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茅盾<子夜>中的人物关系
子夜人物关系图:http://i.cn.yahoo.com/minghuayuwen/blog/p_45/
子夜对于人物刻画:见(四)http://www.zgywjy.com/dongli/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47
总体分析人物:http://www.chinese123.cn/wxsj/zgwx/xdwx/zjda/maon/01032.jsp
试论子夜人物关系:http://www.ilib.cn/A-xzsfdxxb-zxsh200501007.html
《子夜》作者:茅盾
1、“子夜”的含义。
“子夜”就是半夜12点钟。这是夜的顶点,是最黑暗的时候。但也是黑暗到达了顶点,下落向白天转化的转折点。因此,“子夜”暗示着当时的时代特征。
2、《子夜》的思想成就。
《子夜》是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是大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的是大都市生活的全貌、主流。思想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表现民族工业的艰难处境和悲惨命运,说明实业救国道路是走不通的。
②表明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驳斥了托派的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
③民族工业为要自保,拼命从加强剥削工人中寻找出路,引发工人的反抗斗争。
3、分析吴荪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吴荪甫形象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
吴荪甫是上海滩上的工业巨头,财力雄厚,开办有近万人的裕华丝厂。他的主要性格及特征是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碗人物。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无情兼并的性格特点。
吴荪甫性格的另一面是软弱空虚。
吴荪甫的形象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吴荪甫的性格是复杂丰富的,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他的形象的塑造,是《子夜》也是茅盾对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以上是主要特征的分析,还应参考5,人物描写特点的分析)。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①形象地概括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性历史遭遇和命运。
②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实业救国道路在中国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是走不通的。
③说明中国当时社会的性质,不是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了,而依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
④驳斥了托派中国社会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
4、简析赵伯韬形象。
赵伯韬是买办资本家形象。他是美国某财团的中国买办,和蒋介石政权有很深的关系。他的性格特征是骄横狂妄,阴狠狡诈。凭着他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在上海滩兴风作浪,是公债市场上的魔王。小说还描写了赵伯韬糜烂的生活,他扒进各式各样的公债,也扒进各式各样的女人,显示了这个阶级精神上的极端腐朽。
5、《子夜》的人物描写特点。
① 把人物安置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多侧面多层次地深刻刻画人物性格。
② 把人物放在各种境遇中描写,其中特别是逆境困境绝境中描写,最能暴露人物性格的本质方面。
③ 心理描写十分出色。
6、《子夜》的结构特点。
《子夜》的结构特点是宏大而严谨。最主要是,结构线索以吴荪甫为中心,以吴荪甫为一切矛盾的焦点,以吴荪甫联系着各种人物、事件。吴赵冲突是作品的结构主线,描写重点。结构严谨还表现在,篇首吴老太爷葬礼,作品的主要人物都调集到吴公馆,小说的主要事件也都作了交代,这是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经济而又集中的结构方法。
❷ 《子夜》有哪些人物介绍
《子夜》-人物介绍 《子夜》 《子夜》是“五四”以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站在时代铁高度,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历史地、具体地、深刻地反应了20年代到30年代初期旧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成功地塑造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子夜》的问世,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长篇创作方面的发展起了开辟道路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创作已进入了成熟时期。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吴荪甫是长篇小说《子夜》的主人公,是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作者用了许多笔墨,把他放到三十年代中国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关系中,放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这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产阶级,因此,一方面他们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具有软弱性,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大敌当前的时候,他们要联合工农对敌,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在工农觉悟起来的时候,他们以要联合敌人反对工农,具有作为反革命助手的反动。吴荪甫就是这种既有榨取工人血汗仇视农民运动的一面,又有抵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发展民族工业愿望的一面,具有二重性的复杂人物形象。
吴荪甫性格的二重性有他进步的一面也他反动的一面。
就其进步方面讲,首先表现在他敢于反抗帝国主义的控制,敢于同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帝国主义的掮客赵伯韬相对垒。他在唐云山的支持下,联合太平洋公司经理孙吉人和大兴煤矿公司经理王和甫组织了“益中信托公司”,经营银行信托业务,决心与赵伯韬抗衡。在与赵伯韬的斗争中,他发起过进攻,迎接过挑战,遭受过挫折,进行过挣扎,最后倾家荡产,背水一战。吴荪甫的这些行动,说明了他同帝国主义、金融买办资产阶级是具有直接的矛盾的,对帝国主义企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的野心是有反抗精神的,他不仅“仇恨”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同时吴荪甫与反动政府之间的统治也是有矛盾的,他说:“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这就透露他对当时的连年军阀混战、政府黑暗的不满情绪。其次,吴荪甫是要竭尽全力发展和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他不仅在农村兴办了企业,还在上海开办了裕华丝厂,成立益中信托公司,随着资本的增加,经营范围的扩大,除了丝织工业外,他还有灯泡、热水瓶、阳伞、肥皂、橡胶鞋等。他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理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虽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从当时的中国特殊的中情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来看,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再次,吴荪甫与封建势力的联系较少,希望自己能建立起一个美妙的资产阶级王国。他是一个游历过欧美,具有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知识的工业资本家。为了发展民族工业,他在家乡双桥镇农村开设了电厂、米厂、油坊、钱庄、当铺,这种举动,在客观上来说,是对当时农村封建主义进行资本主义改造的一种努力和尝试,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吴荪甫性格的反动性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在他对待工农群众的态度上。吴荪甫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一面,又有残酷地压榨剥削工人、农民和仇视工农革命运动的一面。他在企业经营上所受到的损失,在公债投机中所遭的失败,都要从工人农民身上寻求补偿。当他拼命延长工时、压缩工人、削减工资,引起工人为争取自己的生存、生活的权利而进行罢工时,他的“脸色突然变了”,“脸上的紫疱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于是,他大骂工人,凶恶地声言要给“那些穷得只剩下一张要吃饱的嘴”的工人们一点颜色看。为了镇压工人运动,他不仅收买“忠实而能干的部下”和蒋汪两派的黄色工会,在工人中安插工贼,拉拢、分化工人队伍,而且还勾结反动势力,动用大批军警特务,进行血腥的镇压,甚至他还亲自出马,坐镇指挥。当他乘坐的汽车被愤怒的群众包围时,他“铁青着脸”,竟然置周围女工的生命于不顾,凶相毕露地命令司机:“开车,开足了马力冲!”当双桥镇农民起来暴动,割断了他伸向农村的吸血管时,他一面恶毒诬蔑暴动农民是“农匪”,起义农民攻占双桥镇是“匪祸”;一面打电报请求省政府火速调动保安队去镇压。当双桥镇的国民党守军被农民革命军击败时,他怨恨国民党军队对革命人民镇压不力,便破口大骂:“我恨极了,那班混蛋东西!他们干什么了?有一营人呢,两架机关枪!他们都不开杀戒吗?”直到彻底破产后,吴荪甫的反动性也丝毫未改变。当他听说自己要去避暑的地方有共产党在那时活动时,竟咬牙切齿说:“我正想去看看那红军是怎样的三头六臂的了不起!光景也不过是匪!一向是大家不注意,纵容了出来的!”这些都揭示了吴荪甫作为三十年代的民族工业资本家敌视工农革命的反动本性。其次,吴荪甫还具有投机取巧、损人得己、唯利是图的阶级本性。他出于“个人利害的筹虑”,不仅吃掉了朱吟秋的丝厂和陈君宜的绸厂,还乘人之危,运用阴谋诡计,一口气吞了八个日用品中小工厂。他的所谓发展民族工业,实际上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他反对金融投机,决心与买办势力较量一番,然而,为了谋取暴利,却又与赵伯韬勾结,钻进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里。在公债市场上,他虽然手段多端,但终究不是由美国财团势力支持的赵伯韬的对手,很快便惨败在赵伯韬的手下,最后以破产告终。吴荪甫的悲剧,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法则。
赵伯韬是一个骄横奸诈、凶狠残酷、荒淫腐朽的买办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他凭借美国金融资本和蒋介石反动政权的力量,操纵了交易市场。他施展种种狡诈、毒辣的手段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斥、打击和控制,迫使民族资产阶级投降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变为殖民地经济。他仗势后台强硬,表现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势。富有胆略和财力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在他眼里,不过是一个谈笑部就可以打垮的对手。为了实现金融资本支配民族工业的阴谋,他处处给吴荪甫过不去,常常施展小计,使吴荪甫陷入困境后将其打败。他在金融界兴风作浪,为所欲为,在生活上也极端荒淫腐朽。他自己恬不知耻地说能“扒进各式各样的女人”,不论是聪明无知、年仅十七的冯眉卿,也不论是风骚能干的年轻寡刘玉英,还是轻佻放荡的交际花徐曼丽,都是他的玩物,都是他空虚的精神生活的寄托。他道德上的堕落和性格上的骄横奸险构成了统一体,充分暴露了买办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反动性、经济上的掠夺性和道德上的腐朽性。
屠维岳是吴荪甫在工厂里的得力走狗。他精明能干,一出场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吴荪甫面前他侃侃而谈,毫无畏葸的态度。他很惯于使用软的手段收买工人。他在工人群众的罢工怒潮面前,用尽花言巧语,妄图蒙蔽工人群众,骗取信任。倔强、阴沉、胆子忒大是他性格的主要特点,但在强大的工人力量面前,他是不能不慑惮、畏惧。他采用开除走狗姚金凤、提升薛宝珠为稽查的卑劣伎俩,来迷惑工人群众的视线,抵制工人运动。当他的“平乱”愿望未达到的时候,他的凶恶的面貌暴露无遗。在屠维岳的身上,有着吴荪甫的影子,可以说屠维岳的形象,无论是他的刚强、机智、胆量这一方面,还是他的阴险、毒辣这一方面,都是对吴荪甫形象起到一种补充和衬托作用。
作者对吴荪甫形象刻划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把他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极力刻画了他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吴荪甫同赵伯韬的矛盾,是贯串全书的中心线索。吴荪甫同赵伯韬的斗争反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主子帝国主义的矛盾。作者通过吴、赵斗争过程的具体描写,既刻画了吴荪甫刚愎而虚弱的个性特征,又提示了中国民族资本家必然失败的悲剧根源。在吴、赵斗争中,吴虽然处在被动地位,但是他还是同赵斗争到底,这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心和民族感。
吴荪甫与工农的矛盾,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反动性。吴很有对付工人的手腕,这显示了他的狡猾、阴险、凶残。当工人挑起罢工高潮时,他施以种种诱骗、镇压工人的卑劣手段;但当他的汽车被工人包围时,他却吓得“卜卜地心跳”,回到家后,他那颗心还“兀自摇摆不定”。这说明他的凶残、阴险又常常和怯懦、恐惧结合在一起的。
吴荪甫与一般的民族资本家的矛盾,突出表现了他刚愎自信,富有魄力,深谋远虑的性格特点。但因吴后面有赵伯韬的钳制,所以他再大的才能也无法施展出来。
第二,作者不仅写了吴荪甫在矛盾冲突中的性格的复杂性,而且写了他性格的发展过程。吴荪甫刚出场时,颐指气十足。吴到戴生昌轮船码头的情景,活脱脱地烘托他处处受人尊敬。吴老太爷断气时,众人慌乱不堪,唯吴荪甫镇定沉着。可到了后半部,处境危难的吴荪甫回到家时,则表现出另一种精神状态,不禁发出了“公馆不象个公馆”的哀叹!作品的前半部,当吴荪甫在事业上兴旺时,他指挥一切,君临一切,派头十足。后半部,事业不景气时,他举旗不定,垂头丧气。这是从发展中刻画吴荪甫的形象,表现了吴荪甫性格的基本特征:外强中干,色厉内茬。
第三为了丰富吴荪甫的性格,作者还通过他与周围人物和种种关系,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突出吴荪甫的性格特征。
比如。吴荪甫同朱吟秋等,是同行关系。作者通过吴的种种要挟手段的描写,提示了他贪婪、心狠。
他与吴老太爷是父子关系。他俩的思想性格十分不同,但吴荪甫对农民暴动咬牙切齿的仇恨,在家庭生活中报表现的专制、暴虐,说明他与封建势力有着血缘关系和天然的联系。
他和杜竹斋是“至亲”关系。吴把杜看作可信赖的“知己”,对其推心置腹轻信不疑,但是杜却多疑贪利,狡猾心毒。在吴碰到困难时,不惜落井下石。无疑,杜的行动对遭到彻底覆灭起了很重要的衬托作用。
他和屠维岳等是“附庸”关系。屠维岳是一只阴险、狡猾的鹰犬,惯于使用软手段,收买工人。屠既是性格鲜明的资本家走狗形象,又起着对吴形象的补充和丰富作用。吴很重用屠,说明吴一伙在镇压工人运动,剥削工人阶级上的本性是一致的,从而表现吴的反动性。
另外,作者还通过吴荪甫在家庭内部的诸关系中,比如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兄妹关系,提示了他的专制、冷酷和无情等性格特征。
吴荪甫不光是一个普通的“在商言商”的民族资本家,他经常是用了“一只眼望着政治的”民族资本家。这不仅他性格中混合着某些反动政客的奸诈,而且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总的来说,吴荪甫是一个既有自己的复杂性格,同时又概括了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并打上了时代烙印的三十年代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它形象化地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在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新军阀的统治下,独立自主振兴民族工业只不过是一个梦想;字形象地回答了托派,中国并没有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子夜》还以逼真的笔法描写了人物的生活细节,并且常常寓深刻的思想于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之中。这些细节描写的特点既是实在的,又是具有象征性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作品的生活细节描写得不是实在的,便是象征性的很少象茅盾这样做到兼而有之。作者反复描写吴老太爷虔诚信奉所谓劝善惩恶的《太上感应篇》的细节,这个细节是实在的,然而又象征着他的老朽,顽固的地主阶级的思想性格;又如雷参谋赠送林佩瑶《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这是事实,然而也是象征着他们秘恋和结局。
❸ 介绍一下<子夜>里的人物!!!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是全书一切事件和人物的连接点和矛盾冲突的中心。全书展现的种种矛盾,都把焦点集中在吴荪甫身上,作者是把他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来表现的。 吴荪甫形象充满了鲜明的个性矛盾:他精明强于,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雄心勃勃地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但这种愿望的根本目的则又是个人利益;他对外来的帝国主义及官僚买办资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他又反过来镇压某某领导的农民运动,残酷地剥削压榨工人;他不仅同官僚买办资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中小民族资本家也结下了许多矛盾;在家里,他和妻子貌合神离,他既有道貌岸然,专干事业的一副面孔,同时又有奸污女仆、玩弄交际花的卑劣丑行。小说在重重矛盾中塑造的这个典型,十分真实可信。 可见, 吴荪甫是3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反映了软弱的中国民族阶级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幻想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而最终破产的历史悲剧。这一悲剧不是偶然的个人悲剧,而是阶级的悲剧。它揭示了实业救国此路不通,中国现实社会不仅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麻烦采纳,谢谢!
❹ 《子夜》中的人物介绍
两大资产阶级的团体: 吴荪甫为主要人物之工业资本家团体;内包: a.买办而兼火柴厂主的周仲伟。 b.航商某甲,又在筹办长途汽车公司。 c.矿商某乙,中兴煤矿公司。 d.同为丝厂但被压迫之朱吟秋。 e.丝绸厂主某丙,后亦被吞并。 f.卷烟厂主某丁。 赵伯韬为主要人物之银行资本家团体;内包: a.韩孟翔,交易所经纪人。 b.大地主某甲。 c.杜竹斋,钱业。后在工业资本团与银行资本团 冲突尖锐化之时,他守了中立。 d.研究系之银行家,某信托公司总经理。 介于此两大团体间的资产阶级分子: a.陆匡时,交易所经纪人,因为空户所累而致破 产逃亡。 b.某甲,因内地匪多,挟资到上海来为游资的。 破产。 c.某乙,某丙,在革命后做官两年,刮了十余万, 现亦在上海为公债投机事业。破产。 d.某丁,赋闲的某军官,与雷参谋为密友,曾一 时为赵伯韬之同谋公债倒把者。 e.李玉亭,经济学家,赵伯韬的军师,然实为赵 之工具。 f.某庚,小钱庄老板,即做空而累及陆匡时者, 然他本人并不亏本,他先逃走。 g.某辛,中等商人,在公债风潮中破产。 h.报馆老板,与李玉亭友善。 在此两大资产阶级团体之外独立者: 买办阶级:军火买办,外国银行之买办。 工业资本家方面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a.吴荪甫后来也要和英国银行家发生关系。 b.航商某甲自始即与日本资本有秘密关系。 c.周仲伟后来因受银行团的压迫而投降了日人 资本家。 银行资本家方面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a.赵伯韬的后台老板是美国人。他是银行买办。 b.大地主某甲的地产事业亦与美国英国人合 办。 他们的政治背景: 工业资本家倾向改组派。但亦有倾向蒋派者,例 如矿商某乙。 银行资本家中,赵伯韬是蒋派;但研究系之某信 托公司则反蒋,反国民党。 五月十七日 白里安发表"欧洲联邦计划"。 交易所中第 六月四日 李宗仁、张发奎占领长沙。同时,彭 一次战争 德怀占领岳州三天。 第二次罢工 六月中旬 桂军又退出长沙,武汉复安。贺龙 及交易所中 在沙市、孝感、大冶进出。 第二次交战 六月二十七日 山西军占领了济 南。长江沿岸 交易所中第 一带,自九江以上,红旗到处 三次交战及 隐约于山间。长江各轮屡遭枪 第三次罢工 击。 七月上旬 朱毛围攻吉安,南昌吃紧。 七月二十七日 彭德怀军占领长沙,同时朱毛 围攻南昌,绕袭九江。 政客,失意军人,流氓,工贼之群: a.改组派政客某甲,某乙,与吴荪甫亲热。 b.失意军人--改组派,北洋派。 c.流氓--破坏裕华丝厂罢工者。被朱吟秋及 刘玉英等所收买谋绑赵伯韬之流氓。被吴荪 甫收买拟刺赵伯韬之流氓。赵伯韬所豢养以 自卫的流氓。 d.工贼--属于黄色工会中之蒋系者。属于黄 色工会中之改组派者。属于改组派而不在黄 色工会中。属于资本家方面所雇用者。属于 取消派者。 e.恶霸--贩卖私烟等等者。 叛逆者之群: 女工:(1)立三路线之基础分子;(2)斗争剧烈时之动 摇者;(3)渐渐走上了正确路线者。 指挥者:(1)奉行立三路线者;(2)思想右倾者;(3)作 两条战线之斗争者;(4)蔡真之流。 青年学生:参加各纪念节,在学生中为反国活动者。 左翼作家:右倾与左倾的机会主义及不动主义。剧社 女演员。 其他各厂工人(例如朱桂英的一家,她本人为丝厂女 工,弟为火柴厂工人,又一弟则可为其它业之工 人)。 小资产阶级之群: 一般市民--悲观失望。医生,陆匡时之弟。 知识分子--动摇。范博文,吴芝生,张素素,某记 者,某小书店老板。 颓废者--陆匡时之子。 跳舞场中之奇人--老人。其女为革命党而被杀,老 人至今寻觅之。 总结构之发展: 《夕阳》 《燎原》《野火》or 一、工业资本家方面之有力者谋组织一银团,一面抵 抗银行资本家赵伯韬等之压迫,另一方面则谋吞 并工业资本家之实力薄弱者。 二、此工业资本家之团体在吞并小工业资本家一点 上是将要成功了,但劳动者的攻势却又开始了。 当他们努力镇压下了劳动者的反抗以后,但本身 却受银行资本家团体之劫持而陷于苦斗中。同 时他们又受劳动者之攻击。 三、夹杂着政治上的与交易所中之种种阴谋,此两大 资产阶级团体之斗争尖锐化到极点,且表面化, 因而发生了暗杀及假借政治力量(赵勾通政治势 力将以勾通改组派之罪通缉吴荪甫)等等丑剧。 四、在此两大资产阶级团体之间压碎了的实力较次 的资产阶级分子则各谋报仇,或投入吴派,或投 入赵派。谋倒赵者以交易所为战场;谋倒吴者以 工厂为战场,谋利用劳动者。于此造成了劳动者 的第三次罢工。且此罢工虽因赵派之教唆而发, 然发动后则日益左倾。而此时因济南失守,市场 动摇,在公债上做多头的赵因吴派之抛空,且将 大失败。于此时赵吴皆有同归于尽之势。 五、长沙陷落,促成了此两派之团结,共谋抵抗无产 革命。然两面都心情阴暗。此复归妥协一致抗赤 的资本家在牯岭御碑亭,遥望山下:夕阳反映,其 红如血,原野尽赤。韩孟翔怃然有间,忽然高吟 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家骤闻此语, 冷汗直淋。 总结构之下: 一、吴荪甫与劳动者: 第一次罢工,只从资a.因吴荪甫要减工资而引起第一次罢 本家方面对付中反映 工。 出来。 第二次是正面写了,b.借了党部、官厅、流氓、工贼之力量, 但罢工指导者的活动 算是把第一次罢工压下去了;工人一 及意见不一致却是从 无所得,只产生了几个有希望的领的 工人口中反映。资方 破坏手段也是从与 袖。 工人发生关系这一点c.第二次罢工为吴要暂时停厂(此时吴 上正面写出来。 第三次是一面从资方 正受银行家之压迫)而起的,也是继 写,一面从指导者(玛 续第一次退守后的反攻。 金等)方面写。 d.此次亦如前一样被镇压;但因复杂的 关系(即有赵派在中鼓动),吴不得不 仍开厂,但工钱一律打个八折发给。在 此役中,罢工指导者之间发生了不同 的意见,工贼中间,亦在蒋派,改组,取 消,及资本家雇用工贼四者之间的暗 斗。工人中分裂。 第三次罢工时,吴是 e.第三次为赵派所鼓起,口号为回复从 不愿的,因他刚刚抛 前工资额。 售出一批货,是用了 f.此次因承两次之教训,一般工人AE腬f0 比较低廉的价格抛 左 出,然因工人工资已 倾,而且团体亦坚,第一次罢工所产 减,故尚有利。他出售 生之领袖至此时大有作用,而指导者 此定货,为的要付银 行的借款。 亦比较意见一致--李立三路线,工 人想打厂。 然指挥罢工者中仍有不赞成打厂,尤其 是工人中之领袖,故虽立三路线者想借 此造成所谓暴动,竟不成功。可是罢工 是很坚决。黄色工会企图夺取群众,则 欺骗,造谣,恐吓,无所不至。 吴在既以武力解决占 h.结果,吴荪甫用武力解决,暂时停厂 据厂内之工人后即赴 --这在他是损失,但他预算只停两 避暑地。 星期;此两星期中另招新工人。因为 丝厂停工者多,失业工人甚多,故招 新工是不成问题的。他乘此时到庐 山,因为他谋暗杀赵之事为赵所知, 且赵亦以通缉为报复也。 二、交易所中: a.资产阶级之两大派在交易所中,最初是 合作者。他们的联合资本贿西北军后退 三十里,因此获利,此时他们是多头。但 其后赵即单独放空。因为西北军既退了 三十里,又反攻了。 b.其后吴得雷参谋之密电,知陇海线上中 央军形势又利,转做多头(陆匡时即为 吴之经纪人),狠狠的挤了赵一下。因赵 至此时尚为空头。 c.赵亦施神通,厚贿雷参谋之友,知前敌形 势,乃亦做多头(赵之经纪人为韩孟翔); 可是吴却知桂军发展甚快,将入长沙(六 月四日入长沙),乃又放空。一时市场几 乎成为陆韩二人之市场。一空,一多。然 不久吴实已暗中补空,而陆之卖出乃为 零星户头之投机及脱手者。赵则坚做多 头。 六月中旬,桂军又退 d.中央军胜报又来,债市渐高,赵又获 出长沙,武汉复安。 利。济南失陷的消息,吴先一日得 到,则又大放空。赵几为所倒。 然赵更做多头,力提市价,同时以公债维e 持会之名义散放空气,请政府财政部干 涉,又以倒把勾串改组派之名阴谋挤吴。 此时陆匡时亦大放空头,吴却暗中补进。 交割期届,陆为客人所累,不能不逃走。 三、恋爱关系: a.范博文与林佩珊之恋爱不成,及与吴四 小姐之恋爱。 b.吴少奶奶之秘密恋爱。雷参谋之临别的 话忽然挑起了她"要恋"的情热,则注目 于阿萱(小叔)。 赵收罗的女人和金刚 c.赵伯韬先与刘玉英有染,继在交易所 钻一样的多。 第二次获利后忽又与交际花徐曼丽 有染(是徐勾赵,因徐本与韩孟翔有 关系,从韩处知赵大获利,故心动), 因此极触刘玉英之怒。玉英乃谋以 激烈手段对付。 d吴荪甫先与家中女仆有染,又在外与一 电影明星有染,后交易所最后胜利之时 (其实他并无多大钱赚进,因为亏空亦 甚大也),徐交际花忽又起赵而与吴恋。 二人同往牯岭。 e.女工朱桂英之恋爱。 f.林佩珊:她的娴娴想把她嫁给雷参谋,而 她的姊夫吴荪甫则赏识了杜学诗,因为 他是工程师之胚子。但她自己则有点爱 范博文,又有点爱阿萱。因为她还太小, 只有十五岁。
❺ 《子夜》中人物关系及小说主要事件概述
《子夜》的故事发生在1930年春夏,当时,各种矛盾都在迅速激化,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之间展开了大规模的军阀混战,苏区红军也趁机不断壮大,渐成燎原之势。1929年席卷全球的世界经济危机,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各帝国主义为了转嫁危机,加紧了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侵略。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破产,工业也摇摇欲坠,劳资双方的矛盾和斗争也日益升级。当时的吴荪甫就正处于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斗争的中心。在作品中,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为主线,也就是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为主.他与裕华丝厂工人和双桥镇农民的斗争是两条副线。"三条火线"相互交织,构成全篇。军阀混战与红军发展也是两条潜在线索,没有得到正面展开,但一直以侧写和暗示的方式,与故事主体联系在一起。
《子夜》的创作有着明确的目的,即希望通过吴荪甫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而又在现实中迅速地失败,不得不把自己产业卖给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的过程,来揭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命运,说明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实现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吴荪甫的悲剧,也就是他所代表的整个阶级的悲剧。"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同当时颇为热闹的中国社会性质有关。当时参加论战者,大致提出了这样三个论点:一、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这是革命派。二、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这是托派。三、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Communist Party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这是当时一些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的观点。《子夜》通过吴荪甫一伙的终于买办化,强烈地驳斥了后二派的谬论。定名为子夜是借自然界的交替(子时为11时到第二天的1时正是两天交替的时刻,是新的一天到来的时刻,子时 一过黎明也就不远了)来预示中国的社会现实,也正如 子时一样,即将迎来新的时刻中国的前景就在不远处.因为当时的矛盾已经白炽化,也就离分出结果不远了
❻ <<子夜>>中的部分人物性格及其相关情节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是全书一切事件和人物的连接点和矛盾冲突的中心。全书展现的种种矛盾,都把焦点集中在吴荪甫身上,作者是把吴荪甫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来表现的。
吴荪甫形象充满了鲜明的个性矛盾:他精明强于,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雄心勃勃地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但这种愿望的根本目的则又是个人利益;他对外来的帝国主义及官僚买办资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他又反过来镇压******领导的农民运动,残酷地剥削压榨工人;他不仅同官僚买办资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中小民族资本家也结下了许多矛盾;在家里,他和妻子貌合神离,他既有道貌岸然,专干事业的一副面孔,同时又有奸污女仆、玩弄交际花的卑劣丑行。小说在重重矛盾中塑造的这个典型,十分真实可信。
可见, 吴荪甫是3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反映了软弱的中国民族阶级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幻想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而最终破产的历史悲剧。这一悲剧不是偶然的个人悲剧,而是阶级的悲剧。它揭示了实业救国此路不通,中国现实社会不仅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子夜》中吴荪莆:是30年代初期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工业资本家的典型代表。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即在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主义压迫前表现出一定的反抗性和进步性,又在压迫工人农民压迫同行业的弱者时唯利是图,毫不手软,表现出其保守和反动的一面。吴荪莆由振兴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到破产失败的遭遇不是偶然的,而是集中体现了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的压迫,幻想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终究化成泡影的历史悲剧。吴形象的典型意义还便在他鲜明的个性矛盾:他精明强干,有眼光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有欧美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有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雄心,但这一切都基于欺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个人利益,因此他的性格又表现出相当的盲目性,刚愎自用,色厉内荏,遇到挫折一筹莫展,软弱无能。在家庭生活中,他也充满了矛盾和虚伪:一面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尊者,一面却玩弄交际花,奸污女仆,与妻子貌合神离。
吴荪甫,这个工业资本家,裕华丝厂的老板,是一个有着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他有手腕有魄力,善用人;有雄厚的资金;去过欧美,有一套较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更富有冒险精神和发展民族工业的宏大志愿。对于自己,他从来不妄自菲薄;对那些没见识、没胆量、没手段,把企业弄得半死不活的庸才,他会毫不怜悯地将他们打倒,把他们手里的企业拿到自己的“铁腕”里来。事实也正是这样,当他的同业有困难的时候,他就用非常狠毒的手段去并吞他们。他又和太平洋轮船公司总经理孙吉人、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金融界巨头杜竹斋等组织益中信托公司,以五、六万元的廉价收购了价值三十万元的八个小厂,要使他们的产品走向中国的穷乡僻壤,并且使从日本迁移到上海来的同部门的小厂都受到致命的打击。不仅这样,他还想得更远:“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
作为一个民族资本家,他不满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反对内战,希望“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这样他的企业才有出路,才能顺利发展。可是他又不愿放弃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他在准备实现一个规模巨大的计划时,又插足于公债投机市场,他希望通过公债市场的投机活动为企业增加资本。因而他又希望内战能拖延下去,在内战的炮火声中混水摸鱼。所以他一方面参与赵伯韬以巨款贿买西北军“打败仗”,以便制造谣言,在公债市场兴风作浪,牟取暴利,另一方面又勾结汪派政客唐云山,贩卖军火以支持西北军延长内战。
但吴荪甫终于失败了。这个富于冒险精神而且从不“妄自菲薄”的人,在工人、农民的革命力量面前,在买办资产阶级人物赵伯韬的侵袭下,愈来愈感到夹在“三条火线”中,“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脚底下全是地雷,随时会爆发起来,把你炸得粉碎”。最后,他的一切希望和努力都宣告破产。在众叛亲离,百感交集时,他“拉开抽屉,抓住一支手枪来,对准自己的胸口……”。
“《子夜》里的吴荪甫是一个具有刚毅果敢性格的人物,这个人在那以软弱、无能、屈服为共同特色的民族资产阶级者群里,不能不说是特殊的。但在他的性格的发展、矛盾和最后的悲剧里,我们却读出了民族资产者的共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