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追风筝的人》主要人物
主要角色
1、阿米尔(Amir),故事的主人公和讲述者。小说作者胡赛尼承认专这个角色在小说大部属分的故事中“没有为最好的朋友伸出援手”,“懦弱”、“并不讨人喜欢”,这一角色的同情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最终在小说第三部分的环境中逐渐产生的。
阿米尔于1963年出生在一个普什图富商家庭,他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难产去世。他在童年时期就喜欢写故事,爸爸的挚友拉辛汗也因此鼓励他成为一名作家。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阿米尔在18岁那年和爸爸一同逃往美国,随后在美国定居,追寻自己的作家梦想。
2、哈桑(Hassan),阿米尔童年时期最忠诚亲密的朋友。小说中描述他的脸很像陶瓷娃娃,而且有兔唇。胡赛尼认为这个角色在故事发展中是一个“平面人物”,性格简单缺少变化,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读者会支持他、爱上他,而他也并不复杂”
② 《追风筝的人》段落赏析
1、阿米尔少爷赢得巡回赛,我替他追这只风筝。但在你为他献身之前,你想过吗?他会为你献身吗?难道你没有觉得奇怪,为什么他跟客人玩总不喊上你?为什么他总是在没有人的时候才理睬你?我告诉你为什么,哈扎拉人。
因为对他来说,你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只丑陋的宠物。一只他无聊的时候可以玩的东西,一种他发怒的时候可以踢开的东西。别欺骗自己了,别以为你意味着更多。
赏析:主仆关系,是哈桑心中认定的关系,他一直做好自己的本分为阿米尔服务为他追风筝,他安分守己做自己的事,当卡莫冷酷说出这些的时候,哈桑心里会觉得对,但出于忠诚他无法承认,对于他来说希望成为阿米尔的朋友,但首先他更需要扮演一个忠实的奴仆。
这是他生来的命,尽管他和阿米尔是亲兄弟,这层关系之道很久以后才被揭开谜底。
2、哈桑没有反抗,甚至没有呻吟。他稍稍转过头,我瞥见他的脸庞,那逆来顺受的神情。之前我也见过这种神色,这种羔羊的神色。
赏析:阿瑟夫原本只想要哈桑手里的风筝,想做一个追风筝的人,哈桑为了阿米尔没有答应,阿瑟夫就在同伙的帮助下蹂躏哈桑。
3、从刚才那个屋角,传来阿瑟夫仓促而有节奏的呻吟。我仍有最后的机会可以做决定,一个决定我将成为何等人物的最后机会。我可以冲进小巷,为哈桑挺身而出 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 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后果。结果,我跑开了。
赏析:阿米尔没有出手帮助哈桑,他给自己列出自己时懦夫,害怕阿瑟夫,但根本原因是他认为哈桑只是一个仆人,所以哈桑受苦无所谓,他在乎的是可以得到父亲赞赏的风筝。最后他如愿以偿,父亲很高兴,他也很开心,再见哈桑时,哈桑没有愤怒,仍然是逆来顺受。
4、我看着哈桑被人强暴。我明白这是个下在我身上的咒语,终此一生,我将背负着这个谎言。自从那夜起,我得了失眠症。
赏析:因为没有及时援手,哈桑被强暴,阿米尔装作没看见不知情,但是内心愧疚不安 ,所以才会在半个星期之后才开口和哈桑说话,在以后的生活里不愿与哈桑一起玩,用刻意的讨厌想要把哈桑从自己身边赶走,但哈桑实在是个好仆人,他把这一切归咎为自己失职。
对于哈桑的逆来顺受,阿米尔只有采用不道德的手段逼走了哈桑。虽然逼走哈桑,但是内疚却如影随形。
5、哈桑端着银盘,服侍阿瑟夫和瓦里喝酒。阿瑟夫狞笑着,用一根指节敲打着哈桑的胸膛。高兴是因为这一切很快就要终结了,爸爸会赶走他们,也许会有些痛苦,但生活会继续。那是我所想要的,要继续生活,要遗忘,要将过去一笔勾销,从头来过。我想要能重新呼吸。
赏析:为了赶走哈桑,阿米尔栽赃哈桑,但是爸爸选择原谅哈桑,原因阿米尔不知道,只有他的爸爸知道。如他所愿,哈桑离开,如他所害怕,内疚让他一生救赎。
(2)追风筝的人小说人物赏析扩展阅读: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译者李继宏,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畅销书。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这是一个悲剧,却又十分美丽,缠绕着丝丝温情,一个残酷却动人的悲剧。悲哀中带着希望的颜色,就如同故事结尾阿米尔为索拉博追赶的那只风筝一样,不管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不管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还是如我这般生于和平年代却仍需为生存奔忙的人,都要不停追赶属于自己的风筝。
③ 追风筝的人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特点
主人公阿米尔具有复杂的人物形象。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答)
小时候,阿米尔是一个调皮、渴望父爱但又自私、懦弱,存在等级观念和民族宗教观念。
后来,他自我赎罪、承担错误,逐渐敢于担当,变得勇敢正直。
追风筝的人
④ 追风筝的人主人公简介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小说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但里面故事不是作者亲身经历
⑤ 《追风筝的人》赏析。
《追风筝的人》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从最初在书店里偶遇开始,我始终无法说服自己不把它买回家,而现在它摆在我的桌上已经有两三天,我却迟迟没有勇气将它从头至尾一丝不苟地读完。 虽然,如我先前所说,我并未将这本小说完整地阅读下来,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其内容的了解。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曲折但并不十分复杂的故事:生于阿富汗的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的仆人,当地最会追风筝的哈桑情同手足,但在一次追风筝比赛后,哈桑为了庇护阿米尔而受到蹂躏和侮辱,阿米尔却没有出手相救,这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自私和懦弱。 一起度过的童年岁月,那些充满了欢乐、幸福,同时也包含着悔恨、歉疚和苦涩的时光,关于这些时光的刻骨铭心的回忆伴随着阿米尔离开故土前往美国,逐渐长大成人,却始终无法卸下心头对好友的愧疚。时隔二十余年,成为美国公民的阿米尔再次踏上阿富汗的土地,记忆中的故乡已经面目全非,到处横行着令人生畏的塔利班。探访哈桑下落的阿米尔只收到了一封由父亲的故人拉辛汗转交的信,那是哈桑写给他的,却迟到了半年之久,连同写信人和妻子已经亡故于塔利班手下的消息。同时,他也得知了一个惊天的秘密,一个事关哈桑的身世现在却只有他自己知晓的秘密。 如果说从小到大,有什么能够作为稍稍消解阿米尔心中对哈桑的愧疚的理由,那就是哈桑是个出身卑贱的哈扎拉人,是自己的仆人。然而拉辛汗道出的秘密让阿米尔了解到,哈桑的体内流着阿米尔父亲的血。是自己眼睁睁看着同一血脉的哈桑受到伤害,而因为自己不好过而设计逼哈桑离开,则彻底改变了哈桑及其家庭的命运。换言之,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自私胆小,哈桑可能会拥有同自己一样美满幸福的生活,而不是留在阿富汗忍受贫穷和种族清洗的威胁,最终和妻子双双惨死的结局。这样的现实令阿米尔无法接受,他因此而发狂也不足为奇。 这便是《追风筝的人》的主线。有人说,风筝在这里是一个隐喻式的形象,它象征了阿米尔与哈桑之间脆弱的友谊关系。我想,风筝的象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其内涵不应当只是这么单一,它同时也是阿米尔内心世界中对哈桑的歉疚和爱意以及对故土的眷恋和怀念的象征。尽管阿米尔会此而痛苦悔恨并试图排除,它们却如同那只风筝一样,高高飞翔在天际却始终飞不出阿米尔的视线。 与其单纯讨论风筝的象征意义,倒不如说小说中许多元素都有象征性,如阿米尔和哈桑两个人物,阿米尔救回哈桑的遗孤索拉博的情节,篇末阿米尔和索拉博一起追风筝的场景等等。阿米尔和哈桑,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两个男孩“一个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摇摆不定;另外一个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尽管作者写作的机缘是希望为他心中的这两个孩子友谊的发展和各自的成长找到原因和线索而并不带有影射的本意,这两个男孩却自然而然地代表了人性中不同的两个方面,一面是马斯洛所认为的,人类终极追求的“存在性世界”,一面则是人性中不可逃避的脆弱、疑虑和恐惧等弱点。 至于阿米尔和索拉博的交集,即使只是一厢情愿,我也愿意相信,这是作者给读者倍受打击的期待视野的一点弥补,也可算是一种心理安慰,原因就是,索拉博活脱脱就是少年时代的哈桑,而他也如哈桑一样,有着从欢乐到痛苦的童年记忆。甚至就连将索拉博从孤儿院带走并对他施以性虐待的塔利班分子,也与当年伤害哈桑的是同一个人。 出现在阿米尔面前的情景与二十六年前惊人地相似,相同的人以相同的方式伤害了哈桑的孩子——那是哈桑的一部分,甚至就是哈桑本人。是该他抉择的时候了,他必须动手痛打这个施加伤害的人,二十六年前他就应该这么做了。阿米尔被打得遍体鳞伤,但却笑着——直到现在,他才终于得以从多年的心灵枷锁中走出来,坦诚地面对胆怯自私的自己,同时,也可以尝试着接受被自己背叛的哈桑始终没有怨恨自己的事实。阿米尔对哈桑的不断找寻和追忆,正是不断找回自己缺失的人格方面,不断接近理想的过程。 阿米尔在索拉博的帮助下,与他一起逃离了塔利班基地。是哈桑的血脉帮了他,哈桑又一次拯救了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慰藉,而阿米尔也承诺要将孩子带往美国。故事写到这里,阿米尔和所有读者的心中都得到了小小的平抚——如果就此收场的话。 然而,在收养索拉博的手续问题上却出了意外,阿米尔不得不告知索拉博他必须要回孤儿院带上一阵子才能完成收养程序,尽管索拉博哭喊着哀求不要把他送回那个折磨他的地方,阿米尔却无计可施。终于,索拉博绝望了,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刚刚燃起的对于新生活的希望骤然熄灭了,一切又将回到原点,等待他的仍然是无尽的黑暗—— 身为读者的我和阿米尔一同见证了一个受尽痛苦而绝望的孩子自杀的场面。虽然后来被救活并顺利来到美国,索拉博也失去了生气,他想念有他的父母和友人存在的童年,他不再对未来抱有期望,他说他很累。 我想说,这是惩罚,对阿米尔的惩罚,惩罚他对哈桑的背叛,惩罚他无法克服人性的弱点,哈桑拯救过他,他也必须拯救哈桑的孩子,来赎他犯下的罪过。 我不在乎作者连同身为读者的我也一起惩罚,尽管我对这个惩罚以一个孩子受到折磨为代价感到心痛,但我知道,这是无可奈何的。身为一个美籍阿富汗人,作者认为,他有义务将真实的阿富汗,那破碎的山河,那凄凉的风貌,那在重重严酷的重压下维持着苦难生活的人民,这一切都完完本本地展现出来。在人们还不明白那是怎样的国家、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的时候,在那块土地从不引人注目瞬加变成世界焦点的时候,在世人都以阿富汗人为恐怖和血腥的妖魔鬼怪的时候。 这也许,是作者为自己的国家尽一份力的最佳方式。 至此,我想我已经把不敢看这个故事却又无法不被它吸引的原因说清楚了。 这是一个悲剧,却又十分美丽,缠绕着丝丝温情,一个残酷却动人的悲剧。悲哀中带着希望的颜色,就如同故事结尾阿米尔为索拉博追赶的那只风筝一样,不管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不管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还是如我这般生于和平年代却仍需为生存奔忙的人,都要不停追赶属于自己的风筝,即使遥不可及,也不要停下脚步,也许会筋疲力尽,也许会留下伤痕,但只要不停步,就一直会有追上的可能性存在
⑥ 追风筝的人人物形象特征 事例 分析
拉米尔:不喜欢踢足球,晕车,这些懦弱的表现使他得不到父亲的垂爱。但他一直深深的渴望那份父子之间的亲情。追风筝比赛上,在哈桑的协助下,他放飞自己的风筝,割断了所有对手的风筝线,成了英雄。哈桑帮助他捡回最后一只掉落的风筝的途中,被三个普什图儿童挡住去路,其中一个还对哈桑性侵。然而,他就躲在一个角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亲如兄弟的仆人被人羞辱,只是为了免遭阿塞尔的伤害,只是为了顺利的拿回那只风筝,赢回爸爸。这次懦弱的选择让他心里陷入背叛朋友的不安与焦躁中。后来,他陷害哈桑偷了自己的手表逼走了哈桑和阿里。不久,阿富汗被俄国佬侵占,他随父亲到了美国。在跳蚤市场卖东西的时候认识了索拉雅并决定娶她为妻。索拉雅在婚前告诉他自己18岁时曾经和一个阿富汗男人私奔并且和这个男人同居了一个月时,他在一丝为难后接受了索拉雅的过去,两人顺利结婚。一段时间后,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不久,接到拉辛汗的电话,回到了阿富汗。从拉辛汗口中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是自己的父亲睡了阿里的妻子莎娜芭生下的儿子。哈桑、哈桑的老婆都死在塔利班的抢下;阿里则是被地雷炸死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被寄养在孤恤院,那里的环境只是比露宿街头好一点。为了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开始了寻找索拉博。不知是上天的捉弄还是冤家路窄,索拉博竟然被塔利班的阿塞尔带走了。他与阿塞尔见面后,阿塞尔对他拳脚相加,断了几条肋骨,磕破了头。站在一旁的索拉博在痛哭中用弹弓将弹珠打进了阿塞尔的左眼。他和索拉博得以逃脱。在索拉雅舅舅的帮助下,索拉博获得了人道主义签证,和他一起回到了美国。
哈桑(仆人):忠心,勇敢,善良,宽容。他曾经对阿米尔少爷说:“为你,千千万万遍。”面对阿塞尔等三人对少爷的挑衅,他用自己的弹弓吓走了那三人,保护了少爷;面对少爷的背叛,他没有耿耿于怀并且试图挽回彼此的关系;面对少爷的陷害,他只是默默承受,即使只要他反驳就能获得老爷的信任。他告诉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他和阿米尔少爷在一起长大、玩游戏、在街上追风筝的事情。他曾对自己的儿子说:“甚至连伤害坏人也是不对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还因为坏人有时也会变好。”最后他是因为保护老爷的房子死于塔利班的枪下。
老爷(阿米尔的父亲):走在一条将负疚变成善行的路上。他出资建立恤孤院;在逃亡的路上,面对俄国佬要侮辱一个女子的清白,他冒着吃枪子的危险救了她;他从不吝啬帮助别人,在喀布尔,他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包括乞丐。
⑦ 《追风筝的人》概括主要人物形象
人物介绍
阿米尔
主人公阿米尔是一个有着复杂形象的人物,在与哈桑玩耍时怂恿哈桑用弹弓将胡桃射向邻居家的狗、朝山羊掷石头等恶作剧被发现后,从来都由哈桑来背负,并且认为理所当然。尽管他是一个孩子,但阿米尔也存在等级观念和宗教民族观念,“我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因此在开哈桑玩笑或捉弄他之后,尽管心怀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
乃至斗风筝比赛结束后,阿米尔看到哈桑为保护追到了的风筝被阿塞夫强暴的场景,懦弱地跑开了。而阿米尔的心里活动是:他只是个哈拉扎人,不是吗?可是,对父爱的渴求、对优越感的渴望以及面对恶势力时的自保并不能笼统地说是人性的恶,阿米尔只是表现出了人性中本来面目。何况自此以后半生,他都被愧疚自责的阴影所缠绕。
面对曾经的错误的时候,心灵上的愧疚和折磨已经使他在赎罪道路上跨出了一大半,而实质性的赎罪行为(回国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更是作出了极大的弥补。所以阿米尔已从自私懦弱的小孩子蜕变成正直勇敢的能够担当的男人。文章中阿米尔设计使哈桑父子离开的片段体现了人性当中的劣性战胜人性中的善性,但最终阿米尔踏上为自己也为父亲的赎罪道路也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最终战胜劣,小说的主题得到升华。
哈桑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一句话令多少人感动,这是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忠诚表白,为了阿米尔,哈桑愿意做千千万万的事情。哈桑出生以后叫的第一个人名是“阿米尔”,意味着他将阿米尔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哈桑一生都在为阿米尔牺牲,体现了一个孩子到一个男人不变的忠诚与正直,可以说是一个人物形象。
在他身上,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却与民族、宗教和等级等全部无关,他是哈扎拉人,是什叶派,是富家奴仆,没有金钱地位,没有接受文化的机会,可是他勤劳勇敢、忠诚正直,拥有赤裸裸的原始个体所具备的一切特质。
阿米尔的父亲
同样也是哈桑的父亲,他身上可以说结合了阿米尔与哈桑的个性。他说盗窃是一切罪的宗源,可是他与阿里的妻子生下了哈桑,偷走了对阿里的忠诚,他向阿米尔隐瞒了事情的真相,他隐藏哈桑,偷走了哈桑本应得到的父爱与社会认同感。拉辛汗说过:“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所以阿米尔的父亲一生都在行善事,修建恤孤院,帮助别人,祈求为自己赎罪,与此同时也得到了别人的崇敬和爱戴。
阿米尔的父亲表现出来的对阿米尔的冷漠和厌弃,是因为他从阿米尔身上看到了自身懦弱欺骗的一面,某种程度上表现的是对自身性格里的劣性的厌恶与懊悔。而哈桑身上所具有的勇敢忠诚、正直无私是他所推崇并且引以为自豪的自身优点。所以可以说阿米尔和哈桑这两个儿子各自代表了他性格的两面。总的来说,他的救赎是成功的。
(7)追风筝的人小说人物赏析扩展阅读:
作品影响
《追风筝的人》在美国亚马逊3月底文学畅销书排行榜上排名第二,超过《达·芬奇密码》,并成为英国《观察家报》2005年度最佳图书、台湾诚品书店、金石堂、博客来书店销售冠军。
法国读书会2006年度首选书,法国《ELLE》杂志读者票选年度最佳小说奖,美国图书馆协会选书。
2007年被导演马克·福斯特拍成同名电影,影片获获得80届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
作品评价
该书偏重个人的情节,从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开始,这段感情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这两个男孩所放的风筝,象征了他们之间关系的脆弱,在往日生活消逝之际,备受考验。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现紧张。
书中充满令人回萦难忘的景象: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男人在市场上出售他的义腿;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一对通奸的情侣在体育场上活活被石头砸死;一个涂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卖身体,跳着以前街头手风琴艺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纽约时报》评)
极为动人的作品……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无须图表与诠释就能打动并启发吾人。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沧桑的恨一样深……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只鹤》,而非马哈福兹的《开罗三部曲》。作者描写缓慢沉静的痛苦尤其出色。(《华盛顿邮报》评)
《追风筝的人》最伟大的力量之一是对阿富汗斯坦人与阿富汗斯坦文化的悲悯描绘。作者以温暖、令人欣羡的亲密笔触描写阿富汗斯坦和人民,一部生动且易读的作品。(《芝加哥论坛报》评)
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值得瞩目,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单就书中的角色刻画来看,这部初试啼声之作就已值得一读。从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尔到他具有多层次性格的父亲,直到阿米尔回到阿富汗斯坦之后才逐步揭露父亲的牺牲与丑闻,也才了解历史在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分岔……
这些内容缔造了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将这个过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却成为全球政治焦点的国家的文化呈现世人面前。同时兼具时代感与高度文学质感,极为难能可贵。(《出版商周刊》评)
作者以极其敏锐的笔触让他的祖国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绘阿富汗斯坦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国、努力融入美国生活之际,仍然根深蒂固的传统与风俗。此书是一部睿智并发人深思的小说:赎罪并不必然等同幸福。(《休斯敦纪事报》评)
缠绕着背叛与赎罪的小说以阿富汗斯坦近代的悲剧为骨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成长或移民的辛酸故事,作者把这两个元素都融人到得之不易的个人救赎宏景之中。所有的这些,加上丰富的阿富汗斯坦文化风情:魅力难挡。(《科克斯书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