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请编一下古代神器的名称
上古十大神器现代网络游戏与小说中虚构的概念,分别为:东皇钟、轩辕剑、盘古斧、炼妖壶、昊天塔、伏羲琴、神农鼎、崆峒印、昆仑镜、 女娲石。
东皇钟
东皇钟:下落不明,力量不明。一般传闻它是天界之门,但据天山石窟中诸神时代残留之古老壁文记载:东皇钟乃十大神器力量之首,足以毁天灭地、吞噬诸天。东皇钟是十神器中力量最大的,之前在《天之痕》中提到过,根据官方说法,东皇钟和昊天塔都下落不明。
据古月圣说,她已化为人型,称为“钟仙子”,住在桃园仙界的东皇之巅上。据何然说,她是个脾气火爆,敢做敢当的女子。而在《轩5》之中,她已
经化身为女主角夏柔并和昊天塔的化身---男主角陆承轩一起留在了另外一个世界(山海界),这也解释了
在《天之痕》中为什么找不到这两个神器。(在轩三外转天之痕的同人游戏《上古神器》中,将陈靖仇设定为东皇钟转世,与游戏设定不符,故应视为错误。)
能力简介:毁天灭地,吞噬诸天。
轩辕剑
轩辕剑
黄金色之千年古剑,传说是天界诸神赐予轩辕黄帝击败蚩尤之旷世神剑。其内蕴藏无穷之力,为斩妖除魔的神剑。
传说中,轩辕剑是一把圣道之剑。轩辕剑是由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所铸,后传与夏禹。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
按《轩辕剑五》、《云之遥》剧情:
轩辕剑原为天帝之剑,天女青儿为帮助黄帝对付蚩尤,偷此剑下凡。按《轩辕剑五》片头动画,黄帝战蚩尤时,此剑折断,后黄帝、天女一起重铸此剑,并以黄帝的名字命名此剑“轩辕剑”
能力简介:斩妖除魔,维护正道。
盘古斧
传说天地混沌之初,盘古由睡梦醒来,见天地晦黯,遂拿一巨大之斧劈开天与地,自此才有我们之世界、宇宙。此斧拥有分天开地、穿梭太虚之力,威力不下轩辕剑。
盘古斧原为建木迷宫内盘古巨神所看守,后来被陈靖仇借来封印天之痕。在《轩5》中,皇甫暮云用盘古斧劈开一个空间裂痕从轩辕界进入山海界拯救天女,而陆承轩也恰好误打误撞掉入这个裂痕而进入了山海界。
能力简介:分天开地,穿梭太虚。
炼妖壶
古称九黎壶,相传最早为九黎族酋长蚩尤所拥有,乃上古异宝之一。拥有不可思议之力,据说能造就一切万物,也有惊人之毁坏力量。内部有著奇异之空间,空间之大似能将天地收纳于内。
女娲创造苍穹各生命,却又发觉本性大多凶猛残暴。为不破坏天地太极均势,便铸造一能净化凶残之气的青铜壶,望藉壶之炼化,将过于残暴之妖、兽、魔物等升华,以维大地之和谐。
能力简介:包罗天地,炼化万物。
昊天塔
原为天界重宝,拥有无比强大之力,据说能降服一切妖魔邪道,必要时连神仙也可降服;但后因不明原因而下落不明,没有人知道它的下落。
昊天塔是轩辕剑系列中的“十大神器”之一。《轩辕剑五·一剑凌云山海情》中,主角陆承轩就是昊天塔转世。陆承轩从小便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可是不懂得控制,被周围的人当成怪物般的看待,后因缘际会落入山海界,开始了一段奇异的旅程。
《轩辕剑》中:作为十件上古神器之一的昊天塔中封印有可以改写历史的太一之轮。
能力简介:降服妖魔,吸星换月。
伏羲琴
伏羲琴是伏羲神以玉石加天蚕丝所制出的乐器,形似古筝,呈淡粉色,泛著柔和的白色光芒,其琴音能使人心感到宁静祥和,甚至能够净化已被魔界气息沾染的心灵,是十大上古神器之一,据说拥有能支配万物心灵之神秘力量。战胜蚩尤后,上古神器落入人间,其中伏羲琴被敦煌千佛所保管。
能力简介:祥和净化,支配心灵。
神农鼎
古称造世鼎,上古时代神农氏为苍生遍尝百草,也为后世奠定了医学基础
。
神农昔日炼制百草之古鼎,正因积聚千年来无数灵药之气,据说能炼制出天界诸神都无法轻易炼制的旷世神药,并隐藏其他神秘力量。
神农鼎在《天之痕》中有较多的描写。神农鼎原为北方突厥部落的镇族之宝,后来宇文拓私藏神鼎,被隋炀帝知道,命拓交出神鼎。谁知途中路遇程咬金与秦叔宝,于是神鼎落入魔王岩的混世魔王手中。最后还是被用来封印赤贯星划出的天空之痕。
能力简介:熬炼仙药,百兽臣服。
崆峒印
东海氐人国的守护神器,此印早在上古时期便已存在,其上刻塑有五方天帝形貌,分别为太昊、炎帝、少昊、颛顼掌东、南、西、北,以及中央的黄帝,并有金玉龙盘绕其上。传说它能让人不老不死,自古许多方士纷纷出海找寻此印,但最后都只是踏上不归之路。
自
古相传得到它的人就能拥有天下;也有人传说它能使人不老不死。自古许多方士纷纷出海找寻此印,但最后都只能踏上不归之路。
能力简介:不老源泉,王霸天下。
昆仑镜
仙人故乡昆仑山中的昆仑天宫中,传说有一面神镜,是拥有自由穿梭时空之力。但在一次仙人的盛会中,神镜被人所偷,至今一直下落不明。[9]
能力简介:时光穿梭,通晓天机。
女娲石
女娲石
人类之母女娲,捏土造人、炼石补天,并帮人族收服许多妖魔,自古为神州人民敬仰。相传女娲曾经为了救自己病故的爱女,将自己万年修为贯注于一颗当年补天所剩的五彩玉石上,自此该灵石就具有特别之力。
能力简介:重生天地,复活再生。
女娲万年修为,有毁天灭地,重塑水火之大能。
《轩辕剑》的上古十大神器分别为:东皇钟、轩辕剑、盘古斧、炼妖壶、昊天塔(或太一之轮)、伏羲琴、神农鼎、崆峒印、昆仑镜、女娲石。《轩辕剑陆》(商末周初)中提到十大神器为:钟、剑、斧、壶、轮、琴、鼎、印、镜、石。其中轮为“太一之轮”,简称“太一轮”。在《苍之涛》(春秋时期)中,太一轮被昊天塔封印,故而昊天塔取代太一轮成为十大神器之一。此外还有炼妖壶的仿造原型造物仙鼎,简称“造物鼎”(不知所踪),与太一之轮同样都是例外。
❷ 古风小说中神器的名字,作用就像轩辕剑,神农鼎,女娲石之类的,但名字要重起。要好听,古风一点。在线等
噬魂弓,控天剑,驻颜珠,玄机扇,白华琴,封尘鼎,幻冥镜,拴天链,千蚕丝,闻赋笛。(正好十个,十大神器么)
❸ 我想写部小说,谁帮我起一下十大神器的名字,不要和历史上的十大神器一样
寒冰镜,紫青剑,缚仙索,伏龙鞭,星辰石,神农尺,混元伞,无极鼎,招魂幡,圣元石
❹ 古代十大神器 小说
搜神记
蛮荒记
❺ 穿越小说十大神器的名称想一下
干将
莫邪
重吾
千颐
昊樊
戚阎
焱枫
萤嗜
碧殚
血只
❻ 写小说,8种武器命名,帮忙,要有古风和霸气。
哈迪斯的凝视,阿波罗的愤怒,阿瑞斯的战争,宙斯的遗骨,盖亚的守护,乌拉诺斯的叹息,波塞冬的审判,洛基的野望
苍冥,钟焱,天罚,破妄,离均,龙夔,沧生,罪赎
❼ 上古神器小说神器列表
十二时炉:5 时代:上古 香炉名,焚香可报时 《述异记》319
人石:9 时代:古代 石名,一家三口所化 《太平广记》89
九钟:16 时代:上古 钟名,霜降则钟鸣 《山海经》42
九鼎:17 时代:禹 上古神器,刻天下精怪于上 《史记》148
九曲珠:19 时代:春秋 珠中有九曲,使蚁通之 《广博物志》47
九鹭香:21 时代:明 宝物名,郑和三宝之一,用途不详 《坚瓠七集》280
力珠:21 时代:夏 增加力量的珠子 《说郛》420
工布:22 时代:春秋 宝剑 《越绝书》533
干将:22 时代:春秋 宝剑 《吴越春秋》284
莫邪:22 时代:春秋 宝剑 《吴越春秋》284
三岛石:27 时代:春秋 吴山试剑之石 《青城山记》
大贝:32 时代: 宝物名,巨大之贝 《艺文类聚》66
上池水:39 时代:不详 可见鬼物之水 《史记》148
千日酒:44 时代:禹 饮之醉千日辄醒。 《搜神记》529
马宝石:54 时代:不详 宝物名,马中可产马 《耳新》
飞车:56 时代:56 可飞之车 《博物志》530
女娲石:64 时代:上古 大风雨后,可闻弦管声 《太平御览》89
支机石:67 时代:古代 织女支机之石 《太平御览》89
巨阙:73 时代:春秋 宝剑 《文选》139
不借:76 时代:不详 会飞的鞋 《(左王右郎)(寰去宀左加女)记》528
不死药:76 时代:上古 长生不死之药 《山海经》42
不须鞭:78 时代:不详 马鞭名,扬鞭马即走 《(左王右郎)(寰去宀左加女)记》528
太乙余粮:89 时代:上古 增加食物的东西 《玉函山房辑佚书》164
天衣:92 时代:不详 无缝天衣,穿上可飞翔。 《月令广义》124
天酒:96 时代: 无意义 甘露 《神异经》433
五兵:100 时代:上古 各种兵器 《太平御览》89
五色笔:102 时代:晋 五彩色之笔 《南史》
五色露:102 时代:汉武帝 可治疾病 《太平御览》89
五块石:103 时代:不详 宝物名,可呼风雨 《古今图书集成》151
五谷石:103 时代:不详 似五谷之石 《古史辩》
五弦琴:104 时代:神农 古老之琴名 《世本》148
五曜神珠:107 时代:黄帝时 意义不详 《琱玉集》528
日林国石镜:110 时代:不详 巨大石镜,可照人脏腹,能探之病处 《述异记》319
乌号:113 时代:黄帝 弓名 《淮南子》518
风狸杖:128 时代:不详 鸟兽随指而毙,有所欲者,指之如意 《酉阳杂俎》258
火龙:135 时代:不详 宝物名,可聚日光 《洞冥记》423
火齐镜:137 时代:春秋 宝物名,视物如昼,语可应答 《拾遗记》383
火浣布:137 时代:春秋周穆王 宝物名,不畏火,遇火则洗 《列子》216
孔子屐:143 时代:春秋 长大之鞋,传为孔子 《太平御览》89
水玉:144 时代:上古 即水晶,贵重矿物 《山海经》42
水珠:145 时代:古代 宝物名,埋之泉涌 《旧小说》174
水精:146 时代: 即水晶
石人:155 时代:不详 石人,可预测天气 《初学记》296
石盂:156 时代:不详 可聚食品,类聚宝盆 《舆地纪胜》579
石鱼:156 时代:不详 鱼化石,可使鱼复活 《(上艹下卯)亭客话》326
石笋:157 时代:不详 巨重之石器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25
石船:157 时代:不详 圣姑所乘之石制之船 《水经注》146
石雁:157 时代:不详 霜降则飞 《古今图书集成》151
玉(吨去口换犭):161 时代:南朝 宝物名,类聚宝盆 《异苑》249
玉酒:161 时代: 即玉膏
玉膏:161 时代:黄帝 酒名,令人长生 《山海经》42
玉横:161 时代:不详 盛不死药之器 《淮南子》518
玉馈酒:163 时代:上古 酒名,取之不尽 《神异经》433
玉醴泉:163 时代:不详 酒名,饮之令人长生 《十洲记》5
龙工:164 时代:舜时 作用不说 《列女传》217
龙珠:168 时代:不详 龙所吐者,作用不明 《述异记》319
龙渊:168 时代:春秋 宝剑 《越绝书》533
龙穴石髓:172 时代:晋 可增力气十倍 《古小说钩沈》151
电母:175 时代:帝俊时 琴名,电照则自鸣 《格致镜原》446
鸟工:182 时代:舜时 衣名,衣之可飞翔 《列女传》217
仙人镜:184 时代: 即日林国石镜 《》
仙人承露盘:185 时代:汉武帝 和露与玉屑服之,可成仙道 《三辅黄图》
玄珠:197 时代:黄帝时 黄帝之宝珠作用不明 《庄子》239
司风鸟:199 时代: 即相风《》
圣鼓:200 时代:秦 巨大之鼓,可飞翔 《太平寰宇记》90
吉光毛裘:213 时代:汉武帝 裘名,入水不沉,入火不焦 《海内十洲记》
地脂:214 时代:不详 神药名,食之不死 《云间杂记》
曲盖:220 时代:商 曲柄华盖 《古今注》150
伍子胥剑:228 时代:春秋 剑名,取之必病,弃之则安 《茶香室三钞》
华盖:234 时代:黄帝 黄帝所制仪仗 《古今注》150
安阳王神弩:240 时代:不详 弩名,一发万人死,三发杀万人 《水经注》146
观日玉:249 时代:不详 宝物名,可观日中宫殿 《太平御览》89
阴阳石:254 时代:不详 石名,可预测天气 《水经注》146
轩辕磨镜石:267 时代:黄帝 黄帝磨镜之石,作用不说 《古今图书集成》151
吴刀:281 时代:春秋 宝刀名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25
吴钩:282 时代: 即吴鸿扈稽 《》
吴鸿扈稽:284 时代:春秋 宝刀名 《吴越春秋》284
秃尾龙:286 时代:不详 龙名,未详 《子不语》
鸠杖:286 时代:秦末 作用无意义 《群书拾初》
龟历:289 时代:不详 宝物名,龟背上的文字 《述异记》319
龟宝:289 时代:元 宝物名,希世之宝,作用不详 《虚谷闲抄》
沦波舟:300 时代:秦 舟名,可在海底航行 《拾遗记》383
庐山石梁:304 时代:不详 作用不详 《水经注》146
驱山铎:304 时代: 钟名,可驱山 《天中记》
纯钧:306 时代:春秋 宝剑 《太平御览》89
灵鼓:307 时代:春秋 宝物名,可化为蛇 《穆天子传》612
张氏钩:313 时代:不详 钩名,使人子孙昌盛 《太平御览》89
张骞槎:315 时代:汉 木筏,乘之可上天 《因话录》
纸鸢:316 时代:汉 即风筝,传韩信所创,可飞 《事物记原》
画鸡:318 时代:晋 画鸡于牖,可辟邪 《拾遗记》383
画马石:318 时代:不详 传所画之马,可夜活。 《古今图书集成》151
青泥:328 时代: 即息壤 《》
青田酒:329 时代:三国 青田核所注水而成 《古今注》150
青金镜:330 时代:不详 镜名,可照出鬼魅 《初学记》296
青磁碗:330 时代: 即石盂 《》
鸣石:333 时代:上古 石名,撞之其声可传七八里 《山海经》42
昆吾:340 时代:春秋 刀剑名,昆吾之石所冶,切玉如切泥 《十洲记》5
昆仑铜柱:340 时代:上古 昆仑山之石柱,广三千里,周围为削 《神异经》433
明月珠:341 时代:不详 宝珠名,光可照千里。 《神异经》433
鱼石:348 时代:清 这是一种鱼化石 《池北偶谈》
鱼肠:349 时代:春秋 宝剑 《越绝书》533
金蚕:354 时代:上古 使养蚕人昌盛 《续事始》
金犀:355 时代:不详 宝物名,作用不详 《神异经》433
视肉:358 时代:上古 巨肉有眼,食之不尽 《山海经》42
宝鼎:360 时代:黄帝时 宝物名,可占吉凶存亡 《世本》148
定水带:361 时代:不详 宝物名,可使苦水变甜 《(上艹下专繁体)乡赘笔》
定更石:362 时代:三国 宝物名,可夜间报时 《耳新》
定海铁柱:362 时代:唐 镇海之宝柱 《西游记》219
夜光:364 时代:不详 即鲸鱼目,夜可放光 《述异记》319
夜光杯:364 时代:春秋 宝杯名,夜可放光,可自出酒 《十洲记》5
泣珠:364 时代:不详 鲛人之泪所化之宝珠 《洞冥记》423
贯月查:370 时代:尧时 浮于海上之查(查为何物不详),可放光 《拾遗记》383
咸阳宫方镜:383 时代:秦 可鉴人五脏,可看病 《西京杂记》220
指南车:383 时代:黄帝时 风后所制,可指方向 《古今注》150
相风:390 时代:舜时 古占风之器,可占风 《拾遗记》383
相风鸟:391 时代: 即相风 《》
临平石鼓:396 时代:晋武帝 石鼓名,击之声闻数十里。 《异苑》249
追复:400 时代:不详 脯,食之不尽 《神异经》433
俪皮:402 时代:伏羲 古时之一种聘礼 《世本》148
禹余粮:411 时代: 即太乙余粮 《》
炮烙:415 时代:商纣 商纣时所制的一种刑法 《太平御览》89
洗石:420 时代:上古 石,用于洗澡,可去污 《山海经》42
洞穴珠:423 时代:汉武帝 宝物名,作用不明 《古小说钩沈》151
洞光珠:423 时代:春秋 宝物名,可使百神不能隐其精灵 《锦绣万花谷后集》570
帝台之棋:426 时代:上古 石名,五色文之石。 《山海经》42
绕指柔:437 时代:不详 宝剑,可绕于指上 《潜确类书》604
破山剑:444 时代:不详 宝剑名,可断石 《太平广记》89
破雾珠:445 时代:不详 宝珠名,可破雾 《格致镜原》446
桥车:446 时代:尧时 上山可不摔跤,谓当今之钉鞋也 《阚(左马右因)十三州志》
桃(倍去亻换氵):447 时代:后羿时 桃木做成大木棒,可驱鬼 《淮南子》518
秦淮古镜:449 时代:不详 镜名,可鉴五脏六腑筋骨 《太平广记》89
秦始皇洗头盆:450 时代:秦 传为秦始皇洗头之用 《太平寰宇记》90
泰阿:450 时代:春秋 宝剑 《越绝书》533
赶山鞭:453 时代:秦 秦始皇用于赶山之宝鞭 《古小说》
息土:462 时代: 即息壤 《》
息石:462 时代: 即息壤 《》
息壤:462 时代:禹 可生土之宝物 《拾遗记》383
旃檀鼓:469 时代:不详 鼓名,敌至可自鸣 《酉阳杂俎》258
宵练:470 时代:春秋 宝剑 《列子》216
眼明袋:502 时代:不详 可洗眼,使明目 《续齐谐记》524
铜雀:509 时代:秦汉 可报丰收 《太平御览》89
鸾胶:516 时代: 强力胶,可续琴弦 《通俗编》484
清水珠:518 时代:不详 宝物名,可使浊水变清 《宣室志》416
隋侯珠:523 时代:隋 宝物名,作用不详 《淮南子》518
续弦胶:524 时代: 即鸾胶 《》
博石:530 时代:上古 石名,作用不详 《山海经》42
越王八剑:533 时代:春秋 越王之八柄宝剑。 《拾遗记》383
超屏:533 时代:战国 古琴名 《广博物志》47
遗玉:538 时代:上古 玉石名《山海经》42
黑玉书:542 时代:禹 作用不详 《水经注》146
锁云囊:544 时代:战国 可收集云气 《战国策》394
焦尾琴:547 时代:春秋 古琴名 《搜神记》529
焦湖枕:548 时代:宋 枕名,可使人入梦 《太平广记》89
湛卢:553 时代:春秋 宝剑 《文选》139
游仙枕:554 时代:炎帝 宝物名,若枕之,可梦游五湖四海 《开元天宝遗事》
瑟:557 时代:黄帝 古琴名 《世本》148
(左扌右上老下日)机石:561 时代: 即支机石 《》
雷车:563 时代:晋 司雷雨之车 《北堂书钞》177
蜈蚣珠:566 时代:晋 宝物名,蜈蚣腹中之宝珠,夜放光 《坚瓠秘集》280
照石:567 时代:不详 石名,光可鉴人 《拾遗记》383
照妖镜:567 时代:不详 可照见鬼魅,不获隐形《洞冥记》423
照骨宝:567 时代: 即咸阳宫方镜 《酉阳杂俎》258
照海镜:568 时代:不详 宝物名,可照见海中怪鱼即一切礁石 《续子不语》
辟邪:575 时代:汉武帝时 宝剑,可辟诸邪 《格致镜原》446
辟疟镜:576 时代:汉武帝时 镜名,照人可治病,照疟可辟鬼 《庚巳编》
綦卫:576 时代:春秋 箭名 《列子》216
聚宝盆:579 时代:明 宝物名,可聚钱财 《坚瓠余集》280
蜘蛛珠:583 时代:不详 宝珠名,蜘蛛腹中之宝珠 《癸辛杂识续集》
豪曹:590 时代:春秋 宝剑 《文选》139
赭鞭:592 时代:神农神农以辨百草之宝鞭 《搜神记》529
樗蒲:593 时代:春秋 作用不详 《太平御览》89
(左王右上雨下亏)(左王右孚) 玉:593 时代:上古 玉名,所未详也 《山海经》42
履水珠:606 时代:唐 宝物名,着之可履水而行 《杜阳杂编》
磬石:607 时代:上古 石名,击之若奏乐 《山海经》42
獬豸冠:612 时代:春秋 以獬豸为形为冠,法人束之 《后汉书》233
燃石:615 时代:不详 可燃烧之石 《异苑》249
藻玉:623 时代:上古 古用祀神之物 《山海经》42
蟜车:623 时代: 即桥车 《》
霹雳车:628 时代: 即雷车 《》
霹雳尖:629 时代:不详 所谓生霹雳之用 《太平御览》89
夔牛鼓:630 时代:黄帝时 以夔牛之皮所制之鼓,击之声闻五百里 《山海经》42
❽ 跪求古代神器名,要玄幻的、、、、写小说用
十二生肖分别对应十二个名称: 1鼠、2牛、3虎、4兔、5龙、6蛇、 7马、8羊、9猴、10鸡、11狗、12 猪————— 1人、2妖、3仙、4佛、5龙、6鬼、 7冥、8魔、9邪、10圣、11神、12兽
生日月份对应四个称号: 一到三月为“王”、四到六月为“皇” 、七到九月为“帝”、十到十二月为“祖”;
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对应的名词: A 灭生、B 裂天、C 蹦山、D 撕魄、E 往生、F 妄虚、G 碎空、H 轮回、I 流云、J 幻灭、K 震天、L 噬血、M 凌寒、N 阴阳、O 极金、P 破天、Q 逆炎、R 蹦云、S 断空、T 分浪、U 游魂、V 八卦、W 丧魂、X 戾血、 Y 混沌、Z衍天
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对应的名词: A 锏、B 棍、C 环、D 爪、E 鼎、F 针、G 刺、H 尺、I 杖、J 靴、K 盾、L 斧 、M 链、N 锁、O 枪、P 戒、Q 剑、R 弓、S 刀、T 锤、U 鞭、V 叉、W 戟、X 矛、Y 塔、Z 钩
lz自己慢慢配啊~~~
中国古代名剑谱
(0)轩辕剑 黄帝所铸 首山之铜 天文古字 广黄帝东行纪云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后山崩室空惟剑在焉一旦亦失去画影
(1)腾空 颛顼所有 拾遗记曰颛顼高阳氏有此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在匣中常如龙吟虎啸
(2)禹剑 夏禹所铸 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记山川 藏之会稽山
(3)启剑 夏王启铸 铜 三尺九寸 后藏之秦望山
(4)太康剑 夏王太康铸 铜 三尺二寸 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铸
(5)夹剑 夏王孔甲铸 牛首山之铁 铭曰夹 四尺一寸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铸一剑铭曰夹
(6)定光 殷太甲铸 文曰定光古文篆书 二尺 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铸一剑曰定光
(7)照胆 殷武丁铸 铭曰照胆古文篆书 三尺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铸一剑曰照胆
(8)含光 殷代 列子曰卫周孔其得殷之宝剑童子服之却三军之众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练 承景脊练
(9)镇岳尚方 周昭王铸 铭曰镇岳尚方古文篆书 五尺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铸五剑各投五岳铭曰镇岳尚方
(10)昆吾剑 周穆王时西戎献 链钢 长欠有咫 用之切玉如泥
(11)骏 周简王铸 铭曰骏大篆书 三尺 简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铸
(12)干将 吴人干将莫邪所造 铁 吴越春秋载吴王闯庐使干将作二剑其妻莫邪断发翦爪投炉中剑成雄号干将雌号莫邪 莫邪
(13)越五剑 越欧冶子造 铜锡 越绝书载欧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铸成五剑一曰湛卢二曰纯ぬ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14)越八剑 越王使工人所铸 采金 拾遗记载越王以白牛白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剑名曰掩日断水转魄悬翦惊鲵灭魂却邪真刚
(15)龙渊 楚命欧冶干将所造 铁英 越绝书载楚王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命风胡子往见之使作铁剑因成龙渊
(16)太阿工布铁剑三枚太阿工布诫 秦昭王铸 铭曰诫大篆书 三尺 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铸
(17)定秦 秦始王铸 采北祗铜 铭曰定秦小篆书李斯刻 三尺六寸 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铸
(18)神剑 汉太公所得 命诀载太公微时有冶为天子铸剑指太公腰间佩刀曰若得杂冶即成神剑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剑成授太公
(19)赤霄 汉高帝所得 铁 铭曰赤霄大篆书 三尺 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即此剑
(20)神龟 汉文帝铸 三尺六寸 同时铸三剑刻龟形故名 帝崩命入剑玄武宫
(21)八服 汉武帝铸 铭曰八服小篆书 三尺六寸 以元光五年铸凡八剑五岳皆埋之
(22)茂陵剑 汉昭帝所得 上铭直千金寿万岁 昭帝时茂陵人献一宝剑故名
(23)毛 汉宣帝铸 二剑铭皆小篆书 三尺 以本始四年铸一曰毛二曰贵以足下有毛故为之贵
(24)衍 汉平帝所得 上有帝名大篆书 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5)乘胜万里伏 王莽铸 铭曰乘胜万里伏小篆书 三尺六寸 莽造威斗及神剑皆链五色石为之
(26)更国 更始刘圣公铸 铭曰更国小篆书
(27)秀霸 汉光武所得 铭曰秀霸小篆书 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之
(28)玉具剑 光武以赐冯异 七尺 冯异传赤眉暴乱三辅以冯异为征西将军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玉具剑
(29)龙彩 汉明帝铸 永平元年铸上作龙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时常有见之者
(30)金剑 汉章帝铸 金质 建初八年铸投入伊水中
(31)安汉 汉顺帝铸 铭曰安汉小篆书 三尺四寸 永建元年铸
(32)中兴 汉灵帝铸 文曰中兴小篆书 建宁三年铸同时铸四剑铭文皆同后一剑无故自失
(33)孟德 曹操所得 上有金字铭曰孟德 三尺六寸 献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34)思召 袁绍所得 上铭曰思召 古今注袁绍在黎阳梦神人授一宝剑及觉果在卧所铭曰思召解思召为绍字
(35)蜀八剑 蜀昭烈帝铸 采金牛山铁 三尺六寸 一备自服余赐太子禅梁王理鲁王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各一
(36)镇山剑 蜀后帝禅造 一丈二尺 廷熙二年造此巨剑以镇剑口山故名
(37)倚天 其利断铁如泥一自佩一赐夏侯恩青虹 魏武帝铸魏
(38)三剑 魏太子丕造 一曰飞星一曰流采一曰华铤
(39)文士剑 杨修献魏文帝 文士传杨修以宝剑与魏文帝帝佩之语人曰此杨修剑也
(40)吴六剑 吴大帝所有 古今注载吴大皇帝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41)大吴 吴大帝孙权铸 采武昌铜铁 文曰大吴小篆书 各三尺九寸 黄武五年共作剑千口
(42)流光 吴王孙高铸 文曰流光小篆书 建兴二年铸
(43)皇帝吴王 吴主孙皓铸 文曰皇帝吴王小篆书 建衡元年铸)
(44)步光 晋怀帝铸 铭曰步光小篆书 五尺 永嘉元年铸
(45)五方单符 晋穆帝铸 铭曰五方单符
(46)隶书 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剑五口神剑 晋孝帝铸 铭曰神剑隶书 以太元元年埋此於华山顶
(47)定国 宋武帝铸 铭曰定国小篆书 永初元年铸此剑后入于梁
(48)永昌 宋废帝昱造 铭曰永昌篆书 元徽二年造於蒋山之巅
(49)梁神剑 陶弘景造 金银铜锡铁五色合为之 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书 长短各依剑术法 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剑十三
口(镇山 北魏道武帝造 隶书 登国元年帝於嵩阿铸此二剑 )
(50)沉水龙雀 夏赫连氐造 铭曰大夏龙雀 魏志赫连百链为剑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
(51)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 铭背曰太常
(52)四尺千金剑 唐晋公王铎所有 剑侠传唐晋公有千金剑以获李龟寿
(53)火精剑 唐德宗所有 杜阳杂绵载夜见数尺光明斫铁即碎
(54)酉蕃宝剑 宋 宋监载右相都督张浚请御前降西蕃宝剑给赐有功将士以为激劝
(55)古铜剑 宋苏轼所得 东坡集载郭祥正遗古铜剑东坡谢以诗云一双铜剑秋水色两首新诗争剑
(56)楚铜剑 宋郑文所得 方舆志载宋奉官郑文尝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铜剑文得之冶铸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57)安定剑 明初安定王所贡 咸宾集载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贯异剑赐以织金文绮命其酋长立
刀最早出现是在青铜时期,但只是护身之用,后来铁器的出现使刀逐渐取代剑成为了军队的主要武器.
剑在青铜是时期是主要武器,但由于剑在砍劈方面的弱点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从而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古代较有名的刀有:二刀:指雌雄两把古代名刀。《古今刀剑录》:“后燕慕容垂以建兴元年,造二刀长七尺,一雄一雌,若别处之则鸣。”
五色: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少帝义符以景平元年造一刀,铭曰五色。”
中山: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后秦姚苌以建初元年造一刀,铭曰中山。”
永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北京以永安三年,造刀一百口,铭曰永安”。
白鹿: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魏宣武帝恪,以景明元年于白鹿山造一刀,文曰白鹿。”
幼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周幼平击曹公胜,拜平虏将军。因造一刀,铭背曰幼平。”
司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元年造八千口刀,铭曰:司马。”
兴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晋武帝衍以咸和元年,造十三口刀,铭曰兴国”。
百胜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李以永建元年造珠碧刀一口,名曰百胜。”
安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黄武中累功作安国将军,作一佩刀,文曰安国。”
赤冶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魏昭成帝,以建国元年,于赤冶城铸刺刀十口,全镂赤冶宋。”
定业: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齐高帝肖道成,以建元二年造一刀,铭曰定业。”
定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宋武帝刘裕,以永初元年铸一刀,铭其背曰定国。”
神术: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前秦符坚,以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二,铭曰神术。”
建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西奈乞伏国仁,以建义三年造一刀,铭名建义。”
建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赵石勒以建平元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万人,头尖,长三尺六寸,铭曰建平,隶书。”
善胜:古代名刀。《梁书·陶弘景传》载:“大通初,令献二刀于高祖,其一名善胜,一名威胜,并为传宝。”
威胜:古代名刀,见“善胜”条。
朝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云:“明帝鸾以建武二年造一刀,铭曰朝之。”
腾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蜀李雄,以晏平元年造刀五百口,文曰腾马。”
麟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凉吕光,以麟嘉元年造一刀,铭曰麟嘉。”
七圣刀:古代名刀。
大夏龙雀:古代名刀。《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又造百炼钢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世珍之。”
文刀:古代名刀。《唐书·地理表》:“忠州贡文刀。”
巨刀:刀的一种。《湘烟录》:“魏文帝造宝刀曰露陌……查原文恐有误,名曰巨刀”。
半垂:古代名刀。《与弟超书》:“窦侍中遗促舟全错,半垂刀一枚。”
龙刀:古代名刀。《梁·简文帝》:“龙刀横脖上,画尺堕众前。”
龙泉太阿:古代名刀。《南史·王蕴传》:“为广德令,欲以将领自奋。每抚刀曰:龙泉太阿,汝知我者”。
龙鳞:①古代名刀。魏文帝《典论》:“丕作陌露刀,一名龙鳞。”《续汉书》载:“龙鳞,御刀也。”②古代名匕首。《典论》:“魏太子邳造百辟匕首三。……其三状似龙文,名曰龙鳞。”
玉环刀:古代名刀。《南史·刘怀慰传》:“齐高帝以怀慰为齐郡。太守手敕曰:有文事必有武备,今赐卿玉环刀一口。”
玉把刀:古代名刀。《宋史·于阗国传》:“开宝二年,国王男总贡玉把刀”。
百炼:古代宝刀。晋·崔豹《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一曰百炼,……”。
百辟刀:古代兵器。魏武帝曹操令制。《艺文类聚·六十·魏》:“往岁作百辟刀五枚,炼成,先以一与五官将(曹丕),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与次与之。”曹植《宝刀赋》:“
建发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虎、熊、鸟、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修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父自仗之。”
安陵:古人名刀。高启《游侠篇》:“新削安陵刀,光夺众目眠。”
犵党:古代名刀。宋·辅《溪蛮丛笑》:“出入坐卧,必以刀自随,小者尤铦利,名犵党。”
阮师刀:古代名刀。晋·杨泉《物理论》:“古有阮师之刀,天下之所宝贵也。……其刀平背狭刀,方口洪首,截轻微之绝然发之系,斫坚钢无变动之异,世不百金精求不可得也。”
赤刀:古代名刀。《尚书》:“陈宝赤刀大训弘壁琬琰在西序。”郑玄注:“赤刀者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周之正色。”《博物志》:“赤刀,周之宝器。”
含章:古代名刀。《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二彩似丹霞,名曰含章。”
灵宝:古代名刀。《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一文似灵龟,名曰灵宝。”
张飞刀:名刀的一种。三国时期张飞所佩的腰刀。又称“新亭侯”。《刀剑录》:“张刀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珠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
宝钿刀:古代名刀。《唐史·阿史那社尔传》:“太宗美其廉,赐高昌宝钿刀。”
郑刀:古代名刀。《周礼·考工记》:“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也。”
青犊: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二曰青犊……”。
鸣鸿刀:古代名刀。《洞宴记》:“武帝解鸣鸿之刀,以赐东方朔,刀长三尺,朔曰:此刀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之雄已飞去,雌者犹存,帝恐人得此刀,欲销之,刀自手中化为鹊,赤色飞去云中。”
昆吾刀:古代名刀。《宋史·李公麟传》:“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法中绝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
孟劳:古代名刀。《谷粱传·鲁僖公元年》:“公子友谓莒不回:吾二人不相悦,士卒何罪?屏左右相搏。公子友处下,左右回:孟劳?孟劳者,鲁之宝刀也。公子友以杀之。”
神刀:刀的一种。相传为诸葛亮指挥下百炼而成。《蒲元传》:“元性多奇思,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刀成,自方汉水钝弱,不在淬。用蜀江爽烈,足渭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于成都取江水,元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元以刀画水,言杂八升。取水者叩头云:于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以竹筒内铁珠满,申举刀断之,应手虚落,因曰神力。今屈目环者,乃是其遗范。”
项羽刀:相传为项羽所佩之刀。《王侯鲭》:“董卓少耕野得一刀,无文,四面隐起山云文,斫王如木。及贵,以视蔡邕,邕曰:此项羽刀。”
泰山宝环刀:古代名刀。《列异传》:“仙人王方平,降陈节之有,以刀一口,长五尺三寸,名泰山宝环,……曰:此刀不能为馀益,独卧卦可使无鬼,入军不伤,勿以入厕,溷且不宜,久服三年后有从汝求者,可争与之。后果有与载钱百万清刀者。”
素质:古代名刀。《北堂书钞》魏文帝曹丕《典论》:“余造百辟宝刀三,……其三,锋似严霜,刀身剑侠,名曰素质。”《太平御览·兵部·刀》:“(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
桂溪刀:古代名刀。黄庭坚:“我有桂溪刀,聊凭东风去。”
宿铁刀:古代名刀。《北名·綦母怀文传》:“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出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
鸾刀:古代名刀。《礼记》:“割刀之用,鸾刀之贵,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诗经》:“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筋。”
铜口刀:古代名刀。《傅成奏事》:“尚书旧给介士二百人,人给大铜口刀一枚。”
银装刀:古代名刀。《南史·席阐文传》:“梁武帝起兵,阐文劝。仍遣客私报帝,并献银装刀,帝报以金如意。”
脱光:古代名刀。《太公兵法》:“刀之神,名曰脱光。”
朝仪刀:《刀剑录》:“明帝鸾建武二年造一刀,铭曰朝仪刀。小篆书,长四尺。”
新亭侯:古代名刀。见“张飞刀”条。
漏景: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三曰漏景。”
警恶刀:古代名刀。《山堂肆考》:“杨贵妃文玄琰,小时尝有一刀,每出入道途间佩之,或前有恶兽盗贼,则所佩之刀铿然有声,似警于人也,故名曰警恶刀。”
短刀:刀的一种。短刀的刀身相对长于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两手执之。单刃有单刀和双刀之分。单刀有斩马刀、柳叶刀、朴刀、雁翎刀、大环刀、虎牙刀等。单刀一般为单使,也有与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如单刀夹拐、单刀夹鞭、单刀碟、刀牌等。单刀一般式样较大,重量也大。双刀为二刀并用,其式样和重量都较刀单刀为小。双刀有鸳鸯刀、蝴蝶刀等。
九环刀:大环刀的一种。为步战所用。形状与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个铁环,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细弯度较大,柄后有刀环。
大砍刀:为步战所用。与一般手刀相同,惟其刀背厚,刀刃锋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直,柄后有刀环。
大横刀:唐代短刀的一种。多为帝王所赐,佩者以此为荣。《新唐书·五及善传》:“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呼。”
千牛刀:利刀的别称。《庄子·养生主》中记载,庖丁宰牛数千头,所用刀仍锋利无比。故后世称锋利的刀为千牛刀。南朝梁元帝《金楼子·一·箴戒》:“时杨玉夫见昱醉无所知,乃与杨万年同入幄中,以千牛刀斩之。”
马刀:为骑战所用之短兵器。马刀身狭,略带弯曲,刀把也长。可两手同时握把。马刀一般较轻,锋利无比,威力较大。
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处有一护手刀,称为子刀;母刀刀背笔直,刀身宽。子刀细小绕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云头刀:刀身近柄持处小,刀刃弯曲向前至顶端,继续弯向刀背,刀头呈圆形,形似云头,故得此名。
手刀:古刀名。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器图》有“刀八色”。手刀即其中一种。《三才图会》:“手刀一旁刃,柄短如剑。”后演变成现今短刀。
双手单刀:刀身细长,刀尖锋利,与苗刀相似,刀柄直面长,可双手执柄。
片刀:古刀名。《大清会典图·六十五·武备图》载:“片刀,通长七尺一寸二分,刃长二尺,阔一寸三分。上锐而仰,銎厚二分,柄长四尺七寸,围四寸。木质铜朱,末铁鐏长四寸。”
仪刀:唐代军刀。《唐六典》:“武库令刀之制有四:仪刀、鄣刀、横刀、陌刀。”始为禁卫军使用,晋时称为御刀,隋代定名为仪刀,以木或金银制成,仅供帝王仪仗队使用,故名。《制兵·刀》:“仪刀,古班剑之类。晋、宋以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隋为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少林鱼头刀:全长三尺,形似鱼头样,是历代武士和僧徒炼武防身之器。
连环刀:刀身宽大,刀背带环,环的数量不一,刀尖突出,锋利异常。护手圆盘形,紧裹刀身,刀柄稍弯,并系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来虎虎生风,铃铃有声。
护手狼牙刀:其刀背形如狼牙且刀背直而不曲。刀柄处有一月牙弯刀护手。其主要用法有劈、扎、撩、绞、格、拦、推、架等。
戒刀:僧人佩刀。只供中国古代僧人出行时割切三衣(袈裟)用,不得用以杀生,故称戒刀。
拍髀:因佩带时拍髀旁,故名。《释名·释兵》:“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
直背刀:其刀背笔直,刀刃弯向刀背,刀尖突出,刀刃锋利,刀柄略弯。其用法与一般短刀相似。
服刀:多随身佩带。《汉书·九六上·西域传·婼羌》:“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剑、甲。”
佩刀:多佩带于腰间。《释名·释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
柳叶刀:其刀身形似柳叶,故名。
削:属于书刀,指一种长刃有柄的小刀,为青铜或铁制成,用来修削木简或竹简上的文字。汉行于东周和秦汉时。《考工记·筑氏》:“筑氏为刂,长尺,博寸。”
鬼头刀:刀身宽,刀背略弯,刀尖突出,刀柄弯曲。
钩刀:其式样与一般刀同。惟其尖上而成倒钩状。《齐东野语》:“令二壮士执钩刀,夜伏田中。”
破风刀: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锋利,刀背薄,刀柄弯曲。
麻札刀:《宋史·岳飞传》:“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陈,斫马足,遂大败之。”
掇刀:《唐书·南蛮传》:“以千人为军,十军为部,强弩二首,枪斧铺之,劲马二百,越粮刀铺之。长戈二百,掇刀铺之。”
割刀:《礼记》:“割刀之用,鸾也之贵,贵其义也。”《正义》曰:“割刀今之刀,鸾刀,古之刀也。今刀便利,可以为割物之用。古刀迟缓,用之为难,宗庙不用今之刀,而用古刀修古也。”
温铜刀:古代名刀。清代梁绍王《两般秋雨追随笔》载:“传为明戎政尚书陆公完字遗物,恩陵赐也。”
猨刀:古代刀的一种。“猨”通“猿”。《隋书·礼仪志》:“行各二人,执金花师于楯,猨刀。”
雁翅刀:古代兵器。步战用刀。又名金背大环刀。其刀背厚,刀头宽大,刀体重。刀背上有五至九个小孔,孔内有空穿铜环一枚。挥动时,环击刀背,连连作响,声似雁鸣。《玉海》:“乾道元道十一月二日,命军器所造雁翎刀,以三千柄为一料。”
腰刀:刀长约三飞,刀身狭,柄短。明·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腰刀造法,铁要多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刃芒平磨无肩,乃利秒尤在尖。”腰刀多与藤片并用,故共称“腰也藤牌。”
二人夺:刀鞘形似手枚,中藏利刀,合之为杖,二人分夺时,则刀离鞘可作防身之用。
少林龙鳞宝刀:全长三尺五寸,为历代武林名士防身之刀。普净僧尼备此刀,明四海云游除反徒用此刀。
少林滚珠宝刀:全长三尺三寸峭右代名士防身之用。明代广会高僧备此刀,精此术也。
白杨刀:短刀的一种。左延年《秦女休行》:“休年十四五,为宋行报仇,左执白杨刀,右据宛鲁矛。”
大食刀:古代阿拉伯所造之刀。杜甫《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曰:“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刀聊可比。”
大理刀:少数民族兵器。有谓:“蛮刀以大理所出理佳……今世所谓吹毛透风乃大理刀之类。”大理刀有铎销,柄部饰金,极名贵。
云贵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云南刀,即大理所作,铁青黑沉沉不錎,南大最贵之,以象皮为鞘,朱之上,亦书犀毗花纹,一鞘两室,各函一刀,靶以皮条缠束,贵人以金银丝。”
壮族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刀身长一尺二寸,刃向外曲凸,刀身最宽处为一寸二分。刀背一面有锋,锋与刃尖之间有三个凹形齿口,刃较为锋利,铁护手呈“S”形。柄以木制,长四寸半。铜制柄首呈棱形状。
阿昌刀:少数民族兵器。平时可弯曲而系于腰间。取用时则自然挺直。质地精良,尤以刀鞘与刀把制作考究,有木制、皮制、铜制、银制之不同,饰以精美的传统民族图案。
苗刀:古代日本所制的佩刀。短刀的一种。后又称之为倭刀。其大者又名太刀,小者名胁差。鱼皮贴香木为鞘。刀身长而窄,两面开刃,刀刃犀利,装饰精美。故宋欧阳修有《日本刀歌》赞之。苗刀刀柄较长,为双手执用,杖其锋利,故刀法较为简单,明代武术家程宋猷将其用法化入我国传统刀术,著有《单刀法选》,使之广为流行。
苗族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刀长一尺二,向外曲凸。刀背随刃而曲,两侧有两条血槽及两条纹波形指甲印花纹,刃异常犀利,柄长三寸至四寸,用两片木料,牛角或兽骨夹制而成,以销钉固定。苗家演练时常以笋笙伴奏。
环刀:元代蒙古骑战用刀,其刀刃身略弯,柄小而稍扁,较犀利。
峒刀:少数民族兵器。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峒刀,西刀州峒及诸外蛮,无不带刀者,一鞘二刀,与云南刀同,但以黑漆杂皮为鞘。”
铦刀:古代婆罗门国用的短刀。《唐书·礼乐志》:“睿宋时,婆罗门国献人倒行以足舞,仰植铦刀,府身就锋。”
傣族刀:少数民族兵器。在生产工具短砍刀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长刀。这种刀极为锋利,既是劳动工具,也是练功和自卫的武器。
景颇尖刀:少数民族兵器。景颇刀历来精细别致,种类亦多,长短不一。刀形有直、曲两种,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异。柄有木制、骨制、角制几种。刀鞘为木质,工艺精美,有龙及其他花纹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铜或银箍。也有细竹蔑编制的箍,鞘上系有皮带作背挎之用。
僳僳族弯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这种刀大小不等,也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刀锋锐利。刀柄稍向背曲凸,以木制或角制而成。
黎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黎刀,海南黎山所制,刀长不过一二尺,靶长乃三四寸。织细藤缠束之。靶端插白角片尺许,如鸱鹗尾,以为饰。”
藏刀:少数民族兵器。又称“西番刀”。短刀的一种。是我国藏族人民随身携带且须臾不离的防身器械。藏刀刀身短,刀尖锐利。刀鞘及刀把上多装饰精美。技法上常利用宽大藏袍作掩护,或突击闯刺,转腕变锋,或逼身擒举,使人防不胜防。常用招式有“牦牛闯阵”“雄鹰啄蹄”“骗马盖顶”“喇嘛祭刀”“举羊势”等,演练时,刀风嗖嗖,喊嚎惨人。
彝族短体插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多为彝族男性所用,平时将刀将于腰带中。刀为曲刃短刀,有刀柄及铅花银制刀鞘。刃背向外曲凸,刃锋居于内面,而刃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与刃均同一曲度。刀形精美优质,极为犀利尖锐。
宝刀:锋利钢刀的泛称。《南史·陈世祖传》:“为临川王,梦梁武帝以宝刀授已。”魏文帝《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一文似灵龟,名曰灵宝;其二彩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锋似崩霜,刀身剑侠,名曰素质。”
回回刀:古代名刀。《云烟过眼录》:“刘汉卿所藏回回刀,小品,背上皆全紫全错。回回刀内全错出,一人面兽,精甚。闻回回国王所佩者。”
吴刀:古代名刀。古时以吴地作刀最为锋利,故张华诗赞曰:“吴刀鸣手中,利剑严秋霜。”
斩马刀:宋代有名的步战用刀。从唐代陌刀演变而来。《玉梅》:“熙宁五年,作坊造斩马刀,长三尺余,镡长尺余,首为大环,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于操击,战阵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数万口分赐边臣。”
葛党刀:古代名刀。《梦溪笔谈》:“吴钩,刀名也。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