,而新娘子只是一个雪白耀眼的“完”字;新娘则认为一个女人一生就只有这一个任性的时候,不能不尽量使用她的权利,“看见什么买什么,来不及地买,心里有一种决撒的、悲凉的感觉。”看上去成功的恋爱总是短命,而最短的是发生在电车上的(小说《封锁》)。

㈣ 张爱玲的什么小说最好看

《金锁记》《半生缘》
《色戒》
张爱玲的电影不如小说,长篇不如中短篇。《金锁记》和《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写得最好的作品,而《金锁记》和《倾城之恋》则是张爱玲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我们读张爱玲的小说最起码要读三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
1."香港传奇":《沉香屑:第一炉香》
她最初的几篇小说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开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说。
这是一个关于寡妇的故事,写了梁太太和葛薇龙两代寡妇。从此,张爱玲在创作中形成了一个"寡妇情结",她最好的小说写的大多都是寡妇,除作品中的梁太太和葛薇龙外,还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等。做寡妇,常常会被看作是女人的悲哀,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却对做寡妇情有独钟,而且都是目的明确地为了钱而甘愿当寡妇。
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由良而娼"的故事,一个关于"沉沦"的故事。葛薇龙当初投奔姑妈梁太太是为了更好地读书,可当她的爱情在这里失败后,梁太太已经成为了她的人生榜样,她已经无法回到上海的家中,无法离开梁太太了。在作品最后,饶有趣味的是,当一群水兵喝得烂醉,不约而同地把薇龙当做了妓女,吓得她撒腿便跑后,乔琪笑道:"那些醉泥鳅,把你当做什么人了?"薇龙却说:"本来吗,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乔琪不让她乱说,她却坦然地承认自己说错了话,错只错在:"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 写尽了葛薇龙沉沦堕落的自觉和无奈。
小说绘制精细,意象迷朦,似古实雅,美艳如初放的蓓蕾,出手不凡,一登文坛便立即引起了轰动和惊叹。
2."双城故事":《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富传奇色彩的小说。
这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重点描写的是范柳原与白流苏的调情表演。傅雷本来是张爱玲小说最早的肯定者,但他惟独对这部作品评价不高。他认为:"一个'破落户'家的一个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在泥沼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整篇故事可以用这一两行包括。因为是传奇(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悲剧的严肃、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对照也不强烈。因为是传奇,情欲没有惊心动魄的表现。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练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倾城之恋》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勾勒的不够深刻,是因为对人物思索得不够深刻,生活得不够深刻;并且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调情,倘再从小节上检视一下的话,那末,流苏'没念过两句书'而居然够得上和柳原针锋相对,未免是个大漏洞。离婚以前的生活经验毫无追叙,使她离家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引动显得不可解。这些都减少了人物的现实性。总之,《倾城之恋》的华彩胜过了骨干;两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但也有人认为,"柳原意在求欢,流苏意在求生,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也是张爱玲的洞见所在"。也许,傅雷的意见仅仅代表着男性读者的意见,这个意见对于范柳原是合适的,对于白流苏则有些冤屈。站在女性的立场看,白流苏的调情的背后,是生存的焦灼和无奈。因此,张爱玲对此批评并不服气,她为此写了《自己的文章》反驳说:"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白流苏虽然几经努力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凉感。白流苏逃出了狼窝,又落入了虎口,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虽然战争加快和简化了许多人正式成婚的速度,但作者心里最明白,这种婚姻肯定是靠不住的。

㈤ 张爱玲的小说哪一本最好看

个人认为最好看的是《半生缘》。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张爱玲集大成的一部小说,她的所有才华都在这部小说里得到了最好的展示。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特别之外,那就是它文笔非常的流畅,读起来非常的舒服,无论怎么去读,那种流畅感都不会断,这也正是一个作家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如果没有这样的功底,那么也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来。

张爱玲的其他值得看的小说

1、《倾城之恋》

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在里面张爱玲探讨了这个人世间的爱情、婚姻以及人生,而且还有着对于战前和战后的反思,可以说是一部非常饱满的小说。

2、《金锁记》

主要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亲手毁掉自己儿女的幸福。

㈥ 张爱玲小说

是《半生缘》里顾曼桢说的。
阅读网站:http://book.sina.com.cn/nzt/1071479219_banshengyuan/

㈦ 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与同时期女作家相比较

张爱玲风华绝代,她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她本身背景,同时代的女作家没有能与她相比较的。萧红若不是英年早逝,或许可能。

㈧ 求问张爱玲的著作。

张爱玲的电影不如小说,长篇不如中短篇。《金锁记》和《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写得最好的作品,而《金锁记》和《倾城之恋》则是张爱玲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我们读张爱玲的小说最起码要读三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
1."香港传奇":《沉香屑:第一炉香》
她最初的几篇小说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开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说。
这是一个关于寡妇的故事,写了梁太太和葛薇龙两代寡妇。从此,张爱玲在创作中形成了一个"寡妇情结",她最好的小说写的大多都是寡妇,除作品中的梁太太和葛薇龙外,还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等。做寡妇,常常会被看作是女人的悲哀,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却对做寡妇情有独钟,而且都是目的明确地为了钱而甘愿当寡妇。
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由良而娼"的故事,一个关于"沉沦"的故事。葛薇龙当初投奔姑妈梁太太是为了更好地读书,可当她的爱情在这里失败后,梁太太已经成为了她的人生榜样,她已经无法回到上海的家中,无法离开梁太太了。在作品最后,饶有趣味的是,当一群水兵喝得烂醉,不约而同地把薇龙当做了妓女,吓得她撒腿便跑后,乔琪笑道:"那些醉泥鳅,把你当做什么人了?"薇龙却说:"本来吗,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乔琪不让她乱说,她却坦然地承认自己说错了话,错只错在:"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 写尽了葛薇龙沉沦堕落的自觉和无奈。
小说绘制精细,意象迷朦,似古实雅,美艳如初放的蓓蕾,出手不凡,一登文坛便立即引起了轰动和惊叹。
2."双城故事":《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富传奇色彩的小说。
这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重点描写的是范柳原与白流苏的调情表演。傅雷本来是张爱玲小说最早的肯定者,但他惟独对这部作品评价不高。他认为:"一个'破落户'家的一个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在泥沼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整篇故事可以用这一两行包括。因为是传奇(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悲剧的严肃、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对照也不强烈。因为是传奇,情欲没有惊心动魄的表现。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练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倾城之恋》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勾勒的不够深刻,是因为对人物思索得不够深刻,生活得不够深刻;并且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调情,倘再从小节上检视一下的话,那末,流苏'没念过两句书'而居然够得上和柳原针锋相对,未免是个大漏洞。离婚以前的生活经验毫无追叙,使她离家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引动显得不可解。这些都减少了人物的现实性。总之,《倾城之恋》的华彩胜过了骨干;两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但也有人认为,"柳原意在求欢,流苏意在求生,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也是张爱玲的洞见所在"。也许,傅雷的意见仅仅代表着男性读者的意见,这个意见对于范柳原是合适的,对于白流苏则有些冤屈。站在女性的立场看,白流苏的调情的背后,是生存的焦灼和无奈。因此,张爱玲对此批评并不服气,她为此写了《自己的文章》反驳说:"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白流苏虽然几经努力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凉感。白流苏逃出了狼窝,又落入了虎口,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虽然战争加快和简化了许多人正式成婚的速度,但作者心里最明白,这种婚姻肯定是靠不住的。

㈨ 《张爱玲的文学世界》这本书讲的是什么

基本信息

书名:张爱玲的文学世界

作者:陈子善 苏伟贞 止庵 宋以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定价:26.00元

分类:文学,文学评论与鉴赏

内容简介

张爱玲(1920-1995)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一系列作品震动文坛,代表作有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集《流言》等。一九五六年移居美国,创作英文小说《雷峰塔》、《易经》。晚年著有长篇小说《小团圆》、红学论著《红楼梦魇》,国语版《海上花列传》。一九九五年在洛杉矶逝世。

二〇一〇年,为纪念张爱玲冥诞九十周年、逝世十五周年,海内外“张学”研究专家齐聚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办了内地首次张爱玲纪念研讨会。讲题分为“张爱玲的文学视野”、“张爱玲的双语创作”、“张爱玲与视觉艺术”、“张爱玲的晚期风格”四部分,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做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导读,全方位地解析真实的张爱玲。
详情请参考:
http://wapke..com/view/10078662.htm?ssid=0&from=844b&uid=&pu=sz%401320_2001%2Cta%40iphone_1_6.1_3_536%2Cusm%401&bd_page_type=1&tj=Xk_3_0_10_title

阅读全文

与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是一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说主人公名叫陆余情 浏览:811
苏婷小说全文免费 浏览:398
女主叫姜安宁的重生小说 浏览:672
言情小说有很多啪啪啪很真实的 浏览:802
小说中叫灼华的女主 浏览:896
狱警女攻小说全文 浏览:779
肉脚小说阅读 浏览:743
主角创建网游世界类型的小说 浏览:545
非天夜翔写的小说2013 浏览:491
古风小说女主名字2 浏览:715
系统成女主的孩子小说 浏览:81
神封王座小说全集 浏览:895
看过最经典的网络小说 浏览:825
穿越小说温暧 浏览:781
女干男小说全集 浏览:587
男主穿越重生到红楼梦的小说 浏览:521
有一个重生的小说里面男主叫季什么 浏览:524
小说重生豪门妖女 浏览:100
如小果的完结小说 浏览:901
校园小说男生姓安 浏览: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