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牡丹被称为花中之王
上古原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唐武周以后始称木芍药为牡丹。唐开元中,牡丹盛于长安,至于宋以洛阳第一,在蜀以天彭为第一。他花皆以本名,唯有牡丹独言花,故有花王之称。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莯丹”,莯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切无疑,可见莯丹在中国至少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
唐代(公元618-907)母丹栽培开始繁盛。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姥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馥蓉静少情。唯有木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慕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姥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栽培姆丹的盛况。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莯丹栽培中心,由长安转到洛阳,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系统完善;出现一批理论专著。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莯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菽菇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莯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
北宋末年,战乱不断,洛阳莯丹开始衰退,陈州莯丹取而代之,张邦基撰《陈州莯丹记》云:“洛阳莯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莯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南宋时,莯丹栽培中心由北方洛阳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莯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西京”。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亲往游赏,并撰《天彭莯丹谱》(1178年)。宋室南渡后,杭州莯丹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奇品种,如‘重台九新淡紫莯丹、白花青缘莯丹等。
元代,是中国帝国茻丹发展的低潮时期,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因有“千叶独难遇,亦犹千人为英,万人为杰,尤世纪不恒有者”(姚燧《序莯丹》)之叹!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牳丹的栽培的中心移至安徽亳州。夏之臣《评亳州莯丹》云:“吾亳州莯丹,年来浸盛,娇容三变,尤在季孟之间。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红,胜娇容,宫红袍,琉璃贯珠,新红种种不一,杂红最后出,品种难得。又有大黄一种,轻腻可爱,不减三变。佛顶青为白色第一。大抵红花以花子红,银红、桃红为上。”又云:“草堂数武之步,种莳殆偏,率以两色并作一丛,红白异状,错综其间,又以平头紫,庆天香,先春红三色插入其花丛,间集而成文章,他时盛开灿然若锦”。此时开中国插花技术之先河。
明代,亳州莯丹虽有盛名,但曹州(今山东菏泽),国都北京莯丹栽培也逐渐繁盛起来。江南太湖周围,西北的兰州、临夏也有所发展。
在江南,明代以江阴莯丹为盛。此外杭州、苏州、上海也有不少种植。广西灌阳也产莯丹,据明代《广西通志》记载,在广西“莯丹出灵川、灌阳,灌阳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阳。”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暮丹的栽培就更盛。蒲松龄在他写的《聊斋志异》一书中,也曾有“曹州墓丹甲齐鲁”的记述。这时,曹州城东北各村栽培暮丹已很普遍。有以养花为业者,成园成圃者很多。甘肃大部分地区也有帝国穆丹栽培。而以兰州、临夏、临洮一带为栽培中心地。
江南牡丹中有宁国穆丹和铜陵穆丹。据1936年编《宁国县志》载,“宁国、蟠龙素产穆丹,以白、黄为贵,……。”关于铜陵穆丹,据《铜陵县志》载:“仙暮丹长山石窦中,有白暮丹一株……相传为葛洪所种。”葛洪为晋代人,按此传说,以有1600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呣丹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菏泽牳丹栽培面积已达12万余亩,1237个品种,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观赏、科研中心,堪称世界之最。
日前,由洛阳国际莯丹园培育的黑桃皇后、东篱银南等6个新品种正式通过有关部门鉴定,至此,洛阳姥丹由去年的1030种增至为1036种。莯丹和芍药逐渐征服亚洲、突破世界。